你,凡事全力以赴、使命必達,滿足別人期待;
你,努力充實自己、趕上話題,讓自己不落伍。
如此在乎別人眼光的你,身心能量卻在燃燒殆盡的邊緣,
這樣的你,不累嗎?一本書,告訴你淡定人生的魔法——偶爾試著裝傻、不在乎、大而化之、左耳進右耳出,
好好儲存自己的心靈能量。
當你放下「凡事當真」的執著,
就能為自己的心靈保留一方綠洲,
邁向心有餘裕、細水長流的淡定人生!
「老闆剛剛對我說話時,好像很不高興。」
「大家都在談論這件事情,我竟然都還不知道。」
「不趕快把這個技巧學好,可能連工作都不保。」
其實,這些都是平白耗損心靈能量的顧慮。
香山理香(Rika KAYAMA)是日本著名的心理醫師,有感於憂鬱症的發生,多與當事人追求完美、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有關。本書中,她親自傳授淡定人生的魔法,告訴讀者偶爾試著裝傻、不在乎、一笑置之、左耳進右耳出,好好保存自己的心靈能量,放下「凡事當真」的執著,讓心情放個假。
本書中,香山醫師的淡定人生魔法包括:
☆得過且過,是成熟大人的條件
☆保留能量,不要從一大早開始就全力衝刺
☆不必對自己要求那麼嚴格
☆左耳進右耳出,不要過度解讀老闆說的話
☆特別休假不是權利,而是義務
☆勇往直前,並不是人生的全部
☆偶爾歸咎於「運氣不佳」而不是「自己的錯」
☆目標小而籠統即可
☆不投入感情,像鸚鵡般回應對方的話
☆在冷冰冰的職場,沒有必要講求心靈互通
☆養生意識過頭,反而對身體不好
☆慶幸能夠健康工作的自己
☆不能在辦公室中抱怨的職場,沒有未來可言
一本書,告訴你淡定人生的魔法——其實,有些事,不要想太多;有些人,不必太在意。如此一來,才能保留有限的心靈能量給更重要的人與事,為自己的心靈保留最後一方綠洲,邁向心有餘裕、細水長流的淡定人生!
作者簡介:
香山理香(Rika KAYAMA)
日本著名的心理醫師,現任立教大學現代心理系教授。一九六○年生於北海道,畢業於東京醫科大學。除了以豐富的臨床經驗精確掌握現代人的心理問題之外,也持續對政治、社會評論、次文化發表文章。
主要的著作包括:《不做寄生蟲的生存方式》《自己與世上的意見相左時讀的書》(以上為幻冬舍新書)、《年輕人的法則》《現代的「常識」》(以上二書由岩波書店出版)、《小小民族主義症候群》(中公新書LaClef)、《因憂鬱而煩惱時看的書》(朝日新書)、《不知不覺中傷了其他人的人們》(Best新書)、《「將就、勉強湊合的B+人生」也不壞』(光文社新書)、《抽到下下籤的世代》《容易將「我憂鬱」說出口的人們》(以上為PHP新書),合著作品包括:《鬱之力》(與五木寬之共筆、幻冬舍出版)、《勝間小姐,努力就能夠變得幸福嗎?》(與勝間和代共筆、朝日新聞出版)。
譯者簡介:
鐘慧真
「上輩子」是軟體工程師,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畢業,曾任職於飛利浦半導體與宏達電。目前是從事日翻中筆譯的家庭主婦,定居於日本長野縣。部落格:【黛博拉看日本】http://deborahjong.wordpress.com/。
章節試閱
第1章☆這個時候千萬不要「硬撐」
──拒絕隨波逐流的心理準備
1☆不光是「加油!」,也要有停一下、喘口氣的勇氣
☆誰都因「心靈的受災」而背負傷痛
紀念東日本大地震犧牲者的同時,從內心深處向受災民眾們致慰問之意。(譯注: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發生在日本東北近海之芮氏規模九級的大地震,其伴隨而來的海嘯與餘震造成一萬五千餘人死亡,將近三千人行蹤不明,並引發了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洩事故)
接著,也想跟沒有直接受到災害波及的各位,問候一聲「難為大家了」。我心裡是這麼想的。
原因有二。
第一,因為在這麼大規模的災害下,就算沒有感覺到地震的搖晃,卻不敢說「完全不受到影響」的人。
實際上,大家都知道在東北與關東地區,由於電力供應不足而實施分區分段停電,不少人因而無法出門上班、或生活受到妨礙等。不光是災區,就連全日本也陷入食品與生活用品、汽油等物資不足的困境,郵件與包裹的運送也經常發生延遲。而像是「因企業的就業考試延期或取消下年度新進員工的招募,未來該如何是好?」等來自正在應徵工作的學生們的煩惱諮商需求,目前也仍在持續中。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比起震災的直接波及,「心理上的受災」更為嚴重。這就是我也想對許多沒有直接受到震災的人們,說聲「大家辛苦了」的第二個原因。
我目前正在東京的心理諮商門診進行臨床治療。震災發生之後,定期回診病患們的症狀全都惡化。因為「從那時起就睡不著」「小小的餘震便陷入極度恐慌」等症狀而要求進一步治療的人也在增加中。
最新的心理醫學研究發現,即使並非天災的災民或恐怖攻擊事件的受害者,如果長時間在電視前收看報導,心靈也會遭受到不小的創傷。從這一次震災的發生開始,電視台連日連夜,幾乎在二十四小時嚴陣以待的狀況下持續播放特別報導。即便距離震災發生已經過了半年多(本書日文版原書於二○一一年十一月出版),劇烈搖晃與難以想像的巨大海嘯影像仍被重複地播放著。
現在一般人常抱著「一定要拍下來」的心態,利用手機或數位攝影機拍攝眼前發生的實況,並且已經變成一種反射動作。因此,電視台也接二連三地播出「由觀眾提供的影片」,並附帶跑馬燈的逼真畫面。
此外,利用推特(twitter)等社群網路傳遞即時的災害相關資訊,也是這一次震災的特徵。當然,藉此有助於確認平安與否,以及救援的觸角能夠深入受災區域等,也是不爭的事實;另一方面,缺乏可信度的資訊或一眼就能看穿的謠言等也相當多,其中更有訊息提供者間互相叫罵的情況。
像這樣持續淹沒在排山倒海而來的資訊洪水中,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受到創傷的,我想全日本約有幾百萬、甚至幾千萬人之多,說這些人是「二度受災戶」也不為過。
不知怎麼地就是提不起勁、動不動就熱淚盈眶、情緒反倒高漲且非得四處走動不可、極度煩躁、頭痛或頭暈、呼吸困難等,就是覺得身體某個地方不對勁……。像這樣對些許異常變化敏感的人,可能已經出現了創傷症候群的後遺症。
☆特別休假不是享權利,而是盡義務
這些人該怎麼辦才好?
只有「放慢腳步喘口氣」而已。
別管那麼多,先讓自己遠離電視節目的影像與網路的資訊,放鬆情緒。吃些美食、泡個舒服的熱水澡、聽一些可穩定心情的音樂等,不管怎樣,有必要先紓緩身心的緊繃狀態。不光是直接受災的民眾,誇張一點來說,在這塊土地上所有的人,以及包括住在海外的日本人而言,也有放慢腳步喘口氣的必要。
我想,也有不少上班族為了應付震災而疲於奔命,等到處理完緊急事態之後,在此建議他們請假(特休),到溫泉或度假村放鬆一下。
當然,有人可能會不認同。
「這麼做簡直太不應該了。因為震災,工作進度都停擺了,不比平常更努力個兩、三倍左右,掉下去的業績怎麼補救得起來?不要說申請特休去玩,現在正是員工應該總動員的時候。就連災民都打起精神,我們也該犧牲假日全力以赴……」。
那樣的心情我了解,但即使如此,我還是要說「再仔細思考一下」。
就像之前所說的,受到前所未有災害的影響,而持續在電視機前觀看那些影像的我們,其實心靈正遭受傷害。在這樣的狀況下,比平常多工作個兩、三倍會變得怎麼樣?在上緊發條時固然沒問題,可惜的是,人類的能量是有限的。有一天燃料會突然用完,可能變得「奇怪,明明到了上班時間,卻還是沒辦法起床,究竟是哪裡不對勁?」,也就是工作倦怠(身心俱疲)。
或者,也有原本性情溫和的人,變得凡事都看不慣、大聲斥責他人等性格一百八十度大轉變的情況。這也可以想成是創傷症候群的一種。
情況變得如此,就算初衷是「為了災民」也無濟於事了。在緊急狀況下,企業界人士也被要求用平常心來維持一定的品質,並持續工作下去的「安定力」。為了做到這點,企業界人士需要的是「規律的飲食與睡眠,儲備體力與精神」與「覺得累了,更要好好休息」。
當然,這些也是除了震災等的非常時期外所需要的能力。
在診療室裡,如果問一些上班族求診者「有沒有申請特休好好休息放鬆?」,對方竟然得意地回答:「沒有,我從不申請特休!」。明明就是因為沒有安排休假、不眠不休地工作才變成憂鬱症等而求醫,但是,他們仍然認為「不休假才是勇者的寫照」。
我知道他們很忙。我也明白他們顧慮的是請假會給週遭帶來困擾。但應該試著想想,硬撐的結果往往造成身心更加疲勞、生產力明顯降低,甚至,因為心理問題而長期停職,反而對自己與周圍更加不利。
除了每周的周末假日之外,如果忽視自己想休息的需求、讓自己放個假,久而久之當然會精疲力竭。特休是給薪假,既不是權利也不是犒賞,而是在工作者崇高的義務。
喊著「災區重建!加油!」這種工作過度的風氣四處蔓延,但工作真的是全部嗎?積極向前看是沒錯,但大家在心靈的損傷尚未充分復原時就全力投入工作,是非常危險的事。
「嗯,看樣子像是平息下來了。在這裡小憩片刻吧!」
我覺得主動申請特休,並從假期中不疾不徐地停整回原來的腳步,是更好的方法。
如果我是公司負責人,即使用強制的手段,也會給員工每人一星期的特休,讓他們放鬆身心。我不會說「趁早把業績彌補回來!」,而是「先忍耐一年業績不振,之後再慢慢恢復上來」,甚至連「暫時禁止穿西裝,改為穿夏威夷衫上班」的公司規章都有可能出籠……。
「欲速則不達」──不慌亂、不急躁,在充分休息的同時,一步一腳印地累積,我想這才是目前最需要的。
2☆非常時期才能了解一個人的本性
☆不是憂鬱,而是躁鬱
我所服務的醫院位於東京。震災剛發生過後,診療室裡因餘震的恐懼感與海嘯影像的衝擊而變得失眠、呼吸急促或過度換氣的人多了起來。
不過,在地震發生過後一個月左右,因「震災對工作產生影響」而身心狀態失調的人愈來愈多。
「由於業績不振的關係,我被原先服務的飯店解雇了,變得完全不能入睡。」
「因必須扛下被關閉的東北地區分店的業務量,導致過勞而嚴重食欲不振和心悸。」
「因配合節約用電改為縮短時間的業務型態,出發點固然不錯,但是,工作量並沒有改變,限入極度的恐慌……」
在準備災區重建時,對於災區以外地區的職場工作者發生身心失調的狀況,並沒有絲毫的支援。
像這樣因為「震災的二次衝擊」而身心狀況失調的人,雖然勸他們「平靜下來,先著手把能做的事一個個完成」,但我總覺得向來做事風格愈是猛踩油門的人,愈是沒辦法順應這種突來的變化而自亂陣腳。
另一方面,也有即使在這樣的狀況下也不消沉,反而覺得「危機就是轉機」,更加精神抖擻地發展業務的人。當然,這些人並不是只為了一己的私欲而這麼做,他們有著「經濟運轉帶動災區重建」的強烈使命感。
即使如此,在這樣的狀況下,勇往直前、加速衝刺並不合常理。
我到災區跟持續以網誌等進行資訊傳遞的當地年輕人聊天時,其中一個人帶著些許困惑的表情這麼地告訴我。
「有東京的企管顧問之類的人看了我的部落格(blog)後,寄了電子郵件給我。『要不要一起來做這門規劃與災區相符之生活型態的生意?我想我們一定能建立雙贏的關係』。當然,我也知道不能光是沉浸在陰霾的情緒,但震災才過了沒多久,就被要求建立『雙贏的關係』,這也未免太……」
大概也有人馬上唾棄這種搭震災便車企圖發國難財的不道德行為,不過,實際上這個企管顧問也可能是震災二次衝擊的受害者。在遭受巨大的衝擊時,也有人不會變得憂鬱或極度恐慌,而是精神變得異常亢奮,呈現輕微的躁鬱狀態。
也有那種明明沒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卻嘶聲高喊著「日本不也從戰後焚燒殆盡的廢墟中復活過來了嗎?我們來創造第二次的高度成長期吧!」等的企業界人士,但在我的意識裡想對他們說的不是「加油」,而是「好好保重」。
☆緊要關頭才能看清楚誰有擔當
不能過度消沉,但也不可過度亢奮,那麼在工作崗位上的我們,究竟應該做的是什麼?當然捐款與義工服務等對災區的直接支援有其必要,但我想也應該投入心力在「重新檢視職場的人際關係」上。
雖然震災所帶來的影響隨著職場與住家區域的不同有著很大的差異,不過多數生活在東京首都圈的人,對強烈的搖晃與通勤電車全面停擺等未曾經歷過的狀況應該是相當震驚的。當時工作場所的狀況究竟是什麼模樣,我的女性朋友這麼地告訴我。
「因為辦公室在高樓大廈內,晃得很厲害。書櫃倒下來的那一剎那,我嚇得不得了,想都沒想就連忙抓緊坐在我旁邊的主管……這位主管平常是個喜歡利用職權、仗勢欺人的大叔。不過,地震發生時,他卻冷靜地說:『這棟大樓建築是耐震結構,裡面比外面還要安全喔!』試圖讓我安心,所以,現在我對他有一點另眼相看了。人,真的很有趣;想到在那樣劇烈的搖晃中,很可能我人生的最後一刻竟然是在這位大叔的臂彎,想到這裡,不由得地苦笑起來……」。
同樣面臨地震,也有那種「對上司另眼相看」完全相反的典型。原本以為是完美的主管,卻被地震嚇到雙腿發軟而陷入恐慌、或丟下回不了家的部屬自己先開車打道回府等……。雖說到了非常時期才能了解這個人的真面目,在發生震災的情形之下,應該也有不少人學到「衡量一個人的標準,並非只是『工作能力的優劣與否』,更是『緊要關頭時有沒有擔當』」的教訓。
即便如此,就像親戚和家人一樣,我們並沒有選擇工作場合的主管和同事的權利。人的一生在職場度過的時間相當長,萬一又發生重大災害,還是有可能面臨必須和這樣的主管和同事們攜手互助度過非常時期的狀況。
也為了那樣的非常時刻,還是平常就該設法和自己不喜歡的人進行最低限度的溝通,事先確認誰才是真正值得信賴的人。
「這個主管雖然很難相處,但是,看起來像是在非常時期發揮領導統御能力的人。」
「那個比我晚進公司的同事,好像有很豐富的戶外活動經驗,緊急逃生時,大概很靠得住。」
這些話聽起來完全為了自己,缺乏著大愛精神,不過,也許有必要事先考慮好這些事情。雖然緊急備糧或手電筒等物質上的防災準備不可或缺,但在職場上,「人際關係的防災對策」也相當重要。當然,不光只靠別人,抱持著「發生什麼事的時候去保護那個人」等的想法,平常不經意地上前與對方攀談,尤其對單身的人說不定是件好事……。
不管怎麼說,考慮到非常時期的狀況來事先檢視人際關係,在非常時期以外也發揮了正面的效果。即使是平常自己不大願意主動上前攀談的主管,如果發生天災之類的非常時期,很自然地會想加把勁試著跟主管說話。像這樣只要自己試著打開話匣子一次,接著會變得更容易和主管攀談。
之前說的緊抓著「仗勢欺人的主管」不放的女性朋友,也告訴我們「從這件事情中讓我自省,抱著先入為主的觀念看待別人並非好事」。
她接著說:「仔細想了想,那位主管也不是真的做了甚麼仗勢欺人的事,只是我太保護自己,自我提醒不要接近他。而那位主管也好像只是經常不自覺地用了命令式的口氣而已。從那時起漸漸地可以開始交談,最近也教了我不少東西。拜他所賜,工作狀況也很順利。」
即使不像這位女性朋友般的極端例子,不少人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吧。電視節目經常報導著受災民眾互相砥礪的生活現狀;人一旦陷入不安,很自然地就會想試圖彼此交流。因餘震與核電廠輻射外洩帶來影響仍持續著,我想即使在受災區域以外也是相同的。
因東日本大地震而感到某種無力感或空虛感的人應該不少;也有人煩惱著「即使覺得不加把勁不行,但很難進入狀況」。既然如此,首先就試著從與身邊的同事攀談開始做起,大家覺得如何?
第3章☆得過且過
──成熟大人的條件
8☆控制憤怒情緒的方法
☆使自己的表裡兩面和平相處
「成熟大人的條件」是什麼?一般來說,社會上是以舉行成年禮的二十歲為標準。幾乎每年,在成年禮中讓致詞的地方首長難堪,或在會場酒醉發出怪聲的新成年人,總會被電視新聞拿來當報導的題材;「失去控制的成年禮」便成為熱門話題。
看到這樣的情形,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會覺得「就算是二十歲了,也還是個孩子啊」;那麼,到底要怎麼做,才能成為成熟的大人呢?
說到上述關於成年禮的新聞,根據某新聞評論節目導播透露,他們是事先蒐集了「今年這些地方看起來會大亂」之類的情報,再出動攝影機進行採訪。
也就是說,節目製作單位明明相當期待成人禮出亂子,但在節目對成年禮採訪的播出中,主持人或時事評論員(電視名嘴)竟以「都已經是大人了,真希望他們能守規矩啊!」說教。如果他們靜下來捫心自問,應該會對這種報導題材感到不恰當才是……。可見得,大人們的真心話和表面話之間有著鴻溝。
身為新聞評論節目的時事評論員,長時間接觸這些矛盾的我,有一天突然注意到這麼一件事。
「就這樣全盤接受並能夠因應這些真心話和表面話,說不定這就是所謂『成熟的大人』……」。
被視為叛逆的象徵而深受年輕人瘋狂熱愛的歌手尾崎豊(譯注:日本傳奇著名流行歌手,以叛逆的形象聞名,於二十六歲人氣巔峰期自殺),其作品尖銳地指出大人們的矛盾之處,並訴說著憤怒。我的年紀要比他來得長一些,他的當紅巔峰時期正是我即將成為實習醫師的時候;當時正值所謂的一隻腳猛然踏進大人世界的時期,對於自己「相當能了解他想表達的內容,但也有『江海能納百川』這麼一句話」的感覺記憶猶新。
就算是大人也有感到矛盾與憤怒之時。不過,在顯露這些不滿之前,必須自己先正視這些矛盾與憤怒。在成年禮上衝動地胡鬧,也只是突增警察們的麻煩罷了。可以說,「成熟的大人」的首要條件是,承認世上存在著真心話和表面話,並能夠將對真心話和表面話之間的矛盾情緒,自行消化吸收。
即使如此,在如此的世道之下想要做到因應自如,自己也會產生表裡不一的困惑。
在我的診療室裡,也有令人強烈地感到這些矛盾的人前來求診。有外表看來清純,但內心深處隱藏著無窮慾望的主婦;有在演講上談論著「平等」「和平」,但在家裡卻爭執不斷的作家;也有以詐欺手法將搜括來的錢財捐贈給社福機構的青年……。
這些人乍看之下似乎因應地相當不錯,但表裡始終無法如一,因而陷入情緒不穩或憂鬱的狀態。面對自己表裡矛盾的現實,其實是相當困難的事情。
我好像隱約聽到「別說得好像很了不起的樣子,你自己又是怎樣呢?」的聲音,只好自己招認了。其實,我也經歷過苦惱於自己表裡矛盾的時期。
學生時代的我,白天是普通的醫學院學生,晚上則在詭異的次文化雜誌打工,擔任編輯的工作。當了醫生以後,一邊在醫院上班,另一方面在下班後則搖身一變為遊戲玩家和作家,過著雙面人的生活。
穿著醫師白袍沉默寡言地工作的自己,以及幾天前才採訪因毒品而剛被警方關注的電子合成音樂創作人的自己;我也曾為了「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我?」而迷惘。
不過,不管是執行醫師工作的自己或喜歡次文化的自己,都是千真萬確的「自己」。為了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自己而苦惱,其實是件愚蠢的事。重要的是,如何根據狀況來呈現恰到好處的自己,並決定不以單一的自己生活下去。
這麼一來,心情便輕鬆多了。雖然偶爾也會聽到有人說「分別扮演不同的人格不是件好事」,面對這樣的人,只要像愛擺臭臉的女星澤尻英龍華一樣回句「那也沒什麼」就行了。不管其他人說什麼,只要自己的表裡和平相處,自己確實負起言行的責任,不就足夠了嗎?
比方說,即使是表面上看起來是清純女子,背地裡卻是欲望與忌妒在內心深處翻騰的魔女這樣的女性,只要明確地意識到「自己需要表裡不一的二張臉孔」並加以控制,便不會被性格上的矛盾與衝突耍得團團轉。
即使如此,並不是說控制得了表裡不一的二張臉孔便一切都能隨心所欲了;有時也有放棄精打細算,呈現真實的自己反而較為妥當的場合。這正是像天真的孩子般,也有必要毫不保留地釋放情感的情形。
身為大人,在持續妥善控制自己的表裡矛盾時,若有必要也能夠捨棄這些表裡二面與矛盾,變回原本天真的孩子。像這樣能夠在自己的表裡二面自由來去,或許也是「成熟的大人」的條件。
若讓當年的尾崎豊說出他的想法,大概會是「就是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玩雙面手法的生活方式,大人才會如此醜陋!」。不過,我卻將這樣的生活方式解讀為「靈活變通且大器海量」。
因此,即使平常是認真仔細的公司職員,沒有必要連私生活也這麼嚴謹。
犯罪之類的事情當然做不得,不過以「一定得這麼做」來束縛或壓抑自己,在某種意義上便是不健全的生活。若過於強迫自己,導致很有可能因倍感壓力而煩躁易怒,並為了些小事在車站或居酒屋發飆等,做出完全沒有大人樣子的行動。
☆比經濟上的獨立自主更重要的條件
若要再加上一個成熟大人的條件,我想舉出的是稍微過時的字眼:「道義與人情」。
最近在電視上大受歡迎的大噸位毒舌男扮女裝藝人Matsuko Delux(奢華松子),據說他過去曾經過著足不出戶的自閉生活。將他從這樣的狀況裡拉拔出來,並建議他寫文章的是知名女作家中村Usagi。Matsuko(松子)並不在意周圍的眼光,而直呼中村Usagi為「恩人」;只有在針對有關她的話題時,平常的毒舌與伶牙俐齒都不知跑到哪裡去了,說出口的盡是「真的是三生有幸啊!」之類的感謝話。從這裡可以很清楚地知道,Matsuko是個相當有「道義與人情」的人。
當然,就算是受到幫助,我倒不認為就應該全力相挺那個人的全部;不過,有人明明受到其他人的幫助,不過一旦成功了,就像是什麼都沒發生過似地,大言不慚地說「這都是自己努力的成果」,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但這樣的行為不能被稱為「成熟的大人」。有時即使有損於己,不忘過去得到的恩情,必要時也應雪中送炭、伸手相救。聽起來像是肝膽相照講義氣的故事,不過,「成熟的大人」必須具備這樣的氣魄。
在詢問剛滿二十歲的「新手」成年人們所認為的「成熟的大人」條件時,多數的回答是「自力賺錢更生」。不過我認為,比起經濟上的獨立自主,像這樣「靈活變通」「大器海量」「道義與人情」之類內在的要素才更為重要。
也有雖然錢賺得不多,但具備身為成熟大人思慮的人。就算這些人在經濟上還依賴著父母,但其成熟的心靈,想必也對其他人或社會做出了貢獻。
因此,已經成年的人在看了「失去控制的成年禮」這樣的新聞時,不是光對「最近的年輕人真是不像話」搖頭嘆氣,而是應該對自己是否滿足了「成熟大人的條件」進行自問自答。現代成年禮的功能,其實不就在這裡嗎……?
第1章☆這個時候千萬不要「硬撐」
──拒絕隨波逐流的心理準備
1☆不光是「加油!」,也要有停一下、喘口氣的勇氣
☆誰都因「心靈的受災」而背負傷痛
紀念東日本大地震犧牲者的同時,從內心深處向受災民眾們致慰問之意。(譯注: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發生在日本東北近海之芮氏規模九級的大地震,其伴隨而來的海嘯與餘震造成一萬五千餘人死亡,將近三千人行蹤不明,並引發了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洩事故)
接著,也想跟沒有直接受到災害波及的各位,問候一聲「難為大家了」。我心裡是這麼想的。
原因有二。
第一,因為在...
作者序
序章
正因為是生存艱難的時代,所以淡定
身邊有親朋好友或同事心情低落、愁眉不展時,我們總會習慣這麼說:
「你想太多了,別上在心上,淡定一點吧!」
不要想得太多,讓目前的痛苦情緒雨過天青,並趁早將其忘記。大家都知道,這是解決煩惱最好的的方法。
不過,自己又是怎麼想?
對自己的內心也說聲「不必那麼在意,淡定!淡定!」又能身體力行的,究竟有多少人呢?
我猜想,說不定幾乎是零。在自己心情陰霾時,不要說「淡定」了,在左思右想、摸不著頭緒,非得溯及以往不可,硬是要找出造成困擾的原因;甚至,回想起毫無關連的事,硬生生地與目前的煩惱扯上關係,想要自己一個人找出煩惱源頭──這就好像是強迫自己一個人「就是要在意!」似的。
即便如此,那麼我們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這麼容易在意呢?
「剛剛主管對我說的那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感覺上,女友傳來的電郵、簡訊似乎愈來愈少,為什麼?」
「在所有同學之中,找工作最不順利的人,難道是我嗎?」
「如果不好好磨練溝通技巧,在工作上也會不順吧?」
「穿著打扮一點時尚感都沒有的人走在路上,感覺好像會被大家盯著看。」
「不再想辦法更努力,可能會……」
深陷於以上「凡事太在意」狀態的人,不要說在醫院的診療室了,在診療室外遇到也是家常便飯。
只要說「這些人想太多,反應太敏感了」,的確好像就是這麼一回事。這與過去不管遇到什麼,只要以「這也沒什麼,呵呵呵~」這種發揮如同阿Q般的「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時代有所不同;現在,不管是誰,在變得更有涵養的同時,情感也變得脆弱。
這麼看來,其實,「太在意」也不見得是什麼壞事。
不過,在要別人「你不要太在意」的同時,自己卻「太在意」的人,很難讓人理解這樣做究竟會有什麼好處。
在診療室裡跟凡事太在意的人打交道之後,其實這些人多數的擔心,只是杞人憂天,或是無法得知真相而不了了之。
即然如此,將「很在意某件事」本身,當做進入下一個階段的跳板,為了克服現狀而加把勁度過難關,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不過,實際上人只要陷入凡事太在意的狀態,就會持續地變本加厲,多半很難與「嗯,就趁這個機會來戰勝弱點吧!」的企圖心扯上關係。
因此,凡事太在意其實百害而無一利,這樣的說法其實並不為過。
☆
不過,能做到「不在意的淡定」,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跟其他人比起來,我是屬於在諸多不同場合裡較為「不在意」的那一種,但也曾因陷入「太在意」的狀態而導致失敗。
比方說,幾年前我曾經擔任某教育相關單位所舉辦之研討會的講師,進行了一個半小時的演講。事先已經決定講綱;但是,剛好演講前一天外出之際,遇上一些與講題非常契合的小插曲,因此將「其實,昨天我外出時……」當成演講的前言。
自己覺得「講了昨天才遇到的真人真事」,而心滿意足地踏上歸途。不過,這樣的心滿意足只持續到隔周,因為,我收到一封來自那場演講的聽眾來信。信中寫的大致內容是:「這場演講和雜談並無二致,我遠從外地特地趕來,似乎並無意義」「一起聆聽這場演講的朋友們,想必與我有同感」之類語帶批評的感想。
字裡行間極為小心謹慎、遣詞用字也還算客氣,可以理解這並不是中傷毀謗。從「本來想放在心底就算了,但還是不吐不快」這種看似若無其事的描述,可以想見這位聽眾有多麼憤怒與失望。
「真糟糕,那段『前言』占了太多時間,讓人家覺得我隨便拿前一天發生的事,隨意敷衍演講的內容。」
在自我反省的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的內容組織能力與表達能力重新受到批評,對我來說衝擊的程度之大,遠在意料之外。
因為信封上沒有署名,沒辦法知道是出自哪位聽眾之手。即便如此,我還是連絡並拜託研習會的主辦人「麻煩不管怎麼樣請幫我找到這位聽眾,我想多聽聽他的意見,並向他道歉」。雖然主辦人告訴我「很難找得到匿名信是誰寫的」,我還是不死心地說:「有沒有什麼能讓那場演講的聽眾能看到的刊物來宣傳……」。
主辦人也好幾次這麼地安慰我「別那麼在意」,他這麼一說,反倒讓我更放不下。之後,我連寫這封信的人的樣子都想像出來,腦海並浮現出他聽了我的演講,而不耐煩的表情。
當然,最後還是找不出寫這封匿名信的人。
而我,則開始出現更棘手的「後遺症」。之後的一段時間,在出席演講會時,覺得台下的聽眾裡好像有「那個人」的存在而緊張得心跳加速、話也沒辦法說得起勁。這麼一來,我隱約感覺到聽眾們看起來更是一副「這場演講怎麼這麼無聊」的失望表情。見到這種光景,讓我感到「這次的演講也失敗了」而自亂陣腳……。
所謂惡性循環,就是這麼一回事。
從我這個悲慘的例子中,也可以知道,幾乎在所有「太在意到無法克制的程度」的案例裡,事實上,由於別人說「你想太多了,根本不需要太在意」「就算很在意,也無濟於事」這些話,當事人反而變得更在意,導致事態更加惡化。
這麼一來,人生有著諸多煩惱的我們,為了順利突破困境活下去,需要的並不是「解決一個個問題,藉此消除在意的原因」,而是「打從一開始,就根本不需要在意」吧?
請各位千萬別覺得這個想法太過草率,也請繼續往下閱讀,我將詳細說明「淡定人生從不在意開始」的想法。
附帶一提,先前所提到演講的例子,也是在說服自己「別在意,寫那封匿名信的人,只是在偶然的情況下那麼想而已。」後,打消了繼續在意的念頭。若不這麼做,說不定連其他特地來參加演講的聽眾們的權益都會受損。
「在這個嚴峻的時代,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對社會進行認真思考並付諸行動;要大家不要想太多、凡事不要太在意,試圖以粉飾太平的淡定化解困擾,根本就是胡扯!」
當然,也有人是這麼想的。
的確,「在政治上隨隨便便也能淡定」這種事萬萬不可,我也沒有否認「該嚴格監督、謹慎注意的地方就必須貫徹執行」的觀念。
不過,為了落實以上的觀念,我認為,關於自己週遭的各種資訊或所發生的事情,最好不要太在意,比方說:「真想要買電視上經常談到的那種商品……」「如果不趕快學好那種知識或技巧,可能無法在職場繼續生存……」,或是「剛剛脫口而出說了那些話,這下子該如何是好?」,擔心這些不需要在意的事情,只會平白耗損自己的心靈能量而已。
正因為是生存艱難的時代,為了戰勝這樣的環境,凡事避免想太多、不要太在意,淡定就好,就讓我們從現在起一同思考讓自己更堅強的心靈魔法!
序章
正因為是生存艱難的時代,所以淡定
身邊有親朋好友或同事心情低落、愁眉不展時,我們總會習慣這麼說:
「你想太多了,別上在心上,淡定一點吧!」
不要想得太多,讓目前的痛苦情緒雨過天青,並趁早將其忘記。大家都知道,這是解決煩惱最好的的方法。
不過,自己又是怎麼想?
對自己的內心也說聲「不必那麼在意,淡定!淡定!」又能身體力行的,究竟有多少人呢?
我猜想,說不定幾乎是零。在自己心情陰霾時,不要說「淡定」了,在左思右想、摸不著頭緒,非得溯及以往不可,硬是要找出造成困擾的原因;...
目錄
序章——正因為是艱難的時代,所以淡定
第一章:這個時候千萬不要「硬撐」——不被變化牽著鼻子走的心理準備
1 不光是「加把勁!」,也要有停一下、喘口氣的勇氣
誰都因「心靈的受災」而背負傷痛
特別休假不權利,而是義務
2 非常時期才能了解一個人的本性
不是憂鬱,而是躁鬱
看清楚身邊的人誰才有擔當
3 別急著想要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
變得想結婚的人,變得想離婚的人
在非常時期下的判斷,很可能失敗
第二章:光是「勇往直前」並不能代表全部——不逼迫成長的生活方式
4 目標小而籠統即可
目標並非「應該計畫」,而是「也可以計畫」
不能達成目標時也不氣餒
5 不是責任感強烈就好
不可深陷負面思考的惡性循環
培養客觀審視「失敗」的習慣
6 沒辦法整理是性格上的問題嗎?
整理得井然有序的大前提是「對自己而言的輕鬆程度」
「善於整理收拾」與「不善於整理收拾」是大腦構造的不同?
7 就讓負面思考保持原狀即可
近年流行的正向思考
「一定要勇往直前」的壓力
第三章:得過且過——成熟大人的條件
8 控制憤怒情緒的方法
使自己的表裡兩面和平相處
比經濟上的獨立自主更重要的條件
9 其實根本不需要「速讀術」之類的工作術
在沒有任何期待的狀況下信手取來的書,也會有名著出現
閱讀的價值並不只侷限於實用範圍
10大人看漫畫是丟臉的事嗎?
大受歡迎卻敬而遠之
有害身心的漫畫其實也有助於健全發展的情況
11「差不多」真的「差很多」嗎?
「謹慎」是不信任對方的證明
這樣也沒什麼不好——互相寬容的能力
第四章:不善交際的優點——孤僻者的溝通方式
12孤僻者反而能善於交際
為什麼明明不善交際,卻能從事每天與人接觸的工作?
愈陰鬱愈能偽裝開朗
13即使自己不表示意見,也能進行溝通
以最開頭的一句話來取悅對方,貫徹聆聽者的角色
不投入感情,像鸚鵡般回應對方的話
14在冷冰冰的職場沒有必要講求「心靈互通」
馬拉松接力賽大受歡迎,是由於「個人資料保護法」的緣故?
同事之間意見交換要到什麼程度?
第五章:養生意識過頭反而對身體不好——不執著於運動、飲食的健康管理
15 追求身體健康的運動,反倒讓自己變得不健康時
「沉迷於健身」與厭食症相同
「沒辦法做到跟預期的一樣」而氣急敗壞,就要當心了
16「想吃卻不吃」是健康的嗎?
對「飲食」過度執著而身心失調的人
留意在不感到壓力的程度即可
17 不被「新型憂鬱症」的同事耍得團團轉
在職場宣稱「我很憂鬱」但私底下卻生龍活虎的同事
慶幸能夠健康工作的自己
第六章:你可以不必對自己要求那麼嚴格——無壓力的淡定工作術
18 左耳進右耳出,不要過度解讀老闆說的話
愈來愈多的工作壓力,飽受困擾的個人與企業
不浪費情感的能量
19「不抱怨」是好事嗎?
「毫無不滿」可能代表內心處於危險狀態
不能在辦公室抱怨的職場,沒有未來可言
20 偶爾也歸咎於「運氣不佳」,而不是「自己的錯」
成功者也沉迷上命理的原因
用算命來規避社會的不合理
21 情願不利用資訊工具
愈是活躍在第一線的人愈蒐集資訊?
緊要關頭時,資訊就會自然而然出現
22 利用早晨的時光充實自己,還不如利用夜晚的時間來進行
只不過是得到優越感和自我陶醉而已
從一早開始就全力衝刺,當然會在工作途中感到疲累
尾聲——小確幸,藏在「平凡的每一天」
序章——正因為是艱難的時代,所以淡定
第一章:這個時候千萬不要「硬撐」——不被變化牽著鼻子走的心理準備
1 不光是「加把勁!」,也要有停一下、喘口氣的勇氣
誰都因「心靈的受災」而背負傷痛
特別休假不權利,而是義務
2 非常時期才能了解一個人的本性
不是憂鬱,而是躁鬱
看清楚身邊的人誰才有擔當
3 別急著想要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
變得想結婚的人,變得想離婚的人
在非常時期下的判斷,很可能失敗
第二章:光是「勇往直前」並不能代表全部——不逼迫成長的生活方式
4 目標小而籠統即可...
商品資料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出版日期:2013-03-22ISBN/ISSN:978986603130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0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