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狂銷100萬冊的教養經典
當當網5顆星推薦,按讚人數不斷激增
13億父母都想知道:「為什麼我的孩子,這麼難教?」
【案例1】4歲的峻熙因為爸爸來不及買零食給他,負氣之下,便對老師謊稱『爸爸打他』。
【案例2】5歲的萱萱依賴成性,吃飯、穿衣全要人幫忙,『我不會』是她的口頭禪。
【案例3】6歲的嘉寶常吵著要買玩具,只要不買給他,他便無理取鬧,甚至賴在地上不走。
你家的孩子,是否也有這些問題呢?小時候天真活潑的孩子,怎麼一轉眼,變得不可理喻、難以管教?其實,每個孩子生來都是單純、甜美的,只不過,人總有長大的一天,孩子也是。隨著孩子一天天的成長,原本認為「可愛」的地方,似乎開始漸漸變質。孩子變得越來越難對付,爸爸媽媽開始認為,「看來,孩子長大了,是該開始管教了。」於是,為了想導正孩子的行為,開始打罵、訓斥甚至動用棍子。結果呢?往往不如預期,孩子只會更叛逆。
孩子,其實就像一本「書」,只是,能讀懂這本書的父母很少。為什麼呢?因為很多父母面對孩子失序的舉動時,往往只針對行為拚命指責,沒有找出行為背後的原因,也就是「動機」。只會不斷叨唸:「就跟你說,不要再這樣做了。」、「為什麼你總是講不聽呢?」、「奇怪,你是故意搗亂嗎?」結果,你越罵,孩子反而變本加厲,毫無悔改之意。
◆想改變孩子的行為前,要先了解他的「心」!
如果說0~3歲是孩子出生和成長發育的階段,那麼4~12歲便是孩子塑造品格、培養習慣、學習溝通、鍛鍊社交力、管理情緒及提升學習能力的關鍵時期。身為心理學家及教育專家的作者表示:「讀懂孩子的心,是教子的前提。」在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都會出現不同的問題,這些問題,都代表著一種「兒童心理學」,反應「孩子的心理狀態」,也就是他的想法。因此,打罵是沒有用的,弄清楚行為背後的動機,徹底了解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比動用棍子更重要!如此一來,讓你頭疼的行為,便能迎刃而解。
◆「孩子到底在想什麼?」其實,每個行為都是一種「兒童心理學」!
【問題1】孩子愛說謊,該怎麼辦?──別急著拆穿、批評,了解原因比責罵還重要!
心理學家這樣說:「說謊」是一種保護自己的自然反應,無關乎道德!孩子並不懂得「誠實」的重要性,也不知道「說假話」有違道德標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會不顧事實。只要鼓勵孩子說真話,以後他自然會選擇誠實,而不是欺瞞。
【問題2】孩子不懂用錢,只會花錢?──告訴孩子賺錢不容易,學會用錢比花錢更重要!
心理學家這樣說:父母因為捨不得讓孩子過苦日子,過度寵愛,讓孩子習慣有求必應。結果,一旦孩子的消費「水準」上升,便很難再降下來。長久下來,孩子極易養成「浪費」的習慣,只懂揮霍金錢,貪圖享受,拒絕「吃苦」。
【問題3】孩子做事虎頭蛇尾,虛應了事?──幫助孩子找目標並陪伴完成,打造專注力。
心理學家這樣說:兒童的正常發展,源自專注於某項「工作」,但是多數父母不了解這一點,於是,常常會在無意中「打斷」孩子的專注行為,當孩子認真地玩沙堆時,父母就會大呼:「回家吃飯了!」因此,孩子當然只能以尖叫、哭泣等方式,表達自己專注的行為被任意打斷、隨意阻止的痛苦。
【問題4】為什麼孩子總是慢半拍,拖拖拉拉?──讓孩子在喜歡的事物上盡情發揮,用興趣取代拖延。
心理學家這樣說: 孩子在3歲之前,對於時間沒有什麼感覺,他們的時間觀念遠不及成人詳細而確切。此外,孩子做事拖拖拉拉,也與父母的管教不當有關。「批評」容易使孩子失去自信,認為自己少做少錯;「事事都幫孩子做」則容易讓孩子過於依賴父母。兩種結果都會讓孩子的動作更加緩慢。
◆溝通之前,先要懂孩子的心,這樣說話,你與孩子更親密。
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形象,很多父母會用責罵、訓斥與孩子溝通,結果,孩子更不願意與你分享心事,當然無法改變他的行為。其實,與孩子對話是有技巧的,如果常溝通不良,或許要思考,自己有認真傾聽孩子說話嗎?還是只是一味地命令孩子,從未考慮他的意見呢?試著丟掉原本的說話方式吧!「換句話說」能消除你與孩子間,那道看不見的牆。
• 別對孩子「口出惡言」!── 批評、恐嚇,只會讓孩子更自卑。
• 用「表揚」的方式批評孩子!──用「讚美」包裝「責備」,孩子會照單全收。
• 「降低」對孩子說話的音量!──比起破口大罵,「低聲責備」讓孩子更聽話。
• 不要輕易對孩子說「可是」!──讚美孩子要乾脆,事後別再說「可是」。
• 別把你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你的選擇不一定適合他。
◆13億父母都在問的「教養守則」,60個最中肯的建議,讓你輕鬆教出好孩子!
用【品格心理學】──培養自信心
• 孩子的信心來自於「鼓勵」,而不是責罵
• 多讓孩子「自己做」,不要搶著代勞
• 尊重孩子的想法,適時把「決定權」交給他
用【習慣心理學】──打造好習慣
• 用「賞」與「罰」,教出誠實負責的孩子
• 父母有好習慣,孩子自然會模仿
• 大方讚美孩子,他會做得更好
用【社交心理學】──鍛鍊社交力
• 教孩子懂得「拒絕」,而不是照單全收
• 鼓勵孩子不要獨享,要與大家共享
• 時時提醒孩子,內在比外表還重要
用【情緒心理學】──做好情緒管理
• 當孩子的朋友,陪他走出負面情緒
•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用關心代替說教
• 孩子也有脾氣,把「哭」的權利還給他
用【學習心理學】──提升學習力
• 對於孩子的創意想法,要包容而非毀滅
• 別用分數衡量孩子,以免扼殺學習興趣
• 讓孩子習慣「課後複習」,讀書更輕鬆
本書特色
(一) 「最科學」的教養訣竅:本書以60個心理學理論,切入每位父母都會面臨的教養問題,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從「根本」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
(二) 「最實用」的教養案例:教養不是紙上談兵,收錄60個真實的案例,並深入分析,讓每位父母都可以從故事中,輕鬆學習「如何教?如何養?」並靈活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三) 「最全面」的教養方法:孩子的問題可說是「包羅萬象」、「千奇百怪」,本書全方位剖析孩子的「品格、習慣、溝通、成長、人際、情緒」等問題,讓爸媽們不再煩惱「孩子好難教」。
作者簡介:
王佳
資深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家庭教育暢銷書作者,本著「每個孩子都是潛在英才」的理念,以「輕鬆說道理、明確講策略」的風格面對教育問題。其作品給人清新細膩的感覺,更不乏獨到的教育理念,本本都極富思想與智慧。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網友好評推薦,大聲齊呼:「這就是我最想要的教養書!」
★看了一些教父母如何帶孩子的書,覺得這本書真是對我很有幫助。作者有豐富的幼教經驗,更重要的是她有一顆細心呵護孩子的愛心。她的很多建議對我很有啟發,很有幫助。
★孩子有著不一樣的心理世界,進入孩子的內心,要講究方法,感謝作者付出的心血寫這本書。
★想要做合格的父母,首先要知道孩子在想什麼,懂得孩子的心理,才能對症下藥,有道理啊!
★一直在尋找這方面的書,因為總感覺怕太溺愛孩子,會寵壞孩子,現在可以通過這本書好好的閱讀下,學習怎樣去教育孩子
★孩子的心理是敏感的,很容易被我們疏忽掉,這本書告知孩子的心理世界,讓我們更好的把握好自己的教育尺度。
★很有用的書,把家長很關心和感覺到很迷茫的事都講的很透徹,從老師的角度去講這些問題,而且給了許多指導意見。值得一讀!強烈推薦!
★非常好的一本書!建議家有小朋友的買來看看,孩子健康成長的最大障礙竟然是我們這些自以為愛他們的家長。
★父母的愛是海,往往海會將孩子淹沒,理智的愛,給孩子自由的空間才是正確的關愛。這就是這本書的精髓所在。
★怎麼聽,孩子才會說?怎麼說,孩子才會聽?好書,《不一樣的孩子心理學》,確實不一樣
★《不一樣的孩子心理學》就是我最想要的育兒書!
名人推薦:◆網友好評推薦,大聲齊呼:「這就是我最想要的教養書!」
★看了一些教父母如何帶孩子的書,覺得這本書真是對我很有幫助。作者有豐富的幼教經驗,更重要的是她有一顆細心呵護孩子的愛心。她的很多建議對我很有啟發,很有幫助。
★孩子有著不一樣的心理世界,進入孩子的內心,要講究方法,感謝作者付出的心血寫這本書。
★想要做合格的父母,首先要知道孩子在想什麼,懂得孩子的心理,才能對症下藥,有道理啊!
★一直在尋找這方面的書,因為總感覺怕太溺愛孩子,會寵壞孩子,現在可以通過這本書好好的閱讀下,學習怎樣去教...
章節試閱
★孩子的「謊話」,別急著拆穿──【說謊心理】
說謊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了解原因比責罵更重要
◎因為「需要」而扭曲事實──說謊心理
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傑說:「撒謊的傾向是一種自然傾向,它是如此自發、如此普遍,我們可以將其當作兒童自我中心思想的基本組成部分。」而德國兒童心理學家斯特恩認為:「兒童直到7、8歲,都不能完全陳述事實,他們並非想欺騙誰,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只是根據自己的需要而扭曲現實。」
很多人習慣性地認為,孩子生來就是天真、純潔無邪的,他們沒有太多複雜的思想,看到什麼就說什麼,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不喜歡誰就會大聲說出來;甚至因為童言無忌,敢於揭露「國王的新衣」。因此,很多人以為孩子不會「說瞎話」。於是,對於孩子說的話,我們往往深信不疑。然而,孩子「撒謊」,無關乎倫理道德,只不過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必經之路。
峻熙是個4歲的男孩,在班上是個比較特殊的孩子。某個週四的下午,峻熙的爸媽遲遲沒來接他。於是,峻熙就跟幾個同樣在等待家長來接送的小朋友在沙坑裡玩。
眼看天色不早了,峻熙從前院跑到後院,又從後院跑到大廳,當他發現自己是幼稚園裡唯一還沒被接走的孩子時,一下子跑回教室,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捂著臉、傷心地哭了起來。
一旁的班導師蔣老師看見了,也有一些詫異,她第一次看見峻熙這麼傷心,趕緊過去安慰他,可是,峻熙只是哽咽著說了一句話:「我爸爸沒有來接我。」
隔天的早上,峻熙的爸爸送孩子來上學。可是,當峻熙放下書包來到餐廳後,卻低聲抽泣著。過了一會兒,蔣老師又發現他扶著活動區的牆壁嗚嗚地哭泣,蔣老師趕忙走過去,蹲下身來,輕聲問道:「峻熙,發生什麼事了?」
峻熙邊哭邊告訴老師:「我爸爸罵我。」
蔣老師聽後非常氣憤:「我會讓你爸爸向你道歉的。」說著就安慰起孩子來,過了好一陣子,峻熙的情緒才慢慢緩和下來。
到了幼稚園放學的時間,蔣老師向峻熙的爸爸問及此事,他反倒非常吃驚,說他們夫妻倆從來都沒有對孩子、甚至是任何人說過粗魯的話。
後來,峻熙爸爸想了想,說:「只是今天早上出門時,因為時間快來不及了,沒辦法滿足孩子想買零食的心願。」
◎先了解孩子說謊的原因,別急著罵他
為什麼峻熙不正面說出原因,反而說他被爸爸罵了呢?
由於孩子的經驗與記憶有限,很容易錯誤詮釋某個事件。對於3、4歲的孩子來說,他們會害怕父母不來接他;到了5歲左右,有了一定的情感理解力,如果父母不來接,他們便會把這件事理解成一個父母愛或不愛自己的問題。這個時候,孩子的表現就不再是單純地就事論事,而是把事情放在心裡。也可以說,孩子「說謊」只是一種描述的方式,是他在焦慮與情感得不到滿足時的一種情緒表達。
另一方面,孩子的思維具有自我中心的特性,為了達到目的,會不顧事實真相,編造一個小謊言,讓他能達到目的,於是,「說謊」就成了一種有效的工具。實際上,這個年齡的孩子並不能理解「說真話」的重要性,也不能理解「說假話」的道德意義。孩子只是利用現有的條件,為自己的目的服務。所以,這裡的「說假話」並非真正的撒謊。不過,在孩子看來,他們以為大人不知道,就沒什麼大不了。比如,如果孩子丟了玩具,便會毫不猶豫地告訴大人是被別的小朋友搶走了,以此來保護自己。
◎給父母的建議5──比起懲罰,更該先了解孩子說謊的動機
雖然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區分「事實」與「謊言」,也不明白說真話的重要性、說謊話的嚴重性。那麼,作為父母,又該如何面對這些「小謊言」,避免給孩子扣上不誠實、愛說謊的「帽子」呢?
1.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如果孩子的敘述與事實不符,別急著認定他是在「撒謊」,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這樣做是不是有他的理由?比如說,如果孩子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吹噓自己會飛,是不是希望自己是超人?是不是希望老師表揚他?
2.留給孩子時間、空間,不要急著揭穿他
發現孩子為了逃避責任而「說謊話」,不要急於揭穿他,也不要「嚴刑逼供」,而是嘗試給孩子一點時間和空間,引導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本身,而不是你的情緒反應上。最終,你會發現孩子自己就會收拾「殘局」。
3.父母也要「很誠實」,做好榜樣
想要培養孩子擁有誠實的品格,父母不僅要教導孩子不撒謊、坦誠相待、言而有信、遵守諾言,也要在孩子面前,做最好的示範。
4.鼓勵孩子說真話,培養「誠實」的品格
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即使「闖了禍」,只要說出真相,並不會為他帶來傷害。事實上,當孩子確認說實話沒有「壞處」時,他會更樂意做一個誠實的人。相反地,如果孩子認為說實話沒有「好處」,不如掩蓋事實更能讓他逃脫,他就不會主動選擇誠實了。
此外,孩子承認事實時,無論他承認的「錯誤」有多麼嚴重,家長都不要為事情懲罰他。鼓勵孩子養成誠實的品德,遠比懲罰他打碎了貴重的花瓶更為重要。
★孩子做事虎頭蛇尾,怎麼辦?──【半途效應】
責罵於事無補,要找出「3分鐘熱度」的原因
◎做事情要有始有終──半途效應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當人們對目標的追求進行到一半時,常常會對自己能否達到該目標產生懷疑,甚至對該目標的意義產生懷疑,此時會變得極為敏感、脆弱,進而出現一種無心繼續的負面影響,最終很可能以半途而廢收場,這一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半途效應」。
人們在追求目標時,唯有克服各種情緒起伏,不半途而廢,才能紮實地穩住陣腳,取得最後的成功。同樣的道理,面對孩子成長時出現的專注力不夠、做事有始無終等問題,父母不能一味批評孩子沒耐心、沒毅力,而是要認真想想,孩子為何會如此?只要找到問題的癥結點,你的「管教」對孩子而言,才會是一件好事。
冰冰4、5歲的時候,看到媽媽剛買回來的積木,總會熱情地將積木攤在沙發上,然後專心地玩起來。剛開始的幾天,冰冰的興趣還非常高昂,但是沒隔多久,她對堆積木就失去興趣,連看都不看一眼。
剛開始,冰冰的爸媽還以為孩子就是喜新厭舊,並沒有放在心上。後來,冰冰的爸媽陸續為她買了許多玩具,每次買新玩具回來,她都是滿腔熱情,等到3分鐘熱度過去了,很快地就對新玩具失去興趣。
玩玩具是如此,做其他的事情,冰冰也總是3分鐘熱度。
上幼稚園後,冰冰不能像別的小孩一樣專心聽講,不是東張西望,就是做小動作,甚至在課堂中隨意走動,停不下來。只要周圍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會引起她的注意力。冰冰對於任何事情,都是3分鐘熱度,很難獨立完成一件事,讓爸媽和老師都非常頭痛。
為此,冰冰的爸媽非常擔心,當孩子長大後,做事會不會仍然三心二意、虎頭蛇尾,事事無成呢?
◎孩子半途而廢,有時因為「過程被打斷」
生活中,許多父母都會抱怨,自己的孩子做什麼事都是3分鐘熱度,沒辦法持久堅持。其實,父母不能只看事情的表面,應該嘗試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
兒童的正常發展,源自專注於某項「工作」,但是多數的人不了解這一點,於是,常常會在無意中打斷孩子的專注行為。比如,當孩子入神地用積木堆疊高樓時,有客人來訪,父母就會催促孩子跟客人打招呼;孩子認真地玩沙堆時,父母就會大呼:「回家吃飯了!」此時,孩子只能以尖叫、哭泣、和父母扭打等方式,表達自己專注的行為被任意打斷、隨意阻止的痛苦。而父母呢?根本不能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所表現的種種抗爭行為,反倒視孩子的難纏舉動為不禮貌、不聽話。
孩子總是3分鐘熱度,也與父母不明白孩子的長處與短處有關。孩子所從事的各種活動當中,只能維持「短時間」的,大多是他不擅長的。父母在清楚了解這一點後,就應該先判斷孩子這方面的能力是否先天不足。如果是,就要降低對孩子的要求與期望,等待或是做些相關的能力訓練;如若不是,就是後天的經驗不足,則應給予孩子相應的訓練。
另外,大多數孩子因為年齡與心智發展的限制,常常變換興趣與愛好,對什麼都感到好奇,卻又什麼事情都淺嘗即止。發展興趣的過程中,一旦遇到困難,就會打退堂鼓。
所以,幫助孩子克服半途而廢之前,一定要明白他們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這樣孩子才能在養成好習慣後,擁有好命的人生。
◎給父母的建議2──找出孩子「想完成」的目標,打造專注力
雖然孩子做事常常不能有始有終,3分鐘熱度也讓父母感到很無奈。那麼,父母又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半途而廢的行為,培養專注力呢?
1.不隨意打斷孩子的行為
孩子開始做某件事情後,父母不得以任何理由打斷他們。「專注」是一種優秀的性格,專注力越持久越好,每個孩子都有「不被打斷」的權利。比如,孩子畫畫時,你該把孩子視為正在作畫的畫家;孩子觀察動、植物時,你該把孩子視為正在做研究的生物學家。
2.幫助孩子找到適當的目標
為了培養孩子做事持之以恆的好習慣,父母應該為孩子制定一個適當的目標,幫他找到「最適當的蘋果」,讓他在品嘗成功的美味時,也能同時感受到努力的樂趣,這樣才會激發孩子的興趣,為他帶來再次探索與繼續努力的動力。
3.一次只給孩子一個玩具
父母要幫孩子創造一個專注的環境。孩子玩玩具時,一次只給他一個玩具,而不是給一堆玩具;孩子看書時,一次只給他一本書,看完後再換務一本,而不是將很多書同時放在孩子面前。如果孩子面臨的選擇太多、太花俏,他們往往會無從選擇,極易養成注意力分散的壞習慣。
除此之外,孩子有了一點點進步時,請不要忘記及時給予適當的鼓勵。父母的肯定以及驚喜的表情,是對孩子最好的肯定與讚賞,這會讓孩子在原有的基礎上做得更好。
★「降低」對孩子說話的音量──【低聲效應】
高分貝的吼叫只會讓他更害怕,哭得更大聲
◎聲音沉穩更有說服力──低聲效應
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曾針對「對人講述事情的最佳談話方式」進行研究,結果發現,與雄辯型、演說型的講課方式相比,沉穩型的講課方式,更能提升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度,此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低聲效應」。
生活中,不少父母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面對孩子的哭鬧,越是高聲訓斥,孩子的哭聲也會越尖銳。其實,孩子的哭聲會被父母的訓斥聲音影響,當心平氣和地與人說話時,對方自然也會平靜地接受;反之,如果怒氣沖沖地大聲嚷嚷,對方會給予不耐煩的回應。在家庭教育中,運用「低聲效應」也同樣有效。當父母與孩子溝通時,不管是想提醒他們、談事情或是責備,較低的音調往往比高亢的音調還要有效。簡單來說,就是在提醒每位爸爸媽媽,「有理不在聲高」。
生活中,我們常會看見:爸媽帶著孩子外出購物,當孩子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吵著要買時,有些爸媽往往會大聲斥責,導致孩子產生強烈的叛逆心理,越說不買,他越要買,甚至在大庭廣眾之下又哭又鬧。事情發展到這一步,父母只好連哄帶騙,甚至強把孩子帶出商場。或許在大人的威嚇下,孩子會屈服,但若日後仍遇到類似問題,還是會讓大人和小孩都精疲力盡。
這種方法是否正確呢?讓我們來看看這位媽媽的做法。
媽媽帶著誠誠去逛街,誠誠看上一輛遙控車,媽媽沒打算買,便要帶誠誠離開,結果誠誠說他非買不可,無論媽媽怎麼勸他,他就是賴在地上不肯走。
這時候,誠誠的媽媽就採取「低聲責備」的方式,輕聲對誠誠說:「誠誠,你過來一下。」誠誠聽了,很不情願地走到媽媽面前。
只見媽媽蹲下來,面帶微笑地對孩子說:「誠誠,媽媽知道你很喜歡這個玩具,媽媽也很想買給你,但是家裡的玩具都快堆成山了。而且,媽媽工作很辛苦,薪水還要用在其他地方,不能全部拿來幫你買玩具啊!誠誠,你是不是應該體諒媽媽一下呀?」媽媽見誠誠還是嘟著小嘴,就繼續和顏悅色地說:「你看這樣好不好,等媽媽發薪水後再買給你。」聽媽媽這麼說,誠誠笑著點點頭,不哭也不鬧了。
一個星期後,媽媽下班回到家,從包包裡拿出上次帶誠誠逛街時,他吵著要買的那個遙控車,此時,誠誠卻輕聲對媽媽說:「媽媽,謝謝你,以後我再也不亂要玩具了。」
◎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從「低聲說話」開始
孩子為何會出現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呢?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媽媽運用了「低聲說話」的方式。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麼神奇的功效呢?
當父母對孩子低聲說話時,會讓孩子感覺父母是理智的,便促使自己也保持理智。父母低聲說話,可以營造促膝長談的氛圍,在這種氣氛下責備孩子,孩子的接受度更高。與孩子低聲談話,可以讓孩子知道,彼此是以非常鄭重的態度看待溝通這件事情。當然,父母對孩子低聲說話,也可以幫助控制自己的情緒,使雙方都處於冷靜的狀態中,為良好的溝通奠定基礎。
◎給父母的建議4──比起破口大罵,「低聲責備」讓孩子更聽話
低平的聲音、沉穩的語調,能使孩子傾聽父母說話,而聲嘶力竭地教訓往往會導致反效果。使用「低聲效應」時,父母又該注意什麼呢?
1.責備孩子時,要注意用辭、語氣
許多父母很難克制自己不去責備孩子,因此,為了使孩子健康成長,責備時運用恰當的語氣與措辭就顯得非常重要。比如,媽媽可以這樣說:「你是媽媽的寶貝,但是你的有些行為我不能接受。」這種口吻相對地比較委婉,孩子也比較容易接受。
2.對孩子的要求,要耐心解釋
帶孩子逛超市時,父母要提醒孩子不要亂動商品,並溫柔地警告孩子違反的後果是什麼。同時,父母對於自己的警告要貫徹到底,而不是大聲威脅。
3.在有原則的情況下,溫柔的勸告孩子
與孩子溝通時,盡量減少對孩子的責備,不要使用會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語。當孩子在好朋友家的床上蹦蹦跳跳時,你可以走近他,輕聲在他耳邊說:「你覺得不經同意就隨便在別人家的床上亂跳,可以嗎?」即使是再愛玩鬧的孩子,聽到這種十分輕柔的聲音,也會安靜下來。
★別用「成見」幫孩子定罪──【刻板印象】
打破刻板印象,換個角度看孩子
◎用不同的眼光看孩子──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人們用刻印在自己腦中的關於某人、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並以此作為判斷和評價人依據的心理現象。是對他人的一種固定且籠統的看法,一旦人們形成某種固定觀念,就會束縛自己的手腳,限制自己的思維,形成可怕的成見,阻礙人們認識新的事物。
在家庭教育中,許多父母也會犯下以刻板的態度看待孩子的錯誤。對他們來說,孩子永遠都有不足之處。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就算只有一點點進步,父母總會因為刻板印象而看不見孩子的努力。結果,往往導致父母過度消極地評價孩子,造成親子關係緊張,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產生叛逆心,無益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嘉嘉與媛媛是對表姐妹,因為快放假了,嘉嘉就到大阿姨家玩。
這天,嘉嘉和大阿姨聊起考試成績,嘉嘉高興地對大阿姨說:「這個學期我的成績都是優。」
「嘉嘉,你好棒啊!成績總是那麼好。唉!我還沒看到媛媛的成績單,不知道她考得怎麼樣?」說著就把媛媛叫過來。
其實,媛媛在外面早就聽到她們的談話,聽到媽媽叫她,才不情願地走過來。
看見媛媛垂頭喪氣的表情,媛媛的媽媽有點生氣地說:「是不是又考差了?你也把成績單拿來,讓我看看吧!」
於是,媛媛躡手躡腳地拿出成績單,不但沒半個「優」,而且大部分都是及格邊緣。
「看看你的成績,真是讓我丟臉。」此時,媛媛的媽媽又忍不住訓斥起來,「你的成績為什麼總是這麼糟?上次月考竟然還有一科不及格,去年班排名還考倒數的,像你這樣不上進,怎麼能有好成績?怎麼考上好學校?還不回房間好好反省去。」雖然這不是媛媛第一次被媽媽斥責,可是媽媽這樣做,實在讓她下不了台,只好含著眼淚回到自己的房間。
對媛媛來說,自己就像一隻醜小鴨,她很希望能得到媽媽的鼓勵,但是媽媽的責罵、奚落,讓她陷入更沮喪的情緒之中。
◎多鼓勵、不翻舊帳,孩子才會願意與你溝通
故事中的媽媽還沒有看到成績單,就篤定孩子一定考得很差,這就是典型的「刻板印象」作怪。這位媽媽對待孩子的態度,完全停留在過去,總是在挖孩子的舊傷口,她的態度讓孩子完全放棄努力,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
其實,生活中,許多父母都有這種傾向,一旦孩子犯了點小錯,他們就會把孩子以前犯過的錯,統統拿出來批評一番。他們以為不斷的批評,可以加強孩子的記憶,促使孩子改正錯誤,其實並非如此。還有一些父母喜歡在他人面前揭發孩子的短處,希望別人也能支持自己的說法,幫助孩子改正錯誤。實際上,這種做法只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增加他們對父母的仇恨,進而產生不良的負面心理。
事實上,孩子對於自己的進步是非常敏感的,而且他們非常希望能得到父母的認同,如果父母總是翻舊帳、挑毛病,孩子就會漸漸地封閉自己的心靈,不願意與父母溝通。反之,如果父母能夠及時發現孩子的進步,並給予適當的讚揚,孩子的心就會得到陽光般的沐浴,進而把父母當成最好的朋友,建立融洽的親子關係,而這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給父母的建議6──破除成見,不要用既定的想法看孩子
為了避免父母對孩子施以刻板教育,日常生活中,又該怎樣做呢?
1.就算只有一點點進步,也要肯定孩子
沒有任何事物是一成不變的,具有靈性、充滿活力、處於成長階段的孩子更不例外。所以,父母應該關注孩子每一個微小的進步,用敏銳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只要孩子付出努力了,就該肯定他。
2.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別只看缺點
父母應該細心並全面性的觀察孩子,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優點,也有短處,父母不能只盯著孩子的缺點看,對優點視若無睹,甚至認為他們身上根本沒有優點。這種「見樹不見林」的主觀、武斷的論斷,會嚴重損害孩子的自尊心與上進心。教育孩子時,要克服「刻板印象」,避免發生「以偏概全」的錯誤,才能有助於教育孩子成長。
★別讓孩子成為「複製品」──【從眾效應】
假的永遠不會成為真的,要有自己的想法
◎沒有自己的選擇──從眾效應
團體生活中,當自己與多數人的意見和行為不一致時,往往會放棄自己的想法,選擇表現得與多數人一樣,這種現象就是人們常說的「從眾效應」。也就是沒有自己的選擇,像是跟在人身後的狗,也稱「跟尾狗效應」。
孩子天生具有從眾心理,仔細注意某個班級的學生,就會發現幾個比較要好的男生,可能都擁有類似顏色、款式的運動服,而幾個比較要好的女生,則可能會擁有相近的髮型或飾品。當「跟屁蟲」,真的那麼有趣嗎?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又該如何利用這種心理效應呢?
某次工藝課,老師教小朋友學習摺小房子。老師先把她摺好的房子拿出來讓小朋友看,此時,教室後面傳來一聲:「哇!好漂亮啊!」
老師聽了,笑著問孩子們:「你們想跟老師學嗎?」孩子們很有自信地說:「想!」
老師先做示範,按著步驟教孩子們摺房子的方法,等孩子們都認真觀看過一遍之後,老師準備讓他們自己動手摺,這時有幾個孩子大聲喊:「老師,我不會摺!」當老師才剛走到一位孩子身邊,打算幫忙時,旁邊的孩子又趕快走過來,想把紙塞到老師手裡,希望她能幫自己摺。
這時,這位老師想了想,要是以前,她會馬上幫忙孩子們,但是今天,她想做個測試。於是,老師沒有急著幫忙,而是耐心地說:「別急,老師會來幫你的。不過,你要自己動手試試看。如果不試,怎麼知道自己會不會呢?」孩子們聽老師這麼一說,只好自己動手了。
在這期間,老師只幫了一位小朋友,而讓其他的孩子在旁邊看,最後,就連之前那些大喊:「我不會!」的小朋友,居然都摺得很好。看到眼前這一幕,老師當場讚美了這幾個孩子,孩子們聽見後,都綻放出自豪的笑容。
◎常被命令的孩子,容易不自覺放棄意見
為什麼孩子總想學別人呢?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會渴望安全感、歸屬感。對年幼的孩子而言,和其他小朋友相處時,他們才能感受自己存在的價值。因此,當自己的表現與別人不同時,往往會被當作「異類」,不受別的小朋友歡迎;所以,孩子會為了得到朋友的認同,而讓自己表現得和別人一樣。同時,由於孩子們的生活經驗有限,對於許多問題尚無法做出十足把握的判斷,於是,他們會特別相信那些「孩子王」,這些「孩子王」就是孩子的偶像,孩子也會模仿他。
此外,孩子的從眾思想,也與家庭教養方式的影響有關。如果父母習慣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做事,那麼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往往會接受能力強、經常受讚美的同伴的暗示,而放棄自己的意見。
◎給父母的建議8──讓孩子懂得分辨好壞,而不是一味盲從
對孩子而言,從眾心理是一個普遍現象,雖說它意味著犧牲自己的獨立見解,不過,若是想與他人和平相處,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當孩子有從眾心理時,代表他們已經意識到接納群體意見的重要性,並且願意犧牲個人意志,來達到群體要求,這將有利於孩子進行社交行為。
但是,過度的從眾心理,反而會抹殺孩子的自信心與獨立性。有些孩子為了獲得他人認同,很容易缺乏主見;有些孩子為了和同伴保持一致、得到團體的認同,容易產生比較和屈從的心理。有鑑於此,教育孩子時,要多提高孩子的自信、培養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
1.多肯定孩子,他就能做自己
父母要以肯定的言語評價孩子的表現,而不是以懷疑或否定的言語向孩子說話,比如,「你看×××做得多好!」、「你看×××穿的衣服多好看!」等等,這樣會極易使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導致孩子強迫自己向別人看齊,加重孩子的從眾心理。
2.孩子有自信,就不會盲目當跟屁蟲
孩子年紀還小,道德觀不夠成熟,判斷是非的標準還很模糊,再加上他們天生模仿能力強,控制能力薄弱,往往會無法辨別好壞,看別人怎樣、自己就跟著學,難免會有些不當的言行。對此,父母不能忽視、也不可羞辱懲罰他,而是要耐心地正面誘導、糾正,使孩子逐步了解自己行為的對錯,進而提升辨別是非的能力。總之,當孩子建立自信心,擁有判別是非的能力後,就會有自己的見解,不會盲從。
★叛逆的孩子,怎麼管?──【飛鏢效應】
多溝通,以傾聽代替責罵
◎意想不到的結果——飛鏢效應
「飛鏢」是一種古代的捕獵武器,當獵人將其用力擲出後,它會沿著一條弧線飛出去,之後又繼續沿著弧線折回來,重新回到獵人手中。心理學中,人們把這種行為反應的結果與預期目標完全相反的現象,稱為「飛鏢效應」。
飛鏢的飛行軌跡是一種行為反應的結果與預期目標完全相反的現象,在家庭教育方面,孩子的行為也難免有脫軌的時候。現實生活中,父母越希望孩子照自己的想法做,孩子就偏要反其道而行。為什麼孩子越來越愛唱反調呢?其實,這就是孩子的叛逆心在作怪,不聽長輩的話,故意作對。因此,在教育孩子時,如果處理不當,極易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放學了,鍵濤覺得今天作業不多,想先在外面玩一下再回家。於是,他和幾個同學商量後,就到附近的公園玩。轉眼間,幾個小時過去了,大家都玩累了,便各自回家。
回到家後,鍵濤看見爸媽焦急的神情,頓時感到內疚,便說:「對不起,我太晚回來了。」心想下次再也不去了。可是,鍵濤的爸媽像是沒聽見,爸爸什麼都沒問便說:「太不像話了,放學後就只知道玩。」媽媽也指責他:「就只知道玩。」
就這樣,兩人一搭一唱的,越罵越起勁,可是鍵濤卻想:「我只不過就是晚回來,怎麼把我說的這麼糟?」聽著聽著,鍵濤不高興的想著,下次我還要再去玩,看你們能把我怎樣。果不其然,這件事情之後,原本乖巧聽話的鍵濤,變得越來越執拗,說翻臉就翻臉。
◎改變管教方式,用關心代替責罵
鍵濤原本願意接受爸媽的教誨,但是他們一味地指責、數落與嘮叨,引起孩子的「叛逆情緒」,一旦孩子有了這樣的想法,就會任性地我行我素,只有遇到任何與自己想法相左的事,就會反抗、對立。
事實上,「叛逆」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種行為,叛逆期的孩子會遇到許多困惑和選擇,但是,他們更需要父母的關懷。其實,只要父母改變管教方式,孩子的叛逆心或行為就會消失,找回往日的親情。
◎給父母的建議7──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用關心代替說教
既然「叛逆期」是孩子的必經階段,那麼,該如何教育叛逆的孩子呢?父母又該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叛逆期呢?
1.站在與孩子相同的地位上溝通
不少父母喜歡用長輩的心態對孩子發號施令,孩子稍有不順從,便採取高壓政策。但是,這些父母忘了孩子正在長大,有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不會再像小時候一樣唯命是從,一旦他們認為自己是對的,也會堅持己見,沒有受到公平待遇時,也會反抗。因此,想要孩子不再唱反調,父母必須讓自己與孩子在相同的地位上,你會發現,與孩子溝通再也不難了。
2.冷靜處理孩子的叛逆行為
孩子多半不懂得控制情緒,當他對大人的管教不服氣時,就會出現較激烈的言語和行動。這時,父母千萬不要生氣,而是要想辦法控制孩子的情緒。例如,讓孩子看卡通、外出與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緩和情緒。孩子的脾氣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等到孩子心平氣和後,再說明原因也不遲。
3.批評孩子要拿捏分寸
想要減少孩子的對立情緒,父母就不能濫用「批評」。例如,不要把孩子說得一無是處,更不要貶低他的人格。批評孩子要掌握分寸,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時常想孩子的優點,關心他的進步,讓孩子就算犯錯,也能接受批評。
此外,對於孩子的叛逆,父母不可推卸責任。如果家中經常為了一點小事爭吵,孩子看多了自然就會學,久而久之便形成「叛逆習慣」。所以,為了孩子的成長,父母要做孩子的好表率。
★在孩子遺忘前,幫他鞏固記憶──【遺忘曲線】
幫助孩子安排學習時間,課後別忘記複習
◎學習後必會發生遺忘——遺忘曲線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做過一個實驗,使用一些毫無意義的字母組合,再透過記憶這些字母,並在一段時間後,檢查遺忘率。結果,「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過程並不是均衡的。根據他的實驗結果繪成的遺忘過程,就是「遺忘曲線」。
說到學習,就不得不提記憶,而一提起記憶,就不得不想到它的「孿生姐妹」——遺忘。人們學習、記憶,總是希望永志不忘。可是,生活卻偏偏會出現遺忘。
曾有過這樣一個實驗,兩組學生學習同一篇課文,甲組學生在學習後不久進行複習,乙組則不予複習。一天後,甲組能記住課文98%的內容,乙組則只能記住56%。一週過後,甲組還能記住83%,乙組則只剩下33%。由此可知,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通常,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最快,後來逐漸減慢。一段時間以後,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即「先快後慢」。
孩子在學習後若沒有複習,記住的知識就會所剩無幾,由此看來,擬定記憶方法是有必要的。比起許多面臨升學壓力,身心俱疲的學生來說,下列故事中的主人翁卻說自己在面臨高中聯考時,從未感到苦與累,到底他在學習與記憶上,有何獨到之處呢?
余金橋曾是湖北省宜都市的中考狀元,當同學和老師問起他的學習經驗時,他總是淡淡地說:「其實也沒有什麼,我只是比較注意休息與學習的時間拿捏。」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在大家的追問下,余金橋很坦誠地說:「合理地利用時間最重要,我有很多同學即使下課10分鐘也不放過,但是,我卻從來不在這10分鐘裡唸書,就算到了國三亦是如此。我反而會充分利用這段時間好好調整自己,在我看來,唯有自己放鬆了,才會有足夠的精力準備下一節課的學習。當下午的課程結束後,跟很多同學一樣,我也會有點疲憊,通常我會在晚飯後休息半小時,哪怕只是在操場上散步,也能調節緊張的大腦,讓晚上學習時,擁有良好狀態。」
當同學們問他有任何記憶的訣竅時,余金橋也是毫無保留地說:「我從來不會等到老師催促或考試時才去抱『佛腳』,我更習慣每隔一段時間就整理最近所學的知識。因為記憶與遺忘是有規律的,要搶在記憶模糊之前鞏固,才會事半功倍。
「複習」能搶救記憶,讓學習事半功倍
「學習」是記憶的過程,從上幼稚園起,老師就開始教孩子如何學習,然而,隨著學習科目的增多,孩子的記憶反倒變得越來越難。其中很多原因都與記憶方法不當有關,而就如同余金橋所說的,「要搶在記憶模糊之前鞏固」,這種及時記憶的方法就非常值得推崇。
不少父母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常會聽到老師反映,在課堂上,你的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好,不需太費心,一教就會,父母聽了自然很欣慰,也很有面子。可是,當父母課後問及孩子「學了什麼」的時候,他們很可能又想不起來了。人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會有遺忘,而遺忘又是有規律的,如果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後不立刻複習,就會所剩無幾。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便會逐漸減慢,遺忘的數量也會逐漸減少。
因此,當孩子學習新的知識時,父母就要時常提醒孩子複習,不能以工作忙為由,丟給老師去做。對於孩子來說,及時的複習是不可少的。以背英文單字為例,一定是通過識記、保持、再認和回憶來完成的,這也就是我們所講的記憶。如果只是單純地注重當下的記憶效果,而忽略了後期的保持、再認和回憶,同樣達不到良好的效果。
◎給父母的建議8──讓孩子習慣「課後複習」,讀書更輕鬆
由於遺忘是「先快後慢」的,因此,只要把握複習的最佳時間,孩子在學習上一定會變得輕而易舉。下列兩種方法就值得嘗試:
1.把握「睡覺前、起床後」的黃金時段
睡前和清醒後是兩個絕佳的記憶黃金時段,睡前可以用來複習白天或以前學過的內容,對於24小時以內接觸過的資訊,只要稍加複習便可鞏固記憶。另外研究也證實,睡眠過程中記憶並未停止,大腦會對剛接收的資訊進行歸納、整理、編碼、儲存。因此,睡前的這段時間是非常寶貴的。
早晨起床後,記憶新內容或再次複習昨晚讀過的內容,整個上午都會對這些內容記憶猶新。所以,千萬不要浪費睡前和清醒後的時間,如果能充分利用,便能事半功倍。
2.時常「複習」,溫故知新
「記憶」是大腦皮層形成的暫時神經聯繫的過程,如果建立起來的神經通路不暢通,那麼,原來大腦中保留的痕跡就會逐漸消失,而「複習」就是對大腦中的痕跡進行再刺激。學習後的及時複習就是在第一次痕跡未完全消失時,接著進行第二次、第三次的重複刺激。事實證明,這種重複刺激的次數越多,痕跡越深;重複越及時,費時越少,費力越小,記憶效果就越好。所以,父母指導孩子學習時,要重視這種古老又實用的記憶訣竅。
★孩子的「謊話」,別急著拆穿──【說謊心理】
說謊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了解原因比責罵更重要
◎因為「需要」而扭曲事實──說謊心理
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傑說:「撒謊的傾向是一種自然傾向,它是如此自發、如此普遍,我們可以將其當作兒童自我中心思想的基本組成部分。」而德國兒童心理學家斯特恩認為:「兒童直到7、8歲,都不能完全陳述事實,他們並非想欺騙誰,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只是根據自己的需要而扭曲現實。」
很多人習慣性地認為,孩子生來就是天真、純潔無邪的,他們沒有太多複雜的思想,看到什麼就說什麼,想到什...
作者序
改變孩子的行為之前,先讀懂他的心
每個孩子生來都是純潔而完美的,甜美的笑容、稚嫩的聲音、活潑的身影…;然而,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一切都變了,孩子變得越來越「不可理喻」,也越來越難「對付」。孩子就像一本書,從幼年到童年、童年到少年、少年到成年,儘管父母們努力地一頁一頁往後翻,但是能夠真正讀懂孩子這本「書」的父母,卻寥寥無幾。
為什麼父母很難讀懂孩子這本書?恐怕是因為當父母閱讀「孩子」這本書時,往往從「行為」切入,並非從「內心」入手。
事實上,我們都應該明白:教育其實是一門「動心」的藝術,若不能把將教育落實到孩子的心裡,只會使效果顯得無力不彰。
身為父母,如果你無法理解孩子為何「不聽建議、抗拒管教」;或者,你不知道如何搞定問題很多的孩子;你總是道聼塗説「虎爸」、「虎媽」們的片面經驗;常常陷入「孩子衝動叛逆,父母氣急敗壞」的教育困境……;那麼,我真心地提醒你,該好好試試了解孩子的心理學。
◎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才能給予有效的「教育」
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會出現不同的問題,每一個問題都與其心理、成長特點有關。然而,學會從孩子心理成長的角度出發,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這樣一來,「教育」對孩子而言,才會是一件幸運的事。
「想改變孩子的行為,要先了解他的心。」當你打開這本書,就已經開始邁向「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這條路了。
本書作者不僅是一位細心聰慧的職業媽媽,更是一位長年研究家庭教育與諮詢的教育工作者,透過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及與孩子親身相處的點點滴滴,以「輕鬆說道理、明確講做法」的獨特風格,用真實而細膩的文字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每位父母都應該努力探索一些「孩子的真心」,每天多了解孩子一點點、改變自己一點點,孩子就會一天比一天更優秀。
如果你愛你的孩子、想好好教育他,渴望他未來能成功,就請你從閱讀這本書開始。本書涵蓋品格、習慣、溝通、成長、社交、情緒、學習等七大主題,幫助你洞察孩子的心理,進而給予孩子有效的「教育」,全書不僅有獨到的教育觀念,更有可行的教育智慧,最重要的是,還有父母無所不在的愛。
改變孩子的行為之前,先讀懂他的心
每個孩子生來都是純潔而完美的,甜美的笑容、稚嫩的聲音、活潑的身影…;然而,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一切都變了,孩子變得越來越「不可理喻」,也越來越難「對付」。孩子就像一本書,從幼年到童年、童年到少年、少年到成年,儘管父母們努力地一頁一頁往後翻,但是能夠真正讀懂孩子這本「書」的父母,卻寥寥無幾。
為什麼父母很難讀懂孩子這本書?恐怕是因為當父母閱讀「孩子」這本書時,往往從「行為」切入,並非從「內心」入手。
事實上,我們都應該明白:教育其實是一門「動心」的藝術,若不能把將...
目錄
【前言】改變孩子的行為之前,先懂他的心
Part1 【雕塑孩子品格的7個技巧】
品格心理學──運用10種心理學,教出「有品格」的孩子
★你的孩子有自信嗎?──自信能力測試表
1自信,讓孩子的路越走越長
父母不當的教育方式,摧毀孩子的自信
2「樂觀」也是一種能力
告訴孩子,任何事都別難過太久
3勇於承擔的孩子,一定會出人頭地
「做太多」的父母,讓孩子習慣逃避責任
4「挫折教育」比補習還重要!
被保護的孩子,習慣坐享其成
5孩子的「謊話」,別急著拆穿!
說謊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了解原因比責罵更重要
6愛孩子,就得讓他學習「獨立」!
父母不可能照顧孩子一輩子,媽寶也必須長大
7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切記!
從小就要教孩子學習「用錢」,而不是只會「花錢」
8「有主見」的孩子,長大才不用你操心
教孩子「做決定」,而不是要他乖乖聽話
9放手讓孩子「追求目標」!
父母的「都是為你好」,容易毀了孩子的一生
10讓孩子活在「舒適圈」,是害他一輩子
過慣好日子的孩子,沒有生存力!
PART 2 【培養好習慣的7個方法】
習慣心理學—運用9種心理學,養成孩子的「好習慣」
★你的孩子細心嗎?──細心度測試表
1培養孩子能「一個人生活」的能力
別幫孩子做太多,以免依賴成性
2孩子做事總是虎頭蛇尾,怎麼辦?
責罵於事無補,要找出「3分鐘熱度」的原因
3為什麼孩子總是慢半拍、拖拖拉拉?
父母要先反省,是否自己也有拖延的壞習慣
4賞罰分明,是教養孩子的鐵律
表現好時要稱讚,犯錯時也要懲罰
5限制孩子的「欲望」,教他學會自我克制!
過度有求必應,會讓孩子為所欲為
6運用孩子的模仿力,培養「好習慣」!
父母要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
7教孩子,從「細節」開始!
差距,就在不起眼的細節裡
8好習慣需要不斷地強化,「多讚美」就對了!
「稱讚」孩子的好習慣,讓他繼續保持
9不論對錯,寬容面對孩子的「第一次」!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PART 3【 與孩子溝通的8個技巧】
溝通心理學—運用8種心理學,與孩子「好好溝通」
★你與孩子之間,是否有一道「看不見的牆」?──溝通程度測試表
1別對孩子「語言暴力」,這比動手更傷人
批評、恐嚇,只會讓孩子更自卑
2用「表揚」的方式,「批評」孩子
用「讚美」包裝「責備」,孩子會照單全收
3不要一直「放大」孩子的缺點
孩子表現差,關心、鼓勵更能改變他
4「降低」對孩子說話的音量
高分貝的吼叫只會讓他更害怕,哭得更大聲
5不要輕易對孩子說「可是……」
引用不當時,會讓孩子覺得「說話不算話」
6用「暗示」的技巧,說服孩子
用「選擇題」取代是非題,比問「要不要」更高明
7別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你的選擇不一定適合他
8想辦法,讓孩子把你當成「自己人」
別高高在上,要把孩子當成「朋友」
PART 4【 教孩子面對煩惱的8個方法】
成長心理學—運用10種心理學,幫助孩子「成熟長大」
★你瞭解孩子嗎?——親子關係程度測試
1 教孩子不能「太心軟」,偶爾要狠心拒絕
不能總是順著孩子,偶爾也要讓他跌倒
2 適時放手,給孩子一些自由
管太緊會讓孩子長不大,偶爾也得放鬆
3 有夢想的孩子,走得遠
當孩子背後的推手,鼓勵他朝目標前進
4是誰扼殺了孩子的天賦?要常問問自己
凡事沒有絕對,別輕易扼殺孩子的潛能
5 給孩子「選擇」的權力
強迫孩子照自己的喜好選擇,只會澆熄他的熱情
6 換一種眼光看孩子,別用「成見」定罪!
打破刻板印象,換個角度看孩子
7 讓孩子嘗到「自作自受」的感覺
偶爾讓孩子自食惡果,避免重蹈覆轍
8 不要對孩子「設限」太多!
相信孩子,他反而會做的比想像中更好
9 讓孩子知道,「這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
唯有認清事實,孩子才會知道要更努力
10 當孩子有競爭意識時,要鼓勵他
「想贏的心」能激發潛能,未必不是好事
PART 5【鍛鍊孩子社交力的8個方法】
社交心理學—運用8種心理學,協助孩子與人相處
★你了解孩子的交友情況嗎?──孩子的人際互動類型測試表
1教孩子合理地「拒絕」別人
不想做的事,讓孩子自己說「不」
2 讓孩子學會「寬容」最重要
寬待別人就是在善待自己
3說話分寸,決定孩子的人際關係
說話要有分寸,別用童言無忌當藉口
4適應力強的孩子,不容易碰壁!
越不幫孩子做,他融入環境的速度越快
5 培養孩子的「親和力」,爸媽要先做給他看
父母先釋出愛意,孩子就會親近你
6 學會「主動分享」的孩子,一輩子快樂
「太自私」容易交不到朋友
7 交朋友不是選美,不能「以貌取人」
不能只看外表,要懂得欣賞內在
8 不要讓孩子的思想成為別人的「複製品」!
假的永遠不會成為真的,要有自己的想法
PART 6 【走出情緒困境的8個方法】
情緒心理學—運用8種心理學,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你的孩子能控制情緒嗎?──情緒管理測試表
1孩子不是大人的「出氣筒」,請先管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是無辜的,再生氣都不該遷怒於他
2容許孩子「犯錯」,他會更勇敢
越是責備,孩子越害怕及退縮
3 孩子同樣需要「發洩情緒」,發脾氣不一定是壞事
人都有脾氣,孩子也不例外
4 樂觀的父母,教出樂觀的孩子
父母的心態,決定孩子的未來
5 教孩子,換個角度看自己
別只盯著孩子的缺點,找出優點更重要
6 父母期望太多,孩子會「心很累」
過多的期望,常是疲勞的原因
7 叛逆的孩子,怎麼管?
多溝通,以傾聽代替責罵
8 把「哭」的權利,還給孩子
「哭」不是無理取鬧,而是宣情緒的一種方式
PART 7【提升學習力的8個技巧】
學習心理學—運用8種心理學,增強孩子未來「競爭力」
★你的孩子討厭學習嗎?──厭學程度測試表
1成績退步了,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學習「停滯期」?
適當的休息是必要的,充飽電才能再出發
2比知識更重要的是,自由的想像力
孩子背越多標準答案,越沒有創意
3你是愛分數,還是愛孩子?
名次不代表一切,還有許多比成績更重要的事
4「好奇心」需要父母的呵護
放手讓孩子找答案,或許還能發現天賦
5別把孩子視為自己的「另一張臉」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別在他的身上找自己
6讓孩子記憶的東西,一次別超過9個
好好利用這個原則,內容再多也能輕鬆記住
7太多關愛和鼓勵,對孩子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給太多只會造成反效果,變成阻力
8幫孩子安排學習時間,在他忘記內容之前
幫助孩子安排學習時間,課後別忘記複習
【前言】改變孩子的行為之前,先懂他的心
Part1 【雕塑孩子品格的7個技巧】
品格心理學──運用10種心理學,教出「有品格」的孩子
★你的孩子有自信嗎?──自信能力測試表
1自信,讓孩子的路越走越長
父母不當的教育方式,摧毀孩子的自信
2「樂觀」也是一種能力
告訴孩子,任何事都別難過太久
3勇於承擔的孩子,一定會出人頭地
「做太多」的父母,讓孩子習慣逃避責任
4「挫折教育」比補習還重要!
被保護的孩子,習慣坐享其成
5孩子的「謊話」,別急著拆穿!
說謊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了解原因比責罵更重要
6愛孩子,就...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4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