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280
優惠價:85 折,NT$ 238
本商品已絕版
一個關於回家的敘述句,一種屬於小樹的節氣日子,一段尋找小村的民族誌記事。
返鄉回家之路,除了蓋豪華農舍、開民宿賣服務、種田推廣有機生活,
還有什麼可能?作者選擇另一種實踐,用七年的時間,跟父親回到阿公貧瘠的荒田種樹,種下微小但扎實的希望。以田野調查的觀點紀錄故鄉痕跡,描繪人與土地緊密相依的情感與記憶。
嘗試從樹的觀點出發,在種樹的過程中,一邊也記錄花蓮生活的種種,帶領我們認識太魯閣族人、阿美族人、噶瑪蘭人、班哨外省人,以及從宜蘭徒步走蘇花公路來的閩南人,在這片多族群地帶討生活的片段點滴。
一手一手,一日一日,
回到花蓮海邊老家的田,種下千六百棵樹,
我們不賣土地,不蓋豪華農舍,不開民宿,
我們種樹,我們是種林人。
樹種在哪,家就在哪。
「看日子」有本質的能量, 「看雲走」 也有它的道理邏輯, 每天都有事要記錄, 不順利時更要注意。知道多了, 遺漏的事物也會漸漸明目清楚。
三番兩次的返回原點, 三番兩次的重頭種起, 是考驗多想做這件事, 多想成為這樣的人。
我們種樹。
作者簡介:
劉維茵
一九七五年生,花蓮人,
輔大歷史、東華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畢業。
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出版社、報社,現為圖書館員。
曾獲花蓮文學散文組評審獎、時報文學散文組評審獎。
名人推薦:
種樹,回家
花蓮與台東,長久以來,就是我們嚮往的最後夢土。
數百年來,不同族群輾轉遷移,落地生根,茁發成有年輪的家族記憶。近十年來,除了年輕人返鄉創造生活,更有許多銀髮族來此退休生活。
對於這片土地,返鄉回家之路,除了蓋豪華農舍、開民宿賣服務,種田推廣有機生活,還有什麼可能?
作者選擇另一種實踐,用七年的時間,跟父親回到阿公貧瘠的荒田種樹,種下微小但扎實的希望。
她嘗試從樹的觀點出發,過屬於小樹的節氣日子。要讓一棵棵小樹繁衍成茁壯的樹林,比養小孩困難的多,樹要喝水,不是開水龍頭這麼簡單,種樹的女孩,眼睛得時時追著雲跑。積雲、雨層雲、高積雲,都訴說著雨水的動態;三月驚蟄,關心打雷,等待梅雨季,大暑小暑,要擔心高溫缺水,又得防範颱風的無情催打。
小樹的朋友們,除了雜草,還有蛇、蛙、環頸雉、竹雞、野兔、田鼠、蝴蝶、蜥蜴、蜜蜂等等,甚至還有野豬。除草要適度,過與不及都會影響這個小生態圈。
種樹延伸的人類學觀察,像是往地底伸展的樹根,牢牢抓住人與土地的記憶。作者爬梳太魯閣族人、阿美族人、噶瑪蘭人、外省人,以及從宜蘭徒步走蘇花公路來的閩南人,在這片土地上扎實生活的點點滴滴。
人類原本就與樹緊密相依,在花蓮,太魯閣族習慣種竹子,蓋竹屋,阿美族的家屋旁一定種麵包樹,因為家原本就該有樹的照拂保護。
但是繁忙的都市生活,只要有個公園,就能嚮往自由。這是一種悲哀。
自由不只能夠想像,還要親身實踐,作者說,台灣是種樹吹涼的地方,樹種在哪,家就在那兒。我們怎麼看待家,看待未來,就應該思考如何跟自然環境相處。
我去北海道十勝旅行時,去了一座千年之森,那是一個報紙集團的經營者,反省報紙砍伐了樹木,換取人類知識,要用一千年的眼光去復育、經營一座森林。
森林不茂密,但是登高可以眺望十勝平原、大雪山脈。如果注意大門寫的倒數數字,我們就能放寬胸懷,不再用人類狹小的眼光汲汲營營,因為距離一千年,還有九百八十八年。
馬丁.路德說:「即使知道明天是世界末日,我也願意種下一棵樹。」
即使是世界末日,我們還能安靜聆聽樹的聲音,感受書上形容「風吹的聲音、樹葉波動的聲音、蟲鳴此起彼落的聲音、海浪的聲音、安靜時空氣流過的聲音」。
有了樹,我們才能回家,真正感受家的存在,我們不擁有世界,我們應該被世界擁有。
─作家/田野觀察家 洪震宇
-------------------------------------------
尋找一塊,讓自己得以站立的土地
維茵在文章中說,台北生活十年,小病不斷,一位靈感力極強的朋友告訴她:「妳的土地在叫妳,一直在叫妳……」
維茵聽了莞爾。我讀到此,閉眼想像,那追尋著她的聲音。過去我始終分不清台灣鄉鎮的排列順序,直到三十歲後從台北移居花蓮,慢慢走進社區部落採訪書寫,終於明白,原來從小起居在公寓、行腳於水泥地的我,對於土地與自然,如此疏離,所以無感。
多年來聆聽花蓮各角落「踏在自己土地上的人」的故事,小村小鎮的範圍單純有限,生活其中,有人會感到膩,有人不會。我想找到那「不會」的原因。
維茵就是那個不會膩的人,所以土地的聲音一直追尋著她,因為她記得。
台北的維茵聽不到從小習慣的聲音,風吹、樹舞、蟲鳴、海浪,甚至安靜時空氣流過的聲音……呼喚的源頭,一直在她心裡,是與阿公阿嬤爸媽叔伯們在家鄉的生活點滴,對土地的記憶。
在花蓮生活十年後,今年我與公公婆婆說:「可否將豐田那塊地借我,我想學種植。」因為認識踏在土地上的人們,都如此穩定又自由,像維茵,我渴望帶著孩子一起親近土地,並期待我的孩子將會如維茵,在心裡種下不能遺忘的「聲音」。
維茵在書中寫道,「印度俗諺:最好的種樹時間是二十年前,第二好的時間是現在。」準備好了嗎?我想與維茵說,我準備好囉!
書裡老楊姑丈說的,「樹種在哪,家就在哪。」也想與閱讀的你說,不論我們生活在哪裡,都要努力彼此鼓勵,用自己的形式,繼續把屬於家的記憶種下來,把聲音留下來。那麼不論我們生活在哪裡,都可以站得很穩,很安心。
─O’rip雜誌創辦人/文字生活者 王玉萍
-------------------------------------------
用血汗澆灌的土地,叫故鄉
感謝,感謝維茵的筆,為故鄉留下前世今生的足跡;羨慕,羨慕維茵的緣,生在族群交融歷史濃縮的東海岸;讚嘆,讚嘆維茵的心,種下千樹成林滋養眾生,也為這世間無數遊子找到一條回鄉的路。
翻開出版社寄來的書稿,維茵的文字彷彿有著神奇的魔力,吸引自己一字一句,爬梳而下,不忍中斷。很難想像現在還有這樣的年輕人,在阿公傳承的貧瘠農地上,認真地種下一排排的苗木,期待將來眾樹成林,能為眾生萬物提供一個休養生息的場所,也為自身留下一條與故鄉緊緊相繫的綠色臍帶。或許是自己成長的經歷,跟維茵有著某種程度的神似,她的故事讓自己窺見另一段可能卻未竟的旅程。
回首前程,出生在福佬家庭的自己,隨著父親打拼的腳步,在新竹的客家庄落腳成長,其後又在命運之神的安排下,輾轉回到台中鄉間牧牛幫農,旋而舉家北遷,暫居外省族群集聚的永和新市鎮。大學時代,負笈南部古都,時時往返西拉雅部族舊有的山川大地,屢有機緣走訪山中魯凱部落,心底彷彿有股來自土地的呼喊,牽引著急促卻失了方向的步伐。若問為何如此倉皇?或許是心無所依的焦急吧!
不是有家嗎?當然,家永遠是年輕孩子心中最溫暖的堡壘。然而,當年輕的父親離鄉背井,與母親赤手空拳來到都市打拚的那一天起,家似乎便成了築水草而居的牧民蒙古包,隨著景氣雲雨與市場綠洲的消長而處處遷徙。十一歲之前,在新竹市郊渡過一段最安定的童年時光,直到那張房屋查封的法院封條出現為止若干年後,曾經背著家人悄悄重訪舊地故居,景物已變,人事亦非,連兒時最愛爬上爬下,那株彷彿亙古久遠的高大構樹都已不見蹤影!那一刻,伴隨著止不住的淚水,是一種失鄉之後的明白,原來早在轉身的那一刻起,「家鄉」便已失去!
或許有人會覺得,在這早已全球化的網路時代,故鄉,重要嗎?只要有本事,有才氣,有機緣,走遍世界,何處不是任我翱翔的穹蒼大空?更何況許許多多出生在都市裡的孩子們,他們的足底從來沒有土地的溫暖,只有炎夏滾燙的柏油路面,還有冬日冰冷的晶亮地磚。在這寸土寸金的都市堅硬地表,何止樹木扎不了根,連人也成了失根的浮萍!在豪商財團的眼中,有地斯有財,然而在庄稼農夫的眼中,有土方有根。有根,方能滋養稚嫩的幼苗成長;有根,年邁衰頹的落葉方有歸處。
當然,居住在都市或鄉村,可以是個人全然自由的選擇,但有件事我們卻不該忘記,若沒有鄉村百姓終日辛勤,在土地上在浪濤間討生活,將勞動的果實與世人分享,都市便利的生活將瞬間化為幻影。有人說,都市有如一艘配備精美,造價昂貴的高性能太空船,多少人們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與更高遠的視野,前仆後繼爭取上船的機會。只是船上的生活儘管舒適,所有人的心底都明白,當你無力繼續支付昂貴的船票,就會無情地被轟下船去,更麻煩的是,誰都不知道這艘太空船還有多少燃料?能飛多遠?
這般沒有明日的焦慮,似乎已成為所有失鄉都市人的集體症候群,君不見每逢假日有多少人急著離開令人窒息的都市,只求到鄉間一餐一宿,尋求片刻的放鬆。更有多少人傾畢生之積蓄,只為了在鄉間購地蓋屋,一圓人生頂天立地的田園大夢。於是乎,往來城鄉間的鐵公路一條一條地增加,南北縱橫,東西交錯,將一片豐美大地切割成碎裂片片。維茵說得極好,失去了樹林園圃,原本依賴土地維生的眾生無處庇身,只好緊臨道路仰賴都市殘餘度日,而日益飛快的車速拖著小村前行,直至血水滴盡,只有失魂。
有故鄉的人始終相信,鄉野萬物都賴神明的照顧,只因腳下的大地提供了安身立命的所在。而失鄉的人往往以為,生活種種唯有金錢可仰賴,只因寄身的都市地表堅硬不容紮根。忖度自身,一路行來,處處遷移早已不知故鄉何處,卻因為兒女誕生,立願為下一代留下可以讓身心歇息的家鄉,來到蘭陽平原駐足,荷鋤下田,種稻鬻米維生,一轉眼竟已悠悠十載,兒女也在此留下人生最初的美好回憶。
原來,種樹可以是返鄉的捷徑,種稻也可以是進鄉的道路。終於深深體會,費力積累錢財之後,只能築起冰冷寂寞的華宇高牆;唯有盡心澆灌血汗,方能種出安心踏實的暖暖故鄉。忍不住想問,羈絆你心魂的故鄉在哪裡。
─穀東俱樂部創辦人 賴青松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3折 | 2 |
4折 | 1 |
5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17 |
7折以上 | 2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劉維茵
優惠價: 85 折, NT$ 238 NT$ 280
本商品已絕版
花蓮老家的千六百棵樹,種林,種出家鄉
文/Anderson
在大城市拼搏著,偶爾也會閃過不如歸去的返鄉念頭,但總是甩甩頭就趕緊擺脫這種似乎不切實際的衝動。可就在一個尋常下午,辦公室裡,桌上的分機響起,竟是老家的父親打來,父親說,閒出了整塊農地,我們是否,該來做些什麼……
故事就這麼開始了。
《小村種樹誌》是作者劉維茵的返鄉回家之路,她就這樣地進入事前籌備過程,進而正式離開了台北,回到花蓮。而她與家人共同展開的未來,全非我們常聽到的比如把田地拿來蓋農舍、開民宿,或者種田當小農、推廣有機生活….等選項。那麼她做些什麼呢?她種樹。
我們不都聽過這麼一句話:「就算明天是世界末日,也要種下一棵蘋果樹。」,傳說中的世界末日才剛過,那些末日前種下的樹,已長了一些,還將長得更多…..。六年級生劉維茵返鄉、種樹,換從一種不同的觀點重新凝視與思考生活與土地,還有家與人生,七年的點點滴滴,累積來了這樣一本我們不曾讀過的書。
《小村種樹誌》不只關於「種林」(不能說「造林」,「千六百棵樹,一手一手的,講『造』林,走的太遠了,天地才有造化能力。」作者說。),那只是一個開始、一個介入與重新進入的起頭。書結構以從正月到十二月,每一個都是充滿新奇、學習、工作與思索的小故事,熟悉的土地、長年沐浴的節氣、兒時聽過的故事、被叮嚀著要禮貌招呼的大人……,這一切,她曾在來不及弄懂時就遠颺離開,若不是這次回來,沈沈地住了下來,或許根本不知道也不可能記得,家是什麼?鄉又是什麼?
這書中,有山,有海,有樹,有花,有童年,還有遍地漫生的孩提時的自己曾無暇好好品讀消化的大小事。作者以一種極有耐心、說床邊故事般的語調,賦予給全書一份親熟、好客的氣氛,比如當他說起太魯閣人與海邊的閩南人,「de-wan」、「lo-bon仔」、「阿米仔」、「加禮宛」,各種稱法都有典故,每一組關係都有其相熟與害羞。那不再是相關書籍上的知識羅列,而是與我們最為相關、我們早也熟悉其氣息的這個島一些散落各處的故事。
「…..知道她們有些不同,但如何不同,好像又說不出所以然,頂多說lo-bon仔很會殺豬,阿米仔喝蝸牛湯。…..田裡花生收成時,頭家請公路兩側婦女一起拔花生,常常可見太魯閣人說說笑笑、大聲叫喊;另一頭的閩南婦女卻是低頭不語,手腳利索快拔。秤重後,閩南人趕著回家煮飯,太魯閣人則席地而坐,吃喝了起來。看見她們開心的模樣,很是羨慕,但阿媽一把錢收好,只會催促『卡緊轉去洗手腳』。」書上這麼寫著。
《小村種樹誌》的樹,是返鄉的另一個選項,是我們往那片熟悉又遙遠的土地的另一種觀看的方式、感受的憑藉,除此之外,它們還作為更廣義、更深刻的家的隱喻。這次重新回來,劉維茵與家人一株一株地種樹,就像是一塊一塊拼圖地要勾勒出沒有好好看過、理解過、感受過的花蓮老家的心跳,還有它長久以來獨自承受的歲月。
就算我們暫時還是只有「花東小旅行」的餘裕,但下回,在旅遊書之外,也偷渡一本《小村種樹誌》吧,藉著它,把我們短短的行程,插入長長的眼界。
一個關於回家的敘述句,一種屬於小樹的節氣日子,一段尋找小村的民族誌記事。
返鄉回家之路,除了蓋豪華農舍、開民宿賣服務、種田推廣有機生活,
還有什麼可能?作者選擇另一種實踐,用七年的時間,跟父親回到阿公貧瘠的荒田種樹,種下微小但扎實的希望。以田野調查的觀點紀錄故鄉痕跡,描繪人與土地緊密相依的情感與記憶。
嘗試從樹的觀點出發,在種樹的過程中,一邊也記錄花蓮生活的種種,帶領我們認識太魯閣族人、阿美族人、噶瑪蘭人、班哨外省人,以及從宜蘭徒步走蘇花公路來的閩南人,在這片多族群地帶討生活的片段點滴。
一手一手,一日一日,
回到花蓮海邊老家的田,種下千六百棵樹,
我們不賣土地,不蓋豪華農舍,不開民宿,
我們種樹,我們是種林人。
樹種在哪,家就在哪。
「看日子」有本質的能量, 「看雲走」 也有它的道理邏輯, 每天都有事要記錄, 不順利時更要注意。知道多了, 遺漏的事物也會漸漸明目清楚。
三番兩次的返回原點, 三番兩次的重頭種起, 是考驗多想做這件事, 多想成為這樣的人。
我們種樹。
作者簡介:
劉維茵
一九七五年生,花蓮人,
輔大歷史、東華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畢業。
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出版社、報社,現為圖書館員。
曾獲花蓮文學散文組評審獎、時報文學散文組評審獎。
名人推薦:
種樹,回家
花蓮與台東,長久以來,就是我們嚮往的最後夢土。
數百年來,不同族群輾轉遷移,落地生根,茁發成有年輪的家族記憶。近十年來,除了年輕人返鄉創造生活,更有許多銀髮族來此退休生活。
對於這片土地,返鄉回家之路,除了蓋豪華農舍、開民宿賣服務,種田推廣有機生活,還有什麼可能?
作者選擇另一種實踐,用七年的時間,跟父親回到阿公貧瘠的荒田種樹,種下微小但扎實的希望。
她嘗試從樹的觀點出發,過屬於小樹的節氣日子。要讓一棵棵小樹繁衍成茁壯的樹林,比養小孩困難的多,樹要喝水,不是開水龍頭這麼簡單,種樹的女孩,眼睛得時時追著雲跑。積雲、雨層雲、高積雲,都訴說著雨水的動態;三月驚蟄,關心打雷,等待梅雨季,大暑小暑,要擔心高溫缺水,又得防範颱風的無情催打。
小樹的朋友們,除了雜草,還有蛇、蛙、環頸雉、竹雞、野兔、田鼠、蝴蝶、蜥蜴、蜜蜂等等,甚至還有野豬。除草要適度,過與不及都會影響這個小生態圈。
種樹延伸的人類學觀察,像是往地底伸展的樹根,牢牢抓住人與土地的記憶。作者爬梳太魯閣族人、阿美族人、噶瑪蘭人、外省人,以及從宜蘭徒步走蘇花公路來的閩南人,在這片土地上扎實生活的點點滴滴。
人類原本就與樹緊密相依,在花蓮,太魯閣族習慣種竹子,蓋竹屋,阿美族的家屋旁一定種麵包樹,因為家原本就該有樹的照拂保護。
但是繁忙的都市生活,只要有個公園,就能嚮往自由。這是一種悲哀。
自由不只能夠想像,還要親身實踐,作者說,台灣是種樹吹涼的地方,樹種在哪,家就在那兒。我們怎麼看待家,看待未來,就應該思考如何跟自然環境相處。
我去北海道十勝旅行時,去了一座千年之森,那是一個報紙集團的經營者,反省報紙砍伐了樹木,換取人類知識,要用一千年的眼光去復育、經營一座森林。
森林不茂密,但是登高可以眺望十勝平原、大雪山脈。如果注意大門寫的倒數數字,我們就能放寬胸懷,不再用人類狹小的眼光汲汲營營,因為距離一千年,還有九百八十八年。
馬丁.路德說:「即使知道明天是世界末日,我也願意種下一棵樹。」
即使是世界末日,我們還能安靜聆聽樹的聲音,感受書上形容「風吹的聲音、樹葉波動的聲音、蟲鳴此起彼落的聲音、海浪的聲音、安靜時空氣流過的聲音」。
有了樹,我們才能回家,真正感受家的存在,我們不擁有世界,我們應該被世界擁有。
─作家/田野觀察家 洪震宇
-------------------------------------------
尋找一塊,讓自己得以站立的土地
維茵在文章中說,台北生活十年,小病不斷,一位靈感力極強的朋友告訴她:「妳的土地在叫妳,一直在叫妳……」
維茵聽了莞爾。我讀到此,閉眼想像,那追尋著她的聲音。過去我始終分不清台灣鄉鎮的排列順序,直到三十歲後從台北移居花蓮,慢慢走進社區部落採訪書寫,終於明白,原來從小起居在公寓、行腳於水泥地的我,對於土地與自然,如此疏離,所以無感。
多年來聆聽花蓮各角落「踏在自己土地上的人」的故事,小村小鎮的範圍單純有限,生活其中,有人會感到膩,有人不會。我想找到那「不會」的原因。
維茵就是那個不會膩的人,所以土地的聲音一直追尋著她,因為她記得。
台北的維茵聽不到從小習慣的聲音,風吹、樹舞、蟲鳴、海浪,甚至安靜時空氣流過的聲音……呼喚的源頭,一直在她心裡,是與阿公阿嬤爸媽叔伯們在家鄉的生活點滴,對土地的記憶。
在花蓮生活十年後,今年我與公公婆婆說:「可否將豐田那塊地借我,我想學種植。」因為認識踏在土地上的人們,都如此穩定又自由,像維茵,我渴望帶著孩子一起親近土地,並期待我的孩子將會如維茵,在心裡種下不能遺忘的「聲音」。
維茵在書中寫道,「印度俗諺:最好的種樹時間是二十年前,第二好的時間是現在。」準備好了嗎?我想與維茵說,我準備好囉!
書裡老楊姑丈說的,「樹種在哪,家就在哪。」也想與閱讀的你說,不論我們生活在哪裡,都要努力彼此鼓勵,用自己的形式,繼續把屬於家的記憶種下來,把聲音留下來。那麼不論我們生活在哪裡,都可以站得很穩,很安心。
─O’rip雜誌創辦人/文字生活者 王玉萍
-------------------------------------------
用血汗澆灌的土地,叫故鄉
感謝,感謝維茵的筆,為故鄉留下前世今生的足跡;羨慕,羨慕維茵的緣,生在族群交融歷史濃縮的東海岸;讚嘆,讚嘆維茵的心,種下千樹成林滋養眾生,也為這世間無數遊子找到一條回鄉的路。
翻開出版社寄來的書稿,維茵的文字彷彿有著神奇的魔力,吸引自己一字一句,爬梳而下,不忍中斷。很難想像現在還有這樣的年輕人,在阿公傳承的貧瘠農地上,認真地種下一排排的苗木,期待將來眾樹成林,能為眾生萬物提供一個休養生息的場所,也為自身留下一條與故鄉緊緊相繫的綠色臍帶。或許是自己成長的經歷,跟維茵有著某種程度的神似,她的故事讓自己窺見另一段可能卻未竟的旅程。
回首前程,出生在福佬家庭的自己,隨著父親打拼的腳步,在新竹的客家庄落腳成長,其後又在命運之神的安排下,輾轉回到台中鄉間牧牛幫農,旋而舉家北遷,暫居外省族群集聚的永和新市鎮。大學時代,負笈南部古都,時時往返西拉雅部族舊有的山川大地,屢有機緣走訪山中魯凱部落,心底彷彿有股來自土地的呼喊,牽引著急促卻失了方向的步伐。若問為何如此倉皇?或許是心無所依的焦急吧!
不是有家嗎?當然,家永遠是年輕孩子心中最溫暖的堡壘。然而,當年輕的父親離鄉背井,與母親赤手空拳來到都市打拚的那一天起,家似乎便成了築水草而居的牧民蒙古包,隨著景氣雲雨與市場綠洲的消長而處處遷徙。十一歲之前,在新竹市郊渡過一段最安定的童年時光,直到那張房屋查封的法院封條出現為止若干年後,曾經背著家人悄悄重訪舊地故居,景物已變,人事亦非,連兒時最愛爬上爬下,那株彷彿亙古久遠的高大構樹都已不見蹤影!那一刻,伴隨著止不住的淚水,是一種失鄉之後的明白,原來早在轉身的那一刻起,「家鄉」便已失去!
或許有人會覺得,在這早已全球化的網路時代,故鄉,重要嗎?只要有本事,有才氣,有機緣,走遍世界,何處不是任我翱翔的穹蒼大空?更何況許許多多出生在都市裡的孩子們,他們的足底從來沒有土地的溫暖,只有炎夏滾燙的柏油路面,還有冬日冰冷的晶亮地磚。在這寸土寸金的都市堅硬地表,何止樹木扎不了根,連人也成了失根的浮萍!在豪商財團的眼中,有地斯有財,然而在庄稼農夫的眼中,有土方有根。有根,方能滋養稚嫩的幼苗成長;有根,年邁衰頹的落葉方有歸處。
當然,居住在都市或鄉村,可以是個人全然自由的選擇,但有件事我們卻不該忘記,若沒有鄉村百姓終日辛勤,在土地上在浪濤間討生活,將勞動的果實與世人分享,都市便利的生活將瞬間化為幻影。有人說,都市有如一艘配備精美,造價昂貴的高性能太空船,多少人們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與更高遠的視野,前仆後繼爭取上船的機會。只是船上的生活儘管舒適,所有人的心底都明白,當你無力繼續支付昂貴的船票,就會無情地被轟下船去,更麻煩的是,誰都不知道這艘太空船還有多少燃料?能飛多遠?
這般沒有明日的焦慮,似乎已成為所有失鄉都市人的集體症候群,君不見每逢假日有多少人急著離開令人窒息的都市,只求到鄉間一餐一宿,尋求片刻的放鬆。更有多少人傾畢生之積蓄,只為了在鄉間購地蓋屋,一圓人生頂天立地的田園大夢。於是乎,往來城鄉間的鐵公路一條一條地增加,南北縱橫,東西交錯,將一片豐美大地切割成碎裂片片。維茵說得極好,失去了樹林園圃,原本依賴土地維生的眾生無處庇身,只好緊臨道路仰賴都市殘餘度日,而日益飛快的車速拖著小村前行,直至血水滴盡,只有失魂。
有故鄉的人始終相信,鄉野萬物都賴神明的照顧,只因腳下的大地提供了安身立命的所在。而失鄉的人往往以為,生活種種唯有金錢可仰賴,只因寄身的都市地表堅硬不容紮根。忖度自身,一路行來,處處遷移早已不知故鄉何處,卻因為兒女誕生,立願為下一代留下可以讓身心歇息的家鄉,來到蘭陽平原駐足,荷鋤下田,種稻鬻米維生,一轉眼竟已悠悠十載,兒女也在此留下人生最初的美好回憶。
原來,種樹可以是返鄉的捷徑,種稻也可以是進鄉的道路。終於深深體會,費力積累錢財之後,只能築起冰冷寂寞的華宇高牆;唯有盡心澆灌血汗,方能種出安心踏實的暖暖故鄉。忍不住想問,羈絆你心魂的故鄉在哪裡。
─穀東俱樂部創辦人 賴青松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3折 | 2 |
4折 | 1 |
5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17 |
7折以上 | 2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