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與臺北
雙城:是誰的遠方又是誰的近處?
通訊:綿裡藏針的刺點、小小的哀樂,
在那段隱匿的日子,唯一發送的文字信號。暌違四年多未出書,張惠菁回來了!
集結近年來分別發表在「上海通信」以及《蘋果日報》的「啟稟娘娘」兩大專欄,維持了一貫的細緻、冷靜與敏銳,但卻更為入世;短小精緻的篇幅,呈現可口可親的日常切片,並閃現著幽默犀利的靈光。
在雙城對照中,在時間和空間的縫隙中,張惠菁持續默默以文字發出電波,上海的流動氣味,臺北的熟悉家常,雙城通訊,不是你來我往的信鴿遞送,而是兩個城市裡的張惠菁,彼此的對照記。上海似水年華,黏著又瑣碎,同事兼好友,好友兼家人,日常的閱讀與工作,一慣的冷凝沉靜,於此顯得清淺入世;臺北真情實意,穿街走巷,卸下模範生的包伏,於嬉笑中展現鋒芒畢露的幽默。
「它們在最日常的生活場景裡搖撼了我,使我走入無法向身邊旁人道出的經驗。它是發生在一千年前那場我不曾趕赴的筵席,或是萬里之外某座森林裡我不可能聽見的聲音。它們是他者,卻是我自身的一部份,使我一次次從自己走開,退一步看見一個不可能的命運。而走向他者,其實就是返還我自己。」(張惠菁.上海)
「陷在情緒裡時我們都很林黛玉,在這過程時我們好怕被看做不正常。其實何必用約定俗成的『正常』,去限制情緒擺盪的幅度?本來沒事,是『正常』把事情不正常化了。不如相信,現在發生在身上的一切終究會貢獻資料給人類靈魂總集體,無論大哭大笑,如詩少女情懷,百無禁忌請笑納。」(張惠菁.臺北)
作者簡介:
張惠菁
台大歷史系畢業,愛丁堡大學歷史學碩士。著有傳記《楊牧》,小說《惡寒》、《末日早晨》,散文《活得像一句廢話》、《給冥王星》、《步行書》、《你不相信的事》、《告別》等。曾獲中國文藝獎章、時報文學獎、臺北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
章節試閱
黑夜裡白手起家
巴斯奇亞死時二十七歲。趴在他公寓的地板上,嘴邊有一小堆嘔吐物。他死於藥物過量。
巴斯奇亞是徹底的「白手起家」。他住在布魯克林,學校在布魯克林,十七歲,晚上跑到曼哈頓遊蕩,用噴漆在建築物外牆上留下神祕的句子。天亮,城市醒來,身上留著他的夢囈,署名SAMO。SAMO現象引起注意,《村聲》雜誌刊出專文報導。那是一九七八年,巴斯奇亞即將成為第一代由街頭走入畫廊的塗鴉藝術家。
即使現在看,巴斯奇亞給人的感覺還是很強烈。那樣的強度或許再也不會被超越了。在巴斯奇亞之後,從街頭到藝術的通路已經打開,標在藝術的地圖上。世人已經知道,在牆上塗鴉寫字,有可能名利雙收哦!事情在變得可能的同時,也在失去它的力量。在巴斯奇亞之前,不存在從街頭到藝術的任意門。因此巴斯奇亞的白手起家至少包含三重意義:出身寒微黑人家庭;沒受正規美術教育;他為自己打開一個國度,是那裡最早的藝術家。
成名後的巴斯奇亞從街頭轉移到畫室。但他的名氣更多來自畫外的世界。八零年代的藝術界,真像今天的娛樂圈,藝術家都勤於跑趴。他穿著阿瑪尼西裝作畫,濺得衣服上都是顏料,然後穿著同一套西裝去參加宴會。他自創的髮型像貓頭鷹,他說那是他的王冠,他剛加冕了自己。但戴著這王冠的巴斯奇亞,並沒有王族的霸氣。照片裡他的表情經常像個孩子。安迪沃荷和他合照,兩人戴上拳擊手套,雙手交叉胸前。和女性合照時,他常擺出宗教畫裡聖母與聖子的姿勢。白女人是聖母,黑男人是聖子。
這扮「聖母聖子」是怎麼回事?一邊是母親付出全無條件的愛,一邊是孩子回報以全無條件的信賴。八○年代的紐約,光怪陸離,絕非溫暖的娘胎。巴斯奇亞的朋友們,不是人人像他成名那麼早,都是離鄉背井出來闖,個個靈魂武裝,衝撞世法。
其中有一個女孩,和巴斯奇亞有過至少一夜情的,後來成了歌手,也是白手起家,驚世駭俗,造就新一代的傳奇。她是瑪丹娜,藝名正隱喻「聖母」。
空心人與新天后
受巴斯奇亞啟發的第一代藝術家,應該要算上奇斯哈林(KeithHaring)。雖然實際上哈林比巴斯奇亞還大兩歲。但巴斯奇亞晚上跑到街上噴漆,被《村聲》雜誌報導「發掘」時,哈林還在藝術學校裡讀書。
哈林的「發光嬰兒」(RadiantBaby)平滑、二維、扁平,延續普普風,可以順理成章嵌進藝術史裡的一格位置。從這點看,巴斯奇亞是藝術史突兀的變種。他是撞進一場派對的外人,來得意外,卻成了派對的目光焦點。
巴斯奇亞與哈林都因安迪.沃荷成名。
楚門.卡波堤對安迪.沃荷的描述相當精采。他說起一個小說裡的角色,是個聾啞人,名叫興歌先生(Mr.Singer):「這個人從來不溝通,最後被隱微地寫出是個完全空洞、沒心肝的人。但是因為他又聾又啞,他對絕望的人們象徵著些甚麼。這些人來找他,對他傾訴所有的麻煩。他們抓著他當作力量的來源,是他們生命裡近乎宗教的形象。安迪就像這個興歌先生。絕望、迷失的人來找他,尋求某種救贖,而安迪就坐著,像個聾啞人,沒甚麼可給。」
這段描述之所以精彩,是因為它驚人。安迪.沃荷,二十世紀藝術大師,時代寵兒,原來是一個空心人?周遭的人比他更慌、更沒主意,於是把他拱上了王位。說這話的卡波提是誰?他是安迪.沃荷的同代人,曾經也是紐約社交圈的一號紅人,《第凡內早餐》的作者,電影「冷血殺手」裡演他的演員得了一座奧斯卡獎。他是紐約社交圈遊戲規則的知情人,有點像《慾望城市》凱莉布朗蕭──當然是在《慾望城市》還沒變成時尚大片,凱莉還會為她的小專欄觀察紐約世情,不光只看自己和衣服牌子的時候。
八○年代的藝術家,很多力氣花在被看。作品被看,人也被看。擺出姿態來,應付從四面八方伸過來的鏡頭。成名在一夕之間,接下來迅速消耗。
說不定活得長命的辦法,是讓內部空虛掉,沒有心,像安迪沃荷那樣。
幸好藝術家微賤時有過這麼個朋友,瑪丹娜,她很快把話題轉移過去,成為新的話題天后。從此「被看」分工給娛樂圈。藝術家又可以安靜創作。
誰說抽菸很美
吳兆南與魏龍豪的相聲錄音,現在聽還是很過癮。我特別喜歡一個「戒菸記」的段子。在這段子裡,吳兆南是要戒煙的,魏龍豪是不抽煙的。戒煙的為了讓不抽煙的理解他戒煙的辛苦,首先要讓他感受抽煙有多好。於是吳兆南從買到一包菸講起,撕開塑膠膜的手感,打開盒子拉下那張錫箔紙的,到拍打盒子底部幾根煙隨機蹦出來,那種擁有挑選權的感覺……。他一個動作一個動作拆開來說,把每個動作裡的人物關係局部放大來說。
這些瑣碎的步驟,給說成了人間稀罕的享受。還真沒聽過有人這麼說抽煙的。這是多年前的段子了,兩位老演員都已經作古,不受當今的政治正確標準規範。只是從物質面把抽菸的享受處說到了頂點,接下來要怎麼戒?幸好再有魅力、再令人把持不住的物質,都有阿Q精神可以對應。吳兆南稱他的戒菸法子為「精神轉移法」,怕犯煙癮不待在家,去劇場坐在「禁止吸菸」的環境裡看戲,跟著哼哼唱唱就忘了要抽煙。
這段子說的時間,是在臺灣公賣局即將開放洋煙進口的前夕。後來兩老又有一段談抽煙的,這回是先說抽煙有害。還把宣導短片般的字句大段大段字正腔圓地念出來,聽起來反而諷刺。不知道是不是先前的段子引起政府注意,要求宣導禁煙平衡一下?不管怎樣,戒菸這主題在兩老嘴裡不減麻辣。就算是回應政府單位或是輿論反饋,就像雙口相聲之外有一個看不見的第三口,他兩老仍然是十分漂亮地回應了那第三個聲音。
要是沒有吳兆南和魏龍豪,臺灣的相聲界就太寂寞了。吳兆南的嗓音高,魏龍豪的低。吳兆南大多演機伶的角色抖包袱,魏龍豪演老實的捧哏。有時也互換。他們真是沒人能代替的,把相聲拉到藝術的層次而沒有藝術家的架子。美好的一根菸,只在他們的相聲裡聽到過。以後應該也不會有人說了吧。我不抽菸,現在公共場合禁菸的地方越來越多,有時看到朋友好不容易找到地方抽菸,很抱歉地說「不好意思等我一下」急忙掏煙,總想告訴他們去聽吳兆南和魏龍豪說的,那一根幽默又美好的菸。
不懂戲的人
《梅蘭芳》電影裡有一段戲中戲,青年梅蘭芳與十三燕合演《汾河灣》:十三燕是薛平貴,從軍多年後返鄉;梅蘭芳是柳迎春,不肯相信來人就是她的丈夫。原本,這段戲主要是薛平貴在表演,柳迎春只是背對觀眾而坐,聽薛回憶往事。梅蘭芳想改動這戲,但十三燕說:「戲在我這兒!」話語權在他手裡,鬚生主導的戲碼,旦角還得是陪襯。
第二天到了臺上,在沒有排練的情況下,梅蘭芳還是按著自己的意思,用新法演了柳迎春。當薛平貴說個沒完,柳迎春也沒閒著,她先是驚疑地回頭,繼而迴旋起身,終於正面迎向了薛平貴。夫妻相見,柳迎春由猜疑而接納,梅發明了新的身段,新的情感表現,而十三燕竟也配合得天衣無縫,像事先排練過一樣。臺下觀眾大聲叫好,一個新的詮釋就此誕生了。
在上海,人人都聽說過梅蘭芳的故事。本來沒聽說的,經過這段日子報章雜誌的宣傳,也都聽過了。因此看完電影《梅蘭芳》,誰都忍不住要行使一下話語權:實際上呀,是這樣那樣的,還有這個那個沒演出來……。人人心裡都有自己一齣《梅蘭芳》。
我也感覺有個我期望看到、卻沒展開的故事,只是不那麼具體就是了。前面說的十三燕與梅蘭芳那段戲,靈光一閃觸到一個有意思的主題:看不見的、瀰漫在舞臺上的「戲」,它大過演員個人,把臺上臺下拉在一起,卻不是誰能據為己有的。十三燕在「戲」裡時,號稱天下無敵,但「戲」的典範會轉移——典範轉移時,他還在戲裡,觀眾卻不在了。
電影裡去看梅蘭芳新戲的那些大學生,肯定不是十三燕心目中懂戲的人,不是他的目標消費者。但他們也等待著「戲」。當出現了一種戲劇表現,能溝通他們,將他們聚攏(而非推開),這些「不懂戲的人」就成了新的觀眾。這樣的事每個時代都會發生,有時正是由新的觀眾、外來的眼光,發動了典範的轉移。
當然,這些都只屬於我期待看見,卻沒拍出來的那部戲。不是電影《梅蘭芳》。
聖誕夜
化妝品市場有一條規律:經濟越不景氣,口紅賣得越好。因為市道不好時,人們雖然想著要省錢,但主要是縮減高價消費,低價的小東西還是買,而且比平日更不手軟。因為壓力越大,越想消費,買不起貴的,就買便宜的。股災不能讓女性不愛美,她們走過櫃檯,抵擋住購買白金奢華面霜的欲望,轉身又把錢花在一隻小口紅――因爲便宜,能隨身攜帶,而且立即見效。
讀雷蒙卡佛的短篇小説集《大教堂》時,老想到這個「口紅定律」。因爲《大教堂》裡的角色們,常是正在生活的一道坎上,問題看上去不大,卻是當事人眼看過不去的。最後如果能獲得解救,也往往就是經由救命稻草般的小事。例如《好事一小件》裡,一對剛喪子的夫婦接到不明的電話問:」你是不是忘了斯科蒂?」(斯科蒂是他們死去孩子的名字。)這些不斷戳到他們傷処、仿佛來自地獄的神秘電話,原來只是糕餅鋪師傅打來提醒,他們為小孩定制的生日蛋糕忘了提走了。最後誤會能解開,也是因爲麵包房的一杯咖啡、一些剛出爐的麵包圈。
如果不景氣時期,人把消費欲望分化、打散,得到以口紅為小單位的滿足,那麽人所需要的溫暖、善意、幫助,是不是也可以呢?我讀《大教堂》時常會這樣想。
聖誕夜,小球在公司哭了。「明明都確認過了呀……」一邊哭一邊說。她負責的客戶突然要求修改方案,但在聖誕夜,又已經過了下班時間,她找不到人幫她修改了。於是這個有一雙圓眼睛的、剛進公司半年的女孩,頂著一個韓系風潮的圓髮髻,趴在位子上哭了起來。
我從她的座位旁走過,覺得她真是很傷心的,妝都哭花了。在上海工作的外國人口很多,對那些來自西方國家的人而言,聖誕節比天大,工作可以等一等。上海的小白領們呢,沒法讓工作等,也沒法不受「聖誕夜」魔咒催眠而想要早下班,想特別打扮,想過特別的一天。只希望哭過之後,小球還能在後半夜遇見一件令她開心的口紅小事。
最小單位的距離
最近《三聯生活周刊》報導了一批老照片,照片的主角是同一個人,一八八一年出生在福州,名叫葉景呂。他從一九○七年開始,每年上照相館拍一張照,從十六歲到八十七歲,總共六十一張年度相片。
這些黑白相片展現了一個人緩慢變老的過程,很是動人。拍第一張照時,他還留著髮辮。接下來幾年身穿馬褂或長衫,站在相館的佈景壁畫前。後來,戴上了眼鏡。一九五○年起改穿短裝。六十歲過後,葉景呂更多拍的是半身照片,看得見時間對他眼神造成的變化。
自從數碼相機發明,拍照變得更容易。紐約有個叫凱勒的人,已經將「一日一拍」進行了八年,還在持續下去。他每天都用同樣的證件照角度,拍自己的臉,並且放上網。八年來他變化不大,也沒怎麼長胖,很令人羨慕,變的主要是髮型、眼鏡框、上衣。因此當他把八年來的照片串成動畫,連續快速播放,便產生一種奇特的效果:畫面中央的臉孔木然不動,而時間具象化為眼鏡衣服這些身外之物,風一樣不斷捲走。
一年或一天,效果完全不同。葉景呂每年走進幽暗的照相館,留下影像,是一種與時間的儀式。凱勒每天站到相機前固定一拍,則純屬數碼時代的以量取勝。即使技術上,我們能將自拍的時間距離縮到最小,也不等於記錄了整個人生。畢竟最小的距離裡,可以無限地充滿著說不出、拍不了的東西。
這讓我想起一個最近在日本引發熱議的網站。一對長距離戀人,一個在東京,一個在福岡,相隔一千公里。在相思的驅使下,兩人開始像偶像劇那樣不顧一切地朝對方奔去。這網站其實是個廣告,卻不說賣甚麼商品。站上每天更新戀人跑步的視頻,今天跑到哪裡了、互傳了什麼手機短信、戀情怎樣進展,完結篇會在聖誕夜推出,屆時才公布究竟賣的甚麼商品。
懸疑手法果然奏效,有人猜跑鞋,有人猜手機,還有人說是到處都收的VISA。
答案揭曉:安全套。即使為愛跑了一千公里,也要記得保持最後0.02毫米的距離。
黑夜裡白手起家
巴斯奇亞死時二十七歲。趴在他公寓的地板上,嘴邊有一小堆嘔吐物。他死於藥物過量。
巴斯奇亞是徹底的「白手起家」。他住在布魯克林,學校在布魯克林,十七歲,晚上跑到曼哈頓遊蕩,用噴漆在建築物外牆上留下神祕的句子。天亮,城市醒來,身上留著他的夢囈,署名SAMO。SAMO現象引起注意,《村聲》雜誌刊出專文報導。那是一九七八年,巴斯奇亞即將成為第一代由街頭走入畫廊的塗鴉藝術家。
即使現在看,巴斯奇亞給人的感覺還是很強烈。那樣的強度或許再也不會被超越了。在巴斯奇亞之後,從街頭到藝術的通路已經打開,標在...
目錄
上海
畫夢捉鬼
黑夜裡白手起家
空心人與新天后
誰說抽菸很美
不懂戲的人
聖誕夜
最小單位的距離
預知貧窮記事
宅女電子郵件
心機飲食
酒年春運
戰爭與時尚
離歐洲比較近
東門精神
十七個部落
阿芙拉的飯桌代溝
善人惡人
相信還是不信
全世界最棒的工作
愛在不景氣蔓延時
說出口的愛
入春衝擊記
Pecha Kucha
絕世美女只能當前妻
消失的相片
療癒時系時代Facebook
八卦決定歷史
聽見自己之外的聲音
標題黨人的天堂
死亡教會我們的事
幫普魯斯特找房子
某個夏天的似水年華
告訴陌生人
公主徹夜未眠時
周末晚上聽故事
在拍照還是一種浮華的年代
世界如此之新
西湖二十四小時
愛之淺處,我之深處
愚人節教育
春食
如何斬殺清十郎
戰爭寫生
一場戰爭帶來的人性洗牌
小松樹大歷險
用愛打敗不高興
阿芙拉的公寓代溝
深淵上的胡蘿蔔
田子坊
一百隻眼睛
夫人革命
紐約的緩慢
神話在身邊
為了幸福出發去煉獄
NAP驚奇
米爾克笑了
臺北
一個巴掌一張臉
香蕉蛋糕十年
飛吧竹蜻蜓
陰中陰
鋼琴家與愛的分類
量化女孩要質化
選舉之戀
真傷感情、真鄉愿
見到才知道
臨終情人
肚臍
老虎食單
罵不過三代
織女的復仇
紅顏薄命三元素
第一次傷心是沒有名字的
笨而有愛
禮物
睡覺鬆腦
看明星長大
男孩晚熟,女孩早熟
用失戀寫的詩
王室婚禮的哭點
狐狸精買衣服
爆衝人生
無臉女之戀
流動的愛
比好人多一點人情味
歸位的方法
有色無膽
早熟花,晚熟花
愛情鐵布衫
戰鬥系療癒系雙效人種
我那沒朋友的好朋友
愛的自助式
愛的幕後花絮
愛的大復活
愛情律師事務所
愛情基測時代
愛你七月半
愛不必稀有
惡人
心碎殺手
從眾而吃
後宮的鸚鵡
母親的將軍令
巷弄暴走
小蝦請吃飯
姻緣天注定
姐字輩的風險係數
如何把醜變美
女俠與二鍋頭
天女比一比
天后的血性愛情
大字報朋友
大剌剌的女孩們
解決抱怨的方法
多色玫瑰
外公教不會
四小婦人
咬下蝙蝠頭
呼喚
取名字
黑暗而熱血
急凍女神
公主、王妃、女皇
全家唯一的女人味
借物少女
借愛不還
交換禮物
九樓過招
中間人副作用
不是因為你
下一站,性福
上海
畫夢捉鬼
黑夜裡白手起家
空心人與新天后
誰說抽菸很美
不懂戲的人
聖誕夜
最小單位的距離
預知貧窮記事
宅女電子郵件
心機飲食
酒年春運
戰爭與時尚
離歐洲比較近
東門精神
十七個部落
阿芙拉的飯桌代溝
善人惡人
相信還是不信
全世界最棒的工作
愛在不景氣蔓延時
說出口的愛
入春衝擊記
Pecha Kucha
絕世美女只能當前妻
消失的相片
療癒時系時代Facebook
八卦決定歷史
聽見自己之外的聲音
標題黨人的天堂
死亡教會我們的事
幫普魯斯特找房子
某個夏天的似水年華
告訴陌生人
公主徹夜未眠時
周...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