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壯、黃春明、陳芳明、尉天驄、鄭樹森
── 文學途上˙攜手推薦
那些人,那些曲折與動盪的文學年代
筆鋒裡潛沉著李黎深情的探勘書寫
允為一個時代文學典範的註記
他們的話語文字,容貌舉止,在我至少一半的人生裡留下的涓涓記憶,
隨著時間匯成了一條盪盪長河。
一九七七年秋天,李黎因為尋根之旅第一次踏上中國大陸的土地,從那年起,透過出版界前輩范用先生引見,她像跟時間賽跑一樣,趕著求見尚在世間的老作家。
每一位書中人,在他們各自生活的海峽的兩邊,都遭遇過來自他們自己政府的壓制迫害,甚至牢獄禁錮 。是巧合嗎?還是我不自覺的選擇?是因為他們的年齡,正逢上了那個動盪的年代、那段酷痛的歷史?顯然,他們是中國歷史的映照,一群知識份子的範本。尤其是,但凡有理想、有才華、有風骨的寫作者,身處那個時代,無論在海峽的哪一邊,都無法逃脫政治的渦漩吧。
書中寫到的十二位,有十位是大陸的作家學人;以李黎成長在台灣、旅居美國多年的背景,這些原應是她最不熟悉的人。但一九七○年,她從台灣赴美求學,在大學圖書館兩層樓之間的一個小房間裡發現一書架的中文書,裡面竟然有許多在台灣看不到的「禁書」!她像補課般急不可待的讀著,試圖彌補那個錯失的文學斷層。而那時正值大陸文革時期,這些作家生死未卜,讀時更添一份敬惜之心。當時又逢海外留學生的保釣運動如火如荼之際,李黎投入這場「海外五四」運動的結果是被台灣政府視為左傾份子,上了黑名單,十五年不得回家。思鄉情切之餘,轉而去大陸作文化源流的探索,同時也是為自己的身世尋根。
那時距離文革結束還不久,資深的文學人士幾乎全是浩劫的倖存者,更有文名早已湮沒而自嘲為出土文物的。就是這樣,她一位一位的求見,幾乎都沒有遭到拒絕。有的趕上見到他最後的夕照餘暉,如茅盾;有的結為朋友,一同度過悲欣交集的八零年代、變化巨大的九零年代,甚至還有更久的。
作者簡介:
李黎
本名鮑利黎,高雄女中、台大歷史系畢業,後出國赴美就讀普度(Purdue)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曾任編輯與教職,現居美國加州從事文學創作。曾獲《聯合報》短、中篇小說獎。著有小說《最後夜車》、《天堂鳥花》、《傾城》、《浮世》、《袋鼠男人》、《浮世書簡》、《樂園不下雨》等;散文《別後》、《天地一遊人》、《世界的回聲》、《晴天筆記》、《尋找紅氣球》、《玫瑰蕾的名字》、《海枯石》、《威尼斯畫記》、《浮花飛絮張愛玲》、《悲懷書簡》、《加利福尼亞旅店》、《昨日之河》等;譯作有《美麗新世界》。
章節試閱
夏日北京——沈從文
中國小說裡,有兩段令我心醉神馳的絕美意象:一是紅樓夢裡寶玉身披大紅猩猩氈,消失在白茫茫大雪地上;一是沈從文的《邊城》,翠翠在睡夢中聽老二的山歌,靈魂文月光下美麗的歌聲浮起來,飄過白塔,飄到懸崖半腰上摘了一把虎耳草。
然而沈從文說:「美,總不免有時叫人傷心……」
是因為美總在消逝嗎?在去看他的路上,我惘惘地想著這些事。他家在崇文門外的公寓高樓——當然已經不是早先逼仄的一間小屋、兩里地外又一間住著妻子那樣的境況了。他的表姪、畫家黃永玉在那篇寫他的〈太陽下的風景〉裡,稱那兩里遙的居處為「飛地」。讀了那些生活記述,覺得《中國服裝史》(出版時叫《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寫出來是個奇蹟——沈從文本來也是個奇蹟。
門上貼著不見訪客的字條。可見訪客一直還是有,雖然沈先生自從中風後行動說話都不便利了。近兩三年大陸「尋根文學」風起雲湧,而其健將們幾乎全尊奉沈從文的作品是他們最早的源流。沈從文筆下的世界有湘西的山鄉與河流、牧笛與船歌悠揚的呼喚、善良淳樸的村民在漫漫歲月中的哀樂生息、巫楚文化的神奇瑰麗……但並不僅止是這些。他作品中的世界便是中國,淡淡筆墨後面有濃烈的哀愁和美麗,一條古老河流般的包容、嘆息和生命力。因而文學上他雖然休筆四十 年,依然沒有被遺忘;而且正是通過了時間和其他的考驗,才愈見其嫵媚與深遠 。
八十五歲的老先生端端正正坐在客廳中央的一張籐椅上。夫人張兆和依然嬌小清秀,說話很快,臉上總是掛著微笑。沈老也笑,但是——唉,在這次中風之前, 他是個最好看的老先生,臉上永遠有一朵飄忽可愛的微笑;而現在,不裝假牙的嘴笑起來像在做另外一種相反的表情。我才明白為什麼有個朋友一去看見他就流眼淚。我把台灣出的一本沈從文專卷雜誌給他們,沈夫人說他們已有了,但很高興能有多一本。給他捎一盒西洋參,還不知合不合適,沈夫人已連聲說這個好、 用得著,他總得要吃這個,都是托妹妹張充和買的。
來京之前便有台灣和美國的朋友托我向他致崇敬之意,我照述了。他笑——像苦笑,咕噥了一句話,意思是:後來多少年都沒寫了。我說:不能寫自己想寫的就不寫,最好。這樣就不會有悔作。
談到小說〈蕭蕭〉改編成的電影《湘女蕭蕭》,沈夫人看過,因而有些意見。我說那電影已不是原來的蕭蕭了,更不是沈從文。又記得沈老在一篇訪問中說過: 他覺得〈貴生〉那篇比較適合改編成電影;我便問他們可知道〈貴生〉其實早已被改編成了電影?他倆竟不知道。於是我從五十年代中葉林黛嚴俊演的《翠翠》大受歡迎開始,講到不久便再接再厲原班人馬拍了下一部《金鳳》,便是改編自〈貴生〉的,不過沒有提原作沈從文,而且結尾也改了,成了貴生金鳳大團圓。我說得高興,乾脆把電影裡的插曲也哼給他們聽:「咪咪嘛嘛……」金鳳趕羊時自訴衷曲的歌;和「光棍苦、光棍光……」金鳳貴生打情罵俏的對口歌。順便也提了《翠翠》裡最有名的那首「熱烘烘的太陽往上爬呀往上爬,爬上了白塔,照進我們的家;我們家裡人兩個呀,爺爺愛我,我愛他呀……」真奇怪,小時候學會的歌,一輩子不忘。
沈老笑得像孩子,看看我又看看沈夫人,笑著喃喃說一些話,大約是「我們都不知道哪」一類的意思,夫人似乎非常習慣一邊「翻譯」他的話一邊講自己的話,融合得天衣無縫。我想到黃永玉這麼寫他們夫妻倆:「嬸嬸像一位高明的司機,對付這麼一部結構很特殊的機器,任何情況都能駕駛在正常的生活軌道上,真是神奇之至。……沒有嬸嬸,很難想像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又要嚴格,又要容忍。她除了承擔全家運行著的命運之外,還要溫柔耐心引導這長年不馴的山民老藝 術家走常人的道路。……」
問他身體,沈夫人絮絮地講,沈老便很合作地把右胳臂慢慢抬起,又緩緩垂下,告訴我這是他四肢唯一可以活動的部分。為他照像,建議他移坐在窗前,照顧他的男護士扶他起來,兩人像角力似地互撐胳臂幾秒鐘,踉蹌一下也就挪移過去了。從鏡頭裡看他,忽然不忍照,真的不忍,在過去那些照片和影片裡,他曾是那麼好看的老先生……。他忽然發話:「我這樣子,像巴金吧──」我一想,老先生們還真的彼此有幾分相像。我建議他戴上假牙也許會更像些──更好看些。他固執地拒絕了,說戴上不舒服。我便快快地照了幾張,好像拍慢點的話自己就要改變主意了。
沈夫人忙著給我續茶水,因我誇那茶好喝。她說是沈老湘西家鄉附近產的,名喚「古丈」。我臨走時她細心地盛了一小罐送我。細細的嫩葉有些像碧螺春,泡開來葉子也不大發,回美國家中泡了喝,味道不及在他家喝的好,一定是水不對。那麼若在湘西喝該比北京更好了。
站起身來告辭。坐了一個多鐘頭了,早先電話中約好不多打擾他們的。而我究竟有沒有打擾他呢?為什麼來看他?他已經不能說什麼了,他要說的早說在那幾十卷集子裡。而且,「真正的痛苦是說不出口的,且往往不願說。」(又是黃永玉的話。)也不會對我說。那麼,是只為了告訴他一句話?他又怎會在意?
我彎下腰握他的手,對著他的眼睛:「在一本選集序言中您說:『我和我的讀者 ,都共同將近老去了。』可是,您看,您的讀者永遠不會老去──」
我快快地走離那間屋子,怕會承受不住自己的激動。他還坐在那裡面,在北京的一座高樓上,而哪裡是他的湘西?他七十年前離開的鳳凰?山城、白塔、神巫、水手、苗女、渡船的姑娘,以及六十幾年前把青年的他凍出鼻血來的舊北京城……這一切都已像一樁傳奇。
在路對面等公共汽車,看著他住的高樓,估算著他的窗戶是哪一扇。下午的斜陽依然熱,這城的夏天這樣熱而冬天那樣冷,而當年,二十歲的沈從文來到這裡,「開始進到一個使我永遠無從畢業的學校,來學那課永遠學不盡的人生」──去讀那讀不完的「一本大書」……
一個人和三個人
二○○三年的夏天,我在上海的一家大書店裡,買到架上最後一本楊絳寫的《我們仨》。當時這本書和《往事並不如煙》一樣暢銷,總是供不應求。我知道這是一本悲傷的書,但還是迫不及待地打開;讀著〈我們仨失散了〉那篇,眼淚早已簌簌地流了滿面。
「我們仨」是錢鍾書、楊絳夫婦和女兒錢瑗(小名阿圓),極其親蜜(密?)又緊密的一家三口。他們不僅是天倫至親,而且是學問和知性上的至交;因而格外無法想像﹕當其中兩人離去,獨存的那一人何堪承受﹖那便是楊絳——先是丈夫臥病,長年住在醫院,靠她每天細心照顧餵食;接著女兒患脊椎癌,一年後不治病故;隨後丈夫也終於去世……。這樣連串的打擊,對任何人都太慘酷了,何況是一位八十多歲、體力原就衰弱的老人?但她竟堅強地活著、整理他們的遺著、書寫他們的事跡。《我們仨》這本書出來,無論原先知道或不知道他們的人,都被這樣巨大的悲劇——以及楊絳巨大的愛的力量所撼動。
這本書的第一部分,就是寫三個人最後只剩下一個人的過程。該怎樣為這篇文字歸類呢?世間最艱難的死別,她竟以一場悲傷的萬里長夢來描述,場景是帶著超現實意味的荒涼「古驛道」,她做夢似的一程又一程在道旁河上送走至愛之人;文字淒美、溫柔、慘烈,充滿象徵意味而又歷歷如繪。這是小說還是回憶錄?在這條生離死別的「古驛道」上,眼看著親人慢慢被死亡帶走,她日日懮懼、椎心泣血地挽留,先還有女兒陪伴,後來竟連女兒也走了;春去秋來,身心交瘁,她依然苦苦追隨不捨,直到那艘載著至愛的人的小船空了……
一九九八年歲末得知錢鍾書逝世的消息,我寄去一張繪著白蓮花的慰問卡片;此情此景,世間已再無足以安慰的話語。半年之後收到她的信,說她還能支持,有許多事要忙……。果然,再過沒多久她就寄贈我一本她剛翻譯出的《斐多——柏拉圖對話錄之一》。她真的還在工作哪﹗我感到了她的生命力,放心了。接著《我們仨》問世,更顯示了這位九十歲老人的驚人意志力——那是愛的力量:不僅是她一個人的,而是三個人的。
同年冬天去北京,我隨著《我們仨》的責任編輯、也是我的北京老友董秀玉女士一道去探望楊絳。這是我第三次去她的家,算算離上回見她竟有八年多了;那時錢鍾書已住進醫院,她也在「古驛道」上奔波了半年,但至少女兒還在。而今就她一個人了。
還是這棟位在北京三里河南沙溝的簡樸的公寓樓房:一九八○年的耶誕節,我第一次上門拜訪當今中國第一博學才子錢鍾書和夫人楊絳。那時的我年輕不知天高地厚,見到他們覺得很親切,竟然心直口快地想到什麼就說就問,還提出《圍城》來對號入座,斷言唐曉芙的「原型」就是楊絳。其後才聞知他們婉拒訪客是出了名的,直率的錢先生甚至還會不假辭色給人釘子碰;不禁暗叫僥倖!想來二老對女孩子可能有一份愛屋及烏的縱容吧,就像我對小男孩,心裡總是有一塊特別柔軟的地方。那時錢瑗正在英國進修,所以沒見著。後來楊絳說她最喜歡我們那天的合影,因為那張照片裡錢鍾書的右手輕輕搭在她的左手上……。那時的錢鍾書還一頭黑髮,雖然都已年近七十,兩人模樣還好年輕。
那次之後未曾再見錢先生,說起來緣於一樁誤會——錢先生稱之為「小小的悲喜劇」。原來我見過他們之後,回到美國便去信致謝,並寄上大家的合照,可是一直未見回音;心想必是大學者們時間寶貴,便不再打擾他們了。其實他倆回信了,而且非常熱情,邀我下次去北京再聚;卻是託人轉交,而受託之人竟忘了把信給我﹗更奇的是:十二年後傳信人竟在舊物中發現這封信,方才交到我手中。我告知他們此事,皆以為不可思議。歲月無情催人老,尤其對七八十歲的人,十幾年又是一番滄桑;待我再去北京時,錢鍾書已進了醫院,楊絳為我在錢先生的《槐聚詩存》上代題了字。未能再見到錢先生是極大的遺憾,令我久久無法釋懷。
這回見她風度還是那麼嫻雅,想起我第一次見到她就打從心底喜歡她——歡她的文章也喜歡她的人。她仍然記得這些年來我們交往的一些趣事。她比我母親大一歲,但行動非常輕盈,讓人完全看不出她承擔的痛有多重。她說:妳要是早幾年來,錢鍾書還在,該多好。又抿抿頭髮說:現在我老了,不好看了。我說怎麼會呢,您就跟我母親一樣,永遠是最好看的老太太。她說:妳母親好福氣。我懂她的意思,想告訴她:擁有過最美好的,也是福氣。然而毋須我說,聰慧的她何嘗不了解?她又說了一遍:妳來了,要是錢鍾書在多好。
同一間屋子,相似的傢俱擺設,卻已物是人非;時間流逝了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帶走的是永遠無可追挽的歲月與人……一份悵憾無奈之感,令我心潮起伏難以自持。還好這時楊絳指著書架上的貓咪卡片要我看 --
她和錢鍾書都是愛貓之人,當年自家的寵貓跟鄰居林徽因的貓打架,錢鍾書還御駕親征拿著竹竿去助陣呢。與他們重新通上信之後幾年,我都在歲末寄贈他們貓咪月曆,她回信時會指出哪幾隻最可愛。前年送她的是張賀卡,三隻抱在一起的小貓,知道她一定會喜歡的,果然放在客廳書架上。當然,書架最高最顯眼的地方,擺放的大照片就是「我們仨」多年前的合照,收在書的屝頁。
楊絳拿出她新版的小說《洗澡》,題款簽名送我;然後又拿出一本《我們仨》,說:這本書不能簽名,因為也是另外兩人寫的……所以只蓋章。三人的圖章,蓋在屝頁照片各自的像下﹕「錢鍾書」,「楊絳」,「阿圓」——「圓」字是個圈圈,中間一點,像象形文字的太陽。
楊絳說她現在做的是「打掃現場」的工作,我想就是整理記憶吧?記憶是整理不完的,尤其是她一個人承載著三個人的美好記憶;也正是這份承載,支撐著九十多歲的她還在不懈地生活、工作。我想到出生在俄國、定居法國的小說家安德依•馬金尼,以他深愛懷念著的法裔外袓母為主角,寫出一部自傳性小說《法蘭西遺囑》,獲得法國龔固爾文學獎;當他被問及寫《法蘭西遺囑》這本書的動機何在,他的回答深深打動我:
「千百種理由背後其實只有一個真正的理由:把一個人從完全的遺忘裡拯救出來,將他從死亡的陰影中解脫。我們無法忍受深愛的人死去,無法忍受他被遺忘淹沒,只好用書寫重塑他的生命,讓他擺脫死亡。這種神奇的力量,任何醫生、哲學家、魔法師都無法辦到,只有作家能夠。」
深愛的人永遠離去,一個人必須承受的不僅是終極失落的痛楚,還得承擔與遺忘拔河的重任。幸好,楊絳擁有文字這種神奇的力量,讓她和她愛的人,超脫了死亡與遺忘。
夏日北京——沈從文
中國小說裡,有兩段令我心醉神馳的絕美意象:一是紅樓夢裡寶玉身披大紅猩猩氈,消失在白茫茫大雪地上;一是沈從文的《邊城》,翠翠在睡夢中聽老二的山歌,靈魂文月光下美麗的歌聲浮起來,飄過白塔,飄到懸崖半腰上摘了一把虎耳草。
然而沈從文說:「美,總不免有時叫人傷心……」
是因為美總在消逝嗎?在去看他的路上,我惘惘地想著這些事。他家在崇文門外的公寓高樓——當然已經不是早先逼仄的一間小屋、兩里地外又一間住著妻子那樣的境況了。他的表姪、畫家黃永玉在那篇寫他的〈太陽下的風景〉裡,稱那兩里遙...
目錄
自序
長河側影
茅盾
去冬見茅盾
烏鎮倒影
茅盾的題字
巴金
巴金先生談過去、現在、將來
中國的良心
重訪巴金的家
沈從文
夏日北京:沈從文
沈從文的長河
命運之杯——辛亥革命的一課
從文讓人
人間風景——讀黃永玉《太陽下的風景》及其它
丁玲
今生轍——訪丁玲
在延安想起丁玲
艾青
北方的吹號者
錢鍾書、楊絳
一封「遲到」多年的信
給方鴻漸博士的一封信
讀錢鍾書〈槐聚詩存〉
又見楊絳
背影
一個人和三個人
百年才情——歲寒訪楊絳
范用
半生書緣——記范用
雙槐樹
劉賓雁
我所認識的劉賓雁
劉賓雁與蘆溝橋
李子雲
昨日風景——懷念李子雲
殷海光
長巷深深
陳映真
映真永善
自序
長河側影
茅盾
去冬見茅盾
烏鎮倒影
茅盾的題字
巴金
巴金先生談過去、現在、將來
中國的良心
重訪巴金的家
沈從文
夏日北京:沈從文
沈從文的長河
命運之杯——辛亥革命的一課
從文讓人
人間風景——讀黃永玉《太陽下的風景》及其它
丁玲
今生轍——訪丁玲
在延安想起丁玲
艾青
北方的吹號者
錢鍾書、楊絳
一封「遲到」多年的信
給方鴻漸博士的一封信
讀錢鍾書〈槐聚詩存〉
又見楊絳
背影
一個人和三個人
百年才情——歲寒訪楊絳
范用
半生書緣——記范用
雙槐樹
劉賓雁
我所...
商品資料
出版社:INK印刻出版公司出版日期:2013-05-08ISBN/ISSN:978986582308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