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紀的頭十年,上網人數從3.5億增加到超過20億,到了2025年,全球80億人幾乎都將上網。這一個透過網路全球相連的狀況,不僅對發達國家的各個層面產生影響,即使是使用低階手機的非洲、印度等地的用戶,生活也會截然不同。不管是年輕人或老人,窮人與富人,不管是國家、企業組織,其運作策略與方式也都會有很大的改變。Google執行董事長施密特和Google Ideas總監科恩在書中探討了個人身份、隱私、醫療健康的未來;國家、戰爭、恐怖主義的未來;以及未來在遭逢天災人禍之後的重建工作,在數位新時代中都將有不同的面貌。
作者簡介:
埃里克‧施密特 Eric Schmidt
自2001-11年擔任Google執行長,目前擔任Google執行董事長,也是美國總統科技教育顧問委員會(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CAST)委員。施密特並擔任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 Foundation)主席、紐澤西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Princeton)董事。
杰瑞德‧科恩 Jared Cohen
目前擔任Google Ideas總監、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兼職高級研究員。科恩是羅德學者(Rhodes Scholar),著有多本著作,包括《聖戰之子》(Children of Jihad)和《百日寂靜》(One Hundred Days of Silence)。He is a member of the Director’s Advisory Board at the 國家反恐怖主義中心(National Counterterrorism Center)顧問委員會成員。
譯者簡介:
吳家恆(Introduction, Chapter 1,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s)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現任職出版社。
藍美貞(Chapter 2 & 7)
政治大學新聞系、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畢業。現為國際新聞從業人員。
楊之瑜(Chapter 3 & 5)
工作於媒體,浸潤於內容。
鍾玉玨(Chapter 4 & 6)
夏威夷大學傳播系碩士,目前擔任國際新聞編譯。
高仁君(Notes)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電訊傳播碩士。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主編的話:
歡迎來到數位新時代
在二十多年前的台灣,「網際網路」還是非常陌生的名詞;
到了二十年後的今天,大部分的人,生活已經跟網路密不可分,
哪怕是一個小時的網路癱瘓,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
一九八○年代末的個人電腦,或許主機的體積跟今天的沒有太大差別;但除此之外,很多地方很不一樣。第一個電腦螢幕很大,一張書桌擺了一台顯示器,幾乎就不能做其他事。那是一個單色的世界,由綠色的小光點,在螢幕上組成文字或圖案,看久了眼睛都要發疼。今天成為標準配備的彩色液晶螢幕,是當時無法想像的。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主編的話:
歡迎來到數位新時代
在二十多年前的台灣,「網際網路」還是非常陌生的名詞;
到了二十年後的今天,大部分的人,生活已經跟網路密不可分,
哪怕是一個小時的網路癱瘓,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
一九八○年代末的個人電腦,或許主機的體積跟今天的沒有太大差別;但除此之外,很多地方很不一樣。第一個電腦螢幕很大,一張書桌擺了一台顯示器,幾乎就不能做其他事。那是一個單色的世界,由綠色的小光點,在螢幕上組成文字或圖案,看久了眼睛都要發疼。今天成為標準配備的彩色液晶螢幕,是當時無法想...
章節試閱
人們將活在兩個世界
通訊科技進步的速度是前所未見的。在二十一世紀的頭十年中,連上網路的人數從三億五千萬增加到超過二十億。同時期,手機的用戶數從七億五千萬上升到超過五十億(現在已經超過六十億)。即使是地球上最偏遠的角落,這些科技也已經引進運用,而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更是加速普及。
現在很多人還接觸不到未經過濾的訊息,但是到了二○二五年,大多數的人透過可以拿在手裡的設備,就能得到所有的訊息。如果技術更新維持目前速度的話,全球八十億的人口大部分都將會上網。
對社會的各個階層而言,各種形式的上網將會愈來愈負擔得起、也愈來愈實用。到處都將可以上網,而且費用會比現在便宜得多。我們的效率、生產力將會更高,更有創造力。在開發中世界,可以無線上網的公共場所和高速的家用網路會相互支援,把上網的體驗推廣到目前甚至連家用有線電話都還沒有的地方。有些社會將直接跳過一整代的科技發展。最後,我們今天為之驚嘆不已的科技裝備會在跳蚤市場上被當成古董來賣,就跟早先的轉盤電話機一樣。
隨著這些工具的使用日漸普及,工具的速度和運算能力也會加強。科技業的經驗法則摩爾定律告訴我們所有計算設備的核心,處理器晶片的速度每十八個月就增加一倍。這意味著一台二○二五年的電腦將比二○一三年的電腦快六十四倍。還有一種預測法則跟光子學(就訊息的傳輸而言)有關:目前已知最快的連接形式──光纖電纜,其傳遞的數據量大約每九個月就快上一倍。即使這些法則有自然限制會逐漸失準,但僅僅是有機會能呈現指數增長,就表示未來圖形能力和虛擬實境的發展無可限量,線上體驗將會跟現實生活一樣真實,甚至比現實還逼真。想像一下,你置身於「星際爭霸戰」(Star Trek)的全像甲板(holodeck),讓你有彷彿親歷其境的真實感受,而且它還可以一邊投射出海灘風景,同時在你眼前再造一場貓王的著名演唱。這不是信口開河,接下來的科技發展將會把許多科幻小說的概念化為科學事實:無人駕駛的汽車、用心念控制的機械手臂、人工智慧(AI)和整合完全的強化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把數位訊息以視覺的方式覆蓋在我們所看到的實體環境上。這種發展將會融入並增強我們自然世界中原有的事物。
這就是我們的未來,這些精采的事物已經開始略具雛型了。這使得在今天從事科技這一行成為非常刺激的工作。不僅是因為我們有機會發明、創建讓人目瞪口呆的新裝置,或是因為我們試圖征服的科技和智性挑戰,規模非常大;而是因為這些發展對世界將會具有重大的意義。
通訊科技除了是技術上的突破,也代表了文化上的重大進展。我們如何與他人互動,以及我們如何看待自己,都將繼續受到身邊線上世界的影響與驅策。人的記憶往往都是選擇性的,這使我們能夠迅速養成新的習慣,忘記我們之前做事的方式。在今天已經很難想像沒有行動裝置的生活了。在一個智慧手機到處都是的年代,人不怕忘東忘西,所有的想法都是唾手可得的(雖然有些國家把這件事變得困難),而你的注意力總是被其中某些想法吸引,雖然把這些想法付諸實行仍然是有難度的,而且有些情況下還難上加難。智慧手機這個名字取得真妙。
隨著全球連結上網繼續史無前例地演進,許多舊的機構組織和層級結構必須調適,否則就有過時之虞,與現代社會脫節。我們今天看到許多大、小企業奮力掙扎,就是眼前社會正在劇變的例子。通信技術將繼續從內、從外改變我們的機構組織。我們將愈來愈能接觸到遠離本國國界與自身語言族群的人,與他們分享觀點、做生意、建立真正的關係。
要不了多久,絕大多數的人將會發現自己同時活在兩個世界,在兩個世界中工作、接受統治。我們在虛擬世界裡透過各種方式和裝置,在彈指之間就會經驗到某種形式的連網上線。但在實體世界中,我們仍然要克服地理限制、出身背景(有人生在富國的有錢人家,而大多數是生在窮國的窮人)、時運不濟以及人類本性的良善與卑劣面。我們在本書中是想展現虛擬世界以種種方式,能使實體世界變得更好、更糟或者僅是不同而已。有時候這兩種世界會彼此制約,有時會彼此衝突,有時會使另一個世界的現象因此而加強、加速和加劇,以至於竟由量變產生了質變。
在這個世界舞台上,通訊科技傳播所帶來最重要的影響,將是借助這個力量如何將權力重新從國家和現行體制分配出去,轉移到個人手上。縱觀歷史,新的訊息技術問世,往往讓新一波的人獲得權力;而原先的權力仲介者,無論是國王、教會還是貴族,都為此付出了代價。時至今日,能獲取訊息和新的溝通管道意味著新的參與機會,因而受到倚重,把個人的生命歷程跟更大的組織連結起來。
若是光就規模而言,連結上網的普及(尤其是透過能上網的手機)當然是此一權力轉換最常見、或許也是最深刻的例子。對有些人來說,數位化所賦予的力量是他們生命中第一次掌握力量的經驗,讓他們講話開始有人聽、得到資格、被認真當一回事,這都是因為他們擁有了這些並不昂貴而且可以隨身攜帶的機子。結果就是威權政府發現民眾更難控制、鎮壓和影響,而民主國家在施政時被迫納入更多的聲音(來自個人、組織和企業)。政府當然也會設法運用各種新的網路活動來造勢宣傳,但是當前網路科技架構的方式是對民眾有利的,到底怎麼樣有利我們稍後會深入探討。
這麼一來,把力量移交給個人,最後會造就一個更安全、還是更危險的世界?
富裕國家的未來生活
人人都將受惠於連結上網。那些還沒彼此連接的人將會串連在一起,而那些已經串連的人將會擁有更多的連接管道。為了說明這一點,請讀者想像一下,你是一個幾十年後住在美國城市的年輕的城市專業工作者。一個普通的早晨可能看起來像這樣:
叫醒你的不是鬧鐘,至少不是傳統意義的鬧鐘。你會被現煮咖啡的香氣喚醒,窗簾自動拉開,天光照入房間,高科技的床輕輕按摩你的背。你醒來的時候可能會更清醒,因為在床墊裡有一個特殊感應器來監測你的睡眠節奏,決定何時把你喚醒而不會打斷你的快速動眼期(REM)。
你的住處是一個電子管弦樂團,而你是指揮。你只要揮揮手,加上語音指示,就可以控制溫度、濕度、音樂和燈光。你在半透明的螢幕上瀏覽當天的新聞,行事曆顯示你今天有重要會議,衣櫃會自動組出一套乾淨的套裝。透過動作偵測,當你走到廚房用早餐時,新聞顯示還會隨著你的移動,出現在你面前。你拿起一杯咖啡和剛出爐的麵包(由能控制濕度的烤箱所烤出來的)在全像投影的「面板」上瀏覽電子郵件。你的中央電腦系統建議了今天管家機器人要做的家務清單,你一一核可。電腦系統還建議,因為咖啡豆應該會在下週三用完,所以可以考慮買一個比較大的容器,目前在網上有特價。它也提供了一些你的朋友對最近喝的咖啡的評價。
你經過一番仔細考慮之後,叫出你晚一點要向重要的國外新客戶提報的筆記。你所有的資料,包括私人生活和工作,都儲存在雲端,可以透過各種裝置取得。你擁有幾個不同且可互換的數位裝置;一個是筆記本大小,另一個是懷錶大小,其他裝置可能是可彎曲或耐磨的。而這些裝置的重量都很輕,速度非常快,而且處理器比今天所能看到的都還要強大。
你又啜了一口咖啡,感覺很有信心,一定會讓客戶印象深刻。你雖然從沒跟這些客戶見過面,但因為你已經用虛擬現實介面跟他們開過會了。你與能忠實呈現客戶動作和講話的全像「化身」進行互動。你很了解他們,也了解他們的需求,不只是因為語言翻譯軟體以即時的完美翻譯重現了雙方的發言。像這些即時的虛擬互動,還有編輯、協作文件和其他計畫的能力,使你們之間的實際距離幾乎是不存在的。
你在廚房裡走動時踢到櫃子──哎喲!你拿起行動裝置,打開診斷應用程式。你的行動裝置裡面有一個微晶片,能以低輻射的次毫米波掃描身體,結果顯示腳只是破皮而已,骨頭並沒斷。你的裝置建議去找附近的醫生確診,不過你推辭了。
你去工作開的當然是無人駕駛汽車,但你還有一點時間。車子會根據你的行程,知道你每天早上什麼時候要到辦公室。計算交通數據之後,車子會與手錶連線,在你出門前六十分鐘,設定倒數計時。你在上下班的路上一樣可以很有效率,或是可以好好休息。
在你出門前,你的裝置提醒你,侄子快過生日了,別忘了買禮物。系統會根據你姪子的背景、興趣,以及其他九歲男孩的資料彙總,提出禮物建議,但是你都不感興趣。你想起了一個他爸媽告訴你的故事,讓在場四十歲以上的人都笑了出來:你的侄子想不懂「狗把我的功課給吃了」這個陳年藉口的背景;狗怎麼可能吃掉他的雲端儲存驅動硬碟?他在學校用的都是數位課本和線上課程計劃,他很少用紙寫作業,平常用的都是雲端儲存;所以可以想見如果說他會「忘記」做功課,還編出這種藉口,這整件事對他來說就很荒謬。你很快搜尋了一下機器狗,點擊一下就買了一隻,還選取了一些他可能會喜歡的特殊功能,像是強化鈦金屬骨架,這樣他就可以騎在上面。你在生日卡上輸入:「搞不好會派上用場。」它會在你選定的送貨時間送到他家。
你在想是不是再喝一杯咖啡,但裝在鞋後跟的觸覺設備輕輕捏了你一下,再不出門,上午的會議就要遲到了。說不定你出門路時順手抓了一個蘋果,打算前往辦公室的途中,坐在後座上啃。
如果你是世界上收入較高的人(大部分富裕的西方國家人民都是),這些新科技你都能直接接觸到,或許是你本身擁有,或許是你朋友擁有。你從這個尋常的早上可能已經看到一些你已經想像到或親身體驗過的事。當然,也總是會有非常有錢的人能擁有更多的科技;他們可能根本不用汽車,而是以穩態自動駕駛的直升機代步。
人們將活在兩個世界
通訊科技進步的速度是前所未見的。在二十一世紀的頭十年中,連上網路的人數從三億五千萬增加到超過二十億。同時期,手機的用戶數從七億五千萬上升到超過五十億(現在已經超過六十億)。即使是地球上最偏遠的角落,這些科技也已經引進運用,而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更是加速普及。
現在很多人還接觸不到未經過濾的訊息,但是到了二○二五年,大多數的人透過可以拿在手裡的設備,就能得到所有的訊息。如果技術更新維持目前速度的話,全球八十億的人口大部分都將會上網。
對社會的各個階層而言,各種形式的上網...
推薦序
歡迎來到數位新時代
在二十多年前的台灣,「網際網路」還是非常陌生的名詞;
到了二十年後的今天,大部分的人,生活已經跟網路密不可分,
哪怕是一個小時的網路癱瘓,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
一九八○年代末的個人電腦,或許主機的體積跟今天的沒有太大差別;但除此之外,很多地方很不一樣。第一個電腦螢幕很大,一張書桌擺了一台顯示器,幾乎就不能做其他事。那是一個單色的世界,由綠色的小光點,在螢幕上組成文字或圖案,看久了眼睛都要發疼。今天成為標準配備的彩色液晶螢幕,是當時無法想像的。
同樣無法想像的還有隨身碟,因為當時個人電腦配備的是五又四分之一吋的磁片。最早的軟碟是IBM在一九七一年推出的八吋磁片,到了一九七六年五又四分之一吋磁片問世,存檔的時候,電腦都會發出磁片轉動的沙沙聲。一張五又四分之一吋頂多只能儲存1.2 MB,檔案數量多了,一張磁片還不夠用,哪像現在的隨身碟,都是以GB為計算單位的。
而另一個真正的重大差異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因為這並不是從電腦的外觀或性能所能看出來的:絕大部分的家用個人電腦,彼此之間是不能相連的。如果把一個檔案從一台電腦移到另一台電腦上,大部分業餘使用者會把檔案存在磁片上,再把磁片放入另一台電腦。即使是學校或一些組織的電腦室,可能讓電腦相連,也沒有一個網際網路,可以連上其他地方的電腦網路。
這一點在當時看起來,或許意義不大,畢竟,個人電腦的運算速度已經夠讓人驚豔了,至於電腦與電腦是否能夠相連,並不那麼重要。但是在今天來看,(廣義的)電腦之所以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這點卻是至為關鍵。因為,電腦一方面性能提高(速度更快、體積更小),使得電腦可以以筆記型電腦、手機、平版電腦的形式出現;二方面彼此相連,使得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處於online的狀態,許多翻天覆地的改變,就是因此而起。
《數位新時代》的作者施密特,在網路的形成過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早在一九八三年,施密特便加入昇陽電腦,以軟體經理的身分主導了Java平台技術的發展、昇陽電腦獨立平台的程式技術,並且確立了公司的網絡策略。之後,他成為昇陽電腦的技術長(CTO)及企業總裁。
到了Google成立,施密特在二○○一年三月以董事會成員的身分擔任董事長,並在同年八月兼任總裁一職,負責公司的正常運作、產品開發周期與銷售,並負責建設公司的基礎建設以應付google的快速發展。換句話說,施密特是Google的靈魂人物。二○○七年,由PC World選出的「五十名重要影響網路世界的人」,施密特與Google的兩位創始人賴利•佩吉及布魯共列第一名。
從施密特的發展歷程來看,他不僅是一個技術出身的工程師,對於網際網路的搭建貢獻卓越,同時他也有管理、銷售的長才。但是,施密特顯然不止於此,他並不以把一家小公司打造成世界級的大企業為滿足,他對於人的行為的興趣、對於世界的好奇,超過一般人所能理解。
在今天,只要上網的人沒有不用Google的,一般人甚至以「大神」稱呼。作為一個只想滿足自己上網搜尋需求的使用者,甚至不曾想過Google的搜尋功能為什麼那麼強、Gmail為什麼那麼好用,自然也不會去想:Google作為一個搜尋引擎,為什麼費事發展那麼多功能:地球上每一吋土地做了標示與紀錄,進行了街景拍攝,甚至連美術館的畫作也可以在線上觀賞,更別提掃瞄了書籍和強大的翻譯功能。
這些事情都不像是一個搜尋引擎應該做的事。從《數位新時代》來看,這應該都是因為施密特強大的心智能力和遠見。施密特從八○年代開始做的事情就是把電腦連起來,到了Google的十年,基本上他還是在做同一件事,把電腦連起來,但是他讓電腦連線之後,在一個極強的平台上運作。
對於施密特來說,未來的圖像或許愈來愈清晰,許多細節愈看愈清楚,在《數位新時代》裡頭,他試圖描繪這幅景象:當全世界超過六十億人可以彼此相連的時候,而且可以相當程度可以克服語言的隔閡(當然是透過Google的翻譯),而且也可以定位對方的位置(在Google地圖上),還可以看到對方所處的環境,會發生什麼事?
就如同這本書的目錄所示,人的身份、自我,國家的安全、革命與衝突的型態、恐怖主義都會有很大的改變。不管是身處地球的那個角落,不管是從事什麼行業,也不管是組織、公司、國家,幾乎都無法自外於影響,因為,只要是電波能及、能夠上網的地區,改變就會發生。《數位新時代》讓人看到正在逼近、甚至我們已經身處其中的未來,也讓人看到施密特驚人的心智能量。未來的世代,將會把施密特當成二十一世紀的代表人物。
另外,與施密特合著此書的科恩也值得一提。《貨幣戰爭》宋鴻兵在微博上提到科恩:「在谷歌施密特的背後還有一個人值得關注,他就是Jared Cohen。這個八○後可不簡單,三十出頭就已經是美國核心菁英俱樂部──外交協會──的成員,曾服務於國務卿萊斯和希拉蕊,也是個心理戰的高手。他與施密特一個出謀劃冊,一個戮力實施,此人未來不可限量!」
二○○四年,科恩才從史丹佛大學畢業,主修歷史、政治學,副修非洲研究,在萊斯擔任國務卿的時候進入政策計畫司,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成員。希拉蕊接任國務卿之後,科恩是少數留任的成員。離開國務院之後,科恩在二○一○年被Google延攬,擔任Google Ideas的總監。
科恩最為人知的事蹟之一,就是他寫過一篇「數位混亂」,在文中提出了一個想法:要革命,民眾手中不必有槍,只要有一支手機即可。在不久之後爆發的埃及革命,科恩人也在埃及。在前一陣,美國新墨西哥前任州長偕同施密特訪問北韓,科恩也是同行人員。
施密特與科恩,兩個人的知識背景截然不同,但都是這個時代最傑出的頭腦,他們對這個世界有很深入的觀察,對未來的走向極為關心,而且,他們都有改變這個世界的能力。《數位新時代》提供了一個少有的機會,讓讀者一窺將影響自己至深的未來。
(遠流出版副總編輯/吳家恆)
歡迎來到數位新時代
在二十多年前的台灣,「網際網路」還是非常陌生的名詞;
到了二十年後的今天,大部分的人,生活已經跟網路密不可分,
哪怕是一個小時的網路癱瘓,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
一九八○年代末的個人電腦,或許主機的體積跟今天的沒有太大差別;但除此之外,很多地方很不一樣。第一個電腦螢幕很大,一張書桌擺了一台顯示器,幾乎就不能做其他事。那是一個單色的世界,由綠色的小光點,在螢幕上組成文字或圖案,看久了眼睛都要發疼。今天成為標準配備的彩色液晶螢幕,是當時無法想像的。
同樣無法想像的還有隨...
目錄
前言 Introduction
網際網路發展至今,演變成多重面向、無所不在的宣洩出口,讓人的精力和表達力在其中大顯身手。它帶來了極大的好處,但也潛藏著邪惡因子。然而,我們才剛開始見識到它在世界舞台上展現的威力。
第一章 自我的未來 Our Future Selves
不久之後,全球的上網人口將會超過五十億,對於創新、生產力、工作、衛生、教育、生活品質等各方面造成的影響,將會及於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不論貧富、階級、性別。
第二章 網路身分,公民與報導的未來 The Future of Identity, Citizenship and Reporting
在數位新時代,個人的身份將會是最具價值的商品:黑市交亦、企業買賣、國家管控,個人的身份將會受到很大的安全威脅,而公民社會的建立與維持也會成為一大難題。網路的即時傳播特質,也會改變媒體的運作方式、生態與價值。
第三章 國家的未來 The Future of States
在從實體轉為虛擬的時代,國家的地位也發生改變。一方面,數位的優勢使得國家的監控力量更強大,而國與國之間邦交與衝突的模式也會改變。二方面,國家面對訊息萬變的網路世界,也更容易處於左支右絀的局面。
第四章 革命的未來 The Future of Revolution
國內的不滿情緒,透過網路將文字與畫面傳播出去。抗爭不需槍枝,只需手機即可,因此,革命將會更加頻繁。但是,國家也會以「虛擬圍堵」展開反擊。一個更加動盪的未來圖像,呈現在我們面前。
第五章 恐怖主義的未來 The Future of Terrorism
透過網路影片、3D列印,「製造者時代」來臨。要當個恐怖份子,非常容易。未來的跨國恐怖份子將會擅長媒體操作,具備掌握社群媒體的能力。駭客將會成為恐怖主義團體和政府競相延攬的對象。
第六章 未來的衝突、爭戰、干預 The Future of Conflict, Combat and Intervention
武力衝突仍然是戰爭的重要方式,但是,在網路上的攻擊將會更加成為常態。政府若是選擇關閉虛擬的網路,往往在實體世界激發民怨,造成抗爭事件。而網路保存數據的功能,將會使加害者愈來愈難否認或推卸罪行。
第七章 重建的未來 The Future of Reconstruction
在天災人禍頻仍的年代,在災變之後,通訊網路是最容易重建的,同時,通訊也左右了救災的成敗。救災物資與捐款的籌集將會受惠於全球上網。而在災後社區的重建,網路社群也將扮演重要角色。
結語 Conclusion
致謝 Acknowledgements
前言 Introduction
網際網路發展至今,演變成多重面向、無所不在的宣洩出口,讓人的精力和表達力在其中大顯身手。它帶來了極大的好處,但也潛藏著邪惡因子。然而,我們才剛開始見識到它在世界舞台上展現的威力。
第一章 自我的未來 Our Future Selves
不久之後,全球的上網人口將會超過五十億,對於創新、生產力、工作、衛生、教育、生活品質等各方面造成的影響,將會及於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不論貧富、階級、性別。
第二章 網路身分,公民與報導的未來 The Future of Identity, Citizenship and Reporting
在數位新時代...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