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淳隆
定價:NT$ 360
優惠價:79 折,NT$ 284
優惠截止日:至2025年01月10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建築 × 設計 × 養生 × 修心
如何改造現有環境中的不理想或不利因素,轉化為更適合我們居住?
如何利用建築物讓我們的身心更加圓滿和諧?
利用空間讓我們身心健康的方法,久遠以來就出現在世界各地的文明發展中,例如中國的「風水」說、羅馬的「公共澡堂」、哥德式建築的「崇仰上帝」,都把建築空間扣緊身心的調養與調和,讓「空間」與「人」緊密結合在一起。
建築環境與我們的健康是息息相關的,包括構造體、通風、溫度、濕度、聲音、光線、色採、給水、排水、電氣、瓦斯、用品、家具等,都是生活中的必需品,缺少或不足則會讓我們產生困擾,甚至會造成生活品質降低,使得建築物不適合人居住;最嚴重的情況甚至會讓都市崩解、文明倒退。
而建築物中肉眼或身體不易感知的細微因素也日夜影響著我們,這包括微塵、蟲蟎、電場、磁場與微波等。有些科學尚無法驗證的其他「力場」,造成個人或多人受到影響的消息也時有所聞,這些都是在建築物中錯綜複雜的存在並且交互運作。
建築物如果沒有人居住,就跟土石一樣屬於自然的一部分,但只要我們生活在其中,必然會形成一種循環的生態鏈。我們可說是這些複雜運作的發動者,也是生態鏈的最後接受者。由於是發動者,具有主動的積極意義,所以我們的環境絕非命定不可變,也絕不只是受命運撥弄的小卒而已。只要我們夠了解,就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生存環境。
本書引入一些佛法修行的概念,來說明空間如何有助於長養身心,如何利用各種因素來轉化建築物與我們的關係,將負面的質素轉變為正面的量,把正面的質素再加以強化,讓我們的情緒、人際關係、健康、壽命、甚至智慧,都能獲得一定程度的提升,達到身心的和諧完美。
作者簡介:
王淳隆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淡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現為今一建築師事務所合夥建築師。經常受邀為建築設計評審,任中華建築金石獎評審二十多年。1986年起,隨從洪啟嵩老師座下習禪,常年習佛參禪,參與土城承天禪寺重建規畫案、美國萬佛城台灣總道場彌陀聖寺規畫案,及罕見疾病文教基金會中心建設案。2010年,在與洪啟嵩老師暢談之中,開啟了慈湖道場覺型建築實驗室的契機。
名人推薦:
〈推薦序〉
建築的空性與空間性
洪啟嵩
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維摩詰所說經》卷一
空間環境提供人類生活、運作,而人類也在空間當中創造適宜生活的環境,人類與環境空間之間相互的依存、創造、轉化。當我們從大環境中選擇適宜居住的環境之後,就慢慢與選擇的環境互相熟悉、調和,而與環境得到最大的協調。
因此,在「地、水、火、風、空、識」六大元素中,建築的空間性,可說是將空大的如幻與變化性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現代及至未來的世界中,我們如何基於過去佛教建築的理想思惟,建構現代的佛教建築,乃至一般建築,將佛法的覺性擴及為人類創造幸福的覺型建築?這必然是人類建築思想未來的核心議題。
在早期的佛教建築,蘊含了許多珍貴的元素,如何讓生活在其中僧團,身心健康、覺悟,是核心的要義。印度阿旃塔石窟冬暖夏涼的僧舍石窟,供僧人禮拜的佛塔門口,平滑的石板在月亮的映照下,在夜晚就形成自然的光線投射在莊嚴的佛像上。當時容納數萬名學僧的阿爛陀大學,穀倉的設計讓糧食可以保持百年不壞。這種種令人驚異的建築成就,源於佛法空的智慧。佛法正是緣起法,有著緣起體性的實相義,與世間外顯的緣生義理事相融。
因此,佛教建築的思惟,自然應該涵容更加全面性旳思惟,而不再只是限於宗教的寺院建築。現代佛教建築的意涵,應該是擴大到家庭、社區、城市等更廣大的群眾生活。一個佛教徒如何以覺性的思惟,以更究竟的理念乃至生活型態來貢獻給整個國家乃至地球,讓地球成為人間淨土,這正是以一切菩薩圓滿眾生成佛及莊嚴諸佛淨土的根本願力來展開的「淨土人間」行動。二○一○年,我提出「覺型建築」的思想來彰顯此精神。
我們可以思維,如果佛陀處在現代社會,他會如何面對這個世界?這其實是我一向歡喜思惟的議題。當然,佛陀在一切處悉皆圓滿,然而在緣起的世間,如何為眾生建構安適居住而且能圓滿昇華目身生命的環境?應當是一個佛法中常存的課題。
眾生是菩薩淨土
在《維摩詰經》中,佛陀闡明了一個菩薩建立淨土最核心的意義:「一切眾生是菩薩淨土。」菩薩隨其所度化的各類眾生而攝取佛土,為了幫助各類不同根器的眾生悟入大覺而建立不同的淨土,所以,菩薩建立各種淨土,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饒益眾生。
在《維摩詰經》卷一中,佛陀告訴寶積菩薩:「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
對於佛菩薩而言,娑婆世界本來就是一片靈山淨土;從來沒有變異過,所以《維摩詰經》說:「心淨則國土淨。」但由於我們沒有清淨的心眼,所以依舊分別了世間的好壞、美醜,依然限制於六根、六塵與六識之中。當我們看到外在的景觀,種種污穢骯髒,眼與外色的對應生成眼識,眼識生意識,心中就有了一個不好的意識種子含藏。耳聞噪音、鼻嗅惡臭、舌嚐諸毒、身觸不適、意識思惟不淨,這六識的生成,足以影響我們心識的作用,使我們心生染汙,甚至罹患身心的種種疾病,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與幸福,這些豈容我們坐視呢?
從外在的健康到內在的昇華,佛法有深刻的體會。佛陀向來的核心觀點,從未離開生命自身的圓滿與淨土的完成。
從心到境的和諧統一
我曾提出以「心、氣、脈、身、境」等五個層次,從最微細的心念,到氣(呼吸)、脈(氣脈)、身(身體),乃至境(外境),來作為統攝自身與外在世間的分類,從內到外的圓滿過程。
我們回觀自身,透過心意識的相續執著的運作,產生運動的力量就是氣;氣不斷運動的軌跡則形成脈;而脈氣的相續造作,產生支分的實體化,則形成了明點(如內分泌)、各種器官與身體。而心、氣、脈、身所投射於外界的時空情境與其他生命的心意識交互映成,則形成外界相對性的客觀世界,就是境。
所以,我們的心是外在宇宙的投影,而宇宙也是我們心念的波動,兩者如同鏡面般相互照映。所以,心、氣、脈、身、境根本是一貫、同體一如的,都是心意識的影子,但心意識也受到外境的反射而轉換,又交互投射。
這五者由內而外,由細而粗;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從外境返回到身體,再到脈、氣、心,但轉化時,卻是由最細微的心,進而到氣、脈、身,乃至外境的轉換,所以,我們轉化成功時,不只自己身心變得更莊嚴圓滿,整個外境也能跟著轉換成清淨圓滿的世間。前英國首相邱吉爾曾說過一句銘言:「我們塑造自己的住家,之後住家塑造我們的生活。」說明了人和建築深層的交互影響。
建築對人類身心健康的影響,也是建築設計中的重要元素。二○○三年非典(SARS)風暴造成全球性的恐慌,口蹄疫、腸病毒、禽流感,乃至日前H1N1的流感,都在在提醒我們對衛生、健康的重視。二○○三年,在新加坡所舉行的「健康建築國際會議」(HB03, Health Building),就應用最先進的科技研究,來對應使用者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與心理感受等「五感六識」,以共同解決建築物在規劃、設計、建造、使用和改建上的實際問題,並創造以人類健康為福祉之二十一世紀新國際式樣生活空間。佛法對生命的深層思惟,可作為未來型建築的珍貴指引。
佛陀對個人衛生及公共衛生非常重視,由於印度氣候炎熱,洗浴是非常重要的生活衛生習慣,浴池是極為重要的日常建築。例如在佛陀常年駐止說法的在祇園精舍,這個僧團共同生活居住的地方,即設有僧人專用的浴室院,和醫療研究中心—「天下醫方之院」,由此可見,早在2500年前的印度,佛陀對整體性的養生就有完整的看法和作為了。
從外在的健康養生到內在的昇華,佛法有深刻的體會。而佛陀一向的核心觀點,即是「成熟眾生,莊嚴佛土」,這是佛教建築的根本方向,也祈願能以這樣的願力思惟與行動,讓現代社會更加圓滿。而其中的關鍵聯結,正是幕後的功臣--建築師。不丹總理吉美廷禮在《幸福是什麼?》一書中曾如是贊歎:「人類的生活、社會制度、文化、命運,以及如與自然產生聯結,透過建築師的心血結晶而產生了意義。」
看到本書的出版,讓我欣喜萬分!王淳隆建築師修學佛法數十年,深刻體悟佛法中「空即是色」、「心境一如」的要義,而完成此書。正如同本書的書名《築境•築命•築心》,本書可說是他畢生透過建築的修行、體悟與實踐。期待本書開啟未來人類建築的新方向,守護一切生命邁向幸福大覺!
〈推薦序〉
◆設計教學經驗融合自身體驗的獨特分享
日常生活中,我們有一大半時間是在建築物中進行,建築物幾乎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因此本書要說的是,如何利用建築物讓我們身心更加圓滿和諧,而達到養生的境界,就必須從人們生活經驗中,透過感官來了解、體驗建築空間。
至於如何利用空間讓我們身心更健康,作者融入佛法修行的概念來做說明,除了要注意室內規畫、家具擺設、動線、聲音、氣味、顏色……最好能為自己留一個可以完全放鬆的舒適空間,可以靜坐、冥想等,使自己有不被打擾的獨特歸屬感。
可是在擁擠的都市中,想要獲得這樣的空間還真不容易。只求冬暖夏涼的願望都不可得,以致大量使用空調設施,卻將溼熱污染的廢氣排到室外街道上,除了浪費能源外,更長年將自己關閉在室內,成為現代科技下的囚犯。所以作者建議在設計上,多利用自然環境、選南北坐向的建物、東西向有樹蔭遮擋、開窗通風對流、採藍灰色系……等,這些也是長年教導學生設計作業必須考慮的因素。
作者近年更背負一神聖重任,即為禪修老師所創學會在慈湖附近的一千五百坪土地上,設計一個供大眾禪修之處。他不拘泥於現行佛教建築形式,投注畢生所學及所教的信念開始此規畫、設計、興建,本書即圖文並茂以饗讀者。
王淳隆是一位資深建築師,我成大的學弟,我們在淡江建築系擔任建築設計教學,共事超過三年,也同是中華建築金石獎評審二十多年,也知道他長年學佛極為虔誠。但我看完初稿之後,才知他對佛學的造詣如此深厚。如今將設計教學的經驗融合自己的體驗,將建築專業融會在佛理之中,悟出人生修養之道,寫成本書。盼有心讀者,若能透過本書而達成養生、養命、養心,則善莫大焉。
王紀鯤
前中華建築學會理事長、淡江大學工學院榮譽教授
〈推薦序〉
◆從建築實踐、佛法智慧中呈現生活的溫度
在迎新會上,學長分享設計課的種種,講了許多一再傳頌下去的淡江建築傳奇。而王老師當時就是一號人物,「像極了明星劉德凱!」到了第一堂課,還真像!四位專任老師每一次上課都輪流上去發題:章老師油畫家的神采;林利彥老師總是端著咖啡的美式風格;古意的陳德耀老師最好商量;王淳隆老師應該是我對於建築師的第一個形象!我們的大一設計就是在這樣的交叉忙碌中渡過。
畢業五年之後回到淡江教書專任,大學時代教過的老師就只剩下王秋華老師與王淳隆老師二位,而系館也從舊的工學館搬到「工寮」。
於是我們從師生變成為同事,雖然沒有一起在同一個年級,王老師仍是同學心中的可親可敬的老師。總是在到工作室的樓梯前相遇,一直知道他持續開業作建築設計,但是對於佛學的關注也有新的人生體會,只是沒有時間好好坐下來,聽聽王老師的文采與心得。
這是一本好書,充滿了建築實踐經驗與佛學智慧的訊息,二條敘述路線,針對生活世界的建築細微之處提出實踐心得。
回顧台灣的建築專業與真實生活世界,一直存在極大的鴻溝。在面對房地產為主的建築產業,建築師普遍採取不主動介入的姿態,習慣於專業領域所建構的「智性」思維方式。於是建築師與建築開始分化成為二個不相干的世界。
關注設計表現的建築師日夜辛苦創作,以在雜誌刊登為榮!但是在城市中遊走一整天,恐怕看不到這些絞盡心思的建築物。但是我們每一天生活所接觸的建築物,幾乎是在民間開發部門所建構的建築世界;建築設計的重點在於市場所設定的目標,而市場所考量的「虛擬畫面」轉變了社會大眾對於建築的想像,購屋者不再關心建築物的實用品質項目。「販厝」一詞說明了商業特性,而忽略了真實的生活考量。
經濟上的支持,開始追求安適的居住,但是生活世界中的環境危機重重,外牆瓷磚掉落、瓦斯外洩、輻射屋等等。地下室開挖過大,造成暴雨無法宣泄而地區淹水成為常態。過去短短三十年間,我們生活的城市已經產生了巨大的改變,台灣人從合院或街屋大量的進駐到公寓與大樓,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住在全新的都市空間中。
在這樣的環境中,王老師仍舊維持對於社會責任追求,一邊透過執業與學校教書,一邊將從事建築工作所觀察的諸多現象記錄下來。他引用建築相關環境科學的各種知識,從環境心理學的知覺、記憶與地方經驗,來分析真實住居經驗。而我所感受的是,他以自己成長作為述說的參考軸線,深深牽動讀者的共同經驗。除了文字,為了讓讀者可以清楚理解專業的語言所傳達的訊息,在書中有提供大量的圖繪去解說環境現象。
夜讀,順著王老師娓娓道來的文字,重溫了過去三十年建築學習的重要內容與轉折。當新理論變得拗口時,這些文字保有一定的生活的溫度!
王老師要我寫這篇文字,對我來說是義不容辭!
學生 黃瑞茂
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
推薦引文
本書可說是他畢生透過建築的修行、體悟與實踐。期待本書開啟未來人類建築的新方向,守護一切生命邁向幸福大覺!
——國際禪學大師、地球禪者 洪啟嵩
作者將設計教學的經驗融合自己的體驗,將建築專業融會在佛理之中,悟出人生修養之道,寫成本書。盼有心讀者,若能透過本書而達成養生、養命、養心,則善莫大焉。
——前中華建築學會理事長、淡江大學工學院榮譽教授 王紀鯤
引用建築相關環境科學的各種知識,從環境心理學的知覺、記憶與地方經驗,來分析真實住居經驗。……當新理論變得拗口時,這些文字保有一定的生活的溫度!
——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 黃瑞茂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13折45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0 |
7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5折 | 4 |
7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王淳隆
優惠價: 79 折, NT$ 284 NT$ 360
優惠截止日:至2025年01月10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建築 × 設計 × 養生 × 修心
如何改造現有環境中的不理想或不利因素,轉化為更適合我們居住?
如何利用建築物讓我們的身心更加圓滿和諧?
利用空間讓我們身心健康的方法,久遠以來就出現在世界各地的文明發展中,例如中國的「風水」說、羅馬的「公共澡堂」、哥德式建築的「崇仰上帝」,都把建築空間扣緊身心的調養與調和,讓「空間」與「人」緊密結合在一起。
建築環境與我們的健康是息息相關的,包括構造體、通風、溫度、濕度、聲音、光線、色採、給水、排水、電氣、瓦斯、用品、家具等,都是生活中的必需品,缺少或不足則會讓我們產生困擾,甚至會造成生活品質降低,使得建築物不適合人居住;最嚴重的情況甚至會讓都市崩解、文明倒退。
而建築物中肉眼或身體不易感知的細微因素也日夜影響著我們,這包括微塵、蟲蟎、電場、磁場與微波等。有些科學尚無法驗證的其他「力場」,造成個人或多人受到影響的消息也時有所聞,這些都是在建築物中錯綜複雜的存在並且交互運作。
建築物如果沒有人居住,就跟土石一樣屬於自然的一部分,但只要我們生活在其中,必然會形成一種循環的生態鏈。我們可說是這些複雜運作的發動者,也是生態鏈的最後接受者。由於是發動者,具有主動的積極意義,所以我們的環境絕非命定不可變,也絕不只是受命運撥弄的小卒而已。只要我們夠了解,就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生存環境。
本書引入一些佛法修行的概念,來說明空間如何有助於長養身心,如何利用各種因素來轉化建築物與我們的關係,將負面的質素轉變為正面的量,把正面的質素再加以強化,讓我們的情緒、人際關係、健康、壽命、甚至智慧,都能獲得一定程度的提升,達到身心的和諧完美。
作者簡介:
王淳隆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淡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現為今一建築師事務所合夥建築師。經常受邀為建築設計評審,任中華建築金石獎評審二十多年。1986年起,隨從洪啟嵩老師座下習禪,常年習佛參禪,參與土城承天禪寺重建規畫案、美國萬佛城台灣總道場彌陀聖寺規畫案,及罕見疾病文教基金會中心建設案。2010年,在與洪啟嵩老師暢談之中,開啟了慈湖道場覺型建築實驗室的契機。
名人推薦:
〈推薦序〉
建築的空性與空間性
洪啟嵩
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維摩詰所說經》卷一
空間環境提供人類生活、運作,而人類也在空間當中創造適宜生活的環境,人類與環境空間之間相互的依存、創造、轉化。當我們從大環境中選擇適宜居住的環境之後,就慢慢與選擇的環境互相熟悉、調和,而與環境得到最大的協調。
因此,在「地、水、火、風、空、識」六大元素中,建築的空間性,可說是將空大的如幻與變化性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現代及至未來的世界中,我們如何基於過去佛教建築的理想思惟,建構現代的佛教建築,乃至一般建築,將佛法的覺性擴及為人類創造幸福的覺型建築?這必然是人類建築思想未來的核心議題。
在早期的佛教建築,蘊含了許多珍貴的元素,如何讓生活在其中僧團,身心健康、覺悟,是核心的要義。印度阿旃塔石窟冬暖夏涼的僧舍石窟,供僧人禮拜的佛塔門口,平滑的石板在月亮的映照下,在夜晚就形成自然的光線投射在莊嚴的佛像上。當時容納數萬名學僧的阿爛陀大學,穀倉的設計讓糧食可以保持百年不壞。這種種令人驚異的建築成就,源於佛法空的智慧。佛法正是緣起法,有著緣起體性的實相義,與世間外顯的緣生義理事相融。
因此,佛教建築的思惟,自然應該涵容更加全面性旳思惟,而不再只是限於宗教的寺院建築。現代佛教建築的意涵,應該是擴大到家庭、社區、城市等更廣大的群眾生活。一個佛教徒如何以覺性的思惟,以更究竟的理念乃至生活型態來貢獻給整個國家乃至地球,讓地球成為人間淨土,這正是以一切菩薩圓滿眾生成佛及莊嚴諸佛淨土的根本願力來展開的「淨土人間」行動。二○一○年,我提出「覺型建築」的思想來彰顯此精神。
我們可以思維,如果佛陀處在現代社會,他會如何面對這個世界?這其實是我一向歡喜思惟的議題。當然,佛陀在一切處悉皆圓滿,然而在緣起的世間,如何為眾生建構安適居住而且能圓滿昇華目身生命的環境?應當是一個佛法中常存的課題。
眾生是菩薩淨土
在《維摩詰經》中,佛陀闡明了一個菩薩建立淨土最核心的意義:「一切眾生是菩薩淨土。」菩薩隨其所度化的各類眾生而攝取佛土,為了幫助各類不同根器的眾生悟入大覺而建立不同的淨土,所以,菩薩建立各種淨土,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饒益眾生。
在《維摩詰經》卷一中,佛陀告訴寶積菩薩:「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
對於佛菩薩而言,娑婆世界本來就是一片靈山淨土;從來沒有變異過,所以《維摩詰經》說:「心淨則國土淨。」但由於我們沒有清淨的心眼,所以依舊分別了世間的好壞、美醜,依然限制於六根、六塵與六識之中。當我們看到外在的景觀,種種污穢骯髒,眼與外色的對應生成眼識,眼識生意識,心中就有了一個不好的意識種子含藏。耳聞噪音、鼻嗅惡臭、舌嚐諸毒、身觸不適、意識思惟不淨,這六識的生成,足以影響我們心識的作用,使我們心生染汙,甚至罹患身心的種種疾病,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與幸福,這些豈容我們坐視呢?
從外在的健康到內在的昇華,佛法有深刻的體會。佛陀向來的核心觀點,從未離開生命自身的圓滿與淨土的完成。
從心到境的和諧統一
我曾提出以「心、氣、脈、身、境」等五個層次,從最微細的心念,到氣(呼吸)、脈(氣脈)、身(身體),乃至境(外境),來作為統攝自身與外在世間的分類,從內到外的圓滿過程。
我們回觀自身,透過心意識的相續執著的運作,產生運動的力量就是氣;氣不斷運動的軌跡則形成脈;而脈氣的相續造作,產生支分的實體化,則形成了明點(如內分泌)、各種器官與身體。而心、氣、脈、身所投射於外界的時空情境與其他生命的心意識交互映成,則形成外界相對性的客觀世界,就是境。
所以,我們的心是外在宇宙的投影,而宇宙也是我們心念的波動,兩者如同鏡面般相互照映。所以,心、氣、脈、身、境根本是一貫、同體一如的,都是心意識的影子,但心意識也受到外境的反射而轉換,又交互投射。
這五者由內而外,由細而粗;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從外境返回到身體,再到脈、氣、心,但轉化時,卻是由最細微的心,進而到氣、脈、身,乃至外境的轉換,所以,我們轉化成功時,不只自己身心變得更莊嚴圓滿,整個外境也能跟著轉換成清淨圓滿的世間。前英國首相邱吉爾曾說過一句銘言:「我們塑造自己的住家,之後住家塑造我們的生活。」說明了人和建築深層的交互影響。
建築對人類身心健康的影響,也是建築設計中的重要元素。二○○三年非典(SARS)風暴造成全球性的恐慌,口蹄疫、腸病毒、禽流感,乃至日前H1N1的流感,都在在提醒我們對衛生、健康的重視。二○○三年,在新加坡所舉行的「健康建築國際會議」(HB03, Health Building),就應用最先進的科技研究,來對應使用者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與心理感受等「五感六識」,以共同解決建築物在規劃、設計、建造、使用和改建上的實際問題,並創造以人類健康為福祉之二十一世紀新國際式樣生活空間。佛法對生命的深層思惟,可作為未來型建築的珍貴指引。
佛陀對個人衛生及公共衛生非常重視,由於印度氣候炎熱,洗浴是非常重要的生活衛生習慣,浴池是極為重要的日常建築。例如在佛陀常年駐止說法的在祇園精舍,這個僧團共同生活居住的地方,即設有僧人專用的浴室院,和醫療研究中心—「天下醫方之院」,由此可見,早在2500年前的印度,佛陀對整體性的養生就有完整的看法和作為了。
從外在的健康養生到內在的昇華,佛法有深刻的體會。而佛陀一向的核心觀點,即是「成熟眾生,莊嚴佛土」,這是佛教建築的根本方向,也祈願能以這樣的願力思惟與行動,讓現代社會更加圓滿。而其中的關鍵聯結,正是幕後的功臣--建築師。不丹總理吉美廷禮在《幸福是什麼?》一書中曾如是贊歎:「人類的生活、社會制度、文化、命運,以及如與自然產生聯結,透過建築師的心血結晶而產生了意義。」
看到本書的出版,讓我欣喜萬分!王淳隆建築師修學佛法數十年,深刻體悟佛法中「空即是色」、「心境一如」的要義,而完成此書。正如同本書的書名《築境•築命•築心》,本書可說是他畢生透過建築的修行、體悟與實踐。期待本書開啟未來人類建築的新方向,守護一切生命邁向幸福大覺!
〈推薦序〉
◆設計教學經驗融合自身體驗的獨特分享
日常生活中,我們有一大半時間是在建築物中進行,建築物幾乎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因此本書要說的是,如何利用建築物讓我們身心更加圓滿和諧,而達到養生的境界,就必須從人們生活經驗中,透過感官來了解、體驗建築空間。
至於如何利用空間讓我們身心更健康,作者融入佛法修行的概念來做說明,除了要注意室內規畫、家具擺設、動線、聲音、氣味、顏色……最好能為自己留一個可以完全放鬆的舒適空間,可以靜坐、冥想等,使自己有不被打擾的獨特歸屬感。
可是在擁擠的都市中,想要獲得這樣的空間還真不容易。只求冬暖夏涼的願望都不可得,以致大量使用空調設施,卻將溼熱污染的廢氣排到室外街道上,除了浪費能源外,更長年將自己關閉在室內,成為現代科技下的囚犯。所以作者建議在設計上,多利用自然環境、選南北坐向的建物、東西向有樹蔭遮擋、開窗通風對流、採藍灰色系……等,這些也是長年教導學生設計作業必須考慮的因素。
作者近年更背負一神聖重任,即為禪修老師所創學會在慈湖附近的一千五百坪土地上,設計一個供大眾禪修之處。他不拘泥於現行佛教建築形式,投注畢生所學及所教的信念開始此規畫、設計、興建,本書即圖文並茂以饗讀者。
王淳隆是一位資深建築師,我成大的學弟,我們在淡江建築系擔任建築設計教學,共事超過三年,也同是中華建築金石獎評審二十多年,也知道他長年學佛極為虔誠。但我看完初稿之後,才知他對佛學的造詣如此深厚。如今將設計教學的經驗融合自己的體驗,將建築專業融會在佛理之中,悟出人生修養之道,寫成本書。盼有心讀者,若能透過本書而達成養生、養命、養心,則善莫大焉。
王紀鯤
前中華建築學會理事長、淡江大學工學院榮譽教授
〈推薦序〉
◆從建築實踐、佛法智慧中呈現生活的溫度
在迎新會上,學長分享設計課的種種,講了許多一再傳頌下去的淡江建築傳奇。而王老師當時就是一號人物,「像極了明星劉德凱!」到了第一堂課,還真像!四位專任老師每一次上課都輪流上去發題:章老師油畫家的神采;林利彥老師總是端著咖啡的美式風格;古意的陳德耀老師最好商量;王淳隆老師應該是我對於建築師的第一個形象!我們的大一設計就是在這樣的交叉忙碌中渡過。
畢業五年之後回到淡江教書專任,大學時代教過的老師就只剩下王秋華老師與王淳隆老師二位,而系館也從舊的工學館搬到「工寮」。
於是我們從師生變成為同事,雖然沒有一起在同一個年級,王老師仍是同學心中的可親可敬的老師。總是在到工作室的樓梯前相遇,一直知道他持續開業作建築設計,但是對於佛學的關注也有新的人生體會,只是沒有時間好好坐下來,聽聽王老師的文采與心得。
這是一本好書,充滿了建築實踐經驗與佛學智慧的訊息,二條敘述路線,針對生活世界的建築細微之處提出實踐心得。
回顧台灣的建築專業與真實生活世界,一直存在極大的鴻溝。在面對房地產為主的建築產業,建築師普遍採取不主動介入的姿態,習慣於專業領域所建構的「智性」思維方式。於是建築師與建築開始分化成為二個不相干的世界。
關注設計表現的建築師日夜辛苦創作,以在雜誌刊登為榮!但是在城市中遊走一整天,恐怕看不到這些絞盡心思的建築物。但是我們每一天生活所接觸的建築物,幾乎是在民間開發部門所建構的建築世界;建築設計的重點在於市場所設定的目標,而市場所考量的「虛擬畫面」轉變了社會大眾對於建築的想像,購屋者不再關心建築物的實用品質項目。「販厝」一詞說明了商業特性,而忽略了真實的生活考量。
經濟上的支持,開始追求安適的居住,但是生活世界中的環境危機重重,外牆瓷磚掉落、瓦斯外洩、輻射屋等等。地下室開挖過大,造成暴雨無法宣泄而地區淹水成為常態。過去短短三十年間,我們生活的城市已經產生了巨大的改變,台灣人從合院或街屋大量的進駐到公寓與大樓,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住在全新的都市空間中。
在這樣的環境中,王老師仍舊維持對於社會責任追求,一邊透過執業與學校教書,一邊將從事建築工作所觀察的諸多現象記錄下來。他引用建築相關環境科學的各種知識,從環境心理學的知覺、記憶與地方經驗,來分析真實住居經驗。而我所感受的是,他以自己成長作為述說的參考軸線,深深牽動讀者的共同經驗。除了文字,為了讓讀者可以清楚理解專業的語言所傳達的訊息,在書中有提供大量的圖繪去解說環境現象。
夜讀,順著王老師娓娓道來的文字,重溫了過去三十年建築學習的重要內容與轉折。當新理論變得拗口時,這些文字保有一定的生活的溫度!
王老師要我寫這篇文字,對我來說是義不容辭!
學生 黃瑞茂
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
推薦引文
本書可說是他畢生透過建築的修行、體悟與實踐。期待本書開啟未來人類建築的新方向,守護一切生命邁向幸福大覺!
——國際禪學大師、地球禪者 洪啟嵩
作者將設計教學的經驗融合自己的體驗,將建築專業融會在佛理之中,悟出人生修養之道,寫成本書。盼有心讀者,若能透過本書而達成養生、養命、養心,則善莫大焉。
——前中華建築學會理事長、淡江大學工學院榮譽教授 王紀鯤
引用建築相關環境科學的各種知識,從環境心理學的知覺、記憶與地方經驗,來分析真實住居經驗。……當新理論變得拗口時,這些文字保有一定的生活的溫度!
——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 黃瑞茂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0 |
7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5折 | 4 |
7折以上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13折45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