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說明了偉大的羅馬帝國並非在短時間內即可促成,誠如凱薩大帝所言:「我來,我見,我征服」向來只有征服別人,沒有被征服的羅馬帝國是靠著堅強的韌性以及古老的智慧得以傳承延續。在藝術成就上,流傳了幾世紀的永恆鉅作和至今仍存在的羅馬競技場遺跡,皆證明古羅馬在建築和藝術的成就遠遠地超過了其他國家。擁有嚴謹的制度和嚴格的峻法,同時規範著羅馬帝國的一切,正因如此,羅馬才能締造無數的戰勝紀錄,在歷史上成為不敗帝國。
本書特色
結合羅馬建城歷史,帝國文化的興衰以及各種不同主題的旅程,一解羅馬帝國在世界上永久屹立不搖且愈發茁壯的歷史故事。
作者簡介:
劉增泉
學歷:法國巴黎大學(Sorbonne) 羅馬史博士、法國國家高等社會科學院文化史博士
現職:淡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專書:《古代中國與羅馬之關係》、《古代羅馬人旅行世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起源》
翻譯:《簡明西洋中古史》、《拜占庭帝國與東正教世界》、《中歐西歐的羅馬行者》、《中歐西歐的羅馬行者與社會宗教》、《亙古未解世紀之謎》、《文藝復興藝術觀》、《歷史從蘇美人開始》、《簡明西洋上古史》、《羅馬與中世紀》、《歐洲文化史》、《帝俄與俄羅斯》、《簡明西洋近代史》、《中國與古羅馬東部地區的歷史淵源》
編著:《西洋中古史》、《西洋上古史》、《世界現代史》、《希臘史:歐洲文明的起源》、《希臘文化史》、《羅馬文化史》、《西洋文化史》、《法國史》
章節試閱
本書以羅馬帝國時期旅人做為研究主題,嘗試揭開羅馬人旅行的真正面貌,撰文時將盡力忠於史料,當然文字的淺顯易懂更能夠讓讀者深入其境,並神遊在古羅馬的世界。在史料引用部分,援引了法文翻譯的拉丁文獻和希臘文獻,並將其融入於本文。尤其在史例部分著墨甚多,力求讓史料說話。本文主要歸納為四個部分論述,第一部分(二、三章)將處理羅馬歷史文化背景和帝國疆域擴張對旅人的關係。在史料的運用上也較偏向於個人主觀看法。但也難免過於專斷。第二部分(四、五章)則析論經濟狀況與交通設施和旅人的關係。第三部分(六、七章)則多論證旅人的紀錄。第四部分(八、九章)商旅和休閒活動,這部分引用了諸多史料,多做分析之後再加以闡述,這樣的安排則有助於本書讀者的閱讀。除以上之外,並參考近代學者的著作和論文,材料引用係作者第一手翻譯。寫作方法和架構上則參考鄭樑生和杜維運先生所撰寫的史學方法,按緒言、章、節、結論分別分析論述。「羅馬帝國」是我們熟悉的名詞,在成語中我們常常會用到「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條條大道通羅馬」等詞句,這皆是指帝國強盛輝煌的一面。羅馬史的研究在歐美國家一直是顯學,除了古代學者外,近代德國學者孟森(Patrick Manson)、英國學者吉朋(Edward Gibbon)、俄國學者羅斯妥夫采夫(Rostovtzeff)等,對羅馬歷史的政治、經濟,都有深度研究。西元二世紀,羅馬帝國的疆域已經跨越歐、亞、非三洲,因此無論那一個階層都需要旅行,從旅行中,我們進一步了解到羅馬人真實的一面,它包含的範圍很廣,除了食、衣、住、行、娛樂之外,我們亦從文化、政治、軍事方面分析論述其與旅行的關係,由此更可以詮釋何以條條大道通羅馬,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原因。這也是本文專題研究的初衷。從政治方面看,羅馬的偉大功績在於它統一了地中海地區,羅馬皇帝們實現了亞歷山大的夢想,並且其統治的疆域更為廣大,由此更可以理解何以歐洲人對羅馬滿懷憧憬。換言之,羅馬的統一概念早已深植在歐洲人內心深處,正是這種依舊存在的統一概念,促使後來的征服者如查理曼、奧圖一世、拿破崙等,皆以皇帝的身分再現,並企圖統治整個西歐,如今的歐盟亦是在羅馬統一的概念之下誕生,歐盟也只是羅馬的另一個名詞。羅馬人一本護照走遍天下,一種語言和天下人溝通,人車來往絡繹於途,旅行亦代表了帝國的豐足和強盛。在馬可.奧里略時代(Marcus Aurelius),對第一次目睹羅馬景象的行省人民來看,他們會被深深觸動其敬慕之情。羅馬城當時有一百二十萬居民,自奧古斯都時期以來,羅馬城變得美麗多了。通過各行省人民的往來,羅馬文化不但影響各行省地區,它也接受了各行省的文化,羅馬更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尤其它吸收了希臘文化並將其發揚光大。而羅馬文化傳播的媒介,當然就是這些旅行者了,因而可知旅行活動在羅馬文化上的重要性。傳說中羅馬是由兩個孿生兄弟羅慕洛斯(Romulus)和勒莫斯(Remus)所建立,從西元前七五三年到西元前五○九年,史家稱之為王政時期。西元前五○九年,羅馬王政制度被廢除,人們建立了新的共和政體。羅馬的共和政體一直延續了五個多世紀,直到西元前二十九年屋大維回到羅馬時,接受了凱旋的歡迎儀式。人們皆為內戰的結束而歡慶,這也是共和的結束。西元前二十九年,第一位羅馬皇帝屋大維(他是實質上的皇帝)到西元四七六年,一位住在義大利的日耳曼首領奧多亞克(Odoacre)廢黜了時年僅十歲的羅馬皇帝。羅馬帝國在西方的版圖也完全消失了。而古羅馬的時代界定,即是指西元前七五三年到西元四七六年這一段時期。羅馬帝國幅員廣大,民族眾多,如何能經營統治這樣的帝國,使其維續歷久不衰,是一件困難之事。它經歷了王政、共和以及帝國時期,到了西元一世紀末,羅馬城的人口達到一百二十萬之眾,然而「羅馬並不是一天造成的」,一個偉大的帝國也不是在短時間內即可形成。羅馬的偉大在於它的韌性,它就如希臘神話故事裡的九頭蛇,砍掉了一個頭又會新長出一個頭。羅馬發源於義大利半島上的拉丁姆平原,經過漫長時間的奮鬥,帝國的版圖才逐漸向外擴張。期間,它先後征服了義大利半島、北非迦太基、希臘、伊比利半島、小亞細亞、敘利亞、高盧、埃及等地區,它的版圖擴及歐、亞、非三洲,是古代世界的強權。面對各種不同的民族文化,羅馬帝國必須適應這種不同文化所造成的影響,羅馬在這方面做得相當好。他們推行一種單一的語文(拉丁文),雖然各省仍然保留自己的語文,然而拉丁文成為大家共通的語言,在羅馬街頭上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羅馬人,他們都融合在羅馬民族的熔爐裡。此外,他們從希臘人身上學到許多東西,並適當加以應用,使帝國能更迅速發展。年輕時期的凱撒、屋大維皆曾去希臘學習雄辯術和軍事。羅馬的版圖遼闊,但羅馬有一套相當完整的官僚系統和強大軍隊,因而國家機器的運行也非常穩定。由於版圖的擴張,公路的修建乃成為必要的事項。初始通往各省的公路是為了軍事目的而修建,但它的修建也方便各地的旅者,官方在各省和大道上都設有驛站和旅店,在西元一世紀到二世紀初,羅馬政治上軌道,條條大道通羅馬足以說明羅馬當時交通情況。縱觀羅馬的統治政策,並非建立在強大的武力和行政系統,他們在治理羅馬以外地區時,會融入當地的風土民情,利用地方勢力來幫助其統治。因而各地總督會和地方勢力結合並分享權力,這是羅馬政權之所以鞏固的原因。此外,羅馬在各地的軍隊很少,軍事也介入不多,非到必要時絕不動用軍隊,行政權則不吝下放給地方,唯一控制且緊抓不放的權力是「經濟」。對於經濟、財政等,羅馬非常重視。羅馬從埃及進口小麥,從中東地區輸入熱帶蔬果,各省的貨物絡繹不絕地輸往羅馬,經濟的繁榮,致使羅馬成為古代世界最為壯麗的城市。羅馬能夠長治久安,首都羅馬一直是個重要因素,不管在任何時候,羅馬城都屹立不搖,它是帝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羅馬人皆以羅馬城為驕傲,他們認為羅馬城是最偉大的城市,並且將它推展到帝國各地。例如現今北非阿爾及利亞的提姆加德城(Timgad)、土耳其的以弗所等(Ephesus),它們都是羅馬城市輸出的明證。而羅馬人對於城市的建設也不遺餘力,為了使各省的城市加速發展,羅馬訂出一套規則,即先改善舊有的大城市,然後再發展偏遠鄉下之地,如高盧、西班牙等地。所有城市的規畫皆呈棋盤形,一座中型的城市大概擁有兩萬人左右,城內有凱旋門、豐足大街(主要街道)、住宅區、商業區、劇場、競技場、公共浴池、公共廣場、大會堂、公共廁所、下水道、神殿、特種娛樂區、公共墓園等,城市的規畫完美性在古代世界無出其右。羅馬人認為有一個完善的城市之後,地方才會發展起來,人員也才會流通,例如西元一世紀初由義大利到埃及的亞歷山大港的旅者就非常多,羅馬的陸路交通網真是四通八達,無論你在那一個定點,它都可以通向羅馬,海上交通也一樣,專門的客輪已經出現,它航行在帝國的每一個行省境內,而各地人員的往返亦構成羅馬世界的旅行圖像。考古學家從墳墓所在位置來判斷羅馬城的大小,墓地多在城市郊區,而現今多成為市區的黃金地段。此外,羅馬城內還有一座廣場,它位在市中心,其造型是兩面半圓形,廣場是做為群眾休閒的場所,羅馬政客喜歡在廣場上演講以博取市民的支持。羅馬人對各種文化活動都很熱中,並引以為傲,雖然文化不及希臘,但也出現了維吉爾、李維、賀拉斯(Horace)、西塞羅、老普林尼、小普林尼、塞內加(Seneca)等文人雅士。退休後的羅馬人喜歡到有溫泉的地方靜養,對於水上的活動也相當喜愛,因而他們除了到海濱度假外,最常見的活動就是泡澡,羅馬人的一大樂事,是三五好友聚集在澡堂內聊天下棋,喝葡萄酒,談女人。在各省的大大小小城市都建有公共浴池,有冷、溫、熱水等不同溫度的浴池,此種浴池就如同今天的三溫暖,他們互相搓背後再入池。而在洗澡的同時羅馬人會利用時間觀賞藝文活動來相互交流,以增加彼此情感。城裡通常都有一座神殿,為羅馬人的信仰中心,羅馬人相信神祇會保護全城的人。羅馬人習慣上服從神的旨意,由占卜中得知神的意向,此即先兆,若出現了日蝕、月蝕景象則斷定將有大事發生,此為預兆。各個城市都有一座法庭、圖書館、元老院議場等設施,而羅馬城則集各種優點於一身,無怪乎它成為羅馬人之驕傲。羅馬除了將城市發展延伸到各地外,他們對城市之間的交通建設,亦很重視,各城市之間的道路互相聯結,路面寬廣、平坦。從羅馬到西班牙的路程大約僅需十二天的時間,羅馬利用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交通便利性,建立起一個交通網路,使得各省之間的人員往返更加頻繁,再加上當時地中海冬季航行不易,也增添陸路的重要性。便捷的陸上與海上交通,對行軍、來往文書、貿易、文化傳播等都帶來極大的便利,此也成為羅馬帝國統治的基礎。從考古學上石雕人像可以得知,西元一世紀時期,各行省的生活習慣逐漸向羅馬看齊,例如北非的提姆加德城,非洲黑人夫婦的塑像(穿著托加)(Toca)即是各行省居民羅馬化的佐證,而羅馬軍團的許多退伍軍人都移居到這座城市,他們落地生根也成為自然的事情。當城市與城市、鄉村與城市的交通,逐漸發達暢通後,就形成一定的市場規模,藉由交通使各地資源能流通到帝國各地,如西班牙的特產為橄欖油,經由交通網路使之貨暢其流,因此帝國各地都可以看到橄欖油,換言之,人們將資源充分地分配,並運送到各地需要的地方,這是羅馬成功的一面。貨物的通行無阻,使得羅馬的奧斯蒂亞港(Ostia)成為地中海上最繁忙的港口。在碼頭上可以看到搬運工人卸下非洲的各種各樣貨物,或者來自印度的香料、中東的奇珍異品等等。但要達到人、貨自由地流動,需有一個前提,此即為帝國需和平無事,不能有戰亂,西元前一世紀後期,海盜橫行在地中海上,甚至凱撒都曾被海盜劫持,屋大維統治時期,地中海上的海盜大都已經肅清。到了西元二世紀時期有四十年的時間,帝國境內是承平時期,因此帝國人民皆可以到各處旅行,人民的流動率也很高,進而使文化的傳播加快,羅馬文化快速地傳播到帝國的各角落,不同的文化也相繼傳入羅馬。人員的往返和文化的交流,讓羅馬成為世界的中心,也吸收了來自各地區不同的技藝,例如敘利亞的玻璃工業藉由各種傳播方式推行到羅馬。民族之間接觸的機會也大增,進而加強了民族的融合與了解。理論上,一個多種族的國家一般皆會產生民族間的矛盾與衝突,就如同今天的美國一樣,羅馬人也能透過其智慧將阻力變為助力,多元文化的存在對羅馬帝國而言則是正面大於負面。羅馬的經濟繁華,人民有錢、有閒是出門(國)旅行的動機,雖說古羅馬旅者,其出遠門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旅途平安和旅途愉快是旅者共同心願,在條條羅馬大道上,暗藏著危機,旅者稍微不慎即成為強盜的囊中之物,甚者命喪黃泉。海上交通或者一帆順風或者遇上風暴等,其間有太多的不可預知之事。無論是路上的旅行或海上的旅行都有一定程度的冒險,但也有相對的樂趣。也由於有完備公路和海路交通系統,因而才會有各個階層的人民互相往返。西元一世紀到二世紀是所謂的羅馬和平時期,羅馬帝國的政策已上軌道,而皇帝的素質也提高了許多,羅馬不但順應各地風土民情,而且還有完善的管理,更由於各地區加入了羅馬文化行列,和人民對帝國的認同感,這是羅馬最光輝榮耀的時刻,它更是羅馬發展的基礎,這也是旅者絡繹不絕的原因。
本書以羅馬帝國時期旅人做為研究主題,嘗試揭開羅馬人旅行的真正面貌,撰文時將盡力忠於史料,當然文字的淺顯易懂更能夠讓讀者深入其境,並神遊在古羅馬的世界。在史料引用部分,援引了法文翻譯的拉丁文獻和希臘文獻,並將其融入於本文。尤其在史例部分著墨甚多,力求讓史料說話。本文主要歸納為四個部分論述,第一部分(二、三章)將處理羅馬歷史文化背景和帝國疆域擴張對旅人的關係。在史料的運用上也較偏向於個人主觀看法。但也難免過於專斷。第二部分(四、五章)則析論經濟狀況與交通設施和旅人的關係。第三部分(六、七章)則多論證...
目錄
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古羅馬旅行形成的文化背景
第一節 共和時期的羅馬文化
第二節 帝國初期的羅馬文化
第三節 帝國後期的羅馬文化
第三章 古羅馬拓展疆域與旅行關係
第一節 羅馬征服義大利
第二節 羅馬與迦太基的三次布匿戰爭
第三節 羅馬征服地中海地區
第四章 羅馬的經濟狀況與旅遊設施
第一節 經濟狀況
第二節 公路系統
第三節 海上旅行的設施
第五章 旅行者的冒險和樂趣
第一節 陸路旅行的危險性
第二節 惡劣的氣候與自然的災害
第三節 海上旅行的狀況
第六章 體面人的旅行
第一節 貴族旅行
第二節 文人旅行
第三節 僧侶旅行
第七章 公務旅行
第一節 旅行前的準備措施
第二節 皇帝出巡與軍團行軍
第三節 行政官員的旅行
第八章 商務旅行
第一節 旅行的一般狀況
第二節 商業貿易旅行
第三節 糧食供應商
第九章 休閒旅行活動
第一節 度假之旅行
第二節 各地美食之旅
第三節 情色之旅
第十章 結論
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古羅馬旅行形成的文化背景
第一節 共和時期的羅馬文化
第二節 帝國初期的羅馬文化
第三節 帝國後期的羅馬文化
第三章 古羅馬拓展疆域與旅行關係
第一節 羅馬征服義大利
第二節 羅馬與迦太基的三次布匿戰爭
第三節 羅馬征服地中海地區
第四章 羅馬的經濟狀況與旅遊設施
第一節 經濟狀況
第二節 公路系統
第三節 海上旅行的設施
第五章 旅行者的冒險和樂趣
第一節 陸路旅行的危險性...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