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博黛蓉
定價:NT$ 460
優惠價:88 折,NT$ 405
本商品已絕版
中國究竟是非洲的流氓捐助者,還是非洲的老朋友?
中國錢進非洲,到底是另有盤算?或單純只是龍的禮物?
世界銀行顧問首度完整揭示:中國在非洲是怎麼運作的……
上世紀90年代後期,西方國家的政府和商界因為地緣政治和資源需求而「重新發現」非洲,他們赫然發現:這片黑色土地上已經遍布了紅色的旗幟。中國早在五十年前就已經透過援助和投資非洲來進行布局了。中國的目的何在?它在非洲到底做了些什麼?它真的如世界銀行執行董事摩伊希斯‧奈姆在《紐約時報》撰文所說的那樣,是「流氓捐助者」(rogue donor)嗎?了解非洲,就需要了解中國和西方對它的不同戰略,以及由此發生的不同故事。
本書作者博黛蓉以三十年的學術研究為基礎,梳理了中國援助非洲的歷史,比較了中國相較於西方國家採取的不同策略,並實地考察了大部分的非洲國家,採訪了很多相關人員,她發現真相遠比聳人聽聞的迷思更為複雜。老朋友和流氓捐助者的標籤的背後,有大量不為人知的故事、數據與細節……
例子一,西方媒體的主流看法是:中國的援助和投資,僅僅是為了獲取非洲的石油、礦產?她的答案是:哦,這不是真的。因為你在非洲,到處可以看到中國人資助的醫院、水壩、鐵路、機場、議會大廈、學校。而這些贊助,最初的目的只是讓這些國家支持北京而非台北。例子二:中國的投資,使得蘇丹逃脫了達佛地區集體謀殺所應受到的懲罰。她的看法是:沒錯,這是事實,但是中國正在改變他們的策略,此外,民主國家日本和印度也是蘇丹石油的主要購買者。例子三:中國正在使腐敗加劇。她的答案是:或許並沒有加劇,但顯然也沒有改善……
在非洲人看來,前來非洲的西方人大多是銀行顧問、投資專家,而來非洲的中國人則是:承諾要兌現伙伴關係的最高領導人、大型跨國企業的老闆、要求他們長時間工作的女廠長、廢棄金屬的收購商、修築橋梁和道路的專家和技術工人、農業專家和水利專家、青年志工和老師等等。中國人最初想在非洲輸出毛主義,但最後派去最多的是專家和技術工人。
在本書中,博黛蓉努力把中國對非洲援助和經濟參與的現實從各種迷思中剝離出來,揭開覆蓋在上面的層層面紗,深入中國錢進非洲這一被人們重複了千百遍的羅生門背後,為這一個在二十一世紀前十年處於非洲發展核心位置的現象,提供一個更加均衡、更有歷史依據且更為複雜的畫面。
作者簡介:
博黛蓉 Deborah Bräutigam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國際發展與比較政治學教授,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她也是世界銀行、非洲發展銀行、聯合國以及其他發展機構的顧問。她的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和非洲的經濟和外交關系、外國援助、國家建設和發展等議題。
作者早年曾在台灣、香港學習中文,在西非種植水稻的農村進行研究,並居住過南非與中國。1998年出版的《中國援助與非洲發展:輸出綠色革命》(Chinese Aid African Development:Exporting Green Revolution)、2000年的《援助依賴與治理》(Aid Dependence and Governance)以及本書,都是她三十年來一路長期觀察非洲與亞洲的成果。
譯者簡介:
沈曉雷,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非洲專業研究,曾先後翻譯出版有《中國形象:外國學者眼中的中國》(合譯)、《新帝國主義》(合譯)、《歐洲模式》等書。
高明秀,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碩士,現為社科文獻出版社編輯。
名人推薦:
嚴震生(台灣非洲研究論壇執行長)
張雅君(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副研究員)
張登及(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南方朔(文化評論家)
媒體推薦:
無論是針對批評或是支持的言論,本書都糾正了關於中國在非洲大陸扮演角色的錯誤資訊……我非常驚訝於每一頁都能讀到的嶄新事實。一本不可忽視、客觀且可讀性極高的佳作。
──謝淑麗(Susan Shirk),《脆弱的強權》作者
想要了解中國政府在非洲相關事務,博黛蓉絕對是權威。
──羅納德˙I˙麥金農(Ronald I. McKinnon),史丹佛大學國際經濟學(International Economics, Stanford University)教授
關於中國在非洲大陸上的意圖及動機,博黛蓉的《紅色大布局》提供了更加深思熟慮的見解。
──潘凱˙米希拉(Pankaj Mishra),《衛報》(The Guardian)
不同於常見的判斷,博黛蓉生動透澈的論證,強調了中國在非洲大量增長的、對該地區的援助並不是基於短期商業和戰略利益,而是有著更廣、更長久的目的。
──尼可拉斯˙范德維爾(Nicolas Van de Walle),《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博黛蓉論據紛呈的精采之作,在非洲和中國之間數十年遊歷和研究的碩果……這本平易近人且分析嚴密的書應能被視為中非發展討論的權威文本。
──尚恩˙伯吉斯(Sean Burges),《國際事務》(International Affairs)
博黛蓉成功的為研究中非關係的學者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框架、資訊和觀點……這本被高度評價的書展示了中國人是以生意為目標的發展者,並徹底顛覆「中國在非洲是一個輕率的捐贈者」這一觀念。
──《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
任何一位對中國政府的國際影響力─特別是中國的外交援助及投資策略─有興趣的研究者與讀者,不容錯過。
──蘇菲˙理察森(Sophie Richardson),《標準週刊》(Weekly Standard)
任何一本以「説出真實故事」的書,往往都只落得好高騖遠的結果。然而,這本書令人敬佩地成功做到了。
──丹尼爾˙拉吉(Daniel Large),《經紀人雜誌》(The Broker)
《龍的禮物》,博黛蓉的新書,隱藏在那些天花亂墜的廣告之後。它展現出令人驚訝的洞察力,挑戰我們的傳統觀念,讓我們重新看待非洲的發展……(本書)使人深思、旁徵博引……是關於中國參與者的內容豐富、意義深遠的對話的基礎。
──《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
博黛蓉的傑出新書……絕對必讀。她對於中國在非洲進行事務的廣泛描寫,除了傳達出中非外交現況外,更傳達出西方國家對於中國擴張的恐懼與焦慮
──史蒂芬妮˙韓森(Stephanie Hanson),《環球郵報》(Global Post)
博黛蓉博士以她對中國及非洲的深厚知識指出,中國在非洲的出現,從不會是抱持著單純或單一目的。
──《華盛頓中國研究機構期刊》(Journal of the Washington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二○一三年三月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非洲時,英國《金融時報》、《經濟學人》及《基督教箴言報》等重要媒體報導各界對中國經營非洲所表達的不同意見。有非洲銀行總裁認為它就是殖民主義,有前任總統警告要必須謹慎看待雙方關係,也有學者認為中國應該正視非洲人民的不滿情緒。本書作者博黛蓉受訪時指出中國與非洲的「蜜月期已結束,現在雙方在經營彼此關係,而此關係一點也不是單純地和諧」。
媒體及政治人物對中國經營提出批判,經常帶有西方帝國影響力衰退的失落情緒,有時較難客觀中立。由於博黛蓉在本書中有較為持平的看法,因此她的意見更受重視。想要客觀研究中國在非洲經營的讀者,絕不應錯過此書。
──嚴震生,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研究員、台灣非洲研究論壇執行長
台灣大眾缺乏「國際觀」,是多年來時常聽到的感嘆。面對劇烈變遷中的國際情勢,其結果就是兩極式的回應:事不關己的冷漠,或天真狹隘的激情。這種不健康的氛圍,對地位尷尬與民意裂解的台灣來講,後果可能是致命的。所幸培養國際觀雖然沒有捷徑,卻有良方:博黛蓉分析中國非洲政策的新書中譯版問世,就是其中之一。
非洲過去被視為是「黑暗大陸」。殖民主義的宗教觀與發展哲學,應對這個「黑暗」偏見負最大責任。台灣讀者多數不能理解,何以五、六十年代越來越多殖民地脫離西歐母國,竟幾乎都為北京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而歡呼;這些不是一句「統戰陰謀」可以說明的。時至今日,與「中國崛起」同時上演的大戲,是中國與美、日甚至印、韓等國在非洲較量「軟、硬實力」。在西方媒體痛責中國「新殖民主義」式援非的同時,日、印正務實地部分複製「中國模式」以制衡北京的非洲地盤。美國的埃及政策更進一步顯示,新世紀的「非洲大獵」,恐怕又要重演十八、九世紀「核心利益至上」的悲劇。
博黛蓉的佳作及時提供了一扇窗,讓我們靜觀中國援非的實像和列強可能的回應。從「遙遠」的非洲下手,我們應該可以少些焦慮、多些冷靜。
──張登及,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7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5折 | 7 |
6折 | 1 |
7折 | 1 |
7折以上 | 5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博黛蓉
優惠價: 88 折, NT$ 405 NT$ 460
本商品已絕版
中國究竟是非洲的流氓捐助者,還是非洲的老朋友?
中國錢進非洲,到底是另有盤算?或單純只是龍的禮物?
世界銀行顧問首度完整揭示:中國在非洲是怎麼運作的……
上世紀90年代後期,西方國家的政府和商界因為地緣政治和資源需求而「重新發現」非洲,他們赫然發現:這片黑色土地上已經遍布了紅色的旗幟。中國早在五十年前就已經透過援助和投資非洲來進行布局了。中國的目的何在?它在非洲到底做了些什麼?它真的如世界銀行執行董事摩伊希斯‧奈姆在《紐約時報》撰文所說的那樣,是「流氓捐助者」(rogue donor)嗎?了解非洲,就需要了解中國和西方對它的不同戰略,以及由此發生的不同故事。
本書作者博黛蓉以三十年的學術研究為基礎,梳理了中國援助非洲的歷史,比較了中國相較於西方國家採取的不同策略,並實地考察了大部分的非洲國家,採訪了很多相關人員,她發現真相遠比聳人聽聞的迷思更為複雜。老朋友和流氓捐助者的標籤的背後,有大量不為人知的故事、數據與細節……
例子一,西方媒體的主流看法是:中國的援助和投資,僅僅是為了獲取非洲的石油、礦產?她的答案是:哦,這不是真的。因為你在非洲,到處可以看到中國人資助的醫院、水壩、鐵路、機場、議會大廈、學校。而這些贊助,最初的目的只是讓這些國家支持北京而非台北。例子二:中國的投資,使得蘇丹逃脫了達佛地區集體謀殺所應受到的懲罰。她的看法是:沒錯,這是事實,但是中國正在改變他們的策略,此外,民主國家日本和印度也是蘇丹石油的主要購買者。例子三:中國正在使腐敗加劇。她的答案是:或許並沒有加劇,但顯然也沒有改善……
在非洲人看來,前來非洲的西方人大多是銀行顧問、投資專家,而來非洲的中國人則是:承諾要兌現伙伴關係的最高領導人、大型跨國企業的老闆、要求他們長時間工作的女廠長、廢棄金屬的收購商、修築橋梁和道路的專家和技術工人、農業專家和水利專家、青年志工和老師等等。中國人最初想在非洲輸出毛主義,但最後派去最多的是專家和技術工人。
在本書中,博黛蓉努力把中國對非洲援助和經濟參與的現實從各種迷思中剝離出來,揭開覆蓋在上面的層層面紗,深入中國錢進非洲這一被人們重複了千百遍的羅生門背後,為這一個在二十一世紀前十年處於非洲發展核心位置的現象,提供一個更加均衡、更有歷史依據且更為複雜的畫面。
作者簡介:
博黛蓉 Deborah Bräutigam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國際發展與比較政治學教授,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她也是世界銀行、非洲發展銀行、聯合國以及其他發展機構的顧問。她的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和非洲的經濟和外交關系、外國援助、國家建設和發展等議題。
作者早年曾在台灣、香港學習中文,在西非種植水稻的農村進行研究,並居住過南非與中國。1998年出版的《中國援助與非洲發展:輸出綠色革命》(Chinese Aid African Development:Exporting Green Revolution)、2000年的《援助依賴與治理》(Aid Dependence and Governance)以及本書,都是她三十年來一路長期觀察非洲與亞洲的成果。
譯者簡介:
沈曉雷,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非洲專業研究,曾先後翻譯出版有《中國形象:外國學者眼中的中國》(合譯)、《新帝國主義》(合譯)、《歐洲模式》等書。
高明秀,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碩士,現為社科文獻出版社編輯。
名人推薦:
嚴震生(台灣非洲研究論壇執行長)
張雅君(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副研究員)
張登及(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南方朔(文化評論家)
媒體推薦:
無論是針對批評或是支持的言論,本書都糾正了關於中國在非洲大陸扮演角色的錯誤資訊……我非常驚訝於每一頁都能讀到的嶄新事實。一本不可忽視、客觀且可讀性極高的佳作。
──謝淑麗(Susan Shirk),《脆弱的強權》作者
想要了解中國政府在非洲相關事務,博黛蓉絕對是權威。
──羅納德˙I˙麥金農(Ronald I. McKinnon),史丹佛大學國際經濟學(International Economics, Stanford University)教授
關於中國在非洲大陸上的意圖及動機,博黛蓉的《紅色大布局》提供了更加深思熟慮的見解。
──潘凱˙米希拉(Pankaj Mishra),《衛報》(The Guardian)
不同於常見的判斷,博黛蓉生動透澈的論證,強調了中國在非洲大量增長的、對該地區的援助並不是基於短期商業和戰略利益,而是有著更廣、更長久的目的。
──尼可拉斯˙范德維爾(Nicolas Van de Walle),《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博黛蓉論據紛呈的精采之作,在非洲和中國之間數十年遊歷和研究的碩果……這本平易近人且分析嚴密的書應能被視為中非發展討論的權威文本。
──尚恩˙伯吉斯(Sean Burges),《國際事務》(International Affairs)
博黛蓉成功的為研究中非關係的學者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框架、資訊和觀點……這本被高度評價的書展示了中國人是以生意為目標的發展者,並徹底顛覆「中國在非洲是一個輕率的捐贈者」這一觀念。
──《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
任何一位對中國政府的國際影響力─特別是中國的外交援助及投資策略─有興趣的研究者與讀者,不容錯過。
──蘇菲˙理察森(Sophie Richardson),《標準週刊》(Weekly Standard)
任何一本以「説出真實故事」的書,往往都只落得好高騖遠的結果。然而,這本書令人敬佩地成功做到了。
──丹尼爾˙拉吉(Daniel Large),《經紀人雜誌》(The Broker)
《龍的禮物》,博黛蓉的新書,隱藏在那些天花亂墜的廣告之後。它展現出令人驚訝的洞察力,挑戰我們的傳統觀念,讓我們重新看待非洲的發展……(本書)使人深思、旁徵博引……是關於中國參與者的內容豐富、意義深遠的對話的基礎。
──《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
博黛蓉的傑出新書……絕對必讀。她對於中國在非洲進行事務的廣泛描寫,除了傳達出中非外交現況外,更傳達出西方國家對於中國擴張的恐懼與焦慮
──史蒂芬妮˙韓森(Stephanie Hanson),《環球郵報》(Global Post)
博黛蓉博士以她對中國及非洲的深厚知識指出,中國在非洲的出現,從不會是抱持著單純或單一目的。
──《華盛頓中國研究機構期刊》(Journal of the Washington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二○一三年三月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非洲時,英國《金融時報》、《經濟學人》及《基督教箴言報》等重要媒體報導各界對中國經營非洲所表達的不同意見。有非洲銀行總裁認為它就是殖民主義,有前任總統警告要必須謹慎看待雙方關係,也有學者認為中國應該正視非洲人民的不滿情緒。本書作者博黛蓉受訪時指出中國與非洲的「蜜月期已結束,現在雙方在經營彼此關係,而此關係一點也不是單純地和諧」。
媒體及政治人物對中國經營提出批判,經常帶有西方帝國影響力衰退的失落情緒,有時較難客觀中立。由於博黛蓉在本書中有較為持平的看法,因此她的意見更受重視。想要客觀研究中國在非洲經營的讀者,絕不應錯過此書。
──嚴震生,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研究員、台灣非洲研究論壇執行長
台灣大眾缺乏「國際觀」,是多年來時常聽到的感嘆。面對劇烈變遷中的國際情勢,其結果就是兩極式的回應:事不關己的冷漠,或天真狹隘的激情。這種不健康的氛圍,對地位尷尬與民意裂解的台灣來講,後果可能是致命的。所幸培養國際觀雖然沒有捷徑,卻有良方:博黛蓉分析中國非洲政策的新書中譯版問世,就是其中之一。
非洲過去被視為是「黑暗大陸」。殖民主義的宗教觀與發展哲學,應對這個「黑暗」偏見負最大責任。台灣讀者多數不能理解,何以五、六十年代越來越多殖民地脫離西歐母國,竟幾乎都為北京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而歡呼;這些不是一句「統戰陰謀」可以說明的。時至今日,與「中國崛起」同時上演的大戲,是中國與美、日甚至印、韓等國在非洲較量「軟、硬實力」。在西方媒體痛責中國「新殖民主義」式援非的同時,日、印正務實地部分複製「中國模式」以制衡北京的非洲地盤。美國的埃及政策更進一步顯示,新世紀的「非洲大獵」,恐怕又要重演十八、九世紀「核心利益至上」的悲劇。
博黛蓉的佳作及時提供了一扇窗,讓我們靜觀中國援非的實像和列強可能的回應。從「遙遠」的非洲下手,我們應該可以少些焦慮、多些冷靜。
──張登及,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7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5折 | 7 |
6折 | 1 |
7折 | 1 |
7折以上 | 5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