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380
優惠價:88 折,NT$ 334
已售完,補貨中
是上帝的召喚,他遠渡重洋來到台灣,
他的眼裡沒有自己,愛與付出,是他的使命。
從挪威到台灣、從平地到偏鄉、從痲瘋病到小兒麻痺病患,
不論貧富貴賤,他都無私奉獻認真對待每一個生命!
他民國四十三年來到台灣,在台行醫超過三十年,是屏東的榮譽縣民,為終結台灣的痲瘋病、肺結核,尤其小兒痲痺症做出極大的貢獻,是名符其實的「台灣之友」。
這本書不只是關於一個挪威醫生在世界與台灣的行醫故事,更探索醫學倫理與人心中善與謙卑的力量,他對生命尊嚴的熱情,令人感動。
這本書的目的不是想用有趣的故事來取悅讀者。而是要與讀者分享來自挪威斯塔萬格(Stavanger)一位少年的故事,這個羞怯的小夥子出身貧寒,但他把在基督徒聚會時聽到的話,銘記在心;他夢想著要對抗社會的不公,同時傳播基督耶穌的福音。
「事實上,我真的不是一個「英雄」,我有我的短處,這一生中我做過的傻事也不少。我決定將我的故事告訴本書的作者,因為我希望這個經歷能激勵人們,為宣教與醫療領域的工作投入更多的努力。我知道,現在有許多人在追尋更深層的價值。或許我自身的經歷,可以在他們尋找正確方向時,提供一些參考。」--- 畢嘉士
對人們展現愛並提供幫助,可以打開人們的心門。同時,人們也會開始對超越自身的這個力量產生期盼,這個力量足以充實他們的冀望與生命。
「這本書絕對不是僅僅描述一位挪威醫療宣教士在台灣的善行;而是關於他這個人的人格形塑、提升的發展歷程。基督教的信仰無疑是他心靈的寄託,不過,我認為,他的那種單純、開放的胸襟,以及謙卑的喜樂,在我們的文化基因之中,尤其是在老莊的思想裡,也有許多相通之處。」─趨勢科技董事長、若水國際創辦人 張明正
「醫生真正應該關心的,不是「病」而已,而是「人」。關心人不簡單,需要有憐憫的心,也就是要有感同身受的Compassion。畢大夫一生的故事,也是在向我們展示這樣的一種人生態度。他一直關心著病人的生命尊嚴。」
─恒春基督教醫院小兒科醫生 張健昌
「閱讀良醫的傳記,不只讓我們親睹上帝在人間的容顏,更能重新點燃內心的火焰,找回那在不知不覺間被我們拋棄的理想。 」─著名作家 王溢嘉
「好高興在前往非洲前收到一本好書,推薦這本書是我的榮幸!特別是我正處在紛紛擾擾的中東和非洲,我更覺得「愛」的珍貴,謝謝畢嘉士對這世間全人類的付出。 」─暢銷書《棄業日記》作者 買買氏
「這是一部見證人性光明面的感人之作,謝謝畢大夫用自己的生命故事教會我們體貼,告訴我們勇氣與愛終將克服一切困難。」畢嘉士基金會代言人 A-Lin
「畢大夫是一位全心奉獻的人,關愛人、敬畏神、擇善固執、聰敏、不畏艱難,他不求個人名利而獻身給一切眾生。有幾個人能做到這樣呢?這本易上手的讀物會同樣激發你的內在。」 ─牧師、電視名人 Sunniva Gylver
「非常美好的人生故事,也是一個行動力量大於一切的最佳例證。這本書是我們傳教史上重要的一篇,我深受這個故事的感動、鼓舞和啟發,也帶著莫大的欣喜看完此書。」─挪威歌手、作曲人Tore Thomassen
「一本引人入勝、又富知識性、並將至高召喚轉化為對芸芸眾生的祝福的書,也是一本深具啟發力量的書。」─挪威國家教會聯合會主席 Nils-Tore Andersen
作者簡介:
Bjørn Jarle Sørheim-Queseth (1981年生)取得廣播電視新聞學的學位後,曾在玻利維亞「協力差會」資訊管理部當志工,同時也是該組織的資訊諮詢顧問。目前是Norge電台的記者和播音員。
畢嘉士簡介:
此書為歐拉夫.畢嘉士(Olav Bjørgaas)的人生故事。他是挪威人,1926年生,少年時就立志要以行動展現對人的關愛,故前往荷蘭學醫,成為挪威協力差會(Norwegian Mission Alliance)的醫療宣教士。民國四十三年與妻子渡海來台,先到樂生療養院照顧痲瘋病人。之後參與了屏東基督教醫院,與台灣第一個殘疾兒童中心「勝利之家」的創設。他在台灣照顧過數千名痲瘋病人、一萬多名小兒痲痺患者,不但引進疫苗與先進醫療技術,更為關懷患者的生命尊嚴而奔走奉獻超過三十年。他的大愛還遍及越南、玻利維亞、尼泊爾、海地等地。
在台灣,他是屏東的「榮譽縣民」、「外交之友」,也是「醫療奉獻獎」得主 ;在挪威,他獲得國王頒贈「聖歐拉夫勳章」(The Medal of St.Olav),表彰他在醫療宣教上的貢獻。
名人推薦:
張明正 趨勢科技董事長/若水國際創辦人
劉 侃 屏東基督教醫院董事長
張健昌 恒春基督教醫院小兒科醫生,第十三屆醫療奉獻獎得主
傅吉安(Geir Fotland) 傅德蘭醫生次子、挪威新聞(Norway News)記者
王溢嘉 作家
余廣亮 屏東基督教醫院院長
歐晉德 高鐵公司董事長
買買氏 暢銷書「棄業日記」作者
A-Lin 畢嘉士基金會代言人
推薦序1
上善若水的真諦
張明正
幾年前,我卸下趨勢科技的CEO的職務,後來在二〇〇七年創立了若水國際,投入社會企業的創業與投資。期間我們以創投的角色,浩浩蕩蕩的辦了一次社會企業創業競賽。當時有兩百七十幾個提案,我邀集一些好友、專家共同來評選。在一批批淘汰之後,有一天來了一家,叫做台北勝利之家。我正在納悶,台北怎麼也有勝利之家時,他們的簡報,打出的第一張影像,竟然是四、五十年前,在屏東我父親蓋的教堂及房舍,把我嚇了一跳。
對眼前的這棟房子,之所以留下如此深刻印象,是因為我爸爸一直嚴辭警告我,以後千萬不可以靠近。原來這裡是要收容痲瘋病人的,後來收容了小兒痲痹病童。透過台北勝利之家,我與依然健在的畢大夫重新取得聯繫.
後來,畢大夫重返屏東訪問,我定居美國的母親特地回來與他會面,她捐贈了一筆錢,來支持畢大夫做非營利事業,由我和他的女兒哈娜一同負責。就這樣,因緣際會,居然因為一棟父親叫我不能靠近的房子,讓我和這位父執輩的朋友再度聯繫,成了忘年之交!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
畢大夫和我,都是樂觀、好奇、心胸開放的人。除了基督教精神外,他也是非常具有創業家精神;他永遠想做點新的東西,永遠想要改變制度,要做不可能的事情;而且是能拿出方案、解決問題的行動派。所以他不相信制度,有勇氣去打破常規。從無到有,重新建立制度。最經典的就是面對痲瘋病人,他敢把防護裝備脫掉,不像其他醫護人員,口頭說「我愛你們」、「你們多重要」,卻只敢帶著口罩、橡膠手套等等去面對病患。然而,他也是經過理性判斷才這樣做的,因為他知道一般人罹患痲瘋病的概率很小。這很像我在從事商業活動的情況;以前人家都說亞洲人不可能做軟體,但我就要去挑戰這種說法。可是我都有先從各方面去分析,經過風險評估之後,才去挑戰風險。這點我們確實蠻像的,覺得一切都有可能。所以我們兩個總是相談甚歡。
我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看到一則報導,據說在丹麥有一家軟體公司,利用自閉症患者規律的特性,輔導他們從事軟體的測試工作。我很興奮,但又半信半疑,於是我和畢大夫及哈娜相約到哥本哈根參訪。沒想到這三天的相處,對我而言,簡直就是千載難逢的三天。
這是我們第一次一起去看一個案例。這似乎是很好的範例,用一種科技的方法與身障就業作結合。我興致勃勃,以為找到一個可行的商業模式;那個企業經營者,也如同我以前一樣,大談願景,要如何改變世界。畢大夫不怎麼講話,他只是問說,這可以成嗎?因為他們其中根本沒有醫療人員參與,對於自閉症的各種類型也並不了解。我一看也很失望,就很懊惱怎麼連HBR的報導也是吹噓瞎捧;而社會企業,怎麼就這麼那麼難做?
畢大夫看得出來我的失望,於是在隔天的早上,用餐之前,他提議我們一同禱告,他引用了聖法蘭西斯(St. Francis)的禱告文,並祈求上帝賜給我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去接受不能改變的;更重要的是,請賜予我智慧,讓我能夠分辨這兩者的區別。這讓我大大受到震撼。
他還告訴我,被騙總比騙人好。在商場上、在企業經營上,我們就怕走錯一步,許多的例子顯示,一個決策的錯誤可能就會拖垮整個企業。這種經營企業帶來的習性,讓我很習慣要保護自己人,還要幹掉競爭對手。總是要有清楚的目標,不但要有可以衡量的績效指標,譬如KPI(Key Performance Index),而且還要講求效率;但這些太有目的性的東西,往往會把智慧遮了起來。當我的商業面顯露出來的時候,他用這種跟他一起祈禱、分享故事的方式,讓我找回智慧。
他告訴我,其實不需要去做改變世界的事;我們只要做簡單的事就好,能讓一個人有尊嚴,就是很好的事了。我問他,一生中什麼事情讓你最為難忘?他的回答是,那時勝利之家收容了兩百五十個罹患小兒麻痺的孩子,經過他們的奔走,讓孩子們可以到仁愛國小唸書。其中一位讀二年級的小女孩,獲得了全班第一名,當時他召集全院孩子,把獎狀頒給小女孩,獲獎的小女孩拄著兩支柺杖領獎,昂起頭來、驕傲非凡,那一剎那,他說,「我看到了基督的形象」(I see the image of the Christ)。這個形象,我覺得應該是一種本我,真我(real-self)的圓滿展現。
看著畢大夫這種單純,甚至天真的待人處事方式;我體悟到了「無為而為」的道理。人家有求於他,他有什麽就給什麽,人家沒有要求,他也主動的幫忙,從來沒有想太多。正因為這樣,他才能保有他的赤子之心,能夠回到一個純真的嬰兒狀態,這個狀態就是生命的重生。事實上,雖然我多年不曾想起,但是,當一提到畢大夫,我小時候在醫院親眼看到他,捲起白袍袖子,抽血輸給三地門的原住民病人,正是那個印象,讓他一直留存在我的心中。三年來,我一直在反省。的確,不必為了一個太刻意的東西,把這個世界弄得太有目的性,而需要去改變太多;商業的世界裡,需要強勢、爭個你死我活、講究是非對錯的邏輯。但是如果將我們平面的經驗拉高來看這個世界,就會發現萬事萬物其實是相互引動、不斷地變化的,包括成功與失敗也都一樣,老子所謂的「反者道之動」就是這個道理。具體事件的發展、起落,都有局限性,隨時歸零,才能重新出發。正如回歸嬰兒的柔弱與純真,有彈性而不是僵硬,才能順道而行,發揮人的最大能量,所以說,「弱者道之用」,也才能「無為而無不為」!
當我去參加他領取聖挪威國王頒贈歐拉夫勳章的典禮時,遇到了本書的作者;他那時已經開始搜集相關資料,也到屏東採訪了一些人。他在台灣聽說了畢大夫在樂生療養院,為痲瘋病人吸痰的事,覺得非常震驚而感動,他決定要把畢大夫的故事記錄下來;但是,畢大夫對此很是猶豫,他不想被視為英雄。而我極力支持,因為他的經歷對我有很大的觸動。這本書,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描寫他的成長背景與過程,讓我們明白他後來的作為,是其來有自。他四、五歲時就跟著人家唱國際歌、發傳單;拉斯蘭德的社會主義思想,早就灌輸在他幼小的心靈之中。他常常談起,為什麽他無法對別人的請求說「不」,為何他對官僚體制那麼厭惡,正是因為小時候他的父親因病而失業,讓他嚐遍了人情的冷暖。
這本書絕對不是僅僅描述一位挪威醫療宣教士在台灣的善行;而是關於他這個人的人格形塑、提升的發展歷程。基督教的信仰無疑是他心靈的寄託,不過,我認為,他的那種單純、開放的胸襟,以及謙卑的喜樂,在我們的文化基因之中,尤其是在老莊的思想裡,也有許多相通之處。
所謂「善」,這個字正是從人的經驗來的,是從大口吃羊肉而演繹出「有利於生」,進而「綿延不絕」的意義。水總是匯聚在最低下的地方,而且是「利萬物而不爭」的。而「道」也是展現在最一般、最平常的地方,因此,老子以水來展現道的特性,說「上善若水」。我用「若水」來為新的事業命名,但是碰到畢大夫之後,才讓我感受到,當年大張旗鼓,舉辦社會企業創業競賽,那種「你們提案,我來審核投資」的態度,基本上是傲慢無知,中了資本巿埸的毒太深 。透過與他的相處,諄諄善誘以及書上的這些故事,畢大夫是我此生最重要的鏡子,時時刻刻督促我覺醒成为一個謙卑而能為人所需的人;在若水國際DNA的轉變上,他的影響更是長遠而巨大。謝謝你,畢大夫,你在屛東播下的種子,正四處開花結果呢!
作者為趨勢科技董事長/若水國際創辦人
推薦序2
什麼樣的社會造就這樣一批人?
劉侃
一群來自寒冷北歐的宣教士,會來到屏東這個總是豔陽高照的地方,其實也是意外。一九四八年國共戰爭察哈爾省淪陷後,挪威協力差會當年在張家口的醫院,被共軍佔領,醫療宣教士們被驅逐逃出大陸。他們輾轉來到台灣,在這裡重新建立宣教事工的站點。開始深入台灣的偏鄉,或為被人遺棄的病人,提供醫療服務。畢嘉士醫生夫婦一九五四年最初渡海而來,參與的就是樂生療養院痲瘋病人的醫療照顧。後來,為了尋訪更多躲起來怕被抓到樂生的病人,遂而南下,終於落腳屏東。許多挪威、美國、德國的宣教士陸續到來,而挪威尤其與屏東結下極深的淵源。
一九七五年我初到挪威北部,妻子的娘家克肯克斯(Kirkenes),這裡是挪威唯一直接和蘇聯有土地接壤的地方,那時正值美蘇冷戰高峰,挪威是北約北方的防禦重鎮。先是一九六八年捷克的布拉格之春被蘇聯的戰車弭平,再來是一九七六年開始的波蘭團結工聯的爭自由、爭生活,情勢一天比一天緊張,波蘭人民的生活物資極度缺乏,連日常必需的麵包都買不到。聖誕節快要到了,挪威紅十字會開始發動一家一個聖誕包裹送到波蘭的活動,電視報紙一再報導,讓我一個由台灣來的年輕人十分震驚挪威一般家庭對這一件事的反應。
不久時間就募到幾十萬件包裹,自有貨運公司免費載運到波蘭教會總部指定的各個處所。挪威家庭的成員全員參與,小孩子也負責寫卡片畫卡片,有的甚至捐出自己心愛的玩具。由波蘭家庭的回函中也深刻感覺到它們收到包裹的驚喜、感動和深深的感謝,這一個包裹讓他們有了一個溫暖的聖誕節。我則一直在深思是甚麼樣的文化孕育會出這樣「愛陌生人」的傳統。
慢慢地了解到,挪威人的文化其實相當簡樸,電視報紙絕少色情與暴力,綜藝節目更少,生活的品質是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在乎要賺大錢,夠用就好,追求的是生活的安定,可以安貧樂道,因為國家的社會安全體制健全。四十年前挪威的犯罪率極低,一般小鎮是沒有人在鎖門的,官員貪污更是聞所未聞,經濟成長雖然緩慢,換來的是一種良性競爭,誠實誠懇大家都好才是好,幫助弱小不論遠近,是不需要鼓吹的社會運動,而是生活的DNA。挪威小朋友從小就會唱的一首歌:「我們要分享、分享……。」
畢大夫從小在教會裡聽到遠方中國同胞的需要,於是立志學醫為了幫助人。這一個志願成了他以後工作的標誌,行醫不是為了生活賺錢,而是為了讓另外一個人免於疾病的痛苦與恐懼,在他的服務裡沒有勉強與做作,不管用了多大的力量、花了多大的心思、求了多少的人、跑了多遠的路、等了多久的時間只要一個人得了幫助,一切都值得了。他已經沒有自己,一切為了別人。
前年他來台敘舊,突然有點暈眩,醫師檢查後怕他有血液循環的毛病,開了一些藥給他,他居然要把其中的一盒藥還給藥局,理由是這種藥很貴,他已經年邁不值得用這種高貴藥,可以留給更需要的人。我才真正體會到他真是時時想到別人,我雖然一直勸他,屏基這麼大個醫院實在也不缺這兩千塊錢,而且他絕對值得、也應得用這個藥,但是他老人家實在太堅持了,我只好隨他的意退藥,眼淚也不自覺地流下來。
聖經上說:「你要盡心、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愛自己」,畢大夫留下了一個典範,不是要我們景仰、膜拜、嘆為觀止,他更希望我們能了解,生命生活的一切都包含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裡面,而這句話不是用來說的,是要來做的。
畢大夫以及前輩的宣教士們,給屏東基督教醫院留下「對受難者不離棄的愛與關懷」以及「對解決問題的熱忱與決心」的傳統,棒子已交到我們手中。屏基除了繼續社區與原住民的關懷照護外,還曾在泰、緬山區,用有限的醫護人力設立醫療站,也承辦台灣駐馬拉威醫療團,推動「血庫計劃」、「接生婆訓練」、「巡迴醫療」及「愛滋病彩虹門診」等多項工作。台灣與馬拉威斷交,但屏基仍透過與挪威的非政府組織合作,繼續在馬拉威進行愛滋病人的醫療服務、教育及公共衛生援助,得到美國CDC、WTO等國際組織的認同,成為合作夥伴。在這當中,畢大夫的故事,點點滴滴,不只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佳話,更給了我們極大的鼓勵,與無比的力量。
作者為屏東基督教醫院董事長
推薦序3
在地上過天上的生活
張健昌
作為一名醫生,我是站在第一線的人。但是醫生不只是醫「病」,而是醫「病人」的。「人」才是最重要的。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人身上有病,不是病而已。有時候醫生很糟糕,看到的只是「病」,關心的是自己的學問、技術怎麼用出來,忘了面對的是個「人」。
記得幾十年前,我在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醫學院實習的第一天,因為他們認為我過去的實習經歷不足,就把我派在急診室。當天來了一位兩歲的病童,發高燒,喉嚨痛。一位和我一起當住院醫生的同行,看了以後就斷定這是血癌。我們其他人都覺得奇怪,好像就是扁桃腺發炎而已嘛!他爲了要證明給我們看,自己就去作檢驗,結果白血球數量高達十萬(正常只有一萬)。所以,他得意洋洋,拿著病歷對著我們大聲說,「看嘛、我說的才對,你們這些人!」就在這個時候,我們聽到了哭聲,孩子的媽媽哭了。當這個醫生興奮的時候,有一個人在悲傷。他沒有想到這個孩子有媽媽。只想到這個「病」,被我診斷出來了,證明了自己的厲害,就好高興。他沒有想到,被他確診的同時,就意味著這個媽媽將要失去她的孩子。因為在那個年代血癌是無法醫治的。也就在這一刹那,我完全體悟到了,醫生真正應該關心的,不是「病」而已,而是「人」。
關心人不簡單,需要有憐憫的心,也就是要有感同身受的Compassion。你診斷對了,要想到孩子的媽媽會怎麼想。有憐憫的心,就會陪她一起哭、一起禱告。這就是我現在一直努力在做的!要以人作為我們關心的對象,以人為導向(People-oriented),而不是以商業為導向(Business-oriented)。
基督徒的醫生可能有一個特點,就是能以耶穌基督為榜樣,去體會人的痛苦,對人產生憐憫的心;這樣做是爲了討神的喜悅,所以做的時候不需要宣揚。在這樣的過程中,我找到了生命永恆的價值與意義,所以很愉快、很安心。
畢大夫一生的故事,也是在向我們展示這樣的一種人生態度。我和他在「屏東基督教診所」有兩年的共事經驗。當時還有位傅德蘭醫生,他們生活很清苦,但必要時他們都會自己捐血給病人。傅大夫是很謙卑的人,不出門一直在開刀,不愛講話,只有在做禮拜佈道的時候他才說話。畢大夫則是屏東基督教診所對外的外交官,總是想辦法能找到人來捐血、捐款或是解決問題,他都是無私的做這些事。他對貧窮的病人儘量幫忙,完全信任。我們其他的人對他這樣有點失去平衡,都不太同意;但是,他認為即使被騙也無所謂。畢大夫的愛心,絕對是沒話講的。像為小兒麻痹的病童醫治,設立病房,還為他們設立學校,設立支架工廠,包括後來的脊椎側彎手術等等。他一直關心著病人的生命尊嚴。
當時我們都還年輕,畢大夫比我年長七歲,他也比較衝;而我是第一個到屏基工作的台灣醫生,一方面沒有經驗,但是也有點驕傲。彼此之間雖然沒有明顯的衝突,互相還是有點意見。後來我就到美國去進修,也留在那裡工作教學三十五年。經過了這麼長的時間,幾年前,他退休後再度來到屏東,聽說我回到恒春基督教醫院服務,就一直要找我,居然專程跑來,不是來寒暄敘舊,而是一見面就握住我的手對我說,「張大夫,對不起,我在年輕的時候虧待你,請你饒恕我、赦免我。」哇!這是多麼了不起的一種胸襟啊!讓我非常非常的感動。這是一種重生,沒有了嫉妒、驕傲,有神的生命在裡頭。透過悔改,我們都可以在地上過天上的生活。
所以我們現在是非常好的朋友,他每次來台灣,我們都要相聚。雖然他已經八十多歲了,但仍然用心在想,未來怎麼作,怎麼幫助更多的人,關心更多的人。這些方面,我在跟隨他!
作者為恒春基督教醫院小兒科醫生/第十三屆醫療奉獻獎得主
推薦序4
他們都是偉大的父親
傅吉安(Geir Fotland)
數年前,挪威協力差會的公關秘書Bjørn Jarle Sørheim-Queseth開始對差會的宣教團檔案料展開研究,他也前往斯塔萬格,訪問畢嘉士大夫。他們有了長時間同時也非常開放的談話。宣教士們來自不同背景,自然地,也經常會有不同的意見。對於在服事上帝以及台灣人民的事工上,所遇到的挫折、衝突,以及賜福,很少和本書一樣有如此坦誠而公開的記載。Sørheim-Queseth先生筆下紀錄的不但是屬於台灣歷史的一部份,同時也是來自挪威的醫療宣教團隊,在台北、高雄以及屏東從事醫療服務的歷史見證。
這本書記錄描述了多年之前,台灣尚未成為現代化國家,也還沒有建立亞洲最好的醫療制度之一的那段歲月;宣教士們帶著他們善意的來到此地,為陌生的台灣人服務。書中記載了當年斯塔萬格與台灣的貧困境況;而今挪威的斯塔萬格已經是個富裕的石油城市,而台灣曾幾何時也已躋身亞洲經濟四小龍之列。
我的父母親,傅德蘭醫生夫婦(Astri and Kristoffer Fotland),在一九四九年前新年期間,於結束述職返回中國工作的途中,與尚在荷蘭一所醫學院就讀、不久將成為 工作夥伴的學生畢嘉士在荷蘭有了第一次的會面。之後令人難過而沮喪的消息傳來,他們將來要一起共事的張家口醫院,被共產黨關閉封鎖了。不過,畢嘉士和我的父親,都是來自挪威西南部汝噶蘭(Rogaland)地方的人;那裡的人是以堅韌不拔,永不放棄著稱。多虧了他們的這項特質,以及對上帝事工的信心,他們最後是帶著家人來到了台灣,同心協力展開工作,如今一轉眼,他們當初篳路藍縷展開的工作就要六十周年了。
畢大夫和我的父親個性之迥然不同,猶如貓和犬的差異,但是他們配合無間。我父親非常欣賞畢大夫的愛心、魅力以及不絕的創意。畢大夫像貓一樣,永遠在尋求新的挑戰,縱使令人提心吊膽,而最終總是能化險為夷安全著陸。我的父親則如同忠犬一般,全然專注在他擅長的事務,專心一致而且不肯歇息。有一次,我告訴畢大夫的兒子帕撒母耳,我很羡慕他和他的妹妹,有個可以與他們摟摟抱抱、在地板上玩耍的爸爸;帕撒母耳回答我說,他也很羡慕有個在星期天做完禮拜之後,就領著我們兄弟三人騎著腳踏車,到周圍附近的巷弄裡,探訪尋奇的父親。
畢嘉士大夫是個善於結交朋友的人,到處都有認識的人,無論是政府當局、其他的宣教團或社團,他都能相處愉快;往往也能為從事的工作找到所需的支持與援助。透過他和我父親這位外科醫生,以及其他同工的努力,他們讓屏東基督教醫院成爲了挪威在世界上最大的宣教醫院。
當我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對於父親一直是較多的關注於工作,而不是自己的家庭,難免感到悶悶不樂。長大之後,我有了不同的看法。我遇到許多以前父親醫治過的患者,他們感激的談到屏東基督教醫院是如何的改變了他們的人生;我深深的意識到,畢嘉士醫生和我的父親傅德蘭醫生,其實都是偉大的父親。他們奉獻一生所做的事,不僅造福別人,更成為兒女們最引以為傲的榜樣。
作者為傅德蘭醫生次子/挪威新聞(Norway News)記者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16折6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3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0 |
4折 | 1 |
5折 | 5 |
7折以上 | 1 |
8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優惠價: 88 折, NT$ 334 NT$ 380
已售完,補貨中
是上帝的召喚,他遠渡重洋來到台灣,
他的眼裡沒有自己,愛與付出,是他的使命。
從挪威到台灣、從平地到偏鄉、從痲瘋病到小兒麻痺病患,
不論貧富貴賤,他都無私奉獻認真對待每一個生命!
他民國四十三年來到台灣,在台行醫超過三十年,是屏東的榮譽縣民,為終結台灣的痲瘋病、肺結核,尤其小兒痲痺症做出極大的貢獻,是名符其實的「台灣之友」。
這本書不只是關於一個挪威醫生在世界與台灣的行醫故事,更探索醫學倫理與人心中善與謙卑的力量,他對生命尊嚴的熱情,令人感動。
這本書的目的不是想用有趣的故事來取悅讀者。而是要與讀者分享來自挪威斯塔萬格(Stavanger)一位少年的故事,這個羞怯的小夥子出身貧寒,但他把在基督徒聚會時聽到的話,銘記在心;他夢想著要對抗社會的不公,同時傳播基督耶穌的福音。
「事實上,我真的不是一個「英雄」,我有我的短處,這一生中我做過的傻事也不少。我決定將我的故事告訴本書的作者,因為我希望這個經歷能激勵人們,為宣教與醫療領域的工作投入更多的努力。我知道,現在有許多人在追尋更深層的價值。或許我自身的經歷,可以在他們尋找正確方向時,提供一些參考。」--- 畢嘉士
對人們展現愛並提供幫助,可以打開人們的心門。同時,人們也會開始對超越自身的這個力量產生期盼,這個力量足以充實他們的冀望與生命。
「這本書絕對不是僅僅描述一位挪威醫療宣教士在台灣的善行;而是關於他這個人的人格形塑、提升的發展歷程。基督教的信仰無疑是他心靈的寄託,不過,我認為,他的那種單純、開放的胸襟,以及謙卑的喜樂,在我們的文化基因之中,尤其是在老莊的思想裡,也有許多相通之處。」─趨勢科技董事長、若水國際創辦人 張明正
「醫生真正應該關心的,不是「病」而已,而是「人」。關心人不簡單,需要有憐憫的心,也就是要有感同身受的Compassion。畢大夫一生的故事,也是在向我們展示這樣的一種人生態度。他一直關心著病人的生命尊嚴。」
─恒春基督教醫院小兒科醫生 張健昌
「閱讀良醫的傳記,不只讓我們親睹上帝在人間的容顏,更能重新點燃內心的火焰,找回那在不知不覺間被我們拋棄的理想。 」─著名作家 王溢嘉
「好高興在前往非洲前收到一本好書,推薦這本書是我的榮幸!特別是我正處在紛紛擾擾的中東和非洲,我更覺得「愛」的珍貴,謝謝畢嘉士對這世間全人類的付出。 」─暢銷書《棄業日記》作者 買買氏
「這是一部見證人性光明面的感人之作,謝謝畢大夫用自己的生命故事教會我們體貼,告訴我們勇氣與愛終將克服一切困難。」畢嘉士基金會代言人 A-Lin
「畢大夫是一位全心奉獻的人,關愛人、敬畏神、擇善固執、聰敏、不畏艱難,他不求個人名利而獻身給一切眾生。有幾個人能做到這樣呢?這本易上手的讀物會同樣激發你的內在。」 ─牧師、電視名人 Sunniva Gylver
「非常美好的人生故事,也是一個行動力量大於一切的最佳例證。這本書是我們傳教史上重要的一篇,我深受這個故事的感動、鼓舞和啟發,也帶著莫大的欣喜看完此書。」─挪威歌手、作曲人Tore Thomassen
「一本引人入勝、又富知識性、並將至高召喚轉化為對芸芸眾生的祝福的書,也是一本深具啟發力量的書。」─挪威國家教會聯合會主席 Nils-Tore Andersen
作者簡介:
Bjørn Jarle Sørheim-Queseth (1981年生)取得廣播電視新聞學的學位後,曾在玻利維亞「協力差會」資訊管理部當志工,同時也是該組織的資訊諮詢顧問。目前是Norge電台的記者和播音員。
畢嘉士簡介:
此書為歐拉夫.畢嘉士(Olav Bjørgaas)的人生故事。他是挪威人,1926年生,少年時就立志要以行動展現對人的關愛,故前往荷蘭學醫,成為挪威協力差會(Norwegian Mission Alliance)的醫療宣教士。民國四十三年與妻子渡海來台,先到樂生療養院照顧痲瘋病人。之後參與了屏東基督教醫院,與台灣第一個殘疾兒童中心「勝利之家」的創設。他在台灣照顧過數千名痲瘋病人、一萬多名小兒痲痺患者,不但引進疫苗與先進醫療技術,更為關懷患者的生命尊嚴而奔走奉獻超過三十年。他的大愛還遍及越南、玻利維亞、尼泊爾、海地等地。
在台灣,他是屏東的「榮譽縣民」、「外交之友」,也是「醫療奉獻獎」得主 ;在挪威,他獲得國王頒贈「聖歐拉夫勳章」(The Medal of St.Olav),表彰他在醫療宣教上的貢獻。
名人推薦:
張明正 趨勢科技董事長/若水國際創辦人
劉 侃 屏東基督教醫院董事長
張健昌 恒春基督教醫院小兒科醫生,第十三屆醫療奉獻獎得主
傅吉安(Geir Fotland) 傅德蘭醫生次子、挪威新聞(Norway News)記者
王溢嘉 作家
余廣亮 屏東基督教醫院院長
歐晉德 高鐵公司董事長
買買氏 暢銷書「棄業日記」作者
A-Lin 畢嘉士基金會代言人
推薦序1
上善若水的真諦
張明正
幾年前,我卸下趨勢科技的CEO的職務,後來在二〇〇七年創立了若水國際,投入社會企業的創業與投資。期間我們以創投的角色,浩浩蕩蕩的辦了一次社會企業創業競賽。當時有兩百七十幾個提案,我邀集一些好友、專家共同來評選。在一批批淘汰之後,有一天來了一家,叫做台北勝利之家。我正在納悶,台北怎麼也有勝利之家時,他們的簡報,打出的第一張影像,竟然是四、五十年前,在屏東我父親蓋的教堂及房舍,把我嚇了一跳。
對眼前的這棟房子,之所以留下如此深刻印象,是因為我爸爸一直嚴辭警告我,以後千萬不可以靠近。原來這裡是要收容痲瘋病人的,後來收容了小兒痲痹病童。透過台北勝利之家,我與依然健在的畢大夫重新取得聯繫.
後來,畢大夫重返屏東訪問,我定居美國的母親特地回來與他會面,她捐贈了一筆錢,來支持畢大夫做非營利事業,由我和他的女兒哈娜一同負責。就這樣,因緣際會,居然因為一棟父親叫我不能靠近的房子,讓我和這位父執輩的朋友再度聯繫,成了忘年之交!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
畢大夫和我,都是樂觀、好奇、心胸開放的人。除了基督教精神外,他也是非常具有創業家精神;他永遠想做點新的東西,永遠想要改變制度,要做不可能的事情;而且是能拿出方案、解決問題的行動派。所以他不相信制度,有勇氣去打破常規。從無到有,重新建立制度。最經典的就是面對痲瘋病人,他敢把防護裝備脫掉,不像其他醫護人員,口頭說「我愛你們」、「你們多重要」,卻只敢帶著口罩、橡膠手套等等去面對病患。然而,他也是經過理性判斷才這樣做的,因為他知道一般人罹患痲瘋病的概率很小。這很像我在從事商業活動的情況;以前人家都說亞洲人不可能做軟體,但我就要去挑戰這種說法。可是我都有先從各方面去分析,經過風險評估之後,才去挑戰風險。這點我們確實蠻像的,覺得一切都有可能。所以我們兩個總是相談甚歡。
我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看到一則報導,據說在丹麥有一家軟體公司,利用自閉症患者規律的特性,輔導他們從事軟體的測試工作。我很興奮,但又半信半疑,於是我和畢大夫及哈娜相約到哥本哈根參訪。沒想到這三天的相處,對我而言,簡直就是千載難逢的三天。
這是我們第一次一起去看一個案例。這似乎是很好的範例,用一種科技的方法與身障就業作結合。我興致勃勃,以為找到一個可行的商業模式;那個企業經營者,也如同我以前一樣,大談願景,要如何改變世界。畢大夫不怎麼講話,他只是問說,這可以成嗎?因為他們其中根本沒有醫療人員參與,對於自閉症的各種類型也並不了解。我一看也很失望,就很懊惱怎麼連HBR的報導也是吹噓瞎捧;而社會企業,怎麼就這麼那麼難做?
畢大夫看得出來我的失望,於是在隔天的早上,用餐之前,他提議我們一同禱告,他引用了聖法蘭西斯(St. Francis)的禱告文,並祈求上帝賜給我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去接受不能改變的;更重要的是,請賜予我智慧,讓我能夠分辨這兩者的區別。這讓我大大受到震撼。
他還告訴我,被騙總比騙人好。在商場上、在企業經營上,我們就怕走錯一步,許多的例子顯示,一個決策的錯誤可能就會拖垮整個企業。這種經營企業帶來的習性,讓我很習慣要保護自己人,還要幹掉競爭對手。總是要有清楚的目標,不但要有可以衡量的績效指標,譬如KPI(Key Performance Index),而且還要講求效率;但這些太有目的性的東西,往往會把智慧遮了起來。當我的商業面顯露出來的時候,他用這種跟他一起祈禱、分享故事的方式,讓我找回智慧。
他告訴我,其實不需要去做改變世界的事;我們只要做簡單的事就好,能讓一個人有尊嚴,就是很好的事了。我問他,一生中什麼事情讓你最為難忘?他的回答是,那時勝利之家收容了兩百五十個罹患小兒麻痺的孩子,經過他們的奔走,讓孩子們可以到仁愛國小唸書。其中一位讀二年級的小女孩,獲得了全班第一名,當時他召集全院孩子,把獎狀頒給小女孩,獲獎的小女孩拄著兩支柺杖領獎,昂起頭來、驕傲非凡,那一剎那,他說,「我看到了基督的形象」(I see the image of the Christ)。這個形象,我覺得應該是一種本我,真我(real-self)的圓滿展現。
看著畢大夫這種單純,甚至天真的待人處事方式;我體悟到了「無為而為」的道理。人家有求於他,他有什麽就給什麽,人家沒有要求,他也主動的幫忙,從來沒有想太多。正因為這樣,他才能保有他的赤子之心,能夠回到一個純真的嬰兒狀態,這個狀態就是生命的重生。事實上,雖然我多年不曾想起,但是,當一提到畢大夫,我小時候在醫院親眼看到他,捲起白袍袖子,抽血輸給三地門的原住民病人,正是那個印象,讓他一直留存在我的心中。三年來,我一直在反省。的確,不必為了一個太刻意的東西,把這個世界弄得太有目的性,而需要去改變太多;商業的世界裡,需要強勢、爭個你死我活、講究是非對錯的邏輯。但是如果將我們平面的經驗拉高來看這個世界,就會發現萬事萬物其實是相互引動、不斷地變化的,包括成功與失敗也都一樣,老子所謂的「反者道之動」就是這個道理。具體事件的發展、起落,都有局限性,隨時歸零,才能重新出發。正如回歸嬰兒的柔弱與純真,有彈性而不是僵硬,才能順道而行,發揮人的最大能量,所以說,「弱者道之用」,也才能「無為而無不為」!
當我去參加他領取聖挪威國王頒贈歐拉夫勳章的典禮時,遇到了本書的作者;他那時已經開始搜集相關資料,也到屏東採訪了一些人。他在台灣聽說了畢大夫在樂生療養院,為痲瘋病人吸痰的事,覺得非常震驚而感動,他決定要把畢大夫的故事記錄下來;但是,畢大夫對此很是猶豫,他不想被視為英雄。而我極力支持,因為他的經歷對我有很大的觸動。這本書,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描寫他的成長背景與過程,讓我們明白他後來的作為,是其來有自。他四、五歲時就跟著人家唱國際歌、發傳單;拉斯蘭德的社會主義思想,早就灌輸在他幼小的心靈之中。他常常談起,為什麽他無法對別人的請求說「不」,為何他對官僚體制那麼厭惡,正是因為小時候他的父親因病而失業,讓他嚐遍了人情的冷暖。
這本書絕對不是僅僅描述一位挪威醫療宣教士在台灣的善行;而是關於他這個人的人格形塑、提升的發展歷程。基督教的信仰無疑是他心靈的寄託,不過,我認為,他的那種單純、開放的胸襟,以及謙卑的喜樂,在我們的文化基因之中,尤其是在老莊的思想裡,也有許多相通之處。
所謂「善」,這個字正是從人的經驗來的,是從大口吃羊肉而演繹出「有利於生」,進而「綿延不絕」的意義。水總是匯聚在最低下的地方,而且是「利萬物而不爭」的。而「道」也是展現在最一般、最平常的地方,因此,老子以水來展現道的特性,說「上善若水」。我用「若水」來為新的事業命名,但是碰到畢大夫之後,才讓我感受到,當年大張旗鼓,舉辦社會企業創業競賽,那種「你們提案,我來審核投資」的態度,基本上是傲慢無知,中了資本巿埸的毒太深 。透過與他的相處,諄諄善誘以及書上的這些故事,畢大夫是我此生最重要的鏡子,時時刻刻督促我覺醒成为一個謙卑而能為人所需的人;在若水國際DNA的轉變上,他的影響更是長遠而巨大。謝謝你,畢大夫,你在屛東播下的種子,正四處開花結果呢!
作者為趨勢科技董事長/若水國際創辦人
推薦序2
什麼樣的社會造就這樣一批人?
劉侃
一群來自寒冷北歐的宣教士,會來到屏東這個總是豔陽高照的地方,其實也是意外。一九四八年國共戰爭察哈爾省淪陷後,挪威協力差會當年在張家口的醫院,被共軍佔領,醫療宣教士們被驅逐逃出大陸。他們輾轉來到台灣,在這裡重新建立宣教事工的站點。開始深入台灣的偏鄉,或為被人遺棄的病人,提供醫療服務。畢嘉士醫生夫婦一九五四年最初渡海而來,參與的就是樂生療養院痲瘋病人的醫療照顧。後來,為了尋訪更多躲起來怕被抓到樂生的病人,遂而南下,終於落腳屏東。許多挪威、美國、德國的宣教士陸續到來,而挪威尤其與屏東結下極深的淵源。
一九七五年我初到挪威北部,妻子的娘家克肯克斯(Kirkenes),這裡是挪威唯一直接和蘇聯有土地接壤的地方,那時正值美蘇冷戰高峰,挪威是北約北方的防禦重鎮。先是一九六八年捷克的布拉格之春被蘇聯的戰車弭平,再來是一九七六年開始的波蘭團結工聯的爭自由、爭生活,情勢一天比一天緊張,波蘭人民的生活物資極度缺乏,連日常必需的麵包都買不到。聖誕節快要到了,挪威紅十字會開始發動一家一個聖誕包裹送到波蘭的活動,電視報紙一再報導,讓我一個由台灣來的年輕人十分震驚挪威一般家庭對這一件事的反應。
不久時間就募到幾十萬件包裹,自有貨運公司免費載運到波蘭教會總部指定的各個處所。挪威家庭的成員全員參與,小孩子也負責寫卡片畫卡片,有的甚至捐出自己心愛的玩具。由波蘭家庭的回函中也深刻感覺到它們收到包裹的驚喜、感動和深深的感謝,這一個包裹讓他們有了一個溫暖的聖誕節。我則一直在深思是甚麼樣的文化孕育會出這樣「愛陌生人」的傳統。
慢慢地了解到,挪威人的文化其實相當簡樸,電視報紙絕少色情與暴力,綜藝節目更少,生活的品質是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在乎要賺大錢,夠用就好,追求的是生活的安定,可以安貧樂道,因為國家的社會安全體制健全。四十年前挪威的犯罪率極低,一般小鎮是沒有人在鎖門的,官員貪污更是聞所未聞,經濟成長雖然緩慢,換來的是一種良性競爭,誠實誠懇大家都好才是好,幫助弱小不論遠近,是不需要鼓吹的社會運動,而是生活的DNA。挪威小朋友從小就會唱的一首歌:「我們要分享、分享……。」
畢大夫從小在教會裡聽到遠方中國同胞的需要,於是立志學醫為了幫助人。這一個志願成了他以後工作的標誌,行醫不是為了生活賺錢,而是為了讓另外一個人免於疾病的痛苦與恐懼,在他的服務裡沒有勉強與做作,不管用了多大的力量、花了多大的心思、求了多少的人、跑了多遠的路、等了多久的時間只要一個人得了幫助,一切都值得了。他已經沒有自己,一切為了別人。
前年他來台敘舊,突然有點暈眩,醫師檢查後怕他有血液循環的毛病,開了一些藥給他,他居然要把其中的一盒藥還給藥局,理由是這種藥很貴,他已經年邁不值得用這種高貴藥,可以留給更需要的人。我才真正體會到他真是時時想到別人,我雖然一直勸他,屏基這麼大個醫院實在也不缺這兩千塊錢,而且他絕對值得、也應得用這個藥,但是他老人家實在太堅持了,我只好隨他的意退藥,眼淚也不自覺地流下來。
聖經上說:「你要盡心、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愛自己」,畢大夫留下了一個典範,不是要我們景仰、膜拜、嘆為觀止,他更希望我們能了解,生命生活的一切都包含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裡面,而這句話不是用來說的,是要來做的。
畢大夫以及前輩的宣教士們,給屏東基督教醫院留下「對受難者不離棄的愛與關懷」以及「對解決問題的熱忱與決心」的傳統,棒子已交到我們手中。屏基除了繼續社區與原住民的關懷照護外,還曾在泰、緬山區,用有限的醫護人力設立醫療站,也承辦台灣駐馬拉威醫療團,推動「血庫計劃」、「接生婆訓練」、「巡迴醫療」及「愛滋病彩虹門診」等多項工作。台灣與馬拉威斷交,但屏基仍透過與挪威的非政府組織合作,繼續在馬拉威進行愛滋病人的醫療服務、教育及公共衛生援助,得到美國CDC、WTO等國際組織的認同,成為合作夥伴。在這當中,畢大夫的故事,點點滴滴,不只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佳話,更給了我們極大的鼓勵,與無比的力量。
作者為屏東基督教醫院董事長
推薦序3
在地上過天上的生活
張健昌
作為一名醫生,我是站在第一線的人。但是醫生不只是醫「病」,而是醫「病人」的。「人」才是最重要的。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人身上有病,不是病而已。有時候醫生很糟糕,看到的只是「病」,關心的是自己的學問、技術怎麼用出來,忘了面對的是個「人」。
記得幾十年前,我在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醫學院實習的第一天,因為他們認為我過去的實習經歷不足,就把我派在急診室。當天來了一位兩歲的病童,發高燒,喉嚨痛。一位和我一起當住院醫生的同行,看了以後就斷定這是血癌。我們其他人都覺得奇怪,好像就是扁桃腺發炎而已嘛!他爲了要證明給我們看,自己就去作檢驗,結果白血球數量高達十萬(正常只有一萬)。所以,他得意洋洋,拿著病歷對著我們大聲說,「看嘛、我說的才對,你們這些人!」就在這個時候,我們聽到了哭聲,孩子的媽媽哭了。當這個醫生興奮的時候,有一個人在悲傷。他沒有想到這個孩子有媽媽。只想到這個「病」,被我診斷出來了,證明了自己的厲害,就好高興。他沒有想到,被他確診的同時,就意味著這個媽媽將要失去她的孩子。因為在那個年代血癌是無法醫治的。也就在這一刹那,我完全體悟到了,醫生真正應該關心的,不是「病」而已,而是「人」。
關心人不簡單,需要有憐憫的心,也就是要有感同身受的Compassion。你診斷對了,要想到孩子的媽媽會怎麼想。有憐憫的心,就會陪她一起哭、一起禱告。這就是我現在一直努力在做的!要以人作為我們關心的對象,以人為導向(People-oriented),而不是以商業為導向(Business-oriented)。
基督徒的醫生可能有一個特點,就是能以耶穌基督為榜樣,去體會人的痛苦,對人產生憐憫的心;這樣做是爲了討神的喜悅,所以做的時候不需要宣揚。在這樣的過程中,我找到了生命永恆的價值與意義,所以很愉快、很安心。
畢大夫一生的故事,也是在向我們展示這樣的一種人生態度。我和他在「屏東基督教診所」有兩年的共事經驗。當時還有位傅德蘭醫生,他們生活很清苦,但必要時他們都會自己捐血給病人。傅大夫是很謙卑的人,不出門一直在開刀,不愛講話,只有在做禮拜佈道的時候他才說話。畢大夫則是屏東基督教診所對外的外交官,總是想辦法能找到人來捐血、捐款或是解決問題,他都是無私的做這些事。他對貧窮的病人儘量幫忙,完全信任。我們其他的人對他這樣有點失去平衡,都不太同意;但是,他認為即使被騙也無所謂。畢大夫的愛心,絕對是沒話講的。像為小兒麻痹的病童醫治,設立病房,還為他們設立學校,設立支架工廠,包括後來的脊椎側彎手術等等。他一直關心著病人的生命尊嚴。
當時我們都還年輕,畢大夫比我年長七歲,他也比較衝;而我是第一個到屏基工作的台灣醫生,一方面沒有經驗,但是也有點驕傲。彼此之間雖然沒有明顯的衝突,互相還是有點意見。後來我就到美國去進修,也留在那裡工作教學三十五年。經過了這麼長的時間,幾年前,他退休後再度來到屏東,聽說我回到恒春基督教醫院服務,就一直要找我,居然專程跑來,不是來寒暄敘舊,而是一見面就握住我的手對我說,「張大夫,對不起,我在年輕的時候虧待你,請你饒恕我、赦免我。」哇!這是多麼了不起的一種胸襟啊!讓我非常非常的感動。這是一種重生,沒有了嫉妒、驕傲,有神的生命在裡頭。透過悔改,我們都可以在地上過天上的生活。
所以我們現在是非常好的朋友,他每次來台灣,我們都要相聚。雖然他已經八十多歲了,但仍然用心在想,未來怎麼作,怎麼幫助更多的人,關心更多的人。這些方面,我在跟隨他!
作者為恒春基督教醫院小兒科醫生/第十三屆醫療奉獻獎得主
推薦序4
他們都是偉大的父親
傅吉安(Geir Fotland)
數年前,挪威協力差會的公關秘書Bjørn Jarle Sørheim-Queseth開始對差會的宣教團檔案料展開研究,他也前往斯塔萬格,訪問畢嘉士大夫。他們有了長時間同時也非常開放的談話。宣教士們來自不同背景,自然地,也經常會有不同的意見。對於在服事上帝以及台灣人民的事工上,所遇到的挫折、衝突,以及賜福,很少和本書一樣有如此坦誠而公開的記載。Sørheim-Queseth先生筆下紀錄的不但是屬於台灣歷史的一部份,同時也是來自挪威的醫療宣教團隊,在台北、高雄以及屏東從事醫療服務的歷史見證。
這本書記錄描述了多年之前,台灣尚未成為現代化國家,也還沒有建立亞洲最好的醫療制度之一的那段歲月;宣教士們帶著他們善意的來到此地,為陌生的台灣人服務。書中記載了當年斯塔萬格與台灣的貧困境況;而今挪威的斯塔萬格已經是個富裕的石油城市,而台灣曾幾何時也已躋身亞洲經濟四小龍之列。
我的父母親,傅德蘭醫生夫婦(Astri and Kristoffer Fotland),在一九四九年前新年期間,於結束述職返回中國工作的途中,與尚在荷蘭一所醫學院就讀、不久將成為 工作夥伴的學生畢嘉士在荷蘭有了第一次的會面。之後令人難過而沮喪的消息傳來,他們將來要一起共事的張家口醫院,被共產黨關閉封鎖了。不過,畢嘉士和我的父親,都是來自挪威西南部汝噶蘭(Rogaland)地方的人;那裡的人是以堅韌不拔,永不放棄著稱。多虧了他們的這項特質,以及對上帝事工的信心,他們最後是帶著家人來到了台灣,同心協力展開工作,如今一轉眼,他們當初篳路藍縷展開的工作就要六十周年了。
畢大夫和我的父親個性之迥然不同,猶如貓和犬的差異,但是他們配合無間。我父親非常欣賞畢大夫的愛心、魅力以及不絕的創意。畢大夫像貓一樣,永遠在尋求新的挑戰,縱使令人提心吊膽,而最終總是能化險為夷安全著陸。我的父親則如同忠犬一般,全然專注在他擅長的事務,專心一致而且不肯歇息。有一次,我告訴畢大夫的兒子帕撒母耳,我很羡慕他和他的妹妹,有個可以與他們摟摟抱抱、在地板上玩耍的爸爸;帕撒母耳回答我說,他也很羡慕有個在星期天做完禮拜之後,就領著我們兄弟三人騎著腳踏車,到周圍附近的巷弄裡,探訪尋奇的父親。
畢嘉士大夫是個善於結交朋友的人,到處都有認識的人,無論是政府當局、其他的宣教團或社團,他都能相處愉快;往往也能為從事的工作找到所需的支持與援助。透過他和我父親這位外科醫生,以及其他同工的努力,他們讓屏東基督教醫院成爲了挪威在世界上最大的宣教醫院。
當我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對於父親一直是較多的關注於工作,而不是自己的家庭,難免感到悶悶不樂。長大之後,我有了不同的看法。我遇到許多以前父親醫治過的患者,他們感激的談到屏東基督教醫院是如何的改變了他們的人生;我深深的意識到,畢嘉士醫生和我的父親傅德蘭醫生,其實都是偉大的父親。他們奉獻一生所做的事,不僅造福別人,更成為兒女們最引以為傲的榜樣。
作者為傅德蘭醫生次子/挪威新聞(Norway News)記者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3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0 |
4折 | 1 |
5折 | 5 |
7折以上 | 1 |
8折以上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16折6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