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愛心廣如洋海、智慧深如幽井的院長,一種不應忘卻、順應人性的教養法──
在這個孩子被過度保護與關注的時代,身為父母絕對要看的一本書!
孩子是否講不聽、管不動、不負責任、過度依賴?
將他們保護得無微不至的父母,通常就是這些狀況的推手!
唯有重拾以「正常生活」為出發點的信任教養,才能真正解決。
學校學不到,但父母在家一定做得到,幫助孩子獨立自主、找到自己!
林玄啟院長的教養奇蹟!
孩子不講理、挑食、生活不會自理……多給他3週,立刻變得「不一樣」!
父母爭先恐後送孩子去受教,寒暑假的生活體驗營一位難求!
教養過3000個孩子的超級爸爸,從爬樹開始,
引導孩子成為貼心、識大體、自動自發、勇敢自信、知道自己人生方向的人。
晨讀、洗碗、打掃、走路、爬樹、登山、打招呼、作息正常……
沒有課程的生活體驗、看似平凡無奇的細節,隱含著不容忽視的教養準則!
.生活正常,作息正常,就是讓生命正常
.要活在天地間,不要活在小房間
.不要一直問孩子「好不好?」「要不要?」
.爬樹培養勇氣,登山鍛鍊毅力
.不要剝奪孩子走路上學的機會
.孩子現在不吃苦,以後會更苦
.孩子自己摸索學習的經驗最寶貴
.大人不要預設立場,孩子比我們靈光
.別再外食、沒有廚餘,讓孩子跟你一起吃飯
.貼心,是練就孩子待人應對進退的基本功
.體驗「失去」,孩子才能懂得珍惜感恩
.要孩子相信自己,你要先信任孩子
.處罰是讓孩子有接受事實、面對錯誤的勇氣
.零用錢是學習理財的「學費」
.孩子興趣找到了,生命就有目標
.讓孩子擁有胡思亂想、做白日夢的自由
.最高明的教育是「不言而教」
作者簡介:
林至信
法號玄啟,新北市人,1937年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畢業。曾任大學副教授、國中校長、國大代表。
1985年,放棄優渥生活,在桃園縣大園鄉沙崙村創設「弘化懷幼院」。專門收養父母犯罪坐牢、自殺、離異不知去向、或是未婚生下的孩童們。這些都是不符合政府補助標準、社會照顧不到、弱勢中的弱勢孩童。免費教養他們,直到成年為止。
為了購買懷幼院的房地,並且支付孩子們的生活開銷,林至信幾乎散盡家財,和太太羅美代女士一起照顧孩子。不幸太太卻在2007年車禍往生。承載了最內心的思念,林至信將妻子的奠儀、車禍理賠金等,總共一千多萬元,也全部捐給了弘化。為孩子們預備好走在人生道路上所需的愛與勇氣。林至信用心澆灌,期待每一個院童結結實實長大,就像大樹般展開人生,將來也能庇蔭別人。
林至信正常的教養方式,被認為確實有效,而獲得認同。這套方法培養出孩子們良好的生活習慣、擁有好品格、注重禮貌、知恩感恩、惜福勤勞,個個都健康快樂。。
近八年來的寒暑假更開辦「弘化生活體驗」,讓諸多迷失方向的、在家養尊處優的孩子等,得到體驗導正的機會。日益疏離的親子關係也改善了,進而回歸傳統正確的社會價值觀。
著有《被遺忘的教養法:3000個孩子的爸爸,讓每個都成材的信任教養》。
張文輝
台南市人。從事土木工程與電子業工作二十年。其間並利用業餘,擔任「弘化懷幼院」志工九年;現為該院副院長。
弘化的孩子都叫他「大寶」,因為在一次與孩子玩互相餵食的遊戲中,孩子認為被餵食的他也是個寶寶,只是這位寶寶比較大隻,所以叫他大寶。與孩子的愉快互動,是他志工生涯裡,最快樂的事。
張文輝亦喜歡寫作,高中、大學期間並擔任校刊編輯、採訪等社團工作。於弘化的志工服務期間,更更擔任《弘化年刊》的主編及經營弘化網站,為弘化精神推廣的有力推手。
著有《被遺忘的教養法:3000個孩子的爸爸,讓每個都成材的信任教養》。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與報導】
《聯合報》《商業周刊》《民視新聞》 推崇報導
李家同‧簡世明‧光禹‧小野‧番紅花‧高正忠 熱情推薦
作者毫不虛華的書寫,徐徐地敘述他在育幼院做過的一切。只是多一點點的要求、多一點點的堅持、多一點點的放手,讓他們正常的作息,「理所當然」的成長茁壯。謝謝林院長不懈的堅持,謝謝他努力讓我們明白的事。這教養法,我將永誌不忘。──《老師的10個對不起》作者‧簡世明
頗羨慕這群弘孩兒在這麼小就有這樣的成長機會。小孩子的潛力其實是無窮的!期待當今的父母在看完這本書後,必能教育出「自己種樹,自己乘涼,且懂得分享給別人」的下一代。──國立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高正忠
‧一個愛孩子,卻變成做很多事還被嫌得一無是處如「傭人」般的母親,在找上了院長之後,情況大不同!──《商業周刊》
‧林玄啟院長免費開放讓養尊處優的孩子在寒暑假到院內體驗規律生活,報名的人數暴增,不得不請家長們排隊!──《聯合報》
‧孩子調皮管不動,是許多父母頭痛的事。林院長藉著讓小朋友體驗起居靠自己的生活,而這樣的方法確實發揮了效用。──《民視新聞》
名人推薦:【推薦與報導】
《聯合報》《商業周刊》《民視新聞》 推崇報導
李家同‧簡世明‧光禹‧小野‧番紅花‧高正忠 熱情推薦
作者毫不虛華的書寫,徐徐地敘述他在育幼院做過的一切。只是多一點點的要求、多一點點的堅持、多一點點的放手,讓他們正常的作息,「理所當然」的成長茁壯。謝謝林院長不懈的堅持,謝謝他努力讓我們明白的事。這教養法,我將永誌不忘。──《老師的10個對不起》作者‧簡世明
頗羨慕這群弘孩兒在這麼小就有這樣的成長機會。小孩子的潛力其實是無窮的!期待當今的父母在看完這本書後,必能教育出「自己種樹,自己...
章節試閱
比教學更深入的家庭教育,以「正常」為出發點的「另類教養」
到2013年底為止,弘化懷幼院的生活體驗已經開辦八年了。算一算,參加過的孩子超過3000個。
當初是因為與志工閒聊兒童管教,總會聽到志工們提及自己教育孩子的苦處。於是我興起了一個念頭:「為何不讓孩子來我們這邊住住看,過過不一樣的生活啊?」就這樣,促成了「弘化生活體驗」。
「我們不只關心『沒人照顧』的孩子,也關懷被『過度照顧』的孩子」,這是我當年開辦「生活體驗」的初衷。因為關懷,所以分享我們的經驗,希望導正日益疏離的親子關係;因為感恩,所以我們回饋,在能力範圍內,提供基本的食宿生活環境,讓一般家庭成長的小孩,能暫別家長打造的溫室,來這兒學習獨立。
生活正常,作息正常,就是讓生命正常
我自己育有四個子女,經驗過養兒育女的家庭教育。後來當了大學老師、中學校長,走進學術、學校教育。再來創辦了育幼院,收容社會底層最弱勢的小孩,讓他們在育幼院裡得到良好教養,並懷抱自信地走入社會,這是更深層的人本基礎教育。從校長到院長,不同的是,學校是教書、教課本上的東西,而育幼院是小孩的家、是照顧失依孩童的地方,是比教學更深入的家庭教育。
我一直再三強調,我們只是在過正常人的生活,並不是我們辦得特別好。然而那麼多人前來報名體驗,是不是意味著現在的小孩,很多都過著「不正常」的生活,這才突顯了我們的「正常」。
早睡早起是正常、教孩子做家事是正常、自己走路上學是正常、惜福地把餐盤裡的食物吃到一點不剩,是正常。當然!孩子不乖就得接受理性的處罰,這也是正常。沒想到這幾年開辦了「生活體驗」,我向來遵循的正常生活教育,竟被各界視為「另類」,掀起媒體爭相討論!更吸引3000多個孩子的家長,帶著孩子到我創辦的育幼院來體驗「另類的生活」。這樣的結果和發展真的讓我很意外,因為這裡教導孩子的東西都很簡單、也很正常,既不會要求孩子去挑戰極限,更不會要求孩子考試拿滿分!
「生活體驗」是沒有課程的
以下就是弘化院童最平常,也最正常的生活。而我也只是提供這樣的生活環境,讓一般家庭的小孩共同體驗罷了。這裡只有作息時間表,沒有課表、沒有課程,我深信只有規律的生活,良好的飲食習慣,才是對小孩最有利。
(1)清晨五點起床,開始六公里的鄉間健走。讓小孩在自然的環境下,適量的運動,對於發育中的孩童,絕對有好處!幾年下來的生活體驗,我們很驚奇的發現,很多被醫生診斷為「過動」,需要按時服藥的小孩,在走完六公里後,竟然變成「不動」(腳痠而已)!
(2)弘化佛堂的背經、打坐,讓小朋友體驗孔子、釋迦牟尼佛、老子、耶穌、默罕默德等五位聖人之精神。依據經典導正小孩的觀念,也讓小朋友在往後的人生,對宗教信仰的選擇,有初步認識。即使生活體驗的孩子沒辦法在短時間內,體會到聖賢論述,藉由盤腿打坐也可以訓練定力,同時檢驗孩子是否健康。很多吃肉、吃速食,又不運動的孩子,身體非常的僵硬,根本沒辦法盤腿!
(3)正常的飲食習慣,亦是弘化生活的重點。在弘化的三餐,沒有高熱量的炸雞、薯條,更沒有油膩的大魚大肉,只有最健康的蔬食。蔬食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最環保的飲食。另外「沒有餿水桶」的惜福精神,也是弘化最重視的。要求小孩把碗中的食物,全部吃乾淨,這是感恩農夫、感謝捐贈者的最好教育,也讓小孩從中養成惜福、節儉的習慣。當然自己吃飯的碗筷,要自己清洗,更是學習獨立、人人平等與負責任的最好教育。
(4)應對進退的基本禮貌要求,亦是弘化教育的基本功。現在的小孩遇到師長,不是冷漠、相應不理,就是傻笑。但是在弘化,我們會要求小孩見到師長時,一定要有禮貌的打招呼。清晨起床、晚上就寢,也都互道早安、晚安。就連用餐時間遇到來訪的客人,也要懂得主動邀請一起吃飯。
(5)參與環境打掃清潔工作,讓小孩體認家事的辛苦,同時也學習分工合作。在弘化,同儕的小朋友,一起做清潔、整理物資,凝聚這個大家庭的向心力。我們從回饋資料中得知,很多生活體驗的小朋友,回家後開始會主動協助家事,讓家長們非常意外和驚喜!
(6)晚上九點準時就寢,不准晚睡、不准熬夜看電視、上網。早睡早起,正常的作息,對成長中的小孩最有利。而且根據研究,晚上九點就寢的「睡眠效率」最高,在這段時間睡足八小時,比半夜才開始睡八小時,來得更有效率。
除此之外,院區內孩子每天都可以自由開心的爬樹,打赤腳、玩沙、騎車、溜直排輪、打球……在自然的環境中盡情遊戲,這也是多數到弘化生活體驗的學生,留下最深刻的記憶。
這就是沒有課程的「生活體驗」!我們只是提供了一個簡單的生活空間、一個標準的作息時間表,與一套最傳統的生活倫理規範,讓來自各地的小朋友,一起生活、一起遵循。如果這樣的生活體驗,能幫助導正迷失的孩子,改善日益疏離的親子關係,進而回歸傳統的社會價值觀,那麼弘化就有其存在的價值,這也是弘化對社會教育的最大回報。
在黑暗中出發的勇氣
很多人一聽到登山,立刻就會聯想到危險。沒錯!我們確實看過不少山難的新聞報導。但為了這「萬一」的可能性,就打消行動,什麼都不做難道就是最好的「預防」?
事實上,早在我們登第一座山開始,就有很多登山專家、志工,熱心的給了很多提醒,包括:
「帶育幼院的孩子登山?太冒險了吧!」
「孩子這麼小,就要登山?爬得上去嗎?」
「這樣的裝備怎麼夠?」
「路線規畫不對喔!依我們登山的經驗推算,小孩子還要加一倍的時間。」
我非常了解,這些都是大家善意的關心。我也感謝這些熱心的聲音,最後都化成了默默付出的登山志工,每年陪伴著我們的小孩一起挑戰百岳。但我還是要說,其實登山沒有想像中那麼的難,只要事前多一點準備,包括裝備檢查、體能訓練、山訓,加上慎選目標,讓小孩嘗試登山並不會有大問題的。
話說弘化的小孩,原本平常運動量就非常足夠,加上每年登山前兩個月,我們都會安排一次或兩次的山訓,測試一下每位登山成員的體能;也讓之前沒有登山經驗的孩子,先行體驗登大山時,身心可能需要承受的負擔。所以,印象中,孩子面對大山都沒大問題,倒是陪同登山的本院志工,有時候顯得更吃力。
既然這樣,為何還要為孩子安排登山活動?登山的意義在那裡?對我來說,體力訓練是其次,因為我們的小孩缺乏的不是體力,而是發生問題時,處理危機的應變力,登山過程中,無從預料的大小挑戰,才是真正的考驗。
所以,每位弘化三年級以上的孩子,都要接受大山的洗禮,期許自己成為一個勇敢的孩子。
安全、不冒險的原則
我們的目的只是要讓小孩體認高山的美、享受登山的過程、並擁有登頂的自信。所以各方面的準備工作,都是以此為標準,務必做到安全和體驗的雙重考量。比方說,若讓小孩背過重的東西,只會消耗體力,這就不是我們要的。這方面我會請規畫志工評估,如果需要請挑夫,這個費用絕不會省。畢竟我們不是專業的登山隊,孩子只要負責帶著自己的簡單隨身衣物、水、備用糧食,這樣就夠了。不會讓他們有額外的體力付出,我認為這才是最重要、最安全的做法。
另外,登山前的裝備檢查也非常重要,尤其是禦寒衣服!每次登山前,我們都會有兩次行前裝備檢查。第一次是活動之前,在院內的自我檢查:第二次是登山前晚的裝備檢查,重點在防水打包、發放糧食,並再次確認禦寒衣服。這時候,如果發現有人在登山包內夾帶不應該帶的漫畫、玩具,或是過多的衣服等,就會被要求卸下。
不只外在的安全,就連孩子內在心理的安定,也是重點。最特別的是,每次在入山前,我們都會帶領孩子鄭重地禮敬山神。祭山儀式時,全員列隊面對登山的方向,合掌虔誠地祈求登山平安。這個儀式不僅只是信仰,還有另一層意義,提醒小孩收起玩心,不要再嬉鬧了。因為眼前的山路,處處充滿危險,每個人都要專注地踏穩自己腳下的每一步。
最後,也是最堅固的防護,就是所有志工的協助,讓孩子登山的過程更加地安全。其中本院志工因為和小朋友比較熟識,主要任務是陪伴和照顧,另外的登山志工則是登山活動的靈魂。來自各地的專業登山志工,會在重點式的地方像是斷崖、崩塌處駐點,協助每一位小朋友平安地通過。萬一碰上出現高山症,體力不支的小孩,也是由登山志工協助徹退。
挑戰百岳初體驗
永遠記得登玉山那一年,也是弘化登山活動的第一次,我已經69歲了,但自認身體非常健康,所以也跟著孩子一起上山。
在那之前,雖然我們也爬過很多的山,但挑戰這種百岳級的大山,大家都沒有經驗。出發前,在院內的行前說明會,大家就不斷地互相提醒,到山上要很小心,不要脫隊亂跑。登山裝備檢查時,也一再地確認,弄得志工、小孩都非常緊張。
出發當天,在塔塔加登山口,我帶領大家對山神祈福,然後分成三個小隊陸續出發。沿途經過好幾個大小斷崖,隊伍很有秩序地前進,小朋友都不敢脫隊。說真的,我們的小孩,體力真的不簡單,8.5公里的山路,一天就要爬升800公尺,上午九點在登山口出發,下午三點就已經到達中繼點—排雲山莊。
雖然已是盛夏的七月,午後的高山還是透著寒意,大概只有5℃。行前專業的登山志工已經提醒過大家,海拔3402公尺的排雲山莊,也是高山症併發的關鍵高度,所以我們全都趕在天黑之前吃完晚餐,並早早入睡。但是入夜後的溫差更大,不少人還是陸續傳來頭痛症狀,這是因為高山上空氣稀薄、氣壓也較低,身體多少會產生不適。症狀也因各人體質不同,略有輕重,撐得過這一關,明天就可以順利登山,不然,就只能放棄了。
凌晨二點,帶隊志工一一將小朋友叫醒。起床簡單地吃過早餐,穿好禦寒外衣、頂著頭燈,等待出發。老實說,在高山症、頭痛的狀況下起床,真的需要登頂的決心和毅力;而在夜裡,海拔3402公尺的高山,頂著寒風出發,需要的則是勇氣。
帶隊志工向漆黑的山路,跨出第一步,我們的小孩緊跟在後,不敢脫隊。從排雲山莊到玉山主峰,約2.4公里的山路,不時出現要拉著鐵鏈前進的山崖,以及迎面的高山強風。約莫清晨四點左右,天色漸漸地亮、山路也看得清楚了。不過越往高處爬,氣壓越低、空氣也越稀薄,高山症的影響,也就越明顯。有些人甚至開始嘔吐!但是山頂就在眼前,大家互相打氣鼓勵,再忍一下就到了。當然,有我這老先生押在隊伍的最後面,前頭的小朋友,無論如何也要咬著牙爬上去的。
終於,趕在五點左右,全員登上台灣第一高峰~玉山(標高3952公尺),也看到了日出的第一道曙光!
第一次的登山經驗,確認了我們小孩的體力,只要在安全、不冒險的前提下,絕對可以挑戰3000公尺以上的任何一座百岳級大山。所以從第二年開始,我們又陸續挑戰了雪山、北大武山、向陽山、三叉山、合歡山主峰、東峰、北峰、西峰、畢祿山、石門山等12座台灣百岳級大山。
每一次的登山活動,我們都選擇在凌晨的黑夜裡出發,除了是考量早一點出發,可以避免登頂之後,拖到天黑還下不了山。另一個目的是希望能趕在日出前登上山頂, 帶著孩子迎接第一道曙光。
其實我的心底還有一個沒有說出口的理由,也是安排在黑夜裡出發,更深一層的意義。弘化的小孩,多數都沒有父母陪在身邊。將來長大後,也是要單打獨鬥,不可能有父母在背後支持相挺。所以,我想把「在黑夜裡出發」的種子,種在孩子的心中。
在黑夜裡,大孩子勇敢地往上爬,初次登山的小孩子,立刻跟在後面,不敢脫隊。遇到了斷崖,我拉你一把,讓你平安地通過危險;你爬不動了,我就幫你背起背包,分擔你的困難。未來,如果人生遭遇到重大的挫折,失業了、事業垮了……,我希望他們心中還會記得當年一起在黑夜裡出發的勇氣。團結在一起,彼此幫忙,迎接人生重新開始的那道曙光。
登百岳,讓我們不一樣
弘化舉辦的登山活動,從2006年開始,轉眼已經超過七年了。這項獨特經驗,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每年有多少孩子能攻頂是其次,我真正在意的是登山過程中,每一個孩子是不是都有滿滿的收獲。至於收獲多寡的衡量,並不是由山頂上那張團體照裡面有幾個人頭來判斷,而是小孩在下山後,有沒有一直提起那段艱辛的旅程。即使當下可能因為太累,嘴上掛著抱怨,但那也是短暫的,我相信只要親身參與過,孩子絕對一輩子都會記得,自己曾在某年夏天自我挑戰登上大山的紀錄。
過程愈辛苦,回憶就特別深刻。就像男生談起當兵,總有說不完的故事,而且每一個故事裡面的自己,似乎都非常英勇、辛苦。又好比一個成功的企業,創辦人總愛說草創時期的故事,雖然充滿艱辛,但也是一輩子難忘的吧!
所以我常說,讓小孩去抱怨個幾天吧!只要以後再講起那段登山故事,能看到小孩眼神中散發出無比自信,那就是我要給他們的禮物!
驚險難忘的畢祿山
就像2012年那一次,孩子們同時攀登了畢祿山、石門山,兩座山的難度剛好相反,事後的回饋也大不同。孩子的反應,正足以說明挑戰高難度的山,一輩子都會刻苦銘心;至於容易攀登的山,則跟走過的路一樣,過了就忘了。
如同過往,我們在暑假的第一個星期,讓國小三年級以上的孩子登高山。這年挑戰的是畢祿山和石門山,其中畢祿山標高3371公尺,雖不是百岳中最高的山,但絕對是歷年來,我們爬過最難的百岳級大山。三十幾個孩子上山,最後成功登頂的只有七位,可說是歷年最少。
事實上,當初負責規畫行程的志工,原本是準備讓孩子爬奇萊山的。但因為諸多作業上的錯失,臨時將登山路線改為鄰近的畢祿山。又因為行程改變過於倉促,無法訂到就近住宿的中繼山莊,最後只能以一天的時間,勉強規畫行程,這些因素都讓登山的難度增加。
第一天由桃園出發,傍晚夜宿在南投春陽部落,隔天安排一整天的登山活動。為了讓孩子能趕在天黑前回到登山口,全員在凌晨三點摸黑開車出發,搶在天剛亮時到達登山口,爭取更多在白天登山的時間。於是,由南投春陽開車翻越合歡山,來到另一個山頭的大禹嶺,剛好清晨五點天亮。早在這之前,五十位來自南北的登山志工,已經守在登山口等待,陪同孩子一起爬山。
按照慣例,大家先齊聚在登山口進行簡單的行前祭山儀式,接下來孩子和志工們交叉編組,逐一出發。地圖資料上記載著八公里的林務局產業道路,原本以為應該不難走,沒想到實際行進約一公里後,才驚覺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可怕。荒廢四十年的林道,經過幾次重大的颱風、地震、走山、地殼變動,幾乎看不出這裡曾是一條可以讓車輛通行的林道。幾處較大的斷崖,竟然需要垂直繞行二十幾公尺才得通過,孩子走在這般景象的林道上,必須手腳並用地小心攀爬,方能確保安全,可見路況之險惡。
林道的盡頭,是一處五、六十公尺高的瀑布頂端。看著瀑布水流衝擊,場面壯觀。不過要穿越瀑布上方的斷崖,又是一番艱鉅任務了。一不留神,很可能就掉到瀑布底下了,為了安全起見,登山志工謹慎地拉起確保繩索,讓孩子們逐一通過。
別以為這樣就大功告成!費力走完前面八公里的林道後,真正的重頭戲才要開始呢!後面的山路,雖只有兩公里的水平距離,卻要爬升八百公尺的高度。這樣的山勢,對一般登山客來說,已是一大挑戰,更何況是未成年的孩子,要在一天內走上二十幾公里的崎嶇山路,對體力和意志力都是考驗。
一路上,孩子們拉著繩索和樹幹,一步步地往山頂前進。擁有豐富經驗的登山志工,有的隨登山隊前進,隨時照顧孩子;有的固定在最危險的斷崖旁,確保孩子平安地通過。其中有一處最危險的斷崖,還要在孩子的身上綁上安全繩,確保萬一不小心失足時,至少還有繩子可以依附。沿途驚險畫面頻頻,這是過去幾次的登山活動,從來沒有的經驗。難得的是,雖然山勢險惡,最後還是有七位孩子順利完成登頂。
回程跟去程一樣,驚險畫面全部重新體驗一次。在最後一位孩子於晚上七點平安回到登山口後,志工立刻打電話給我報平安。當下的我,完全不在意成績的好壞,心中只有感恩!感謝志工的協助,讓我們的孩子有滿滿的體驗。感謝老天爺的幫助,讓我們的小孩,都平安下山。
再也沒人提起的石門山
隔天起床吃早餐時,志工宣佈還要再登一座山,立刻引來小朋友的抱怨。聰明的志工,只好把我搬出來:「林伯伯說,一定要看到石門山的團體照喔!」小孩也只得乖乖地聽話。
其實,標高3237公尺的石門山,就在公路旁。大家以散步的腳程和心情,不到二十分鐘,很快就全員輕鬆完成登頂。志工在山頂幫大家拍下此行人數最多的團體照,讓前一天遺憾沒有登頂畢祿山的人,也能踩在三角點上拍照、過過癮。
讓孩子懷抱山一樣的自信!
後面的幾天,安排了比較輕鬆的旅遊行程,但是一路上,小孩之間聊的盡是登山的點滴。隨行工作人員告訴我,坐完九族文化村的雲宵飛車,他聽到小孩興奮地說:「這個真的有夠刺激,跟畢祿山有得比。」七月豔陽下,走在車埕老街聽導覽解說時,幾個男生小聲抱怨:「都已經叫我們爬畢祿山了,還要我們走這麼久的路呀?」就連坐在日月潭的遊艇上,明明人已經在輕鬆環湖,小孩口中說的依舊是:「你看,這邊四面都是山,畢祿山到底在哪一個方向呀?」
好笑的是,最後一天,大家一起在新社古堡內用餐,體驗古典城堡之美,順便學習西式餐點的用餐禮儀。這時竟有小孩開口說:「這差別也太大了吧!畢祿山把我累得半死,然後現在要我在這邊培養氣質!」
想來是不是很有意思?孩子們開口閉口提到的,全是那座只有七人登頂的畢祿山。反而所有人都爬上去的石門山,事後完全沒有人再提起,其中的道理非常簡單,因為愈是不容易得到的,留下的印象愈深刻。
這也讓我想到,學齡中的孩子,總會對師長的種種要求有所抱怨、批評,很多師長因此讓步放水。我的看法剛好相反,該嚴格要求的還是應該要求,不滿就讓他們適度地發洩!我有我的堅持,對的事就去做,小孩子以後會懂得的。就像艱辛的登山活動,會在孩子的腦海中,留下永恆的記憶!唯有通過身心的嚴峻鍛練,才能讓孩子懷抱山一樣的自信!
要孩子相信自己,你要先信任孩子
在登山活動分享的最後,還想講一個小故事,讓我非常感動。正是因為這段登玉山之後延伸的效應,讓我決定往後的每一年,都要帶著我們的孩子攀登大山。
那是從玉山下來後,過完暑假開學了。剛好國小課本教到:玉山是台灣第一高峰。於是老師隨口問:「班上有誰爬過玉山呀?」第一時間,班上同學沒有一個人舉手,老師也不以為意,正準備繼續講解課本內容的時候。突然有個小孩慢慢地舉手!不是很有自信地舉了半隻手。但老師看見了,停下講課進度問說:「你真的有登上過玉山嗎?」「是的!老師。我剛剛在暑假爬上玉山。」小孩同時也說明了登山的過程,頓時每位同學都發出讚嘆的驚訝聲:「喔~好厲害呀!」
是的!這位小朋友就是我們弘化的孩子!
那天,小孩高興了一整天,放學後,回來跟我們講到這段在學校的故事時,臉上那種自信的神情,是我們從來都沒有看過的!其實不只這孩子,多數我們的小孩,在學校雖然也會跟同儕有說有笑,不過當一般的小孩,輕鬆地談起自己的父母、炫耀自己的玩具或多采多姿的生活經驗時,我們的小孩總是會刻意地隱藏自己,因為不想表現出自己的失落。但像今天這樣,在學校被大家讚美肯定,整個人都變得抬頭挺胸,對自己更有自信了,這是從來沒有過的感受。
這個小故事傳開後,參與登玉山的志工都說:「值得了!我們做的這一切,都值得了。」
是的!給小朋友糖吃、讚美他、帶他去遊樂場,都比不上給他滿滿的自信。有了那次的經驗後,我更加肯定登山能帶給小孩很多啟發,讓他們將來都能帶著山一樣的自信,邁向他們的人生。
獨一無二的樹樂園
2011年我們正式認養了在弘化東南邊,本屬於林務局的5,000坪林地,以及東邊大片的黃槿灌木山丘地,總共3.1公頃。現在這邊有自然誘鳥的豐富生態林區、浪漫的百千層林間步道,還有讓孩子盡情嬉戲攀爬的黃槿灌木林。
很多來訪的家長被我說動,假日常帶著自己的小孩,到我們這邊來爬樹,親近大自然的懷抱。這也讓我有機會觀察到多數父母對子女過度保護造成的親子緊張感。更多的情況是,大人抗拒放手讓孩子嘗試,理由是:「爬樹多危險呀!萬一掉下來怎麼辦?」
我忍不住直言:「你自己小時候也爬樹,那為什麼就不危險呢?不放心的結果反而是磨滅了孩子的潛能!」這話一點都不誇張,我們這輩的人,以前當小孩時,爬樹摘水果是很平常的事。現在不一樣了!人口過度集中於都市,為了能多蓋一些房子,結果把樹都砍光了。於是現在的小孩,生活的環境中已經沒有樹可爬。當然也可能是現在的家長非常保護孩子,一點點的危險都不讓小孩嘗試。
即使看到我們院裡的小孩輕鬆地在樹上來去自如的「表演」。旁觀的大人還是難掩緊張的問道:「林伯伯,這樣會不會有危險啊?」我也正色回答:「會啊!當然會有危險啊!但摔下來是對自己不負責,要處罰的!」
所以我們的孩子都知道,自己的安全是自己要負責的。這麼多年下來,這裡收養過上千個小孩,他們不只能夠很靈活的爬樹,甚至還可以從這棵樹,盪到另一棵樹,在樹與樹之間捉迷藏。但真正因為爬樹掉下來受傷的紀錄是兩次,而且只有輕微擦傷。從事任何活動,意外總是難免,相較孩子們從爬樹的過程中,鍛鍊學習到的體能和技能,以及自我保護的責任感,大人的擔心顯得多餘。
不要用自己的眼光來衡量孩子
我認為訓練小孩手腳靈活最好的方式,就是爬樹。小孩子基於自我保護的意識,怕自己掉下來,一定會非常小心,專注在手腳的每一個動作。久了之後,自然手腳靈活、腦袋靈光。比起所謂「潛能開發」、「感覺統合」的課程,爬樹既不用花錢,而且孩子得到的樂趣更多。
這話可不是隨便說說,最簡單的證明,是舉辦生活體驗的期間,照理說一般家庭小孩,活動時跟院裡的小孩集體行動,旁人根本分不出來。但我總是教志工一眼就能分辨的方法:「你看喔!那個表情緊張,用身體的三個部位當支點,死抓著樹幹,只敢一點一點慢慢移動的,一定是一般家庭的孩子。」
假日的時候也一樣,有些家長大老遠帶著小孩到我們這邊爬樹,結果自己就站在樹下盯著小孩看,弄得樹上的孩子緊張地全身僵硬,稍微移動一下就引起樹下的父母驚叫聲不斷。
看到這個情形,我就會開始「趕人」,請家長暫時離開一下:「你在旁邊看,愈關心他,他反而愈容易掉下來的!」
家長應該都有經驗,如果碰上跌倒後賴皮愛哭的小孩,這時若是上前安撫,小孩可能哭得愈大聲。相反的,若狠下心站在旁邊鼓勵他自己勇敢站起來,下一次跌倒時,保證小孩頂多嚎幾聲,自己就會摸摸痛處站起來繼續向前了。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信任小孩的能力,那他就會有勇氣爬上大樹!試想,這兒都已經有上千位小孩爬過了,你的小孩難道爬不上去嗎?
現在的小孩吃得好又住得好,體型也發育得比上一代好。既然擁有這麼好的條件,為何不讓孩子有更高的挑戰呢?家長千萬不要用自己的眼光來衡量孩子,先把自己拉回自己還是小孩的時候,如果答案是自己孩子擁有的條件比當年好的多,那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為何要限制他對外的種種嘗試?
讓小孩隨心所欲地「腳踏實地」!
很多訪客看到我們這邊的小孩赤腳玩沙,覺得沒有鞋子穿,非常可憐。其實我是隨孩子的意!他愛穿就穿,不穿也沒關係,並不是沒鞋子供他們穿,更不是可憐!我常想,現代的文明世界,到處都是柏油路、水泥地,我們缺乏「腳踏實地」的機會,孩子也沒有機會可以這樣天真地隨處玩沙呢!
腳底按摩治百病的理論,講的就是古人赤腳走路,直接受到不平路面的按摩,所以打通了筋脈,百病不生。現在的公園裡,還特別設置鵝卵石的健康步道,讓大家腳底按摩。所以我們假日晨走六公里,小孩如果愛赤腳走路,我就讓他走,讓小孩隨心所欲地腳踏實地!相信這一趟走下來,腳底的的每一個部位,應該都按摩到了。
這就是我們弘化小孩最棒的大地空間,其實大地是屬於孩子的,受到大地眷顧的孩子,總是那麼的天真、活潑。我們沒有權利去剝奪小孩與大地的關係,就讓孩子回歸自然的生活吧!少一點人工的造做,孩子就多一份純真!
讓鏡子來反映教育現況
我常說,弘化生活體驗的「正常」生活,是一面鏡子!可以檢驗教育的鏡子。
鏡子照出了小孩的體能。是否缺乏運動?經常熬夜上網、打電動玩具?
鏡子照出了小孩的飲食習慣。是否不吃青菜、不吃飯,只吃薯條、炸雞和零食?
鏡子照出了小孩的生活狀態。是否見到師長不打招呼?對父母的愛不知感恩?
鏡子也照出家長的管教方式。是否把小孩捧在手上,過度溺愛?
鏡子更照出我們的社會狀態。是否主流價值觀已被扭曲?親子關係已被錯倒?
很多家長看到新聞媒體爭相報導本院的生活體驗,馬上心動地把孩子送到弘化。但嘴上還是不免擔心著:「我的小孩能走完六公里嗎?」「我的小孩只吃素,會不會吃不飽?」「五點就要起床,小孩會不會爬不起來?」「我的小孩會不會被欺負?」「我離開後,擔心小孩子會哭。」
這時候,我總會正色地和家長溝通:「你不用管這些!不要抹滅了小孩天生的本能。」「孩子到了弘化,就是我的小孩,這些你都不用操心!」「請放心離開,別留在這邊黏著小孩!」
還有一些家長會不斷強調:「我的小孩有『過動』傾向,請你們要多多關心。」
當活動結束,家長來接小孩時,我總是根據實際觀察,告訴家長:「你的小孩很乖呀!這邊生活規律,早上起床跟大家一起走六公里後,就乖乖地坐在那邊,跟著大家遊戲、上課,沒有過動呀!」另外,最常碰到家長說:「我的小孩胃口很不好,都不吃飯,希望到這邊可以改善。」過了幾天,我跟家長聯絡時表示:「大部分一般家庭的小孩來到我們這邊,吃飯都非常自動。每次吃飯前十分鐘,就來到餐廳等待吃飯了。你家的小孩也一樣啊!因為餐與餐之間,我都不准小孩吃零食,所以時間一到,小孩肚子餓了,當然會自動到餐廳報到,而且胃口好得很!」
小孩是一張白紙,所有的生活習慣絕對與家長有關。如果小孩養尊處優、好逸惡勞,多是家長照顧過度的結果;如果小孩沒有禮貌、常吵架、打架,甚至還會辱罵家長,恐怕是幸福太容易得到,不知惜福、感恩的結果;如果小孩經不起風吹雨打、在學校常被欺負,很可能是家長過於強勢,讓小孩一直在保護傘下,永遠長不大。
相信小孩有能力處理自己的問題
多年前,由文建會指導,並獲得新聞局公用頻道優等獎的本院紀錄片「我五十五個快樂的孩子」。影片的最後一幕,紀錄本院一位三歲的小孩,自己不斷地嘗試,歷經好多次的錯誤和失敗,最後獨立裝好一面比他身體高一倍的落地型紗窗。在裝紗窗的過程中,甚至還差一點打到自己。當時影片播出後,這個畫面引來很多的回響和討論,因為這在一般家庭是不可能的,家長肯定也捨不得。但我也必須強調,當時那個孩子會有這樣的舉動,並不是被要求,而是出於「好奇」。
對於這點,我常叮嚀院內的保育員或假日前來的志工們,只要是在安全的範圍內,盡量維持觀察者的角色,不要過度介入孩子的活動。「不要看到小孩跌倒了,就急著要去扶他。你只要在一旁看著就好,孩子自己會站起來的。」
請相信!小孩跌倒是有能力自己爬起來的。
請相信!小孩能安全地照顧自己,並爬上大樹的。
請相信!小孩是有體力走完六公里的。
請相信!小孩在吵架的當下,是有能力來自我處理的。
請相信!小孩有無限的潛能,不要限制他、抹滅他的本能!
教錯了,難怪教養成了苦惱!
曾經有位家長告訴我,為了鍛鍊小孩運動,他就讓小孩在前面跑步,然後自己騎車跟在後面。若是年幼的孩子,我還能夠理解,但他的孩子已經高年級了!家長這樣緊緊地跟隨、保護,會不會有點誇張呀?連跑步都不放心,怕他出問題,孩子是學不會長大的!父母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獨立成長的權利,別再「牽緊緊」,無時無刻地想拉孩子一把!
大人如果越要扮演強者,只會造成小孩子的依賴。「大自然」才是最好的導師,弘化的教育,就是以自然的法則,讓小朋友自然地成長。凡事自己去摸索,自己去冒險,師長只在適當的時機出現就好,完全沒有必要牽著他走。
很多人跟我說:「弘化懷幼院的生活教育做得很好。」但我都會跟他們講:「不是我們做得好!我們只是在過正常的生活,要求院童要禮貎、勤勞、合群、早睡早起、每餐的蔬食要吃乾淨、每個週末假日要步行六公里……如此而已!」
其實這些都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早睡早起是正常、把碗裡的飯菜吃到一點都不剩,這也是正常。當然,讓小孩打掃居家環境,更是正常。為什麼「正常」的事情反而顯得特別?是否我們應該先思考,那些事情「反常」?或者應該說,那些事情在社會結構改變後,也隨之變化。很多時候,如果為人父母的,沒有堅定的中心價值,就可能會錯把壓抑孩子的成長當成照顧孩子了。
不要一直問孩子「好不好?」「要不要?」
有一年的暑假,某公益團體到育幼院辦活動。活動的尾聲,志工準備了一個大蛋糕,幫當月生日的小朋友慶生。現場十幾位小壽星被邀請到最前面,圍著大蛋糕,接受眾人的祝福。唱完生日快樂歌後,主持人跟小朋友說:「今天有這麼多人幫你們祝福,相信許下的願望,一定會實現。所以我們現在請每一位壽星輪流許願,然後大聲說出心中的願望!」
當時全場包括院內的小孩和生活體驗的孩子,加上志工等,大約有一百多人,突然叫小孩面對那麼多人許願,說實話,他們多少有點緊張。有的故作輕鬆,許下世界和平、大家身體健康的願望。也有的竟然大方直言:「我喜歡某某某,希望以後能跟她結婚!」逗得大家笑開懷。年紀最小的小小孩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願望,就由大家幫忙許願。最多的狀況是,閉著眼睛、緊握雙手,開口說:「我希望…」三個字,後面就講不出來了。但是從小孩臉上的表情,看得出來他們確實是很認真地在許願。
後來輪到一位也是當月生日的體驗生許願,主持人才開口說:「小朋友,換你囉!」這位國一的體驗生,竟然立刻拿起衛生紙,一邊擦眼淚一邊說:「我不要許願,我不知道要講什麼。我不要!我不要!」
主持人只好輕聲細語地對孩子說:「小朋友,今天的壽星都有許願喔!讓大家一起為你祝福,好不好?」但是這個孩子還是一直哭鬧嚷著:「不要!我就是不要嘛!我不會啦……」弄得主持人很為難,頻頻努力想要圓場:「好不好?只是許個願嘛!好不好?」
這時從旁協助活動的志工想起我常說的話:「絕對不要去求小孩、拜託小孩做一件事。」馬上果斷地出面說:「那好吧!就不要許願了。」總算才化解場面的尷尬。
結果這位體驗生下台後,居然馬上不哭了!對於這個孩子可以瞬間掉淚、大哭大鬧,然後又能馬上停止掉淚,在場的大人莫不感到訝異!其實經驗豐富的保育員和志工們心中已經有數,了解孩子一旦失去關注,想要「索取」的關愛不見了,自然不會再哭了。
比教學更深入的家庭教育,以「正常」為出發點的「另類教養」
到2013年底為止,弘化懷幼院的生活體驗已經開辦八年了。算一算,參加過的孩子超過3000個。
當初是因為與志工閒聊兒童管教,總會聽到志工們提及自己教育孩子的苦處。於是我興起了一個念頭:「為何不讓孩子來我們這邊住住看,過過不一樣的生活啊?」就這樣,促成了「弘化生活體驗」。
「我們不只關心『沒人照顧』的孩子,也關懷被『過度照顧』的孩子」,這是我當年開辦「生活體驗」的初衷。因為關懷,所以分享我們的經驗,希望導正日益疏離的親子關係;因為感恩,所以我們回饋...
作者序
【推薦序】
多一點點的要求、多一點點的堅持、多一點的放手!
◎簡世明(南投縣光華國小教師,著有《老師的10個對不起》)
教育從不該是轟轟烈烈熱鬧喧騰的事。
但敲鑼打鼓聲也從未間斷過。
在眾聲喧譁中一路走來,身處教育第一線的我,教書二十三年了,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斷拍打,站在浪頭上的人,只能選擇挺身戰鬥。
隔一陣子,就會有新的點子生發,來自不同的長官、學者與專家。我常常在研習的會場努力的聽講,記下密密麻麻的筆記,然後輕輕的喟嘆:這一次,將會撐過多少時間?然後又無疾而終?「建構式數學」「協同教學」「合作教學」俱往矣!最近戮力推廣的叫作「教學夥伴──學習共同體」。遠從日本蒞台的教授,講著我聽不懂的話,告訴我們之前的的教學都落伍了。
因為我們很慌張、因為我們面對教育議題常常不知所措。於是不同的人、說著不同的話,「深刻的」作著教育的反思。指導著台灣的教育應該這樣、那樣做;比較著某某國家好,臺灣怎麼做不到?
老實說,作為被檢討的教師,我深深的感到迷惑。從這端擺盪到另一端,搖搖晃晃的老師們啊,永遠被要求、被實驗;我在心理問著:是否真的存在,那美好的、人人都贊同的教育彼岸?
然後我輕輕闔上這本《被遺忘的教養法》。
任憑潮來潮往,各式吸引人的思潮有如流沙;敲鑼打鼓、竭力嘶喊的,終究在浪濤中逐步褪去。原來一直攢在手心的,還是那經常不變的道理。
作者毫不虛華的書寫,只是徐徐的敘述他在育幼院做過的一切;只是多一點點的要求、多一點點的堅持、多一點的放手!他說:讓孩子爬樹吧;讓他們做家事、讓他們每天晨跑六公里;帶他們爬大山;讓他們正常的作息,「理所當然」的成長茁壯!
這讓我不禁想起柳宗元的<郭橐駝傳>。
文中說種樹應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 其蒔也若子, 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而茂之也。」
絕對不可以「愛之太殷, 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 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讎之。」
樹猶如此,教養孩子也可作如是觀。真正的價值大抵建立在日復一日的操持,而不是絢麗炫目的口號。
謝謝作者不懈的堅持,謝謝他努力讓我們明白的事。這教養法,我將永誌不忘。
值得當今父母學習的教養法
◎高正忠(國立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
我是林伯伯在書中提到的「有三個爸爸的小孩」。與弘化懷幼院結緣,是在二○○七年元月間,由於參加「書香再傳種籽書院」公益團隊(網址: http://book.nctu.edu.tw),一位善心人士推介弘化懷幼院是值得我們協助,且設置愛閱書坊的單位。公益團隊慣例在正式協助前需要先訪視,正好輪到由我負責訪視,我因而來到弘化。第一次到弘化的感受,至今仍難忘,雖然「弘孩兒」個個活潑可愛,但背後都有一個讓人心酸的故事。平常能見到一位這樣的小孩就已很讓人同情了,更何況有五十多位這樣的小孩同時出現在眼前。那種感受,實在難以言喻,也非常佩服林伯伯,不靠政府補助下,仍能把弘化經營得如此出色。在訪談弘化創辦人林伯伯時,林伯伯表示最需要幫助並不是圖書,而是希望有人來協助輔導院童的課業,且希望是經常性的輔導。雖然我很想協助,但實在沒有課輔的經驗,故一開始只能努力詢問其他有經驗的公益單位能否協助;可惜一直沒有找到適合協助的單位,但這件事一直掛在我心中。經過八個月後,我決定自己籌組課輔團隊。歷經不少困難,最後在新光課輔計畫召集人交大崔秉鉞教授及清大、竹教大、中華大學、中大悅讀社、元智、交大等校教職員生與其他一些志工的協助下,我們終於組出團隊!每週三個晚上去弘化輔導弘孩兒的課業,這一轉眼已是第七年了。六年多來,看著院童一天天長大,已都是我的家人了。
非常感謝圓神出版社出版這本書,讓弘化的理念能分享給更多人。雖然台灣教改已很多年了,但總是沒有針對核心問題作改善;也因而愈來愈讓人憂心未來的發展。加上少子化世代的父母,更是常常認為小孩子還沒長大,誤以為事事都幫小孩子做好才是愛小孩。但這反而讓小孩子失去很多成長的機會,更不容易獨立,自信心也更為不足。弘化近年來,不但只照顧失依的弘孩兒,同時也讓很多一般家庭的小孩來生活體驗;甚至也有一些小孩因而長住下來。書中所提到的一些院童我也有帶過,甚至也看著他們的來院、改變、成長及離院。讓小孩學會對自己負責,是很重要的教育目標。但很可惜,當今的教育系統反而讓即使讀到頂尖大學的學生,仍然有不少是「爹寶」「媽寶」。而弘化做到讓小孩子知道要對自己負責;能對自己負責,就能夠找到自己成長的路。弘化的「生活體驗」不像一般寒暑假的生活營隊,是不會安排任何課程給這些來體驗的小孩;而只是在弘化實際的生活。然而這樣的生活體驗,往往會讓小孩有深刻的感受;有不少小孩就因此有了重大的改變,相信其一生的成長也因此能有正向發展。在這本書所描述的教養理念,雖然現在看起來似乎頗為另類,但很多都是我們這一代所經歷過的!赤腳上學、爬樹……等都是我小時候的回憶。還有,弘化每年都會帶小孩爬百岳,更是讓我佩服!在台灣,能登百岳的大人就已不多了!而弘孩兒已登過十幾座了,頗羨慕這群弘孩兒在這麼小就有這樣的成長機會。小孩子的潛力其實是無窮的!期待當今的父母在看完這本書後,能教育出「自己種樹,自己乘涼,且懂得分享給別人」的下一代。
【推薦序】
多一點點的要求、多一點點的堅持、多一點的放手!
◎簡世明(南投縣光華國小教師,著有《老師的10個對不起》)
教育從不該是轟轟烈烈熱鬧喧騰的事。
但敲鑼打鼓聲也從未間斷過。
在眾聲喧譁中一路走來,身處教育第一線的我,教書二十三年了,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斷拍打,站在浪頭上的人,只能選擇挺身戰鬥。
隔一陣子,就會有新的點子生發,來自不同的長官、學者與專家。我常常在研習的會場努力的聽講,記下密密麻麻的筆記,然後輕輕的喟嘆:這一次,將會撐過多少時間?然後又無疾而終?「建構式數學」「協同教學」「合作教...
目錄
第一章:以天地為教室的新學習法
01. 人要活在天地間,不要窩在小房間
02. 獨一無二的樹樂園
03. 踏上六公里的身心旅程
04. 大自然是最佳的心理醫生
05. 吃苦和享樂要平衡
06.無師自通的蛇板達人
07.在黑暗中出發的勇氣
08.登百岳,讓我們不一樣
09.要孩子相信自己,你要先信任孩子
第二章:沒有課程的生活體驗
01. 從今天開始,跟你的孩子一起吃飯!
02. 大鍋飯裡頭的溫暖和責任
03. 吃素是對自己慈悲
04. 晨讀經典受益多
05. 以經典為師
06. 做家事不難,養成習慣才是關鍵!
07. 體驗「失去」,才能懂得珍惜感恩
第三章:教育者的反思
01. 生活體驗是一面鏡子
02. 誰讓孩子變成弱者?
03. 不要一直問孩子「好不好?」、「要不要?」
04. 責罰孩子的標準
05. 不要過度介入小孩的爭執
06. 三代同堂的管教難題
07. 被過度安排的孩子
08. 錯用物誘和交易的教育
09. 最怕親子不同調
10. 享權利也該盡義務
第四章:適才適性,當行出色
01.行行出狀元,不是讀熱門的科系就好!
02.價與量的逆向操作
03.跟自己賽跑!
04.豆莢彎曲才能破殼
05.孩子才是真正的球員
06.學習方向的引導
07.如實的讚美
08.叛逆是生命蓬勃的展現
第五章:行善的教育和實踐
01. 收容一個孩子,幫助的不只一個人
02. 有了福田,才能種福
03. 井水愈提愈多,捐出去才會湧進來
04. 值得尊重的「捐工」
05. 做公益不辛苦,是享受
後記:用心管教的孩子,長大才會感恩
第一章:以天地為教室的新學習法
01. 人要活在天地間,不要窩在小房間
02. 獨一無二的樹樂園
03. 踏上六公里的身心旅程
04. 大自然是最佳的心理醫生
05. 吃苦和享樂要平衡
06.無師自通的蛇板達人
07.在黑暗中出發的勇氣
08.登百岳,讓我們不一樣
09.要孩子相信自己,你要先信任孩子
第二章:沒有課程的生活體驗
01. 從今天開始,跟你的孩子一起吃飯!
02. 大鍋飯裡頭的溫暖和責任
03. 吃素是對自己慈悲
04. 晨讀經典受益多
05. 以經典為師
06. 做家事不難,養成習慣才是關鍵!
07. 體驗「失去」,才能懂得珍惜感恩
...
商品資料
出版社: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3-10-30ISBN/ISSN:978986133477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7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