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愛爾蘭詩人葉慈
────────────────────
是該破除IQ神話的時候了!
人類的智力不只一種,而是一組宛如彩虹光譜的組合,
每個人都有七種關鍵智能,
決定我們的學業表現、人際關係、未來的工作與成就,
也因此影響我們能否擁有快樂的生涯。
發現你的關鍵智能,展現天賦,
以7種IQ,一起贏回幸福的人生!
─────────────────
IQ觀念盛行百年,但智力測驗真能發現一個人是聰明或愚笨?
享譽國際的發展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嘉納率先駁斥傳統「一試定終生」的智力觀,提出顛覆性的「多元智能」理論。嘉納教授反對把智能視為人人都擁有的「能力」或「才能」,這種約定俗成的想法,他認為智力測驗不足採信,提出以「七大智能」開發潛在智能的教學方法:
■ 語言智能 ■邏輯數學智能
■ 音樂智能 ■身體動覺智能
■ 空間智能 ■人際智能
■ 內省智能
嘉納教授自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以來,全球已有成千上萬人了解智能並非一元,而且無法僅用紙筆測驗評斷高下。在智能人人都有、天賦卻人人不同的新學習時代,父母、老師必須及早開發孩子沉睡的天賦,啟發孩子的多元智能、與眾不同的思考力,源源不絕的腦力,將以超乎想像的樣貌湧出。
孩子進步、成功和快樂的源泉,都可以從發現自我多元智能的可塑性開始,讓我們透過經典大作《發現7種IQ》,啟動全腦革命,一生成就大不同!
本書特色:
■ 作者為多元智能之父,享譽全球
■ 本書為全球暢銷30年經典著作
■ 享譽台灣教育界,包括:教育部、救國團,以及民間教育機構,皆以本書為藍本,每年暑假舉辦學生夏令營。
作者簡介:
霍華德‧嘉納 Howard Gardner
1943年出生於美國賓州,是享譽國際的發展心理學家。
1983年提出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跳脫過去對人類智慧的刻板印象,是影響當代教育最深遠的創見。目前為哈佛教育研究所的認知與教育學教授,專門研究正常兒童和天才兒童象徵技巧的發展,並擔任哈佛大學「零點計畫」(Project Zero)資深主任。
他曾獲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Fellowship),並榮獲20個榮譽學位,並於1981年獲得麥克阿瑟論文獎;1990年,成為美國第一人獲得路易斯維爾‧葛羅梅爾(Louisville Grawemeyer)教育大獎。
著作超過20餘本,包括《創造心靈》、《超越教化的心靈》、《開啟先河的人》、《不一樣的領導力》、《MI開啟多元智能新世紀》、《決勝未來的五種能力》等全球暢銷書。
譯者簡介:
莊安祺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印第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
譯作豐富,包括《萬病之王》、《愛的百種名字》、《愛之旅》、《Deep Play心靈深戲》、《艾克曼的花園》、《氣味、記憶與愛欲》、《AQ》、《A+的秘訣》、《億萬女富豪賺錢智慧》、《行星絮語》、《心智解構》、《感官之旅》、《自然就會抗癌》、《亂世中的快樂之道》、《大無畏》、《我的大象孤兒院》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人
◎下次有人問你,「你認為自己聰明嗎?」讀完本書後,相信你會毫不猶豫的回答:「是的!」
─陳龍安,教育學博士
◎本書是教育心理相關領域的教師與學生、為人父母者,以及教育行政者必讀!
─陳美芳,教育學博士
名人推薦:推薦人
◎下次有人問你,「你認為自己聰明嗎?」讀完本書後,相信你會毫不猶豫的回答:「是的!」
─陳龍安,教育學博士
◎本書是教育心理相關領域的教師與學生、為人父母者,以及教育行政者必讀!
─陳美芳,教育學博士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多元智能的想法(6,000字摘錄)
小女孩花了一個小時應試,主考官問了許多問題,測驗她的知識(如誰發現美洲新大陸?胃的功能是什麼?)、字彙(如「無稽之談」是什麼意思?)、算術能力(如每個糖果八分錢,三個總共多少錢?)、記憶一組數字的能力(如 5、1、7、4、2、3、8)、比較兩種事物相類似之處的能力(如手肘與膝蓋,山岳與湖泊)。或許她也得解答其他問題,例如走出迷宮,或是看圖說故事。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主試官會批閱成績,得出一個分數,這就是小女孩的智商(IQ)。這個分數(或許會告訴小女孩)很可能對她的未來有很大影響,也會決定老師對她的看法,和她是否能獲得某些特殊待遇。但一般人都過度重視這個數字,其實智力測驗的成績只能預測個人處理學校功課的能力,但不能預言她未來人生的成敗。
前述景象每天都在全世界重複上演幾千次,一般人也認為這個分數相當重要。當然,不同的年齡層和不同的文化背景會使用不同版本的測驗,有時候測驗也用紙筆舉行,而不是和主考官交談問答,但是智力測驗的大體架構——用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得出一個數目字,放諸四海皆準。
儘管許多學者對這樣的作法並不以為然,認為智能的範圍一定不止於此,然而在缺乏更好的智能想法,和測量個人能力的方式之前,上述景象註定要在全球一再上演。
IQ就代表一切嗎?
但如果讓想像力自由奔馳,考慮到廣大世界所重視的各種其他表現,又會發生什麼樣的狀況呢?例如西太平洋加羅林群島的十二歲普魯瓦特族土著男孩,由長輩選出來學習如何當一名水手,在航海員的教導之下,他得學習有關航海、星座、地理方面等知識,才能在眾多海島之間找到正確的航道;再想想十五歲大的伊朗男孩,已經把整本︽可蘭經︾背得滾瓜爛熟,還精通阿拉伯語言,現在要前往聖城,未來幾年將接受先知的教誨,學習如何當宗教導師和宗教領袖;或許你可以再想想十四歲的巴黎少女,她已經學會設計電腦程式,並且能借助電子合成器作曲。
只要花一點時間想想就可知道,上述這些人在極度競爭的環境下,都有相當優秀的表現,不論以任何尺度衡量,他們展現的都是智力的行為。我們也可以清楚看出,目前衡量智能的方法,實在不足以測量出個人在憑藉星象航行、學習外語,或是用電腦作曲的潛力或成就;問題不是出在智力測驗的技巧,而是在於我們對智能的傳統看法。唯有在我們擴展對智能的看法、重塑新觀念之後,才能找出更合適的方式來評估智力,也才能找出培育智能更有效的方法。
全球許多杏壇人士都有相同的結論,他們提出許多新計畫,要為整體文化發展人類的智能,要訓練個人學習如「預期學習」(anticipatory learning)之類的學習技巧,要協助人了解他們的潛力。由「鈴木」小提琴訓練法,到介紹電腦程式設計初步的「樂高」(LOGO)法,各種有趣的實驗都是為了激發孩童的智能表現,其中有些實驗已經成功,另外一些還在試行階段。不過或許我們可以說,不論這些計畫是成是敗,我們對智能的觀念,依舊缺乏適當的思維架構。至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種智能理論能夠涵蓋我所考量的各種能力,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提出這樣的架構。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提出有關人類智能的新理論,挑戰我們所熟知的傳統智力觀念。為了凸顯這個理論的新特性,我會先討論關於傳統理論的一些事例:如傳統理論的源起、何以它如此根深柢固,還有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等等。然後我才會提出修正的理論。
過去兩千多年來,至少自希臘城邦興起時開始,在我們的文明中,對於人類有一套固定的想法,這些想法強調心靈力量的存在及其重要性——並以諸如「理性」、「智力」,或是「心智」等等名詞來形容這種力量。人們鍥而不捨地追求人性本質,最後不可避免地把焦點放在人類對知識的追求,因此有關知識的能力便特別受到重視。不論是柏拉圖的「哲學家皇帝」、希伯萊人的先知、中世紀修道院的抄寫員,或是實驗室的科學家,能夠運用自己心靈力量的人,總是一再被提及。蘇格拉底說:「了解你自己。」亞里斯多德說:「人天生就有求知的欲望。」笛卡兒則說:「我思故我在。」這些都為整個文化架構提出了箴言。
甚至在古典時期和文藝復興時期之間的黑暗時代,智慧的崇高地位也很少受到質疑。在中古時期之初,信仰之父聖奧古斯丁就說過:
宇宙的原動力是智慧,因此宇宙最終的目標必是追求智慧的益處,那就是真理。⋯⋯在人類追求的一切事物中,對智慧的追求是最完美、最崇高、最實用、最愉悅的。最完美是因為人若追尋智慧,就已經得到了真正的快樂。
到中世紀中葉,但丁提出以下看法:「整體而言,人類的功能,是要持續發揮智慧的力量,尤其是在思考方面,然後經由其延伸,訴諸行動。」在文藝復興時期之初,比笛卡爾早一世紀之際,培根描述在新亞特蘭提斯的英國船隻漂流到烏托邦島,島上最重要的機構就是奉獻給科學研究的偉大建設。這個王國的統治者告訴來訪的旅客說:
我要施捨最寶貴的珠寶,因為基於對神和人的愛,我要傳授你們真正的所羅門之屋。我們機構的目的就在於探討追尋各種目標的知識、事物的祕密運作,以及擴大人類帝國疆域,讓各種事物得以實現。
當然,對知識以及對看似有知識者的敬重,並不是我們所謂「西方世界」唯一的主題,感覺、信仰和勇氣也是過去幾世紀來一再出現的主題,而且常和對知識的追求相對照。不過,縱使極端推崇信仰和愛,這兩者依然和理智的力量相牴觸。 相同地,極權主義傾向的領導人如果為了新的憧憬而要重塑社會,通常會把處不來的理性主義者或知識分子「流放」出去,這再一次地凸顯了思考的力量。
狐狸派和刺蝟派之爭
思考、智力、邏輯、知識,這些詞彙並不是同義詞,本書將過濾一些被歸納為「心智」標題下的技巧和能力。不過,在此我要先介紹另兩種對心智不同的看法——過去數世紀以來,這兩種相對照的態度相互競爭,輪流更替。如果我們採取希臘詩人亞奇洛卡斯(Archilochus)的區分方式,可以把智力看成是一個整體(姑且稱之為「刺蝟派」),或是把它當作是有許多成分組合而成的合體(姑且稱為「狐狸派」)。
刺蝟派論者不只相信專屬於人類所獨有單一而神聖的能力,而且推論任何人天生都有可以評出高下的智商。這種觀念在我們心裡根深柢固,使我們不時會脫口評論別人「聰明」、「伶俐」、「機敏」,或是「天賦異稟」。
但另一方面,西方傳統也讚美各種不同的心靈功能或角色。在古典時期,常把心靈區分為推理、意志,和感情;中古時期的思想家也有文法、修辭、邏輯三學科和算術、幾何、天文、音樂等四學科。自心理學興起之後,探討的是更廣大的人類心理能力。我在下一章將介紹提出三十七種智能的高爾(FranzJoseph Gall),另外如當代的吉爾弗(J. P. Guilford)則提出有一百二十種智能之說。有些狐狸派人士也傾向天生智能可以排出高下之分,但其中很多人也相信可藉環境和訓練改善智能。
自古迄今,狐狸派和刺蝟派的辯論依然熱烈。在腦部研究方面,一直有所謂的「局部論」(localizer)之說,這些人相信不同的神經系統部位會產生不同的智能,而局部論者則和所謂的「整體論」(holists)相抗衡,後者認為主要的智力功能是頭腦整體所有。在智力測驗方面,相信整體智慧因素的史皮爾曼(Charles Spearman)信徒,和信仰一組主要能力的塞斯通信徒,展開無止境的辯論。而在兒童發展的領域之中,也有主張心智整體架構者(如皮亞傑)和許多主張各自獨立智能者(環境|學習派)激烈的論戰。其他派別的支援聲浪則處處可聞。
數世紀以來,是否該把智力分為許多部分的論戰持續不斷。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有些長久以來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關於自由意志,或是信仰和理智衝突的問題,或許不能以人人滿意的方式解決,但其
他問題卻有改進的可能。有時候,進步是澄清邏輯後自然的結果,例如當謬誤暴露出來之後︹如西班牙畫家艾爾.格雷考(EI Greco)所畫的扭曲人臉,原本大家都以為是因他視力散光所致,但經解釋得知散光雖然會使畫家看到加長扭曲的世界,但並不會使他畫出扭曲的長臉之後,就再沒有人相信這種錯誤的說法了︺。有時候特別的科學發明會促成進步(哥白尼和克卜勒大大地改變了我們對宇宙架構的看法);有時候進步乃是因為大量的資料證實了某些假說(例如達爾文收集了無數的資料,證實其演化論)。
現在也許該是澄清人類智能架構的時機了。在目前情況下,造成新理論的原因既不是科學的突破,也不是發現了邏輯上的錯誤,而是過去數十年來由各種來源湧出大量的證據,引起關切人類認知的學者注意並研究,但是很少有人直接且有系統地探討這些資料,當然也沒有和大眾分享。本書的兩個目的,就是直接探究並整理這樣的資料。
在接下來的篇幅中,我要探討的是,有證據顯示有「相較之下自主的」人類智能存在,這些智能就是我所謂「心智的架構」。到目前為止,每一種智能的本質和廣度都還沒有滿意的答案,也沒有確定的智能數目,但是至少有一些互相獨立的智能存在,可以隨個人和文化以各種方式變化組合,這是毋庸置疑的。
先前,獨立智能的說法難以為人採信,主要是因為只有一或最多兩個範圍的證據。只基於邏輯分析的基礎、教育原則的基礎,或智力測驗的基礎,或是由腦部研究得來的見解,推斷出不同的「心智」或「才能」,這種單線的努力,很少能得出相同的智能結果,因此也使得多元智能的理論單薄而站不住腳。
我的作法則完全不同。在提出我對多元智能的想法之前,已經先由既廣且博的來源,檢討了許多證據:對天才、腦部受損的病人、具有特殊技能而心智不健全者、正常兒童、正常成人、不同領域的專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經由這些不同的來源,我列出初步的候選智能,也獲得了支持。我相信智能存在特定類別的人當中(或在其他方面均正常的人卻欠缺某種智能),或是在特定個人、特定文化中,可能有高度發展的某種智能,我也相信精神測定學者、研究學者,或是特定訓練的專家能夠提出核心能力,而為智能下定義。缺少部分或全部指標,當然會使候選的智能遭到淘汰。在日常生活中這些智能都能和諧共處,所以可能看不出其自主性,不過一旦換上適當的鏡頭,各個智能的特殊本質就會清楚呈現。
本書主要的目的,是要解釋多元智能的存在,不論有關特定智能的理論是否具說服力,我至少已經搜集了數種至今依然處於隔離狀態的知識,此外,本書也有許多其他目的,有些屬科學範疇,有些則為實際之用。
首先,我想要擴展認知和發展心理學的範圍,一方面朝向認知能力在生物和演化兩方面的根源,另一方面則朝向認知能力的文化差異。在我看來,拜訪研究腦部科學家的實驗室和赴異國文化現場一樣,都是有意研究認知和發展的人所應有的訓練。
其次,我希望能夠研究多元智能理論的教育意義。我認為,個人的智能情況(或傾向)應該可以從早期就辨識出來,然後利用此種知識加強個人的教育機會和選擇,讓有特殊才能的人得以接受特殊的栽培;或是讓智力不正常或不良的人得以藉特別計畫,獲得彌補的機會。
再者,我希望藉著這個研究,能夠使對教育有興趣的人類學者,發展出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如何培養智能的模型。唯有經過這樣的努力,才能使我們了解學習和教導的理論是跨越國界,放諸四海皆準,抑或必須不斷依不同文化的特色重新塑造。
最後,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挑戰,就是我希望本書所提出的理論,能夠對決策者及以作育英才為志的人,有真正的價值。訓練和提高智能早已經是全世界追求的目標,世界銀行對於人類發展的報告,羅馬俱樂部(The Club of Rome)有關預期學習的論文,和委內瑞拉對人類智能的計畫,只不過是三個比較近的例子而已。參與這類工作的人,往往因為錯誤的智能或認知理論,因此不但成就很少,甚至還有反效果。
為了協助這樣的人,我以多元智能的理論為基礎,發展出新架構,可以應用在任何教育情況下,如果這種架構能被接受,至少可以除去註定會失敗的阻力,增進成功的機會。
我把目前的工作當作是對認知科學的奉獻。本書一方面整合其他學者的見解,但也提出新的方向,有些新理論尚有爭議,我也期待熟習認知科學的專家能夠表達他們的意見。本書第二部,亦即本書的核心部分,描述了幾種我很肯定存在的智能,不過我會先在第二章檢討其他學者對智能的看法,然後提出證據支持我的理論,再在第十一章提出我的觀點並接受批評。我的使命是要擴展認知方面的研究,在第二部中,我採取的是生物和跨越文化的觀點,我在第三章中也對認知的生物基礎有所探討,第十三章則對教育的文化差異進行討論。最後在第十四章,我會更直接地討論有關教育和政策的問題。
最後要談到本章章名——多元智能——是固有的想法,不能稱之為新點子,但我要強調之所以用「想法」這個詞,代表這種觀念並非已經證實的科學,頂多只是可以認真討論的想法而已。這本書在既定的企圖和範圍下,不免會有許多缺點,我想要說明的只是:「多元智能」的時代已經到來。
第一章 多元智能的想法(6,000字摘錄)
小女孩花了一個小時應試,主考官問了許多問題,測驗她的知識(如誰發現美洲新大陸?胃的功能是什麼?)、字彙(如「無稽之談」是什麼意思?)、算術能力(如每個糖果八分錢,三個總共多少錢?)、記憶一組數字的能力(如 5、1、7、4、2、3、8)、比較兩種事物相類似之處的能力(如手肘與膝蓋,山岳與湖泊)。或許她也得解答其他問題,例如走出迷宮,或是看圖說故事。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主試官會批閱成績,得出一個分數,這就是小女孩的智商(IQ)。這個分數(或許會告訴小女孩)很可能對她的...
作者序
〔推薦序〕
你認為自己聰明嗎? 陳龍安
你認為自己聰明嗎?對於此一問題,很多人的反應不是猶豫遲疑,就是不敢回答。同樣的問題在幼稚園提出,反應就大為不同;小朋友們會爭先恐後的舉手,同時大叫:「我很聰明!」我曾在各種不同的場合,向不同年齡層的人們提出同一問題,結果發現隨著年齡層的增加,認為自己聰明的人數便相對的減少。此種奇怪現象,不禁引起我的深思:為什麼小時候自認聰明的孩子,長大以後卻失去了這種信心?這是自然發展趨勢,抑或受環境的影響使然?
我的疑問,終於在嘉納這本鉅著裡獲得答案。原來問題的癥結出在一般人把聰明的定義,界定得過於狹隘。顯然這是受到智力測驗的影響。大家以為一個人聰明與否,只需看他的智商高低就可分曉。嘉納堅決反對這樣的看法:第一,智能不是單元的;第二,智能不可能用紙筆測驗查出來。可見,個人智慧的高低,絕非一個智商分數就能涵蓋的。他反對的理由,並不是憑空捏造,而是根據科學證據。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多方小心查證他所獲得的結論是:人類的智能絕不止一種,至少有七種之多,即語言、邏輯數學、音樂、視覺空間、身體動覺、人際關係,以及自省智能。這就是他那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簡稱MI)。
目前的學校課程所著重的僅是語言與邏輯數學智能,而忽略其餘各類。一般的智力測驗也以此兩類智能為主。因此,在這兩類智能有傑出表現的少數學生,便是天子驕子,公認為聰明的人。反之,在此領域沒有特殊成就的多數學生,不管在其他智能方面多麼優越,也終會被視為平庸之輩。難怪兒童在學校所待的時日愈久,就愈覺得自己不夠聰明;也難怪一般人對自己是否聰明一事,多抱持懷疑的態度。這是學校教育課程偏於狹窄的結果,也是智力測驗趨於單元化的結果,理應匡正過來。嘉納說,常用的紙筆測驗,是不可能測驗出所有這些不同類別的智能。當然,學校的成績也不能代表個人的智慧。根據多元智能論,可以說幾乎人人都是聰明的,但聰明的範疇與性質卻呈現許多個別差異。
為什麼可以說幾乎人人都是聰明的?因為嘉納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七種(或以上)智能,惟其智能之分布情形卻因人而異。你所高者,我未必高,而你所低者,我可能很高,高高低低各自不同,這是每個人的獨特組合,正是「人智之不同,各如其面。」我們之中,少數人五、六種智能均達到高度的發展;另有少數人,卻每種智能都極低;而絕大多數的人,則介於這兩極端之間,其兩三種智能有相當突出的表現,另兩三種尚可,餘兩三種偏低。此外,我們都聽到或看到一些奇才,這些只在某一智能領域,天賦異稟,其表現之卓越,令人咋舌,但在其他方面的表現,則形同白癡。例如《雨人》電影中的男主角,心算之神速,可比電腦;又如一位名叫倫克(Leslie Lemk)的年輕人,任何曲子,過耳不忘,只要聽一遍,即能用鋼琴原調演奏,毫不走樣。這兩人在其他方面的行為,卻都非常笨拙。像這樣的奇人,在各智能領域都可能出現。
固然人人都具多方智能,但這些智能是以潛能的形態存於吾人身心,宛如一粒種籽,需經雨淋、日曬、滋養,才會發芽、生長、茁壯。故嘉納進一步說,只要給予充分而適當的鼓勵、機會、環境,和教導,幾乎每個人的所有七種智能,均能臻於相當高度的發展,遠超乎我們所預想的境界,「鈴木才藝學程」的驚人成果,即為最佳之例。在那兒受訓的孩子們,小小年紀,拉起小提琴,儼然大師風範,聽者莫不嘆為觀止。然而,他們之中並非個個都是音樂神童,他們所以有此成就,純然是由於母親的全心投入,家人的殷殷鼓勵,以及師長的諄諄教導;使他們能夠日以繼夜的,孜孜矻矻,不斷練習。這一點特別發人深省,尤其是對身負百年樹人重任的教育家們而言。
教育家們不可不看此書。作者嘉納博士是哈佛大學教授,著名心理學家,一生著作頗豐,本書可以說是他的代表作。全書分十四章,每一智能用一章來討論,其餘七章則用以闡釋傳統的智能理論、智能的定義、智能的生物學基礎、智能的社會化、智能的教育、智能的運用等。每章都包含豐富的內容和精闢的見解,對其MI理論的發展過程與內涵,有翔實的描述。讀完此書,相信你會對作者收集資料之廣博、查證功夫之嚴謹,及思辨之深入,不禁肅然起敬,留下深刻印象。
一九八三年,本書原著在美國出版,一時洛陽紙貴,在心理學界引起爭論熱潮,在教育界也激起改革聲浪。心理學界的爭論,乃在他的意料之中,而且是由於他存心「興風作浪」,故意使用「智能」(Intelligence)字眼,來標名他的理論,而不用能力(Competency)、性向(Aptitude)、才能(Talent)等詞語,其目的是在刺激心理學者們。在當時,智能一詞似乎是傳統智力測驗的專用詞,無人敢去動它。
至於在教育界所興起的改革風浪,卻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他的書發行後,旋踵間有些老師就把MI理論拿到教室去應用;有些老師乾脆大刀闊斧,以其理論為骨架,合力建設新學校,另樹旗幟。
目前我國正在進行教育改革,本書所論述的MI理論正可當作我們的借鏡。舉凡課程編製、教學實施、學生活動、學習評估等,在在都可以此理論為依據。儘管中美國情不同,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他這部鉅著實可提供吾人寶貴的參考。我國一向標榜五育均衡發展;嘉納提倡七智充分啟發,兩者頗有相通之處。但他更進一步主張「教育個人化」(Personalization of Education),學校教育固然需培養學生的七種智能,更要激發他們每個人的特有潛能,真正顧及個別差異,徹底因材施教,庶幾人人都變得聰明,人人都自認為聰明。
下次有人問你:「你認為自己聰明嗎?」讀完本書後,相信你會毫不猶豫的回答:「是的!」如果那人不識趣的追問:「何以見得?」你大可老實不客氣的說:「別看我平日傻傻的,在某類事情上,我能幹得很哩!」
(本文作者為教育學博士,曾任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教授兼創造思考教育中心主任,專攻資優教育及創造力研究)
〔推薦序〕
你認為自己聰明嗎? 陳龍安
你認為自己聰明嗎?對於此一問題,很多人的反應不是猶豫遲疑,就是不敢回答。同樣的問題在幼稚園提出,反應就大為不同;小朋友們會爭先恐後的舉手,同時大叫:「我很聰明!」我曾在各種不同的場合,向不同年齡層的人們提出同一問題,結果發現隨著年齡層的增加,認為自己聰明的人數便相對的減少。此種奇怪現象,不禁引起我的深思:為什麼小時候自認聰明的孩子,長大以後卻失去了這種信心?這是自然發展趨勢,抑或受環境的影響使然?
我的疑問,終於在嘉納這本鉅著裡獲得答...
目錄
推薦序 你認為自己聰明嗎?/陳龍安
導讀 多元智能理論發展的背景/陳美芳
三十週年增訂版序 多元智能:二十年來的發展
十週年增訂版序 多元智能理論:主要論點、回應與未來研究
前言
一項人類潛能計畫
第一部 發展背景
第一章 多元智能的想法
第二章 智能:傳統的看法
第三章 智能的生物學基礎
第四章 何謂智能?
第二部 心智新構
第五章 語言智能
第六章 音樂智能
第七章 邏輯數學智能
第八章 空間智能
第九章 身體動覺智能
第十章 個人智能:內省和人際智能
第十一章 多元智能理論面面觀
第十二章 人類智能經由符碼而社會化
第三部 教育意義與應用
第十三章 智能教育與學校
第十四章 智能的應用
推薦序 你認為自己聰明嗎?/陳龍安
導讀 多元智能理論發展的背景/陳美芳
三十週年增訂版序 多元智能:二十年來的發展
十週年增訂版序 多元智能理論:主要論點、回應與未來研究
前言
一項人類潛能計畫
第一部 發展背景
第一章 多元智能的想法
第二章 智能:傳統的看法
第三章 智能的生物學基礎
第四章 何謂智能?
第二部 心智新構
第五章 語言智能
第六章 音樂智能
第七章 邏輯數學智能
第八章 空間智能
第九章 身體動覺智能
第十章 個人智能:內省和人際智能
第十一章 多元智能理論面面觀
第十二章 人類智能經...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3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