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坊間以《關鍵詞》為名的工具書,有的過於簡略,或因成書較早,無法照應相關領域的晚近發展,或收的辭條較少……由汪民安先生主編的《文化研究關鍵詞》,是文化研究相關概念中文化的一個難得的嘗試。它也是我看到的同類型著作中比較好的一本,因此本人樂於推薦。」──黃錦樹,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終結晦澀理論,一本就夠。
初學者踏進文化研究的敲門磚。
A-Z字典式檢索+專家精選詞條
=超實用理論入門
你是否曾被某些詞語打斷閱讀的節奏,彷彿在路上突然被一塊石頭絆了一跤。而且這些絆腳石頻繁地出現,時而在這,時而在那。你隱約察覺佛洛伊德和拉岡之間有某種關係;知道〈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是班雅明的重要論文;聽過知識型、文本間性、政治無意識和其他擲地有聲的學術用語。儘管總是遭遇思想家與他們所創造的概念,但是苦於沒有專家引進門,本來應該充滿啟發性的概念反而成了一團謎霧。
然而,概念的發明是理論對世界進行表述的權宜之計,晦澀的世界必須借助詞語通道隱約地現身。古典與當代思想家之所以召喚某些詞語和概念,絕非為了創造讓後人望而生畏的理論深淵,而是企圖通過它們照亮世界。
本書延攬各領域專家,針對入一定不能錯過的137條關鍵詞,進行恰當而簡要的傳記式表述,以期對研究生與年輕學者具有啟發性,幫助關注文化理論研究的入門者、初學者整理自身觀念和理論的思考脈絡。
作者簡介:
汪民安
1969年生。文學博士,新銳學人,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批評理論、文化研究、現代藝術和文學。主要著作有:《羅蘭.巴特》、《福柯的界線》、《後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尼采的幽靈》、《福柯的面孔》、《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等。
名人推薦:
聯名推薦:
李有成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特聘研究員
高嘉謙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助理教授
陳光興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教授
張歷君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助理教授
黃宗儀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教授
楊凱麟 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 教授
蔡建鑫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亞洲研究學系 助理教授
蔣淑貞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副教授
專文推薦:黃錦樹 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教授
「文化研究」作為一個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進路進入漢語世界少說也有二十多年的歷史了。作為八○年代末台灣解嚴氛圍裡與後現代主義、後殖民論述、性別論述同時引進來的思潮,它和它們之間可以說是相當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後者甚至可說構成了它的外延。另一方面,也因恰逢解嚴、本土運動,八○年末以來的新左浪潮同樣也構成它的精神動力。而在文化研究的發源地英國,它原本即從社會學、傳播研究裡發展出來,因此它在台灣具有強烈的社會學取向,也就不足為怪。
如果以台灣的文化研究推手陳光興教授主編的《文化研究在台灣》(巨流,2001)為里程碑,該書回顧了1990至2000年間文化研究在台灣發展的狀況,也勾勒出它的基本面貌、建制化的情形。就議題而言,從「文化、再現與地方感」到空間研究、性政治(女性主義、同志研究)、後殖民、電影研究、媒體批評等,大致和巴克(Chris Barker)的《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es)(台北:五南2010,羅世宏主譯;北京大學,孔敏譯,2013)第三部份「文化研究的場域」勾勒出的八個項目相符,雖然有的項目似乎並不在裡面(如民族、種族與國家;青少年、風格與反抗),但在二十多年的發展裡,它幾乎已是無所不包了。
在學術建制的過程中,期刊的創立和系所的成立都是關鍵的一步。前者如《文化研究》半年刊的創刊(創刊號2005年9月,迄2012秋季號已第十五期),與及性質相近的「企圖以學術為主戰場,採取論述干預的方式」的《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它的歷史和台灣的文化研究一樣長(甚至更長),於1988年創刊、迄今已出版了91期,也可說是台灣的文化研究最重要的支撐。系所方面,無如「設立宗旨在於跨越人文社會學科之疆界,深化社會思想與文化理論的批判性思考,強調在地文化論述問題的社會歷史脈絡之分析」(見其「本所簡介」)的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的創立(2002), 以「台灣文化研究」、「東亞現代性」、「文化史比較研究」為其懸鵠,多年來不斷引介更新型態的歐陸思想(從《文化研究》上論文的議題和理論資源也可略窺一斑)。它也可能是當前台灣最有新氣象的一個所,雖然具體的成果還有待觀察。
更關鍵的是,任何外來思潮都必須在自身的文化裡被反思。尤其像文化研究、後殖民論述這類以批判性、反思性為自身出發點的學術進路,對它自身的批判與反思更是應有之義──是否能免於資本主義學術市場的國際分工及商品週期──當然更必須落實到它被移植進的社會文化裡,以期以那些方法及概念工具開啟出新的可見性。
而反思的其中一個層面,就是語言。首先當然是在地通用語(漢語—華語—〔民國〕國語),相關概念工具都必須在這通用語裡被思考、被澄清,以找到它在這語言裡較為妥貼的轉世(雖然不可能拋卻歐美語言原文的多重幽靈)。由這新的概念工具帶著來的新的思考框架、新的提問,方可能在這語言裡幫助學者們思考。這個過程可能很漫長,也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相關學術經典的翻譯引介(搭配學術性強的譯註)和相關概念辭典的翻譯或編纂,都是重要的工作。
在中國大陸鎖國的年代,台灣以外文系為領頭羊的西方理論思潮引介,確實有一些時間上的優勢。但自八○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後,當多語種的西學的翻譯蓬勃發展後,這優勢很快就喪失了。
台灣人文學界一向並不把翻譯看成是很重要的學術累積。外文學界的語言優勢,讓他們傾向於忽略西學如要在中文世界紮根,其關鍵術語、概念均必須經歷漢語的轉化。一方面是術語中文譯名的規範化;再則是該術語內涵外延的釐訂。其實每一股思潮都應該有相應的詞典,以便初學者隨時可以翻檢,比較容易入手。這方面中國大陸走得比較快,大國的優勢,民族自尊,人才多都是原因。
而在台灣學術界,即便以中文寫作,不少有外文能力的學者引介新概念時都喜歡自創譯名,甚至各譯各的。讀者必須看括弧裡的原文,方知它原來是來自同一個前生。這或許反映了不同學者對某個術語(在原文裡,或在英譯裡)理解上的差異,但這種間接的炫耀其實無助於學術的累積。還是必須找到它的一致性,在我們語言裡的妥協。因此我們需要類似《關鍵詞》這樣的工具書,尤其對初學者而言。這工作需要不同漢語區學者的合作。至於在地語境的延伸思考,尤需由各個不同在地學者的補充。
目前坊間以「關鍵詞」為名的工具書,有的過於簡略(如廖炳惠的《關鍵詞200: 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麥田,2003〕。Chris Barker著、許夢芸譯的《文化研究智典》The Sage Dictionary of Cultural Studies〔韋伯文化,2007〕)或因成書較早,無法照應相關領域的晚近發展(如Raymond Williams著、劉建基譯的《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三聯書店,2005〕成書於1976年)或收的辭條較少,(如Dani Cavallaro著、張衛東等譯的《文化理論關鍵詞》Critical and Cultural Theory〔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至於較偏重於文學者,就毋庸列舉了。
由汪民安先生主編、原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這本大陸在地學者共同撰寫的《文化研究關鍵詞》(簡體版出版於2007年),是文化研究相關概念中文化的一個難得的嘗試。它也是我看到的同類型著作中比較好的一本,因此本人樂於推薦。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折289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6折 | 2 |
7折 | 0 |
7折以上 | 3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3 |
3折 | 2 |
4折 | 4 |
5折 | 43 |
6折 | 7 |
7折 | 20 |
8折以上 | 1 |
無折 | 9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汪民安
定價:NT$ 480
本商品已絕版
「目前坊間以《關鍵詞》為名的工具書,有的過於簡略,或因成書較早,無法照應相關領域的晚近發展,或收的辭條較少……由汪民安先生主編的《文化研究關鍵詞》,是文化研究相關概念中文化的一個難得的嘗試。它也是我看到的同類型著作中比較好的一本,因此本人樂於推薦。」──黃錦樹,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終結晦澀理論,一本就夠。
初學者踏進文化研究的敲門磚。
A-Z字典式檢索+專家精選詞條
=超實用理論入門
你是否曾被某些詞語打斷閱讀的節奏,彷彿在路上突然被一塊石頭絆了一跤。而且這些絆腳石頻繁地出現,時而在這,時而在那。你隱約察覺佛洛伊德和拉岡之間有某種關係;知道〈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是班雅明的重要論文;聽過知識型、文本間性、政治無意識和其他擲地有聲的學術用語。儘管總是遭遇思想家與他們所創造的概念,但是苦於沒有專家引進門,本來應該充滿啟發性的概念反而成了一團謎霧。
然而,概念的發明是理論對世界進行表述的權宜之計,晦澀的世界必須借助詞語通道隱約地現身。古典與當代思想家之所以召喚某些詞語和概念,絕非為了創造讓後人望而生畏的理論深淵,而是企圖通過它們照亮世界。
本書延攬各領域專家,針對入一定不能錯過的137條關鍵詞,進行恰當而簡要的傳記式表述,以期對研究生與年輕學者具有啟發性,幫助關注文化理論研究的入門者、初學者整理自身觀念和理論的思考脈絡。
作者簡介:
汪民安
1969年生。文學博士,新銳學人,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批評理論、文化研究、現代藝術和文學。主要著作有:《羅蘭.巴特》、《福柯的界線》、《後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尼采的幽靈》、《福柯的面孔》、《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等。
名人推薦:
聯名推薦:
李有成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特聘研究員
高嘉謙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助理教授
陳光興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教授
張歷君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助理教授
黃宗儀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教授
楊凱麟 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 教授
蔡建鑫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亞洲研究學系 助理教授
蔣淑貞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副教授
專文推薦:黃錦樹 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教授
「文化研究」作為一個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進路進入漢語世界少說也有二十多年的歷史了。作為八○年代末台灣解嚴氛圍裡與後現代主義、後殖民論述、性別論述同時引進來的思潮,它和它們之間可以說是相當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後者甚至可說構成了它的外延。另一方面,也因恰逢解嚴、本土運動,八○年末以來的新左浪潮同樣也構成它的精神動力。而在文化研究的發源地英國,它原本即從社會學、傳播研究裡發展出來,因此它在台灣具有強烈的社會學取向,也就不足為怪。
如果以台灣的文化研究推手陳光興教授主編的《文化研究在台灣》(巨流,2001)為里程碑,該書回顧了1990至2000年間文化研究在台灣發展的狀況,也勾勒出它的基本面貌、建制化的情形。就議題而言,從「文化、再現與地方感」到空間研究、性政治(女性主義、同志研究)、後殖民、電影研究、媒體批評等,大致和巴克(Chris Barker)的《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es)(台北:五南2010,羅世宏主譯;北京大學,孔敏譯,2013)第三部份「文化研究的場域」勾勒出的八個項目相符,雖然有的項目似乎並不在裡面(如民族、種族與國家;青少年、風格與反抗),但在二十多年的發展裡,它幾乎已是無所不包了。
在學術建制的過程中,期刊的創立和系所的成立都是關鍵的一步。前者如《文化研究》半年刊的創刊(創刊號2005年9月,迄2012秋季號已第十五期),與及性質相近的「企圖以學術為主戰場,採取論述干預的方式」的《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它的歷史和台灣的文化研究一樣長(甚至更長),於1988年創刊、迄今已出版了91期,也可說是台灣的文化研究最重要的支撐。系所方面,無如「設立宗旨在於跨越人文社會學科之疆界,深化社會思想與文化理論的批判性思考,強調在地文化論述問題的社會歷史脈絡之分析」(見其「本所簡介」)的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的創立(2002), 以「台灣文化研究」、「東亞現代性」、「文化史比較研究」為其懸鵠,多年來不斷引介更新型態的歐陸思想(從《文化研究》上論文的議題和理論資源也可略窺一斑)。它也可能是當前台灣最有新氣象的一個所,雖然具體的成果還有待觀察。
更關鍵的是,任何外來思潮都必須在自身的文化裡被反思。尤其像文化研究、後殖民論述這類以批判性、反思性為自身出發點的學術進路,對它自身的批判與反思更是應有之義──是否能免於資本主義學術市場的國際分工及商品週期──當然更必須落實到它被移植進的社會文化裡,以期以那些方法及概念工具開啟出新的可見性。
而反思的其中一個層面,就是語言。首先當然是在地通用語(漢語—華語—〔民國〕國語),相關概念工具都必須在這通用語裡被思考、被澄清,以找到它在這語言裡較為妥貼的轉世(雖然不可能拋卻歐美語言原文的多重幽靈)。由這新的概念工具帶著來的新的思考框架、新的提問,方可能在這語言裡幫助學者們思考。這個過程可能很漫長,也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相關學術經典的翻譯引介(搭配學術性強的譯註)和相關概念辭典的翻譯或編纂,都是重要的工作。
在中國大陸鎖國的年代,台灣以外文系為領頭羊的西方理論思潮引介,確實有一些時間上的優勢。但自八○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後,當多語種的西學的翻譯蓬勃發展後,這優勢很快就喪失了。
台灣人文學界一向並不把翻譯看成是很重要的學術累積。外文學界的語言優勢,讓他們傾向於忽略西學如要在中文世界紮根,其關鍵術語、概念均必須經歷漢語的轉化。一方面是術語中文譯名的規範化;再則是該術語內涵外延的釐訂。其實每一股思潮都應該有相應的詞典,以便初學者隨時可以翻檢,比較容易入手。這方面中國大陸走得比較快,大國的優勢,民族自尊,人才多都是原因。
而在台灣學術界,即便以中文寫作,不少有外文能力的學者引介新概念時都喜歡自創譯名,甚至各譯各的。讀者必須看括弧裡的原文,方知它原來是來自同一個前生。這或許反映了不同學者對某個術語(在原文裡,或在英譯裡)理解上的差異,但這種間接的炫耀其實無助於學術的累積。還是必須找到它的一致性,在我們語言裡的妥協。因此我們需要類似《關鍵詞》這樣的工具書,尤其對初學者而言。這工作需要不同漢語區學者的合作。至於在地語境的延伸思考,尤需由各個不同在地學者的補充。
目前坊間以「關鍵詞」為名的工具書,有的過於簡略(如廖炳惠的《關鍵詞200: 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麥田,2003〕。Chris Barker著、許夢芸譯的《文化研究智典》The Sage Dictionary of Cultural Studies〔韋伯文化,2007〕)或因成書較早,無法照應相關領域的晚近發展(如Raymond Williams著、劉建基譯的《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三聯書店,2005〕成書於1976年)或收的辭條較少,(如Dani Cavallaro著、張衛東等譯的《文化理論關鍵詞》Critical and Cultural Theory〔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至於較偏重於文學者,就毋庸列舉了。
由汪民安先生主編、原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這本大陸在地學者共同撰寫的《文化研究關鍵詞》(簡體版出版於2007年),是文化研究相關概念中文化的一個難得的嘗試。它也是我看到的同類型著作中比較好的一本,因此本人樂於推薦。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6折 | 2 |
7折 | 0 |
7折以上 | 3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3 |
3折 | 2 |
4折 | 4 |
5折 | 43 |
6折 | 7 |
7折 | 20 |
8折以上 | 1 |
無折 | 9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折289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