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320
本商品已絕版
「若非親身經歷,我想沒有作家能夠虛構出瑪琳娜所遭遇的一切。」――讀者Sam Bourne
動物星球、國家地理頻道《野孩子》系列報導真人現身說法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每日郵報》、BBC《Breakfast》、ITV《This Morning》
臺灣《蘋果日報》、《東森新聞雲》各大媒體爭相報導
售出十六國語言版權
四歲那年,我失去名字,失去家人,失去世界;
十四歲這一年,我給自己取名「瑪琳娜」,努力找回渴望的愛。
四歲那年,她遭綁匪遺棄在哥倫比亞的原始叢林裡,
孤立無援的她幸而被一群猴子所接納,奇蹟似地活了下來。
然而,抵不過內心深處身為人類的強烈認知,這個沒有名字的女孩輾轉回到了同類的世界。
她從沒想過,在叢林裡,猴子把她當做家人;在人類社會,她卻被當作動物。
在文明的野蠻世界裡,她被人們當動物鞭打、當奴隸使喚,甚至流落街頭以竊盜為生。
儘管對人類深惡痛絕,也感到心灰意冷,她仍未放棄懷抱希望,
相信終有一天會有一個愛她、照顧她的人出現,她能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十四歲那年,她終獲好心人收養,她給自己起了一個名字「瑪琳娜」。
自此,她的人生正如她的名字一樣,由她自己選擇,為她自己掌握。
作者簡介:
瑪琳娜.查普曼
與一名英國男子結婚,育有兩女,目前定居於英國布拉德福特。自從她到了英國,就將生活重心放在幫助不幸的人上面,同時她也計畫將本書所得利潤捐贈給哥倫比亞的慈善機構,幫助人口販賣集團的受害者以及遭受剝削的童工。
她曾在叢林生活了五年,沒有受過教育。被社會遺棄的瑪琳娜存活下來並且征服了她的不幸。然而,小時候成長所養成的野性依然存在,有時會讓她的孩子們覺得難為情。她可以在幾秒內剝落樹皮、赤手空拳地抓住野鳥和兔子,也可以隨時擠出路過乳牛的奶。
凡妮莎.詹姆斯
作者瑪琳娜.查普曼的次女,自二○○六年起開始為自己的母親撰寫故事。專職動畫電影配樂製作,長期熱中寫作,青少年時期曾在短篇小說創作競賽中獲得優勝。能夠將母親一生的親身經歷寫下來,對她來說是展現寫作熱情最好的一種方式。近期與姊姊共同完成了《沒有名字的女孩》學齡前幼童版。
譯者簡介:
林曉欽
臺灣大學政治學碩士,主修政治哲學,主要興趣為西方政治哲學史、當代思潮、族群政治等。現為自由譯者、編輯。譯有《橋:歐巴馬的生命與崛起》、《芬蘭教育這樣改!》、《社群主義對自由主義的批判》。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褚士瑩
真正的謙卑
最近同時看了兩本值得一起對照閱讀、思考的書,一本是六十多歲的尋常家庭主婦瑪琳娜的回憶錄《沒有名字的女孩》,另一本是靈長類動物學家瓦爾(Frans de Waal)的學術研究《矮黑猩猩和無神論者:在靈長類動物中尋找人性》(The Bonobo and the Atheist: In Search of Humanism Among the Primates)。
回憶錄的故事主角目前和丈夫及兩個女兒居住在英國的鄉間,但在一九五四年她四歲時被綁匪遺棄在哥倫比亞的原始叢林裡,孤立無援的她在不知所措之際,碰上了一群卷尾猴。年幼的她跟著猴子們學習了覓食、攀爬以及躲避危險等生存技能,甚至學會了猴子的語言,而得以跟牠們一同嬉鬧、分享食物,或是清理彼此的身體和毛皮。這群猴子是她的救命恩人與朋友,讓她忘記孤獨,感受到「家」的溫暖。歷經五年的叢林生活,她懵懵懂懂地跟著一對獵人回到了人類的社會。但在那裡等著她的並不是期待中的溫柔擁抱,而是無情殘酷的欺凌鞭打,她曾淪為奴隸、童工,甚至憑藉著從猴子那裡學來的靈巧身手,搖身一變成為街童竊盜集團的首領,直到十四歲那年,這個飽受生命苦難折磨、已經沒有了名字的女孩得到好心人收養,給自己取了「瑪琳娜」這個名字,終於開始逐漸實現那個建立自己家庭、安穩生活的夢想。
靈長類動物學家瓦爾則是終其畢生精力,研究人類的近親黑猩猩和矮黑猩猩,他提出具有說服力的論據,證明動物不需要宗教也能表現出一些看起來非常像人類的道德行為,證明宗教並不是讓人類具備高尚情操的必須條件。
瓦爾在實驗室的實驗中,看到黑猩猩即使在沒有「好處」的情況下,也會幫助其他黑猩猩獲取食物,甚至在同伴獲得食物之後會拒絕接受獎勵。在野外也是如此,比如年輕的黑猩猩會幫年老體衰的老猩猩送水,也會收養來自其他猩猩家族的孤兒。瓦爾也觀察一群野生恆河猴,年輕力壯、甚至脾氣暴躁的成員,對於族群當中得到相當於人類唐氏症的猴子,也會特別容忍有耐性,不會因為這些染色體異常的同伴的脫序行為而欺負牠。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瓦爾是誰,但是如果提到在TED演講中播放的一段影片,你可能就有印
象了。在那個實驗裡,來自同樣族群、互相認識的兩隻猴子,分別被關在兩個籠子內。研究人員要求猴子拿出石頭交換食物,其中A猴的回報是「黃瓜」,B猴的回報是「葡萄」。相較於黃瓜,葡萄是牠們更偏好的食物。因此在實驗中,A猴看到B猴拿到葡萄,自己卻多次拿到黃瓜後,表達了複雜的情緒,不僅會將收到的黃瓜往實驗人員身上丟,還會拿石頭往牆上敲,甚至是用手拍打玻璃窗,動作相當大,顯然是生氣了,證明動物也有公平的概念,但是華爾街的股市營業員卻沒有。是的,那個科學家就是瓦爾。
無獨有偶的,當我第一次在《動物行為》期刊讀到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證實鳥類也會為同類辦葬禮,傳統想法受到顛覆的內心,也有同樣的巨大撼動。
科學研究指出,西方灌叢鴉(烏鴉的一種)看見死去的同伴時,牠們會大叫著相互通知並且停止覓食,降落在死鳥的身邊、聚集在牠的周圍,為其舉辦葬禮。為了證明這不是巧合,研究人員甚至多次把一系列的物體(包括不同顏色的木塊、死去的烏鴉、逼真的機械烏鴉、象徵獵食者的大角貓頭鷹標本等)放到後院中,觀察這一區域的西方灌叢鴉如何反應。結果烏鴉對於木塊的反應相當冷淡。然而,發現一隻死去的鳥時,牠們會發出警告的叫聲,警告遠離這裡的其他烏鴉。然後這些烏鴉就會在死去鳥類的周圍聚集,形成雜亂無章的大型聚會。牠們發出的叫聲會吸引新的烏鴉來到葬禮上。這些烏鴉也會停止搜尋食物,這種行為上的改變會持續一整天。有趣的是,這些本來在野外會攻擊生病的烏鴉,或是攻擊競爭對手烏鴉的鳥類,絕對不會撲向這隻死鳥的身體。
至於貓頭鷹標本出現時,這些上當的烏鴉則會以為獵食者已經到來,也會趕緊聚集在一起,並且發出一連串的警告叫聲,甚至會猛撲向標本,試圖嚇走它。
其實我們都不是第一次看到類似這樣的研究,比如長頸鹿和大象,也會在最近死去的近親身體周圍徘徊,證明了動物對死亡擁有一種精神性的概念,會留意到牠們死去的同類,甚至會為逝去的同類哀慟。
反觀人類社會,互相抨擊、踐踏卻是自認為高高在上的人類社會當中的潛規則,宗教和哲學的自負,讓很多人難以接受這種多數時候人類行為其實不如野生動物的觀點,我們不但認為自己與所謂「低等」的動物不同,甚至自以為是地用「道德」的想法,對於其他弱勢者施加即使在動物社會中也會自我節制的暴力和霸凌。我們在瑪琳娜的回憶錄裡看到,在瓦爾的研究中看到,在華爾街的貪婪中看到,在台灣反對多元成家的遊行當中也看到,這些都是強而有力的證據。但是如果我們繼續選擇傲慢的姿態,扣上宗教與道德的大帽子,遮住可以看見事實與科學的眼睛,那才是人類專屬的真正悲哀。
本文作者為國際 NGO 工作者/作家
★真情推薦★
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盧蘇偉
幸福主播 張珮珊
「這是一本好書,讓我們讀到的不僅是感動,而是更多的體諒與珍惜。」―― 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盧蘇偉
♦媒體讚譽♦
「扣人心弦,令人不勝唏噓,卻又強而有力。這本回憶錄講述了一個絕無僅有的成長歷程。」――美國《書單》雜誌
「現在的瑪琳娜或許過著寧靜安逸的生活,但是她的童年卻猶如一個野蠻的童話故事。」――美國《赫芬頓郵報》
「這本回憶錄是關於一個尋找自我歸屬的歷程,主角以人性的堅韌力量,勇敢地面對了生命中那些不可抗拒的艱鉅考驗與困境。」――美國《出版人周刊》
「奇異獨特、激勵人心的真實人生故事。」――英國《每日電訊報》
♦讀者好評♦
「絕不可錯過的一本好書!一個不可思議的真實故事,讀來讓人欲罷不能!」――Anne MacLennan
「令人難以忘懷的故事!一窺動物王國的美妙與奧祕,以及麻木不仁的殘酷人性。」――Jeannette C
「從瑪琳娜的字裡行間裡,我們學習到恐懼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Joanna Dubois
「歷盡生命裡諸多無從選擇且不可抗拒的困境與折磨,卻不怨懟人生,實在令人讚嘆!一個悲喜交加、讓人又哭又笑的故事。」――sharon
「這本書為讀者揭開了那些幾乎無從想像的真實情境:獨自在原始叢林中、或是拉丁美洲那些不可饒恕的街道上存活下來。若非親身經歷,我想沒有作家能夠虛構出瑪琳娜所遭遇的一切。」――Sam Bourne
「感謝瑪琳娜跟我們分享這麼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文字優美且溫暖人心。這本書不僅能讓人感受到愛,同時也會打從心裡敬佩瑪琳娜堅毅面對一切的精神與勇氣。」――Robyval
「生動又鉅細靡遺的描繪讓人彷彿與瑪琳娜一同身處在多彩熱鬧的叢林深處。」――Xu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6折178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6折 | 0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4折 | 1 |
5折 | 15 |
6折 | 0 |
7折 | 1 |
7折以上 | 2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定價:NT$ 320
本商品已絕版
「若非親身經歷,我想沒有作家能夠虛構出瑪琳娜所遭遇的一切。」――讀者Sam Bourne
動物星球、國家地理頻道《野孩子》系列報導真人現身說法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每日郵報》、BBC《Breakfast》、ITV《This Morning》
臺灣《蘋果日報》、《東森新聞雲》各大媒體爭相報導
售出十六國語言版權
四歲那年,我失去名字,失去家人,失去世界;
十四歲這一年,我給自己取名「瑪琳娜」,努力找回渴望的愛。
四歲那年,她遭綁匪遺棄在哥倫比亞的原始叢林裡,
孤立無援的她幸而被一群猴子所接納,奇蹟似地活了下來。
然而,抵不過內心深處身為人類的強烈認知,這個沒有名字的女孩輾轉回到了同類的世界。
她從沒想過,在叢林裡,猴子把她當做家人;在人類社會,她卻被當作動物。
在文明的野蠻世界裡,她被人們當動物鞭打、當奴隸使喚,甚至流落街頭以竊盜為生。
儘管對人類深惡痛絕,也感到心灰意冷,她仍未放棄懷抱希望,
相信終有一天會有一個愛她、照顧她的人出現,她能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十四歲那年,她終獲好心人收養,她給自己起了一個名字「瑪琳娜」。
自此,她的人生正如她的名字一樣,由她自己選擇,為她自己掌握。
作者簡介:
瑪琳娜.查普曼
與一名英國男子結婚,育有兩女,目前定居於英國布拉德福特。自從她到了英國,就將生活重心放在幫助不幸的人上面,同時她也計畫將本書所得利潤捐贈給哥倫比亞的慈善機構,幫助人口販賣集團的受害者以及遭受剝削的童工。
她曾在叢林生活了五年,沒有受過教育。被社會遺棄的瑪琳娜存活下來並且征服了她的不幸。然而,小時候成長所養成的野性依然存在,有時會讓她的孩子們覺得難為情。她可以在幾秒內剝落樹皮、赤手空拳地抓住野鳥和兔子,也可以隨時擠出路過乳牛的奶。
凡妮莎.詹姆斯
作者瑪琳娜.查普曼的次女,自二○○六年起開始為自己的母親撰寫故事。專職動畫電影配樂製作,長期熱中寫作,青少年時期曾在短篇小說創作競賽中獲得優勝。能夠將母親一生的親身經歷寫下來,對她來說是展現寫作熱情最好的一種方式。近期與姊姊共同完成了《沒有名字的女孩》學齡前幼童版。
譯者簡介:
林曉欽
臺灣大學政治學碩士,主修政治哲學,主要興趣為西方政治哲學史、當代思潮、族群政治等。現為自由譯者、編輯。譯有《橋:歐巴馬的生命與崛起》、《芬蘭教育這樣改!》、《社群主義對自由主義的批判》。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褚士瑩
真正的謙卑
最近同時看了兩本值得一起對照閱讀、思考的書,一本是六十多歲的尋常家庭主婦瑪琳娜的回憶錄《沒有名字的女孩》,另一本是靈長類動物學家瓦爾(Frans de Waal)的學術研究《矮黑猩猩和無神論者:在靈長類動物中尋找人性》(The Bonobo and the Atheist: In Search of Humanism Among the Primates)。
回憶錄的故事主角目前和丈夫及兩個女兒居住在英國的鄉間,但在一九五四年她四歲時被綁匪遺棄在哥倫比亞的原始叢林裡,孤立無援的她在不知所措之際,碰上了一群卷尾猴。年幼的她跟著猴子們學習了覓食、攀爬以及躲避危險等生存技能,甚至學會了猴子的語言,而得以跟牠們一同嬉鬧、分享食物,或是清理彼此的身體和毛皮。這群猴子是她的救命恩人與朋友,讓她忘記孤獨,感受到「家」的溫暖。歷經五年的叢林生活,她懵懵懂懂地跟著一對獵人回到了人類的社會。但在那裡等著她的並不是期待中的溫柔擁抱,而是無情殘酷的欺凌鞭打,她曾淪為奴隸、童工,甚至憑藉著從猴子那裡學來的靈巧身手,搖身一變成為街童竊盜集團的首領,直到十四歲那年,這個飽受生命苦難折磨、已經沒有了名字的女孩得到好心人收養,給自己取了「瑪琳娜」這個名字,終於開始逐漸實現那個建立自己家庭、安穩生活的夢想。
靈長類動物學家瓦爾則是終其畢生精力,研究人類的近親黑猩猩和矮黑猩猩,他提出具有說服力的論據,證明動物不需要宗教也能表現出一些看起來非常像人類的道德行為,證明宗教並不是讓人類具備高尚情操的必須條件。
瓦爾在實驗室的實驗中,看到黑猩猩即使在沒有「好處」的情況下,也會幫助其他黑猩猩獲取食物,甚至在同伴獲得食物之後會拒絕接受獎勵。在野外也是如此,比如年輕的黑猩猩會幫年老體衰的老猩猩送水,也會收養來自其他猩猩家族的孤兒。瓦爾也觀察一群野生恆河猴,年輕力壯、甚至脾氣暴躁的成員,對於族群當中得到相當於人類唐氏症的猴子,也會特別容忍有耐性,不會因為這些染色體異常的同伴的脫序行為而欺負牠。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瓦爾是誰,但是如果提到在TED演講中播放的一段影片,你可能就有印
象了。在那個實驗裡,來自同樣族群、互相認識的兩隻猴子,分別被關在兩個籠子內。研究人員要求猴子拿出石頭交換食物,其中A猴的回報是「黃瓜」,B猴的回報是「葡萄」。相較於黃瓜,葡萄是牠們更偏好的食物。因此在實驗中,A猴看到B猴拿到葡萄,自己卻多次拿到黃瓜後,表達了複雜的情緒,不僅會將收到的黃瓜往實驗人員身上丟,還會拿石頭往牆上敲,甚至是用手拍打玻璃窗,動作相當大,顯然是生氣了,證明動物也有公平的概念,但是華爾街的股市營業員卻沒有。是的,那個科學家就是瓦爾。
無獨有偶的,當我第一次在《動物行為》期刊讀到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證實鳥類也會為同類辦葬禮,傳統想法受到顛覆的內心,也有同樣的巨大撼動。
科學研究指出,西方灌叢鴉(烏鴉的一種)看見死去的同伴時,牠們會大叫著相互通知並且停止覓食,降落在死鳥的身邊、聚集在牠的周圍,為其舉辦葬禮。為了證明這不是巧合,研究人員甚至多次把一系列的物體(包括不同顏色的木塊、死去的烏鴉、逼真的機械烏鴉、象徵獵食者的大角貓頭鷹標本等)放到後院中,觀察這一區域的西方灌叢鴉如何反應。結果烏鴉對於木塊的反應相當冷淡。然而,發現一隻死去的鳥時,牠們會發出警告的叫聲,警告遠離這裡的其他烏鴉。然後這些烏鴉就會在死去鳥類的周圍聚集,形成雜亂無章的大型聚會。牠們發出的叫聲會吸引新的烏鴉來到葬禮上。這些烏鴉也會停止搜尋食物,這種行為上的改變會持續一整天。有趣的是,這些本來在野外會攻擊生病的烏鴉,或是攻擊競爭對手烏鴉的鳥類,絕對不會撲向這隻死鳥的身體。
至於貓頭鷹標本出現時,這些上當的烏鴉則會以為獵食者已經到來,也會趕緊聚集在一起,並且發出一連串的警告叫聲,甚至會猛撲向標本,試圖嚇走它。
其實我們都不是第一次看到類似這樣的研究,比如長頸鹿和大象,也會在最近死去的近親身體周圍徘徊,證明了動物對死亡擁有一種精神性的概念,會留意到牠們死去的同類,甚至會為逝去的同類哀慟。
反觀人類社會,互相抨擊、踐踏卻是自認為高高在上的人類社會當中的潛規則,宗教和哲學的自負,讓很多人難以接受這種多數時候人類行為其實不如野生動物的觀點,我們不但認為自己與所謂「低等」的動物不同,甚至自以為是地用「道德」的想法,對於其他弱勢者施加即使在動物社會中也會自我節制的暴力和霸凌。我們在瑪琳娜的回憶錄裡看到,在瓦爾的研究中看到,在華爾街的貪婪中看到,在台灣反對多元成家的遊行當中也看到,這些都是強而有力的證據。但是如果我們繼續選擇傲慢的姿態,扣上宗教與道德的大帽子,遮住可以看見事實與科學的眼睛,那才是人類專屬的真正悲哀。
本文作者為國際 NGO 工作者/作家
★真情推薦★
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盧蘇偉
幸福主播 張珮珊
「這是一本好書,讓我們讀到的不僅是感動,而是更多的體諒與珍惜。」―― 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盧蘇偉
♦媒體讚譽♦
「扣人心弦,令人不勝唏噓,卻又強而有力。這本回憶錄講述了一個絕無僅有的成長歷程。」――美國《書單》雜誌
「現在的瑪琳娜或許過著寧靜安逸的生活,但是她的童年卻猶如一個野蠻的童話故事。」――美國《赫芬頓郵報》
「這本回憶錄是關於一個尋找自我歸屬的歷程,主角以人性的堅韌力量,勇敢地面對了生命中那些不可抗拒的艱鉅考驗與困境。」――美國《出版人周刊》
「奇異獨特、激勵人心的真實人生故事。」――英國《每日電訊報》
♦讀者好評♦
「絕不可錯過的一本好書!一個不可思議的真實故事,讀來讓人欲罷不能!」――Anne MacLennan
「令人難以忘懷的故事!一窺動物王國的美妙與奧祕,以及麻木不仁的殘酷人性。」――Jeannette C
「從瑪琳娜的字裡行間裡,我們學習到恐懼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Joanna Dubois
「歷盡生命裡諸多無從選擇且不可抗拒的困境與折磨,卻不怨懟人生,實在令人讚嘆!一個悲喜交加、讓人又哭又笑的故事。」――sharon
「這本書為讀者揭開了那些幾乎無從想像的真實情境:獨自在原始叢林中、或是拉丁美洲那些不可饒恕的街道上存活下來。若非親身經歷,我想沒有作家能夠虛構出瑪琳娜所遭遇的一切。」――Sam Bourne
「感謝瑪琳娜跟我們分享這麼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文字優美且溫暖人心。這本書不僅能讓人感受到愛,同時也會打從心裡敬佩瑪琳娜堅毅面對一切的精神與勇氣。」――Robyval
「生動又鉅細靡遺的描繪讓人彷彿與瑪琳娜一同身處在多彩熱鬧的叢林深處。」――Xu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6折 | 0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4折 | 1 |
5折 | 15 |
6折 | 0 |
7折 | 1 |
7折以上 | 2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6折178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