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在日治時期受到極度的重視,正因如此在此時期孕育了不少的傑出美術家及留下許多的作品。本書將近代美術發展做了最詳盡的解說。
在日治時期的統治教育下,台灣美術逐漸發展起來,將從前不受重視的音樂、美術等重新列入教學課程。當時的教學部長伊澤修二說:「談到圖畫,在今日擁有鉛筆者實在不多,但無論是從毛筆畫開始學習,到最後還是要練習鉛筆的畫法」說明了在當時美術受到了極度的重視。
不過在書中多少也批露了日治皇民化時期的帝國主義,有名的「莎韻之歌」實則為在日治統治下理蕃政策的造神運動。
本書不僅僅介紹了完整的美術史,在詳盡的脈絡中也可窺見日治時期的統制狀態。
作者簡介:
楊孟哲
日本大阪藝術大學藝術學部,日本國立東京學藝大學美術教育學科研究所造形藝術學碩士,國立山口大學東亞比較文化研究所博士。回國後從事藝文工作及教學。擔任日本沖繩大學東亞地域研究所特別研究員,台灣琉球協會副秘書長,日本東亞歷史文化學會事務局長。多年來走訪調查戰前東亞殖民地庫頁島、琉球、朝鮮、中國滿州、收購美術教科書、戰爭畫帖、寫真帖等相關日帝殖民地資料。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系專任教授。
代表著作
楊孟哲,「GOLDEN BOY PHOTOGRAPHS」。台灣柯達股份有限公司,1994。
,「臺灣歷史影像」。藝術家出版社,1996。
,「日治時代臺灣美術教育」。前衛出版社,1999。
,「日本統治時代的臺灣美術教育」(日文版)。日本東京同時代出版社,2006。
,「太陽旗下的美術課─臺灣日治時代美術教科書的歷程」。南天書局出版,2011。
出版論文
楊孟哲,台灣初期漫畫之研究-塩月桃甫與《東方少年》雜誌
《國立台灣美術館》。(李玉姬共著)。No.91。2013。
,台灣日治時代皇民化下 聖戰美展 莎韻畫像-莎韻事件虛與實
《亞細亞文化研究 Asian Cultural Studies》。No.24。2011。
,日本統治時代台灣國民教育制度-藝能學科之研究
《亞細亞文化研究 Asian Cultural Studies》。No.21。2011。
,日本統治時期在台灣日本人美術教育之研究
日本國力山口大學《東亞文化歷史研究》。No.2。2011。
,日本時代台灣美術教育之研究-後藤新平的實業政策-對手工教育的影響
日本沖繩大學《地域研究》。No.7。2010。
,Case Studies in Early Colonial Period Education:Japanese Artists and Activities in Taiean
《亞細亞文化研究 Asian Cultural Studies》。No.17。2009。
,台灣初期殖民地教育文化之研究《教育政策的展開》
《亞細亞文化研究 Asian Cultural Studies》。No.15。2008。
,景觀教材與美術教育之應用-日治時代台北三線路設計
日本國力山口大學論文研究期刊《研究論叢》第57卷 第3部。2008。
,日本時代台灣美術教育研究《初期圖畫教育各學制之研究》
日本沖繩大學《地域研究》國際期刊。No.4。2008。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台灣殖民文化政策
第一節 殖民教育設立
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六月二日,日清雙方全權代表,清朝欽差全權委員二品大臣李經方與日樺山資紀海軍大將(台灣總督)辦理接收台灣手續。同年六月九日,日本統治者進入淡水到台灣北門城。並在十七日,舉行始政儀式,總督華山並發表致詞如下:
1-1 《日清戰畫報》(第二篇)日清交戰圖明治27年11月久保田米僊畫楊孟哲收藏。
日清戰爭的結果,我日本國戰勝,依雙方條約台灣全島及澎湖列島歸化大日本帝國新版圖,並接受皇化,資紀受聖明眷顧,擔任台灣總督,緩撫台灣本島的工作,雖有殘留的反抗兵不服從我日本皇軍而向我抵抗,所幸他們不攻即破,自即日起台灣島民正式服務接受我日本皇軍統治。
日本帝國正式統治殖民台灣,並以「皇化治本,武力為盾」,作為施政重點方針,統治者以軟硬兼施的手段治理島民。
首先,對於安撫島民任務及新領土的經營加以檢討,並視察台灣自古以來的教育制度,言語、習慣、風俗、信仰,此方法對併吞琉球國亦是一樣手段,當作皇化政策的參考藍圖。
安撫台灣島民的第一步,是先讓島民接受清朝所留下來的儒學為主,並以日本教育法做為參考。
對於新領土教育制度的實踐最為熱心的殖民官,台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長伊澤修二。
他是教育專家,亦為日本近代在新領土殖民地教育施政開拓史中最出色的功臣之一。
伊澤修二對於台灣近代教育學制提出改良政策方針,尊重部分舊有儒學,就教育內容方面,聽取台灣住民的意見。而殖民地教育是台灣島民一個新的開始,促使台灣教育近代化,提供更新鮮活潑的授課內容,首度創制了台灣島民圖畫學習方針,打破傳統儒學,創立殖民美術教育。
日本自古以來漢學教育為本,亦可稱為大和民族的「國學」,不例外伊澤修二其父伊澤勝三,號文谷,好學勝於武,對於詩文繪畫相當的喜好,為高遠藩中較為底階的武士。
伊澤修二在大約六至七歲就跟隨外祖父,內田文右衛門學習寫字讀書,年齡稍長後,進「藩學」「進德館」學習漢字、擊劍、算數。約十二、三歲時,熟讀四書五經及唐宋八大家的古文,餘暇時,還能吟詩纂文。到十五、六歲以後,住進漢學校舍內,勤於洋學。
伊澤修二受貧士家風及幼年外祖父的影響,努力學習漢文作為基礎,進而研究洋學。
1869年(明治二年),十九歲時,立志到江戶遊學,以一介鄉下書生離開故鄉到東京。
由於其稟賦與成就非凡,伊澤修二在1891年(明治二十四年),就任愛知師範學校校長,次年七月八日赴美留學。到「麻薩斯塞州」(MASSACHUSETTS)師範學校就讀。1894年(明治二十七年)畢業,同年進入美國哈佛大學研究所研究。
留學回國後,發表其在留學中,所研究報告將赫胥黎的《物種起源》、達爾文《進化論》等學說翻譯出版,並提出了許多教育政策貢獻所學,對於日帝明治維新有一定的份量及影響力。
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四月末五月初,當時甲午戰爭局勢已定,他回憶那件往事:
台灣將成為我國領土是一項公開的秘密,而且對當時新領土台灣將任命樺山為首任總督之事也略有所聞,所以我受牧野文部次官之引介,到大本營拜訪樺山大將,聽取他對台灣教育的意見,對在台灣實施國家主義教育,也提供了其個人的看法。
經互相交換意見,對新領土島民之教育提出基本方針,之後並邀請伊澤修二到台灣總督府首任學務部部長。
伊澤在近代日清關係上亦有貢獻,當時日本人前往大陸人數有日漸增加之趨勢,為便利雙方交流而出版一部時代大作《日清字音鑑》,而且又從事研究有關清朝方面的書籍,於明治三十一年首創出版了一本《日臺小字典》促進語言交流之世紀經典。
伊澤修二奉命到台灣之前,曾與作戰大本營的山縣有朋元帥會談(山縣有朋是山口藩日帝早期陸軍大老、甲午戰爭為對清國的作戰大本營指揮官),並對台灣教育的意見加以檢討。他的意見是希望對台灣教育不要陷入教育過度之流弊,應尊重島民習俗。
首先,伊澤對台的教育仍以孔孟主義為依循,並尊崇四書五經,因此認為山縣的憂慮是多餘的。
伊澤可說是漢學俊才,熟讀四書五經胸懷孔孟思想。同年六月六日從宇品港乘西京丸號向台灣航行途中,編輯了一部《台灣語會篇》準備提供給日人使用,抵達台灣北部時,因戰況激烈,文官須在船中停留三天,於六月十六日才獲准登陸,隨後,即積極籌措教育工作,著手新住民─台灣殖民教育。
第二節 殖民學制成立
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六月十七日始政儀式之後,成為「台灣統治記念日」亦可稱作(國恥日),伊澤學務部長翌日在大稻埕設立學務部,開始處理學務,首先任命楫取道明、安積五郎、三宅恒德、關口長太郎四人為學務部員。由於戰爭,住民紛紛逃避,根本無心接受教育,伊澤只好先從附近地方開始找尋受教者,後找到一處被稱為台灣文藻之地,該處有許多文人,距台北約朝北三里餘,名為八芝蘭之處,並判定當地尚有殘民遺留該處。
於是伊澤更乘小舟,由淡水河進入基隆河,察訪士林街之際,發現市中有人影聚集。附近有座「芝山巖」名勝地,便登上小山坡,並發現荒廢的寺廟中,有一僧侶,即前往與對話,獲悉原設有一所學堂,因戰事而遭破壞。
伊澤大喜,並決定在此開創新學校,為實施台灣殖民教育的新生地,於是便在寺廟中停留三日,開始以島民為對象,從事教學工作。
在伊澤修二展開新住民台灣殖民教育多年,離台之後在他的自傳中,留下有如此般敘述:
在宿泊中的夜深更,有人點松明燈窺視我們,但我們既非軍人也非間諜,於是每次有人來,便盡量表明身份,其目的僅靜待佳音,後來那些人都自動返回。
二天後,伊澤到士林街去探訪一位德高望重之士,並請本島人林瑞庭以及一位精通英文的島民吧連德作為他們的通譯,吧連德畢業於香港高等學校,英文造詣甚佳,伊澤認為他們具有優秀學識,並任用二人到學務部工作。
隨後不久的翌日清晨,數名台灣紳士登山來到芝山巖寺廟中、伊澤修二開始從台灣歸屬日本版圖的事向住民解釋:「希望這些人士勿誤解這份由清朝皇帝及日本天皇所任命之事,希望你們成為日本的良民,是必須接受教育,我們是為了島民之教育而來,因此希望你們將子弟帶到此地來學習寄讀,才能獲得良好的教育,對你們來說是有利而無害的」。
經過二小時的誠懇說明,獲得了他們的共識,第二天便有一些島民子弟約五、六人前來探詢學習就讀新殖民教育。
由於伊澤是日本駐台首任學務部部長,當時島民又對日本不甚了解,總有些不信任和疑惑。
因此,對教育的進度亦難於推展,首先務必獲取島民的理解和信任,伊澤並採取部份舊學的內容實施。伊澤等官員決定,停宿芝山巖寺廟內從事教育,依當時島民抗日而言,是極為危險,能否博得島民認同,實為不易。
明治二十八年六月中旬,當時台灣全島戰火未熄,部份登陸的日本武夫心態極自負,且歧視島民,台灣島民對於異族的侵略亦感到不滿,為了民族自尊起而反抗日帝。
台灣殖民教育過程中,並非十分順暢,台民的反抗精神是有目共睹,日帝時代教育是源於芝山巖漢學堂,寺廟式中國傳統的延伸,伊澤修二曾回憶著那一段往事:
在炮火轟炸下,開始實施新教育,島民受教育之處僅離戰火不遠,大炮聲響驚動整個教室,燃燒村落,近在咫尺。
台灣島民學習日本語初期,完全沒有一套正規的教授方法與教科書,只好將文法與會話混合教授。
在伊澤部長克服萬難下終於在同年七月二十七日,正式開啟教授日語的嘗試,因此啟動台灣殖民教育的新紀元,台灣同化教育的第一步。
第一期的學生有:柯秋潔、潘光櫧、陳兆鸞、潘光明、潘迺文、潘光楷六名。對於這些學生,伊澤特請精通英語的吧連德在中間翻譯解說、協助教學,以便讓島民理解。
當初,在台灣傳授日語的目的,希望能培養許多精通日文翻譯人士,以便於將來創立新學制任用於各學校擔任教務工作,推廣新日本式教育的施政要領,是一種對新領土人民的語言溝通推展。
十月十九日,第一期課程結束,發給結業證書,且舉行結業儀式,並邀請地方及政界人士參加,從此,參加日本式教育的志願學生也逐漸增加,對於殖民教育者是一個好的開始。
伊澤修二於明治二十八年十一月首次歸日,前往日本帝國教育會的前身,在「國家教育社」的邀請下,針對台灣教育舉行演說,部份內容如下:
統治下的台灣,可說是我方以數千武夫流血下,使得以歸順的結果。但是,要把台灣島民自心底歸順日本,用武力及武夫是不能做到的。而且必須要應用教育的方式,以刻苦、仁愛、容忍、耕耘、犧牲奉獻的精神,才能見其實效,而非以武夫手腕和壓迫方式推展。
伊澤在重重困難條件下推行台民教育,武力雖然是殖民者的利器,他認為要使全島日本化,只有島民接受良好教育,說服島民情緒,「以教育者萬斛之精神」化道德仁愛為教育之本,除了表明教育的目的,在言詞中並批評日本武夫的對台手段不當,但另一面,是鼓勵日帝當局以教育同化來取代武力。
同年十月,樺山總督在巡視南部地方時,伊澤部長亦隨行,同時訪問一些紳士及秀才,聽取意見,希望早日著手推行教育,同時來到至聖孔廟,在戰火中,孔廟也不例外成為野戰醫院,一些傷兵在此接受治療,經典祭品皆散亂各處,瘡痍滿目。
伊澤向總督諫言,若這樣不愛惜孔廟,破壞風土文化是非常不妥的,希望能將醫院轉移,並派衛兵加以保護,才能安撫台民保持風土,維護台灣人民心安,以尊孔為上策贏得民心。
十月二十五日,在芝山巖接受教育的第一、二期優等生柯秋潔、朱俊英等,由台南送往東京參觀學習日本所謂明治維新下的新文明,不僅配合殖民政策,更是利於統治的手法。回台後,大力宣揚日本文明及教育事業的進步並且鼓勵島民接受日式教育。
1896年(明治二十九年)元旦,當時清朝殘兵陳秋菊、新竹的簡火獅、胡何錦發動暴亂,在大屯山附近小山丘上放火,各黨派間亦互相呼應,直通台北;一時間台北城市陷入危急狀態,學務部職員前往總督府拜新年途中,由於沒有渡船,在返回芝山巖途中,這六名教職員及一名隨從遭伏襲而殉難。事件後,日本輿論交相指責,議論紛紛,對於島民教育政策,提出嚴厲批判,認為台灣屬於野蠻未開發之地,指責伊澤過度樂觀。
伊澤雖然倖免這場災難,但對於台灣總督府學務部遭受此不幸,其心中掠過一陣強烈的不安,同年二月十一日在「第六回國家教育社」發表一段演說如下:
此六名被殺害的教職員,如能藉此獲得島民之教育振興,我相信他們會感到高興。
承受這次悲痛的伊澤,其沉痛的程度遠超過想像,因此,芝山巖成為日帝時代象徵帝國主義,殖民同化教育「台灣教育的新精神」,同時在芝山巖設立紀念碑及建立神社,每年都派遣學生前往參拜。戰後,隨著政策不同,象徵台灣千年文化的貝塚區,隨著主政者喜樂,目前神社不在,成為戴雨農圖書室。
事件後,伊澤部長,日夜不斷為台灣島民教育而努力,提出了大方針的構想,為帝國殖民百年教育奠定基礎。
同年三月三十一日公佈台灣總督府條例(敕令第八十八號),表面上廢止軍政成立民政局,任命伊澤為學務部長,並設置教務課及編纂課,致力開創新領土的教育革新。提出「台灣學事系統略圖」為台灣殖民教育之根本大計,主要在教導台灣島民及培養師資等,台灣最基礎的教育事業之本,其次確立台灣教育將來經營方向。
1-10 公學校教育課程中的習字與讀書
同年五月,全島的國語傳習所已達十四所,而後又增設三所,共十七所。
從「內地」日本所募集來台灣任教的新教員,由伊澤特別藉團訓時說:「台灣話能力不足,是我最擔心的事,但台灣人及我國國民在意志上能相通,感情相融洽,要盡可能使用台灣語。萬一得不到要領時,即使有語言障礙時,也必須用漢文將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日方早期語言政策,與戰後的遷台政府相比,更顯出其難能可貴之處,其陰柔手法,顧及雙方人民統治初期的困難處,克服語言上的再衝突。伊澤部長綿密計畫在同年五月對新領土教育進度,再度提出二大方針:
(一)要急事業
1. 總督府講習員
目的 在訓練國語傳習所、師範學校等教員以及官銜及使員們,在日後與本島人能直接語文交流溝通。
2. 國語傳習所
目的 傳習本島人現行國語,為地方行政工作準備,奠定教育基礎。
(二)永久事業
1. 總督府國語學校
(甲)師範部
目的 栽培將來可能成為國語傳習所,師範學校的教育人員及小學校長的人才、以及研究本島普通教育方法。
(乙)語學部
(イ)本國語學科
目的 教導土人(本島人)的青年學生學習國語(日本語)以及一些必要教育常識,以便為將來就職於台灣公私業務人才做準備。
(口)土語學科(本島語)
目的 教導內地人中的青年學生們理解土語以及一些必要教育,以便未來就職於台灣公私業務員做準備。
(丙)國語學校附屬學校
目的 成為普通教育的模範,使學生能實地學習應用練習,以便日後貢獻社會。
(丁)國語學校附屬小學校
目的 為了達成完整的小學教育及實用的夜校之模範。
2. 總督府師範學校
目的 養育栽培普通教育學校老師之人才。
(甲)師範學校附屬小學
目的 成為小學教育的模範,並使學生做實地練習以便日後貢獻社會。
當時伊澤部長來台以後所設立的台灣教育基本體系,分別以學校教育的種類、目的、入學資格、年齡、畢業等資料等,建立一套台灣殖民地初期完整的教育計畫,奠定日帝對台同化教育基本方針及實施方向,以民族分配制度,甲科以日本人選讀,乙科為台灣人就讀,差別學制從此開始。
當時,「要急事業」在教不懂台灣話的日本人學習本島語,先取得語言上的交流,且才能將日語轉移到本島人身上,達到語文溝通。當時任職的日本人,隨著分發地點,得必須強迫學習地方語言,如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等。
為了兩方人民(台灣人及大和民族)在意見上能夠溝通,台灣語能在初期正規教育上使用,切實化解了某一些民族意識問題,同時也能順利推行日文教育,早期國民政府對過往母語教育政策,對母語打壓實為不智,日帝在初期語言政策,較有可取之處。
接著設立「永久的教育事業」,促使總督府國語學校的創設,培養了基礎教員及教育事務。師範學部及語學部的設立是為了有志為官吏者,方便學習日本語或台灣語,這些都是在初期教育工作上確定了台灣殖民教育的基礎規範,更奠定台灣殖民教育同化政策的第一步。
伊澤部長早期採取混合主義將漢文(台灣語)與日語二方混合。在當時的台灣教育可稱做是一項新式教育,成為日後統治者對於台灣人民教育所採行的基本準則,是一種新統治方式,此語言政策方式遠遠超越日本第一個併吞的殖民地琉球。
自1897年(明治三十年)年度起,直屬台灣總督府的各學校皆改為官制,並有計劃公佈師範學院官制及公學校官制,正當教育事業如火如荼地展開之際,傳出了總督府要削減四百萬預算的風聲,在各學校即將改制之際,伊澤部長為了台灣公學校校令實施及能如期授業而到東京奔走,並爭取預算。
但內務官僚民政局長水野只特別禮遇民政官制體系,對於教務或其他殖民官制從未優先考慮。
同年六月二十二日在民政局事務假規程制度,將學務部縮小為學務課,大大地削減了學務員,所以當年度(師範學校,公學校模範學校),要實施官制的計劃被否決了。學務部因而變成學務課,成為民政局的一環部屬,在伊澤修二多方奔走後且得不到經援,在不能如期推廣台灣教育下堅持抗議民政局不果,因此自請休職,日帝武官獨裁霸道,總是以武力鎮壓台灣為優先考量,教育在當時也只是幌子。
第一章
台灣殖民文化政策
第一節 殖民教育設立
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六月二日,日清雙方全權代表,清朝欽差全權委員二品大臣李經方與日樺山資紀海軍大將(台灣總督)辦理接收台灣手續。同年六月九日,日本統治者進入淡水到台灣北門城。並在十七日,舉行始政儀式,總督華山並發表致詞如下:
1-1 《日清戰畫報》(第二篇)日清交戰圖明治27年11月久保田米僊畫楊孟哲收藏。
日清戰爭的結果,我日本國戰勝,依雙方條約台灣全島及澎湖列島歸化大日本帝國新版圖,並接受皇化,資紀受聖明眷顧,擔任台灣總督,緩撫台灣本島的工作,雖有...
目錄
序
第一章 台灣殖民文化政策 001
第一節 殖民教育設立 002
第二節 殖民學制成立 007
第三節 美術課程提議 018
第二章 台灣美術展覽會之發展 025
第一節 明治時期教育品美術展覽會 026
第二節 統治二十年教育品美術展覽會 032
第三節 台灣殖民地教育品美術展覽會 038
第四節 帝國太子教育品美術展覽會 041
第五節 統治三十年教育品美術展覽會 052
第三章 美術運動的胎動期 063
第一節 殖民美術展覽會過程 064
第二節 大和人畫家興起水墨畫沒落 071
第三節 殖民畫家石川與鹽月的競艷 096
第四節 殖民美術、手工教育利弊 111
第四章 日帝聖戰美展與莎韻事件 129
第一節 原住民理蕃政策的本質 130
第二節 皇民化莎韻造神運動 134
第三節 聖戰美展莎韻畫像 139
第四節 聖戰美展莎韻的虛與實 149
第五章 台灣漫畫技藝與日本漫畫的起源(本章與李玉姬老師共著) 157
第一節 日本漫畫技藝的啟蒙 158
第二節 台灣初期的漫畫與鹽月桃甫的漫畫風 163
第三節 戰後50年代東方少年雜誌漫畫興起 175
第四節 戰後對台灣漫畫的影響 179
第六章 殖民美術的挑戰 193
附 錄 213
一、1927年到1943年台展府展審查委員資歷 214
二、1927年到1943年台展府展西洋畫審查員一覽表 254
三、1927年到1943年台展府展東洋畫審查員一覽表 256
四、1895年到1945年台灣總督府學務部沿革歷任表 259
五、近代台灣美術教育文化沿革年表 261
六、1868年到1946年日本美術教育文化相關年表 276
七、明治29年5月2日(1896)伊澤修二提新領土教育進度二大方針 285
八、山本鼎手工教育計畫表 286
九、手工教育圖表 288
十、主要參考文獻資料 291
序
第一章 台灣殖民文化政策 001
第一節 殖民教育設立 002
第二節 殖民學制成立 007
第三節 美術課程提議 018
第二章 台灣美術展覽會之發展 025
第一節 明治時期教育品美術展覽會 026
第二節 統治二十年教育品美術展覽會 032
第三節 台灣殖民地教育品美術展覽會 038
第四節 帝國太子教育品美術展覽會 041
第五節 統治三十年教育品美術展覽會 052
第三章 美術運動的胎動期 063
第一節 殖民美術展覽會過程 064
第二節 大和人畫家興起水墨畫沒落 071
第三節 殖民畫家石川與鹽月的競艷 096
第四節 殖...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04頁開數:20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