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面對的真相》具體解答版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高爾,對於氣候變遷提出全方位建言
我們仍有許多選擇,關鍵就在於正視問題與實際行動!
「站在希望猶在的現實面前……絕望不過是逃避問題的另一種形式罷了。我們沒有額外的時間浪費在絕望上,眼前攤著解決方案,我們只需做出抉擇:是否現在就採取行動?
非洲流傳著一句古老的諺語:『如果你想走得快,就獨自上路;如果你想走得遠,就結伴同行。』
此刻,我們必須也走得快,也走得遠。」——高爾
美國前副總統、諾貝爾和平獎得獎人高爾繼《不願面對的真相》後,再推出重量級環保巨著《難以迴避的抉擇》,以近300幅撼動人心的精美插圖,搭配扎實陳述,對於氣候變遷,提出最全方位也最有效的解決方法。
目前人類的三大主要共通問題:安全、經濟、氣候變遷,這三大危機拆開來看,似乎永遠無解;然而仔細審視,三大危機實為一體,而且問題的解答簡單到極其荒謬——人類對碳基燃料(carbon-based fuel)的過度依賴,正是三大危機背後的根本癥結。本書所陳明的,就是對碳基燃料經濟系統的全面質疑、提出地球環境惡化的直接證據,並且提供實際可行之環保替代方案與心態建設,擘畫地球公民共同努力之方向;是一本極具實用性的氣候解決方案白皮書,也是最精彩動人的環境科普新知。
作者簡介:
艾爾.高爾(Al Gore)
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國前副總統。以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榮獲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及最佳歌曲獎項,同名書籍(中文版由商周發行)亦為全球暢銷著作。
高爾曾任蘋果公司董事、Google 首席顧問、中田納西州立大學客座教授,並擔任世代投資管理公司(Generation Investment Management)董事長,主持非盈利性組織氣候保護聯盟(Alliance for Climate Protection)。現居於田納西州納什維爾。
譯者簡介:
姓名:王惟芬
台大動物系,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科技醫療史碩士。曾經謀生處:中研院動物所與生物多樣性中心、葉子咖啡店、總統府與台大海洋所。譯著有《挑戰海洋盡頭》、《普魯斯特與烏賊》、《左手、右手:探討不對稱的起源》、《蝴蝶、斑馬與胚胎》、《抗生素的迷思》、《水資源地圖》等書。另曾參與環境資訊電子報、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與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等編譯。
姓名:楊仕音
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系學士、動物學研究所碩士畢,主修病毒遺傳。美國長春藤Dartmouth College科技管理學碩士畢。曾任專職專利工程師、國安局∕大專院校兼職英文講師及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網站兼職翻譯。譯有《半顆腦袋就夠了》、《信任的療癒力》,合譯有《動物密碼》、《普魯斯特與烏賊》、《地球:從美麗到滄桑》、《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22篇名人大腦故事》等書,編有《下班時間扭轉未來》等書。獲頒第四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翻譯類獎。具多場企業會議逐步口譯經驗。
作者序
自序
前言
約二十年前,已故的美國小說家馮內果(Kurt Vosnnegut)寫到:「回顧我在美國所度過的青春時代,撇開青春本身不談,有哪件事令我至今難忘的嗎?的確有。那就是一項重要的資訊——人類即將親手把我們生存其上、青綠而潮溼的星球,轉變為一個無法居住的棲地。我反覆思忖:人類該如何挽回?」
以他慣有的超現實、黑色幽默與略帶憤世嫉俗的文風,馮內果繼續寫到:「如果天使或來自外星球的訪客或其他未知的什麼,在一百年後來到地球,發現人類如同恐龍一樣絕跡了,我們可以留給他們什麼關於人類物種的訊息呢?或許我們可以在大峽谷的壁面上刻下:」
「人類曾有機會自我拯救,但是該死的是我們不夠盡力嘗試、我們過於懶惰……過於卑劣。」
馮內果建議我們為人類文明留下如是訊息。
當我們得知人類文明所依憑的地球環境和氣候平衡已遭到嚴重摧毀,可能會產生無力的絕望感。伴隨絕望而來的危機是,我們自覺錯失了主宰未來自身命運的時機,如果不立即開始做出巨大改變,地球勢必會發生難以想像的災難。
然而,多數研究氣候變遷的專家認為,我們應該還有足夠的時間避免嚴重衝擊發生,而儘管前方路途漫長,人類最終依舊可能成功修復對文明存亡而言,事關重大的氣候平衡與生態完整性(ecological integrity)。
無論如何,站在希望猶在的現實面前,絕望顯然無用。絕望不過是逃避問題的另一種形式罷了,它僅能換來消極的態度。我們沒有額外的時間浪費在絕望上,眼前攤著解決方案,我們只需做出抉擇:是否現在就採取行動?
非洲流傳著一句古老的諺語:「如果你想走得快,就獨自上路;如果你想走得遠,就結伴同行。」
此刻,我們必須走得遠,也走得快。
這是一本解決氣候危機的白皮書。自《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出版以來的三年半,我發起了三十多場歷時甚長、緊鑼密鼓的「行動方案高峰論壇」(Solutions Summits),邀請全球頂尖的專家共同交流、討論有助於架構氣候危機解決方案的相關知識與經驗。此外,我還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進行了許多一對一的會談,為此議題尋找出一連串富效率的解決手段。
我們從各個角度檢視並釐清問題,再依此規畫全球性的行動方案藍圖;包括神經科學、經濟學、資訊科學、農業科學等領域數一數二的專家們齊聚一堂,由己身專長出發,熱忱分享訊息,並耐心解釋可行的選項。本書將這些與會者所提供的洞見集結成書,因為他們,才有這些我之前從未耳聞,滿是新意及創意的解決之道。
這就是為什麼我決定寫這本書,並挑選相應的圖片與精心設計的圖表,將搜集自各方的有效解決方案,完整呈現在各位的眼前。我期盼這本書能夠激勵讀者投入解決全球氣候危機的行列,而除了每個個體貢獻一己之力外,更希望參與層面能透過政策法規擴及至各個國家,乃至於全世界,為人類無可迴避的責任做出抉擇。
對我來說,這是一趟驚奇而又具啟發的旅程,因為顯而易見的是,我們手邊現有的工具,足以解決數項氣候危機,而我們僅需專注於其一。如今,唯一欠缺的不過只是眾志成城的意志。政策扭轉的時機正朝著我們步步接近,一旦時機成熟,各國人民將會意識到必須面對的現實,並願意共同承擔起拯救人類文明的挑戰。
眼前的道路勢必布滿荊棘,但我必須重申,只要我們下定決心,這場氣候變遷的危機一定可以解決。
同時,人類對此前所未有的殊榮及使命應心存喜悅;因為,唯有生於現世的我們有機會為人類的前途盡心盡力,而人類文明該何去何從,正掌握在我們手裡。
隨著肩上所負荷的挑戰加重,我們將會發現更多新的證據。這些證據再再證明人類文明的命運,端視全體地球公民能否在拯救地球棲地的適居性(habitability)及打造一個更為公義、人道、繁榮的環境時,有效發揮合作力量。
從理性出發來分析當前全球的氣候危機,當下是人類千載難逢的機會。許多根深柢固,長期以來為人所忽略的議題,有機會在此得到一勞永逸的解決,而未來的世代將能因此享有健康、繁榮的生活條件,甚至能為他們帶來更多追求幸福人生的機會。
當人類決意面對挑戰時,其必要之系統變革規模將會衍生出另一項益處——針對各種面向、經年累月存在的問題提供極具效力的解決方案。地球上存在的赤貧、大規模饑荒、營養不良和許多威脅生命的疾病等,是長年以來困擾人類的重大問題,也是苦痛的根源。然而,我們一旦成功地將全球經濟引導至低碳的發展方向,過去數世紀來蔓延、惡化的問題,將隨之迎刃而解。
而解決問題關鍵的第一步即是:我們必須下定決心。我們指的是全體地球公民。此處,引用莎士比亞的形容:其中必然存在著困境(the rub)——因為光是想像人類是一種能夠有意識地做出集體決定的物種,就有些荒謬。但這正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任務。
本書內容將會著眼於人類此刻必須正視的集體決定:將挽救文明列為政治、經濟、社會行動規畫的核心。
這是人類史無前例的重大時刻,我們共有的家園——地球——危在旦夕;而面臨毀滅命運的並非地球本身,而是其棲地對於人類的適居性。地球愈來愈不利於我們居住了。
另外,由於全球氣候危機本身即是跨領域的議題——超越了學科、國界、意識型態與政治分野,因此試圖以各個學術領域壁壘分明的觀點出發,尋求解決方案當中的不同要素,是方向錯誤。
把解決方案的重責大任交付某個個體承擔,也是個過度天真的想法。我們必須承認凝聚集體行動的必要性。當然,每位地球公民都責無旁貸,而每個人在日常生活、家戶或職場中的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力皆舉足輕重。而個體環保行為的加成效果,為人類帶來成功的前提——因為它能堅定我們的希望和棄而不捨的承諾。但個體的力量畢竟有限,我們要換掉的,不僅僅是家中的燈泡或窗戶,更是法規與政策。
任何一位渴望參與這項行動方案的地球公民,必須積極地挺身而出,提倡、爭取新法規及新協議的推動,全球性的解決方案才有可能成真。因此本書在討論全體人類應共同承擔責任的篇幅,遠大於個人環保行動的規畫。
我常看到人們對於此事報持著懷疑的態度,他們認為:共同承諾、共同承擔一事光是在美國就顯得不切實際了,更何況要推廣到全世界。然而事實上,人類已經展開不少行動,並正朝著正確的方向大步邁進中。無論這些行動是由觀察敏銳並迅速反應市場機會的企業、或是一群決心為「終止全球暖化」貢獻心力的小學五年級生所展開,變化的徵兆在全球已隨處可見。
舉例而言,儘管數十年後的人口總數,與二十世紀初人口總數相較,大約多出了五倍半,但人口成長的趨勢漸緩,其成長率也逐年穩定中。過去三年來,還有另一項令人振奮的變化:地球公民對於氣候危機的意識抬頭,也開始正視人類將要面臨的相關嚴峻挑戰。
2008年秋季,全球經濟危機凸顯出相互協調的整體經濟刺激,為創造就業機會、避免世界同步性且更為惡化的經濟蕭條後續效應所帶來之價值。同時,阿富汗軍事衝突的惡化和伊拉克局勢的持續不穩定,都不斷提醒著我們波斯灣地區的安全議題,將可能衍生出全球石油的供應危機——畢竟現在,美國及世界整體的經濟發展均受制於中東主權國家掌控的石油資源。
地質學家與經濟學家一直針對「石油峰值」(peak oil,譯注:石油產量達到最後的高峰值,並將持續下降直到停止)發生的確切時間點爭論不休,而大量證據顯示現今可能已經相當逼近,甚或根本處在全球石油生產的高峰期了——因為經濟開採成本與市場價格兩者十分接近。2008年,國際能源署(IEA)在首份針對全球八百座大型油田的深度分析報告中指出,這些油田絕大多數已過了產量高峰,且產量下降的速度是2007年預測值的兩倍。
2008年8月,美國石油及天然氣業界成功且資深的高手匹肯斯(T. Boone Pickens)說,以他的觀察,全球石油產量實際上在2006年就達到了高峰。無論匹肯斯與其擁護者的論點正確與否,這仍是人類遲早必須面對的現實——發現新油田的速度與如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成長中的石油需求成長率之間,差距愈來愈大。
只要美國每年持續花費近五千億美元的經費進口原油,當前的財政赤字便無法獲得控制,美元幣值也將趨於弱勢。長年以來,位於全球動蕩地區的能源儲備綁架了全球經濟;如果這樣的局勢不變,我們勢必還將繼續受週期性石油價格的飆升所衝擊,以2008年夏季為例,石油價格曾經飆升至每桶一百四十五美元。
目前,中國一直運用其龐大的經常帳順差(current account surplus)在全世界收購能源公司及油田控股。同時開始野心勃勃地計畫獨占太陽能板的製造,中國意欲以此為國內及其他國家提供一條出路,使能源生產漸漸轉向低碳的方向。中國也即將成為世界最大的風力發電國,並正在建設全球首創的八百千伏全國超級電網,將各個地區連接至高科技的輸電/配電網。
相較之下,美國由於對進口石油的依賴程度地高的離譜,使經常帳赤字始終居高不下。美國前商貿部長彼得.彼特森(Peter Peterson)創立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院(Perterson Institute)曾提出,這樣的局面若不改善,將演變成一場經濟災難。2009年第一季,美國耗費了四百六十億美元進口石油和石油產品,使其經常帳赤字停留在一兆零一百五十億美元(此數字因經濟衰退已低於以往)。
安全、經濟、氣候危機,這三大危機拆開來看,似乎永遠無解;然而當我們仔細審視,三大危機實為一體,而且問題簡單到極其荒謬——人類對碳基燃料(carbon-based fuel)的過度依賴,正是三大危機背後的根本癥結。
只要我們釐清癥結,所有複雜糾結的問題便如同線團被理出頭緒一般;我們會發覺,答案早就握在手裡:我們必須承擔歷史的使命,打造一個結構與科技的基礎,促使人類快速而大規模地使用再生能源,徹底捨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
儘管歐巴馬總統在推動美國再生能源基礎設施方面所提出的政府鼓勵計畫,在一開始令人印象深刻,但是直到撰寫本書為止,石油、煤炭、天然氣公司以及依賴化石燃料的電力公司,甚至是受意識型態所左右的氣候危機論反對者,仍會對國會的決議程序施加控制力,竭力阻撓美國參議院通過新的氣候及能源相關法案。
今日的美國依舊向中國借錢,購買產自波斯灣的石油繼續燃燒,一步步地摧毀地球。而我們必須停止這一切。
至今,氣候危機影響環境的科學研究,還以「在過去二十年內是否具明顯衝擊」作為評估標準。每項新的深入評估結果都指出,之前對「最惡劣結果」的預測,低估了氣候危機的嚴重程度和蔓延速度。研究全球氣候危機的權威性組織——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IPPC)——在二十年的詳細分析後,得到四個見解一致的結論:氣候危機的證據是「不容置疑的」。
用以嚴格區分已知和未知的那條「理性黃金界線」,如今已受人漠視。印刷技術的誕生為人類帶來書籍報紙、普及的識字率、「理性原則」、平等主義以及代議制民主,而應運而生的是公眾論壇(public forum);隨著公眾論壇的變質,我們身處的政治文化正趨於瘋狂。
早期啓蒙哲學家描述的「文學界」(Republic of Letters)被數位圖像征服。這些圖像漫不經心地將新聞和娛樂摻雜在一起;宣導與廣告令人難以分辨、公益與私利全都混為一談。
舉個微不足道但卻能清楚說明此一現象的例子:2008年夏天,美國有一些歐巴馬總統的政敵宣稱,歐巴馬實際上不是美國出生的公民,因此他沒有資格繼續當美國總統。儘管歐巴馬出生地夏威夷州的州長與歐巴馬的黨派立場不同,卻以個人名義調查並且證實了歐巴馬四十八年前的官方出生證明。夏威夷圖書館向火奴魯魯(Honolulu)當地發行的兩份報紙提供了出生證明的副本,確認歐巴馬出生證明內容中所陳述的事實。然而,仍有許多人圍繞著此一議題,繼續死纏爛打、爭辯不休。甚至還有人提出這其中或藏有某個涉及幾代、精心策畫的黑暗陰謀,並提出一份粗糙、明顯為偽造的肯亞出生證明。
這類子虛烏有又莫名其妙的陰謀論其實不值一提,但這個活生生的實例卻反映出另一個問題:與此例相似的是,即使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已在過去二十年間通過四項完備的評估;即使全球氣候危機的結論是由美國、中國、英國、印度、俄羅斯、巴西、法國、義大利、加拿大、德國和日本之國家級科學研究機構一致達成的共識,總存在一些所謂「全球氣候暖化的懷疑論者」,不願意接受這項事實。
已故參議員帕特.莫尼漢(Pat Moynihan)曾有句名言:「每個人都有權表達自己的觀點,但無權捏造事實。」為了在全球達成充分共識,以此支持關乎人類存亡的大膽決策,我們必須找到辦法來尋求最為有力的證據,並藉由熱烈的公開討論加以驗證。接著,一旦理性的意見為人採納、我們應以堅定的信念同意「事實」本身遠比任何其他的說法更真實,並且面對事實以及其影響力,才能進一步解決問題。
提及「出生證明事件」的第二個原因,是為了再次比較人們對氣候科學的態度。有些著名的媒體也許因為對「報導新聞」和「虛構娛樂」用以提高收視率之間的界限曖昧不清,常針對假議題煽風點火,且在大眾面前假裝真相仍有爭議,或是繼續窮追猛打一一這實在令人不安。
在這樣的氛圍裡,那些激進改革的反對者對氣候災難的警告開始感到疲乏,但他們才是動員更多人支持政策改進的基層力量。結果就是,他們完全地忽視科學證據。這是說服政界、商界領導者變得愈來愈困難的其中一個理由,而他們其實應該更清楚氣候危機並不是危言聳聽。
而「自治制度」(self-government)所憑藉的協商審議過程,其可信度的風險在於,不斷有人故意針對長久以來無可非議的事證加以扭曲,製造假爭議,以妨礙大眾對這場重大氣候危機的認知。有時,偽證等同於謀殺;自欺無異於自殺。《聖經‧箴言》,所羅門警告以暴力為生的人:「蹲伏,是為自害己命」(They set an ambush for themselves)。
公元前六世紀,伊索寓言裡描述了一個故事——「放羊的孩子」。他好幾次欺騙附近的農夫,大喊著:「狼來了!」,並以看著他們急忙前來救援的樣子為樂;最終,這個孩子親眼目睹自己照看的羊被狼吃掉了。
二百多年前,中國一位無名氏講了一則寓言。有位君主為了取悅他的寵妃,屢次敲響警鐘,假冒敵人來襲,要士兵迅速做好準備投入戰鬥。然而當敵人真的發動攻擊時,士兵已對鐘聲麻木,於是城陷君死。
在我們的世代,權威的思想家和自私自利的企業提倡將探索真相轉變為探求權力。而這導致了人們對於事實同樣的無感,而看不到前所未有的悲劇正要席捲人類。
拒絕接受科學共識與堅持忽視危機的這些人認為,阻止危機惡化超乎我們的能力範圍,人類只要順其自然地接受且適應環境變遷,即是最好的選擇。抱持相反意見的人,則將此種說法視為危險的誤導,並主張人類的首要任務是:竭盡所能地阻止地球生態被摧毀。因為地球生態曾經孕育了我們,同時對人類文明的延續至關重要。
而實際上,根本沒有選擇。我們必須同時面對兩種挑戰:拯救正遭受損害的部分,並同時挽救人類文明的未來;其他方案都理當受到摒棄。
進一步而言,早期氣候危機之下的受害者必須獲得同理和資助——這在鞏固「解決氣候問題並防範其持續惡化」的全球共識上,是必要條件。如果我們一再忽略此一既成事實,不願勇敢地踏出阻止地球環境毀滅的第一步,適應說最終必然是紙上空談。
若此刻的我們缺乏大刀闊斧改善的決心,世世代代的子孫將會面臨氣侯災難帶來愈來愈嚴峻的考驗。我們不能等到災難已成燎原之勢再來行動,否則將後悔莫及。
到時,人類的後代終會體悟,因為身為祖先之我們的罪責,才導致他們和子子孫孫的生活不斷惡化;而後人有充分的理由詛咒我們這個為人類掘墓的世代。
拯救人類的任務確實已迫在眉睫。即使現在對同一時代受害的人們伸出援手,我們仍無法否認此舉僅是履行義務的開始。
自序
前言
約二十年前,已故的美國小說家馮內果(Kurt Vosnnegut)寫到:「回顧我在美國所度過的青春時代,撇開青春本身不談,有哪件事令我至今難忘的嗎?的確有。那就是一項重要的資訊——人類即將親手把我們生存其上、青綠而潮溼的星球,轉變為一個無法居住的棲地。我反覆思忖:人類該如何挽回?」
以他慣有的超現實、黑色幽默與略帶憤世嫉俗的文風,馮內果繼續寫到:「如果天使或來自外星球的訪客或其他未知的什麼,在一百年後來到地球,發現人類如同恐龍一樣絕跡了,我們可以留給他們什麼關於人類物種的訊息呢?或許我們可以在大峽...
目錄
第一部 危機
前言
第一章 升起的,必須降下
第二部 我們的能源
第二章 能源來自何方?去了哪裡?
第三章 來自太陽的電能
第四章 收穫風能
第五章 汲取地熱
第六章 種植性燃料
第七章 碳捕集和封存
第八章 另一種選項,核能?
第三部 生命系統
第九章 森林
第十章 土壤
第十一章 人口
第四部 如何利用能源
第十二章 節約即有餘
第十三章 超級電網
第五部 必須跨越的阻礙
第十四章 改變思維
第十五章 碳的真實成本
第十六章 政治阻礙
第六部 加快行動
第十七章 資訊的力量
第十八章 我們的抉擇
索引
第一部 危機
前言
第一章 升起的,必須降下
第二部 我們的能源
第二章 能源來自何方?去了哪裡?
第三章 來自太陽的電能
第四章 收穫風能
第五章 汲取地熱
第六章 種植性燃料
第七章 碳捕集和封存
第八章 另一種選項,核能?
第三部 生命系統
第九章 森林
第十章 土壤
第十一章 人口
第四部 如何利用能源
第十二章 節約即有餘
第十三章 超級電網
第五部 必須跨越的阻礙
第十四章 改變思維
第十五章 碳的真實成本
第十六章 政治阻礙
第六部 加快行動
第十七章 資訊的力量
第十八章 我們的抉擇
索...
商品資料
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14-03-09ISBN/ISSN:978986272545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2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