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120周年典藏版,2014年度最佳讀物禮品!
◎以全新觀點詮釋甲午戰爭,闡述日本崛起的近代史觀,擺脫自憐情緒,學習別人優點,迎向光明未來。
◎作者造訪伊藤博文故鄉、靖國神社、紀念館、交戰船艦遺址等與甲午相關的日本景點,史跡今覽別有一番滋味!
◎書中穿插歷史小故事、簡明圖表與海戰圖,讓您輕鬆閱讀戰史。精闢導讀帶您從世界的角度審視這場關鍵戰役。
甲午戰後,大清自強運動宣告失敗;日本一炮而紅,就此崛起;
朝鮮失去靠山,落入日本掌握;台灣割讓給日本,脫離中國統治;
琉球遭日本吞併,成為現今的沖繩,整個東亞局勢為之一變。
一場關鍵戰役,改變了全世界的命運!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5780548.pdf
作者簡介:
台灣阿誠
本名莊曜誠,交大資科系、台大資工所畢業。竹科知名IC設計公司員工,專精DRAM。作者從小熱愛歷史,熱愛生命,勇於面對各種挑戰,相信人生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
「歷史是屬於願意去了解它的人所擁有的」,在閱覽眾多歷史書籍之後,作者決定出版一本以全新觀點解讀甲午戰爭的書籍,並將歷史與旅遊巧妙結合,讓歷史讀來生動有趣,拉近讀者跟偉人、跟戰爭之間的距離。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煙硝前奏
第一節 不敵洋炮的武士刀
一八三七年,有人上報江戶灣浦賀海面發現了一只形跡可疑的異國船隻,浦賀奉行(市長)立即下令開炮將其驅逐。日本幕府早於一六三三年就頒布了鎖國令,只要發現外國船隻接近,就予以炮擊驅離。翌年,荷蘭船員告知那艘船是美國船,以送還日本漂流民為由,前來要求開港貿易。
幕府施行鎖國政策後,只允許清國與荷蘭兩個國家的商船進入日本。但英、俄等西方船隻仍不斷找機會想來打開通商之路,除發生小摩擦外,其要求一樣遭幕府拒絕。
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後,歐美國家走進機器時代,大量製造成為盛行的生產模式,歐洲列強對原料的需求大幅提升,大量製造的商品也需要對外拓展市場,因此當時的歐洲強國展開了一個全新的殖民浪潮。
當時的亞洲,清國於一八四二年剛結束與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的清國與英國簽訂有史以來第一個不平等《南京條約》,並開放沿海的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港口進行貿易通商,同時將香港島讓予英國治理。
向來尊中國為老大的日本,顯然被這一仗的結果嚇到了,幕府立刻實施了重振權威和加強國防的「天保改革」,同時取消了實施十七年之久的《異國船驅逐令》,另要求沿海慎用炮臺,向外國船只提供薪柴和淡水,並溫和勸其離境。
還是鎖不住啦
當時的美國,相對於歐洲已完成工業革命的列強來說,還只能稱得上是二流國家。雖然也想從列強手中分到一些東亞殖民地,但因當時內部南北矛盾加劇,內戰危機加深,量力盤算下,便以挑選看似還弱小的日本作為東亞新戰略的首要目標。那時歐洲列強正忙著在爭奪中亞、巴爾幹半島和黑海海峽而無力東顧,美國便趁機取得衝撞日本國門的上場機會。
十九世紀四○年代起,太平洋捕鯨業正夯,美國便有上萬人投入此行業。一八四五年,美國捕鯨船再次載著數十名日本海難漂流人員前往浦賀港。此次沒有遭到炮火轟擊,反而受到親切的接待,這種溫和政策的調整,促使美國積極想再來試試水溫。
隔年,一八四六年,三艘美國軍艦來到日本要求開國通商,遭到江戶幕府拒絕。
一八五三年,日本嘉永六年,也就是江戶時代末期,搭載數十門火炮的四艘美國海軍艦船駛入江戶灣(今東京灣),率隊的東印度艦隊司令佩里將軍再度要求日本開放通商口岸,以及對美國提供片面最惠國待遇。這些船隻由於船體被塗成了黑色,而被日本人稱為「黑船」。看似強大堅硬的黑船出現在日本人面前,為江戶城帶來莫大的騷動與不安。
佩里開出條件後,揚言隔年再來。
一八五四年一月,佩里再度率領九艘軍艦駛入江戶灣,並將炮口對準首都江戶城,這一次幕府無計可施,被迫與美國簽下日本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日美和親條約》(又稱《神奈川條約》),開放下田與箱館(今函館)兩港口與美國通商,鎖國政策結束,日本國門正式打開。
當時的日本就像是一個瘦小虛弱的孩子,一天到晚被歐美列強霸凌欺負,在美國之後,也陸續和荷蘭、俄國、英國、法國等國簽下不平等條約。
在歐美列強的步步進逼下,日本多次與列強間的小規模交戰都以慘敗收場,國內局勢更是一片混亂,無力解決問題的江戶幕府備受責難,民間因而發起打倒幕府的革命活動,史稱「倒幕運動」。
由於江戶幕府對內對外都無力解決頹勢,部分有志之士更提出將國家政權交還給天皇的建議,以挽回內憂外患的窘境。這項改變執政權的提案,當然引發既有政權的反彈,因而發生多場內戰,但衰弱的幕府終究無力抵擋各方的武力挑戰,被迫在一八六七年將政權交還給日本天皇,史稱「大政奉還」,在天皇頒令廢除幕府之後,日本正式進入明治政府時代,長達六百多年的武士封建制度終結,日本建立了近代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
讀史小幫手:中國?清國?傻傻分不清楚
大家也許會覺得「清國」這個稱呼很陌生,為什麼不稱做清朝,而要叫做清國呢?
「清國」指的就是「大清帝國」的簡稱,大清帝國是一個由滿族人所統治的政權,統治時間為西元一六一六至一九一二年,統治領土大約和現在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相當。
現在兩岸學者不約而同喜歡把「中國」當作是一個容器,刻意塑造其強烈的正統性與一致性,而把歷史上的各個朝代,都看做只是這個容器裡面可以替換的內容物,例如:周朝、漢朝、魏晉南北朝、唐朝,或是離我們比較接近的明朝、清朝。
「中國」這個名詞,某種程度想要讓大家覺得,不論這塊土地上的政權如何改變,我們還是血脈相依的同一種人;即使其中有些外族侵略,但最終都跟漢族融合了,不論處在什麼朝代或是什麼人執政,大家同為「中國」的本質不變。當然同樣身為廣義中國人的一份子(中國人、台灣人、華人……這太複雜了),我認同這是個好方法。
但當時清國人可能就不這麼想了,晚清以來,就有人開始使用「中國」來代替「清國」這個名詞,不過在大清帝國正式被革命軍推翻以前,還是有很多人認為,這個國家叫做「大清帝國」,而大清帝國應該會是個永遠存在的政權。
先不管自己人怎麼講,來看看當時外國人如何稱呼這個國家──「中日甲午戰爭」,這是兩岸一致的說法;而以日本的看法,這場戰爭叫做「日清戰爭」,是大日本帝國與大清帝國間的戰爭。本書之後都會以「清國」來代替「清朝」這個名詞,讓大家更能同理那個年代所發生的事情。
第二章 清日爭鋒
第一節 自強不夠力,維新太給力
清日兩國在歐美列強的頻頻叩關下,開始進行西化改革、提升軍力,但是兩國的氣氛卻是截然不同的。
清國:一邊自強,一邊自戕
當時的光緒皇帝,還算是個想要努力改革的清國皇帝,許多洋務運動富國強兵的改革項目,都是他批准支持的。但別忘了,皇帝的上面還有一個皇太后--慈禧太后在垂簾聽政,把持著清國最重要的決策。
光緒之所以可以當皇帝,是慈禧太后決定的;光緒的大老婆,也是慈禧太后決定的;光緒最喜歡的珍妃,甚至還是被慈禧太后逼迫投井而死的。因此我們在思考清國最高決策時,就得將慈禧的角色考慮進去。
當時,清國有兩位最受倚重的大臣,剛好一文一武。其一是文人出身的翁同龢,他是同治跟光緒皇帝的老師,而後接下戶部尚書的職務,主管國家財政,並兼軍機大臣。
另一位則是軍職出身的李鴻章,他一輩子替國家平定了無數內亂,接著主導自強運動,建立北洋海軍,是晚清軍事、外交、內政、洋務的第一人選,當時的職務為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
這兩位一文一武的大臣,是晚清最重要的領袖人物,但兩人並不和睦。尤其翁同龢的哥哥還曾被李鴻章檢舉彈劾過,兩人就像有世仇一樣的對立著。
同時,李鴻章手握龐大軍權,讓翁同龢備感壓力,處處想跟李鴻章作對。例如北洋艦隊買船買彈的軍費,就曾被翁同龢擋下來;翁同龢還對李鴻章的子弟兵、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提出彈劾,認為陸軍出身的丁汝昌只識弓馬,無法勝任海軍提督職務。
這兩人明明都是非常優秀的人才,而且生性儉樸,處處都為國家著想,本身人品沒問題,但卻頻頻勾心鬥角,無法合作。一個是學術地位崇高並且管理國家財政的大文官,一個是替國家大力改革並且掌握軍權的大武官,朝廷光是這兩派人馬的明爭暗鬥,就讓很多朝政虛耗空轉。
清國這四位領袖人物,對於外敵來犯的態度各有不同,即使同樣是支持主戰或是主和,背後的動機也完全不同,各有各的如意算盤。
日本:好想得冠軍、拿金牌
同樣遭受歐美列強侵犯的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全國大改造,穿著、講話、生活習慣、國家制度等裡裡外外徹底進化,經過了將近三十年的大變法,各方面都有顯著進展,因此需要有個實質且漂亮的成績單以示國人。而戰爭勝利,就是建立民族自信心的最佳途徑。
當時的日本,缺乏類似定遠號的鐵甲巨艦,當然也無法配置這種巨艦相對應的巨炮。因此,日本海軍朝向高航速、高射速的目標發展,想用這樣快步調的策略,來壓制敵方巨艦火力強但速度慢的缺點。
日本內閣總理伊藤博文提出,海軍要購買英國高航速最新的戰艦「吉野號」,但遭到日本國會反對,當時日本國內經濟狀況不好,在幾度擴充軍備後,國庫幾乎沒錢,國會杯葛伊藤博文的提案,朝野僵持不下。
明治天皇知道戰爭勢在必行,但沒有正面挑戰國會,而是宣布今後自己一天只吃一餐來替國家省錢,並且捐出私房錢,為海軍添購新軍艦貢獻心力。
全國百姓看到天皇都這麼有決心了,上行下效,團結一致,大家紛紛出錢出力促成軍備升級,後來日本國會也通過了「吉野號」的採購案。
為了軍隊、為了國家,為了天皇,為了大日本帝國,他們拼了!
[史跡今覽] 靖國神社
日本的古蹟景點中,最富爭議性的地方,應該就是靖國神社了。
靖國神社,原名「東京招魂社」,建於明治二年(西元一八六九年),由明治天皇下令建造。設立的時間點很早,因此跟日本侵華扯不上關係,甚至比甲午戰爭還要早。
原本只是天皇感念在明治維新期間捐軀沙場的軍人們,特別蓋一座神社來祭拜這些勇士們的英靈。
明治十二年(一八七九年),明治天皇將東京招魂社改名為「靖國神社」,其中「靖國」兩字,還是出自於中國典籍《左傳》裡面的「吾以靖國也」,意思是使國家安定、安樂之意。所以靖國神社的命名,意味著因為這些英勇奮戰的軍人保家衛國,使日本才得以安定、安樂。
日本各地也有多處「護國神社」,所祭祀的幾乎都是在某個朝代為國捐軀的勇士們,跟靖國神社意思其實差不多,但明治天皇特別將此處命名跟其他神社不一樣,重視與尊敬之意溢於言表。
後來日本日漸強盛,接連對清國、俄國、以及後來的中華民國開戰,靖國神社自然成為安置這些為國捐軀的日本軍魂,最終歸附的場所。
包括甲午戰爭、乙未戰爭(割讓台灣後的日軍征台戰役)、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九一八事變(日本稱為滿洲事變)、七七事變(日本稱為支那事變,開啟了八年抗戰)、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日本軍魂都安息於此。
在日本,準備要上戰場的軍人們都會來參拜靖國神社,所謂「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緬懷一下前人這種「置個人死生於度外」的情操,期許自己一定也要盡忠報國,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有時還會互相開玩笑,相約之後「神社見」,為了效忠天皇,個個視死如歸,並且如果有幸為了天皇而殉國,就跟著弟兄們一起來到神社讓大家祭拜。
靖國神社祭祀的戰亡者,其人數如下表,傷亡最慘重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尤其日本在對美國發動珍珠港事變之後,在中國有多次大型戰役、大量船艦被美軍摧毀,陣亡人數高達兩百多萬人。其次則是日俄戰爭。
從鳥居一路走進來,沿路上會看到兩個牌子,一個在路中寫著「下乘」,意思就是要你下車,走路進來,以示對神社的尊敬,那為什麼不寫「下車」呢?猜想是因為早期軍人還有騎馬,下乘就包括了要你放下任何交通工具,帶著一顆恭敬心走路進來。
接近靖國神社本殿還有第二的牌子,寫著「皇族下乘」,也就是即使你貴為皇族,參拜靖國神社時,一樣要在神社本殿外就從交通工具下來,誠心徒步來祭拜,可見日本對靖國神社的重視。
日本人這種忠心愛國的情操,真的不是凡夫俗子可以想像的,對此我沒有任何不敬的評論,這些烈士們所做的犧牲的確令人敬佩。
恰巧日本也出了一位有史以來最英明的領導人──明治天皇,配合當代這群忠於國家的軍民,簡直是完美到了極點。整個國家在很短的時間內徹底的強盛起來,當時國際上不太看好的日清戰爭、日俄戰爭,日本都贏得了關鍵性的勝利。
這麼多大小戰役,一共將近兩百五十萬個戰場上的英靈,都合祀在靖國神社。原本這也沒什麼大問題,就如同我們國家也有「忠烈祠」,或是鄉間都有「義民廟」,紀念著保家衛國、捐軀沙場的戰士們,讓大家有個懷念他們的地方。
但爭議的地方在於,一九七八年,靖國神社將二次大戰甲級戰犯「東條英機」等十四人,列入靖國神社合祭,讓靖國神社的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後,國際法庭認為日本是因為極端的右翼軍人掌握政權,才會釀成太平洋戰爭,其中情節嚴重的列為甲級戰犯,有些還被處以死刑。
靖國神社自從合祭了這些甲級戰犯後,等於變相肯定了這些把持國家的右派軍人,這個舉動勾起了許多人當年的傷痛,也引起鄰國的強烈抗議,尤其是中國、台灣、韓國,只要日本哪位政治人物去參拜靖國神社,都會在媒體上
引起軒然大波,認為日本根本沒有反省二次大戰所犯下的錯誤。
另外,原本每年都會參拜靖國神社的日本昭和天皇,在合祭甲級戰犯後,就不再前往參拜。
靖國神社合祭戰犯後,激化了民族仇恨,例如二○一一年,就有一位外祖母曾被日軍強徵作「慰安婦」的中國人,趁著晚上沒人注意在靖國神社大門縱火,火勢雖很快被撲滅,但大門柱子門腳,現在還看得到燒焦的痕跡。
二○○七年,前總統李登輝利用訪問日本的機會,前往靖國神社參拜過世六十餘年的兄長,雖然李登輝強調這是私人行程,但仍在兩岸政壇掀起波瀾。李前總統在日本擁有不小的知名度,在靖國神社的商品販賣區,還可看到他的書籍作品。
以上內容節錄自《1894歷史在甲午轉彎》台灣阿誠◎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5780548.pdf
第一章 煙硝前奏
第一節 不敵洋炮的武士刀
一八三七年,有人上報江戶灣浦賀海面發現了一只形跡可疑的異國船隻,浦賀奉行(市長)立即下令開炮將其驅逐。日本幕府早於一六三三年就頒布了鎖國令,只要發現外國船隻接近,就予以炮擊驅離。翌年,荷蘭船員告知那艘船是美國船,以送還日本漂流民為由,前來要求開港貿易。
幕府施行鎖國政策後,只允許清國與荷蘭兩個國家的商船進入日本。但英、俄等西方船隻仍不斷找機會想來打開通商之路,除發生小摩擦外,其要求一樣遭幕府拒絕。
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後,歐美國家走進機器時代,大量製造成為盛...
作者序
【推薦序】
難道「歷史」不能更有趣、更引人閱讀?
這本書做到了!莊曜誠跳脫現有歷史書寫的窠臼,以個人旅遊結合國家歷史,再揉合豐富的文獻紀錄,將原本沈重龐雜的甲午戰爭,轉化為生動活潑的歷史遊記,讓此書讀來倍增新鮮,也多添一份旅遊的輕鬆閒適。在浩瀚書海中,的確是一本亮眼之作!
公共電視資深製作人、導演 葉鴻洲
這樣一本好書,竟出自於一位傑出科技人的創意,真令人驚喜;我曾經推薦許多有關歷史文化及觀光旅遊的好書給聽眾,像這樣巧妙地結合了嚴肅的戰爭歷史與現代人輕鬆旅遊為主題的創作,的確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君茹真心推薦給您。
資深廣播媒體人 沈君茹
從書中提到的歷史事件與人物,可以看到阿誠對於甲午戰爭前後背景鉅細靡遺的描述、口語化的講解,加上圖片的說明,再到實地場景的拍攝,逐一分析與介紹,讓整個歷史事件彷彿原地重現,也讓身為讀者的我有置身其中之感,甚至忍不住想親臨現場,一睹風貌。
台北市幸安國小老師 林冠廷
【作者序】
甲午兩甲子
近代中國人對日本可說是負面情緒高漲,而台灣人對日本則有種愛恨交織的複雜情感。日本人的優秀令人佩服,但來自歷史的可怕傷痕卻難以抹滅,這一切要從甲午戰爭說起。
正所謂弱國無外交,沒有強大的經濟與軍事基礎就只有被欺負的份。以往的歷史著作提及甲午戰爭多是著重在戰爭的進行以及馬關條約,背景陳述多以中國為主,日本方面的背景著墨不多,而本書則將這種傾斜的狀況做了適度調整。
「知恥近乎勇!」甲午戰爭是日本躍身強權的關鍵一役,我們應該更積極地看待這一段歷史,探討日本為何能夠由弱轉強、鹹魚大翻身?又有哪些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英雄人物奠定了勝利的基礎?又是什麼樣的生長環境、文化背景造就了他們?這些都值得探究與學習,比以受害者的角度一味地去怨恨更具有正面意義。
書中更有作者實地造訪與甲午相關的人事物在日本的景點,讓讀者在有更深入的瞭解之餘,能以更輕鬆的心情面對、學習並且超越,如此方能真正擺脫過去的陰霾,客觀的正視這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歷史事件。
而甲午戰爭作為中日正面交鋒的第一場戰役,在歷史上有其特殊的意義。在甲午戰爭之後,大清帝國自強運動徹底宣告失敗,內部傾軋更加劇烈;日本一炮而紅並得到大量資源,就此崛起;朝鮮失去清國當靠山,政局落入日本掌握,紛亂四起;台灣割讓給日本,正式脫離中國統治;琉球被日本吞併,成為如今的沖繩。至此,整個東亞局勢為之一變,各國的命運走向在此轉彎。
被割讓的台灣自然不甘心落入異國番邦之手,著實發動了幾次起義。但不得不說日本人對統治確實有一套,加上天長日久,皇民化的印記可說是越發明顯,許多台灣人逐漸對日本產生認同。但二戰之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手,政權交替帶來了可怕的衝突,二二八事件發生了,給台灣民心重重的一擊,造成了許多人無歸屬感,反而懷念起日治時期,直到今日影響仍持續發酵。而這一切,都可上溯到甲午戰爭。
日本是清末列強中唯一的東亞國家,在甲午戰前也是備受欺凌的弱國,按理說是最能體會弱國的無奈與悲哀,但當他們自立自強後,手中的屠刀卻是舉得最高、揮得最狠!甲午戰爭的馬關條約、八國聯軍的辛丑合約、八年抗戰中著名的南京大屠殺等等,即使過了這麼多年,依然是讓中國人難以釋懷啊!這也是大陸為何時不時就會有反日聲浪出現的主要原因,造成日資企業對大陸市場又愛又懼。正應了李鴻章在馬關談判時所預測,日方對鄰國如此不留餘地的作法終將為自己的後代子孫留下無窮後患,後世人不得不引以為戒!
二○一四年適逢甲午戰爭一百二十周年,期盼藉由此書的出版,讓世人重新審視這場影響歷史的關鍵戰役,學生讀者亦可藉由此書瞭解到歷史課本之外的史實秘辛。
【推薦序】
難道「歷史」不能更有趣、更引人閱讀?
這本書做到了!莊曜誠跳脫現有歷史書寫的窠臼,以個人旅遊結合國家歷史,再揉合豐富的文獻紀錄,將原本沈重龐雜的甲午戰爭,轉化為生動活潑的歷史遊記,讓此書讀來倍增新鮮,也多添一份旅遊的輕鬆閒適。在浩瀚書海中,的確是一本亮眼之作!
公共電視資深製作人、導演 葉鴻洲
這樣一本好書,竟出自於一位傑出科技人的創意,真令人驚喜;我曾經推薦許多有關歷史文化及觀光旅遊的好書給聽眾,像這樣巧妙地結合了嚴肅的戰爭歷史與現代人輕鬆旅遊為主題的創作,的確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
目錄
推薦序1
推薦序2
推薦序3
自序/甲午兩甲子
導論/甲午戰役的歷史推理
時空逆行,盤點歷史
第一章 煙硝前奏
第一節 不敵洋炮的武士刀
第二節 學打架還是學進步?
第三節 以鄰為「貨」
第四節 船堅炮利的競賽
第二章 清日爭鋒
第一節 自強不夠力,維新太給力
第二節 烽火燃起──牙山戰役、豐島海戰
第三節 勝敗立現──平壤之戰、黃海海戰
第四節 最後抵抗──遼東之戰、威海衛之戰
第五節 情報員的逆襲
[ 史跡今覽]
.福澤諭吉與脫亞論
.日本海軍軍神──東鄉平八郎
.橫須賀,三笠公園
.凋零的鐵甲艦:鎮遠傳奇
.定遠殘章:福岡定遠館
第三章 收拾殘局
第一節 清夢乍醒
第二節 老將出馬,赴日簽約
第三節 割地賠款,馬關條約
[ 史跡今覽]
.下關,春帆樓
.日本第一總理──伊藤博文
第四節 悲劇人傑李鴻章
第五節 三國干涉還遼
第四章 戰後解盤
第一節 飛躍的日本
第二節 清國垮了,中國病了:《沈淪》
第三節 琉球與台灣的命運
第四節 朝鮮的瓦解
[ 史跡今覽]
.靖國神社
.遊就館
.沖繩觀光
.乃木神社
.皇居、東京車站
.原爆館與平和公園
第五章 又見甲午
第一節 回歸原點
第二節 東亞新局
第三節 歷史是屬於大家的
後記
推薦序1
推薦序2
推薦序3
自序/甲午兩甲子
導論/甲午戰役的歷史推理
時空逆行,盤點歷史
第一章 煙硝前奏
第一節 不敵洋炮的武士刀
第二節 學打架還是學進步?
第三節 以鄰為「貨」
第四節 船堅炮利的競賽
第二章 清日爭鋒
第一節 自強不夠力,維新太給力
第二節 烽火燃起──牙山戰役、豐島海戰
第三節 勝敗立現──平壤之戰、黃海海戰
第四節 最後抵抗──遼東之戰、威海衛之戰
第五節 情報員的逆襲
[ 史跡今覽]
.福澤諭吉與脫亞論
.日本海軍軍神──東鄉平八郎
.橫須賀,三笠公園
.凋零的鐵甲艦:鎮遠傳奇
.定遠殘章:福...
商品資料
出版社: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4-03-01ISBN/ISSN:978986578054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8頁開數:菊16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