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陪孩子讀一個故事、看一段電視節目、討論一則新聞事件,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和正確價值觀,教出一個自信快樂,足以抵抗外界誘惑的好孩子,最有效的方法。
孩子處於青春期的父母,常苦於「孩子不跟我們說話」「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很擔心他們受誘惑而變壞」。面對青春期孩子的狂飆歲月,就像對付流感一樣,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體質,當病毒入侵時,才有足夠的免疫力。而抵抗力的培養,等到青春期就來不及了,最好的時機就是五至十二歲,也就是進入學齡期之後到青春期之前,學者稱之為「教養的黃金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處於對父母敬畏、仰慕的階段,喜歡跟著大人,聽大人分享,對父母說的話接受度很高,也願意跟父母互動,是培養孩子正確學習態度和習慣的最佳時機;同時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可以講理,有思考及判斷力,學齡前的命令、指導方式已經不適用,「溝通」才是最有效的教養方式。
繼《教出這樣的好孩子》後,幼教博士、親職教育專家陳姝伶與資深媒體工作者余怡菁,將告訴父母如何把握這段培育品德、道德等價值觀念的關鍵時期,進行有效的溝通。書中剖析溝通的基礎、障礙,並提供溝通工具,幫助親子間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否則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就為之晚矣。
作者簡介:
陳姝伶 /作者
台大社會系、社會研究所畢業,奧瑞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幼兒教育系博士,專攻幼兒認知發展及親職教育。1991年在舊金山灣區成立親子樂園,義務解答華人父母在教養上的疑惑,近年並應邀在灣區各處演講,帶領讀書會和父母成長班。與余怡菁合著有《教出這樣的好孩子》(天下文化出版)。
余怡菁 /作者
台大外文系畢業,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新聞和大眾傳播碩士。曾於美國有線電視網CNN實習,並在紐約從事記者工作五年,報導作品散見各大媒體。著有《與藝術相遇在紐約—華人藝術家訪談錄》、《杜黑傳》(以上皆為時報文化出版)、《教出這樣的好孩子》(合著,天下文化出版)。目前定居矽谷,任職於美國非營利事業,專長於家庭教養資源。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善用教養的黃金期
教養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流感一樣,沒有絕對的預防針。要能預防流感,
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身體,當病毒入侵時,可以有足夠的免疫力抵抗。而這種抵抗力的培養,等到青春期時就來不及了。最好的時機就是在黃金教養期。
有位媽媽因為孩子要步入青春期,而憂心忡忡。社會風氣不好,網路上各種不當資訊,尤其色情資訊汜濫;同儕的影響力變大,萬一交上壞朋友,怎麼辦?越想越擔心,甚至擔心到睡不著。
這位媽媽的煩惱,恐怕是大多數父母共有的。青春期是從孩子到成人的過度期,許多特色都和兒童階段截然不同,尤其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上,想要證明獨立,因此和父母關係常會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青春期孩子真難懂?
有一次我在報紙讀到一則四格漫畫。有兩個老先生坐在公園的凳子,看著穿著垮褲,露出半個屁股的青少年從面前走過。其中一人說:「我們如果穿這種褲子,不知會是什麼模樣?」第三格就是他們穿著這種褲子在街上晃。第四格是看到他們的青少年,大聲驚呼:「天啊!這種褲子不再屬於我們了!」
這則漫畫鮮活的點出青少年獨立的精神,就是要和上一輩切割。他們要有專屬的文化,絕不可以和大人相同。只要大人覺得有趣、好玩的事物,這個階段的孩子就覺得不「酷」了,絕對會避之唯恐不及。不只不要和父母做同一件事,不希望父母在學校現身、不想和父母一起出現,也是這個階段常見的現象,爸媽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的「排斥」感到沮喪。
此外,青春期的孩子要求被信任,不要父母管,自己的事想要自己決定,自己處理,證明自己長大了。以孩子的立場,他需要去試驗他自己的理論,這是他的學習過程。他需要學會跌倒以後如何站起來,如何避免下次再摔跤。
孩子受挫傷心時,爸媽不要自責沒有做好父母的角色。如果父母一直幫他搬開擋在前面的石頭,孩子不是以為世界上沒有石頭存在,就是萬一跌倒了,爬都爬不起來,那都不是父母樂於見到的。
這段時期父母給與的信任,可以幫孩子發展出社會心理學家艾瑞森(Erik Erikson )所提到的「能力」(Competence)。孩子透由自己的嘗試,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學習,解決問題的。所以在學校發生如被霸淩,或老師處罰不公等事情,孩子往往不願意說,因為害怕父母出面幫他們解決,那就如同告訴別人,我還是父母的「Baby」;也害怕失去父母的信任,因為求救等於承認自己沒能力應付問題。
就是這些發展特徵,讓孩子這段期間特別難理解。也因為要求獨立自主的心理特徵,讓父母覺得管不住孩子。所以,如何在青春期之前,和孩子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建立有效的溝通管道,才可以避免在青春期時,突然發現無法和孩子溝通。
用快樂自信,抵抗外界誘惑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對付流感一樣,沒有絕對有效的預防針,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身體,有足夠的免疫力抵抗病毒入侵。尤其要預防大環境裏,來自朋友、媒體、文化價值觀念的負面影響,孩子的心理是否夠健康,觀念是否夠正確,有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而一個快樂、自信的孩子,對外界的誘惑是比較有抵抗力的。這樣的孩子通常具有以下的特質:
•安全感。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和支持。了解父母對自己所設的種種限制,是來自於對自己的愛。
•知足感恩。感恩自己擁有的。
•喜歡自己。不管是外表還是能力的優缺點,都能清楚坦然的接受。
•發自内心的快樂。享受由行為的結果所帶來的成就感,進而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覺和自信,而非依賴他人的讚美。
這樣的孩子在同儕互動上,不會為了維繫朋友關係而勉強自己,只有對的事情,他們才會接受。能這麼自在是因為,不管有沒有朋友,他們都很快樂。
要培養這些特質,父母應該特別關心:
•孩子在學校學習中,不是只注重成績,而是是否各學科都真正學懂了。
•孩子在遊戲和責任(如做該做的功課、家事等)之間,如何透過規劃時間來取得平衡點?
•孩子在面對功課壓力、失敗的挑戰,甚至得不到的物質欲望、友情等等時,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孩子的眼光和心胸只侷限在功課和自己,還是懂得去關懷他人,甚至世界和地球?
這些都是父母要花功夫和孩子溝通的重要課題。而且,到青春期才培養這種抵抗力,可就來不及了。最好的時機,應該是脫離幼兒期到進入青春期這段時間,也就是五到十二歲左右。這個階段雖然常為父母所忽略,卻是父母教養的黃金時期。
建立親子溝通管道的關鍵期
這個年齡層的孩子,身體發育完全,走、跑、跳的肌肉運作自如,許多事情如吃飯、穿衣、穿鞋等一些日常生活技巧也可以自理。加上上學以後,日子變得很規律,相較於幼兒期的無助,和青春期的叛逆,算是成長過程中較穩定的一段時間。
這個階段孩子進入學校,是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習慣的最佳時刻。同時這個年齡,孩子對父母屬於敬畏、仰慕階段,對父母說的話接受度很高,可說是培育倫理、道德等價值觀念的關鍵時期。
教養黃金期的孩子,是五到十二歲,有些學者稱這個時期為「隱藏的童年」,意味著相較之下,這是較不為父母和學者關注的時期。
根據皮亞傑理論,十二歲以前的孩子,在認知發展上處於具體操作時期,他們依實際觀察到的東西、具體經驗的事情,來做推理和判斷。所以當他們犯錯,父母惡狠狠的罵他們時,他們的注意力只會放在父母氣憤的表情、苛刻的言辭,然後產生出各種負面的解讀,譬如我是令人失望的孩子、爸爸媽媽不喜歡我,或我好笨等等,看不到父母想訓練他們的用心。
另一個特色是,這年齡的孩子會把人、事混為一談。也就是即使父母是針對孩子的行為在發脾氣,孩子仍會覺得父母是全盤否定他這個人。所以在糾正行為時,正確的溝通方式,應該是用堅定的語氣,讓孩子感受父母對這件事的不贊同,如簡單告訴孩子:「這樣的行為不能被接受」,和對正確做法的堅持:「請立刻停止。」
另外,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模仿,父母在處理情緒,以及面臨不順遂的事情的應對方法,都是孩子無形中的學習對象,可說影響深遠。
有位媽媽曾經在聚會中分享,先生開車很猛,在高速公路被超車,一定生氣大罵,而且會加速將之超過。兒子那時小,沒特別在意,但到了孩子國中時,坐她旁邊,有人超車,兒子竟然說:「媽媽,超過去。」令她十分不安,心想兒子十六歲開車,如果這麼氣勢洶洶可怎麼辦?所以父母千萬不要覺得孩子還不懂事,而不太在乎自己的言行。
這個年齡因為已不需要無微不至的呵護,父母有時忙於事業家務,常常忽略了要花時間陪孩子。偏偏就是這個年紀的孩子,仍然喜歡跟著大人,會認真的聼父母的分享,也還願意與父母互動,所以一定要把握這段時間和孩子做良性的溝通。
親子之間的良性溝通,如陪孩子讀一篇文章、一個故事或看一段電視節目,讓親子之間有共同話題和興趣,共創美好的記憶。透過多聽孩子的想法,不僅可了解孩子如何看待他的世界,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信心,最可貴的,是建立與孩子在青春期,甚至一輩子,都願意和你分享想法和生活的溝通管道。爸媽們一定要好好善用這段時期。
青春期的孩子雖然想證明自己長大了,但因為面臨了上述的種種挑戰,其實很需要有人瞭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在他們困惑、受挫,需要療傷的時候,家也是他們最好的避風港。但要他們在青春期時願意和父母溝通,需要在教養黃金時期,就建立好溝通的管道。
許多爸媽可能覺得很挫折,因為他們也努力要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卻無法如願。這就是這本書的目的,希望藉由多年來觀察到的溝通障礙,和有效的溝通方法,讓爸媽們能把握孩子的學齡期,營造出一條親子間通暢的溝通管道。
第一章 善用教養的黃金期
教養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流感一樣,沒有絕對的預防針。要能預防流感,
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身體,當病毒入侵時,可以有足夠的免疫力抵抗。而這種抵抗力的培養,等到青春期時就來不及了。最好的時機就是在黃金教養期。
有位媽媽因為孩子要步入青春期,而憂心忡忡。社會風氣不好,網路上各種不當資訊,尤其色情資訊汜濫;同儕的影響力變大,萬一交上壞朋友,怎麼辦?越想越擔心,甚至擔心到睡不著。
這位媽媽的煩惱,恐怕是大多數父母共有的。青春期是從孩子到成人的過度期,許多特色都和兒童階段截然不同,尤其...
作者序
自序一 亦師亦友的親子關係 陳姝伶
距離第一本書出版,已經有六年多。這期間,兒子已經大學畢業,進入研究所;女兒也即將大學畢業。這些年來,透過孩子分享,知道大學生的種種生活和行為,例如沉迷電腦遊戲、喝酒、吸毒(以大麻較普遍)、一夜情、男女關係的浮濫等等。女兒的看法是:「那些同學不會考慮行為的後果,而且會用錯的理由來解決問題。例如,成績不理想很難過,不去面對它加倍用功,反而解釋心情不好是因為沒有男朋友,所以周末就去參加舞會、喝酒。如此成績並沒有改善,反而更加沮喪,又參加更多舞會,掉入惡性循環。」
聽了兒子和女兒分享的諸多故事,慢慢體會父母千辛萬苦養育孩子,但我們到底教給了孩子什麼?我們有培養他們出外獨立生活,該具備的正確價值觀念,以及思考分析、尊重他人、社會智能等種種能力嗎?我們有教他們在對自己的強項引以為傲的同時,虛心接受自己不足之處,真正的認識自己、接受自己,懂得為自己行為負責,並珍惜自己嗎?
在事事「為孩子好」的出發點上,我們的所作所為:
是在提升,還是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譬如餵飯、送孩子補習)?
是在鼓舞,還是打擊,孩子的學習動機(譬如對孩子做的事只會挑毛病)?
是在添增,還是損傷,孩子的自我信心(譬如否定孩子的想法,認為不成熟)?
是在鼓勵,還是阻礙,孩子的獨立自主(譬如事事幫孩子做,包括做決定)?
一般而言,父母的教養不外身教和言教,而身教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悄悄地進行著。
在一次面對孩子五歲以下的年輕媽媽的座談中,我建議媽媽們在陪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重要是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靈,其次是先生,最後是孩子。我仍然記得當時媽媽們瞪大的眼睛,但我告訴她們,我不是在開玩笑。
母愛是很偉大的,母親是寧可犧牲自己,成全孩子的人。我們對孩子無私、無條件的愛,絕對要有,但也絕對不要在扮演母親的角色中失去自我。
有個好朋友,是個四個孩子的媽媽,在孩子上學以後,自己也到社區大學修課,又是陶土,又是木雕,偶爾還去做做腳底按摩。開學之後,和孩子一起做功課,孩子知道媽媽「很忙」,反倒自動自發。而且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心情很好,和孩子關係很親密。
這麼多年和許多媽媽對談的經驗,發現如果媽媽快樂,幾乎不必太刻意的做什麼,親子關係都很和諧,這就是我會強調爸媽們要先照顧好自己身心的意思。爸爸媽媽活出自己,讓自己在事業、生活兩者間找到平衡點,做個快樂的人,就是孩子最好的楷模。
回顧過去二十多年,和子女的關係雖是母子、母女,但最貼切的描述應該是「亦師亦友」。
打自孩子出生,可能是學幼教的關係,我一直對他們的成長抱著欣賞的態度。他們對周遭好奇,充滿精力,不懼不畏的探索精神,對生活模式已經固定的我,示範和啟發了另一種生命的活力。
一路走來,他們也一直是我學習的對象。他們不只喚回了我失去的赤子之心,也像老師般,讓我有機會看到自己的許多不足之處。
譬如,我曾就「Inside」這首歌的歌詞和孩子討論,看一個人應看他的心,而不是外表的道理。兒子和女兒也同意「心」是最重要的,也認為就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愛心。做媽媽的聽到孩子這麼說,當然很高興他們這麼懂事。然而……
有一天,女兒看到鄰居二歲的小妹妹,竟然對我說:「媽媽,我不太喜歡凱琳。」「為什麼?」「我覺得她長得不可愛。」(那天凱琳感冒,流著鼻涕,全身灰土土的。)兒子一旁說:「她只是長得不可愛,並不表示她是壞女孩,你怎麼可以隨便就說不喜歡她。」我也說:「是啊!我們討論過,看一個人應看她的心,而不是外表啊!」女兒聽了,急得都快哭了,很大聲的辯解說:「可是媽媽,我看不到她的心啊!」
女兒的一句真心話,點醒了我,對孩子要合理的期待,不要因為他們表現得聰明伶俐,就忘記他們還只是小孩子。
兒子五歲時迷上世界地理,把世界各國的首都和國旗都背得很熟,我常常被他考倒。我告訴他,那些國家的英文名字對我很難記住,沒想到孩子回答我:「媽媽,你怎麼都不試試看,都不學習?」頓時我心又一驚,我不是希望孩子積極好學嗎?我怎麼在示範用「我不會、我不能」來面對困難?
女兒在幫忙時出了錯,責怪她時,她的一句「媽媽,你以為我喜歡這樣嗎?」教會我體諒孩子行為背後的善意。孩子上完鋼琴課,問他幾條曲子沒過關,被兒子抗議:「媽媽,你為什麼不問有幾條曲子過關?你那麼問,很負面。」又讓我學會了溝通時,肯定句比否定句有效。
印象最深刻的事,發生在兒子十年級時。講好了要上合氣道的,兒子卻臨時變卦。情急之下我威脅了孩子:「今天不去,以後都不去了。」結果兒子寫了一封信給我,第一段話是:「從小,你就教導我,如果有人對我做不合理的事,我一定要站出來替自己說話。你剛剛用了不當的方式(指威脅)要求我,我更不能妥協,不能讓你覺得那種方法是可行的。」然後解釋他今天放學回來覺得很累,只想在家彈鋼琴等等,滿滿的一頁,寫了他的看法和心境,條理分明的訴說我的錯誤,最後他署名「愛你的兒子」。我讀完了,十分汗顏。我曾經將此封信影印給成長班的媽媽們,承認我也是一直在錯誤中改進。
至於我和孩子的朋友關係,應該是階段式的。幼兒、學齡期,是他們的玩伴,但在對我說話的態度和語氣上,要尊重、有禮貌。等孩子進入國、高中,扮演的是傾聽者的角色,交流的是知識、心情、想法,心態上對待孩子和自己的朋友沒有兩樣。所以,當女兒宣稱我是她最要好的朋友之一時,我感覺非常開心。
現在,孩子進入他們的專業領域,加上電腦、網路的知識和使用,我已遠遠不及,我們亦師亦友的親子關係仍然持續,只是老師的角色已慢慢由他們取代了。養育孩子一場,後浪推前浪,大概就是這樣吧!
最後,感謝怡菁這些日子裏的不斷腦力激盪,讓許多想法可以更實用。也感謝先生和兩個孩子幫忙我,由扮演媽媽的角色中成長。更想利用這個機會,對親子樂園、讀書會、父母成長班和講座裏,和我相遇的每一位爸爸媽媽說謝謝。在我們的討論交流中,你們分享的經驗或提出的問題,都是我學習的好題材,也成為我理念的一部分。所以這本書是大家的,感恩你們做了我生命中的貴人。
自序二 好好享受養兒育女的快樂 余怡菁
二○一○年夏天,妹妹隨著妹夫的工作遷居比利時,我騰出半個月的假期,帶兩個孩子從美國去歐洲玩。我們借住在比利時妺妺的家,一路看了巴黎鐵塔,凡爾賽宮,倫敦的大英博物館,也造訪阿姆斯特丹的朋友,坐運河、看風車,留下許多美好而難忘的回憶。
那年兒子初二,女兒小學剛畢業,都是第一次到歐洲玩。年輕時自己曾到歐洲自助旅行,那次歐洲行,對我是舊地重遊,主要是帶孩子到歐洲開開眼界。後來我才了解,那次旅行在我們親子關係是一個多麼重要的里程碑!在大英博物館前的合影,我們三人幾乎同高,夏天過後,兩個孩子迅速抽高,我很快就成為全家最矮的人。
變化最大的是女兒,夏天結束後,她進入國中,脫胎換骨像換了個人;她不再是媽媽身旁的跟屁蟲,也不會下課後抓著我嘰哩呱啦講一堆學校裡雞皮蒜毛的小事。
後來連睡前例行的晚安親吻,也悄悄地被她取消了。女兒從小睡前的晚安吻,一定是上下左右鼻間七個步驟,少一個都不可以,要重頭再來。
毫無預警,從小黏我的女兒,在過十二歲的生日前,就脫離我的懷抱,奔向追求獨立自主的青春期。早年因為兩個孩子只差一歲半,自己在美國一個人帶得很辛苦,常暗暗希望孩子快點長大,萬萬沒有想到這一天來得這麼快!
兩年之後,開始和姝伶著手寫第二本書,主題是溝通,年齡設定為五至十二歳的孩子。經歷女兒的成長變化,我深深了解為什麼這個階段是教養黃金期。但是這個孩子成長中最風平浪靜的時期,常常為父母所忽略,幼兒時期,父母小心翼翼捧在手上;青春期挑戰性高,父母也不敢大意;中間這一段,好像怎麼養都可以。
和姝伶合作的第一本書,針對零至五歲的孩子,當時我的一對兒女已經過了幼兒期。這一次還是沒趕上,寫書時,他們都已進入青春期。也因為自己是過來人,曾經犯過的錯誤、忽略的事情,讓我可以從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哪些資訊是對父母有用的,尤其是我們因成長背景、經驗和習慣所造成的盲點。
父母最大的盲點,是把養兒育女當成是義務和責任,忘了營造並享受親子之間情感交流的快樂!書中談到良性溝通,和創造親子間共同的回憶,尤其重要。這些點點滴滴,猶如在親子關係中的帳戶中儲蓄,存得愈多,本錢愈雄厚,自然抵擋得了未來可能隨青春期而來的風風雨雨。
我很慶幸那些年和孩子一起走過紐約和歐洲,創造了許多屬於我們的共同回憶。但也很遺憾因重回職場以及家庭變化,自己做得遠遠不夠。在和姝伶寫書的過程,常常恨不得時光倒流,可以讓我在親子關係的帳戶中存足本錢。
當然並不是錯過了這個階段,父母的努力就無效。只是這個黃金階段,父母存一塊,就是一塊;過了這時期,可能要存三塊,甚至五塊,才有一塊的進帳。
當然這個年齡的分界不是絕對,個體性差異很大。尤其網路e世代的孩子,有早熟的傾向,不到十三歲就進入青春期。
在前一本書的自序中,我已詳述和姝伶合作的緣起。姝伶二十年來在矽谷義務性帶領數十個媽媽成長班,許多都延續十年以上,演講更是不計其數,從來都是無償付出,為無數在親子教養中苦惱的父母解答疑難雜症。
近年來,教養書滿地開花,茫茫書海中,很少作者像姝伶這樣兼俱專業知識,以及二十餘年為無數父母解答困惑的經驗。從當年參加姝伶的親子樂園,到合作寫書,我何其幸運在姝伶的身邊,學習當媽媽的方法和智慧,希望透過此書,把這樣的福祉與更多的人分享!
推薦序 從小教好情緒管理,平順度過青春期 洪蘭
在沒有見到陳姝伶博士前,我從北加州舊金山灣區的朋友那兒就聽說,她們有一個非常好、對她們實際有幫助的讀書會,由一位兒童發展專家的志工在帶領,每月聚會一次,學習跟教養孩子有關的新知識。
我曾在美國住了二十二年,深知新手媽媽在人生地不熟的異國,面對生病發高燒、只會哭、不會說話的孩子,夜不能寐時,心中的恐慌(我知道有人會說,跟你先生商量啊!但是很多媽媽會告訴你,先生比你更慌亂,他們只會繞著屋子走來走去,嘴裡說:「怎麼辦?怎麼辦?」)這時若有個有經驗的媽媽型朋友,她既有豐富的學識又有深厚的育兒經驗,最主要是她很熱心,那麼就像我朋友說的,「那就是媽祖婆了,有事求她都得平安。」
我朋友的話深烙我腦海,所以當微軟前大中華區總裁黃存義夫婦邀我與陳博士見面時,我欣然赴約。好友、好菜代表著好時光,果然那天談得欲罷不能,只是因為我先生第二天一早要出國,只得忍痛告辭,回家去收行李,但是陳博士的話一直在我腦海中轉。
當我得知陳博士的新書是由天下文化出版,而且和我的編輯是同一人時,便徵得陳博士同意,請編輯把書稿寄來,讓我先睹為快。我在收到的當晚,一口氣把書稿看完了,對她的教養看法非常贊同。青少年時期只能「善誘」不能硬來,原因是青少年期,他們前額葉皮質,這個專門抑制自己,不要去做不對行為的那塊稱作「眼眶皮質」(orbitofrontal)的地方,尚未發展完成,若是他們在小的時候沒有好好學會情緒控制,青春期就易「爆衝」:說話不禮貌、態度粗魯、沒事就像別人欠他債似的、出言不遜。
但是教養得當,這些叛逆行為並不會出現,這原因是大腦的神經迴路是用的越多,連接越密,迴路越大條,激發活化會越快。情緒的迴路是從小要訓練,才會變得大條(也就是說,父母要從小教孩子情緒管理)。尤其是從情緒中心(叫「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主要成員為杏仁核、視丘、下視丘、扣帶迴和海馬迴)到理智中心的眼眶皮質是條康莊大道,而從理智到情緒的是條羊腸小徑,所以從大腦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了解青少年衝動的原因,情緒出來了,大條的路衝的快,小條路的禁止聽不見,所以他們不易控制衝動,加上那時大量分泌荷爾蒙,青少年容易情緒煩躁不安、不耐煩。所以青少年階段比較令父母頭疼(有人說,媽媽最怕孩子的青春期、自己的更年期)。
但是從小教好情緒管理,學會不以哭、發脾氣、摔東西為達到目的的手段時,他們情緒的迴路得以正常的發展,懂得用別的方法去舒解情緒(閱讀和運動是目前看到最有效的兩個方法),這孩子會平順度過青春期。陳博士的書是我所看到最好的教養書,父母可以從中學會很多帶孩子的有效方式。
誠如陳博士所言,父母真的要善用教導的黃金期,孩子在十二歲以前是把父母當神崇拜的,若有人膽敢批評他父親不好,他會衝出去跟他打架,即使打不贏也要打,因為他的神怎能不如別人的神?但是假如父母沒有跟孩子同步成長,很快的他就認為他知道的比你多,就開始不把你放在眼睛裡了。馬克吐溫曾經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當我還是一個十四歲的小男孩時,父親顯得如此無知,我簡直無法忍受在這個老孩子身旁。可是等我二十一歲時,卻訝然發現,他在短短的七年中,竟然學會了這麼多的事情。」這當然不是父母的知識突飛猛進,而是孩子進入成年期後,發現父母的話其實是金玉良言,只是自己年少氣盛,覺得父母什麼都不懂、看不起他們、不聽他們的話而已。等到自己二十歲進社會,吃到苦頭了,才知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心態一改變,看事情就不一樣了。
教養孩子是父母的天責,「養不教,父之過」,但是如何教?是個大學問。每個孩子不一樣,天下沒有固定的養兒方法,只有不變的教兒準則。一個準則就是以身作則,永遠維持你在孩子心目中神的地位。他一定要尊敬你,才會聽你的話。父母要如何做到這一點呢?陳博士在書中會告訴你,請仔細的閱讀。
自序一 亦師亦友的親子關係 陳姝伶
距離第一本書出版,已經有六年多。這期間,兒子已經大學畢業,進入研究所;女兒也即將大學畢業。這些年來,透過孩子分享,知道大學生的種種生活和行為,例如沉迷電腦遊戲、喝酒、吸毒(以大麻較普遍)、一夜情、男女關係的浮濫等等。女兒的看法是:「那些同學不會考慮行為的後果,而且會用錯的理由來解決問題。例如,成績不理想很難過,不去面對它加倍用功,反而解釋心情不好是因為沒有男朋友,所以周末就去參加舞會、喝酒。如此成績並沒有改善,反而更加沮喪,又參加更多舞會,掉入惡性循環。」
聽...
目錄
推薦序 從小教好情緒管理,平順度過青春期 洪蘭
自序一 亦師亦友的親子關係 陳姝伶
自序二 好好享受養兒育女的快樂 余怡菁
第一章 善用教養的黃金期
青春期孩子真難懂?
用快樂自信,抵抗外界誘惑
建立親子溝通管道的關鍵期
第二章 溝通的基礎
無條件的愛,是孩子最深的渴望
孩子需要被了解
從日常生活中贏得孩子信任
把精力花在有用的互動
溝通三要素
天時
地利
人和
良性溝通的重要
孩子想法不是憑空來的
讓孩子有機會了解你
多說感恩的話
以身示範,先感恩孩子
培養地球公民
創造歡樂的記憶
「快樂時間」和「管教時間」的比例
第三章 溝通的工具
「我」有什麽感受?
有效的傾聽
不打斷孩子說話
不要急著給意見
溝通的利器:同理心
看到行為背後的善意
站在對方的角度看事情
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
用對話培養孩子的創意
什麽是開放式的問題?
利用反問,幫助孩子思考
父母要多聽少說
以時事為題材
兒子,這遊戲怎麼玩?
第四章 溝通的障礙
你用什麽樣的框框看孩子?
框框就是看世界的限制
用框框看孩子,必然「心想事成」
有意識的反省自己的框框
孩子如何看待你?
知識的詛咒 (curse of knowledge)
不是對方聽不懂,是你沒說清楚
來自經驗的偏差
男女溝通大不同
媽媽,重點在哪裏?
有話要直説
另一些常見的溝通陷阱
用預言做警告
錯誤指責
假民主
使用否定句問問題
翻舊帳
第五章 孩子犯錯時,如何溝通
兇,可以讓孩子變堅強?
鏡像神經元,啟動惡性循環
情境演練,可以提早面對真實
恐嚇,達不到改變行為的目的
給孩子第二次機會
懲罰不是目的,管理自己才是
包容與溺愛的差別
為親子關係的帳戶加分
作人情,贏得孩子的感激
後果是孩子可以承受的
火冒三丈時,怎麽辦?
沉默是上策
憤怒傷己又傷人
第六章 新世代的挑戰
你和我,我們一直都在學習
手機不是你的延伸
不要讓孩子躲避面對面溝通
造成傷害的是人,不是科技
科技會重組你的腦
學習自我控制的工具
管理自己的慾望,終身受用
了解動機,才能對症下藥
和孩子討論網路安全
教導孩子保護自己
你永遠不會貶值
語言暴力影響深遠
看重自己最重要
學習贏,更要享受輸
錯的地方,都弄懂了嗎?
比成績更重要的東西
第七章 交朋友
一個不嫌少,快樂就好
內向,不代表社交有問題
害羞,阻擋不了對目標的熱愛
如果孩子被排斥
堷養孩子的自信和判斷能力
如果孩子在學校被霸凌
孩子安全是第一考量
天生特質不同
多了解,不批評
化孤獨為獨立自主、自得其樂
對異性有興趣,是最自然的事
愛他,更要愛自己
從分手痛苦中學習
從正確管道學習性教育
培育孩子善解包容的心
讓孩子理解別人和自己的不同
現實中的確有挑戰
跨越表面障礙,理解真實內在
善解之外的智慧
亦敵亦友的朋友(Frenemy)
捨不得放,就要學會相處之道
媽媽們的推薦
推薦序 從小教好情緒管理,平順度過青春期 洪蘭
自序一 亦師亦友的親子關係 陳姝伶
自序二 好好享受養兒育女的快樂 余怡菁
第一章 善用教養的黃金期
青春期孩子真難懂?
用快樂自信,抵抗外界誘惑
建立親子溝通管道的關鍵期
第二章 溝通的基礎
無條件的愛,是孩子最深的渴望
孩子需要被了解
從日常生活中贏得孩子信任
把精力花在有用的互動
溝通三要素
天時
地利
人和
良性溝通的重要
孩子想法不是憑空來的
讓孩子有機會了解你
多說感恩的話
以身示範,先感恩孩子
培養地球公民
創造歡樂的記憶
「快樂時間」和「管教時...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39頁開數:25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