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素玢
定價:NT$ 360
優惠價:79 折,NT$ 284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1月22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1
這條臺灣的母親河,從上游到下游,問題糾葛三百年
這是一個歷史學者,長期專研區域史、地方史的延伸與結晶。
這是一部關於河川生命史的書,記錄濁水溪從開發、質變到生態嚴重受創的曲折過程。《濁水溪三百年》讓我們看到一條泱泱大河以及兩岸豐饒大地和素樸子民,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輪迴展演的生命滄桑。
(本書特別收錄《南風》作者許震唐的濁水溪紀實攝影)
一七○九年施世榜興築八堡圳至今,濁水溪開發已超過三百年。在濁水溪沿岸,有號稱「東洋第一」的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媲美舊金山大橋的西螺大橋,下游沖積扇在日治時期成為糖業帝國,最早的農民運動「二林蔗農事件」也是發生於此。從農業到工業,濁水溪一直是餵養臺灣土地的要角。然而近百年來,它的水土爭奪戰更形劇烈,從上游到下游,處處可見「殘山剩水」的警訊。我們不得不回到歷史,瞭解濁水溪在人類的造作下,如何形成南北岸的不均質發展、兩岸居民的水源之爭、超抽地下水導致的地層下陷、河川沙漠化、以及工業和農業「水戰」等等歷史難題。
本書作者累積二十年研究功力,以長時距的歷史縱深,解讀濁水溪的六個關鍵年代。濁水溪在清朝與日治初期洪患頻仍,一八九八年戊戌水災,濁水溪改道造成十餘個庄頭毀滅。一九二○年後,日本官方修築堤防,濁水溪從此固定在西螺溪河道,成為我們認知的濁水溪。強調「治水」也「治山」的日本官方,進行山林保育,積極開發河川浮復地,使濁水溪平原孕育出一批農村菁英,造就臺灣的米糖精華區與也激發了臺灣最早的農民運動。一九三○年代,官方積極開發濁水溪的水力發電,使濁水溪也成為工業之母,但是水壩與電廠的進駐濁水溪中上游,造成河床乾涸、泥沙淤積等極大生態代價。
六○年代後,進入後米糖時代的濁水溪,以開發地下水解決需水問題,引來地層下陷危機。九○年代起,集集攔河堰引水工程的設置,則使大型工業區如六輕、國光石化、中科四期等覬覦濁水溪的水資源,造成工農激烈衝突。從農業之河到工業之河,濁水溪始終與臺灣社會緊密關連,這本著作以現實關懷為出發,用宏觀的視角、綿密的史料為基礎,進行跨學科的論述和探討,不只是作者對濁水溪開發三百年的研究與省思,也為當前的環境爭議提供深厚的歷史脈絡。
作者簡介:
張素玢
彰化縣員林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教於銘傳大學、淡江大學歷史系,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專長領域為區域研究、地方史志、農業經濟史、環境史、原住民史。著有《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遷——濁水溪畔的二水.北斗.二林》、《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一九○九~一九四五)——以官營移民為中心》、《臺灣登山史.人物》、《桃園縣平埔族調查與研究》、《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與詹素娟合著)、《苗栗縣鯉魚潭巴宰族史暨古文書彙編》 、《茂林國家風景區排灣人文采風調查計畫》(歷史篇)、《林則徐——中國近代化的先驅》、《桃園民居》(蘆竹、平鎮部分)、《北斗鎮志》(開發篇)、《二水鄉志》(開發篇)、《二林鎮志》(經濟篇)等。
名人推薦:
劉翠溶(中研院院士/中研院臺史所特聘研究員)
許雪姬(中研院臺史研究所研究員)
吳晟(詩人)
殘山剩水的警訊
劉翠溶
張素玢教授是中生代的臺灣史學者。這本《濁水溪三百年》匯集她近年的研究成果,詳細探討了濁水溪流域的歷史、社會與環境變遷,對於臺灣中部地區的歷史研究有一定的貢獻。
本書運用了豐富的原始資料與相關研究,除了文字敘述,也有詳細的地圖、照片和統計圖表。書中探討的課題涉及水災、聚落變化與民間信仰,防洪、治水與山林的保育,邊際土地的開發與農村菁英的崛起,農工爭水與農民抗爭運動,新作物(如葡萄、花卉園藝、蔬菜)的推廣及面臨的問題,農業與工業的衝突和妥協,河川汙染導致的土壤汙染、地下水開發與地層下陷,以及南岸與北岸的差異及因應對策。作者在結論中指出,三百年來濁水溪扮演著「資源」的角色,但近年已接近枯竭,徒具「殘山剩水」。這個警訊,值得一般民眾,乃至政府單位的重視。
總之,張素玢教授這本文圖並茂的新書,為我們提供了關於濁水溪流域歷史的極佳讀物,允擴推廣,謹為之序。
二○一四年五月十九日
推薦序
親近歷史現場的濁水溪專著
許雪姬
濁水溪,母親河,三百年來她如何在臺灣中部起起落落的人群中翻轉?今天她的面貌如何?本書以濁水溪沿岸的環境變遷為經,以政府的治水與居民社會形成的狀況為緯,說出近三百年來這塊土地的歷史,是一本值得細讀的書。
書從濁水溪的水文環境談起,她有豐富的水、石、砂、水材等資源,但也難免有水患和砂害,清代收租單中常見的「水沖沙壓」即此之謂。一七一九年施世榜在濁水溪北岸開施厝圳(後稱八堡圳),灌溉了萬餘甲土地,增加糧食生產,也成為商品外銷。然而一八九八年戊戌大水災後,濁水溪漫流、改道,溪南北兩岸受災慘重,迫使臺灣總督府不得不修護岸(於一九二○年完成)以治水,造林以防砂,並帶來大片的浮復地,以供墾殖;且為正本清源起見,也開始造林治山。由於築造防風林綠化有成,可耕地增加,因此私營農場、製糖廠乃應運而生,雖然最後難免為日人資本所掌握。而為了對抗本地和日本人資本家,社會運動在所難免,二林蔗農事件、反對放領土地給退休官員事件,是其犖犖大者。農村社會雖經歷這些抗爭,但也因此產生佃首、原料委員,農場經營者、貸地業者等農村菁英,其崛起不僅影響當代地方政治,對戰後地方領導階層的形成也起了作用。
戰後濁水溪沿岸又在作物、用水、引水等方面有些什麼樣的變遷?先是因國際糖價先盛後衰,糖的黃金時期已過,種蔗、製糖的策略亦隨之調整,原料區面積減少、糖廠兼併;稻作則因栽種技術、品種的改進,使米的生產過剩,價格下跌,亦不得不減產。於是,改種水果、蔬菜、花卉乃成為必然之路;然而由於對美貿易逆差持續升高,政府不能不開放農產品進口,導致果農走上街頭,一九八八年的五二○農民運動令人記憶猶新。而自一九六○年代後,政府全力推動工業化,遂使扶助工業優於照顧農業,此後工安、環境汙染的問題不斷發生。一九九一年六輕最後在雲林沿海麥寮鄉落腳,象徵著往後工、農業將進入激烈的搶水作戰。為了解決其工業用水,二○○一年「集集共同引水」完工,但在此之前,集集攔河堰直達六輕的工業用水專用管路一九九七年便開始供水,政府且要雲、彰兩地農田水利會在工業用水不足之際,同意辦理節水措施。除了六輕,還有二○○八年企圖落腳彰化濁水溪北岸出海口的國光石化。國光石化用水更多,除了只會再攔更多濁水溪水外,似無對策。不只上述,還有中科四期搶水的問題,更難解決。
本書在訴說濁水溪沿岸的諸種變遷後,提出未來不能不面對的難題,不論是溪南北兩岸農民生計的差異、兩岸的濁水使用之爭、全臺第一的地層下陷面積與速率、下游沙漠化與風砂之害、集集共同引水計畫等皆為濁水溪帶來最大的難題。面對如此的難題,政府當局是否有正視的勇氣和解決的辦法?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歷史學門在眾多社會學科的挑戰和侵蝕後,研究課題漸被限縮,如何利用其他學科的長處增益歷史學所不能,並在大處、長期著眼,以宏觀的視角、綿密的史料來詮釋人與環境的關係變遷,這是值得重視的課題。張素玢副教授為了完成濁水溪的研究,不斷做田野調查、進行口述訪談,匯集各種學科對此區的研究成果及相關地圖和統計資料,參考臺灣總督府相關檔案及多種期刊,是在上述堅實的基礎下才能完成這本言簡意賅、跨學科的重要著作。相信這是一部往後相關研究不可不參考的專著。
自從指導素玢完成博士論文後,我一直在旁觀看她的學術之旅,誠如她自己所說的,她始終 「以文獻研究和田野實地調查雙線並行」,這的確是研究臺灣史、深化歷史學門的不二法門。素玢在學術研究的進程中,不斷多方嘗試研究的切入角度,深入田野、貼近觀察,修方志、接計畫,上山下海,帶學生到東沙島探索海人草,爬玉山、雪山,走八通關古道,到東引、西引,清早造訪中部的果菜巿場—無非想親近歷史現場,以寫出有血有肉的學術論文。
我既肯定素玢對學術的執著,又佩服她有取之不盡的動能,二○一三年初她接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所長之職,我料想她會為所務而耽誤研究工作,沒想到今年她完成了這本專著,向我索序,我雖忙碌,亦思有先睹為快之樂,乃略述所感以為之序。
序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6折201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6折 | 0 |
7折 | 3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3 |
4折 | 1 |
5折 | 43 |
6折 | 3 |
7折 | 15 |
7折以上 | 4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張素玢
優惠價: 79 折, NT$ 284 NT$ 360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1月22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1
這條臺灣的母親河,從上游到下游,問題糾葛三百年
這是一個歷史學者,長期專研區域史、地方史的延伸與結晶。
這是一部關於河川生命史的書,記錄濁水溪從開發、質變到生態嚴重受創的曲折過程。《濁水溪三百年》讓我們看到一條泱泱大河以及兩岸豐饒大地和素樸子民,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輪迴展演的生命滄桑。
(本書特別收錄《南風》作者許震唐的濁水溪紀實攝影)
一七○九年施世榜興築八堡圳至今,濁水溪開發已超過三百年。在濁水溪沿岸,有號稱「東洋第一」的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媲美舊金山大橋的西螺大橋,下游沖積扇在日治時期成為糖業帝國,最早的農民運動「二林蔗農事件」也是發生於此。從農業到工業,濁水溪一直是餵養臺灣土地的要角。然而近百年來,它的水土爭奪戰更形劇烈,從上游到下游,處處可見「殘山剩水」的警訊。我們不得不回到歷史,瞭解濁水溪在人類的造作下,如何形成南北岸的不均質發展、兩岸居民的水源之爭、超抽地下水導致的地層下陷、河川沙漠化、以及工業和農業「水戰」等等歷史難題。
本書作者累積二十年研究功力,以長時距的歷史縱深,解讀濁水溪的六個關鍵年代。濁水溪在清朝與日治初期洪患頻仍,一八九八年戊戌水災,濁水溪改道造成十餘個庄頭毀滅。一九二○年後,日本官方修築堤防,濁水溪從此固定在西螺溪河道,成為我們認知的濁水溪。強調「治水」也「治山」的日本官方,進行山林保育,積極開發河川浮復地,使濁水溪平原孕育出一批農村菁英,造就臺灣的米糖精華區與也激發了臺灣最早的農民運動。一九三○年代,官方積極開發濁水溪的水力發電,使濁水溪也成為工業之母,但是水壩與電廠的進駐濁水溪中上游,造成河床乾涸、泥沙淤積等極大生態代價。
六○年代後,進入後米糖時代的濁水溪,以開發地下水解決需水問題,引來地層下陷危機。九○年代起,集集攔河堰引水工程的設置,則使大型工業區如六輕、國光石化、中科四期等覬覦濁水溪的水資源,造成工農激烈衝突。從農業之河到工業之河,濁水溪始終與臺灣社會緊密關連,這本著作以現實關懷為出發,用宏觀的視角、綿密的史料為基礎,進行跨學科的論述和探討,不只是作者對濁水溪開發三百年的研究與省思,也為當前的環境爭議提供深厚的歷史脈絡。
作者簡介:
張素玢
彰化縣員林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教於銘傳大學、淡江大學歷史系,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專長領域為區域研究、地方史志、農業經濟史、環境史、原住民史。著有《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遷——濁水溪畔的二水.北斗.二林》、《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一九○九~一九四五)——以官營移民為中心》、《臺灣登山史.人物》、《桃園縣平埔族調查與研究》、《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與詹素娟合著)、《苗栗縣鯉魚潭巴宰族史暨古文書彙編》 、《茂林國家風景區排灣人文采風調查計畫》(歷史篇)、《林則徐——中國近代化的先驅》、《桃園民居》(蘆竹、平鎮部分)、《北斗鎮志》(開發篇)、《二水鄉志》(開發篇)、《二林鎮志》(經濟篇)等。
名人推薦:
劉翠溶(中研院院士/中研院臺史所特聘研究員)
許雪姬(中研院臺史研究所研究員)
吳晟(詩人)
殘山剩水的警訊
劉翠溶
張素玢教授是中生代的臺灣史學者。這本《濁水溪三百年》匯集她近年的研究成果,詳細探討了濁水溪流域的歷史、社會與環境變遷,對於臺灣中部地區的歷史研究有一定的貢獻。
本書運用了豐富的原始資料與相關研究,除了文字敘述,也有詳細的地圖、照片和統計圖表。書中探討的課題涉及水災、聚落變化與民間信仰,防洪、治水與山林的保育,邊際土地的開發與農村菁英的崛起,農工爭水與農民抗爭運動,新作物(如葡萄、花卉園藝、蔬菜)的推廣及面臨的問題,農業與工業的衝突和妥協,河川汙染導致的土壤汙染、地下水開發與地層下陷,以及南岸與北岸的差異及因應對策。作者在結論中指出,三百年來濁水溪扮演著「資源」的角色,但近年已接近枯竭,徒具「殘山剩水」。這個警訊,值得一般民眾,乃至政府單位的重視。
總之,張素玢教授這本文圖並茂的新書,為我們提供了關於濁水溪流域歷史的極佳讀物,允擴推廣,謹為之序。
二○一四年五月十九日
推薦序
親近歷史現場的濁水溪專著
許雪姬
濁水溪,母親河,三百年來她如何在臺灣中部起起落落的人群中翻轉?今天她的面貌如何?本書以濁水溪沿岸的環境變遷為經,以政府的治水與居民社會形成的狀況為緯,說出近三百年來這塊土地的歷史,是一本值得細讀的書。
書從濁水溪的水文環境談起,她有豐富的水、石、砂、水材等資源,但也難免有水患和砂害,清代收租單中常見的「水沖沙壓」即此之謂。一七一九年施世榜在濁水溪北岸開施厝圳(後稱八堡圳),灌溉了萬餘甲土地,增加糧食生產,也成為商品外銷。然而一八九八年戊戌大水災後,濁水溪漫流、改道,溪南北兩岸受災慘重,迫使臺灣總督府不得不修護岸(於一九二○年完成)以治水,造林以防砂,並帶來大片的浮復地,以供墾殖;且為正本清源起見,也開始造林治山。由於築造防風林綠化有成,可耕地增加,因此私營農場、製糖廠乃應運而生,雖然最後難免為日人資本所掌握。而為了對抗本地和日本人資本家,社會運動在所難免,二林蔗農事件、反對放領土地給退休官員事件,是其犖犖大者。農村社會雖經歷這些抗爭,但也因此產生佃首、原料委員,農場經營者、貸地業者等農村菁英,其崛起不僅影響當代地方政治,對戰後地方領導階層的形成也起了作用。
戰後濁水溪沿岸又在作物、用水、引水等方面有些什麼樣的變遷?先是因國際糖價先盛後衰,糖的黃金時期已過,種蔗、製糖的策略亦隨之調整,原料區面積減少、糖廠兼併;稻作則因栽種技術、品種的改進,使米的生產過剩,價格下跌,亦不得不減產。於是,改種水果、蔬菜、花卉乃成為必然之路;然而由於對美貿易逆差持續升高,政府不能不開放農產品進口,導致果農走上街頭,一九八八年的五二○農民運動令人記憶猶新。而自一九六○年代後,政府全力推動工業化,遂使扶助工業優於照顧農業,此後工安、環境汙染的問題不斷發生。一九九一年六輕最後在雲林沿海麥寮鄉落腳,象徵著往後工、農業將進入激烈的搶水作戰。為了解決其工業用水,二○○一年「集集共同引水」完工,但在此之前,集集攔河堰直達六輕的工業用水專用管路一九九七年便開始供水,政府且要雲、彰兩地農田水利會在工業用水不足之際,同意辦理節水措施。除了六輕,還有二○○八年企圖落腳彰化濁水溪北岸出海口的國光石化。國光石化用水更多,除了只會再攔更多濁水溪水外,似無對策。不只上述,還有中科四期搶水的問題,更難解決。
本書在訴說濁水溪沿岸的諸種變遷後,提出未來不能不面對的難題,不論是溪南北兩岸農民生計的差異、兩岸的濁水使用之爭、全臺第一的地層下陷面積與速率、下游沙漠化與風砂之害、集集共同引水計畫等皆為濁水溪帶來最大的難題。面對如此的難題,政府當局是否有正視的勇氣和解決的辦法?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歷史學門在眾多社會學科的挑戰和侵蝕後,研究課題漸被限縮,如何利用其他學科的長處增益歷史學所不能,並在大處、長期著眼,以宏觀的視角、綿密的史料來詮釋人與環境的關係變遷,這是值得重視的課題。張素玢副教授為了完成濁水溪的研究,不斷做田野調查、進行口述訪談,匯集各種學科對此區的研究成果及相關地圖和統計資料,參考臺灣總督府相關檔案及多種期刊,是在上述堅實的基礎下才能完成這本言簡意賅、跨學科的重要著作。相信這是一部往後相關研究不可不參考的專著。
自從指導素玢完成博士論文後,我一直在旁觀看她的學術之旅,誠如她自己所說的,她始終 「以文獻研究和田野實地調查雙線並行」,這的確是研究臺灣史、深化歷史學門的不二法門。素玢在學術研究的進程中,不斷多方嘗試研究的切入角度,深入田野、貼近觀察,修方志、接計畫,上山下海,帶學生到東沙島探索海人草,爬玉山、雪山,走八通關古道,到東引、西引,清早造訪中部的果菜巿場—無非想親近歷史現場,以寫出有血有肉的學術論文。
我既肯定素玢對學術的執著,又佩服她有取之不盡的動能,二○一三年初她接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所長之職,我料想她會為所務而耽誤研究工作,沒想到今年她完成了這本專著,向我索序,我雖忙碌,亦思有先睹為快之樂,乃略述所感以為之序。
序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6折 | 0 |
7折 | 3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3 |
4折 | 1 |
5折 | 43 |
6折 | 3 |
7折 | 15 |
7折以上 | 4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6折201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