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遇到心靈的困惑,心理諮商師也不例外。
上帝用六天創造世界,他們以六夜重塑心靈
咖啡店,他與她的相遇,開啟了一段感性與智性的激蕩之旅。
一個讓你讀懂所有故事的故事,一本關於心靈的心理讀本。心理諮商師攜手心靈勵志大師,帶您經歷一段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
六個星期六,和壞的人生說再見。
第一夜,你將學會如何用轉換視角的方法走進這充滿危機的世界;
第二夜,你將懂得如何運用各種方法突破「蘑菇期」的生長困境;
第三夜,你將掌握「無知的智慧」去面對難以預料的未來;
第四夜,你將回歸自我,尋找真實的自己;
第五夜,你將看到快樂與你的真實距離;
第六夜,你將突破種種內心的障礙,啟動終身的心靈成長。
作者簡介:
Vera:心理學博士,心理諮商師。
Jay:圖書編輯,擅長運用哲學、文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各種角度來進行心靈勵志。
章節試閱
第一個星期六
「世界真的如此險惡?」——人生的「心」角度
「今天,先不講故事,給妳看一本書。」阿傑一坐下,就遞過來一本書。
我大概翻閱了一下,就丟在桌上:「貌似也是一本講大道理的書呢!不過內容好像也沒什麼特別出眾的地方嘛!」
「呵呵,這本書賣得很好哦!內容且不談,整本書的前提就很吸引人啊!說出了許多讀者的心聲。」阿傑把書豎起來,封面朝向我,指了指書名。
「這倒的確是的,無論哪個時代,對大多數人來說,生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薩特也說過『他人即地獄』嘛!這樣說來,到處都是地獄,世界能不險惡嗎?」
「如果妳這樣看,或許是這樣的,不過,這樣的話其實很難達到鼓勵人心的作用啊!就算妳有一個強大的內心,在整個世界面前,一個人的力量又有多大呢?」
「就是啊,所以雨果的名言『我粉碎了每一個障礙』,後來到了卡夫卡那裡就變成『一切障礙都在粉碎我』了嘛!」
「妳這個心理諮商師抱有這種世界觀真的好嗎?太消極了吧!為什麼不換種視角呢?」阿傑端起了咖啡杯,「今天我的故事主題,就是關於認知視角的改變。」
一個司機的前半生
「有一部電影,叫《刺激一九九五》(The Shawshank Redemption)。還有一部電影,叫《惡魔島》。這兩部電影都是關於越獄的。雖然前者更有名,但我更喜歡後者,因為它對自由的解釋更進了一步——無論你最終能否獲得自由,你始終有『選擇』的自由。」
Cole 剛剛抵達海德拉巴。下飛機後,他發現幾乎沒有計程車。原來,當地的司機正在進行大罷工。
正當他準備給朋友打電話時,一個四十歲左右的男人走來。「先生,您是需要叫車嗎?現在都在罷工,你叫不到車的,我的車就在不遠處。」他一邊用流利的英語說著,一邊遞給Cole 一張名片,上面寫著他的英文名字、聯繫資訊及所在計程車公司等細節。
司機的談話風格和流暢的英語讓Cole 吃驚不小。他聽說過,一些機場附近拉客的司機善於用花言巧語騙取乘客信任,最後會收取高額路費,狠撈一筆。當時,有兩個選擇擺在Cole 面前:信任這名司機或者等朋友來接。不知何故,他選擇了第一種。
向目的地行駛而去的過程中,司機先生總是想辦法找話題聊。Cole 看著窗外的風景,不想與司機深入交談,直到他對Cole 的下面這個問題給出了一個驚人的答案。
「你的英語這麼好,難道是修過英文學位?」
「是的,蹲監獄時修完的英文碩士學位。」聽到這話,Cole 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沉默片刻後,司機說:「當時海德拉巴發生暴亂,死了人,我被警察抓去,被指控謀殺罪,判刑五年。那年我才二十歲,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
「那麼,之後發生了什麼事?」 Cole 問道。
司機笑著答道:「我在獄中完成了學業。」
「那你為什麼要殺人?」 Cole 追問。
「我沒有殺人,我是無辜的。」司機平靜地說。
「什麼?」Cole 不知如何繼續問下去。
一段時間的沉默後,司機接著說:「您大概想問我如何看待這場冤案。一開始,這當然很難接受,不過最後我還是放棄抗爭,專心學習。因為我明白了這是一個選擇的問題。
小時候,母親就告訴我,每天我都會遇到各種事情,有幸運的事,也有不幸的事。當遇到不幸時,最終這件事對我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是由我的選擇所決定。遭遇不幸時,可以選擇成為受害者,也可以選擇從中學習到什麼。選擇前者,就只能抱怨自己的不幸,選擇後者,就會有所得。」
「道理是沒錯,但是要做到並不容易呀!小事還好說,但是遇到重大的不公,比如你無辜被逮捕,這怎麼能忍受呢?」 Cole 替司機感到不平。
司機說:「面對不公的判決,我無力抵抗,失去了人身自由,但並沒有失去選擇的自由。生活中,很多事情會砸到一個人頭上,看起來他是被動承擔痛苦,但反過來看,他也可以選擇面對的方式,決定事情的發展方向。現實決定了我現在的生活,我的選擇決定了我日後的生活。所以,我獲得了學位,出獄了,組建了家庭,過著美好的生活。」
說完這段話,司機就換了其他的話題,Cole 卻陷入了沉思。快要到達目的地時,司機見Cole 的思緒似乎還停留在之前的話題中,就對他說出了這段旅途的最後一句話:「一個人雖然永遠有選擇的自由,但做出選擇卻很難。當你做出的選擇是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而不是為了迎合他人時,做選擇就會相對容易一些。」
「這個故事不錯,而且聽起來像個真實的故事。」我見阿傑又拿起了咖啡杯,知道他已經講完了,「不過,我更想知道《惡魔島》的故事情節。」
「電影妳還是自己去看吧!說出來就沒意思了呀!」
這傢伙,就知道吊人胃口。
情人之間的博弈
「剛才,妳提到薩特的名言『他人即地獄』,接下來的故事就是關於看待他人的。」阿傑替咖啡加了一勺糖,慢慢攪動。
「你想說『他人即天堂』嗎?」
「不,這次,視角轉換的重點不在於他人是什麼,而是在於我們如何去看他人。關於這個話題,我想到了兩個故事,我們一個個來看吧!」
電影《鐵達尼號》讓人們記住了傑克和蘿絲的淒美愛情,也讓人們記住了這個悲劇性的海難事故。這是關於鐵達尼號的另一個愛情故事。
著名的鐵達尼號沉沒前,一對夫妻好不容易來到救生艇前,可是救生艇上只能再容納一個人,這時,丈夫抱了一下妻子,然後自己跳上了救生艇。妻子站在漸漸沉沒的鐵達尼號上,對丈夫喊出了最後一句話……
講到這裡,阿傑問我:「妳猜,她會喊什麼?」
人心難測,大難臨頭各自飛,這一點也不奇怪。按照常理,妻子應該是痛罵這個負心的男人吧!且慢,阿傑這個故事一定不是這麼簡單的。不過,我故意不繼續猜,好滿足阿傑喜歡賣關子的心理。
「哎,我想不出,你接著說嘛!」
「哼,沒有互動精神,太不配合了,我偏不說。跳過這一段,先講故事的結局。」
鐵達尼號沉沒了,丈夫回到家鄉,獨自撫養女兒。半個世紀過去了,丈夫病故,女兒在整理遺物時,發現了父親的日記。
原來,父親和母親乘坐鐵達尼號時,母親已身患絕症。在日記中,父親寫下了那天獨自跳上救生艇時的心情:「我多想再跳回去,和妳一起沉入海底。直到聽見妳的最後那句話,我只能停住腳步,讓妳一個人在海底長眠……」
最後那句話,就是:「照顧好我們的女兒。」
第一個故事講完。阿傑得意地攪著咖啡,說:「妳是不是以為這只不過是一個感人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輕易替別人的行為下判斷。呵呵,如果妳這樣想,也只是五十分,猜對了一半而已。」
「哦?另一半是什麼呢?」我已經發覺到這個男人喜歡賣弄聰明的本性,就懶得去逗他,故意不動聲色地問。
「另一半是情感的博弈。第二個故事可以讓妳明白這一點。」
一對熱戀中的情侶不幸遇到一個變態殺人狂。殺人狂是個心理非常扭曲的人,專門挑情侶下毒手,殺人之前還要讓他們玩遊戲。遊戲很簡單,兩個人玩猜拳,剪刀石頭布,一局定輸贏,輸的人當場被殺死,贏的人會被釋放,平手的話,則是兩人都被殺。
這個看似簡單的遊戲在附加了生死的賭注之後,變成了戀人之間的性命博弈,即使一方能活下來,也要背負害死戀人的心理罪,簡直就是魔鬼的遊戲。更可怕的是,殺人狂允許兩人在遊戲開始前商量一分鐘。這其實是對兩人感情的終極考驗。一般來說,兩人會選擇用平手的方式殉情,可是如果其中有一個人想偷生,就能保證自己絕對存活,而對方在死前,也會看清這個曾經與自己海誓山盟的人的真正本性。
和許多情侶一樣,故事中的這對情侶選擇了殉情,他們決定都出石頭。最後,伴隨著殺人狂的大笑和槍聲,女孩倒下了。因為,男孩出了剪刀,女孩出了布。
「講完了?」我見阿傑停下來不說了,急忙問道。
「是的。」阿傑答道。
「這算什麼。這麼陰暗的結局,還說他人不是地獄嗎?」
「在我們眼中,故事是以這種方式結束了。」
「我們眼中?」
「是的,我們,包括妳、我、故事的旁觀者,甚至殺人狂也算。」
「那麼,你的意思是有誰不算?」
「那對情侶不算。沒錯,這是個悲劇,不過不是表面上這樣的悲劇。這是一個博弈的悲劇,這兩個人都沒有讓對方死的意願,事實上,在他們之間,進行了一場『讓對方活』的博弈。」
「這怎麼說?」
「男孩和女孩約定了要出石頭。但如果真的都出石頭,兩人就都要死。他們都不想讓對方死,要讓對方活下去,所以不約而同地背棄了一起出石頭的約定。這是博弈的第一步。第二步,既然都出石頭,對方就會死,如果要讓對方活下去,出剪刀就可以了。於是,男孩就出了剪刀。」
「可是女孩是自私的,她本來想出布活下去,沒想到男孩出了剪刀,反而贏了自己。」
「不,妳搞錯了出發點。對這兩人來說,讓自己活下去不是這場博弈勝利的標準,讓對方活才是。」
「哎?」
「也就是說,女孩在這場博弈中,比男孩多走了一步。她知道男孩為了讓她贏,一定會出剪刀。所以,為了讓男孩贏,她出了布。」
「哎?真相是這樣嗎?」
「當然,真相只有這兩人心裡知道,在我們眼裡,只有一個結果,剩下的是兩種相反的可能。
很多時候,只是知道結局,很難說真相是怎麼樣的,就如同薛丁格的貓箱,打開之前,貓既是死的又是活的。我們如何看,決定了真相如何被看到。」
第一個星期六
「世界真的如此險惡?」——人生的「心」角度
「今天,先不講故事,給妳看一本書。」阿傑一坐下,就遞過來一本書。
我大概翻閱了一下,就丟在桌上:「貌似也是一本講大道理的書呢!不過內容好像也沒什麼特別出眾的地方嘛!」
「呵呵,這本書賣得很好哦!內容且不談,整本書的前提就很吸引人啊!說出了許多讀者的心聲。」阿傑把書豎起來,封面朝向我,指了指書名。
「這倒的確是的,無論哪個時代,對大多數人來說,生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薩特也說過『他人即地獄』嘛!這樣說來,到處都是地獄,世界能不險惡嗎?」
「...
作者序
編輯序
故事的正確讀法——按下心靈成長的開關
故事,並不僅僅是故事。它有情節,有涵義,有表面的涵義,也有深層的涵義。
但,這並不是故事的全部。一個故事並非憑空存在,還一定有一個講故事的人,那個講故事的人,不僅對故事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也有自己的故事。
你看到的這本書,不同於以往任何一本書。你將讀到一個「完整」的故事,包括了故事本身,包括了講故事的人,還包括了講故事的人自己的故事。所有的故事並非獨立存在,它們構成一個整體——本書其實就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翻開這本書,你將獲得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你將跟隨兩位敘述者,經歷一次次頭腦風暴,透過這些故事,對生活、對自己,有一個全新的認知。
你可以把這本書中所有的故事當成虛構的,包括兩位敘述者的故事,它們是否真實,對你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讀懂這些故事。如果你在讀到它們的時候,感覺到心中的某個角落發出一聲清脆的聲音,然後瞬間被一種感覺所觸動,那麼,你就是真正讀懂了故事。
其實,故事的情節是怎樣的,對你來說也並不重要。當你讀到一個故事的時候,都要重新在心中建構起它的輪廓,這個過程並不是由故事本身所決定,而是由你的心靈所決定。如果你有足夠的智慧,你將從一個故事中讀出你自己的人生軌跡。
本書是由兩位作者Vera 和Jay 共同完成,他們兩位也是本書中故事的講述者和評論者。Vera 是一位心理學博士,而Jay 是一名圖書編輯。他們從心理學、哲學等多種不同角度,對許多富有深刻寓意的故事進行解讀。
除了本書所記錄的六十多個故事以外,Vera 和Jay 自己的故事也貫穿其中,他們已經從本書的寫作者變成了故事中的人物,和讀者一起經歷心靈成長的六個夜晚。
第一夜,你將學會如何用轉換視角的方法走進這充滿危機的世界;第二夜,你將懂得如何運用各種方法突破「蘑菇期」的生長困境;第三夜,你將掌握「無知的智慧」去面對難以預料的未來;第四夜,你將回歸自我,尋找真實的自己;第五夜,你將看到快樂與你的真實距離;第六夜,你將突破種種內心的障礙,啟動終生的心靈成長。
當然,對每一個故事,你都可能會有自己的解讀。如果你的解讀與本書的任何一種解讀都不相同,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掌握了故事的正確讀法。
前言 心理諮商師遇見「理心」師
這本書記錄了我的國小同學阿傑和我幾次談話中提到的故事,最初的目的也只是提供給我自己閱讀,最後還是決定分享給讀者。
至於阿傑為什麼要跟我講這些故事,還得從去年我們第一次重逢的聚會說起。那時,我剛剛獲得資格證書,成為一名心理諮商師。
阿傑是我國小的同學,在班上坐同一桌,國小畢業之後,我們就再也沒有聯繫,直到一天,他不知從哪裡知道了我的聯繫方式,多年不見,當然無論多忙都應該聚一下才對。見面一聊,才知道他做圖書編輯,專門做勵志類的書。
「就是那種用大道理鼓勵人們努力奮鬥的書嗎?」我不屑地說,「唉,小時候覺得你懂得很多,總覺得你以後一定會是個學者或發明家,沒想到淪落至此。」
「嘿,妳不要搞錯了,我不是那種教人如何成功的勵志大師。我自己都算不上成功人士,怎麼可能去給別人指點出路呢?」他很快地反擊道。
「哦?那麼,你是哪種『大師』?」我繼續揶揄他。
「一定要說的話,那我算是個『理心』師吧!」他笑了笑,「在妳這個心理諮商師面前這樣說很不好意思呢!」
什麼?一個沒有受過專門心理學知識訓練的人,透過講大道理就想給人「理心」嗎?我心裡這樣想,嘴巴上雖沒說出來,可是阿傑卻敏銳地察覺到了。
「妳是不是覺得我這種門外漢沒有資格幫助人解決心理問題?沒錯,如果和你們專業人士相比,我『理』的不是心理,而是心靈。真的有心理障礙的人,還是需要找你們才對吧!不過,誰都有心裡迷茫、困惑的時候,不一定心理疾病,至少也算是心病吧——我幫助的主要是這種人。」
「就算是這樣,大道理誰都懂呀!你有什麼特別之處?」我仍然不放過他。
「唉,沒想到過了二十多年,妳說話還是這麼直接啊!」他不緊不慢的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咖啡。「我一般不講太多道理,而是講故事。能聽得進道理的,都不需要別人去啟發;聽不進道理的,直接講道理就更沒有效果。故事則不同,講法不同,意思不一樣;聽的人心境不同,故事的意味也不一樣了。」
「這倒是有些新鮮。我們心理治療裡面有對話療法,不過主要是讓患者講他們的故事呢!」
「當然,每個聽故事的人都是帶著自己的故事來聽別人的故事的。你們心理諮商師雖說要做到職業化,不能被不良的反轉移所干擾,不過實際情況未必都是這麼理想吧!」
聽到這裡,我心裡一驚。沒想到從他嘴裡會說出「反轉移」這個詞。反轉移,又稱為逆向移情,是心理醫生自身對個體(患者)的情緒反應。若處理不當,可能會導致心理治療失敗。看來,阿傑並非如他自己所說,對心理學一無所知。
「也就說,講故事的時候,自己不帶入其中,所以也能更客觀,更容易處理自己的情緒——對講述者和聽眾來說都是如此。故事的講法也根據不同對象而有所針對,每個人的問題不同,需要不同的故事來『疏通』自己的心,換個角度去看問題、看別人、看自己,這樣才可能有所改變。如果妳有興趣聽,我可以跟妳講幾個故事,妳就會明白這種方式和一般的講人生道理有什麼差別了。」
從這一天起,每週六晚上六點半他都會出現在這個咖啡館,跟我講述「理心」的故事。
序幕 「葡萄和十八隻狐狸」 故事裡的「心」故事
「那麼,就快點開始吧!」我催促道。
「別急,讓我把這盤沙拉吃完。」他看我這麼急,反而故意慢條斯理地吃著沙拉。這人,過了這麼多年,這種討厭的地方還是沒變!
「妳怎麼不吃?」他抬起頭,看看我面前的盤子。
「我要減肥,正在節食中。」話雖如此,看到他吃得這麼香,我真有點控制不住。
「呵呵,妳的眼神出賣了妳。吃吧,我不會鄙視妳的。」他一臉壞笑地說,「正好,妳給了我靈感,我就講一個關於吃的故事吧!」
說完,他不顧我的嗔怒,自顧自地開始講第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座果園中種植了許多美味的葡萄。果園的附近住著一隻狐狸。牠想吃葡萄,但是怎麼跳都達不到葡萄的高度。」
「Stop !我知道了,這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狐狸的故事,酸葡萄效應,這個故事太out 了。」
我一聽到開頭就及時打斷了他,以免他用這麼老套的故事來浪費我的時間。
「妳說的只是整個故事的十八分之一。」
「十八分之一?」
「也就是說,這個故事有十八個版本。我把它們綜合了一下,故事變成了《葡萄和十八隻狐狸》。」
葡萄和狐狸的故事居然有十八個版本?這倒沒聽說。我一邊繼續吃沙拉,一邊聽他說下去。
「為了讓妳能更容易理解這個故事的本質,我把這十八隻狐狸分成了三組,分別是行動組、思考組、解決組。先別急著問為什麼這麼分,等妳聽完,自然會明白。」
倒楣狐狸的下場:我一定要吃到
所謂行動者,是對問題不多做思考,按照某種固定模式進行行動的狐狸。行動者的下場都不是很好,有五隻可憐的狐狸被分在了這個小組。
第一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牠讀過許多勵志類圖書,是一位有志青年。牠發現自己摘不著葡萄之後並沒有氣餒,牠想:事在人為,只要努力,遲早能夠得到葡萄。「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支撐著牠,可是沒想到事與願違,牠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跳,不僅沒有出現奇蹟,反而跳得愈來愈低,最後體力耗盡,累死在了葡萄架下。
這種英勇無畏的行動者,我叫他勇者。他的行為,我稱為「固執」,即反覆重複某種無效的行為,如同心理學上的強迫症。堅定不移的志向固然令人敬佩,不過,成功是不是真的能如此實現呢?
相較第一個勇者,第二隻狐狸似乎聰明一些。從遠處看過去,牠想葡萄架不算高呀,可以試一試。
來到葡萄架下,牠一看到葡萄架比遠處看的時候高多了,還試什麼呀?牠想:你這個壞葡萄,害我白高興一場,吃不到你,我也要出出這口氣。於是,牠對著葡萄破口大罵,然後不斷撕咬自己能夠得到的藤。不料牠的罵聲太大,驚醒了正在睡午覺的果園主人,果園主人拿起一把鐵鍬,走到牠身
後把牠打死了。
這種採用破壞性行為的行動者,我叫他暴徒。他的行為,我稱為「攻擊」,如同心理學上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採取破壞性行為,雖然發洩了一時的憤怒,終究是為社會所不容的。
第三隻狐狸看起來不像前兩隻那麼強壯,有點弱不禁風,是個話不多說但想法不少的知識青年。
牠來到了葡萄架下,嘗試幾次跳起來去抓葡萄都沒有成功。牠想:好吧!這不是我的東西,不去想它吧!不行啊,葡萄真大,顏色真鮮豔啊,我忘不了它!喝酒,一醉解千愁吧!不行,還是忘不了!
什麼,聽說其他組的狐狸吃到葡萄了?憑什麼啊!這世界真是不公平,算了,我不活了,以死明志!
啊,葡萄,下輩子我一定要吃到你……
於是,這隻狐狸懷著類似黛玉臨終前的怨念,一頭撞死在葡萄架下。
這種憂憤而死卻死不瞑目的行動者,我稱他為憤怒的青年。他代表了生活中常見的「不患無,患不均」的心理。公平、公正固然重要,現實卻往往不一定能保證公平。在這種前提下,與別人比較的時候,可能會忽視自己已經有的東西而採取不理性的行動。
第四隻狐狸是第三隻狐狸的同窗好友,也是個知識青年。牠來到了葡萄架下,試了一試,失敗後,牠既沒有繼續嘗試,也沒有破口大罵,而是發出了感嘆:唉,美好的事物有時候總是離我們那麼遠,既然如此,強求也無益,不如保持這段距離,讓自己留有一點美好的幻想,不是也很好嗎?從此,牠不再執著於葡萄,反而詩性大發,寫了一本名為《遙遠的葡萄》的詩集。
這種將物慾轉變為藝術創作動力的行動者,我叫他為詩人。他的行為類似心理學上的「置換作用」,即用一種精神宣洩去代替另一種精神宣洩。這算是行動者中少有的好結局。
行動組的最後一隻狐狸比較特別。牠發現想吃葡萄的願望不能實現後,也沒有什麼對策,只能傻傻地在葡萄架下發愁。過了一段時間,牠感到腹中一陣絞痛,去醫院一查,居然患了胃病。牠怎麼也不明白,自己平時一向很注意飲食衛生,一日三餐也很規律,怎麼會患胃病呢?
準確來講,這隻狐狸也許不能算是行動者。牠的行動不是出自主觀意願,而是因潛意識而產生的行為,在潛意識中,牠將心理上的痛苦轉換成身體上的疾病。我把這種行動者稱為病人。
聰明狐狸的大腦:不一定要吃到
第二組都是非常聰明的狐狸,有著發達的大腦,遇到問題習慣分析思考,所以叫思考者。不過,思考的結果不一定都是理性的。有七隻聰明的狐狸在這個組裡。
第一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牠甚至沒嘗試跳一跳,僅憑藉對葡萄架高度和自己的身高、彈跳力的綜合估算,就得出一個非常精確的結論:以我的個頭,這一輩子都無法吃到這葡萄了。牠又想:這個葡萄如果是甜的,早就被別的動物吃完了,怎麼留下這麼多。哼,肯定是酸的。還好我夠聰明,沒浪費時間在這酸葡萄上。得出這一結論後,牠心情愉快地離開了。
這隻狐狸就是著名的酸葡萄效應故事的主角了。我把這類思考者稱為認知失調的批評家之一。
所謂認知失調,是指行為與自我認知不同產生的心理不適。明明想吃葡萄,卻要採取放棄為吃到葡萄而做的任何努力,這就導致了認知失調。而「酸葡萄效應」,又被稱為文飾作用,即以能夠滿足個人需要的合理理由來解釋不能實現自我目標的現象。因此,這類批評家,是擅長用合理化解釋來改變自我認知,以適應並接受現實的批評家。
第二隻狐狸和第一隻一樣聰明,經過一番計算,牠發現了自己不可能摘得到葡萄。不過,這之後牠的想法與前者不同,牠想:這是什麼葡萄架,設計得這麼高,不合理!設計師一定是個歧視狐狸的種族主義者!還有,這是什麼葡萄藤,居然爬得那麼高,稍微低一些也能獲得足夠的陽光和水分,也不合理!你們都得給我好好改革,下次我來之前一定要都改過來!
批判了一番之後,牠心滿意足地離開了。
如果說第一隻狐狸是學者型的批評家,這隻狐狸就是政治家型的批評家了。我把這類思考者稱為認知失調的批評家之二。牠解決認知失調的方法,在心理學上稱為「抵消作用」,即以某種象徵性的活動來抵消、抵制自己的真實感情,從而降低對不協調的認知事物的重要性。簡單來說,就是你很重要,卻不迎合我,我就把你批評得一文不值。
第三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同樣,經過計算,發現了問題。牠低頭一看,地上居然有腐爛的葡萄和其他狐狸吃剩的葡萄皮。牠說:「天哪,這葡萄掉下來之後的樣子是多麼噁心啊!居然還有別的狐狸吃這種噁心的東西?不行了,我要吐了。」
這隻狐狸也是一個批評家,不過牠是媒體型批評家。我把這類思考者稱為認知失調的批評家之三。媒體擅長以極端視角表達事實以達到增強話題性的目的,也就是炒作。從心理學上來看,這種行動與動機完全相反的情況卻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可以說是「抵消作用」的極端化,被稱為「反向作用」。
第四隻狐狸是一隻非常年輕的狐狸。事實上,牠一年前就遠遠地看到了這個葡萄架,是葡萄架的第一發現者。不過那時牠還太年幼,父母不讓牠獨自出門。經過了一年的成長,牠終於獲得許可獨自行動。來到了葡萄架下,牠卻發現與高高的葡萄架一比,自己是如此的矮小,便傷心地哭起來了。
牠邊哭邊想:為什麼葡萄架會這麼高,不是說好了只要長大了就有機會吃到葡萄了嗎?
這類思考者,我稱為兒童。兒童型思考者身上會出現心理學上的「倒退」現象,即個體在遇到挫折時,從人格發展的較高階段退到較低階段。簡單來說,就是身體長大了,心卻沒有跟著長大,一遇到問題,就會回到兒童階段。
第五隻狐狸的長相非常沒有特點。牠看了前面幾隻狐狸的表現後,來到了葡萄架下,望了望葡萄,就走開了。牠想:我的身高和彈跳力都不出眾,大家都吃不到葡萄,那我也別費勁了。反正別的狐狸肯定也吃不到,大家都一樣,我也沒什麼可抱怨的了。
這類思考者,我稱為大眾。顧名思義,這就是多數人的從眾心態的表現。進一步講,這種狐狸的思考方式是認為他人也有與自己同樣的動機,這在心理學上稱為「投射」。
第六隻狐狸和行動組那兩隻知識青年狐狸是同學。牠來到了葡萄架下,很快也發現自己不可能吃到葡萄,心情非常不好。牠想:我的命運怎麼這麼苦啊!想吃個葡萄都吃不到了。牠愈想愈難受,最後鬱鬱而終。
這種思考者,我稱為抑鬱症患者。他們雖然情緒上和行動組的「憤怒的青年」相似,但沒有採取任何主動行為的意志,長期處於心境低落狀態,不可自拔。
第七隻狐狸發現了問題之後嘴一撇,大喝道:「葡萄架雖高,也不是不可能達到的高度!別人說只有猴子才能吃到,我偏不信,我們狐狸中已經有成功者吃過了,這說明什麼?這說明我們狐狸也一樣行!」說完,牠也搖搖尾巴離開了,準備下次再來進行一次演講。
這種思考者,就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勵志大師。無論他們實際上是如何面對困境的,僅從其演說內容來看,採取的是一種情緒取向的應對方式,在心理學中稱之為「傍同作用」,即當對自我價值的認知低於他人價值時,尋找與自己有關聯的人來實現提升自我價值。
智慧狐狸的方法:大家一起吃到
最後一組是解決組,這一組的狐狸,都從現實出發解決了吃不到葡萄的問題,所以,牠們都是人類社會中「人生贏家」的代表。面對吃不到葡萄的問題,這一組中的六隻狐狸分別採用了六種不同的解決方案。
第一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牠不僅擁有非常發達的大腦,還有一般狐狸不具備的優勢——經驗。牠早就覬覦葡萄多時,一直在觀察情況,掌握資訊,直到有一天,果園主人使用了葡萄架旁的梯子,牠沒有放過這個重要資訊。終於,牠等到了機會,藉助梯子,輕鬆地爬上了葡萄架,摘到了葡萄。
這類解決者,我稱為先知。他們透過不斷觀察實踐,累積了經驗,獲得了比別人更多的經驗,自然能解決一般人難以解決的問題。在旁人的眼中,他們被稱為天才和先知,這是因為大家看到了他們成功後的風光,沒有看到他們成功之前的漫長探索。
第二隻狐狸也非常聰明,但缺乏經驗,也沒有耐心去長期觀察。牠的優勢在於靈活的處世態度和廣泛的資訊管道。牠聽別的狐狸說過,檸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但不像葡萄這麼難以取得。既然吃不到葡萄,去嚐一嚐檸檬也算是滿足了心願了吧!因此,牠便離開葡萄架去尋找檸檬了。
這類解決者,我稱為先知。他的行為在心理學上稱之為「替代」,即以一種自己可以實現的目標來代替自己無法達到的目標。這看似和思考組的認知失調有些像,不同之處在於他是出於一種理性標準的比較改換了目標,並未出現認知失調的情況。
第三隻狐狸經過一番計算,發現以自己目前的水準和能力想吃到這葡萄是不可能的。目前做不到,不表示不可能做到,既然能力不足,那就努力提升吧!於是,牠報了一個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專門研究學習採摘葡萄的技術,很快,牠明白了梯子的用法,終於如願以償。
這類解決者,我稱為學生。他們面對問題的方法,是運用已有知識去分析解決,當發現自己知識能力不足時,就會透過進一步學習來提升水準,直到找到解決方案。
第四隻狐狸有一雙狡黠的眼睛,具有超越一般狐狸的高智商。牠發現自己和葡萄架的高度差問題之後,雖然也不會使用梯子,但卻很快意識到「必須藉助什麼來縮短高度差」。牠眼珠一轉,心生一計。牠回到狐狸窩,對幾隻狐狸說找到了摘葡萄的辦法。等這幾隻狐狸來到葡萄架下,牠趁牠們不注意,用偷偷藏起來的鐵鍬將眾狐狸打昏,將牠們捆起來,踩著狐狸們的身體搭成的「狐狸梯」,摘到了葡萄。
這類解決者,我稱為欺詐師。利用他人來獲取自身利益,雖為人所不齒,卻也是一種在社會中被廣泛使用博弈之道。
第五隻狐狸是一隻漂亮的狐狸小姐,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狐狸精」。看了一眼葡萄架之後,牠想:我一介女流,靠自己力氣,無論如何也是摘不到葡萄的,我何不利用美麗的外貌,借一借那些雄性的力量呢?很快,牠找了一個男朋友,正是那位最先吃到葡萄的先知。狐狸先知將梯子的使用方法做為定情信物送給了狐狸小姐。
這類解決者,我稱為借勢者。借勢者,不侷限於女性,只要是當自己力量不足時,會主動想到藉助他人優勢來達到目標的,都可算是借勢者。不同於欺詐師,借勢者並不傷害他人利益,而是以自己的某種優勢與他人互補,是一種互惠互利的博弈手段。
最後一隻狐狸非常有大局觀,能跳出個人目標來思考問題。牠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來了也吃不到葡萄,這是因為單憑一隻狐狸的能力是無法摘到葡萄的。為什麼我們不學習猴子撈月,眾人合力去摘葡萄呢?於是牠動員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大家一層層疊起來,搭成狐狸梯,最後,所有的狐狸都吃到了葡萄。
最後這類解決者,我稱為領袖。牠不僅像欺詐者一樣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像借勢者一樣懂得合作,更懂得合理整合資源、分配利益,運用團隊的力量去解決困難問題。
「講完了。哎,妳怎麼還沒吃完?」他放下咖啡杯,看著目瞪口呆的我。雖然阿傑在每個故事背後加的那些解讀,我有些不以為然,故事本身還是挺有趣的。一個簡簡單單的酸葡萄故事,居然被他講成了一個關於面對困難問題,各種不同人的應對方法及其心理動機的複雜故事。
「今天就到這裡吧!下週有空再接著講。」
「好的。我下次會帶錄音筆,你的故事有點意思,以後我可能會用得著。」
編輯序
故事的正確讀法——按下心靈成長的開關
故事,並不僅僅是故事。它有情節,有涵義,有表面的涵義,也有深層的涵義。
但,這並不是故事的全部。一個故事並非憑空存在,還一定有一個講故事的人,那個講故事的人,不僅對故事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也有自己的故事。
你看到的這本書,不同於以往任何一本書。你將讀到一個「完整」的故事,包括了故事本身,包括了講故事的人,還包括了講故事的人自己的故事。所有的故事並非獨立存在,它們構成一個整體——本書其實就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翻開這本書,你將獲得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你將跟...
目錄
故事的正確讀法 打開心靈成長的開關
前言 心理諮商師遇見「理心」師
序幕 「葡萄和十八隻狐狸」 故事裡的「心」故事
倒楣狐狸的下場:我一定要吃到
聰明狐狸的大腦:不一定要吃到
智慧狐狸的方法:大家一起吃到
第一個星期六「世界真的如此險惡?」——人生的「心」角度
一個司機的前半生
情人之間的博弈
冒牌天神
大偵探和小販
狹路相逢,智者如何取勝
污名與佛心
短途,還是捷徑?
天下第一的刺蝟
不同世界線上的兩個老人
橋上的風景
三根救命火柴
胖盧奇的音樂課
第二個星期六「展翅前需要痛多久?」——蘑菇的「心」困境
穿上紅背心
一句話能否斷送一生
再試一次
一天和一萬小時
黑帶是什麼
水瓶的成長學
鴿子能勝過鷹嗎?
蝴蝶效應VS墨菲法則
射手的心之眼
長壽的店
第三個星期六「如果能預知,我會比現在更好嗎?」——未來的「心」智慧
從未來回來的商人
一個捕鼠器引發的慘案
智者與先知
誰來切鑽石
弗洛姆的蛇橋
死神的陷阱
決定命運的「馬屁股」
未知的諾曼第
蜘蛛人的祖母
山鷹與大魚
第四個星期六「誰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自我察覺的「心」路
怎樣找到一個好碗
驢的困惑
鳥的三種結局.前篇
鳥的三種結局.後篇
如果我是金子
錯在勤奮上
砍哪棵樹
懷才不遇的小說家
如果我會讀會寫
我,依然是超人
第五個星期六「成功很遠?也許如此,但幸福也是嗎?」——快樂的「心」理由
不要去爬聖母峰
乞丐與玫瑰
心理學家的女兒
老鼠的寶物
阿德勒的藥方
九十九國
堅定的清潔工
被上帝寵愛的人
不要離幸福之河太近
你只需要一顆心
第六個星期六「是和彼得.潘說再見的時候了。」——終生成長的「心」啟動
總裁缺少的東西
每桶四元
會走路的草
這是一項溝通的事業
咖啡館裡的單親媽媽
奧運冠軍的不幸連鎖
心中無路
一個乞丐的西天取經路
喜劇之王的人生喜劇
故事的正確讀法 打開心靈成長的開關
前言 心理諮商師遇見「理心」師
序幕 「葡萄和十八隻狐狸」 故事裡的「心」故事
倒楣狐狸的下場:我一定要吃到
聰明狐狸的大腦:不一定要吃到
智慧狐狸的方法:大家一起吃到
第一個星期六「世界真的如此險惡?」——人生的「心」角度
一個司機的前半生
情人之間的博弈
冒牌天神
大偵探和小販
狹路相逢,智者如何取勝
污名與佛心
短途,還是捷徑?
天下第一的刺蝟
不同世界線上的兩個老人
橋上的風景
三根救命火柴
胖盧奇的音樂課
第二個星期六「展翅前需要痛多久?」——蘑菇...
商品資料
出版社:宇河文化出版日期:2014-07-18ISBN/ISSN:978957659968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5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