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傑森‧莫克斯基
定價:NT$ 370
優惠價:88 折,NT$ 326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人類進入「全數位生活」的最後拼圖!
人類的其他媒體──音樂、電影、電視、新聞等──都已經完成數位化,唯獨書本仍以印刷狀態為主流。 2007 年,亞馬遜 Kindle 與蘋果 iOS 作業系統接連推出,再加上雲端科技的發展,讓「書本」這個類比資訊最後的堡壘,終於也出現裂縫。
借鏡網路擴散的普及速度,作者預言在 2016 年時,半數的閱讀人口都將擁有電子閱讀器,電子書不僅蔚為閱讀的主流,改變人們傳遞知識的方式,更將顛覆我們所熟悉的生活方式:
紙本書會不會消失殆盡,從此家中不需再有書櫃?
閱讀不再是孤獨與私密的活動,而是社群行為?
當每本書都透過網路彼此連結,會不會出現 Facebook 版的閱讀平台?
世界各地的學生將能即時分享與討論,因此重塑學習和教育的方式?
當人們走入「全數位」生活,失去人際接觸、擁有某項事物各代表什麼意義?
但作者提醒我們,在擁抱便利科技的同時,往往也失去了靈魂的溫度。我們再也不能在書頁中夾著前男友或前女友寫的情書,送書給親友也無法在頁上題字,可能永遠失去老書所散發出的霉味,圖書館裡也不再會有館員向我們推薦好書。
身為報社工人之子,又是 Kindle 第一線開發者,作者站在紙本與數位的交會點,將下一波數位化浪潮的美麗與感傷都真切呈現。本書談論的不僅僅是數位閱讀,而是為我們描繪未來生活的樣貌。
作者簡介:
傑森‧莫克斯基(Jason Merkoski)
報社工人之子。傑森.莫克斯基是一名開發經理、產品經理、亞馬遜的第一位技術傳道士。他協助發明當今電子書所使用的技術,也是前三代 Kindle 裝置開發團隊的一員,每一台他都經手過。他在麻省理工學院接受理論數學訓練、在電信界與美國線上零售龍頭的電子商務領域工作將近 20 年,也與大大小小的出版社合作,共同形塑電子書的未來。他是一位數位先驅, 1990 年代就撰寫並出版第一本線上電子書;他也是一位未來學家,同時花時間在西雅圖與矽谷往返,不過他也深受新墨西哥州的高地沙漠吸引,在那裡他會掛起吊床,一邊凝視著空中的雲層,一邊欣賞遠古的岩石雕刻。
譯者簡介:
吳慕書
政治大學畢業,曾任職國內、外金融機構、財經與科技媒體,現職為產業研究員。
名人推薦:
趨勢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何飛鵬(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
傅瑞德(潑墨數位出版行銷有限公司創辦人)
董福興(汪達數位出版創辦人)
詹宏志(網路家庭董事長)
身為電子書先行者的莫克斯基……對未來的電子書閱讀行為做了一些極具啟發性的預測……極具想像力……(本書)內容觸及了許多細節,可以提供關心閱讀的讀者及內容生產提供者,作為參考,值得一讀。──何飛鵬,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
對於本書,我最推崇的是描繪「電子書讀者行為」的這個部分,這也是其他相關書籍中比較少提及的地方。對讀者行為改變的探討,可以解釋從紙本到數位閱讀的世代交替,那種抵抗和好奇交織糾結的態度……本書也提供了很多有趣的方向,甚至可以解答一些長久橫亙於讀者心中的問題。──傅瑞德,潑墨數位出版行銷有限公司創辦人
電子書不是為了終結「書」而生,而如活版印刷一般,是為「書」開創更廣泛的影響與發展的可能。所有鍾情閱讀的人,都該透過本書遙望電子書迎來的新世界。──董福興,汪達數位出版創辦人
本書巧妙融合業內人士的親身故事、詭譎的分析與高知識含量的推測,討論當今我們這個全力加速前進的數位時代。敘事手法極富魅力,應能廣獲讀者青睞。──《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我可以為這本書寫下幾千字的讀後感,但事實上我的感想遠非這枝禿筆所能形容。本書價值無與倫比。我們甚少有機會聆聽推動電子書革命的先鋒述說心路歷程,而一同參與、強力反對某些論述的做法則是相對新穎。──未來圖書部落格(Futurebook)
莫克斯基預見了一些具體的創新,既有趣又極富想像力。──美國科技部落格付費內容(paidContent)
這是一本挑釁意味濃厚的書。──科克斯書評(Kirkus)
========
推薦序》形塑中的未來閱讀行為
何飛鵬(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
這是一位催生 Kindle 的核心成員所寫的電子書誕生之回顧。
這也是一位傳統紙書的重度使用者所寫的電子書轉換使用經驗。
這更是一位數位行家觀察整個人類的科技生活演進,對未來閱讀行為所做的預測。
這也是一位未來學者對人類未來生活的可能發展,所做的一些分析與預言。
傑森‧莫克斯基(Jason Merkoski),亞馬遜(Amazon)的第一位技術傳道士,在他的投入下,完成了前三代 Kindle 的開發與上市,在這本書中,他首先為我們揭開了 Kindle 的開發與上市過程,其精雕細琢,反覆推敲,不放過任何細節的精神,說明了 Kindle 這一個高度破壞性的商品,為什麼能一擊命中,成為橫空出世的熱門商品,也從此開啟了數位閱讀的新時代,亞馬遜徹底改變了人類知識傳承的方式。
身為電子書先行者的莫克斯基,對電子書的未來毫無懸念,絕對是人類社會不可逆的必然趨勢,而紙本書未來極可能變成人類懷念的骨董物件,不過對於此一現象來臨的時間,他並未提出預言。
不過我們可以合理推估,當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s)統治全世界時,就是紙書骨董化的時候,而這個時間極可能是 2050 年前後。當 2000 年出生的嬰兒,從啟蒙時就已經活在數位時空中,他們對紙書應沒有太多留念。
全書也對未來的電子書閱讀行為做了一些極具啟發性的預測,例如:雲端書櫃、世界全部連成一本書、微型投影機閱讀器、二手電子書市場會出現嗎?這些都是有趣的話題。
我們的現況是每一個人家中都有一個實體書櫃,儲存了一百、兩百或者一千、兩千本書,但是未來的電子書閱讀,所有的書架都會移往雲端,不論是 Google 或者是亞馬遜,可以離線也可以聯網閱讀,這是閱讀行為的徹底改變。不過這種改變更大的影響是人類對生活空間的使用也跟著徹底改變,想像一下家中缺乏了書架及書的陳列,只剩下一台 iPad ,不免有悵然若失的感覺。
莫克斯基對未來電子書會本本互相串聯,而將全世界的電子書都串成一本書的預測,也極具想像力。
他認為全世界書籍都電子化而且儲存於雲端之後,所有的書都互為深度延伸解釋,也可以延伸閱讀。當我們從一本書進入,中間提到任何專門知識,都可以隨時連結到另一本書,如果不斷串聯,無形中不知不覺把全世界的電子書都串成一本書,人們的閱讀,可以在網上無限遨遊。
至於微型投影機又打破現在手持式閱讀器的想像,只要有微型投影機,可以把任何牆面、桌面、平面變成呈現電子書內容的介面,尺寸、大小都可以隨心所欲地調整,這勢必讓閱讀行為再一次進化。
現實世界中,我們購買了紙本書,我們就擁有此一實體書的財產權,如果我們不需要,我們當然可以轉賣,這就是二手書市場。而未來電子書我們也一樣擁有此一權利嗎?
目前所有的電子書販售平台,雖然尚未提供二手電子書的銷售服務,不過本書作者認為,未來電子書市場成熟之後,二手電子書市場也會成立,這無疑是認同購買電子書,不只是購買閱讀權,而且還擁有電子文檔的所有權,這會牽動電子書銷售平台的運營。
這是一本電子書第一線從業人員對電子書演變的描述,同時也預測了未來的新閱讀行為,內容觸及了許多細節,可以提供關心閱讀的讀者及內容生產提供者,作為參考,值得一讀。
推薦序》從紙本到數位閱讀的世代交替
傅瑞德(潑墨數位出版行銷有限公司創辦人)
從早期電腦上可以顯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文字」開始,就有人想過把書本在螢幕上重現,並且運用電子媒體的多樣性和即時性創造不同的閱讀體驗。而隨著 1990 年代初期筆記型電腦逐漸普及,隨身閱讀的電子格式更逐漸浮現在大家的想像之中。
事實上,早在 1980 年代日本流行的「電子手帳」中,就已經可以看到現在所謂電子書的蹤跡,但由於電子手帳並沒有在日本以外的地方普及,所以並不算是全面性的革命。但在 1993 年蘋果(Apple)推出第一款「個人數位助理」(以下稱 PDA,這個字正是蘋果發明的),也就是牛頓(Newton),再加上之後的 Palm Pilot 低價版 PDA 問世之後,透過網路接收行動資訊、閱讀從簡訊到大部頭書籍的文字內容,都不再只是夢想。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所謂電子書的印象多半始於大約 2000 年前後「 PDF +筆記型電腦+網路」開始普及的年代,大致上也就是本書作者所謂「 1990 年代就撰寫並出版第一本線上電子書」的那段時間。
從 2000 年到 2007 年之間,是電子書的混沌時期,也就是我常說的「有技術、沒平台」的狀況;除了還剩少數人堅守的 Palm 平台之外,基本上並沒有適當的行動平台可作為書籍閱讀之用,對於筆劃較多的中文而言,適當的載具可說幾乎沒有。
對於數位閱讀而言, 2007 年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當年度有兩項最重要的產品問世:亞馬遜(Amazon)的 Kindle 電子書閱讀器,以及蘋果的第一代 iPhone 和 iOS 作業系統。 iOS 平台後來衍生出了 iPad 平板電腦,成為重要的行動閱讀工具之一,這已經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歷史;而 Kindle 則奠定了電子墨水(e-ink)閱讀器的產業標準,也讓亞馬遜得以延續全球線上紙本書店龍頭的氣勢,藉由 Kindle 建構起整合了出版、通路、電子商務的數位閱讀生態系統,也成為各家電子書業者(包括蘋果在內)所仿效的目標。
本書主要著墨的,就是 Kindle 誕生之後對於整個數位閱讀市場的影響。如果作為閱讀者的您,對於 Kindle 在上市之前的源流、上市之後的改變、對於周遭市場的影響,以及對於電子書讀者行為在 Kindle 問世之後的改變想進一步了解的話,本書非常值得參考。
對於本書,我最推崇的是描繪「電子書讀者行為」的這個部分,這也是其他相關書籍中比較少提及的地方。對讀者行為改變的探討,可以解釋從紙本到數位閱讀的世代交替,那種抵抗和好奇交織糾結的態度,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電子書發展多年以來,在亞馬遜生態系之外仍未成為商業市場的主力之一。
如果您想了解的是以亞馬遜為中心的電子書市場,從印刷時代至今的一些出版軼事,以及新舊時代之間的一些思考,像是「電子書內容究竟有沒有二手市場」、「電子書作者如何題贈詞給讀者」,或是「實體書店是否應該擔心電子書發展」等等,本書也提供了很多有趣的方向,甚至可以解答一些長久橫亙於讀者心中的問題。
數位閱讀與出版都有很多觀察的角度,像是作者、出版者、讀者的觀點,製作技術和格式的觀點,靜態與互動形式的互補與對立,最適合現今的商業模式,理想的行動閱讀平台,如何創造紙本時代所沒有的雙向閱讀和溝通體驗等等。而任何一本書都無法單獨探討所有的角度,本書也是如此。
如前所述,本書在幾個角度上有非常詳盡,而且具有啟發性的探討。如果您對於數位出版領域有興趣,必定會在讀完本書之後,在其他方面有更多的疑問與好奇。
我先前出版過的拙作《一個人的出版史》便可作為延伸閱讀的書籍。有別於本書側重於 Kindle 與電子書發展的關係,《一個人的出版史》則以 2000 年以來從數位出版、編輯、實驗,以至於 2007 年之後「有技術、也有平台」的環境下,數位出版在亞馬遜之外的國內與國際市場發展為主,非常適合與本書搭配閱讀。
事實上,拙作本身就是一項數位出版的實驗:紙本與電子版同時推出,電子版提供免費下載;在紙本幾乎售罄之後,電子版仍然繼續擔負著傳達和溝通的任務,除了讓讀者能夠繼續取得、作為閱讀參考之外,也為下一部作品延續觀念與熱度。歡迎您前往下列網頁,免費下載 ePub 3 或 PDF 版本,或者透過拙作與我聯繫,一同討論和推動數位出版的未來。
http://puomo.co/pubhistory
推薦序》見證第二次古騰堡革命
董福興(汪達數位出版創辦人)
當談論電子書時,大致上有三個方向的見解:
• 概念面:為什麼非得有電子書不可?
• 技術面:該怎麼讓電子書成真,並且大眾化?
• 商業面:如何完善電子書的商業模式,使其能持續發展?
身在台灣,我們所聽聞的消息都屬於最末者。看到亞馬遜推出 Kindle 後,銷量與獲利在全世界節節上升;看到蘋果推出 iPad 後,給電子書表現帶來各式各樣的可能性;個人作者如何藉由電子書崛起⋯⋯但為什麼要做?又怎麼辦到?這些資訊極少,以至於台灣電子書產業在 2010 年後聲音逐漸消退,數年後甚至到了匍匐前進的地步。
商業模式上的成功固然重要,但非營利的電子書計畫——如美國的古騰堡計畫、日本的青空文庫,卻堅實地分別從 1970 年代與 1990 年代走到了現在。可見得推動電子書發展的理想,有更重要的文化意涵。
傑森・莫克斯基這本書,正是站在亞馬遜商業面的成功,補足概念與技術上的思考。前半部分,他為 Kindle 的誕生過程揭祕。亞馬遜在產品開發保密上的力道,向來不輸蘋果。你可以明白地看到亞馬遜在建構這場第二次古騰堡革命上,做了哪些思考,以怎麼樣的方式發現、解決問題,以提供優秀的使用者體驗。
後半則放下 Kindle 的成功,一一為讀者解決疑惑,並且指點出電子書向未來發展的各個方向。從社群閱讀、個人出版、教育應用,以至於書寫與閱讀在數位脈絡下的改變,這些在美國圖書博覽會(BookExpo America)、歐萊禮 Tools of Changes(O'Reilly Tools of Change)、網站典藏計畫館(Internet Archive)的 Books in Browsers 等烽火線上研討會中討論的趨勢議題,作者集大成地整理並且表達自己的見解。同時反映了他所謂的「數位書寫」的改變——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讓你一讀就懂。每章文末的「書籤」所談及的各個議題,像是:書店、書的封面、電子書的品質、圖書館⋯⋯更是字字珠璣,直指問題癥結,極為精彩。彷彿融合費夫賀(Lucien Febvre)與馬爾坦(Henri-Jean Martin)合著的《印刷書的誕生》(L'Apparition du Livre),以及威廉・布萊斯(William Blades)《書的敵人》(Enemies of Books),不過將對象換成了電子書。
稱這本書為美國電子書精采十年的濃縮並不為過。在閱讀時,你很容易隨著作者快速的論述大步前進,但你需要把自己拉回一步,細細閱讀關鍵的幾個段落,你會對電子書產生的疑問,這本書都能提出解答。
讀完以後,你也許更能理解為什麼電子書會是「第二次古騰堡革命」。古騰堡活版印刷術令經院抄本走出書閣,書的普及造成了宗教與知識、產業革命。電子書讓龐大的知識透過網際網路,讓人人都能接觸得到書,透過分享、討論,集體思索,同時帶來的出版機會也讓讀者都能轉化成作者,彼此相繫,真正的變革現在才開始。
但回到在地,我們多少會感覺到些失落。亞馬遜引領的巨大變革並未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繁體中文電子書的數量不多,在閱讀程式(或閱讀器)上的表現仍與紙書有一段距離。取得、閱讀一本電子書也許比在網路書店上訂購一本印刷書還困難⋯⋯我們期盼變革發生之前,也許還得花上幾年的時間重整地基。我希望這本書能讓在出版、技術產業的人更了解海外的實際發展,一齊面對過往忽略的問題。更希望讀者能對書中提出的想望產生憧憬,以群體的力量推動、加速發展。
這不是件不可能的事。日本電子書過往也有著規格亂立、表現不理想、書量不多的問題,但在 2012 年起迅速追趕(亞馬遜依然是推力),現在亦已夯土扎實,得以開展各種可能性。
台灣這些年於各產業上都面對著邊緣化危機,不過出版依舊是中文世界的核心。印刷書不是能輕易全球流通的貨品,但電子書透過網際網路就超越了物理的藩籬。現階段也許不成氣候,但在網路時代,倍速成長、翻轉的例子比比皆是,在那之前,我們依然需要耕耘播種。若這本書促使著你做些什麼,不妨試著找一本中文電子書讀一讀,或者試著自己寫一本電子書上網分享、販賣。
我們不需要等待未來,而要走向未來。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5折 | 1 |
6折 | 4 |
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4 |
7折 | 1 |
7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傑森‧莫克斯基
優惠價: 88 折, NT$ 326 NT$ 37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人類進入「全數位生活」的最後拼圖!
人類的其他媒體──音樂、電影、電視、新聞等──都已經完成數位化,唯獨書本仍以印刷狀態為主流。 2007 年,亞馬遜 Kindle 與蘋果 iOS 作業系統接連推出,再加上雲端科技的發展,讓「書本」這個類比資訊最後的堡壘,終於也出現裂縫。
借鏡網路擴散的普及速度,作者預言在 2016 年時,半數的閱讀人口都將擁有電子閱讀器,電子書不僅蔚為閱讀的主流,改變人們傳遞知識的方式,更將顛覆我們所熟悉的生活方式:
紙本書會不會消失殆盡,從此家中不需再有書櫃?
閱讀不再是孤獨與私密的活動,而是社群行為?
當每本書都透過網路彼此連結,會不會出現 Facebook 版的閱讀平台?
世界各地的學生將能即時分享與討論,因此重塑學習和教育的方式?
當人們走入「全數位」生活,失去人際接觸、擁有某項事物各代表什麼意義?
但作者提醒我們,在擁抱便利科技的同時,往往也失去了靈魂的溫度。我們再也不能在書頁中夾著前男友或前女友寫的情書,送書給親友也無法在頁上題字,可能永遠失去老書所散發出的霉味,圖書館裡也不再會有館員向我們推薦好書。
身為報社工人之子,又是 Kindle 第一線開發者,作者站在紙本與數位的交會點,將下一波數位化浪潮的美麗與感傷都真切呈現。本書談論的不僅僅是數位閱讀,而是為我們描繪未來生活的樣貌。
作者簡介:
傑森‧莫克斯基(Jason Merkoski)
報社工人之子。傑森.莫克斯基是一名開發經理、產品經理、亞馬遜的第一位技術傳道士。他協助發明當今電子書所使用的技術,也是前三代 Kindle 裝置開發團隊的一員,每一台他都經手過。他在麻省理工學院接受理論數學訓練、在電信界與美國線上零售龍頭的電子商務領域工作將近 20 年,也與大大小小的出版社合作,共同形塑電子書的未來。他是一位數位先驅, 1990 年代就撰寫並出版第一本線上電子書;他也是一位未來學家,同時花時間在西雅圖與矽谷往返,不過他也深受新墨西哥州的高地沙漠吸引,在那裡他會掛起吊床,一邊凝視著空中的雲層,一邊欣賞遠古的岩石雕刻。
譯者簡介:
吳慕書
政治大學畢業,曾任職國內、外金融機構、財經與科技媒體,現職為產業研究員。
名人推薦:
趨勢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何飛鵬(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
傅瑞德(潑墨數位出版行銷有限公司創辦人)
董福興(汪達數位出版創辦人)
詹宏志(網路家庭董事長)
身為電子書先行者的莫克斯基……對未來的電子書閱讀行為做了一些極具啟發性的預測……極具想像力……(本書)內容觸及了許多細節,可以提供關心閱讀的讀者及內容生產提供者,作為參考,值得一讀。──何飛鵬,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
對於本書,我最推崇的是描繪「電子書讀者行為」的這個部分,這也是其他相關書籍中比較少提及的地方。對讀者行為改變的探討,可以解釋從紙本到數位閱讀的世代交替,那種抵抗和好奇交織糾結的態度……本書也提供了很多有趣的方向,甚至可以解答一些長久橫亙於讀者心中的問題。──傅瑞德,潑墨數位出版行銷有限公司創辦人
電子書不是為了終結「書」而生,而如活版印刷一般,是為「書」開創更廣泛的影響與發展的可能。所有鍾情閱讀的人,都該透過本書遙望電子書迎來的新世界。──董福興,汪達數位出版創辦人
本書巧妙融合業內人士的親身故事、詭譎的分析與高知識含量的推測,討論當今我們這個全力加速前進的數位時代。敘事手法極富魅力,應能廣獲讀者青睞。──《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我可以為這本書寫下幾千字的讀後感,但事實上我的感想遠非這枝禿筆所能形容。本書價值無與倫比。我們甚少有機會聆聽推動電子書革命的先鋒述說心路歷程,而一同參與、強力反對某些論述的做法則是相對新穎。──未來圖書部落格(Futurebook)
莫克斯基預見了一些具體的創新,既有趣又極富想像力。──美國科技部落格付費內容(paidContent)
這是一本挑釁意味濃厚的書。──科克斯書評(Kirkus)
========
推薦序》形塑中的未來閱讀行為
何飛鵬(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
這是一位催生 Kindle 的核心成員所寫的電子書誕生之回顧。
這也是一位傳統紙書的重度使用者所寫的電子書轉換使用經驗。
這更是一位數位行家觀察整個人類的科技生活演進,對未來閱讀行為所做的預測。
這也是一位未來學者對人類未來生活的可能發展,所做的一些分析與預言。
傑森‧莫克斯基(Jason Merkoski),亞馬遜(Amazon)的第一位技術傳道士,在他的投入下,完成了前三代 Kindle 的開發與上市,在這本書中,他首先為我們揭開了 Kindle 的開發與上市過程,其精雕細琢,反覆推敲,不放過任何細節的精神,說明了 Kindle 這一個高度破壞性的商品,為什麼能一擊命中,成為橫空出世的熱門商品,也從此開啟了數位閱讀的新時代,亞馬遜徹底改變了人類知識傳承的方式。
身為電子書先行者的莫克斯基,對電子書的未來毫無懸念,絕對是人類社會不可逆的必然趨勢,而紙本書未來極可能變成人類懷念的骨董物件,不過對於此一現象來臨的時間,他並未提出預言。
不過我們可以合理推估,當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s)統治全世界時,就是紙書骨董化的時候,而這個時間極可能是 2050 年前後。當 2000 年出生的嬰兒,從啟蒙時就已經活在數位時空中,他們對紙書應沒有太多留念。
全書也對未來的電子書閱讀行為做了一些極具啟發性的預測,例如:雲端書櫃、世界全部連成一本書、微型投影機閱讀器、二手電子書市場會出現嗎?這些都是有趣的話題。
我們的現況是每一個人家中都有一個實體書櫃,儲存了一百、兩百或者一千、兩千本書,但是未來的電子書閱讀,所有的書架都會移往雲端,不論是 Google 或者是亞馬遜,可以離線也可以聯網閱讀,這是閱讀行為的徹底改變。不過這種改變更大的影響是人類對生活空間的使用也跟著徹底改變,想像一下家中缺乏了書架及書的陳列,只剩下一台 iPad ,不免有悵然若失的感覺。
莫克斯基對未來電子書會本本互相串聯,而將全世界的電子書都串成一本書的預測,也極具想像力。
他認為全世界書籍都電子化而且儲存於雲端之後,所有的書都互為深度延伸解釋,也可以延伸閱讀。當我們從一本書進入,中間提到任何專門知識,都可以隨時連結到另一本書,如果不斷串聯,無形中不知不覺把全世界的電子書都串成一本書,人們的閱讀,可以在網上無限遨遊。
至於微型投影機又打破現在手持式閱讀器的想像,只要有微型投影機,可以把任何牆面、桌面、平面變成呈現電子書內容的介面,尺寸、大小都可以隨心所欲地調整,這勢必讓閱讀行為再一次進化。
現實世界中,我們購買了紙本書,我們就擁有此一實體書的財產權,如果我們不需要,我們當然可以轉賣,這就是二手書市場。而未來電子書我們也一樣擁有此一權利嗎?
目前所有的電子書販售平台,雖然尚未提供二手電子書的銷售服務,不過本書作者認為,未來電子書市場成熟之後,二手電子書市場也會成立,這無疑是認同購買電子書,不只是購買閱讀權,而且還擁有電子文檔的所有權,這會牽動電子書銷售平台的運營。
這是一本電子書第一線從業人員對電子書演變的描述,同時也預測了未來的新閱讀行為,內容觸及了許多細節,可以提供關心閱讀的讀者及內容生產提供者,作為參考,值得一讀。
推薦序》從紙本到數位閱讀的世代交替
傅瑞德(潑墨數位出版行銷有限公司創辦人)
從早期電腦上可以顯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文字」開始,就有人想過把書本在螢幕上重現,並且運用電子媒體的多樣性和即時性創造不同的閱讀體驗。而隨著 1990 年代初期筆記型電腦逐漸普及,隨身閱讀的電子格式更逐漸浮現在大家的想像之中。
事實上,早在 1980 年代日本流行的「電子手帳」中,就已經可以看到現在所謂電子書的蹤跡,但由於電子手帳並沒有在日本以外的地方普及,所以並不算是全面性的革命。但在 1993 年蘋果(Apple)推出第一款「個人數位助理」(以下稱 PDA,這個字正是蘋果發明的),也就是牛頓(Newton),再加上之後的 Palm Pilot 低價版 PDA 問世之後,透過網路接收行動資訊、閱讀從簡訊到大部頭書籍的文字內容,都不再只是夢想。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所謂電子書的印象多半始於大約 2000 年前後「 PDF +筆記型電腦+網路」開始普及的年代,大致上也就是本書作者所謂「 1990 年代就撰寫並出版第一本線上電子書」的那段時間。
從 2000 年到 2007 年之間,是電子書的混沌時期,也就是我常說的「有技術、沒平台」的狀況;除了還剩少數人堅守的 Palm 平台之外,基本上並沒有適當的行動平台可作為書籍閱讀之用,對於筆劃較多的中文而言,適當的載具可說幾乎沒有。
對於數位閱讀而言, 2007 年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當年度有兩項最重要的產品問世:亞馬遜(Amazon)的 Kindle 電子書閱讀器,以及蘋果的第一代 iPhone 和 iOS 作業系統。 iOS 平台後來衍生出了 iPad 平板電腦,成為重要的行動閱讀工具之一,這已經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歷史;而 Kindle 則奠定了電子墨水(e-ink)閱讀器的產業標準,也讓亞馬遜得以延續全球線上紙本書店龍頭的氣勢,藉由 Kindle 建構起整合了出版、通路、電子商務的數位閱讀生態系統,也成為各家電子書業者(包括蘋果在內)所仿效的目標。
本書主要著墨的,就是 Kindle 誕生之後對於整個數位閱讀市場的影響。如果作為閱讀者的您,對於 Kindle 在上市之前的源流、上市之後的改變、對於周遭市場的影響,以及對於電子書讀者行為在 Kindle 問世之後的改變想進一步了解的話,本書非常值得參考。
對於本書,我最推崇的是描繪「電子書讀者行為」的這個部分,這也是其他相關書籍中比較少提及的地方。對讀者行為改變的探討,可以解釋從紙本到數位閱讀的世代交替,那種抵抗和好奇交織糾結的態度,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電子書發展多年以來,在亞馬遜生態系之外仍未成為商業市場的主力之一。
如果您想了解的是以亞馬遜為中心的電子書市場,從印刷時代至今的一些出版軼事,以及新舊時代之間的一些思考,像是「電子書內容究竟有沒有二手市場」、「電子書作者如何題贈詞給讀者」,或是「實體書店是否應該擔心電子書發展」等等,本書也提供了很多有趣的方向,甚至可以解答一些長久橫亙於讀者心中的問題。
數位閱讀與出版都有很多觀察的角度,像是作者、出版者、讀者的觀點,製作技術和格式的觀點,靜態與互動形式的互補與對立,最適合現今的商業模式,理想的行動閱讀平台,如何創造紙本時代所沒有的雙向閱讀和溝通體驗等等。而任何一本書都無法單獨探討所有的角度,本書也是如此。
如前所述,本書在幾個角度上有非常詳盡,而且具有啟發性的探討。如果您對於數位出版領域有興趣,必定會在讀完本書之後,在其他方面有更多的疑問與好奇。
我先前出版過的拙作《一個人的出版史》便可作為延伸閱讀的書籍。有別於本書側重於 Kindle 與電子書發展的關係,《一個人的出版史》則以 2000 年以來從數位出版、編輯、實驗,以至於 2007 年之後「有技術、也有平台」的環境下,數位出版在亞馬遜之外的國內與國際市場發展為主,非常適合與本書搭配閱讀。
事實上,拙作本身就是一項數位出版的實驗:紙本與電子版同時推出,電子版提供免費下載;在紙本幾乎售罄之後,電子版仍然繼續擔負著傳達和溝通的任務,除了讓讀者能夠繼續取得、作為閱讀參考之外,也為下一部作品延續觀念與熱度。歡迎您前往下列網頁,免費下載 ePub 3 或 PDF 版本,或者透過拙作與我聯繫,一同討論和推動數位出版的未來。
http://puomo.co/pubhistory
推薦序》見證第二次古騰堡革命
董福興(汪達數位出版創辦人)
當談論電子書時,大致上有三個方向的見解:
• 概念面:為什麼非得有電子書不可?
• 技術面:該怎麼讓電子書成真,並且大眾化?
• 商業面:如何完善電子書的商業模式,使其能持續發展?
身在台灣,我們所聽聞的消息都屬於最末者。看到亞馬遜推出 Kindle 後,銷量與獲利在全世界節節上升;看到蘋果推出 iPad 後,給電子書表現帶來各式各樣的可能性;個人作者如何藉由電子書崛起⋯⋯但為什麼要做?又怎麼辦到?這些資訊極少,以至於台灣電子書產業在 2010 年後聲音逐漸消退,數年後甚至到了匍匐前進的地步。
商業模式上的成功固然重要,但非營利的電子書計畫——如美國的古騰堡計畫、日本的青空文庫,卻堅實地分別從 1970 年代與 1990 年代走到了現在。可見得推動電子書發展的理想,有更重要的文化意涵。
傑森・莫克斯基這本書,正是站在亞馬遜商業面的成功,補足概念與技術上的思考。前半部分,他為 Kindle 的誕生過程揭祕。亞馬遜在產品開發保密上的力道,向來不輸蘋果。你可以明白地看到亞馬遜在建構這場第二次古騰堡革命上,做了哪些思考,以怎麼樣的方式發現、解決問題,以提供優秀的使用者體驗。
後半則放下 Kindle 的成功,一一為讀者解決疑惑,並且指點出電子書向未來發展的各個方向。從社群閱讀、個人出版、教育應用,以至於書寫與閱讀在數位脈絡下的改變,這些在美國圖書博覽會(BookExpo America)、歐萊禮 Tools of Changes(O'Reilly Tools of Change)、網站典藏計畫館(Internet Archive)的 Books in Browsers 等烽火線上研討會中討論的趨勢議題,作者集大成地整理並且表達自己的見解。同時反映了他所謂的「數位書寫」的改變——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讓你一讀就懂。每章文末的「書籤」所談及的各個議題,像是:書店、書的封面、電子書的品質、圖書館⋯⋯更是字字珠璣,直指問題癥結,極為精彩。彷彿融合費夫賀(Lucien Febvre)與馬爾坦(Henri-Jean Martin)合著的《印刷書的誕生》(L'Apparition du Livre),以及威廉・布萊斯(William Blades)《書的敵人》(Enemies of Books),不過將對象換成了電子書。
稱這本書為美國電子書精采十年的濃縮並不為過。在閱讀時,你很容易隨著作者快速的論述大步前進,但你需要把自己拉回一步,細細閱讀關鍵的幾個段落,你會對電子書產生的疑問,這本書都能提出解答。
讀完以後,你也許更能理解為什麼電子書會是「第二次古騰堡革命」。古騰堡活版印刷術令經院抄本走出書閣,書的普及造成了宗教與知識、產業革命。電子書讓龐大的知識透過網際網路,讓人人都能接觸得到書,透過分享、討論,集體思索,同時帶來的出版機會也讓讀者都能轉化成作者,彼此相繫,真正的變革現在才開始。
但回到在地,我們多少會感覺到些失落。亞馬遜引領的巨大變革並未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繁體中文電子書的數量不多,在閱讀程式(或閱讀器)上的表現仍與紙書有一段距離。取得、閱讀一本電子書也許比在網路書店上訂購一本印刷書還困難⋯⋯我們期盼變革發生之前,也許還得花上幾年的時間重整地基。我希望這本書能讓在出版、技術產業的人更了解海外的實際發展,一齊面對過往忽略的問題。更希望讀者能對書中提出的想望產生憧憬,以群體的力量推動、加速發展。
這不是件不可能的事。日本電子書過往也有著規格亂立、表現不理想、書量不多的問題,但在 2012 年起迅速追趕(亞馬遜依然是推力),現在亦已夯土扎實,得以開展各種可能性。
台灣這些年於各產業上都面對著邊緣化危機,不過出版依舊是中文世界的核心。印刷書不是能輕易全球流通的貨品,但電子書透過網際網路就超越了物理的藩籬。現階段也許不成氣候,但在網路時代,倍速成長、翻轉的例子比比皆是,在那之前,我們依然需要耕耘播種。若這本書促使著你做些什麼,不妨試著找一本中文電子書讀一讀,或者試著自己寫一本電子書上網分享、販賣。
我們不需要等待未來,而要走向未來。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5折 | 1 |
6折 | 4 |
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4 |
7折 | 1 |
7折以上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