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他發表一篇「打破偶像」,直稱是個沒有信仰的無神論者,震撼各界!
2007年,他70多歲,流淚受洗,接受神成為一名基督徒,
從不相信到相信這段路,他,走了50年……
本書獻給無神論者、未有信仰者、尋求信仰者、或已經是基督徒的你。
他的身分與頭銜無數:文學評論家,小說家,詩人,前文化部長……
他被喻為「韓國至高的知性」,象徵永遠的文化人與知識分子;
他一輩子在文字與理論價值中建造自己,從理性到感性;
不論在思想上,精神上,他的淵博學問與發言,堪稱重量級的良心尊嚴……
一通來自夏威夷的電話,有堅定信仰上帝的女兒面臨種種折難打擊,
但女兒卻永遠心生盼望,更不曾放棄父親終有一天走入基督教的希望,
而對於至親家人的信心,掙扎與質問成了李御寧博士刻印畢生的信仰見證,
過去批判與質疑的無神論者最終成為堅貞的信徒,仿若保羅。
現刻仍站在知性與靈性的門檻上與神犀利辯論,
因為他說,受洗不是洗淨,而是挖掘!
本書如詩般敲打我們的生命細節,像一盞燈在前方指導,還在門前猶豫不決的你,
請隨光而來……
作者簡介:
李御寧
一九三四年出生於韓國忠淸南道溫陽。現任中央日報常任顧問與韓中日比較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長。以文學博士、文學評論家為背景的他,一九七O年擔任「文學思想」主編,曾任大韓民國藝術院會員、梨花女子大學名譽教授、UNESCO世界文化藝術教育大會組織委員會委員長,第一任文化部長等。也曾主掌首爾奧運開幕與閉幕典禮及表演活動、韓國大田世界博覽會的文化表演活動。
著有《無法只靠麵包而活》《為了母親做的六種隱喻》《土地與風》《日本人的縮小意識》《Digilogue》《青春的誕生》《思考》等;其中《日本人的縮小意識》曾被推介至中國、法國、美國等地。小說作品有《將軍的鬍子》《幻覺的腿》等。詩集有《一位無神論者的禱告》。出版叢書有《韓國與韓國人》(共六冊)《李御寧叢書》(共二十冊)《給思考翅膀吧!》(共十二冊)《李御寧library》(共三十冊)等。編寫《賣奇蹟的百貨公司》《三次短的、三次長的》《與獅子玩的比賽》等多部劇本。
譯者簡介:
River Tree
結合台灣、韓國譯者,穿梭於韓文、中文、英文的翻譯搭檔。致力以文字傳達交流各國文化,期待好書能滋潤人們的心靈。「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
譯有:《從不相信到相信》(大田出版)、《你的夢想是什麼-在25個國家相遇的365個夢想》(愛米粒出版)
章節試閱
一袋米與一縷靈魂的重量
〈一位無神論者的禱告①〉是在我受洗的三年前(二○○四年)於日本京都所寫。別人都說這是詩詞或禱告,但其實這只是將我內心的獨白書寫在便條上的文章罷了。這些文章內容和韓戰時當學生的我於釜山避難的生活情形一樣,是在自己一個人上超市買菜、做飯的日子中寫出來的。可能因為太久沒做這些事了,所以覺得格外辛苦,而獨自生活也讓我感到寂寞。
某天晚上在超市裡,我發現有特價的米,當場忙不迭地買了一袋結帳。回宿舍的路程是坐計程車太近,真要走路卻又太遠的距離,但若是搭了計程車,那麼買到特價米也沒什麼省到了,所以我決定走路回去。然而,畢竟我手上拎著的米袋不是普通菜籃的重量,無論用手提還是用肩膀扛,總覺得越來越沉,而宿舍大樓就好像是前進一步又更遠兩步的魔法城堡。
研究中心的宿舍位於山坡上,很偏僻又荒涼的地方,甚至被外籍教授們稱為湯瑪斯‧曼的小說《魔山》裡出現的療養院。真的,研究中心與外籍教授的公寓大樓,看起來就像是被從住宅區隔離的療養院。況且,每到了週末,研究中心與宿舍內全都變得空蕩蕩。
傍晚,太陽西下得特別早,從市區仰望著山邊的黑暗中,只看見從我房間窗戶透出的燈光。由於我不想被別人看見,所以要等到天色變暗才去超市,可是又嫌回來後看到黑暗又空曠的房間,因此出門前總先將房裡的燈點亮。當我每趟外出回程時,邊看著自己房裡映出的燈光,邊走在夜晚的路上。
那天也不例外,唯一不同的,是壓在我肩上的米袋。我想到了有位哲學家說過的一句話:「人行走時,動的是心,不是腳」,的確,內心如此急切地想趕緊回到宿舍,使我不自覺地動著雙腳。
這時,我忽然莫名生出一個奇怪的想法,在我眼前浮現出自己像小偷般扛著米袋疾行夜路的好笑模樣,只是,從我口中傳出的不是笑聲,而是嘆息。我終於清清楚楚聽見自己一生扛著笨重行李、歪歪倒倒走到今天的腳步聲,「這袋米到底幾斤重?我這一生所看過的書、寫過的稿子、用過的紙,以及這些文字與資訊的重量又是多少呢?」
比扛著米袋、被米袋壓著還更令我感到淒涼的,是那扇窗戶上的燈光,我將之視為目的地望著走去。它看似星光,但既不是希望之星,也不是引導東方博士的救恩之星,僅僅是異國土地上,在空空如也、唯一的活物是蟑螂的榻榻米房間裡,所發出的日光燈。
我想過,相較於那袋米,自己的靈魂到底是多重。有位墨西哥導演拍過一部名為「二十一公克」(*台灣譯為「靈魂的重量」)的電影,據說人類的靈魂只不過是一片麵包的重量而已;也曾聽聞在美國麻州的一所醫院,為了觀察結核末期病患在臨終前後的體重變化,實際花了三個小時四十分鐘做實驗,發現在臨終的瞬間,病患的體重減輕了一點二五盎司(三十五點四公克),而在兩年半之後,用同樣的方法觀察五位病患在臨終前後的體重變化,則發現靈魂的平均重量為一盎司(二十八點四公克)。
這似乎不像是故意捏造的故事。聽說最近有一個瑞典團隊使用電腦控制設備來驗證,結果在臨終時病患的體重改變了二十一點二六二一四公克。
不知不覺間,我好像做醫學實驗一樣,將肩膀上的米袋與頭腦內的靈魂以精密的天平不斷秤來秤去,但這麼做卻讓我開始感到憤怒。我不知道是對用秤來秤靈魂的科學家生氣,還是對自己脆弱無比的靈魂發怒,不過我可以確定的是我的微笑變成了憐憫、憐憫變成了憤怒。
不知是怎麼走回來的,總之好不容易到了房門口,也終於能將米袋放下了。我站在門前按了按門鈴,雖然明知裡面是無人的空房,卻還是按了門鈴,我大概是期待有人從裡面欣喜地迎出來為我開門,說聲快進來、真是辛苦了。
不過,這當然是自己瞎想的,空房裡怎麼可能會有人呢。我想,在這個世界上,應該也有很多人無法享受有人在家等著你按門鈴、為你開門的這種小確幸吧。我的那一天,也與平常的日子一樣,獨自開了如監獄鐵門般的房門,進到房裡了。卸下沉重的米袋後,我環視著空蕩蕩的房間,遠遠看來像星星的燈光,進到房間便發現只不過是寒酸不已的日光燈,而大概是因為多了一大包米的關係,平時看慣了的房間此時看起來更小了。在房裡,即使已放下了扛著的重物,但小空間裡所有的東西卻反倒帶來了壓迫感,當初離開韓國到這兒的時候,除了四面的牆壁外,其他什麼都沒有,不過就在短短幾個月之內,房間裡已塞滿了書本、桌子、電視、塑膠廚具等生活用品。
那天,我終於領悟了一個極普通的常識:拿進來的東西越多,自己休息的空間就越小。
另外,我也覺悟,即使房間塞得再滿,但只有光線、香味、空氣與風讓我不至被約束。是的,倘若不是用雜物或我這個人來填塞這個房間,而是以光線、香味與空氣這些眼目看不見的氣蘊來充滿之,那麼……,就在我這樣想像的時候,忽然想起聖經裡的一段經文。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第十一章第二十八節》
電燈再度變成像星星了,擺著電腦的書桌,看起來有如祭壇,毫無掛飾的牆壁成為帳幕。在不知不覺間,我肅然屈膝跪下,我發現不信上帝的自己竟然開始禱告。
我這個無神論者也禱告了,這真是矛盾。我那時,是第一次秤量一袋米與靈魂的重量、光線的重量、香味的重量、空氣的重量與靈魂的重量,它們不僅在重量上很輕,而且都是向天上升。
大多數的人禱告是為了裝滿米袋,但我這個無神論者的禱告,是為了將沉重的米袋掏空、放下,
同時,也希望裊裊的氣蘊能進入這個裝滿垃圾的房間。
一袋米與一縷靈魂的重量
〈一位無神論者的禱告①〉是在我受洗的三年前(二○○四年)於日本京都所寫。別人都說這是詩詞或禱告,但其實這只是將我內心的獨白書寫在便條上的文章罷了。這些文章內容和韓戰時當學生的我於釜山避難的生活情形一樣,是在自己一個人上超市買菜、做飯的日子中寫出來的。可能因為太久沒做這些事了,所以覺得格外辛苦,而獨自生活也讓我感到寂寞。
某天晚上在超市裡,我發現有特價的米,當場忙不迭地買了一袋結帳。回宿舍的路程是坐計程車太近,真要走路卻又太遠的距離,但若是搭了計程車,那麼買到特價米...
作者序
理性、感性還是迷信?
對於信仰的態度,你的內心是理性、感性還是迷信?即使已經擁有信仰,你認為自己迷信嗎?床頭放著聖經不代表就能一覺安心好眠,只掛著十字架項鍊也不表示人生就會得到更多恩惠祝福,迷信除了是內心的軟弱,也是對信仰的不認識與誤會,無論是否身為基督徒請認識一件事,在物我之間能讓內心得著力量的,是上帝的話語。
再說到理性與感性。大多數的人視理性為一種正面的態度、優質的個性;因為理性所以明白事理、因為理性所以總是分析思考,但也因為堅持理性而不易接受於理性中領悟不出的信仰。反之,感性也並不代表多愁易感;感性的心往往能成為一塊柔軟、上好的心田,更容易觸摸靈性、感受到信仰帶來的平安。在我們的內在,理性與感性同時併存著,差異只在於何者較為突顯,或是強勢;然而,你心中的感性是為你帶來更多的領悟與靈性,還是被深藏於內、壓抑於一切的理性之下呢?
韓國前文化部長李御寧,《從不相信到相信》這本書的作者,是位在韓國文化、思想上具有重量級地位的人物。儘管有著崇高的地位、淵博的學問,但與你我一樣,在他的裡面也同時有著理性與感性。不同的是,李教授基於對事物有詩人般豐沛的感受性,加上八十載歲月人生的歷練,內心有著更深的感性,但另一方面他也是位鑽研精深、滿有學識的評論家與學者,亦於語言、哲學、史學……等領域涉獵廣博,因此他在理性、辯證上也比一般人更為堅固。為了說服自己踏入基督教,於是,他在不斷地懷疑質問中尋求著信仰,在思想與內心的兩端拉扯希望明白靈性。也正因為這樣,所以他稱自己是站在門檻上的人。
這位在韓國被譽為「韓國至高的知性」的人物,擁有的頭銜甚多,包括:文學評論家、小說家、詩人、喜劇作家、散文家、文化評論家、媒體人士等等。但最能象徵他在韓國文化、思想界角色的,不外乎是知性或理性一詞。曾以顛覆韓國既有思想聞名的他,於剛滿二十二歲、首爾大學畢業時,即因撰寫於韓國日報刊載的一篇「打破偶像」評論,轟動了韓國文化界、思想界;因此,當李御寧這位韓國知性代表人物,在二OO七年傳出受洗信仰基督教的消息時,對大部分韓國人而言是很大的震撼。而現年已逾八旬的他,不但熱衷於演講與著作,也在韓國的文化、思想界裡持續發揮他未曾稍減的影響力。由二O一三年十二月舉辦的李御寧八旬生日紀念活動兼新書《生命就是資本》的出版紀念會,可看出其受各界重視的程度;在這場出版紀念會中,包括韓國著名媒體公司的會長、政治人物,以及文化界重量級人物皆到場與會,且當天會場營造的佈置、表演活動內容、甚至餐盒的包裝都受到社會關注,被譽為是相當具有文化意義的活動。
李御寧教授於七十六歲那年,寫下這本記載在信仰上從不相信到相信的思考與心路歷程,並於二O一三年修訂新版。書中的前三個章節正代表作者在信仰尋求上的三個階段──在京都尋見、在夏威夷相見、在韓國力行。在韓國素來享有高聲譽、地位的李教授,決定以訪問學者身分赴日暫居;在安靜、樸素、極簡到近乎簡陋的生活中,李教授在心靈上除了極為孤寂,也更感到自我的渺小。他稱這段日子是「人生當中最孤單辛苦的京都生活」,然而,卻也在這樣的光景下,他的心才開始有餘地體悟信仰、跨上靈性的第一階。繼之,因為女兒即將全盲的眼疾,他去到夏威夷探視;李教授的女兒在人生中曾遭遇各種沉重打擊,罹癌且不斷復發、離婚、患有自閉症的幼子、突然昏迷逝去的優秀長子、自己突然的失明…,面對這一切她卻始終堅定信仰、對上帝有盼望,更從未放棄希望父親能走入基督教。在夏威夷的相見不只是見到女兒,也是在靈性上遇見神。在不斷掙扎思考後、決定受洗的李御寧教授,從此就不再提出疑問、批評嗎?不。再回到韓國,已成為基督徒的他,依舊在許多方向上提出疑問與批評,但在出發點上已不同於從前。在自己的各種提問上,以聖經的語言文字、背景、歷史,以及哲學、社會學、東方宗教、西洋神學故事、韓國文學…等相互參照、對比說明,以解答在信仰與世界之間的種種疑惑;同時,已身為信仰基督教一分子的他,也以期望韓國教會成為更好的信仰團體、社會文化能從信仰上得到良質的改變而發建言。末了,於書中第四章,以採訪、專欄文章等型式,彷彿跳出自己在理性與靈性上的辯論般,以略帶距離但又真切地談論信仰。
「若自己不敲門,上帝絕不會幫你開門。稱為知性的慾望不願敲門,祂就不開門。無論是否具有知性,只要敲了門,祂都會為你而開。」李御寧教授面對信仰有如此多曲折反覆的思考,甚至因其學識之豐富,遠遠超越一般人所能提出的質疑。而在其考察探究、交相詰問、辯證再三的最後,有這般的話語。未有信仰的、尋求信仰中的、或是已是基督徒的你,仍站在理性與靈性的門檻上嗎?
「耶穌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 神的榮耀麼。」《約翰福音第十一章四十節》
理性、感性還是迷信?
對於信仰的態度,你的內心是理性、感性還是迷信?即使已經擁有信仰,你認為自己迷信嗎?床頭放著聖經不代表就能一覺安心好眠,只掛著十字架項鍊也不表示人生就會得到更多恩惠祝福,迷信除了是內心的軟弱,也是對信仰的不認識與誤會,無論是否身為基督徒請認識一件事,在物我之間能讓內心得著力量的,是上帝的話語。
再說到理性與感性。大多數的人視理性為一種正面的態度、優質的個性;因為理性所以明白事理、因為理性所以總是分析思考,但也因為堅持理性而不易接受於理性中領悟不出的信仰。反之,感性也並不代表多...
目錄
第一章 在京都尋見
1一袋米與一縷靈魂的重量018
2與烏鴉一起迎來的早晨023
3花凋謝之美028
4像貴賓般來臨的神明033
5用金錢買安眠的人039
6畫、懷念,與指甲刻的文字045
7模仿創造的權能053
8memento mori060
9以父之名067
10該洗碗的時間到了072
11將束縛剪掉吧078
12假日無處可去的人082
13引導信仰的病痛088
14肥胖的鳥無法飛翔094
15曾未悔改的蕩子100
16駱駝的眼淚106
17藝術的力量與沙漠中的獅子111
18牧羊人的領導力118
19以母語落下的雪124
第二章 在夏威夷相見
20一通電話改變我的世界128
21假如那一天的清晨沒有那麼明亮136
22從知性到靈性的日報144
23以廢棄的石頭蓋的神殿149
24受洗,不是洗淨而是挖掘157
25輕撫額頭的手165
26母親的橘子174
27坐在人力車上復活的母親184
第三章 在韓國力行
28彩虹有多少顏色188
29超越文化的基督教198
30耶穌的雙手,石頭與布205
31燕子捎來希望的種子210
32浸濕撒哈拉沙漠的淚水216
33即使無花果樹上不結果221
34沒有父親的社會228
35摘下真葡萄、不酸的葡萄232
36人以時間作為標準,但上帝以心意作為標準238
第四章 門檻上的對話
對話1: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249
對話2:人生是晚了十五分鐘入場的電影院252
對話3:以超越的靈性認識上帝254
對話4:每日死亡、每日出生256
對話5: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258
對話6:超越知性,向靈性敲門260
對話7:求主隨祢心意而行263
對話8:為了度過文名的冬天,需要先恢復失去的集體知性265
第一章 在京都尋見
1一袋米與一縷靈魂的重量018
2與烏鴉一起迎來的早晨023
3花凋謝之美028
4像貴賓般來臨的神明033
5用金錢買安眠的人039
6畫、懷念,與指甲刻的文字045
7模仿創造的權能053
8memento mori060
9以父之名067
10該洗碗的時間到了072
11將束縛剪掉吧078
12假日無處可去的人082
13引導信仰的病痛088
14肥胖的鳥無法飛翔094
15曾未悔改的蕩子100
16駱駝的眼淚106
17藝術的力量與沙漠中的獅子111
18牧羊人的領導力118
19以母語落下的雪124
第二章 在夏威夷相見
20一通電話改變我的世界128
21假如那一天...
商品資料
出版社:大田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4-08-12ISBN/ISSN:978986179343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7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