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伯斯唯一授權拍攝
史丹福大學圖書館永久典藏
————從未曝光的100多幅珍貴影像————
一卷別開生面的矽谷數位革命紀事
長達15年、25萬張負片積累的爆發瞬間
見證那些無所畏懼的天才們
如何開啟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創新年代/我們才剛剛開始想像,而他們已經預見了未來。————道格.曼紐Doug Menuez
1985年春,矽谷正醞釀著一場科技革命,紀實攝影工作者道格.曼紐躬逢其盛,他打算追出一點故事,而且必須是個偉大的故事。
當時賈伯斯被迫離開他深愛的蘋果電腦,於是另起爐灶,創辦了NeXT電腦。賈伯斯的目標是打造一台超級電腦,功能足以徹底轉化教育現況。曼紐挖到想要的故事了——他對賈伯斯提議,整個團隊打造新電腦時,讓他拍攝賈伯斯與這個優秀團隊從概念成形到產品問世的經過。
賈伯斯以超乎尋常的信任,允許曼紐進出公司,毫無限制。接下來的三年間,曼紐記錄這位世界頂尖科技大師的日常行動,一天一天累積出的創新精神與成果。
整個案子以此為起點,逐步擴充,一點一點納入矽谷數一數二的先行企業,每一間公司都像賈伯斯一樣,給曼紐自由出入拍攝的特權。曼紐捕捉到的幕後影像,包括奧多比的約翰.沃納克、蘋果的約翰.史考利、微軟的比爾.蓋茲、KPCB創投的約翰.杜爾、昇陽電腦的比爾.喬伊、英特爾的高登.摩爾與安迪.葛洛夫、網景的馬克.安德生等,總計超過七十家的矽谷頂尖公司與無數創新者。曼紐持續記錄了十五年,直到達康泡沫出現才終止。這個獨特不凡的時代也來到落幕時刻。
這些公司是出了名的保全森嚴、過度封閉,曼紐卻能獨自穿梭捕捉幕後影像。他目睹了心碎的挫敗與出乎預料的成功時刻、創造歷史的瞬間,以及揭露這些幕後英雄每日每夜的生活。這個飛速劇變的時代,影響了我們的文化與生活,或大或小每個層面;也創造了更多的工作與財富,在人類史上尚無其他時代可以比擬。道格.曼紐就在現場,見證了整個革命。
本書收錄超過100幅影像及短評解說,呈現了創新的人類風貌;也說明了要將影響深遠的構想化為現實,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作者簡介:
道格.曼紐Doug Menuez
獲獎無數的紀實攝影工作者。長達三十年的影像記錄生涯始於1981年的《華盛頓郵報》,曾為《時代》雜誌、《新聞週刊》、《生活》雜誌、《財富》雜誌、《紐約時報雜誌》以及其他刊物擔任自由攝影。所獲獎項包括傳播藝術(Communication Arts)、凱利獎(Kelly Awards)、倫敦攝影師協會(AOP London)、 PDN(Photo District News)等。
曾於美國及歐洲各地舉辦攝影個展或聯展。史丹福大學圖書館於2004年大規模收藏曼紐的作品,共有超過100萬幀影像,並創辦了「道格拉斯・曼紐攝影作品集」(Douglas Menuez Photography Collection)。
目前定居紐約市。
譯者簡介:
張怡沁
臺大政治系學士,紐約大學碩士,曾任新聞記者、金融公關,與出版編輯,現專事翻譯與修習瑜伽哲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拍攝那些難以捕捉的對象,始終是道格.曼紐的熱情所在,也是他的使命⋯⋯翻開本書,每一頁都記錄了這短短十五年間驚人科技演變的軌跡。
——當代攝影大師 艾利歐.艾維Elliott Erwitt
曼紐的影像無與倫比,讓一個毫無美感的虛擬馬戲班變得豐富而耐人尋味。曼紐的藝術造詣,為我們點出乏味無趣的辦公園區裡埋伏的戲劇與熱情。
——作家、廣播主持人 寇特・安德森Kurt Andersen
耐人尋味⋯⋯別具洞見⋯⋯曾經參與數位變革的人,可以舊夢重溫;就外行人來看,本書則證實並揭開了這段奇特而令人興奮的時間裡,究竟發生了什麼內幕。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深具啟發⋯⋯趣味橫生⋯⋯這是攝影史上的關鍵作品。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
名人推薦:拍攝那些難以捕捉的對象,始終是道格.曼紐的熱情所在,也是他的使命⋯⋯翻開本書,每一頁都記錄了這短短十五年間驚人科技演變的軌跡。
——當代攝影大師 艾利歐.艾維Elliott Erwitt
曼紐的影像無與倫比,讓一個毫無美感的虛擬馬戲班變得豐富而耐人尋味。曼紐的藝術造詣,為我們點出乏味無趣的辦公園區裡埋伏的戲劇與熱情。
——作家、廣播主持人 寇特・安德森Kurt Andersen
耐人尋味⋯⋯別具洞見⋯⋯曾經參與數位變革的人,可以舊夢重溫;就外行人來看,本書則證實並揭開了這段奇特而令人興奮的時間裡,究竟發生了什麼內幕。
...
章節試閱
一兆條程式碼/道格・曼紐
二十世紀末了的數十年間,一個絕頂聰明而行事特異的族群,點燃了一個接一個的創新火花,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數位革命。
我花了十五年的時間記錄這個族群的奮鬥,以及他們發明的科技,改變了人類行為、文化、我們看到自己的方式;這些人包括了工程師、創業者,以及創投家。這個族群的棲地就是矽谷。
我在他們之間盡量低調安靜的出沒,進行拍攝,為他們的日常生活留下視覺記錄。他們帶給世人功能強大的新工具,釋放我們潛藏的創造力,也啟動了過去世界從來沒有的大規模經濟增長。
我在之前多是記錄紐約市的街頭生活、舊金山藝術學校,以至於國際攝影主題,而我的攝影生涯帶我來到矽谷,這點我與一般人一樣始料未及。不管怎樣,1980年代中期,我畢竟準備要迎接一些出乎意料的挑戰了。那時拍攝的悲劇故事已榨乾我的能量,像是愛滋病危機與遊民問題、奧克蘭反毒戰爭、損失慘重的水災、森林大火,還有地震。我看夠了人類苦難與死亡。1985年春天,我第一次來到非洲,拍攝內戰與乾旱帶來的大饑荒。這場人類浩劫實在超出我的理解能力,即便我是資深的新聞攝影工作者,依舊不得不自問這個工作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於是我著手尋找其他主題,希望能呈現人類更正面的未來。你對著任何一個方向投石子,都可能命中不公與悲傷;但如果我能發現充滿希望與意義的主題,實際呈現給世人,那麼拍攝這些主題同樣能為我找出人生的意義。此時賈伯斯出現了。
我還記得當時聽說賈伯斯的職涯聲勢正如日中天,卻被迫離開他創辦的蘋果電腦。他正著手展開一間名叫NeXT的新公司,打算創造一台能夠改變教育界的超級電腦。賈伯斯的盤算是,將主機的運算力濃縮進一尺見方的立方體,價格可親,讓學生使用。這引起我的興趣。我曾在許多雜誌拍攝中看到,教育是很多社會問題的根本與決定性的解藥。這很可能是我理想中的題材,賈伯斯曾經以蘋果二號及麥金塔電腦改變了世界,我想他有辦法再次成功。儘管這是很高的賭注。
我請一位朋友與賈伯斯接觸,很快的就跟NeXT創意總監蘇珊・凱爾(Susan Kare)提出我的點子。我要求能在接下來幾年跟著賈伯斯與他的團隊,享有充分的行動自由,拍攝他們設計、打造,及裝運NeXT電腦,我也希望從這個過程中了解賈伯斯的創新模式。凱爾認為這個時機非常好,因為賈伯斯也正想做類似的事。他深信NeXT會拿出改變歷史的成品,於是我們敲定了會面。
同時間我也告訴《生活》雜誌當時的影像編輯彼得・霍爾(Peter Howe),賈伯斯是新一代蜂湧至矽谷的理想主義者的化身。經由拍攝他的過程,我可以了解到他如何創造出突破性的產品,說不定還能挖掘出矽谷裡更有意義的故事。霍爾同意讓我放手去拍,這個開放式的合作案子非常少有。現在我只需要說服賈伯斯了。
於是1985年的秋天,我開車前往帕羅奧圖(Palo Alto)見見賈伯斯與他的團隊。我將車子停在那棟毫不起眼的辦公大樓旁,附近是史丹福大學校園。當時沒有皮克斯,iMac、iPod、iPhone、iPad都尚未出世,而美國企業史上最偉大的東山再起也尚未發生,賈伯斯就在這幢辦公大樓中,開始一場沒人料到會持續十年的艱辛奮鬥。他那段黑暗荒野裡的長征,飽嚐苦澀的失落與失敗,也尚未來到。幾年之後,從NeXT的灰燼中萌生了蘋果再起的種子,將賈伯斯永遠釘上歷史的位置。我當時對往後的發展毫無所覺,但無論發生什麼我都決心要記錄下來。
我走進大樓裡,凱爾下樓來迎接我,隨行的還有NeXT行銷業務副總裁丹諾・陸文(Dan’l Lewin)。凱爾說他們已經跟賈伯斯開過會,他也完全支持這個點子,我可以拍所有我想拍的東西,也不會有公關人員在旁監視。這個好消息真是讓我喜出望外,我正坐著慢慢消化時,賈伯斯走下樓梯,給我一個大大的微笑。我們大約花了一分鐘談論這個計畫,他與我握手道別,「好!太好了!」接著便繼續走向大廳。可以進行了。我提起相機,開始工作。
賈伯斯的世代是得到了六十年代的感性澆灌,加上多年經濟成長的扶植。在這歷史上的獨特階段出現了新的反傳統勢力,他們是顛覆者,衝擊到矽谷原有的工程師,這些是過去太空競爭時代的前驅。老一輩的科技專家帶著危機層出不窮的觀點看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冷戰、核子武器興起、蘇俄發射史普尼克號震驚世人,以及後續的太空探險風潮。他們服務的公司多半是替美國太空總署與國防部的研發系統與產品,這些人上班時穿西裝打領帶,留著小平頭,維持著軍事管理般的工作紀律。
然而新來人種卻是蓄長髮,身穿牛仔褲,腳踩涼鞋,致力運用科技力量,讓一般大眾都有電腦可用。賈伯斯的新公司,就是希望創造出他理想中簡單好用的電腦,特別為學生與教育工作者打造,讓他們擁有運算與創造的能力,以更快速更優異的方式來呈現自己的理念。
我花了三年在NeXT密集拍攝,一直累積到1988年10月NeXT電腦上市的那一刻,卻也是一個百感交集的里程碑:賈伯斯跟他的公關團隊決定放棄《生活》雜誌的報導。他認為《生活》變得一點也不酷了,而且他們畢竟收到八十幾家雜誌的封面故事邀約,自可從中挑選一家發表上市新聞。要放棄這些年的成果委實艱難,但賈伯斯為我指引了一線遠景,他說服我,總有一天這些成果會讓世人看見。有了賈伯斯持續的鼓勵,我決定擴大這個拍攝計畫,盡可能納入矽谷的點點滴滴。
賈伯斯既然讓我在他的公司自由進出,於是矽谷其他許多重要的創新公司也給了我同樣的特權,包括了奧多比創辦人約翰・沃納克(John Warnock)與查克・葛許克(Chuck Geschke)、賈伯斯在蘋果的死對頭約翰・史考利、KPCB(Kleiner Perkins)的創投家約翰・杜爾(L. John Doerr)、微軟的比爾・蓋茲(Bill Gates)、歐特克(Autodesk)的卡羅・巴茲(Carol Bartz)、昇陽電腦的比爾・喬伊(Bill Joy)、英特爾的高登・摩爾(Gordon Moore)與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網景的馬克・安德生(Marc Andreessen)、NetObjects的薩米爾・阿羅拉(Samir Arora),以及其它超過七十家的企業。
我拍攝了許多家硬體製造公司,產品無所不包,從個人電腦、工作站、主機、克雷企業(Cray)製造的超級電腦,以及配有觸控筆的手持電腦,到虛擬實境目鏡與電玩週邊裝置、晶片製造廠、電信與網路公司,也有軟體公司,他們的產品包括桌上排版、商用軟體、賭博與娛樂,另外還有很多新創企業,甚至還加上生物科技創投。有些公司是聽說了我的計畫而找上我,也有些是我得到內部消息,有個特別的案子要進行,那麼我也會找上那家公司。那幾年間我還是維持定期與雜誌合作的拍攝,以及廣告客戶的案子,有時候這些案子也會重疊。
拍攝時我心裡有幾個關注的重點。首先,我想記錄的是公司內部員工的日常點滴,捕捉員工互動的瞬間,沒有公關的監視,同時我想發掘行為與情緒的模式。我希望了解科技的人性面,也很好奇究竟為什麼有些人能起身對抗所有難以逾越的障礙,背後的動機究竟是什麼,而為什麼又有些人如此強烈反對任何冒險行為。有的人喜歡自己開公司,有的人寧願為組織工作。不過矽谷似乎吸引了大批願意冒險的人,而我最有興趣的,或許是創新的本質,我也想找出最能孕育創造力的到底是什麼。
其次,我也開始拍攝靜物、文件,以及環境。我讀過視覺人類學,這些可能是往後可用的資料,有人可以解碼,並且對這個深深吸引我的新文化提出詮釋與結論。這個文化有自己的語言,社會禮儀與風俗,這些或許很快就會發散出來,影響更廣泛的社會。
我特別注意的還有各種外顯的壓力跡象。脆弱面的展現相當不符合科技公司的公眾形象:無所不能、光鮮亮麗的外表,就算分崩離析迫在眉睫,強大的公關部門依舊能投射出這樣完美的形象。
我感興趣的還有矽谷裡的女性角色,以及性別的多樣(或單一化)會造成的影響。世界觀的不同,會不會影響到程式碼的產出,而這對終端使用者又有什麼意義?
這段時期,創新步伐持續加速,影響了企業架構與工作的本質。當整個國家放大了新科技研發與製造的比重,那麼全球企業環境就變成基本考慮因素。我進行這個計畫時,矽谷早已是美國製造重鎮,美國經濟也從鋼鐵與汽車業轉向晶片與資訊業,然而轉變的步調如此極端,等到我結束計畫時,矽谷也得將日以繼夜生產的工廠移向海外。美國逐漸脫離了製造業為基礎的經濟,邁向資訊經濟的時代。
本書書名中,「無所畏懼的天才們」,是指我觀察的這些人,有的是智力極高,特別是數學與科學方面的天才;也有人是充滿遠見的天才,同時勇於促成自己的理想開花結果,就算可能半途凋萎也不惜犧牲一切,像是健康、家庭、精神、事業。研發新科技所需的犧牲十分巨大,外人難以理解。婚姻因此崩解;母親離不開實驗室,只好把寶寶帶在身旁;工程師精神錯亂;而我認識的某位年輕程式設計師因此自殺。有些人因詐欺案入獄。有人賠了好幾百萬,賺了數十億的也所在多有。失敗是必經的過程,正如同驚人的成功案例,都與矽谷密不可分。
我也不少次目睹了單純喜悅的片刻,或是深深滿足的瞬間。歷經艱苦的工作與失敗,工程師與團隊還是能突破困境。我常常完全被捲入這些人大起大落的情緒雲霄飛車,自然也因他們的突破而狂喜,看到他們挫敗也讓我不捨。我原本希望保持新聞攝影的客觀角色逐漸剝落,代之而起的是更主觀而且詮釋性的角度。我繼續保持距離,但已無法完全維持中立,因為我已經成了團隊的一員。我希望他們成功做出大家都能用的機器,讓每個人受惠。
個人電腦產業急速成長,接下來是網際網路一飛沖天。1995年網景首次公開募資獲得極大成功,開啟了網路時代,速度遠遠超過1980年代的密集瘋狂研發。我認識的每個人都投入達康公司,不是創業就是去上班。可惜的是,我過去見證的理想主義——工程師會說,「我想為非洲的孩子打造電腦」之類的話——卻迅速化為難以持久的公開上市淘金熱。我剛開始拍攝時,從賈伯斯口中聽到的「高貴理念」,如此引人入勝,充滿風險但又激勵人心,後來已經很難再看到了。
達康泡沫在2000年崩解,也是一個奇異年代的終結。我決定結束這個計畫,把二十五萬張負片暫時封存。我需要從科技抽身,好好休息。
史丹佛大學在2004年買下我的影像記錄,由他們的圖書館收藏,目的是保存並提供學者與歷史家研究之用。他們的堅持與持續支持再度鼓舞了我,這本書也得以誕生。
我在矽谷目睹了這段關鍵年代,但這趟旅程並不夠成熟,也不能作為定論,這是毋庸置疑的。我就像一般的新聞攝影者,相信圖像的力量,足以動搖人們對周遭世界的成見,或許還能推動改變社會。在矽谷拍攝的影像,記錄這些改變世界的人,捕捉他們生活的點滴。這是我的使命。我覺得受益良多。那些大方容許我拍攝的對象,我永遠銘感於心,也希望這本書在某些方面能光耀這些人無與倫比的遺澤。
我拍攝的對象也同樣身負使命。他們知道自己能賺大錢,但這不是首要的目標。這些人想要打造出改變一切的好東西;其中很多人希望提升人類生活品質。為什麼使命如此重要?因為錢做為動機,其實不足以驅使多數人在困難當前仍堅持行經火堆。使命是你認為什麼是這輩子值得完成的,以及你願意為夢想下的賭注。這是無形的人類精神,也是商業計畫無法量化的創造能量,但卻是所有成功突破現狀的科技所該具備的元素。
對於久經沙場的生意人,我所描述的狂熱分子聽來或許過於簡化,也太過浪漫了。他們在革命前期無私的奮鬥,打造新科技,而我見證的事實是,少了這股熱情,少了讓事情運作的執著心願,那麼一切都不可能成真。
我希望本書能激起對話,討論新科技的研發,對我們生活的衝擊,還有我們當前面對的挑戰。現在美國有數百萬的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的相關職缺找不到適當人才。自2000年起,美國就沒有出現重大科技創新,無法像過去個人電腦與相關產業一樣,創造出數百萬計的製造、行銷與工程就業機會。當然出售線上與社會網路顯然是變革性的運動,帶來創業機會,但其實也就不到五萬個全職工時,有福利與健保的傳統工作。
達康泡沫的衝擊帶來一樣負面效應:將創新動能用力踩下剎車,因為投資人轉而追求短期而低風險的計畫。雖然矽谷現在正醞釀另一波風潮,同樣有不少很酷的點子,但都是可以迅速上市的應用程式,因為投資人希望在十八個月內拿回本金與收益。高難度的重要科技研發,像是解決氣候變遷,需要「有耐性」的資金,但現在看不到了。好消息是,我們所處的平靜表象,很可能是科技波動二十五年週期中的正常動盪。正如蘋果電腦共同創辦人史帝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所說,你不可能每年都看到改變世界的產品。二十五年前的科技直到現在才開始成熟,我們也開始看到它的承諾化為真實,在實用層面上出現非常好用且兼具創意的各類產品。
而我們也可以看到一股特殊嶄新的科技研發風潮即將來到,推動重大的科技進展,包括基因組學、奈米技術、感測器、量子計算、3D列印技術,及其它新科技。估計未來十二個月內,開發中國家會有十億人靠著便宜的智能耳機來到網路世界。這樣大量的人口參與數為革命,肯定帶來無窮盡的創意與點子,遠非我們能想像。我們只能期望自己能在浪頭來臨時穩穩站上去。
我旅行世界各地,在每個角落都能看到矽谷創新的持續影響力。我每天都用到筆記電腦、手機,或是應用程式,這些事物的發源地,來自我當年走過的那些辦公室。矽谷一直是世上僅見,最偉大的創新引擎。新理想主義的痕跡在矽谷也很明顯。例如,史丹福大學最熱門的設計學校鼓勵「雙重盈餘」的企業成長,也就是為開發中國家提出可負擔而又實用的科技解決方案,同時又能維持獲利。比爾與梅琳達・蓋茲率領的一波充滿活力的慈善運動,已經逐步延攬到新加入矽谷的企業家,像是臉書、Google,還有其它企業有自己的基金會,以及離開企業但在改善疾病、貧困,與教育問題做出優異成績的創業者。
我們絕對可以從數位革命學到很多課題,有助於面對當前的挑戰。那些打造我們目前生活的天才,以及他們的故事,很可能鼓舞下一代的工程師與創業家,激發他們突破時代的限制與期望,找到自己「不可能的任務」,想辦法化為可能,做出成果。
在龐大的生產製造過程之下,我看到了發明新工具並促成千禧年人類進步所帶來的喜悅與原始動力。我看到人性中無法控制、飢渴而狂野的成分,這在今天的矽谷依舊存在。這批無所畏懼的天才具備能力,也將會推動新的科技革命,或許還能完成上一代天才的承諾,因為我們才剛開始想像,而他們眼中已經看到了未來的世界。
一兆條程式碼/道格・曼紐
二十世紀末了的數十年間,一個絕頂聰明而行事特異的族群,點燃了一個接一個的創新火花,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數位革命。
我花了十五年的時間記錄這個族群的奮鬥,以及他們發明的科技,改變了人類行為、文化、我們看到自己的方式;這些人包括了工程師、創業者,以及創投家。這個族群的棲地就是矽谷。
我在他們之間盡量低調安靜的出沒,進行拍攝,為他們的日常生活留下視覺記錄。他們帶給世人功能強大的新工具,釋放我們潛藏的創造力,也啟動了過去世界從來沒有的大規模經濟增長。
我在之前多是記錄紐約市的街頭...
目錄
序
引言
一兆條程式碼
天才無所畏懼
誌謝
序
引言
一兆條程式碼
天才無所畏懼
誌謝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精裝頁數:192頁開數:菊6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