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英文原來是「管理」出問題!
在國際場合中,會「講」的孩子才有糖吃!
「翻譯」能解決語言「溝通」上所有的問題嗎?
要學多少語言?學習語言有關鍵期嗎?
語言不僅是個人能力,更是企業資產
在全球化環境中生存與發展,「語言能力」是一種重要特質
有目標及系統化的「語言管理策略」,是個人、企業、國家邁向國際的成敗關鍵!
下一波全球化競爭,關鍵取決於「國際人才」
面對世界人才大戰,我們是否有策略因應?
如何走向國際化?
如何培養國際人才?
「語言管理」,才是真正的解答!
走出島國舒適圈,面對全球人才大戰!
《語言管理》藉由真實的案例、與大師的對話、知名企業主的深談、縣市長的施政策略、教育改革的示範,檢討當代台灣環境,思考未來趨勢,規劃語言管理策略,以管理的觀點培養國際人才。
作者簡介:
陳超明
現任:
實踐大學講座教授(應用外語系及創意產業博士班)
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執行長
漢聲電台節目製作及主持(廣播金鐘獎最佳節目主持人)
經歷:
政大英文系主任
政大外語學院院長
政大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教育中心主任
中華民國訓練協會理事長
國際培訓總會常務理事
亞洲培訓總會副理事長
近年來協助政府各部會及私人企業進行各項國際人才訓練與規劃、各大學語言管理與英語教育改革諮詢。接受政府委託計畫,規劃公務人員國際化策略,並出版多本有關全球英語力論述著作。
個人網站:
www.englishforlife.com.tw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特聘教授周行一、 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溫金豐、 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常務顧問王冠軍、 專欄作家范疇 - 共同推薦
名人推薦: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特聘教授周行一、 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溫金豐、 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常務顧問王冠軍、 專欄作家范疇 - 共同推薦
章節試閱
走出島國舒適圈,面對挑戰!
語言管理與全球化
故事
40 歲的王先生高職畢業,在建設公司擔任工地管理組長,而後升任工地主任。建築物從設計圖到實際落成,他在其中扮演關鍵的角色。很多建築師的設計圖,儘管很有理念與創新,但到了工地現場就不一定行得通,這時都要靠他居中協調,解決困難,從建築大樓到捷運等公共工程,他有如一個建案的總監般指揮若定,順利讓工程驗收完成。
近幾年王先生的公司面臨轉型,事業版圖擴展到亞洲各地。公司老闆看上他高度的工程整合與專案團隊的領導能力,於是問他, 是否願意到新加坡負責當地一個公共工程,還是要到中南部蓋豪宅大樓?高職畢業後一直在工地帶領第一線工人,王先生做夢也沒想到,竟有機會被公司外派出國的一天,要站上國際舞台。薪水幾乎是國內的三倍!
王先生對自己專業技術非常有信心,但是,想想已經40 歲了, 出國要適應新環境,更重要的是還有語言問題,自己無法用英語和人溝通,只會26 個字母和簡單會話,可以到新加坡打天下嗎?
從本土到國際:台灣人更多的機會
很多人已在職場上打拚十幾、二十年,就跟王先生一樣,認為自己做的是很本土的工作,根本不可能會有派到國外的機會,當然不會預先準備。長久以來,只是兢兢業業在自己的位子上埋頭苦幹,卻忽略了開創自己的可能性。而這個可能性,就在不知不覺中來敲門。
就在從本土專業走上國際舞台之際,我們開始問自己準備好了嗎?語言能力夠嗎?生活適應能力行嗎?當年未能在可知的生涯規劃中,提早培養自己國際語言能力或移動力,到最後,機會可能落在一個沒什麼實務經驗,卻英語嘎嘎叫的年輕人身上,我們來得及後悔嗎?
■ 人才流通創造新價值
現在台灣面臨的問題,不再是缺乏基礎或高階的製造業人才,而是上文所提的專業人才的國際化壓力。
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在論及全球化的趨勢時認為,全球化不只是產銷合作等經濟活動,主要還有文化活動。全球化移動所產生的文化差異,成為全球人才移動的根本問題。人才如何國際化?如何成為全球企業所能用得上的人力資源?如何將王先生「 國際化」?就是企業競爭所需要思考的重要議題。
■ 全球化的轉變:區域經濟的興起
全球經貿區域組織至今發展已經超過60年,從關貿協定(GATT)到世界貿易組織(WTO),漸漸轉變成更集中、更競爭的區域經濟組織與聯盟,如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自由貿易協定(FTA)、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就是典型的區域經濟概念。全球化的轉型,來自於其所面對跨區域的困境。
最早全球化來自於產業國際分工與資本、人才的流動,其著眼點來自於降低成本,但真是如此嗎?以過去叱吒風雲的芬蘭手機大廠Nokia(諾基亞)為例,研發在芬蘭,生產線在巴西,到最後要整合,需要花錢進行大量的原料半成品流通,結果成本並沒有降低,反而削弱了本土的就業市場;日本的全球化路線也不怎麼成功,豐田汽車(TOYOTA)在美國製造,原料從南美洲運上來,而管理與研發來自日本,其間的跨國溝通與貨物流動,其實也損耗相當成本。
全球化製造與人力、資本的移動,往往耗損不少成本,在經過相當程度的嘗試與整合,跨國企業發展出區域經濟整合的模式。全球化的規模逐漸縮小成為區域化,一方面減少大規模物資流動,一方面也易於人才流動。亞洲市場所需要的東西,就整合印度、中國、台灣等地的人才、資源和原物料就好了,成為一種市場導向的區域經濟。
而無論是要從全球化或是區域化中勝出,知識創新扮演重要角色,有了知識創新才能讓產品和服務有新價值,例如iPhone組合不同技術後,壓低製造成本,創造這些技術的新價值,再從中獲得高利潤。這種知識創新的成功例子,不斷地在本世紀創造更多、更大的企業,如Google、Facebook 等企業都是如此。
創造產品和服務新價值的是人,在全球化和區域化競爭中,人才成為決勝的關鍵。
■ 從知識創新到人才創新:國際人才的基礎能力
全球化或區域化中所需的人才稱為國際化人才(Global Talents),除了基礎能力,還需要專業能力。但專業能力可能是個假象。以資訊科學為例,這絕對是個專業,但是相關知識日新月益,可說是以秒速發展,導致專業知識取代性變高,大學四年所學的知識,可能到職場上時已經落伍, 派得上用場的已經少之又少了。
反觀基礎能力就能經得起時間考驗,屹立不搖。國際化人才必備的基礎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溝通能力與批判性思考,這兩個能力都與語言有關。語言建構思維、語言邏輯不強,思考就不會縝密,因此溝通能力和批判性思考都需要強大的語言能力為根基。
電視談話性節目的名嘴溝通能力強,可以整理很多現成的資料後,轉換成具有吸引力的內容且以獨特的個人風格方式,但是批判性思考能力卻較弱;不少計程車運匠在談政治和社會問題時講得頭頭是道,犀利程度一點也不輸給名嘴和民意代表,但是大多提不出解決方案,與他人互動溝通達成共識的能力不足。
全球化人才競爭,以語言能力為基礎的溝通與批判性思考,經常超越專業知識,成為重要的關鍵能力,因此,要談全球化就必須從語言管理出發。
■ 國際化人才的首要:語言管理
語言管理從個人層次來看,是一種以語言為出發點的生涯規畫,最簡單當然是語言能力。個人生涯規畫中,從小學到大學,從社會新鮮人到職場中堅分子,語言在人生不同的階段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都需要及早規畫和管理,而且可不是乖乖在學校上英語課這麼簡單。否則,每個高職或大學畢業生,應該至少上過六到十年不等的英語課,為什麼像王先生這樣,面臨外派時,還要擔心自己的英語能力不行呢?
再從企業的層面來看,台灣的本土企業其實都已經面臨全球化的挑戰。原本以為只有台灣人愛喝的珍珠奶茶已經遠渡重洋賣到英國、德國、美國,原本只是蓋房子的小小建設公司,工程已經接到新加坡、大陸和香港。這些一開始被認為只能在台灣發展的行業,都開始區域化或全球化的擴展的。
當企業面臨跨國界移動時,就要思考與不同國家人們溝通,要講什麼樣語言,對方才能覺得很自在,才能達到有效地溝通,這就是企業語言管理核心。王先生的建設公司到新加坡接工程案,可以講華語,也就是台灣的國語,雖然都聽得懂,但是新加坡人講普通話就是卡卡的,一定要講英文或自己的母語,才會覺得自在,可以打成一片;而遇到英國人,就要講英文,其間的眉角甚多。就好像在台灣管工程,一定要會講帶上幾句台語,才能搏感情,達到溝通效果。
全球化是個創新的時代,更是個溝通的時代,溝通和創新都跟語言能力有關,而且是多重的語言能力。
■ 多重語言力,弭平文化鴻溝
即使在台灣,只會一個語言也不見得足夠,就像前面提到,王先生要在工地跟工人、包商搏感情時,有時要使用台語;但在公司開會時大多都是用國語。講不同的語言,就會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其實也就是代表文化有差異。很多人認為,講台語思考方式會比較偏感情,講國語思考方式較一板一眼,而當講英語時,就會偏向西方思維。
因此,一旦使用外國語言,不僅能了解外國文化與本國文化之間的差異和共同性,還能思考外國文化的優缺點,也能從外國文化的角度看本國文化的優缺點,這是一種從語言產生的文化接觸。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每次要跟西方朋友講「撒嬌」這個字時,就發現找不到相對應的英文單字。因為撒嬌是東方人才有的概念,對西方人而言可說是一種「文化障礙」,這時語言就是一個連結東方與西方文化的橋梁,可從中發現共同性與差異性。
在多重語言能力下,建立多元思考模式。而擁有多元文化認知能力,才能成為一個多元文化的人,較能適應全球化與區域化,也就是典型的國際人才,這種多元化思考,經常就是創新的開始。
■ 多語言與多文化到處可見
單一語言的人在全球化與區域化的趨勢下,已經無法應付產業和職場上的需要。再回到王先生最擅長的建築上,王先生的公司有不少豪宅建案,建築師是日本請來的,建材則來自世界各地,窗戶是德國製的,因此,只是裝個窗戶,就得要和日本人和德國人打交道,可見即使是在台灣,工程也一點都不本土,產業不用到國外發展,一樣有全球化的議題要面對,就算能找翻譯來解決語言不通的問題,但在溝通上仍存在著文化差異的鴻溝,往後台灣的內需產業都會面臨這種因為語言、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痛苦。
不論企業留在台灣,還是走出去,全球化的影響力無所不在,要填補文化差異的鴻溝,就必須培養具創新和溝通能力的國際人才,才能因應全球化帶來的挑戰。
■ 語言管理的目標:溝通和創新
人才是台灣的根本,人才唯一的出路是國際化。根據國外的研究報告,台灣在2021年將面臨國際人才斷崖的危機。如何培養國際化人才團隊,台灣將面臨嚴峻挑戰,首先在語言管理上要有創新思維。
傳統文化認為,「巧言令色鮮矣仁」,但現在這個觀念已經落伍了。我們長久以來忽略語言能力是需要管理的。語言管理不僅是會講話而已, 而是希望藉由語言管理達到以下目標:溝通和創新。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Alfred Kissinger)在1969年到1977年間主導美國外交政策,緩解美國與前蘇聯間的緊張關係,結束中美兩國間的敵對與隔閡,促成中國的開放,在1973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他是德國裔的猶太人,很多人都認為他的口才不是很好,說話口音也常造成很多人的困擾,然而,他卻是個很會溝通的人!
不是會講話、口齒伶俐、會耍嘴皮子,就是有效的溝通;英文不是講得很溜,就代表很會用英文溝通。外語能力是職場上必要的能力,但如何運用這項能力達到有效溝通,在全球化競爭中勝出,語言管理絕對是扮演了最關鍵的角色。
走出島國舒適圈,面對挑戰!
語言管理與全球化
故事
40 歲的王先生高職畢業,在建設公司擔任工地管理組長,而後升任工地主任。建築物從設計圖到實際落成,他在其中扮演關鍵的角色。很多建築師的設計圖,儘管很有理念與創新,但到了工地現場就不一定行得通,這時都要靠他居中協調,解決困難,從建築大樓到捷運等公共工程,他有如一個建案的總監般指揮若定,順利讓工程驗收完成。
近幾年王先生的公司面臨轉型,事業版圖擴展到亞洲各地。公司老闆看上他高度的工程整合與專案團隊的領導能力,於是問他, 是否願意到新加坡負責當地一個公共...
作者序
全球人才的挑戰:從「語言管理」開始
這幾年,台灣的政府、企業及大學都在談論國際化,諸如 FTA、自由經濟貿易區、三業四化、拓展國際市場、大學國際化、人才斷層、如何加強文化國際交流等話題時有所聞。政府對於國際化的政策推動不遺餘力。然而,過去,各界較多關注基礎建設中的硬體設施如建構國際友善環境、改善各種軟硬體設施或法規鬆綁等等。但在國際人才的管理與培育等軟實力方面,似乎缺乏積極作為。
個人在諸多學校、企業及政府部門觀察,常常發現官員、企業人士或學校師生,在國際溝通能力上,並不足夠。不管是怎樣推動國際化政策, 真能夠達到多少國際溝通效果呢?國際化人才培育、語言管理政策與語言教學管理政策的建構,應是這波國際化基礎建設的重要一環。
國外內各種前瞻研究都認為,下一波的競爭利器取決於「全球人才」。面對全球人才的挑戰,我一直認為,台灣,不管是政府或企業,都缺乏整體的人才發展策略,也缺乏完整的國際人才管理策略。
2014 年九月號的《哈佛商業評論》,以「跨國界管理」為主題,提出了縱橫全球發展的成功關鍵,其中之一即是企業必備「語言管理策略」。如何面對下一波的跨國界人才挑戰,我提出了「語言管理」的思維與具體做法。
過去,我們都認為語言是個人的資產,必須由個人來掌握或由個體自行發展。但是,在企業推動全球化擴展或政府推動提升國際競爭力需求下, 「語言管理」已經成為政府治理或企業經營管理重要的一環。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史坦伯格(Robert Sternberg)及人類智力三元論(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提到情境智商(contextual intelligence)的重要性。其中,在企業領導人才特質上,不少學者如Charlie Brown,都認為「語言能力」扮演非常關鍵角色。對於未來人才或領導人來說,使用外語在全球化情境中生存與發展的能力已是一種重要特質,而有效及系統的的語言管理策略,則是企業全球化的成敗關鍵。
台灣這幾年來,政府與企業都強調國際化的重要,也強調全球人才的指標性,然而,這期間關鍵的語言管理策略,尤其是全球化語言管理策略卻付之闕如。這幾年來,個人不斷思索台灣如何強化國際化?台灣如何建立永續的國際人才政策?我大膽認為「語言管理策略」,可能才是真正的解答。
這本《語言管理:面對世界人才大戰的台灣策略》,就是基於國際化人才與企業全球化需求而寫的。台灣企業的未來在國際化,而國際化的基礎建設,植基於全球化人才(Global Talents)的崛起。唯有建立一套具前瞻性與可操作性「語言管理政策」,成為經營管理一環,才能培育全球化人才,企業才能走得出去,國家國力才得以延伸。
這本書從「語言管理」的基本理念出發,介紹「語言管理」的方向、內涵及一些運作原則。當然,也提出一些「語言管理」的操作方式及實例。這是理論與實作並重的一本書,感謝楊正敏小姐的資料收集與整理,English Career 編輯群的投入以及聯經編輯李芃的校稿。
這本書的出版,象徵台灣對於「語言能力」這個議題,已從單純教育層面,轉變成為企業管理與政府人才政策的核心價值。
陳超明
全球人才的挑戰:從「語言管理」開始
這幾年,台灣的政府、企業及大學都在談論國際化,諸如 FTA、自由經濟貿易區、三業四化、拓展國際市場、大學國際化、人才斷層、如何加強文化國際交流等話題時有所聞。政府對於國際化的政策推動不遺餘力。然而,過去,各界較多關注基礎建設中的硬體設施如建構國際友善環境、改善各種軟硬體設施或法規鬆綁等等。但在國際人才的管理與培育等軟實力方面,似乎缺乏積極作為。
個人在諸多學校、企業及政府部門觀察,常常發現官員、企業人士或學校師生,在國際溝通能力上,並不足夠。不管是怎樣推動國際化政...
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推薦序三
推薦序四
前言:為何需要管理你的語言?
理論篇
第一章 走出島國舒適圈,面對挑戰!
談語言管理與全球化
第二章 爭取國際會議來台舉辦,我們準備好了嗎?
談語言管理與國家發展
第三章 日本樂天企業英文化,邁向國際!
談語言管理與企業文化
第四章 學外語是一輩子的事!
談語言管理與個人生涯
第五章 「菜」英文原來是「管理」出問題
談語言管理的運作原則:實踐、信仰與管理
第五章之專訪 「語言管理」大師怎麼說?
與語言管理大師 Dr. Anne-Wil Harzing 對談
第六章 台灣品牌走向國際化?
談語言管理的內涵
第七章 在國際職場上,會「講」的孩子才有糖吃
英語能力指標:語言、創意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八章 職場英文的數字管理
談語言管理的評量工具
實務篇
第九章 除了本國語言,政府還要講外語嗎?
政府的語言管理策略: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實際做法
第九章之專訪 推動英語為第二官方語 在台南講英文嘛也通!
專訪台南市許和鈞副市長
第十章 語言不是個人能力,而是企業資產
企業的語言管理策略:跨部門與跨地域
第十章之專訪 從水晶肥皂到五星級餐飲 流著國際化血液的南僑集團
專訪:南僑關係企業會陳飛龍會長
第十一章 走入非洲、越過國境之外──台灣年輕人的志氣
非營利組織管理策略:國際組織的參與
第十一章之座談 為台灣年輕人按個「讚」
第三部門的希望與未來:NGO國際化的語言問題與人才培育
第十二章 一個人要學多少語言?
個人的語言管理策略:英語+母語+?
第十三章 企業語言管理第一步──確定目標、畫好路徑
語言管理的前瞻思維與規畫
第十四章 老闆意志,決定一切!
語言管理的實施:流程與架構
案例篇
第十五章 台灣不能輸的戰役--國際人才爭奪戰
政府部門─台灣與其他國家做法
第十五章 跟著熱氣球飛起來 從英語教育邁向國際化
專訪台東縣黃健庭縣長
第十六章 扭轉「工程師=菜英文」的印象
科技界導入語言管理的典範─緯創資通
第十六章之專訪 品牌加值 帶著農夫前進國際
文創產業的國際化思維與語言管理:與阿原肥皂創辦人的對話
第十七章 英語開啟我的眼界
周行一的語言管理人生
第十八章 後山孩子英語溜的秘密!
十二年國教的英語教學管理:小學、國中、高中
第十九章 英語畢業門檻不是萬靈丹
大學的英語教育管理:科技大學與一般大學的英語課程改革
第十九章之運用 用菜英文來上課,行得通嗎?
大學英語管理的運用:以英語授課的教學模式
附錄:
附錄一 能力評估量表
附錄二 自我英文能力管理卡
附錄三 歐盟CEFR 語言能力分級表
附錄四 語言管理實務 Q&A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推薦序三
推薦序四
前言:為何需要管理你的語言?
理論篇
第一章 走出島國舒適圈,面對挑戰!
談語言管理與全球化
第二章 爭取國際會議來台舉辦,我們準備好了嗎?
談語言管理與國家發展
第三章 日本樂天企業英文化,邁向國際!
談語言管理與企業文化
第四章 學外語是一輩子的事!
談語言管理與個人生涯
第五章 「菜」英文原來是「管理」出問題
談語言管理的運作原則:實踐、信仰與管理
第五章之專訪 「語言管理」大師怎麼說?
與語言...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12頁開數:17 × 23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