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記憶 童年的回憶
現代的節慶 當令的生活
這是一本人人可閱讀的「現代生活曆」,以黃金田先生描繪傳統臺灣樣貌的民俗畫為起點,從二十四節氣的概念出發,有系統地介紹民俗慶典、童年趣味和婚嫁禮俗,呈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常民生活樣貌。
黃金田先生的畫作記錄了早年臺灣生活氛圍裡、畫家幾十年來實際的工作經驗。畫中人物穿著、背景搭配、工作場面一物一具、工序的細節表達,都十分傳神而細膩,讓我們感受到本土草根的生命力。
有些傳統很難再看到,本書要說說其中令人回味的故事;有些現在還過著的傳統,本書告訴你依循的準則與方法;有些現代及當令的情事,本書的提列整理讓你方便查找。也許你會發現,原來我們的生活那麼豐富。
【關於本書】
不管你是被上班上課趕著跑的上班族、學生,是身負經營重任的老闆,還是退休進入生活或事業第二春的族群,都要度過一年三大節。尤其在實施週休二日制以後,就算許多節日不放假或消失了,春節、端午、中秋這三大節也一定會放假,同時民間還會從事許多應景的習俗與活動。稱這三個傳統節日為「三大節」,意味著「傳統」在現代民間的分量,是不容小覷的。
現代台灣除了「傳統」之外,還受世界其他地區影響而隨俗過著外國節日,或從本土產生了地方文化節;台灣的季節更迭儘管不夠明顯,但所謂「當令」的規則還是有的,看蔬果、花草、魚鳥、山海就知道了,所以我們會去購買與食用當令的食物,在適當的時候從事休閒活動。這些就在我們讀書、工作之外,融入我們的生活當中。
本書就以一批描繪傳統台灣樣貌的民俗畫為起點,按月令與節氣順序編排、發揮農民曆智慧的一本人人可閱讀的「現代生活曆」,呈現的是一種融合傳統與現代的生活樣貌。有些傳統很難再看到,本書要說說其中令人回味的故事;有些現在還過著的傳統,本書告訴你依循的準則與方法;有些現代及當令的事物,本書的提列整理讓你方便查找。也許你會發現,原來我們的生活那麼豐富。
作者簡介:
呂理政(編)
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所教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譯者簡介:
黃金田
一九二八年出生於南投縣水里鄉的農家,曾經做過照相館學徒、歌仔戲佈景繪師、陶藝家,因其生活歷練豐富,學習創作力敏銳,黃金田的民俗畫將周遭的事物描繪得維妙維肖。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現存的歷史史料多偏重統治者或仕紳貴族的事蹟,市井小民的故事不見了。縱使日治之後,出現了大量的照片、明信片,卻仍是從他者的觀點,以異國搜奇、宣耀施政的角度觀看臺灣人的生活,出現在照片的,有農村的水牛、水果,也有宣揚建設市容改造的影像,就是不見真實的常民生活。黃金田先生繪製的數百幅民俗生活畫,正好補足了這塊空缺。
──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委邱坤良
本館所陳述的臺灣史是土地與人民的歷史,因此一向重視收藏與人民生活相關的文物史料。……黃金田先生的圖繪一方面記錄了二十世紀中期臺灣居民的生活影像,同時也豐富了本館相關文物藏品的脈絡,實在是很具有收藏的價值。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呂理政
名人推薦:現存的歷史史料多偏重統治者或仕紳貴族的事蹟,市井小民的故事不見了。縱使日治之後,出現了大量的照片、明信片,卻仍是從他者的觀點,以異國搜奇、宣耀施政的角度觀看臺灣人的生活,出現在照片的,有農村的水牛、水果,也有宣揚建設市容改造的影像,就是不見真實的常民生活。黃金田先生繪製的數百幅民俗生活畫,正好補足了這塊空缺。
──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委邱坤良
本館所陳述的臺灣史是土地與人民的歷史,因此一向重視收藏與人民生活相關的文物史料。……黃金田先生的圖繪一方面記錄了二十世紀中期臺灣居民的生活影...
章節試閱
【寫在本書之前】
黃金田和黃金田的畫令人驚訝。
第一個驚訝是他的閱歷,這從他包羅萬象的主題可以看得出來;第二個驚訝是他的記憶,細看他的畫,在物換星移已無可考的情況下,他如實地還原了過去的生活點滴,過來人看了,絕對頻頻點頭稱是;第三個驚訝是他的細膩,例如,供桌上的擺設,竟畫得跟過去那些讓人幾乎不知所措的禁忌和規矩一樣。這讓人更清晰地明瞭過去的常民生活的「樣貌」,且有百「文」不如一見之嘆。
其實,台灣是在六十年代才由農業社會跨入工業社會,大多數人也才由鄉村生活進入都市生活的,也就是說,這樣的生活曾是現代大多數人的生活,這樣的生活還在大多數人日漸遺忘的回憶中。因此,本書以「節氣」做為編排的順序,以切合過往的生活節奏,也讓讀者得跟著歲月和回憶的流動而脈動。
據說節氣是神農氏制訂的,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每個月有兩個節氣,在月首的稱「節」,月中的稱「中氣」,簡稱為「氣」。春天有九十天又十八小時,分為立春、雨水、驚螫、春分、清明、榖雨;夏天有九十四天又一小時,分為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天有九十一天又二十小時,分為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有八十八天又十五小時,分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在古時候,農人就按著節氣,栽種適時的植物,人們也因此而配合季節和氣象的變化生活。但這是有隆冬大雪的中國北方的經驗法則,因此,兼具亞熱帶和熱帶氣候的台灣的農民曆,就根據台灣的氣候和漁汛變化做了調整,讓北、中、南部的農人和漁民得在適當的節氣種植適時的作物、漁撈盛產的魚類。本書也根據台灣的氣候調整,改以三、四、五月為春季,六、七、八月為夏季,九、十、十一月為秋季,十二、一、二月為冬季。
有一段口訣說:「(農曆)正月蔥,二月韭,三月莧,四月蕹,五月匏,六月瓜,七月筍,八月芋,九芥藍,十芹菜,十一蒜,十二白。」以前的人以為,在正月吃當令的蔥、二月吃當令的韭菜……,不僅好吃,對身體也最好,只是,在「寶島」台灣,每月當令的蔬菜豈止一種!因此,本書在每季的開始,列了該季當令的花卉,每月的第一頁,則列了該月當令的經濟作物、蔬菜、水果、食用花草,以及各地的魚節或魚季活動,提供讀者參考,好在產季選購這時長得最好、生產最多、最便宜的東西。
不過,台灣得天獨厚,有些作物在北、中、南、東和高冷地區的產期不同,茲以括弧附註在後。至於全年皆產的蔬果花草,更是不勝枚舉。這此特別要說明,由於每個人對蔬果、花卉的認識的出入,稱呼、寫法自不相同,例如大家習以為常的A菜,其實是葉萵苣,在無法也不可能一一列舉的情況下,因此這些經濟作物、蔬菜、水果、食用花草、花卉的名稱皆以薛聰賢的《台灣蔬果實用百科》和鍾秀媚的《買花完全實用手冊》二書為本。
大多數人都看過農民曆,因此也多是在農民曆上看到節氣的,想當然爾的,也多以為節氣是走陰曆,其實不然,是陽曆。但是,過去的生活全都以陰曆計日,即使到現在,傳統三大節、廟會活動還是以陰曆為準,那……陰曆大年初一要排在陽曆二月五日的立春之前,還是之後呢?翻閱萬年曆,就知道都有可能。為便於查閱,並考量現代人生活幾乎都以陽曆計日,因此本書以陽曆為準,陰曆則跟陽曆差一個月,也就是說,事情敘述的順序以陽曆二月一日為陰曆大年初一,陽曆三月一日為陰曆二月初一……,依此類推。
至於各節慶的介紹與否,則以現代都市人的生活為考量基準,所以會有情人節、清明節、母親節、端午節……,甚至聖誕節。此外,為了要在回憶往日的同時,也得應付新、舊時代的禮俗,因此特請禮俗專家溫永成道長(法號溫羅成)在各有關章節提供了入厝如何拜、新店開張如何拜……等各式生活情報。換句話說,本書的實用選財是以在都市生活的五、六年級中產階級的需求為標準。
七月
【小暑】
此時天氣逐漸開始炎熱。「小暑溫暾大暑熱」,這是說小暑不要太熱,大暑才炎熱,農作物才有好收成。如果小暑太過炎熱,農作物就不夠結實。「小暑南風,大暑旱」,指的是小暑日如果是吹南風,則大暑時必定無雨;或說小暑最忌吹南風,否則必有大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是說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致衝決圩堤。
【種植】
北部:芹菜、越瓜、甘藷
中部:胡瓜、菜豆、芥藍菜、玉米、夏蕪
南部:夏蕪、番椒、番茄、土白菜
【漁撈】
基隆:飛烏、煙仔魚
澎湖:龍蝦、魚昷魚、龍尖、煙仔漁
高雄:飛烏、虱目魚
【半年節】一年過了一半
農曆六月初一,剛好是一年的一半,所以俗稱為「半年節」。這天,祖籍漳州的人會以紅麴、糯米做成湯圓,用來祭祀神明、祖先,感謝上半年來的庇佑,並祈求下半年的平安,這便是「半年圓」,祭拜後全家一起食用,象徵甜蜜與團圓。有的人是以農曆六月十五日為半年節。
天門開補運
以前的人以為農曆六月初六這天清晨會「開天門」,因此,人們會在天剛破曉之際到寺廟「補運」。雖然平時農曆的初一、十五便能「補運」,但這天最為氣盛,而且愈早去愈好,所以許多寺廟一早便已香火鼎盛。
補運要以米糕、龍眼乾等祭祀,然後剝和家中人口數相同的龍眼乾和一個煮蛋,並將龍眼乾放在米糕上,表示厄運已經剝去,這稱「脫殼去霉」,之後還要灑一些香灰在米糕上,並插上香火,帶回去給家人吃,補運才算完成。
【童年的夏天】
戲水、釣魚、抓蝦
夏天到來,沒有比到溪邊、水圳玩水更快樂的事了!尤其是以前,台灣的溪流相當清澈,到溪邊釣魚也是那時的休閒娛樂之一,釣來的魚、蝦也可以讓大家打打牙祭。
三五好友帶著竹製的釣竿,先到田裡挖些蚯蚓當魚餌,或帶些炒過的米糠當誘餌;到了溪流邊,先判斷何處是魚群聚集的地方,通常,孩子們因為常在溪流邊玩耍,對於何處有魚也較清楚!選定位置後便拋線開始垂釣,釣到的魚先放在用竹子編成的魚簍裡,待釣完後再一起帶回家去,成為今晚的桌上佳餚。
有的孩子還會帶魚籠去捕魚,這也是一種用竹條編成的容器,其開口處係由外往內縮,魚一旦游進去,就會被倒插的竹條擋住出路。所以,將其放在水流處,讓魚順流游入籠,倒也是一種好方法。
要是不想如此靜態,也可以拿著漁網、魚撈,踏在溪中,翻動滾石,尋找目標。由於溪蝦屬夜行性動物,若要在大白天有所收穫,可以在上游處灑些米糠,讓香味帶出蝦子,這時便可趁機捕撈。
在那物資頗為困乏的年代,餐餐並無大魚大肉,但這些小蝦、小魚,可說為單調的餐桌增色不少。
楓仔樹蟲,抽蟲絲好釣魚
楓仔樹,也就是楓香,屬於金縷梅科落葉喬木,氣溫下降時,葉子便會轉紅,變成楓紅,相當漂亮,楓仔樹裡住有一些小蟲,孩子們多稱其為「楓仔樹蟲」。
孩子們每至溪流邊或田裡釣魚、釣蛙前,會先到楓仔樹下找尋樹枝,捉楓仔樹蟲,把楓仔樹蟲的頭剝開,取出一團透明的粉絲狀物,將其浸在醋裡幾分鐘,然後一人拉一端,這團粉絲狀的東西便開始變成細絲,拉到一定細長程度後,天然的釣魚線便完成了。
這種由楓仔樹蟲轉化成的魚線夠細長,而且彈性佳、韌性足,相當適合拿來垂釣。在塑膠工業尚未發達的那個時代,雖然沒有尼龍線等,但孩子們善用天然資源,可真是「生活智慧王」!
摸蜊仔兼洗褲
昔日土地尚未受到污染時,在水流匯集之處可是有很多好東西的,除了有魚有蝦之外,蜆仔便是其中一樣。
由於以前可吃的東西與種類實在有限,所以大夥總是會在大自然中尋找食物,蜆仔便是一種相當常見的野外補給品。蜆仔生長在水中的底泥裡,所以直接看看不出來,只好彎下腰、伸長手去摸,而這樣往往也會將褲子弄濕,所以俗諺才會說:「一兼二顧,摸蜊仔兼洗褲。」意思是既能一邊摸蜆仔,又能一邊將褲子洗淨,真是一舉兩得!
通常大夥會帶著竹簍,結伴到溪畔去摸蜆仔,有的細細地在水中探尋著蜆仔的蹤跡,有的則將摸到的蜆仔用水洗淨,放入竹簍中,帶回家烹煮,讓餐桌上多一道佳餚。
造水車
在溪邊架起簡易水車,也是孩子們的娛樂之一。水車多為木造,平常主要用於灌溉,將流經的水引進溝渠,讓每戶田地都能有水可用。
農家種植的洋麻是麻袋、麻布的原料,剝下莖皮還可以做成麻繩,剩餘的枝條被稱為「油麻骨」,質地膨鬆又輕,便成為孩子們製造水車的好材料。先用竹片穿插洋麻骨,竹片成為十字狀,尾端則用罐頭蓋或由成排的油麻骨做成。完成之後,便可以放在溪畔水流較和緩之處,每當溪水流過,油麻骨水車便隨之轉動,相當有趣!
另外,除了水車之外,孩子們還可以在溪邊玩石頭,在潺潺水流中用石頭堆疊出水壩,成為一位小小水利工程師;或是找幾塊較為扁平的石頭來打水漂,看誰的跳起來最多下,這也是溪邊的樂趣之一。
黏蟬、網蝶
炎炎夏日,當大家因為高溫悶熱而顯得意興闌珊時,樹上的蟬卻偏偏與眾不同,大聲地鳴叫,而這陣陣的「唧唧」聲,似乎也一聲一聲地召喚著孩子們。
捕蟬,是專屬於夏日的戶外活動。由於蟬都棲息在高聳的樹上,所以必須找來長長的竹竿,在尖端處沾上黏膠。捕蟬要眼明手快,先在樹叢中找到蟬,再小心翼翼地靠近,要是手眼不能協調,可是什麼都捉不到,只黏下一堆葉子、雜木。
好不容易捉下來的蟬可以捉在手上細細觀察,並放在耳際,讓震耳欲聾的響聲迴盪在整個夏季,久久不散。
穿梭花叢間的美麗蝴蝶也是孩子們的焦點。台灣氣候適中,蝴蝶的種類、數量繁多,因此有「蝴蝶王國」的美譽。趁著大好天氣,帶著竹竿,加上細網,就成了捕蝶的工具,發現蝴蝶時,一網罩下便能捉到。不過,要將蝴蝶從網中取出,可要心細點,以免牠嬌弱的翅膀折損。然後大家比較著各自捉到的蝴蝶,一場昆蟲界的選美大賽於是展開。
搗蜂窩取蜜
蜜蜂是生活周遭常見的昆蟲,不過,牠可不像蜻蜓、蝴蝶般溫馴,是會螫人的,所以,不管老少,總是對蜜蜂存著一份戒心。
蜜蜂屬群居昆蟲,蜂窩是牠們的大本營,有成千上萬隻的蜜蜂,還有甜滋滋的蜂蜜和蜂蛹,對嗜甜的孩子來說,這可真是人間美味啊!所以,有些膽大的孩子便會拿著竹竿或掃帚,躡手躡腳地貼近,然後大捅蜂窩,裡面的蜜蜂受到如此攻擊,當然蜂擁而出;這時,有的孩子會先溜為快,有的則乘機偷摘蜂窩,好好大快朵頤!當然,為了這頓得來不易的美食,身上被叮幾個包往往在所難免。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蜂窩都能如此攻擊!有些蜜蜂相當兇惡,可招惹不起,例如虎頭蜂,一不小心就會出人命的!所以當時便依蜜蜂的毒性來加以排名,例如:讓虎頭蜂叮到三下,尤其是血管處,可能就會沒命;被俗稱基隆蜂的黑腹虎頭蜂叮到四下,被黃拉屎叮到十四下,就可能會有生命危險;而俗稱雞屎泥仔的細腰黃蜂毒性較弱,大約需要一百多下,不過,其毒性雖然不足以致命,但被叮到時,又痛又養的滋味也是相當難受的!
捉蟋蟀、鬥蟋蟀、炸蟋蟀
灌肚猴是許多人念念不忘的童年經驗。肚猴就是蟋蟀,喜歡乾燥,會在地下挖洞,住在裡面。所以,想要捉肚猴,就得先準備水,再找看看地上那裡有一個個的小土堆,撥開後緩緩將水倒入,裡面的肚猴便會跑出來,這時便可輕易捕捉了!
不過,灌肚猴時要小心,萬一洞裡的不是肚猴而是蛇,連蛇都灌出來,那就不太有趣了!
肚猴可以做什麼呢?拿一條細線輕輕綁住肚猴,等到其他人也捉到肚猴後,一場「鬥肚猴」大賽便可展開。雙方先激起公肚猴的鬥性,再將肚猴放置盒中,引發肚猴間的戰爭!這種鬥肚猴的歷史相當悠久,在古代,「鬥蛐蛐」可是上至宮廷、下至尋常百姓家的娛樂之一。台南市新化區的豐榮里便保留著鬥肚猴的傳統,其「蟋蟀競技錦標賽」已超過二十年的歷史,緊張刺激的比賽讓圍觀的老少目不轉睛。
肚猴除了可以玩,還是許多人念念不忘的零嘴。只要將肚猴的內臟清乾淨,再放入鍋中油炸,一道香酥的炸肚猴便上桌囉!
捉蜻蜓、草蜢
從前在鄉下,孩子們經常一起到附近「尋幽訪勝」,看看有無新鮮事,其中,捕捉昆蟲、小動物是最大的樂趣之一。
尤其在下雨前夕或傍晚時分,抬頭往天空一望,往往能看到四處飛舞的「田嬰」(蜻蜓)或豆娘(身軀較蜻蜓更苗條)。「捻田嬰」就是許多人的童年回憶,當田嬰拍動翅膀,在空中忽上忽下時,孩子們聚精會神地盯著,隨時準備出手;要不就等田嬰暫棲之際,再躡手躡腳過去,倏然出手捉住田嬰長長的尾巴。捉到之後,有的人會把小田嬰從草心尾端穿過,然後抖動草心去鬥大田嬰,順便藉機捕捉。
田嬰可用油炸或大火快炒,變成一道酥脆的零嘴,滿足一下當時經常處於飢餓狀態的肚子。
除了會飛的田嬰,地上會跳的草蜢仔(蚱蜢)也是大家喜歡「挑戰」的對象。在台灣民謠中,〈草蜢仔弄雞公〉是相當知名的一首,只要走到草地,用腳一掃,就可以看到很多昆蟲跳起,其中有著綠色外表的就是草蜢仔。由於草蜢仔善跳躍,所以要亦步亦趨地尾隨在後,趁其停歇時以手掌迅速蓋上,才有辦法捉到。有時大家還會比賽,看誰能捉得最多、最大,就在這一捉一放中,樂趣油然而生。
竹筒飯、土窯雞
大自然一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尤其是食物的取得,都得靠自然的孕育,至於烹調食物的器具,也可以取之於大自然!
例如竹筒飯,顧名思義是以竹子做為食器。首先將竹筒橫剖三分之一,將米和水放入,再把蓋子蓋回去,並固定好,綁緊,然後用火燒烤,等到飯熟了,米香伴著竹香,十分清香好吃。這項美食流傳至今,但加入了更多的食材,有肉有菜,十分豐富。
類似竹筒飯的食物很多,例如泰雅族便利用香蕉葉包住飯菜,用火蒸熟之後,便是一道香噴噴的美食。
而平時四處可見的土塊也是烹煮食物的好材料,大家耳熟能詳的「火空窯」,便是將地瓜等食物放在用火燒過的土塊堆裡,讓它自然燜熟,土窯雞也是利用相同道理。土窯雞又稱「化子雞」,將未處理內臟和毛的雞隻用泥巴裹住,放到土窯裡悶燒,用一隻小竹筒插入雞屁股,雞的排泄物就會從竹筒流出來。雞在土窯悶燒後,飄出的香味讓人口水直流,往往顧不得高溫燙口,便邊呼邊吹地吃下肚去。
火空窯是件相當吸引人的事,從挖土堆、找柴薪、生火等,就是一個相當有趣的過程。將食材放入土窯之後,要等上一段時間,大夥無不趁此嬉戲一番。玩累了,食物也已經熟透,有玩又有吃,人生夫復何求啊!
吃剉冰
臺灣的夏天總是炎熱而窒悶,這時若能來一碗剉冰,不僅透心涼,也將濃濃暑氣拋諸腦後。
早期的剉冰其實和今日大同小異,只是配料選擇沒有今日多樣。賣剉冰的商家會有一台手搖的剉冰機,將冰塊放在剉冰機上,用手轉動,剉冰機的刨刀會將冰塊剉成細冰,如雪花般掉入碗中,在冰瑩透徹的剉冰上淋上糖水,便是清冰。當然,也可以加入其他配料,例如紅豆、綠豆、愛玉、仙草、蜜餞等,看白花花的剉冰淋上五顏六色的配料,還沒吃進嘴裡,視覺上就已經滿足了,一口吃下後,又冰又甜的滋味更是讓人難忘。
不過,以前大家普遍較為貧困,吃一碗剉冰應該是每個孩子的夢想吧!
【寫在本書之前】
黃金田和黃金田的畫令人驚訝。
第一個驚訝是他的閱歷,這從他包羅萬象的主題可以看得出來;第二個驚訝是他的記憶,細看他的畫,在物換星移已無可考的情況下,他如實地還原了過去的生活點滴,過來人看了,絕對頻頻點頭稱是;第三個驚訝是他的細膩,例如,供桌上的擺設,竟畫得跟過去那些讓人幾乎不知所措的禁忌和規矩一樣。這讓人更清晰地明瞭過去的常民生活的「樣貌」,且有百「文」不如一見之嘆。
其實,台灣是在六十年代才由農業社會跨入工業社會,大多數人也才由鄉村生活進入都市生活的,也就是說,這樣的生...
目錄
序一 市井小民的生活智慧 邱坤良
序二 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 呂理政
一月 小寒、大寒
二月 立春、雨水
三月 驚蟄、春分
四月 清明、穀雨
五月 立夏、小滿
六月 芒種、夏至
七月 小暑、大暑
八月 立秋、處暑
九月 白露、秋分
十月 寒露、霜降
十一月 立冬、小雪
十二月 大雪、冬至
延伸閱讀
序一 市井小民的生活智慧 邱坤良
序二 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 呂理政
一月 小寒、大寒
二月 立春、雨水
三月 驚蟄、春分
四月 清明、穀雨
五月 立夏、小滿
六月 芒種、夏至
七月 小暑、大暑
八月 立秋、處暑
九月 白露、秋分
十月 寒露、霜降
十一月 立冬、小雪
十二月 大雪、冬至
延伸閱讀
商品資料
出版社:廣場出版出版日期:2014-12-10ISBN/ISSN:978986896225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開數:16.5*21 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