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四大名醫傳人,從醫30多年的臨床驗證,
從自我辨症開始,不針不藥,由飲食作息根除體內濕熱。
5招自我檢測+46道神效食療+20個簡易功法
全面排除體內濕熱,拆除健康的未爆彈
濕熱是百病之源,更是台灣人的通病。台灣氣候高溫多濕,中醫臨床上見到的病,幾乎都與濕熱有關:濕熱鬱結成瘀,結於腦竅則為腦中風、阻於心竅則為冠心病、凝在氣血則為癌腫;積在關節為痠痛,積在皮下則為肥胖水腫。許多人舊疾反覆、新病驟起難治,都與體內濕熱有關。
■醫經說:濕熱相火為病最多、害人最廣。因此,中醫治病以除濕熱為第一要務。
濕熱是百病之源,蘊結體內,臟腑經絡運行受阻,小病不斷,大病伺機而起。擒賊擒王,除濕熱,就是斷根源,不只治百病,也是預防大病的基礎功。位處亞熱帶氣候的台灣,加上四周環海的地理環境,長年天氣潮濕悶熱,濕熱外邪不僅容易入侵,也容易累積在體內無法排出,等秋冬一來,寒涼的天氣就像圍堵在身體外面的一道牆,體內濕熱更難發散出去,濕熱悶在體內,久了就會引發大病。
中醫把人體的濕熱視為一切重病之源,也看成是身體保健防毒害的「顯影劑」,透過一些小病症提醒你防微杜漸,徹底去除濕熱源頭,不管是健養脾胃、援助三焦,或是調養心肺肝膽、大小腸、腎臟、膀胱,只要能顧好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抑制濕熱侵襲,就能主動做好防治大病的養護工作。否則一旦濕熱濁重就會妨礙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轉,體內的「氣無法運行」就會演變成病氣,竄流到身體的虛弱部位而發病。因此,只要身體一出現濕熱的外顯症狀,就要立即排除濕熱,以防小病變大病。
祛除濕熱一向是中醫的重頭戲,很多久治不癒的箇疾頑疾幾乎都與濕熱糾纏不清,小至口乾口苦、口臭、掉髮、肥胖、問題皮膚,大至肝膽功能失常、高血脂高血壓,出毛病的根源都跟濕熱有關。本書針對每一種濕熱外顯症狀,首先讓你能自我初步診斷,再針對每一種不同的濕熱源頭,提供一個最簡單、有效且貼合實際的養生防治方法,從飲食、經絡、功法下手,內外兼治,輕鬆抵制濕熱,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態。
■你有這些困擾嗎?小心濕熱正在你的體內鬼崇蠢動,趁虛而入
□臉部或鼻子有油膩感或油亮發光?□臉上容易長粉刺、青春痘?
□身上時常發癢難耐?□皮膚有長小肉疣?
□舌色鮮紅或絳紅色?□舌苔黃或舌苔厚膩
□呼氣濕熱且有口臭?□感到口苦或嘴裡有異味?
□食欲下降,經常口渴噁心?□眼白發黃,上下眼皮浮腫且眼屎多?
□大便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大便黏滯、有解不乾淨的感覺?
□小便時尿道有灼熱感?□頻尿、尿少且顏色深?
□性格急躁易怒?□心煩懈怠、身重困倦?
□男性陰囊潮濕,女性白帶增多?□喜歡吃高熱量食物?
□嗜吃煎炸燒烤食物?□有菸酒習慣?□作息不正常,經常熬夜?
■順應四季養生,除濕熱也要看季節
《黃帝內經》提到養生之道,必須師法自然、順應四時。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保養身體就要跟隨大自然與時俱進,針對四季不同的節候特性來調整除濕熱的方法,春天要養肝防風、夏天要養脾除濕、秋天要養肺防燥、冬天要養胃藏經。比如說,夏天悶熱多雨,飲食要清淡,養生側重於健脾、消暑及化濕降溫;秋天燥氣主令,所以養生側重在養肺、清補、化熱潤燥。
■46個食療法+20種健身操,治病防病一次到位
尋常食物也能立大功,健脾除濕熱的紅豆薏仁粥、專治水腫肥胖型的荷葉除濕茶、提振精氣神的加味薄荷茶、治濕熱哮喘的加味百合湯、補血養肝的韭菜炒豬肝,還有除邪排腸毒的五穀豆漿等等,應用日常生活唾手可得的食材,就能變身成養身絕妙大補帖。此外,每天花個幾分鐘,依個人需要分區調理身體機能,透過外功及經絡按摩來調整五臟六腑,包括嘻字功、呵字功、噓字功、胸腹按摩操等,都能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防止濕熱上身帶來健康危害。
作者簡介:
孔繁祥
中醫內科專家,京城四大名醫施今墨傳人索延昌親授弟子,數十年來潛心研究中醫理論,對中醫內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機理鑽研頗深,先後在各類期刊發表《通栓散治療腦血栓的臨床藥理作用》、《高脂血症的臨床分型治療體會》等多篇論文。精擅治療心血管疾病、高血脂症、糖尿病、胃腸病及肝膽病等內科疑難雜症,從醫三十多年以精湛醫術及醫德,深獲患者信賴。
章節試閱
貳 四季養生除濕熱(摘錄)
避免濕熱傷身,首先要防外邪侵犯人體。濕熱傷身,主要是因為內外濕熱共同作用於人體而導致諸多病症。本單元從四季保養著手,讓讀者能從四季不同的氣候特性,不論是預防外邪導致濕熱侵身,或避免外邪助長人體濕熱傷身,目的都是在排除身體濕熱。
【春天】要養肝防風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熱,以之化之變也。──《黃帝內經.素問》
春回大地,萬物萌芽,百花爭妍,這是一個生發、推陳出新的季節。這時寒氣始退、陽氣升發,享受溫煦的春日春風、感受天氣漸漸變暖的欣喜,精神、情緒也隨之高漲。此時若順應春氣升發,並做好防風防濕及養肝養生,將會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礎,並能有效避免濕熱入侵。
●開窗通風,注意避風避雨
春天多風,氣溫從春分過後就逐漸高起來,加上穀雨後又多雨。所以這個季節要注意風、熱化為「火」襲身,也要防濕氣入侵。春天的風是一種外邪,會讓身體的「熱」更昌盛。
《原病式》提到:「風本生於熱,以熱為本,以風為標,凡言風者,熱也。」如果體內已有濕熱纏身,再加上感受外界的風邪、溫邪、濕邪,濕熱病症會加重,並且衍生出更為複雜的溫病而帶來痛苦,比如:濕熱到了上焦,可能會出現身熱煩躁、神昏譫語等病症。濕熱跑到腸腑,可能出現潮熱、腹滿疼痛、便溏澀、黏滯等病症。濕熱若出現在下焦,則可能出現身熱心煩、口乾苦、尿短赤、白帶多等病症。濕熱發在肌表,則可能出現斑疹、舌紅無苔、脈細數等。
所以春天要注意避風,出門可隨身穿戴帽子、圍巾、風衣。不要淋雨,不要穿濕衣服,頭髮要吹乾再睡覺。
●春捂秋凍,冷熱要保持平衡
有句古話叫「春捂秋凍」,意思是春天天氣轉暖,但不要急著脫掉冬衣,秋天天氣轉涼也不要急著穿上冬衣,要慢慢適應氣候的變化。不過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一年四季都要適時增減衣服。春天「捂」是為了讓陽氣更好的生發,有助養生。但是凡事都不要過猶不及,比如別人都還在穿外套,你就一身短袖短褲了,這對養生是很不利的。反過來說,別人都穿薄衣了,你還穿著羽絨衣,這也不正常。所以說要順應時節、順應氣候,適時增減衣物,以不冷不熱為準,才是春天養生最好的穿衣之道,也是避免濕熱襲身的重要生活方式。
●飲食少酸多甜,吃粥最適合
春天,為了避免濕熱發生,飲食調理十分必要。春天是生發的季節,要注意養肝,飲食要少酸略增甜。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說過:「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根據中醫理論,春天肝氣當令,肝氣偏旺會傷及脾胃,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而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少酸多甜既避免肝氣過旺,又有益於脾氣。一旦脾氣正常不虛,就不容易遭遇濕熱邪氣侵襲。而脾胃是濕熱的傳導之源, 所以脾胃沒有濕熱,肝及其他臟腑就不可能有濕熱侵襲。因此,春天要少吃些酸味食品,多吃些富含優質蛋白質及醣類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棗、蜂蜜、水果、蔬菜等,有助於養脾胃、避免濕熱。
此外,油膩食物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及吸收功能,也易生濕助熱,所以春天飲食一定要清淡,粗糧與細糧、葷食與素食都應講究配合。春季多風,易耗散水分,此時多吃些能補充人體津液的食物對於防治濕熱也是有益的。比如說,春日吃粥便是一大保健良法。粥裡加一些薺菜、芹菜、韭菜, 既利消化吸收,又助春陽生發。
早春環境多雨潮濕,身體容易倦怠、胸悶、腹瀉、食欲差,這些都是「過濕」症狀。此外,身體過濕愛發濕疹,關節也會疼痛,所以日常飲食要注意除濕,可以吃些紅豆、薏仁、扁豆雜糧粥等來排除身體的濕氣。另外,生濕的飲食千萬不要吃,除了前面提過的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的食物不能吃,還有一些水果,比如菠蘿蜜、榴槤、芒果等都屬於助濕生熱之物也要避免。
>>春天除濕熱要點<<
1. 記得保暖,不要受寒。
2. 保持身體乾燥,不要淋雨、不穿濕衣服、頭髮要吹乾,住處不潮濕。
3. 飲食一要少酸多甜,二要清淡,吃粥是好選擇。
■對症食療─46 道除濕熱的神效食療方及簡易茶飲(摘錄)
尋常食物也能立大功,健脾除濕熱的紅豆薏仁粥、專治水腫肥胖型的荷葉除濕茶、提振精氣神的加味薄荷茶、補血養肝的韭菜炒豬肝,還有除邪排腸毒的五穀豆漿等等,應用日常生活唾手可得的食材,就能變身成養身絕妙大補帖。
【腸】 除「腸道濕熱」的食療與茶飲
欲無病,腸無渣,欲長壽,腸常清。要想皮膚顏如玉,保持腸道清如水。
很多人認為小腸在臟腑辨證中的重要性不是很突出,但其實小腸的辨證在臨床上與脾胃和心臟都具有同等重要性。小腸是「受盛之官」,接收由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做進一步消化將水穀化為精微。如果小腸此一功能異常,會導致消化吸收障礙,表現為腹脹、腹瀉、便溏等。一旦小腸功能失常,不僅小腸自身會出現危機,易遭外邪侵襲(如濕熱,臨床也有小腸濕熱的病症出現),也會導致疾病叢生。
再來說說大腸。中醫將大腸歸屬於腑,其上口在閉門處緊接小腸,其下端緊接肛門,因與肺有經脈相互絡屬而為表裡。大腸為傳導之官,接收經小腸傳送過來的食物殘渣,從中吸收多餘的水液後形成糞便,經肛門而排出體外。如果大腸濕熱,會導致大便不正常,排便不乾淨而積留毒素。
腸胃功能紊亂,還可能引發各種病症,腸道的正常或失調,與人體的健康和壽命息息相關。因此,養護腸道健康、排除濕熱,是防病保健的重要舉措。
●養護小腸的最佳選擇:五穀豆漿
小腸主液,並負有泌別功能,一旦小腸功能失調,這些作用不能正常進行,身體就容易生病,比如水液不能很好代謝,不能很好地分別水液和糟粕,就會發生泄瀉、水腫等疾病。
前段時間,家人去逛超市時,收到一本《五穀豆漿養生手冊》,據說是一家將五穀、藥材打磨成豆漿的小店發的。我覺得不錯,準備抽個時間去瞧瞧。正在家裡翻看這本養生手冊時,來了一個朋友說讓我幫他看看病。
對方的主訴症狀是平時肚子悶脹,有時還會發疼,每天大便三至五次,尤其是暑夏季節更厲害;肚臍周圍痛, 胃鏡檢查正常。經過診斷,再綜合主訴症狀,我發現問題不是出在胃,應該要考慮下焦小腸的原因。再加上脈診滑濡、瀉下物混濁、水糞過多、小便量少且色黃等症狀,綜合考慮確診為小腸濕熱所致。我給他開了些方藥,另外也建議他可以試試「五穀豆漿」。
五穀豆漿精選有助於小腸養生的食材研磨成漿,有利於小腸消化吸收及除邪排毒,是現代人發明的最能養護小腸的食物。方中的薏仁是除濕熱最好的藥食兩用食材,性涼,味甘、淡,可以健脾滲濕、除痹止瀉,還能治療水腫、足癬(香港腳)、小便不利、濕痹拘攣、脾虛泄瀉等。赤小豆入小腸經,也是心之穀,同養心和小腸,使養生效果增倍,還有利水除濕、和血排膿、消腫解毒等作用,可治水腫、香港腳、黃疸、瀉痢、便血及癰腫。黑芝麻能潤五臟、益氣力、長肌肉、填腦髓, 《本草綱目》稱:「服黑芝麻百日能除一切痼疾。」在這裡選擇黑芝麻主要是為了增強五穀豆漿的口感,同時也有潤腸養身、強體的作用。
冬瓜仁味甘淡,性涼,有利尿、清熱、生津、解毒作用,主治水腫脹滿、淋病、香港腳、痰喘、暑熱煩悶、消渴、癰腫、痔漏等。五穀豆漿當然少不了大豆,這裡選用黑豆更有助於補益。黑豆營養全面,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有活血、利水、祛風、解毒等功效,能健脾利濕、除熱解毒,也是潤大小腸、防治濕熱病的重要食材之一。
>>五穀豆漿<<
?材料:薏仁200 克,赤小豆200 克,黑芝麻50 克,冬瓜仁50 克,黑豆100 克
?做法:將上述食材打磨成粉,包裝好放入冰箱或陰涼乾燥處存放,每次取30 克,沖入沸水飲用,每天一劑。如果家裡有豆漿機,也可以自己操作,將上述每種食材的量除以10,就是一次打豆漿的量。
?功效:補心養小腸、清熱利濕、避免小腸疾病。
●小腸除濕熱養生湯:紅豆湯
赤小豆入小腸經,是清熱解毒利濕的好食材,平常喝點紅豆湯,有助於養護小腸,防治小腸濕熱病。紅豆和薏仁一樣,都是很好的除濕熱佳品。
前段時間有個患者打電話給我,說他在四川出差,可是去了不到一週,就開始鬧肚子疼,當地大夫診斷他是小腸濕熱腹痛,給他開了一大堆健脾止瀉的藥,可是吃了好幾天,感覺沒什麼效果, 所以就給我打了電話。
問完具體的症狀,感覺對方是小腸濕熱沒錯,於是就建議他喝點紅豆湯,如果是小腸濕熱,這個湯就很對症,萬一不是小腸濕熱引起,此湯對於患者來說也不無益處。因為當時正是暑夏季節,他又去了四川那樣的濕熱環境,喝點紅豆湯是有益的。
對方接受了我的建議,喝了三天紅豆湯後打電話告訴我病好了,並表示以後會每天堅持喝。我笑稱他可以減肥了,因為紅豆減肥效果也不錯,他說正合他意。
為什麼這麼簡單的赤小豆具有如此好的養生效果呢?明代大醫家李時珍稱赤小豆為「心之穀」,說明赤小豆養心效果不錯,而心與小腸互為表裡相輔相成,如果把心養好,那麼小腸的受盛、泌別、主液等功能就會維持正常,小腸正氣不虛,就不易招致濕熱等外邪疾病。
另外,赤小豆還有補中益氣、生津液、消脹除腫及治上吐下痢、除寒熱癰腫等作用,所以小腸有疾,尤其是煩滿、脹痛及受濕熱侵襲時,赤小豆就能派上大用場了。所以防治小腸濕熱,或者在濕熱的環境或是進食了過多的肥甘厚膩食物之後,喝一碗「紅豆湯」是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的。
>>紅豆湯<<
?材料:赤小豆50 克
?做法:紅豆浸泡一晚後加2000 毫升水,煮至開花,即可關火燜著。隨飲隨取,也可以加入蜂蜜調味。
?功效:補心養小腸、清熱利濕、避免小腸疾病。
●除大腸濕熱及止痢:黃連檳榔茶
大腸濕熱導致的痢疾,是一種相對來說比較嚴重的疾病,多因飲食不節不潔而損傷腸胃,讓濕熱之邪趁虛內犯所致。臨床症狀包括腹痛下痢、裡急後重,或大便膿血、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及脈滑數;治療上以清熱、利濕、解毒、調氣、行血為主。痢疾患者應注意調氣行血的運用,若下血較多應該重用行血之品,膿多者宜重用理氣藥。治療痢疾時,也應始終顧護胃氣,由於治療濕熱痢的方藥大都是苦寒之品,不應長時間大量使用,以防傷胃氣。
濕熱痢疾是一種急性重症,所以日常養生重在防治,方法我推薦「黃連檳榔茶」。這個方法是我從一個老人家那兒學來的,效果不錯。有一年夏季我去海南旅遊,抵達後就覺得腸胃不舒服, 甚至有點下痢的表現,不過不是很嚴重。正準備去藥店抓藥自己治療時,剛好遇到當地的一位阿伯,我問他哪裡有藥店,他則反問我有什麼毛病。我把症狀告訴他,他請我到他家喝杯茶,一杯我從來沒有喝過的養生茶︱「黃連檳榔茶」,雖然味道稍苦了些,但是功效很好。在老阿伯家喝了幾杯,回到住處,又按老阿伯的指導方法,第二天也連著喝了幾杯,效果果然很好。回到北京的時候,我還特別帶了一些當地的檳榔當作饋贈朋友的禮品,平常有濕熱下痢的朋友,我也建議他們多喝「黃連檳榔茶」。
黃連檳榔茶重在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殺菌消炎,尤其適合在暑夏季節防治大腸濕熱而導致的痢疾。檳榔味苦性溫,能夠下氣、行水、消積、截瘧等,對脘腹脹痛、瀉痢後重、足癬、水腫、瘧疾等有很好的治療作用。本品緩瀉易耗氣,故脾虛便溏或氣虛下陷者忌用;孕婦慎用。
說到黃連,我們不妨先提一下一種成藥「小檗鹼」。小檗鹼又稱黃連素,可從黃連、黃柏、細葉小檗等植物中提取,這是一種重要的生物鹼,也是應用很久的一種中藥,具有顯著的抑菌作用。小檗鹼能對抗病原微生物,對痢疾桿菌、結核桿菌、肺炎球菌、傷寒桿菌及白喉桿菌等多種病菌都有抑制作用,其中對痢疾桿菌作用最強,臨床主要用於治療細菌性痢疾和腸胃炎等消化道疾病,無抗藥性及副作用。
黃連味苦,性寒無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作用,用於濕熱內蘊、腸胃濕熱、嘔吐、瀉痢等症。
黃連、檳榔這兩味藥材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殺菌消炎、防治下痢。暑夏季節為了防治大腸濕熱症,或者輔助治療下痢, 可以將黃連檳榔茶當日常茶飲。
>>黃連檳榔茶<<
材料:黃連1 克,檳榔3 克
做法:將上述材料一起放入瓷杯或玻璃杯中(忌用鐵製或塑膠杯),沖入沸水,浸泡10 分鐘,即可飲用。每天一劑,隨喝隨泡。
功效:清熱利濕、治下痢等。
貳 四季養生除濕熱(摘錄)
避免濕熱傷身,首先要防外邪侵犯人體。濕熱傷身,主要是因為內外濕熱共同作用於人體而導致諸多病症。本單元從四季保養著手,讓讀者能從四季不同的氣候特性,不論是預防外邪導致濕熱侵身,或避免外邪助長人體濕熱傷身,目的都是在排除身體濕熱。
【春天】要養肝防風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熱,以之化之變也。──《黃帝內經.素問》
春回大地,萬物萌芽,百花爭妍,這是一個生發、推陳出新的季節。這時寒氣始退、陽氣升發,享受溫煦的春日春風、感受天氣漸漸變暖的欣喜,精神、情緒也隨之高漲。此時...
作者序
【前言】
濕熱是百病之源,很多人不理解,但凡一個精通中醫養生保健的人來說都能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因為濕、熱是外邪致病因素之二,四季均可致病。濕性重濁黏滯,不易祛除,並且可發於人體各部,遍及臟腑、經絡、肌肉、皮膚及下陰部位等。
濕邪滯留於臟腑經絡,最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且濕性留在體內,黏滯難移,並常同定一處,病勢纏綿,不易速癒。尤其是濕邪和熱邪互為勾結,更增添了除濕的困難性。元朝名醫朱丹溪說:「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之八九。」而其治療向來棘手。
另外,濕熱源起脾胃,脾胃是人的「後天之本」,而脾胃又是濕熱的生發之源及傳導中心。人體的五臟六腑息息相關,十二經脈、七經八脈又環環相連,所以脾胃一旦濕熱必將引起全身性疾病,濕熱鬱久不除,必將傳導其他臟腑、經脈,甚至四肢百骸而引發諸多疾病,所以我們只要防治濕熱,就能有效防治很多疾病。根據臨床經驗,我們可以看出有不少疾病源自濕熱。
●皮膚病大部分的原因是濕熱
脾胃濕熱久蘊不去,首先五臟六腑之氣血津液全被灼熱,超出了身體所需要的溫度,就會造成熱傷肌膚的各種病理現象,如濕疹、青春痘、黃褐斑、牛皮癬、白斑等疾病,都需從濕熱去論治, 方能找到治療奇方。
●肝膽病大部分是濕熱
肝膽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黃疸,最常聽的病症就是肝炎、膽囊炎等。這些疾病的病因,都跟濕熱有關。當脾胃濕熱日久,必然殃及同在屋簷下的肝膽,使肝膽功能失常。所以像各種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腹水、急慢性膽囊炎、膽結石、急慢性胰腺炎等大都與濕熱有關。臨床治療上也以除濕熱為主。
●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的病症由濕熱導致
很多人都聽說過「濕熱下注」這個詞,其實這是濕熱傳導的一個重要現象。濕熱源於中焦,首傷上焦,終於下焦,所以說只要人體內有濕熱必然會傷下焦。下焦是腎、膀胱、大小腸及生殖器官的所居地,當濕熱下注到下焦時就容易得病,所以泌尿系統疾病和生殖系統疾病在很多時候,發病原因也是濕熱,治療當以濕熱論治。
還需要指出的是,現在不少婦科疾病嚴重困擾著當代女性的身心健康,其實以潮、臭、腥、腐為特徵的婦科病,其根本原因就是體內積存濕熱。明白了這一點,臨床防治也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注意除濕熱來防治婦科病,避免無知釀成禍害。
●很多現代文明病也由濕熱導致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脂肪肝等,如果從病理上去推究病因,病源都是濕熱。因為濕熱對氣血津液影響很大,這些疾病的根源就是體內能量過盛,濕熱生成,而造成血脂、血糖、血黏度等異常。假若我們能在濕熱初起時就防堵,就不會發生那麼多悲劇。另外,像濕熱頑咳、濕熱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等也都是由於濕熱犯上焦,侵犯心肺所致。
總之,唯有重視及了解濕熱,繼而知道方法預防及治療,才能維護我們自身的健康。至於預防之道,就要從病根上找方法。
內養正氣、外避邪氣為健康之本,我們在自然界中生存,必須依賴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質而存活,但也必須時時防範自然界的致病因子。想要避免濕熱傷身,最重要的是內養正氣、外避邪氣, 而保養正氣就是保養人體的精氣神,讓人體臟腑的功能運作正常,這樣一來,外界的所有邪氣就很難入襲身體了。即使邪氣襲身,也可以避免外邪導致疾病產生。除了鞏固,也要「外避邪氣」,隨時警惕外界一切可能致病的因子,要從有病早治、生活節制等方面來調攝養生。本書由執業中醫師執筆,根據臨床經驗,在飲食、功法、經絡方面提供簡單易行的除濕熱方法,只要持之以恆就能有效防治濕熱傷身、養護身體,預防疾病趁虛而入,對於自我養生保健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前言】
濕熱是百病之源,很多人不理解,但凡一個精通中醫養生保健的人來說都能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因為濕、熱是外邪致病因素之二,四季均可致病。濕性重濁黏滯,不易祛除,並且可發於人體各部,遍及臟腑、經絡、肌肉、皮膚及下陰部位等。
濕邪滯留於臟腑經絡,最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且濕性留在體內,黏滯難移,並常同定一處,病勢纏綿,不易速癒。尤其是濕邪和熱邪互為勾結,更增添了除濕的困難性。元朝名醫朱丹溪說:「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之八九。」而其治療向來棘手。
另外,濕熱源起脾胃,脾胃是人的「後天之本」,而脾胃又...
目錄
目次
壹 讀懂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
【自我簡易診斷1】我是濕熱型體質或體內有濕熱鬱積嗎?
【自我簡易診斷2】每天五招自我檢測體內濕熱
1.起床時——看感覺
早上起床頭昏腦脹,身體困乏疲累,渾身黏膩不清爽,症狀在夏天更嚴重
2.如廁時——看大便
大便黏滯不爽,沾黏在馬桶上;經常臨廁空蹲,有便意卻排便不順;小便色黃、尿少且有騷味
3.刷牙時——看舌苔
舌頭紅,舌質粗糙,舌苔厚而黃膩
4.照鏡子──看眼睛
眼白發黃,上下眼皮浮腫,眼屎多
5.出門前──呵口氣
呼氣濕而熱,口苦,口臭,口乾
貳 四季養生除濕熱
1.春天要養肝防風
2.夏天要養脾除濕
3.秋天要養肺防燥
4.冬天要養胃藏經
叁 對症食療:46道除濕熱的神效食療方及簡易茶飲
1.除「脾胃濕熱」的食療與茶飲
2.除「三焦濕熱」的食療與茶飲
3.除「腸道濕熱」的食療與茶飲
4.養肺氣除濕熱的食療與茶飲
5.養心氣除濕熱的食療與茶飲
6.養肝氣除濕熱的食療與茶飲
7.養腎氣除濕熱的食療與茶飲
8.疏通膀胱除濕熱的食療與茶飲
肆 從吐納中養生:20種簡易健身功法及按摩操
●養護脾胃的呼字功
按摩脾經胃經的除濕熱大穴
●除三焦濕熱的嘻字功
扶正三焦的胸腹按摩操
按摩三焦經除濕熱
●強肺避濕熱的呬字功
按摩肺經養好肺
養護肺臟有妙方:主動咳嗽
●補益心氣的呵字功
按摩心經與心包經防濕熱
養心內視法
●舒肝利膽的噓字功
按摩肝經膽經祛除病邪
泡泡腳,養出靚亮好氣色
●增強小腸正氣的腹部摩輪功
按摩小腸經,整腸除濕熱
平衡陰陽又清腸道的提肛運動
升極版養生提肛法
●按摩腸道的隨風擺動操
按摩大腸經,養護腸道保健康
●補腎氣治腎炎的吹字功
按摩腎經幸福好人生
●隨時隨地可做的二大養腎法
疏通氣血、健腎強腰:腰部按摩功
增補先後天體質:叩齒功
目次
壹 讀懂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
【自我簡易診斷1】我是濕熱型體質或體內有濕熱鬱積嗎?
【自我簡易診斷2】每天五招自我檢測體內濕熱
1.起床時——看感覺
早上起床頭昏腦脹,身體困乏疲累,渾身黏膩不清爽,症狀在夏天更嚴重
2.如廁時——看大便
大便黏滯不爽,沾黏在馬桶上;經常臨廁空蹲,有便意卻排便不順;小便色黃、尿少且有騷味
3.刷牙時——看舌苔
舌頭紅,舌質粗糙,舌苔厚而黃膩
4.照鏡子──看眼睛
眼白發黃,上下眼皮浮腫,眼屎多
5.出門前──呵口氣
呼氣濕而熱,口苦,口臭,口乾
貳 四季養生除濕熱
1...
商品資料
出版社:橡實文化出版日期:2014-12-20ISBN/ISSN:978986636299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92頁開數:17 x 23 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