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伯‧席勒
定價:NT$ 480
優惠價:88 折,NT$ 422
已售完,補貨中
「席勒身為預見金融浮濫的權威分析者,
當他開口為金融辯護時,我們都應該側耳細聽。」
──馬丁‧沃夫
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席勒曾兩次高瞻遠矚,預見網路泡沫和房貸泡沫的危機。而這次,他再一次展現睿智深遠的眼光,當世人仍在金融風暴的餘波裡驚懼未平,忙著為金融裹小腳時,他已在為社會對金融矯枉過正的退縮態度感到憂心。於是,他再次挺身直言,為金融正名辨義。
金融做為一門科學、一種行業和經濟創新的來源,它在社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它如何幫助人們推動美好社會的目標?它如何能促進自由、繁榮、平等和經濟安全?我們如何能夠使金融民主化,使它進一步造福全人類?席勒認為,金融並不是社會的寄生蟲,相反地,創新開明的金融體系是文明進步社會絕不可少的基礎設施。席勒主張,與其消極限制,不如積極管理,推動金融走向公平、效率和創新。
這本書,寫給政策制定者,寫給金融工作者,更寫給即將踏入金融圈的眾多學子。席勒期待他們在專業上重拾自信和使命,在職涯裡發現定位和期許,讓金融創新成為實現美好社會藍圖的力量和契機。
《紐約時報》、《經濟學人》、《金融時報》、《彭博新聞》一致好評
台大財務金融系教授 沈中華
台大財務金融系教授 李存修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吳惠林
政大財務管理系教授 周行一
共同推薦
書籍重點
金融本來是為了解決問題,怎麼會最後卻變成了問題?
金融資本主義應該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積極力量,
為什麼落得貪婪、欺騙、腐化的污名?
這場空前的金融災難,是制度邪惡?還是人為偏差?
放下陰謀論,與本書一探金融的真實究竟:
了解金融運作的本質,
實踐金融為善的力量,
尋回金融資本主義失落的美好許諾。
作者簡介:
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著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專長為財務經濟學與行為財務學。著有《葛林史班的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和《次貸解方》(The Subprime Solution);前者準確預言網路公司泡沫化,後者準確預言次貸風暴。 與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克洛夫(Geroge Akerlof)合著有《動物本能》(The Animal Spirit,天下文化出版)。現於耶魯大學任經濟學教授。
譯者簡介:
林麗冠/譯
台大中文系畢業,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碩士,譯有《誰說人是理性的》、《雪球:巴菲特傳》、《漫步華爾街》(以上合譯)、《玩具盒裡的創新》、《白地策略》、《丟掉50樣東西,找回100分人生》、《獲利的魔鬼,就躲在細節裡》(榮獲2012年金書獎)等書。
名人推薦:
【推薦序】有「德」才能走向民主化金融創新之路/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接到出版社電邀為本書作序,一看到書名《金融與美好社會》(Finance and the Good Society )就心動,再看到作者是席勒(Robert J. Shiller),更加篤定的答應。因為世人此刻正受到金融的摧殘,這不是金融本身之為惡,而是「人」:人心受到毒害而腐蝕,進而產生貪婪、自私、欺騙。尤其是有權有勢的人,以及諸多所謂金融專業人士,扭曲金融的本質,以致於形成泡沫、騙局,蠱惑千千萬萬地球人一起加入騙局。「龐氏騙局」、「馬多夫騙局」是西方著名的案例,「五鬼搬運」則是東方的名言。金融遭誤用、濫用的關鍵在於,世人對金融本質的不了解、甚至誤解,亟需能講清楚、說明白金融為何物的正面讀物,這本書的書名似乎透露這種訊息。
理解金融的另一扇窗
作者席勒是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但我並不是因為諾貝爾獎的光環而對本書有期待,而是因為席勒多年前就寫了《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 )這本暢銷書,陳述金融資產泡沫的「非理性繁榮」,讓我對席勒導正金融觀念有信心。由於金融泡沫、金融風暴一再上演,寬鬆貨幣(QE)政
策已成戒不掉的毒癮,「印鈔救市」一幕接一幕,而衍生性金融的劇毒,讓我對金融產業和金融創新抱持極負面看法,也認同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返還無趣、傳統的金融體系」之呼籲,但這本書卻開啟了另一扇窗。
席勒很明確地指出:當前嚴重的金融危機讓大家不只看到金融體系各個部分的問題,也看到整個金融泡沫主義的問題,而民眾也強烈排斥金融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在這些不愉快的經驗下,席勒選擇積極前進的路,自問:「金融在美好社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做為一門科學、一種行業和一種經濟創新的來源,金融如何幫助人們推動美好社會的目標?金融如何能夠促進自由、繁榮、平等和經濟安全?我們如何能夠使金融民主化,使它進一步造福全人類?」
消極限制不如積極改革創新
在思索過有關的批評後,席勒認為:必須採取的變革應該要擴大範圍,而不是著眼於限制金融資本主義的創新能力。如果一味譴責金融資本主義是「不負責任的體系」,我們將無所進展。但如果我們擴充、修正和重新調整金融體制,就有可能啟動實現美好社會的助力,也就是讓工業化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都擁有繁榮和自由的社會。
席勒進一步指出:我們不能將金融視為本質上屬於精英或是只能容納精英的行業,也不能將它視為導致經濟不公平的驅力。儘管存在種種缺失和脫序,金融業是一股力量,能夠打造一個更美好、更繁榮和更平等的社會。事實上,當前幾個重要市場經濟體的崛起,金融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許多媒體頭條指控銀行家和金融家是自我膨脹、導致經濟失衡和苦難的罪魁禍首,但金融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社會機構,有它才能夠控管風險,讓社會將創意轉化成重要的產品和服務,包括改良的手術計畫和先進的製造技術、精進的科學研究企業,以及整體的公眾福利體系。金融機構與民眾之間的連結,對社會十分重要。本書的主旨就是釐清這些連結的條件,並且建立適當的脈絡,以便執行和加強這種連結。
讓金融發揮正面功能
席勒表示,要讓社會繼續前進,最好的方式並非限制金融創新,而是開放創新。開放可以減輕這類金融災難的衝擊,同時使金融業民主化。他在本書各個章節描述目前正在發展的金融創新,同時也提出更新的創新構想,證明擁有創意和善意的人們,仍然可以進一步改進社會,促成金融體系民主化。
不過,席勒也強調,金融危機提醒了我們,金融創新必須朝扮演社會資產管理人的方向進行。此外,金融創新的最佳方式是,建立、遵守各種專業金融人士(執行長、交易員、會計師、投資銀行家、律師和慈善家)的最佳實務,藉此將優良道德融入華爾街文化。
本書是席勒在耶魯大學講授25年的金融課程講義的通俗版,全書主要有兩部,第一部講述各個金融角色的分工合作,第二部則剖析金融的願景並檢討得失。席勒解說金融歷史的演化,清楚描述從事金融業務的各個角色,最後在結語中,語重心長地對「金融、權力與人性價值」作感性告白。
席勒指出:「金融的民主化與人性化密切相關。金融離不開人性,我們對人類心理的了解愈透徹,金融會將這種知識納入體系、模式和預測中。」他也強調:「完善的金融資本主義能為權力鬥爭建立安全的競技場,而不致引發暴亂。想獲得這樣的體系,需要適當的創新,將金融變得更人性化,並且考量到從行為經濟學和神經經濟學中得到的更多知識。目前還沒有已知的經濟體系能夠改進人性中的攻擊衝動,但至少能夠加以緩和。」席勒明確地表示:「金融機構的進展比軟硬體發展更重要。金融體系本身是一個資訊處理系統,是建立在人力基礎而非電子元件基礎上的系統,而且人工智慧領域要取代人類智慧還言之過早。」
對於金融、金融商品和金融制度,有克魯曼「返本歸真」回到無趣傳統的保守路,有席勒繼續創新並做機制設計的積極前進之民主路。無論哪一條路,「倫理道德」都是「行為人」必備的條件,尤其創新之路更是如此!否則美好社會非但不可能來到,悲慘社會將在前面等著呢!所以,我們還是期盼席勒能成功地將優良道德融入華爾街文化。
【推薦序】金融的善惡雙重性格/沈中華(台大財務金融學系教授)
心理學家認為,許多人具有雙重甚至多重個性,同樣地,金融也具有雙重性格。金融的第一性格可能有如天使般良善,例如協助企業融資、推動經濟運轉。另外,在股票市場上,每個人只認購一小部分股份,但集合起來卻是一大筆資金,有能力、富創意的企業家募集到這筆錢,就能充分發揮,開創新格局制度,但當創意失敗,由大家分擔損失,故損失有限。另外,金融制度本身也住著一個魔鬼,由於股東的要求,對經理人產生莫大的壓力,急著追求很高的利潤,人們變得急功好利,甚至涉足內線交易、做假帳,最後帶來災難。
歷史告訴我們,在大部分時間與大部分地區,金融都是善蓋過惡。但每隔四至八年,天使開始鬆懈,善念衰退,魔鬼心態開始滋長。一旦惡大於善,金融體系瓦解,這時人們稱之為「金融危機」。為了壓抑魔鬼,政府祭出兩種方法,一是鼓勵公司自願潛心向善,即公司治理或企業社會責任;一是強力嚴格管制,例如充分要求揭露訊息、違規處以巨額罰款。
歷史上,金融的善惡兩股力量不斷循環交錯,故「金融能否與美好社會共處」,端看這兩者的力量大小。
大師的親民之作
在美國,許多知名財經學者在年紀漸長後,往往會為大眾讀者著述金融普及書,一方面宣揚自己的理念,一方面是人漸成熟,對學術知識有更深的體認,對西方與東方的市場結構的不同,也更有感觸,且能看出學術理論的優點與缺點,故心中有話不吐不快,也是對自己過去無數學術文章做一總結,例如芝加哥大學的拉詹(Raghuram Rajan)教授寫了《金融斷層線》、紐約大學的魯賓尼(Nouriel Roubini)教授寫了《末日博士危機經濟學》、哥倫比亞大學的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教授所撰的《失控的未來》與《世界的另一種可能》、芝加哥大學列維特(Steven Levitt)教授的《蘋果橘子經濟學》,還有柏克萊教授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的《囂張的美元》、經濟學大師克魯曼(Paul Krugman)教授的《面對失靈的年代》與《克魯曼觀點》等,不勝枚舉。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教授也是樂於為大眾著述的大師。我每次讀完他的書,都有一種感覺:他的作品在表面上有時會批評金融市場的不恰當(魔鬼的部分),似乎金融會給社會帶來災難,但他本質上一直都認為金融對社會利大於弊(天使的善良力量更大)。
金融為善的樂觀派
在他的第一本書《新金融時代》(The New Financial Order )裡,他說股市的確有時很瘋狂,但它能分散風險,使人們敢冒險創新,原因是開發產品不易,透過大眾融資集資,成功就能推動全人類的進步,即使失敗了,每一個人也只要負擔小部分損失。在《非理性繁榮》裡,他指出是某些未經過理性思考的東西讓我們過於興奮,例如股市與房市的大幅上揚,而這些就是危機出現的原因,他認為如果我們能夠重新架構我們的金融市場以及監管規則,則經濟就會有理性的繁榮。
在這本《金融與美好社會》中,他持續推動他的想法。他認為,他過去所寫的金融普及書,雖然文字及觀念已大幅簡化,但對一般人仍覺太難理解,所以此次他決定寫一本更簡單、更適合一般大眾閱讀的書。書中介紹18類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如銀行、券商、投機客等),並介紹各個金融市場。他承認沒有任一類人是完美的(金融有兩種個性),即使有部分角色及市場每隔五、六年會失去理性,給社會帶來災難,但各方仍能集合力量,使人類經濟社會不斷往前邁進。
但席勤教授未為深入討論的是:雖然一旦有損失,小股東只負責一部分風險,但這並不表示他們不關心績效,他們也會給經理人壓力,滋養魔鬼誕生的環境,只要獲利的壓力存在,經理人就會鋌而走險。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認為,每當金融協助實體經濟成長約五至六年,金融本身就會為社會帶來災難。因此,金融學家一輩子的努力,應是助長金融的良善,並抑制金融的惡行。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41折198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3折 | 0 |
4折 | 3 |
5折 | 2 |
6折 | 3 |
7折 | 2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1折以下 | 1 |
2折 | 2 |
3折 | 2 |
5折 | 7 |
6折 | 1 |
7折以上 | 4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羅伯‧席勒
優惠價: 88 折, NT$ 422 NT$ 480
已售完,補貨中
「席勒身為預見金融浮濫的權威分析者,
當他開口為金融辯護時,我們都應該側耳細聽。」
──馬丁‧沃夫
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席勒曾兩次高瞻遠矚,預見網路泡沫和房貸泡沫的危機。而這次,他再一次展現睿智深遠的眼光,當世人仍在金融風暴的餘波裡驚懼未平,忙著為金融裹小腳時,他已在為社會對金融矯枉過正的退縮態度感到憂心。於是,他再次挺身直言,為金融正名辨義。
金融做為一門科學、一種行業和經濟創新的來源,它在社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它如何幫助人們推動美好社會的目標?它如何能促進自由、繁榮、平等和經濟安全?我們如何能夠使金融民主化,使它進一步造福全人類?席勒認為,金融並不是社會的寄生蟲,相反地,創新開明的金融體系是文明進步社會絕不可少的基礎設施。席勒主張,與其消極限制,不如積極管理,推動金融走向公平、效率和創新。
這本書,寫給政策制定者,寫給金融工作者,更寫給即將踏入金融圈的眾多學子。席勒期待他們在專業上重拾自信和使命,在職涯裡發現定位和期許,讓金融創新成為實現美好社會藍圖的力量和契機。
《紐約時報》、《經濟學人》、《金融時報》、《彭博新聞》一致好評
台大財務金融系教授 沈中華
台大財務金融系教授 李存修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吳惠林
政大財務管理系教授 周行一
共同推薦
書籍重點
金融本來是為了解決問題,怎麼會最後卻變成了問題?
金融資本主義應該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積極力量,
為什麼落得貪婪、欺騙、腐化的污名?
這場空前的金融災難,是制度邪惡?還是人為偏差?
放下陰謀論,與本書一探金融的真實究竟:
了解金融運作的本質,
實踐金融為善的力量,
尋回金融資本主義失落的美好許諾。
作者簡介:
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著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專長為財務經濟學與行為財務學。著有《葛林史班的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和《次貸解方》(The Subprime Solution);前者準確預言網路公司泡沫化,後者準確預言次貸風暴。 與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克洛夫(Geroge Akerlof)合著有《動物本能》(The Animal Spirit,天下文化出版)。現於耶魯大學任經濟學教授。
譯者簡介:
林麗冠/譯
台大中文系畢業,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碩士,譯有《誰說人是理性的》、《雪球:巴菲特傳》、《漫步華爾街》(以上合譯)、《玩具盒裡的創新》、《白地策略》、《丟掉50樣東西,找回100分人生》、《獲利的魔鬼,就躲在細節裡》(榮獲2012年金書獎)等書。
名人推薦:
【推薦序】有「德」才能走向民主化金融創新之路/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接到出版社電邀為本書作序,一看到書名《金融與美好社會》(Finance and the Good Society )就心動,再看到作者是席勒(Robert J. Shiller),更加篤定的答應。因為世人此刻正受到金融的摧殘,這不是金融本身之為惡,而是「人」:人心受到毒害而腐蝕,進而產生貪婪、自私、欺騙。尤其是有權有勢的人,以及諸多所謂金融專業人士,扭曲金融的本質,以致於形成泡沫、騙局,蠱惑千千萬萬地球人一起加入騙局。「龐氏騙局」、「馬多夫騙局」是西方著名的案例,「五鬼搬運」則是東方的名言。金融遭誤用、濫用的關鍵在於,世人對金融本質的不了解、甚至誤解,亟需能講清楚、說明白金融為何物的正面讀物,這本書的書名似乎透露這種訊息。
理解金融的另一扇窗
作者席勒是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但我並不是因為諾貝爾獎的光環而對本書有期待,而是因為席勒多年前就寫了《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 )這本暢銷書,陳述金融資產泡沫的「非理性繁榮」,讓我對席勒導正金融觀念有信心。由於金融泡沫、金融風暴一再上演,寬鬆貨幣(QE)政
策已成戒不掉的毒癮,「印鈔救市」一幕接一幕,而衍生性金融的劇毒,讓我對金融產業和金融創新抱持極負面看法,也認同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返還無趣、傳統的金融體系」之呼籲,但這本書卻開啟了另一扇窗。
席勒很明確地指出:當前嚴重的金融危機讓大家不只看到金融體系各個部分的問題,也看到整個金融泡沫主義的問題,而民眾也強烈排斥金融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在這些不愉快的經驗下,席勒選擇積極前進的路,自問:「金融在美好社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做為一門科學、一種行業和一種經濟創新的來源,金融如何幫助人們推動美好社會的目標?金融如何能夠促進自由、繁榮、平等和經濟安全?我們如何能夠使金融民主化,使它進一步造福全人類?」
消極限制不如積極改革創新
在思索過有關的批評後,席勒認為:必須採取的變革應該要擴大範圍,而不是著眼於限制金融資本主義的創新能力。如果一味譴責金融資本主義是「不負責任的體系」,我們將無所進展。但如果我們擴充、修正和重新調整金融體制,就有可能啟動實現美好社會的助力,也就是讓工業化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都擁有繁榮和自由的社會。
席勒進一步指出:我們不能將金融視為本質上屬於精英或是只能容納精英的行業,也不能將它視為導致經濟不公平的驅力。儘管存在種種缺失和脫序,金融業是一股力量,能夠打造一個更美好、更繁榮和更平等的社會。事實上,當前幾個重要市場經濟體的崛起,金融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許多媒體頭條指控銀行家和金融家是自我膨脹、導致經濟失衡和苦難的罪魁禍首,但金融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社會機構,有它才能夠控管風險,讓社會將創意轉化成重要的產品和服務,包括改良的手術計畫和先進的製造技術、精進的科學研究企業,以及整體的公眾福利體系。金融機構與民眾之間的連結,對社會十分重要。本書的主旨就是釐清這些連結的條件,並且建立適當的脈絡,以便執行和加強這種連結。
讓金融發揮正面功能
席勒表示,要讓社會繼續前進,最好的方式並非限制金融創新,而是開放創新。開放可以減輕這類金融災難的衝擊,同時使金融業民主化。他在本書各個章節描述目前正在發展的金融創新,同時也提出更新的創新構想,證明擁有創意和善意的人們,仍然可以進一步改進社會,促成金融體系民主化。
不過,席勒也強調,金融危機提醒了我們,金融創新必須朝扮演社會資產管理人的方向進行。此外,金融創新的最佳方式是,建立、遵守各種專業金融人士(執行長、交易員、會計師、投資銀行家、律師和慈善家)的最佳實務,藉此將優良道德融入華爾街文化。
本書是席勒在耶魯大學講授25年的金融課程講義的通俗版,全書主要有兩部,第一部講述各個金融角色的分工合作,第二部則剖析金融的願景並檢討得失。席勒解說金融歷史的演化,清楚描述從事金融業務的各個角色,最後在結語中,語重心長地對「金融、權力與人性價值」作感性告白。
席勒指出:「金融的民主化與人性化密切相關。金融離不開人性,我們對人類心理的了解愈透徹,金融會將這種知識納入體系、模式和預測中。」他也強調:「完善的金融資本主義能為權力鬥爭建立安全的競技場,而不致引發暴亂。想獲得這樣的體系,需要適當的創新,將金融變得更人性化,並且考量到從行為經濟學和神經經濟學中得到的更多知識。目前還沒有已知的經濟體系能夠改進人性中的攻擊衝動,但至少能夠加以緩和。」席勒明確地表示:「金融機構的進展比軟硬體發展更重要。金融體系本身是一個資訊處理系統,是建立在人力基礎而非電子元件基礎上的系統,而且人工智慧領域要取代人類智慧還言之過早。」
對於金融、金融商品和金融制度,有克魯曼「返本歸真」回到無趣傳統的保守路,有席勒繼續創新並做機制設計的積極前進之民主路。無論哪一條路,「倫理道德」都是「行為人」必備的條件,尤其創新之路更是如此!否則美好社會非但不可能來到,悲慘社會將在前面等著呢!所以,我們還是期盼席勒能成功地將優良道德融入華爾街文化。
【推薦序】金融的善惡雙重性格/沈中華(台大財務金融學系教授)
心理學家認為,許多人具有雙重甚至多重個性,同樣地,金融也具有雙重性格。金融的第一性格可能有如天使般良善,例如協助企業融資、推動經濟運轉。另外,在股票市場上,每個人只認購一小部分股份,但集合起來卻是一大筆資金,有能力、富創意的企業家募集到這筆錢,就能充分發揮,開創新格局制度,但當創意失敗,由大家分擔損失,故損失有限。另外,金融制度本身也住著一個魔鬼,由於股東的要求,對經理人產生莫大的壓力,急著追求很高的利潤,人們變得急功好利,甚至涉足內線交易、做假帳,最後帶來災難。
歷史告訴我們,在大部分時間與大部分地區,金融都是善蓋過惡。但每隔四至八年,天使開始鬆懈,善念衰退,魔鬼心態開始滋長。一旦惡大於善,金融體系瓦解,這時人們稱之為「金融危機」。為了壓抑魔鬼,政府祭出兩種方法,一是鼓勵公司自願潛心向善,即公司治理或企業社會責任;一是強力嚴格管制,例如充分要求揭露訊息、違規處以巨額罰款。
歷史上,金融的善惡兩股力量不斷循環交錯,故「金融能否與美好社會共處」,端看這兩者的力量大小。
大師的親民之作
在美國,許多知名財經學者在年紀漸長後,往往會為大眾讀者著述金融普及書,一方面宣揚自己的理念,一方面是人漸成熟,對學術知識有更深的體認,對西方與東方的市場結構的不同,也更有感觸,且能看出學術理論的優點與缺點,故心中有話不吐不快,也是對自己過去無數學術文章做一總結,例如芝加哥大學的拉詹(Raghuram Rajan)教授寫了《金融斷層線》、紐約大學的魯賓尼(Nouriel Roubini)教授寫了《末日博士危機經濟學》、哥倫比亞大學的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教授所撰的《失控的未來》與《世界的另一種可能》、芝加哥大學列維特(Steven Levitt)教授的《蘋果橘子經濟學》,還有柏克萊教授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的《囂張的美元》、經濟學大師克魯曼(Paul Krugman)教授的《面對失靈的年代》與《克魯曼觀點》等,不勝枚舉。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教授也是樂於為大眾著述的大師。我每次讀完他的書,都有一種感覺:他的作品在表面上有時會批評金融市場的不恰當(魔鬼的部分),似乎金融會給社會帶來災難,但他本質上一直都認為金融對社會利大於弊(天使的善良力量更大)。
金融為善的樂觀派
在他的第一本書《新金融時代》(The New Financial Order )裡,他說股市的確有時很瘋狂,但它能分散風險,使人們敢冒險創新,原因是開發產品不易,透過大眾融資集資,成功就能推動全人類的進步,即使失敗了,每一個人也只要負擔小部分損失。在《非理性繁榮》裡,他指出是某些未經過理性思考的東西讓我們過於興奮,例如股市與房市的大幅上揚,而這些就是危機出現的原因,他認為如果我們能夠重新架構我們的金融市場以及監管規則,則經濟就會有理性的繁榮。
在這本《金融與美好社會》中,他持續推動他的想法。他認為,他過去所寫的金融普及書,雖然文字及觀念已大幅簡化,但對一般人仍覺太難理解,所以此次他決定寫一本更簡單、更適合一般大眾閱讀的書。書中介紹18類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如銀行、券商、投機客等),並介紹各個金融市場。他承認沒有任一類人是完美的(金融有兩種個性),即使有部分角色及市場每隔五、六年會失去理性,給社會帶來災難,但各方仍能集合力量,使人類經濟社會不斷往前邁進。
但席勤教授未為深入討論的是:雖然一旦有損失,小股東只負責一部分風險,但這並不表示他們不關心績效,他們也會給經理人壓力,滋養魔鬼誕生的環境,只要獲利的壓力存在,經理人就會鋌而走險。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認為,每當金融協助實體經濟成長約五至六年,金融本身就會為社會帶來災難。因此,金融學家一輩子的努力,應是助長金融的良善,並抑制金融的惡行。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3折 | 0 |
4折 | 3 |
5折 | 2 |
6折 | 3 |
7折 | 2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1折以下 | 1 |
2折 | 2 |
3折 | 2 |
5折 | 7 |
6折 | 1 |
7折以上 | 4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41折198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