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0日,台灣經歷二次政黨輪替的民主洗禮。在總統馬英九邀請下,劉兆玄毅然承擔起行政院院長的大任,共計478天。
這短短的478天,台灣不僅經歷二次大戰後世界金融最劇烈的動盪,還遭逢史上最大的八八風災。劉兆玄在風雨中穩健掌舵,推動的幾項政策都在對抗金融風暴中產生關鍵的作用,他並開啟台海兩岸直航及ECFA初擬的新篇章。回顧當時許多關鍵性的決策,對穩定台灣社會與經濟有著重大貢獻。
近年來,國內媒體生態丕變,習慣批評,卻少有建言,公眾人物的每一個舉動都被放在放大鏡下審視,嘻笑怒罵,鮮少討論正經政策。作者楊艾俐秉持新聞記者重視客觀、追求真相的責任,深入採訪,一探劉兆玄內閣團隊的運作。
本書聚焦於因應全球金融海嘯、振興經濟、兩岸直航、八八風災等重大事件,可以當做歷史(雖然有些短暫)來讀,也可當做故事(因為這478天充滿戲劇性)來讀,更可當做公共政策來讀。
「在關鍵的時刻,有關鍵的人,為國家做了關鍵的事,是台灣之幸。兆玄兄的任期雖不長,已在歷史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前中華民國副總統蕭萬長
書籍重點
它是台灣二次政黨輪替的起點
也開啟台海兩岸新的一頁
更關鍵的是,經歷了近年來全球及台灣
最大的危機與天災、人禍
這478天,天天是關鍵
作者簡介:
楊艾俐/著
資深媒體人。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美國華盛頓大學教育傳播碩士,曾任《天下雜誌》總主筆、英國利物浦大學經濟史研究員、美國華盛頓教育研究會研究員,現任廣東汕頭大學教授。從事新聞實務三十年,曾至二十餘國採訪,訪問超過三百位國際領袖、企業CEO及知名學者。
著有《孫運璿傳》、《半導體教父—張忠謀傳》等書。《孫運璿傳》獲1989年國家文藝獎傳記文學類獎。歷年報導曾獲金鼎獎、吳舜文新聞獎、亞洲平面媒體公共服務獎。
章節試閱
第十章 發放消費券──新春及時雨
二○○九年二月春節期間,台中縣私立惠明學校校長賴弘毅收到一封信,厚厚的信封沉甸甸的,不像是一般的信件。他拆開一看,赫然發現是九張共三千六百元的消費券,還有一張短短的信,信末的署名,竟是嘉義監獄受刑人。
這位受刑人希望可以稍稍幫助盲童。因為金融海嘯,學校每個月平均有四百人停止認養,以每人每月五百元計算,學校慈善公益收入已短少了將近一百萬元,這九張消費券,在嚴寒的冬日,為惠明學校捎來了溫暖和關懷。
不遠處,南投縣國姓鄉有名女童,因父親病逝,必須靠七十多歲阿嬤做臨時工,養活她及兩歲的妹妹。因為阿嬤收入不穩定,徐小妹常繳不起營養午餐費,阿嬤拿到消費券後,得知消費券可以付營養午餐,非常高興,直說暫時不用擔心孫女沒飯吃了。
消費券,是二○○九年在金融海嘯頂峰期政府想出的。因為靠外銷拉動經濟成長,在全世界遍地哀鴻之際,已不可行;擴大公共支出,也已有方案,力道似乎仍嫌不足,經建會提出發放消費券的主張。
刺激民間消費最容易想到的方法是減稅、退稅和補助等。美國政府常把退稅或補助的支票寄給人民,但很多人拿到支票只是存入自己帳戶,不會去消費。而且在台灣一般人習慣用現金,不用支票,雖然補助的方法也可以發「商品折價券」、「食物券」或「補貼券」,但經建會提的是個很有創意的點子,行政院覺得可以推動。
日本在九○年代曾有發放類似的券,例如在一九九八年十一月時,曾發放「地域振興券」給十五歲以下兒童和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及特定的社福對象每人兩萬日幣(約台幣六千六百元),總額高達六一九四億日幣(約台幣兩億元)。但後來發現對刺激消費不如預期,因為受者都是弱勢團體,很多人不敢花,有六八%的金額是儲蓄起來而不用於消費。
民進黨聽到政府要發消費券,提出主張要直接發現金,但「現金」可能被存起來,還是沒有消費券好,因為消費券只有用於消費才是錢,不用掉只是一張紙。
看起來是個小決策,但是任何公共事務都是個大決策,因為都用到人民的錢。發多少錢、發給誰、如何發?能不能達到刺激消費?可不可以幫助到人民?尤其是基層人民?縱觀起來,有下列問題。
問題一:消費券要排富嗎?
消費券排不排富?富人還需要發消費券給他嗎?第一個問題頓時成為一大爭論點。十一月十三日行政院會中,便有人提出「排富」設計。財經官員認為,排富的好處,除了顧及社會公平正義,也可以樽節政府預算。但劉內閣更大的憂慮,在於政府對於「排富名單」毫無把握:排誰不排誰?要精算多少收入才能算富人?以及這樣做是否會大幅增加行政成本?
原來,就在兩個月前,內政部執行政務委員協調規劃的「照顧近貧──工作所得補貼」方案(篩選了四十五萬個低薪資受助者,發放六個月工作所得補助),引發不少批評。有開賓士車領補貼、大老闆領救助的個案,雖是極少數,但在媒體的渲染下,政策被曲解成「救濟富人」。
不管是內政部或財政部的資料庫,都無法精準掌握民眾的「工作所得」。
問題二:要發多少金額?
既然要發,該發多少錢才夠達到社經效果?經建會同時試算了每人可拿兩千、三千、四千元等不同方案,計算總發放預算和可能的經濟效益。以台灣的家戶平均人口約三.一人,每人發放的金額約在三千元到四千元之間;計算每戶可領九千到一萬元。
消息出來後,來自媒體和立法院的各種詢問電話,「如雪片般」湧入行政院。連馬英九總統所到之處,也頻頻被問到消費券何時發放,支持聲浪高漲,政策已箭在弦上。執政團隊此時又面臨了一個關鍵時刻:人民不能等待,此案不宜再多考慮。十七日晚上八時,邱正雄緊急召集薛香川祕書長、政務委員朱雲鵬、經建會主委陳添枝、內政部長廖了以、財政部長李述德、交通部長毛治國等人開會,敲定消費券細節。
當晚九點鐘,財經官員還在討論時,陳添枝的手機突然鈴聲大作。來電的人,正是劉院長。劉院長對陳添枝說:「主委,我已經想好了,就統統發吧!每個人都發三千六!過年嘛,討個好兆頭過年!」陳添枝反問劉兆玄:那富人也一起領嗎?」
劉兆玄頓了頓說:「我已想過這個問題,有錢人花掉消費券也是增加消費啊,有錢人領了不想用掉,政府可以鼓勵他捐出去做公益,讓別人消費,一樣可以刺激景氣。」
主持會議的邱正雄終於鬆了一口氣。主管有魄力,下面人就好做事。正如劉兆玄當下做出的三點決議:第一不排富,但富人可將消費券捐出給慈善團體,此舉目的是刺激經濟而非社會救助,也不是靠消費券來縮小貧富差距;第二每人發放三千六百元;第三發放時間點必須在農曆過年前。
劉兆玄說,在那時,消費券發得太少、太晚都不合適。在非常時期,各國皆採取平常不會推出的做法,就是希望有效度過景氣危機。「只要經濟復甦,許多問題皆可隨之解決,危機處理做得太少、太晚,可能錯失振興景氣的機會,後果將更為嚴峻!」
劉兆玄希望消費券「人人有獎」,連嬰兒也不例外。但究竟從哪天出生的嬰兒起算才符合公平正義?內政部也研議再三,最後公布「二○○九年三月三十一日前出生,並於四月三日以前辦妥出生登記者,皆可領取消費券。」
問題三:哪些商家可以接受消費券?
除了排富問題外,是不是所有的商店,都可以接受消費券呢?經建會的初步版本中認定,廠商如無營業登記,消費券兌換時無法稽查,恐怕衍生「只兌換、不消費」的行為,政策效果恐會打折扣。這樣的設限,果然消息露出不到一天的時間,便引起攤販、KTV、才藝班和商家等等的抗議,高分貝要求納入消費券使用範圍內。
民進黨立委陳亭妃指出,全台總計三十三萬商家的營業額比較低,經濟相對弱勢者,卻無法在消費券政策中獲利,對他們來說頗為不公平。國民黨立委丁守中也表示,全台四百八十多處公有市場、六萬多家攤商中,有營業登記的不到五千家,但這些攤商是一般家庭主婦、消費者主要購物場所,如果不能在傳統市場使用消費券,政府的美意將大打折扣。
民進黨立委黃偉哲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裡建議陳添枝,何不讓攤販收了消費券之後,再自行轉手消費用掉?有人收了再轉用就好了,政府不需要去管民眾的消費券到底轉了幾手,「只要確定你有消費,等到最後兌換現金時有登記章就好了!」陳添枝回憶當時,「我聽了後,覺得真是有道理,離開立法院後,向劉院長報告,院長也認為言之成理,就馬上決定採用。」
這個辦法就是說,你到菜市場買肉,把消費券給老闆,老闆可以拿去別的攤販買香腸,賣香腸攤販又可拿去買水果,只要最後那個人到有營業章的店家去買東西,如大賣場、百貨商店,商家可以兌換到現金就好。消費券就是要刺激經濟活絡,這是多次轉手流通的好方法,可以讓消費券大大的流通。
政策明確爽快,劉兆玄今天回憶時認為,這是兩黨合作的最佳範例。
劉內閣在開會次日,十八日就正式宣布將發放總計八百三十億元預算的消費券,只要有利消費券的使用流通,任何店家、任何廠商都可收受消費券,但只有設立營業登記的廠商(有發票或收據)可兌換消費券。也就是說,政府只管制兌換對象,對消費券的流轉不加限制。這樣一來,就解決了無營業登記的攤販可參與消費券的難題。(也就是無營業登記的攤販,也可收消費券,他們收了後到有營業登記證的地方去消費即可。由於過年在即,每家都要買年貨,攤販等於少了年貨支出,間接增加收入。)
問題四:誰來印,誰來發?
又誰來印消費券呢?這也煞費苦心。消費券等同現金,要防偽造,因此由中央銀行來印順理成章。央行總裁彭淮南承諾,可以將準備印製新鈔的部分紙張挪為消費券之用,因此消費券一定有鈔票水準,防止偽造。更允諾將於二○○九年一月十日印製完成。
對於三千六百元的總額,到底應印製什麼面額的組合,曾有一番辯論。經建會原本希望印製五百元和一百元券各六張,但央行考量到年關將近,必須支應春節的新鈔需求,怕紙張不足,有所躊躇。最後決定印製六張五百元券和三張兩百元券的組合(一共九張)。
另外一段插曲是,負責發放消費券的內政部,原本希望央行仿照郵票的印製方式,把九張消費券印製成可以撕下的「大全張」,這樣一個人領一個大全張,發放時容易得多(只要發一張,不必發九張)。但是這種方法技術要求過高,央行怕耽誤印製時程而沒有答應。
消費券如何發放也經過一番的折衝。行政院原本屬意由郵局進行發放,但內政部討論後,認為全國郵局只有兩千多個據點,若要發放如此巨量的消費券,恐怕得花上一個星期,而且在偏遠的村落,還得勞煩民眾長途跋涉才能領到消費券,
最後採用毛治國提案,仿照選舉投票的方式由民眾到全國一萬四千個投票所去領取消費券。這個別出心裁的方式也很可行,因此發放的工作就落到內政部的身上,日期訂在二○○九年一月十八日(星期日),也就是農曆除夕前的一週。當日沒有前往領券的民眾,可於事後到郵局領取。
政策定了之後,接著就是要向立法院提出特別預算。行政院原本想將提出的特別預算包括四年五千億擴大公共建設和八百三十億的消費券,包裹立法,一次過關。劉兆玄認為救經濟如同救火,愈快愈好,希望兩項政策能在立法院同時完成立法,便可快速推動。但立法院王金平院長擔心,兩項法案同時在舊暦年底前過關很困難。最後馬總統請行政、立法及黨部相關人士協商,獲得結論:把消費券和四年五千億分開,王院長承諾消費券的立法一定可以讓消費券如期於九十八年一月十八日發放,同時也答應讓四年五千億法案,在過完舊曆年後的新會期開始後三月底前完成。
於是經建會火速重新單獨擬定新法案,一個星期後,通過該草案後逕送立法院審議。立法院也以特快的速度在短短十二天內完成三讀,總統於當天晚上就將法案公布實施,步步緊湊,現在已很難看到如此有效率的國會了
二○○九年一月十八日消費券如期發放,全國一四二○二個發券所如同辦選舉一樣,把消費券當做選票發放給民眾。和選舉不同的是,沒有投票權的未成年人也有領取的權利。有些小孩子堅持要自己領券、自己消費,因此比發選票作業更繁瑣(發放人員犧牲了假期,包括教師,辛苦可見一般)。原本內政部預估當日的發放比率將達八○%,但實際發放比率達九一.三%,也就是說全國已有二一一七萬多人在一天之內領取完畢,為政府推動的所有公共政策的參與率寫下新紀錄。
消費券印製前,有幕僚建議,既然消費券是政府的德政美意,而且是在過年前一週發,可以比照過年的慣例,當總統及縣市長下鄉發紅包時,紅包袋上都有首長署名的做法,印上馬英九或劉兆玄,或者加上在立法院鼎鼐協調有功的立法院長王金平……等。
但劉兆玄反對,誰的名字也不印。他說:「這是該做的事情,只要添上一點點政治味道,我就不喜歡。」這就是劉兆玄的風格。「這是人民的錢,納稅來的錢,不是政府的錢,印上去就沒有格調。」
一半經濟 一半社會
到截止日期(二○○九年四月三日)那天,九九.四%的民眾都去領取了消費券,而民眾領了消費券後,有九九.六%的券(八二九.三億元)都消費掉。經濟學家估計,這讓GDP額外成長了○.二八到○.四三%。雖然不多,但是考慮當時正值金融海嘯高潮,沒有發消費券,民眾消費可能更差,經濟成長可能更差。
消費券除了經濟層面的影響外,還有社會層面的貢獻。消費券在過年前一星期發放,而且一戶三口就可以拿到一萬多元,對經濟弱勢的人來說,這是個不算少的紅包,可以高高興興的過年。傳統上說「過年如過關」,所以接近年關時,往往有些人撐不下去而走上自殺的途徑。這一年,雖然在全球金融海嘯的淒風苦雨下,台灣人民卻因消費券而過了一個溫暖的舊曆年,「有錢沒錢,花個消費券好過年」成了社會的寫照!內政部資料顯示,二○○九年春節前後,台灣的自殺率不升反降(比往年少了五十位)。
劉兆玄回憶在立法院,有立委借用某名嘴經濟學者的話,說發放消費券沒有經濟效益,並諷刺劉揆的經濟學是半調子。劉兆玄很幽默地回答:「的確只有一半經濟學,因為另外一半是社會學。」
台灣成為全球第一個發放真正消費券的國家,亞洲的新加坡、韓國、日本的媒體及美國的「美聯社」、德國的「法蘭克福廣訊」、西班牙的「艾菲社」等媒體都紛紛報導。尤其新加坡、日本、韓國,極力稱讚發放消費券的效率之高,他們自歎不如。消費券政策實施後,東亞鄰近國家持續來台訪問考察。包括日本國會議員、香港議員團和菲律賓國會都曾來台取經,把整套做法帶回去參考。新加坡前駐台代表羅家良更多次在私下場合,詢問劉兆玄:「台灣是怎麼辦到的?」特別是透過發放選票的系統,一天之內統統發完,連來訪的新加坡副總理都嘖嘖稱奇!
二○○九年十月十一日,卸下閣揆職位後的劉兆玄,代表我政府出訪歐洲,並參加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辦的第十三屆「公元兩千論壇」(Forum 2000)會議。劉兆玄與國際著名人權鬥士、前捷克總統哈維爾(Václav Havel)對談世界人權公義,兩人相談甚歡。會後,哈維爾突然向劉兆玄問及台灣消費券及存款全保,對這些政策也豎起大姆指讚許。
第十章 發放消費券──新春及時雨
二○○九年二月春節期間,台中縣私立惠明學校校長賴弘毅收到一封信,厚厚的信封沉甸甸的,不像是一般的信件。他拆開一看,赫然發現是九張共三千六百元的消費券,還有一張短短的信,信末的署名,竟是嘉義監獄受刑人。
這位受刑人希望可以稍稍幫助盲童。因為金融海嘯,學校每個月平均有四百人停止認養,以每人每月五百元計算,學校慈善公益收入已短少了將近一百萬元,這九張消費券,在嚴寒的冬日,為惠明學校捎來了溫暖和關懷。
不遠處,南投縣國姓鄉有名女童,因父親病逝,必須靠七十多歲阿嬤做臨時工,...
作者序
【序】關鍵的人做關鍵的事 / 蕭萬長(前中華民國副總統)
劉兆玄先生在2008年5月20日就任馬英九總統的第一任行政院院長,至2009年9月10日去職,共計478天。在這短短的期間內,台灣經歷世界金融最激烈的動盪,他做了許多關鍵性的決策,對穩定經濟有重大貢獻。其犖犖大端者,盡在此書中。
在他卸任的前兩星期左右,馬英九總統告訴我行政院院長即將更迭的決定,我一時激動落淚。我落淚的原因有二:一是為友人傷心,一是為國傷心。我和兆玄兄交誼深厚,知其才華膽識,在這樣的春秋鼎盛之年,正是大展鴻圖、立功立業,為國家奠定百年大計的時候,怎會因一個突如其來的天然災害而非下台不可?在八八風災發生後的這段期間,我看到媒體觀點的失焦、民粹的橫流,一個國家長期培養的優秀政治人才,在暴言暴論下輕易折損,台灣未來還有什麼人才可用?還有什麼人才願意為國奉獻,站上公共政治的舞台?政府未來施政必更加艱難。我既不平老友的遭遇,復悲國運之不濟,感慨殊深,迄今難以釋懷。
其後兆玄兄來看我,闡述他之所以決定去職的心境,表示要維護政務官的尊嚴,決意要在卸任前把災後重建的計畫做好,給社會一個交代。今天這個重建工作都已依計畫完成,國人應可肯定,他在卸任前念茲在茲的不是自己的職位,而是大眾的福祉。這是讀書人的風骨,進退有據,要做得風光、走得瀟灑。
我得識兆玄兄,約於1982年左右,當時他任國科會副主任委員,我在經濟部,行政業務上有所往來;當時只覺得他才華洋溢,倜儻不群,但相知尚淺。1993年後,他擔任交通部長,我則任經建會主委,在業務上互動機會增多,相處時間亦久,因此更進一步認識他的學問能力,體會他掌握問題的快與準,而且做事有條有理,能對症下藥,有效解決問題。這從他出席經建會委員會議時的表現,展露無遺。他對提案的說明都能提綱挈領,在簡短發言中,讓大家很快了解議案的精髓;遇有質問,則能快速釐清疑點,剖陳利弊得失。因此交通部的議案總能快速獲得通過。
在這段期間內,我和他在立法院備詢時比鄰而坐。在台灣民主化的初期階段,立法院的生態多彩多變、離奇難測。他經常對質詢台上的言詞交鋒有出乎意表的解讀和評論,展現超越現實的幽默感。這頗像武俠小說中大俠負手笑看意氣昂揚的江湖高手比武的畫面,在兩人過招時,加上一點註腳,偶爾還隨手畫幅漫畫,記錄台上、台下的場景,使我在刀光劍影中的緊繃心情,突然獲得釋放,有眾聲鼎沸,但萬籟俱靜、光風霽月的感覺。
在這段期間,我負責「亞太營運中心」的規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推動電信事業的自由化。我國電信事業長期由國家經營,「政企合一」,已經不符時代的潮流。在「亞太營運中心」的計畫中,要實施政企分離、民營化,並且引進私人企業進入電信市場。所謂「電信三法」的立法工作,就是由交通部負責。那時候,各界反對聲浪很大,電信局的員工抗爭、既得利益者施壓、外國利益團體角逐,立法工作看起來困難重重。但兆玄兄率領他的同僚,縝密規劃法案的內容並進行各方面的遊說,終於克服萬難,完成立法。他當時的主要助手毛治國和張家祝,經歷這段歷練,後來都在政府中擔任重要的職務。
電信事業的自由化是「亞太營運中心」計畫中指標性的工作,也是成效最為卓著的項目。電信市場自由化後,原來一機難求的行動電話市場變成激烈競爭的局面,昂貴又笨重的「大哥大」變成可零元入手的輕巧手機。自「電信三法」通過迄今的20年間,電信服務的品質提升、價格下降,而電信業者大量而持續的投資,對我國這些年來的經濟成長也有重大貢獻。
2008年大選,我有幸為馬英九先生的競選搭檔。選後,馬先生準備提名劉兆玄為行政院院長,問我的意見,我極力支持。畢竟在過去政府所培養的政務官當中,沒有比兆玄兄有更多的歷練、更好的才華、更前瞻的視野,足以主導一個亟需改革和重建的政府。雖然兆玄兄只擔任了478天的行政院院長,但這段期間台灣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金融風暴,他在風雨中穩健掌舵,才能使台灣安然度過危機。他推動存款全額保障、三挺政策、消費券等政策,均對對抗金融風暴產生關鍵性的作用。在關鍵的時刻,有關鍵的人,為國家做了關鍵的事,是台灣之幸。兆玄兄的任期雖不長,已在歷史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
兆玄兄所學是科學,但人文素養高,不拘泥形式,不阿世媚俗,固能見人所不能見,在混亂中找出方向。本書所記事件,均是亂中出招,但招招見真功夫。唯一遺漏的是他為台灣所擘劃的「六大新興產業」願景,或許因為他沒有時間親手將之付諸實現,因此不加以記載,但我覺得「六大新興產業」指引了台灣未來的道路。本書的出版,固有不讓青史盡成灰的苦心,但我更期待,看完這本書的學者、企業家以及各界的精英們,也能像兆玄兄一樣,不要把才華留給自己,能夠勇於投入公共服務的領域,為子孫萬代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後記】478天──天天是關鍵 / 楊艾俐
二○一三年初,我在偶然機會碰到劉兆玄。他提起,幾位《中國時報》集團的資深記者有感於劉內閣在一年三個多月任期內命運多舛,卻能劍及履及,克服艱困,應該記載下來。他並提及,幾位記者所蒐集的資料相當完備,但必須有一人彙總,問我願否擔綱。
我有些遲疑。新聞記者重視客觀,不能為一黨一派一人講話;但是記者也有追求真相的責任。記得在二○○八年,劉院長剛組成內閣,國內媒體習慣地一味批評,卻少有建言。每一個新閣的舉動都被放在放大鏡下審視,嘻笑怒罵,少有討論正經政策。
從劉兆玄任交通部長後,我就開始採訪他,算算也有二十年。他以敏銳聰慧著名,怎麼想,也不至於如媒體所呈現的形象。這次經他一提,本著追求真相的好奇心,我真的想採訪個水落石出;他那近十六個月的內閣團隊到底如何運作?他們的建樹在哪?有沒有辜負當時投國民黨一票的選民?於是有了這本書的誕生。
這四七八天的確關鍵。它是台灣二次政黨輪替的起點,也開啟台海兩岸新的一頁(兩岸直航及ECFA的初擬)。更關鍵的是,經歷了近年世界及台灣最大危機、也是天災(八八風災)及人禍(金融海嘯)。我有深刻體驗,相信全台灣人民也都有深層體驗。
對身為台灣小市民來說,在金融海嘯滔天巨浪中,劉內閣最讓人有感的是存款全保的政策。也就是政府保障全體人民在銀行裡的存款。這一決策穩住了惶惶人心,安定了企業踉蹌的腳步。我有幾個在美國的朋友,本已買好機票,準備回台灣處理銀行存款(因為原來的規定是每家銀行只有存保一百五十萬,超過此額度的存款戶必須把錢疏散到其他銀行,才能得到保障)。聽了劉內閣的宣布後大為安心,趕緊退票,安心待在美國。
而新加坡、韓國、香港看到台灣如此做,一方面覺得有例可循,另方面害怕資金會流往台灣,也緊接著宣布存款全保,於是整個東南亞金融安定下來。在台灣的國際孤立中,能發揮此種作用,著實不易。
在八八風災中,全台灣將近三分之二土地受到影響。劉兆玄率領閣員,駐守第八軍團營區兩個星期,展開他一天十六小時的籌劃,執行救災事宜,完成初步救災工作。
劉兆玄不但要災民安居,還要居民樂業。也就是不僅安頓他們的住,也要安頓他們創傷的心靈。五年後,我到高雄去採訪當初的災民,看見整潔可人的小小連排透天厝,旁邊植著萋萋草木,枝葉葳蕤。他們說:「不要再叫我們災民,我們已是此地的居民。」很多人感念當初是劉院長堅持要建永久屋,他們才能生根與此。永齡基金會投資的農場鍾董事長拉著我,問劉院長的地址,他希望寄些那裡種的有機蔬果,給劉兆玄嚐嚐。
這本書聚焦於因應全球金融海嘯、振興經濟、兩岸直航、莫拉克八八風災等幾件大事,可以當做歷史(雖然有些短暫)來讀,也可當做故事(因為這四七八天充滿戲劇性)來讀,更可當做公共政策來讀,了解政府每做一個決定,是要多麼謹慎、決策背後有些什麼出發點?有什麼不周全處,對人民未來影響如何?
在台灣普遍政治冷感的氛圍下,德國政治學者漢娜.鄂蘭早在一九六○年代就主張:政治參與不是民主社會中公民的消極負擔,而是人們創造歷史的積極權利。政治活動也不只是虛偽狡詐、合縱連橫,而是人類顯現一己真性的活動。
至今,劉兆玄與大部分閣員已雲淡風輕,展開人生另一階段。但我訪問時,總是聞得出他們淡淡的失落感。
我這幾年觀察到,台灣很多精英都有此失落感:失落於缺乏建言的環境;失落於理性討論空間的狹窄;失落於台灣無方向、無共識的空轉。「精英失落時,或者不願再為社會貢獻己力時,隨之而起的是民粹主義,政治秩序就可能崩潰,和平繁榮將付出代價,」《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馬丁.沃爾夫在紀念世界第一次大戰一百週年的一篇文章裡說,「複雜的社會依賴精英去運行,這種運行即使不正確,至少也不會錯得太離譜。」
感謝前行政院長劉兆玄、內閣團隊人員的大力相助,以及無數接受採訪的農民、公務員、教師、上班族,他們是台灣的中堅力量。更感謝同行呂雪慧、江慧真、張怡文的相助,沒有她們,此書不會如此順利誕生。
【序】關鍵的人做關鍵的事 / 蕭萬長(前中華民國副總統)
劉兆玄先生在2008年5月20日就任馬英九總統的第一任行政院院長,至2009年9月10日去職,共計478天。在這短短的期間內,台灣經歷世界金融最激烈的動盪,他做了許多關鍵性的決策,對穩定經濟有重大貢獻。其犖犖大端者,盡在此書中。
在他卸任的前兩星期左右,馬英九總統告訴我行政院院長即將更迭的決定,我一時激動落淚。我落淚的原因有二:一是為友人傷心,一是為國傷心。我和兆玄兄交誼深厚,知其才華膽識,在這樣的春秋鼎盛之年,正是大展鴻圖、立功立業,為國家奠定百年大...
目錄
序 關鍵的人做關鍵的事 蕭萬長
第一章 總辭──瀟灑的背影
第二章 領導風格──風雨傲骨
第三章 從「道歉開始」到「遲來的掌聲」
第四章 四七八天──我們在那個桌子上
第五章 鬆綁與重建──修法與稅改
第六章 七月的天空──很直航
第七章 擊退世紀大海嘯(一):穩定股市
第八章 擊退世紀大海嘯(二):存款全保,領先亞洲
第九章 擊退世紀大海嘯(三):三挺政策
第十章 消費券──新春及時雨
第十一章 起草歷史文件──ECFA
第十二章 有感基礎建設
第十三章 弱勢的春天:勞工和失業
第十四章 新農業──尋我心中一畝田
第十五章 八八風災——我們都有個故事可講
第十六章 結語
後記 四七八天──天天是關鍵
序 關鍵的人做關鍵的事 蕭萬長
第一章 總辭──瀟灑的背影
第二章 領導風格──風雨傲骨
第三章 從「道歉開始」到「遲來的掌聲」
第四章 四七八天──我們在那個桌子上
第五章 鬆綁與重建──修法與稅改
第六章 七月的天空──很直航
第七章 擊退世紀大海嘯(一):穩定股市
第八章 擊退世紀大海嘯(二):存款全保,領先亞洲
第九章 擊退世紀大海嘯(三):三挺政策
第十章 消費券──新春及時雨
第十一章 起草歷史文件──ECFA
第十二章 有感基礎建設
第十三章 弱勢的春天:勞工和失業
第十四章 新農業─...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軟精裝頁數:320頁開數:25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