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教育者的經驗分享,佛法實修者的心靈建言★
★隨書附贈仁波切加持書籤★
想得到好結果,先讓自己變得更好。
有所覺知,才有選擇的能力;學會轉念,人生的路就很寬。
你可以選擇走向更好的人生,通向究竟的智慧之道。
在這條自我實現的路上,讓博士仁波切為你加持。
本書以「遠得要命的王國——華梵大學」的故事為緣起。華梵遠在石碇雲深不知處,高達海拔550公尺,是名副其實的「全國最高學府」。華梵有一位「神氣」十足的老師——黃英傑,他是轉世活佛。偶爾可以看見黃老師穿著法袍,穿梭在年輕學子與山青水碧的校園間,這時候,萬綠叢中一點紅的黃老師是「巴麥欽哲仁波切」。仁波切轉世在人間,任務就是調伏眾生之苦。在學校,仁波切老師又是如何大顯神通調伏「三不一沒有」——不思考、不反省、不要答案、沒有責任感——的寶貝學生?
現代年輕人學習、成長與生活上的問題,必須從內心開始調教。而本書從師生間妙趣橫生的互動中展開,活佛老師幽默活潑的教學方式,學生不必吃齋唸佛,不用聽經聞法,就能從日常教學、功課中獲得啟發。年輕學子愈早啟發心靈覺悟,愈能建立正面的人生觀以及選擇人生方向的能力。這是一位線上教育學者的經驗談,更是一位佛法實修者的心靈建言。
然而活佛的本質是叛逆,逆於現實人生的名利貪嗔癡。活佛自知無論被認證與否、有沒有活佛的光環,都應該自我充實、展開追尋生命意義的旅程。相對於學生而言,聯考不代表一生的成敗與價值,不管成績好壞,都必須學會找到自我的方法,才能實現生命價值,過一個比較好的人生。如此,年輕人要努力的,是自己先準備好,別人才看得到你、才能用你。
最後,仁波切以耳目一新的方式談佛法、藏傳佛教的概念。不是老和尚敲木魚,也沒有咬文嚼字,而是在輕鬆幽默中,讓讀者自然而然地對佛法、佛教的理解「版本升級」。對佛法有興趣者,也能幫助你在尋找明師、尋找自己的過程中,有好的助緣,在歡喜中實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誠如仁波切在書中說的:翻山越嶺不是最遠的路,沒有悟性的心靈才是「遠得要命王國」。這本書,是仁波切的實踐智慧,對年輕人的善巧指引和加持,有緣、有心者,翻山越嶺一定能抵達心靈的王國。
作者簡介:
巴麥欽哲仁波切(黃英傑博士)
1967年在台北出生,祖籍鹿港,是道地的台灣人。17歲時「突然」潛心向佛,38歲被藏傳佛教直貢及薩迦派兩位法王認證為轉世仁波切。
世學方面,獲得輔仁大學社會學學士、玄奘大學宗教學碩士、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佛學博士學位;佛學專業,則在尼泊爾國際佛學院(IBA)完成以薩迦派十八部大論經教學習,是少數擁有現代人文、社會科學及完整傳統佛法訓練的新生代導師。
1994年,直貢法王授予阿闍黎(顯宗教授師)法位;2004年,直貢法王、薩迦法王皆授予密教金剛上師法位。轉世身分——第三世巴麥欽哲功德化身的認證,則是在2005年由直貢、薩迦兩位法王確認。
仁波切出版藏傳佛教專書近三十本,在國內外發表過學術論文數十篇,擔任過顯、密教授法會現場口譯一千場以上,口譯流暢精湛,譯文信雅達,眾所稱道。歷年來應邀全球各地演講、傳法,弘揚佛法不遺餘力。
官網 http://www.khyentsemandala.org.tw/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KhyentseMandala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推薦】
直貢澈贊法王/直貢噶舉第三十七任法王
釋隆迅/華梵大學前校長
Fabienne Jagou/法國遠東學院研究員
于蕙玲/中國信託投信總經理
王君/美洲中國文化醫藥大學校長
王彩樺/知名藝人
石安妮/前中視新聞駐紐約特派記者
朱延平/導演
李玉珍/政治大學宗教所副教授
李忠恕/璞園建築團隊董事長
李建平/教育部學科中心諮詢委員
李燕蕙/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副教授
林秉憲/永興證券總經理
夏韻芬/理財專家
張雅誥/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主席
張韶芹/大寶科技總經理
陳一標/佛光大學佛教學系主任
陳劍鍠/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黃運喜/玄奘大學前文學院院長
楊宗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
趙鴻鵬/掬月建設董事長
劉佳昌/台灣精神分析學會前理事長
鄭振煌/中華維鬘協會名譽理事長
學愚/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任
盧蘇偉/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賴鼎銘/世新大學前校長
賴賢宗/台北大學中文系教授
謝永生/美國加州朔榮光電(Solamer Energy Inc.)總經理
顏尚文/中正大學歷史系暨研究所兼任教授
【推薦引文】
書中探討了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學習方法、人格養成、覺知教育等議題,也傳達了基本且重要的佛法精神,釐清許多一般人對佛法和西藏佛教的誤解,就佛法相關書籍來說,巴麥欽哲仁波切的新作,佛教徒或非佛教徒都能閱讀,並從中獲益。
——直貢澈贊法王
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導師當年提倡「覺之教育」,強調人格與品德的重要性,把老師形容成校器,勉勵老師做經師,更要做人師。從本書中點點滴滴,看得出黃教授對學生的用心,確實符合創辦人期待的,一位華梵教師的特質與風範。
——華梵大學前校長/釋隆迅
上師原來也可以如此人性化,只是多了平常人所缺少的慈悲喜捨和空性智慧。上師自道,幽默風趣,真誠懇切,透露宗教師對現行教育、青年學子、人情世故的深邃洞察力。
——中華維鬘協會名譽理事長/鄭振煌
全書幽默而生活化的語言,無疑反映了仁波切的悲智與善巧。……就如活佛老師在本書中展現的,智慧與方便可以兼容並蓄,現代人的精神困擾也可能同時受益於佛法和精神分析,端視如何善巧地運用。
——台灣精神分析學會前理事長/劉佳昌
教育是協助一個人自省與成長的過程,本書提供了最好的引導,讓每個人藉著各種不同的問題,進行內在的思考,找到屬於自己的最好選擇與決定。這是一本生命教育的好書,也是一本提昇生命品質的經典,一定要讀哦!
——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盧蘇偉
活潑親切的字裡行間,自然傳達著對教育的憂心、期許與努力,還有對佛法的見解、歷鍊與弘願,循循善誘,發人深省,讓讀者受益良多。
——教育部學科中心諮詢委員/李建平
名人推薦:【各界推薦】
直貢澈贊法王/直貢噶舉第三十七任法王
釋隆迅/華梵大學前校長
Fabienne Jagou/法國遠東學院研究員
于蕙玲/中國信託投信總經理
王君/美洲中國文化醫藥大學校長
王彩樺/知名藝人
石安妮/前中視新聞駐紐約特派記者
朱延平/導演
李玉珍/政治大學宗教所副教授
李忠恕/璞園建築團隊董事長
李建平/教育部學科中心諮詢委員
李燕蕙/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副教授
林秉憲/永興證券總經理
夏韻芬/理財專家
張雅誥/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主席
張韶芹/大寶科技總經理
陳一標/佛光大學佛教學系主任
...
章節試閱
《活佛老師說》摘文
我的老師是活佛
「就是他!就是他!活佛耶,我在電視看過!」
「活佛去餐廳吃飯耶!」
午餐時間到了,活佛肚子餓當然要吃飯啊。曾經有學生天真地問,活佛都吃什麼?吃飯,我說。活佛不吃飯會怎樣?會餓死,我說。
今天是開學日,那幾個在我背後竊竊私語的,應該是大一新生。活佛在大學校園裡,受注目的程度雖然不敢跟動物園的小貓熊「圓仔」相提並論,但「收視率」還滿高的,頗受好評。
大致上,我的學生們認為「活佛」很酷、很神奇。
有學生說,沒想到真的有這種人,而且就在他的身邊,世界真奇妙。有學生興奮地向親戚、朋友、三舅公、四嬸婆報告活佛老師的事,親友們也覺得很炫,想來學校「參觀」一下。還有爸媽交代小孩一定要選我的課,有上課有保庇,一兼二顧。有的學生本來想退選,知道老師是活佛後就打消退意。也有學生跟我索取名片當「護身符」,還拿回家分贈親友,這個想法太有才,但名片消耗很快,我想以後用影印的,上面寫「與正本無異」即可。
滿多學生在媒體上看過我的報導,對我的宗教身分頗為好奇;看到電視報導裡的本尊出現在教室裡,覺得很新鮮。他們對我的想像和感想,我也覺得很有意思。
如果因此能吸引學生,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也算是「活佛」的附加價值吧!
「老師,第一個台灣人的活佛就是你?」學生問。
「不要懷疑,就是我,不過那是年輕的時候啦~」我對同學們揮揮手,頗有fu。若不是歲月不饒人,曾經濃密的髮線節節後退,不然我也想學櫻桃小丸子的同學花輪君,帥氣地撥一下前額的瀏海。
接下來,五花八門的問題都出籠了。初次見面,促進師生感情、建立善緣很重要,而且活佛老師也還沉醉在偶像的fu中,對各種問題都來者不拒,非常和藹可親,盡力示現活佛順應眾生的慈悲相。
我的俗名是黃英傑,變成活佛以後又叫做「第三世巴麥欽哲仁波切」。是正港的台灣鹿港人,出生在台北的平凡家庭,成長、求學過程與一般人無異。我是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畢業,然後是玄奘大學宗教學碩士,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佛學博士。
我以前每年都會去印度、尼泊爾修學佛法,也在尼泊爾加德滿都國際佛學院當過老師。一九九五年直貢法王親自為我陞座,公開頒給我「阿闍黎」(顯宗教授師)證書及量身設計的法袍、法帽時,我已努力學習與實踐佛法十年。再奮鬥第二個十年後,二○○四年直貢法王再度主持陞座大典,晉升我為「金剛上師」,薩迦法王也同樣頒給我這個法位,代表我是正牌的佛法教授,有傳揚顯密佛法的「執照」。然後,二○○五年直貢法王和薩迦法王認證我是「上一世巴麥欽哲仁波切」轉世,而巴麥欽哲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我的家庭並沒有特別的宗教背景,雖有信仰但沒深入,只能算是佛教友好人士。過年過節拜一拜,去廟裡走一走,和大部分台灣家庭的信仰模式相同。我跟佛教最初的緣分,並沒有令人興奮的情節或稀奇古怪的故事,就是跟阿嬤去朝禮佛寺,那些法會儀式,對小孩來說又冗長又無聊,我是被帶去去吃拜拜的。
「那老師為什麼會變成活佛?」學生問。
我想,這位同學真正的問題是:你看起來和我們一樣普通,為什麼是活佛?
而我想要傳達給學生們的則是:頭銜的背後,有比穿鑿附會的神話更重要的東西。當活佛、仁波切,不是我學習佛法的目的,我被認證前就靠自己完成必要的佛學院教育了,我對佛法的熱忱和理想,也並沒有因頭銜而增加或減少,反而是責任加重。
可是大家都喜歡聽故事,我也不忍心讓同學太失望。
我真正很有「感覺」,是在十九歲讀天主教輔仁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偶然聽見人家說「文殊菩薩」這個名字時,突然覺得非常震撼,像某種內在爆炸,我強烈的想要見到文殊菩薩,相信祂是生命的解答。然後我找遍了學校圖書館所有和文殊菩薩有關的經典,從此一頭栽進去佛法的世界。
另外,我大學時第一次參加法會,就能很清楚地背出全場灌頂內容。第三次參加,就在無預告情況下上場擔任翻譯。我的求法和翻譯生涯就是這樣開始的,以後陸陸續續幫達賴喇嘛和各大法王、上師們擔任法會現場口譯,場次已多到數不清了。
二○○五年我回去前世的寺院——青海巴麥寺時,連續出現五次彩虹。最特別的兩次,一次是出現有環形彩虹的日暈,以及霓和虹並現的雙道彩虹;還有一次是一天內出現兩次角度不同的彩虹。
還有一件趣事。在青海時,我騎馬爬山去前世海拔近五千公尺的閉關關房,大約騎了幾十公里。當地的牧民都讚美仁波切騎術真好,以為我在台灣也騎馬。台灣只有馬路沒有馬,天知道那是我生平第一次騎馬!
「老師,你是不是有法力?」學生問。
從小學生到媒體採訪,這是「點閱率」最高的問題。我有沒有法力神通?我告訴小學生,我很想去霍格華茲學院當哈利波特的同學,可是找不到九又四分之三月台,所以沒去成。告訴媒體,我沒有神通,全靠佛法和傳承不可思議的加持力。
活佛辛辛苦苦一直轉世,任務是傳法,不是顯神通。很多人以為神通法力代表修行高深,這是危險的誤解。我經常聽見佛教圈的朋友或弟子說看見這個、感應到那個,我通常建議他們先去眼科和精神科檢查。
還有一個點閱率很高的問題——是否真有前世今生。以佛教觀點來說:係金咧。而且不止前世和今生,以前已經有很多數不清的前世,未來也即將有數不清的來世,這就叫「輪迴」。輪迴是很辛苦的,而佛法就是脫離輪迴唯一的辦法。
學生們的表情,目瞪口呆,似懂非懂,更多滿臉狐疑。看看時間快下課了,必須言歸正傳。
「請注意,這是通識課,不是神通課。各位對這堂課有沒有什麼想瞭解的?」我說。
「老師,我們上課要唸經、吃素、打坐嗎?那不是佛教徒怎麼辦?」學生說。
「唸經、吃素、打坐很好,但不是我的教學目的,這不是佛教課。不管你是信基督教還是拜火教,都沒問題,沒有宗教戰爭,就是不准睡覺。」
「活佛老師,你會給學生死當嗎?」學生說。
「盡量死馬當活馬醫。但作業沒交,曠課過多,上課沒有給我關愛眼神的,請準備重新投胎。」
下課鐘響,同學們紛紛離席。我聽見有學生說:
「活佛會當人耶!跟一手拿劍一手拿《可蘭經》的佛洛伊德一樣狠!」
「拜託,是墨索里尼好不好!」另一個學生說。
拜託,是穆罕默德好不好。同學,以後你們還會知道,除了老穆,文殊菩薩也是拿劍的,而且劍術跟令狐沖一樣厲害。
(ps. 令狐沖是哪一個本尊?這要問金庸。)
三不一沒有——Office Hour
所謂「Office Hour」是輔導學生生活、學習及課業等方面的機制之一,就是老師在辦公室裡坐著等學生上門請教問題。
剛開始我挺期待這樣的時間和空間,除了正式上課之外,能和學生有更親近的溝通和瞭解,師道當如是也。也不限於在辦公室內,華梵校區很美,如果能效法孔子遊於舞雩,「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和學生們一起迎著清涼的山風,走在林蔭小道,談談學問,聊聊人生志向,豈不美哉?
有人敲門了。
「黃老師,這是上次的會議開會決議,如果沒錯,請您簽名。」
又有人敲門了。
「黃老師,您的車子有壓到紅線,輪胎會被鎖起來喔。」
就是這樣,大部分「Office Hour」,除了被排班約談的同學外,我沒有像孔子一樣迎自然風而詠,比較像姜太公,在辦公室裡吹著冷氣等待願者上鉤。
學生們都沒有「問題」嗎?這才是個大問題。
學生不發問,有幾種狀況。一,台灣的學生比較被動,不習慣發問。二,缺乏學習熱情,老師授課內容沒有聽進去,下了課就當沒事,哪有問題可問?三,缺乏思考能力,無法歸納出問題。四,不想互動,不回應。五,都懂了,真的沒問題。
讀書要想過、思考過才會發現問題,常常發問,思考能力就能更進一步,漸漸也能體會到讀書和知識的樂趣。學思往復是必要的過程,只是聽老師講,沒有動腦筋把知識變成自己的,讀書就像嚼蠟燭一樣,一天上幾堂課,就嚼了幾根蠟燭,天天嚼蠟燭,上學成了苦差事!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也是強調學、思不可偏廢,上完課後要思考,所以能「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大學之道,不是要考一百分、拿第一名,而在於發現讀書求知的好處、樂趣。讀書讀到有趣味了,知識一輩子跟著你,這就是扎下將來發展職業的基礎。老師總是苦口婆心告訴學生,讀書要為自己讀,不是幫爸媽讀的,也不只是為了文憑而讀。
現在的學生,面臨畢業時,普遍有求職的焦慮。從另一方面來說,擔心畢業等於失業,大學生畢業後茫然不知何去何從,只好再讀碩士,甚至博士,大有人在。這不是真的求知,是浪費青春、浪費生命!
全球化的潮流之下,從國際經濟體、企業到個人,都有大者恆大、強者恆強的現象。現在年輕人的競爭對象,所謂的同儕,已經不只是台灣人,而是國際性的同一代人。台灣大學生的競爭力在哪裡?這一問,可能把學生和家長的焦慮問出來了!
為了有競爭力,終身學習的口號出現了,大家開始接觸更多資訊,考更多執照、證照。任何一個領域的專業技能,不是學過了就有用。大家都在學,都有一張執照,充其量這只是一張入門票,持票入門的人不只你一個,不能保證你會贏。現在的學生,在學校學的,補習班教的,加上資訊隨手可得,學得其實太多了,能讓你贏的關鍵,不是學,而是習,習比學更重要。
學習,是消化、熟悉深入所學,是溫故知新的功夫。在熟練中發展出新的東西,也就是創新,那才是競爭力的關鍵。沒有溫故知新的能力,再多執照還是不夠的,執照也只是一張紙啊!
有些學生不發問,其實心裡有很多問題,對老師教學可能不滿意,但就是不想互動、不回應。還有些學生一直在問問題,但提出來的問題未經消化理解,豈止文不對題,根本是「問不對題」!更有甚者,提問並不是想聽老師的答案,而是以問題代替質疑。許多年輕人有這種習性,不斷丟問題質疑老師、父母、社會,自己則三不一沒有——不思考、不反省、不要答案,沒有責任。
這樣的學習態度,對人生有害無益。現在的「問題學生」,可能造就將來的「問題人生」。用「為什麼」來質疑別人,等於把問題丟出去,自己則不需要反省,這是逃避責難和責任的防衛心態,將來走在職場或婚姻等種種人際關係的道路上,沿途的顛簸崎嶇是可以預見的啊!
學生不主動上門來,老師的心像冷氣一樣涼颼颼的,寂寞又遺憾。
終於有學生來敲門了。
「老師,我想請問一個問題。」學生說。學生眼中閃著好奇的光芒,任何老師都會為之動容吧。
「請坐啊,請說。」老師說。
「老師,活佛是什麼東西?」學生問。
「嗯,基本上,活佛不是東西。佛就是佛,沒有分活的或死的,活佛是錯誤的稱呼。我的學名叫『仁波切』,是珍寶的意思。比如說,法拉利很珍貴,就可以說『跑車仁波切』,這個西瓜特別甜,就可以說『西瓜仁波切』。」老師說。
「老師,那我有來問問題,就是『學生仁波切』囉!」學生說。
「以你這學期的成績來說,可能別人比你更適合。」老師說。
「那仁波切會當學生嗎?」學生說。
「仁波切的評分公開透明,請上網查閱。」老師說。
這位同學帶著些許遺憾離開,老師也不無感傷。雖然他的問題頗有趣,但不是老師期待中的那種問題啊!
「老師,你是活佛,誰經過你門口你都知道嗎?剛才我在外面你知道我是誰嗎?」另一位同學來發問了。
「每天辦公室門口來來去去那麼多人,谷歌大神雖然很強,也要設定搜尋條件才有答案啊!老實說,現在你坐在我前面我也還不知道你是誰,是不是常翹課啊?」老師說。
「老師,你知道我的前世是誰嗎?」同學問。
「知道前世能幫助你順利畢業嗎?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你今生今世再不努力用功,肯定會沒前途的。」老師說。
「老師,我加你FB的話,是不是能及格?」同學問。
「當然不行。但如果你狂按讚,努力一直分享,然後學業表現還不差的話,老師就考慮考慮。」老師說。
「老師,昨天和我一起搭你便車的那個女生,是不是我命中注定的情人?要不要追她?」同學問。
「老師沒注意看啊,你要先暗示啊!」老師說。
「那活佛不是有神通嗎?」同學說。
「把妹的人是你,不要問老師這種問題。你不說,我還以為她是男的耶!」老師說。
「老師,你幫我看看我以後會怎樣?」同學問。
我將同學從頭到腳掃瞄一次,語重心長地告訴他:
「我確定你不會再長高了。」
「我不是問這個,是請老師算我的未來啦!」同學說。
「同學,你要釐清學習目標,確定人生方向,現在認真讀書,將來努力工作,創造自己的價值,在社會上做一個好人,前途無可限量!」老師說。
幾乎沒人問學業、研究方向、人生志向的問題,大部分學生都好奇我的宗教身分,把老師當「風水世家」裡的算命仙,而且是免費服務的。學生們沒有宗教背景,又單純,有這些好奇其實還滿可愛的,但是老師卻愈來愈感傷了。
為了鼓勵學生,或許我應該在辦公室門口掛一個牌子:成績八十五分以上,免費兌換算命一次。現在我需要走出辦公室,在林蔭小道上補給一些新鮮空氣,好好想想這個問題。
「遠得要命」王國
離開高速公路,眼前為之一亮,高樓大廈退開之後的天空,更寬更藍,樹木更翠綠茂盛,空氣也清爽了。下石碇交流道,沿著傍溪而建的老式吊腳樓和石碇老街,隨後有山壁和溪床夾路,蜿蜒向上;繞過三、四個如雲霄飛車般曲折迴旋的「髮夾彎」,再十分鐘坡道迂轉,就到了活佛老師的學校——鍾靈毓秀、人文薈萃的華梵大學。
活佛老師常度人往來華梵,第一次搭我便車去華梵的人,剛開始,都會被好山好水好空氣感動,臉上泛起淺淺的微笑,十分輕鬆愜意,頗有幾分輕靈氣息。很可惜,這等空靈愜意只能維持到石碇老街,比較沉得住氣的,大概能撐到第一個「髮夾彎」之前。
「風景真好耶,仁波切是脫俗的人,連上班都在世外桃源!真讓人羨慕啊!」我的弟子T說。T今日隨師上學當助理。
「很高興你有美好的感受,但山路多崎嶇,世事多變化,苦樂無常。」上師說。
「太殊勝了!在仙境聆聽上師法語,感恩~」T雙手合十,表情虔敬。
上坡路段,我的車跟在一輛冒黑煙的小貨車後面,貨車引擎發出的吼聲好像快斷氣了。趁著轉彎空檔,我加足油門超車,順勢來個大迴旋,腳不點煞車,轉眼間把貨車遠遠拋在後頭。雖然是一般自排車,油門和排檔搭配無間,也能體驗加速性和駕馭感。這山路我走了九年,哪裡寬、哪裡窄、哪裡彎,已經了然於胸,熟能生巧,行車如行雲,山嵐飄飄的時候,更有騰雲駕霧的暢快感。
「仁波切一手開車,一手撥念珠,不會……那個……嗯……不方便嗎?」T臉上輕快的笑容逐漸凝重,手緊握門把,脊椎挺直。
「還好啊,習慣了。」上師說。
說話間,我們又超過一輛公車和轎車。前面即將進入大於一百八十度迴轉的髮夾彎。即使有「彎道王者」之稱的F1賽車,過髮夾彎也得減速到五、六十公里,慢入快出是最基本的技巧。
「仁波……」T沒來得及講完,剩下來的語句像花式撞球四下飛竄,臉色發白。我在想,車上還有嘔吐袋嗎?還有,轎車座椅的包覆性有待加強。
「你說什麼?」我問。
「還有多遠啦!為什麼這麼遠!」T終於忍不住抱怨上師仁波切,五分鐘前還虔敬感恩呢。
這就是情緒、感覺的真實狀況。上一刻輕鬆下一刻驚嚇,心境總是不由自主跟著外境轉,人事物時時刻刻在變化,心也隨之瞬息萬變,如何能常保心平氣和?
話說華梵大學有多遠?以遊山玩水的心情來說,三、四十公里不覺遠,如果天天翻山越嶺、日曬雨淋趕上下課,那真是遠得要命。
最近新聞報導,政大學生抱怨學校離市區太遠,生活機能不方便,不像台大、師大校區有夜市商圈,引起其他中南部偏遠地區的大學生紛紛跳出來吐槽。我問學生們為什麼沒跳出來發表意見?一位同學幽默地說:「等我們跳出來,新聞已經變舊聞了。」
這就是位於石碇大崙山上的華梵大學,傳說中的Far Far Away Country——遠得要命王國。
早上八點整,活佛老師已經站在講台上,還有學生拎著早餐姍姍來遲。學校太遠、交通不便,已經變成同學們遲到的正當理由,不離譜的話,老師多半通融,可是同學們居然還有話要說。
「老師,以後不要排第一堂啦,三點才睡覺耶,六點根本起不來嘛!」同學說。
「改下午第一堂就不會遲到了吧?」老師說。
「不行啦,老師,剛吃飽飯會打瞌睡啦!」同學說。
「最後一堂總可以吧?」老師說。
「不行捏~上了一天課,很累了喔!」同學說。
同學們很幽默,老師也是有備而來的。
活佛老師馬上秀了一段中國湖南省張家界小朋友上學的影片。張家界山水秀麗舉世聞名,張家界偏遠村裡的孩子爬「天梯」上學的故事,也嚇壞了許多人。
「天梯」只是簡陋的木頭梯子,周圍沒有護欄,下雨天還會滑腳。那些村落的小學生,得揹著書包,爬上幾十公尺懸崖峭壁,再翻山越嶺三十公里才能上學去。從遠處看,九十度陡峭的山壁上,小小的身影像蜘蛛人貼在山壁上,一腳高、一腳低向上爬,令人捏一把冷汗。
三、四年級的小女孩,仰頭看著比樓房還高的梯子哭了,爸爸對記者說:「上回嚇到了。」又轉頭安慰小女孩:「別怕啊,爸爸媽媽叔叔都在這裡陪妳,勇敢點,別怕!」
台灣小孩走去巷口便利商店買糖果,父母都會擔心;影片中驚險的畫面,不是親眼所見,實在無法想像!所幸受媒體關注之後,當地政府終於在二○○七年為村民們打通一條便道,小朋友再也不用當蜘蛛人了。
看完影片,同學們啞口無言。張家界勇敢的小學生,給怠惰的台灣大學生上了一課。
環境塑造人格,不費唇舌,渾然天成。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華梵大學座落於五百五十公尺高的大崙山,是全台灣「最高學府」。學校在群山環抱、山山相銜之間,總面積三十四公頃。整個校園與自然生態融合為一,山上的空氣特別清爽,到處聽得見蟲鳴鳥叫樹濤風聲,晨光晚霞紅花綠枝四季更迭,隨便走走停停,都在森林氣息的擁抱中。
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導師,一九五○年行腳到印度阿羅頻多修道院潛修,感受到環境對心靈人格的影響,就像大地滋養樹木,潛移默化卻能扎根深遠;也非常仰慕印度泰戈爾大學的森林哲學教育思想,因此致力提倡園林境教。
導師的境教觀念是:大學之道除了以知識作育人才,更要融入自然的哲思,將花木草長的生機、水光雲影的淡泊、日月山河的大器、亭台樓閣的素樸、晚來風的閒適,一一融入教育中,藉由大自然化育萬物的力量,來啟發學生感受能力的「覺之教育」。
佛陀對眾生的教育,就是建立在覺知的基礎上,有所覺知,才有選擇的能力,選擇走向更好的人生,通向究竟的智慧之道。
落實園林境教,華梵大一新生通識課程有三周戶外行腳活動。活佛老師變身導遊,和學生們悠遊在森林樹蔭底下,湖畔泉水邊,亭台樓閣階梯上,聊聊大崙山和學校的地理景觀、自然生態和人文歷史。和學生一起探索學習如何在這個環境中靜心陶養學習,把握求學的時光,築夢未來。
學期中,活佛老師又變身登山領隊,帶領學生們「上山學藝」。這一群平日裡肩不扛、手不挑的年輕人,早上九點在學校集合,行前,學校發給每人礦泉水、運動飲料和手套。
「老師,發手套是要砍柴嗎?」學生問。
「比砍柴更刺激。」老師說。
知名的皇帝殿稜線景點,就在通往華梵大學的半路上。登山客都知道,以前石碇大崙到崩山大崙的登山路線只有一條難走的山間小路,現在因華梵建校而拓寬的一○六乙線,給登山客許多便利,所以校園內經常能遇見登山客問路借徑。我曾經見過鐵馬登山隊的阿伯,騎到華梵大學後,又背著腳踏車爬山,讓我景仰不已。也常有鐵人們千辛萬苦騎到校門口,拜託校警大哥蓋章留念。
「上山學藝」是學校就地取材為新鮮人量身打造的登高望遠之旅,從學校外緣山稜線高處環繞一周,既能鍛鍊體力心志,又能鳥瞰美麗的校園,全程五點八公里,耗時約兩個半至三個小時。
一出發,我耳邊不時傳來學生抱怨的聲音。真不巧,這學期的登山日正好下雨,輕便雨衣擋不住雨勢,山徑泥濘難行,大家渾身濕透,滿腳泥巴。沿路有時穿越比人高的蕨類樹叢,有時緊攀著繩索越過山壁、稜線,學生們嘴巴雖然碎碎念個不停,手腳卻不敢大意。
對大一新生來說,這實在是一趟完美的環境震撼教育。畢業後,這一定是他們對華梵最深刻的記憶。
能在台灣最具自然美的森林大學讀書,真是福氣。但學生們現在還不能體會青山綠水、寧靜致遠的生活情趣,總是抱怨好山好水好無聊。
下山途中,經過學校旁邊幾棟美輪美奐的別墅,我想起一個富翁的故事。
富翁去海邊度假時,看見漁夫躺在小船上曬太陽。
「你為什麼不去工作?」富翁問漁夫。
「我今天捕的魚夠多了。」漁夫說。
「你還可以捕更多魚,賺更多錢,為什麼要在這裡浪費時間?」富翁說。
「我賺更多錢做什麼?」漁夫說。
「你有更多錢,才能跟我一樣悠閒過日子啊!」富翁說。
「我現在不比你悠閒嗎?我天天過這樣的生活,而你一年才來一次!」漁夫說。
這些二十歲出頭的年輕學生們,正站在人生起跑點上,從這個好山好水好無聊的地方出發,求學、工作、結婚、買車買房,奮鬥三十年,所追求的不正是好山好水的別墅、過著悠閒的好日子?
悠閒的好日子當下即是,我們卻要遲鈍迂迴三十年才能看見,這正是「覺之教育」的出發點。年輕學子愈早啟發心靈覺悟,愈能建立正面的人生觀以及選擇人生方向的能力,而生活中的快樂幸福,大部分決定於自己的想法。
面對碎碎念的學生,老師也只能苦口婆心的說:
「你們現在等於提早三十年實現人生夢想,好山好水好好讀書,將來才買得起別墅啊!」
翻山越嶺不是最遠的路,沒有悟性的心靈才是「遠得要命王國」。
《活佛老師說》摘文
我的老師是活佛
「就是他!就是他!活佛耶,我在電視看過!」
「活佛去餐廳吃飯耶!」
午餐時間到了,活佛肚子餓當然要吃飯啊。曾經有學生天真地問,活佛都吃什麼?吃飯,我說。活佛不吃飯會怎樣?會餓死,我說。
今天是開學日,那幾個在我背後竊竊私語的,應該是大一新生。活佛在大學校園裡,受注目的程度雖然不敢跟動物園的小貓熊「圓仔」相提並論,但「收視率」還滿高的,頗受好評。
大致上,我的學生們認為「活佛」很酷、很神奇。
有學生說,沒想到真的有這種人,而且就在他的身邊,世界真奇妙。有學生興奮...
推薦序
〈序〉
法王序
巴麥欽哲仁波切這本書最大的貢獻是將佛法和年輕人的學習結合,這與修行的旨趣相符,因為法是遍在的。書中雖然沒有直接說法,佛法的精神已經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和課程中,幽默風趣淺白易懂,潛移默化影響了年輕人,這是非常善巧的方式。佛陀正法的宏揚,是需要更廣的視野和更多人對話,特別是年輕人,如此才能向下紮根、向未來延伸。
書中探討了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學習方法、人格養成、覺知教育等議題,也傳達了基本且重要的佛法精神,釐清許多一般人對佛法和西藏佛教的誤解,就佛法相關書籍來說,巴麥欽哲仁波切的新作,佛教徒或非佛教徒都能閱讀,並從中獲益。我深深地給予祝福,也期待他秉持直貢噶舉實修與饒益有情的傳統,對佛法事業有長久的貢獻。
直貢澈贊法王
二○一四年十二月三十日
〈序〉
從經師到人師
印象中,黃英傑教授是一位白淨、略帶一絲靦腆,溫文儒雅的謙謙君子。那年,他被直貢法王印證為巴麥欽哲仁波切轉世,華梵大學出現一位活佛,報紙多有刊載。抱歉的是,我對藏教並不太了解,無法提供任何具體的感想。
二○一一年春節,黃教授請我帶他拜訪家師夢參老和尚,我們有比較近距離的接觸。老和尚在西藏學密十年,親近過夏巴仁波切和赤江仁波切。黃教授似乎早有準備,問了許多問題,看他飛舞著筆桿,記錄老和尚的開示,態度比一般大學生還認真。
在古晉居士佛教論壇遇到黃教授,他請我為他的新書寫序,這是一份榮譽,當時沒考慮便答應了。接到商周出版寄來《活佛老師說》的初稿,一口氣便閱讀了近百餘頁。書中描寫他與華梵學生的互動。我在華梵擔任校務工作十年整,自然心領神會,不覺莞爾。
黃教授的文學底子深厚,文筆流暢,如行雲流水。字裡行間,輕鬆活潑、幽默風趣,讀來於我心戚戚焉。今天台灣教育問題嚴重,社會問題層出不窮。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導師當年提倡「覺之教育」,強調人格與品德的重要性,把老師形容成校器,勉勵老師做經師,更要做人師。從本書中點點滴滴,看得出黃教授對學生的用心,確實符合創辦人期待的,一位華梵教師的特質與風範。
釋隆迅
華梵大學前校長 於聞性精舍
〈序〉
從躺椅到回家的路
黃英傑老師為他的新作《活佛老師說》邀筆者寫序,筆者感到誠惶誠恐。筆者對佛法仰慕已久,但說到修行,卻是個不折不扣的門外漢,實在沒有資格為被認證的巴麥欽哲仁波切寫序。所幸活佛老師明示,不同於他曾出版過的二十六本佛法的專著,本書算是一本「輕佛法書」,才讓筆者膽敢嘗試也寫這篇「輕序」。
如同黃老師在大學裡的教學方式,本書以生動活潑的文筆書寫,從當前大學教育談起,經由日常生活中各種現象,再談到佛法。佛法的部分,又特別著墨於藏傳佛教,澄清了許多人對藏傳佛教的疑問和誤解。
全書幽默而生活化的語言,無疑反映了仁波切的悲智與善巧,意在讓當代讀者,尤其是年輕學子,更容易親近佛法,也有機會瞭解到,佛法與現實生活非但不是涇渭分明,反而當全球化的世界轉動得越快,佛法越是忙碌紛亂中的一帖清涼。
執筆的于蕙敏小姐與筆者,是因對精神分析與佛法的共同興趣而有緣相識。她的一些提問,也刺激筆者有機會重新思索這兩個領域交會處的某些問題。筆者的正職是一名精神科專科醫師,因緣際會而投入台灣的精神分析推廣運動。臨床工作上,精神分析為筆者打開了無可取代的視野,得以嘗試更深入去瞭解人的內心世界,無論那是精神病人光怪陸離的幻覺妄想,或是心理治療個案幽微難解的潛意識心結。為此,筆者始終對走進筆者診療室的個案心存感激。
若干年前,台灣精神分析學會舉辦一場國際研討會,命名為「從躺椅到回家的路」。看似不經意的組合,事後卻在筆者心中激起無盡的漣漪。躺椅上的精神分析個案,在分析師的授意和允許下開始自由聯想,不受限地談著他的內心,為了各種人生的困頓或真實的情緒障礙、有時又或是沒什麼大問題,好像只為了更深入地瞭解自己。
談著談著,無可避免地總會回到自己生身之處的父母和家庭。成長的故事人人不同,常見的一個主題卻是希望找到與雙親更有意義的連結。反過來說,許多人揮之不去的心理困擾之一,正是在於無法擺平從小與父母的情感糾結。愛恨情仇,日積月累,剪不斷,理還亂,久而久之,每次的回家,每次與父母的重逢,都變成一件矛盾的事。年歲越長,回家的路卻越來越遠。無奈之餘,拖著疲憊的身心,他來到治療師的面前,躺下或坐下,想要弄清楚自己是怎樣迷路的,要怎樣,才能回家。
如果一個人正流連忘返於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也許不懂這樣的心情。尤其對那些剛剛長大、人生正在起飛的的年輕學子,或許更難理解回家的路有何難行。然而筆者相信,看似豐富多彩的現代生活底下,許多人都有難掩的空虛失落,當受盡生活逆境的磨難之餘,想要回家的心情是無可避免的。問題是,回得去嗎?
精神分析為現代人提供了一條可能的回家之路,佛法,則是另一條路。筆者很贊同佛教中許多大德的比喻,六道眾生流浪生死苦海,長刼沉淪,正是名副其實地找不到回家的路。而佛法常提到如母眾生,也把我們在現世對母親的種種糾結情感擴大到對一切的眾生。佛陀不忍眾生受苦,說法四十九年,引領眾生回歸真心自性,可謂讓人回到內心真正的家鄉。這或許可說是精神分析與佛法的某個交會處。
當然,相較於超過兩千年的佛法,精神分析才一百年,只是個嬰兒。更重要的是,精神分析是世間法,佛法是出世間法,兩者從發心、見地到實踐方法,都不相同,這是不容混淆的。然而,就如活佛老師在本書中展現的,智慧與方便可以兼容並蓄,現代人的精神困擾也可能同時受益於佛法和精神分析,端視如何善巧地運用。
筆者很感動巴麥欽哲仁波切願意放下身段,從他與大學生日復一日的相處中,淬煉出點點滴滴的實踐智慧。衷心祈願更多的讀者可以因本書的接引,而更加瞭解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也更加認識佛法。
劉佳昌
台灣精神分析學會前理事長
〈序〉
法王序
巴麥欽哲仁波切這本書最大的貢獻是將佛法和年輕人的學習結合,這與修行的旨趣相符,因為法是遍在的。書中雖然沒有直接說法,佛法的精神已經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和課程中,幽默風趣淺白易懂,潛移默化影響了年輕人,這是非常善巧的方式。佛陀正法的宏揚,是需要更廣的視野和更多人對話,特別是年輕人,如此才能向下紮根、向未來延伸。
書中探討了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學習方法、人格養成、覺知教育等議題,也傳達了基本且重要的佛法精神,釐清許多一般人對佛法和西藏佛教的誤解,就佛法相關書籍來說,巴麥欽哲仁波切的新作...
目錄
〈序〉法王序/直貢澈贊法王
〈序〉從經師到人師/華梵大學前校長 釋隆迅
〈序〉從躺椅到回家的路/台灣精神分析學會前理事長 劉佳昌
〈圖集〉巴麥欽哲仁波切
〈作者序〉一個好位子
Part 1 老師 有問題
——成功的方法很多,不是只有讀書一途,但首先你要尋找自我的生命價值。
我的老師是活佛
三不一沒有——Office Hour
「遠得要命」王國
大顯神通
大學生的問題
活佛vs. Google大神
會呼吸就能上大學
如何找到生命中的助緣
被「當」了?——「覆器」不能調教
叫我最後一名
Part 2 活佛 也叛逆
——如果做輪迴順民的話,就永遠無法跳脫三界。
半生行徑皆叛逆——活佛之道
仁波切在家嗎?
「乘願再來」與「乘怨再來」——轉世
轉世活佛不是蜘蛛人
這是我發願要度的眾生
如母眾生
只是對「鬼」過敏
你這個阿彌陀佛——情緒管理
你不是沒有快樂——改變想法,換腦袋
「我」ing
Part 3 佛法 不思議
——所有的改變必然是從自己、從心開始,才有機會找到生命的究竟意義。
什麼是佛教?
佛,是奧斯卡最佳演員
三世因果怎麼算?
流浪的心——只有心相續
種瓠仔生菜瓜——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怎麼死的都不知道——轉念
認罪協商——發露懺悔
沒關係,佛菩薩罩你——皈依前先問動機
對症下藥才能救命——對治力、防護力
天上掉下來的師父——具德上師能知你的因緣
灌頂,就是授權儀式
從理論到操作手冊
密法獨有的SOP系統教學
準備好了沒?——顯、密的共同基礎「加行」
開始Step by Step——不共加行
正確的發心是快速成就的基礎
大手印不是大手勢
藏傳佛教是人類共同的精神文明資產
附錄
活佛老師說 之 不知不可
活佛老師你好讚 之 學生真情告白
〈序〉法王序/直貢澈贊法王
〈序〉從經師到人師/華梵大學前校長 釋隆迅
〈序〉從躺椅到回家的路/台灣精神分析學會前理事長 劉佳昌
〈圖集〉巴麥欽哲仁波切
〈作者序〉一個好位子
Part 1 老師 有問題
——成功的方法很多,不是只有讀書一途,但首先你要尋找自我的生命價值。
我的老師是活佛
三不一沒有——Office Hour
「遠得要命」王國
大顯神通
大學生的問題
活佛vs. Google大神
會呼吸就能上大學
如何找到生命中的助緣
被「當」了?——「覆器」不能調教
叫我最後一名
Part 2 活佛 也叛逆
——如果做輪迴順...
商品資料
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15-02-05ISBN/ISSN:978986272741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40頁開數:14.80 * 2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