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是一種文化判斷
順著余秋雨先生的指向,美學有了方向感
什麼是中國美學?
余秋雨先生藉著德國兩大美學路線──黑格爾與萊辛的差別──透過「抽象概念的理論框架」與「極品文化的精細解析」的對照,余秋雨為中國美學指出一條應走的路。
「著力於對具體作品的選擇、品賞、比較,精選了中國文化中舉世獨有的幾項『極品』,來探尋它們身上非同尋常的美」,他建立一套「極品美學」的審視標準,從中篩出:「書法、崑曲、普洱茶」三種文化極品,映照出中國美學的意涵與實像。
作者簡介:
余秋雨
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
在中國大陸的文革災難時期,以戲劇為起點,針對當時的文化極端主義,建立了《世界戲劇學》的宏大架構,於文革後出版,至今三十餘年仍是這一領域唯一的權威教材,獲中國大陸「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同時,又以文化人類學的高度完成《中國戲劇史》,以美學的高度完成了中國首部《觀眾心理學》,並創建了自成體系的《藝術創造學》,皆獲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二十世紀八○年代中期,被推舉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高校校長,並出任上海市中文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兼藝術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曾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國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榮譽稱號。
二十多年前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被埋沒的重要遺址,之後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遺跡,是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現場抵達的人文學者。在考察過程中寫出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尋覓中華》、《摩挲大地》、《行走十五年》等書籍,開創「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風,獲得兩岸三地諸多文學大獎,並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籍暢銷排行榜前列。
近十年來,他憑藉著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資源,投入對中國文脈、中國美學、中國人格的系統著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雜誌等機構讚譽不斷,表彰他「把深入研究、親臨考察、有效傳播三方面合於一體」,是「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高位的當代巨匠」。
自二○○二年起,赴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聯合國中國書會講授「中華宏觀文化史」、「世界坐標下的中國文化」等課題,每次都掀起極大迴響。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院長、香港鳳凰衛視首席文化顧問、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陳羽整理)
章節試閱
受唐太宗影響,唐初書法,主要是追摹王羲之。然而那些書法家自己筆下所寫,更多的倒是楷書,而不是行書。他們覺得行書是性靈之作,已有王羲之在上,自己怎敢揮灑。既然盛世已立,不如恭恭敬敬地為楷書建立規範。因此,臨摹王羲之最好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全以楷書自立。
虞世南是我同鄉,餘姚人。褚遂良是杭州人,也算大同鄉。但經過仔細對比,我覺得自己更喜歡的還是湖南人歐陽詢。三人中,歐陽詢與虞世南同輩,比虞大一歲。褚遂良比他們小了三四十歲,下一代的人了。
歐陽詢和虞世南在唐朝建立時,已經年過花甲,有資格以老師的身分為這個生氣勃勃、又重視文化的朝代制定一些文化規範。歐陽詢在唐朝建立前,已涉書頗深。他太愛書法了,早年曾在一方書碑前坐臥了整整三天,這倒是與我當初對魏碑的遐想不謀而合。後來他見到王羲之指點王獻之的一本筆劃圖,驚喜莫名,主人開出三百卷最細縑帛的重價,歐陽詢購得後整整一個月日夜賞玩,喜而不寐。在這基礎上,他用自己的筆墨為楷書增添了筆力,以尺牘的方式示範坊間,頗受歡迎。
唐朝皇帝發現他,開始還不是唐太宗李世民,而是唐高祖李淵。李淵比歐陽詢小九歲,至於李世民則比他小了四十多歲。李淵在處理唐皇朝周邊的藩屬關係時,發現東北高麗國那麼遙遠,竟也有人不惜千里跋涉來求歐陽詢的墨跡,十分吃驚,才知道文人筆墨也能造就一種籠罩遠近的「魁梧」之力。
歐陽詢的字,後人美譽甚多,我覺得宋代朱長文在《續書斷》裡所評的八個字較為確切:「纖濃得體,剛勁不撓。」在人世間做任何事,往往因剛勁而失度,因溫斂而失品,歐陽詢的楷書奇蹟般地做到了兩全其美。他的眾多法帖中,我最喜歡兩個,一是《九成宮醴泉銘》,二是《化度寺碑》。
唐代楷書,大將林立,但我一直認為歐陽詢位列第一。唐中後期的楷書,由於種種社會氣氛的影響,用力過度,連我非常崇拜的顏真卿也不可免。歐陽詢的作品,特別是我剛才所舉的兩個經典法帖,把大唐初建時的風和日麗、平順穩健全都包含了,這是連王羲之也沒有遇到的時代之賜。
歐陽詢寫《九成宮》時已經七十六歲,寫《化度寺碑》早一年,也已經七十五歲。他以自己蒼老的手,寫出了年輕唐皇朝的青春氣息。那時,唐太宗執政才五六年,貞觀之治剛剛開始。
歐 陽詢是一個高壽之人,享年八十五歲。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用小楷寫了《千字文》留給兒子歐陽通。這個作品是精緻的,但畢竟人已太老,力度已弱。清代書法家翁方綱在翻刻本的題跋上說:「此《千字文》,及垂老所書,而筆筆晉法,斂入神骨,當為歐帖中無上神品。」這種書法,我完全 不同 意。如果在歐陽詢的畢生法帖中,《千字文》「無上」了,那麼置《九成宮》和《化度寺碑》於何處?由此,我對翁方綱本人的書法品位也產生了疑 惑。
書法需要經驗,也需要精力。小到撇捺,大到布局,都必須由完滿充盈的精氣神掌控,過於老邁就會力不從心。因此,常有不同年齡的朋友問我學書法從何開始,我在打聽他們各自的基礎後,總會建議臨摹《九成宮》和《化度寺碑》。
比歐陽詢小一歲的虞世南,實實在在擔任了唐太宗的書法老師。他的小楷《破邪論序》,頗得王羲之小楷《樂毅論》、《黃庭經》神韻,但我更喜愛的則是他的大楷《孔子廟堂碑》。恭敬清雅,舒卷自如,為大楷精品。我特別注意這份大楷中的那些斜鈎長捺,這是最不容易寫的,他卻寫得彈挑沉穩,讓全局增活。
這種筆觸,還牽連著一椿美談。
說的是,唐太宗跟著虞世南學書法,寫來寫去覺得最難的是那個「戈」字偏旁,尤其是斜鈎,一寫就鈍。有一次他寫一幅字,碰到一個「戩」字,怕寫壞,就把右邊的「戈」空在那裡。虞世南來了,看到這幅字,就順手把「戈」填上去了。
唐太宗一高興,就把這幅字拿到了魏徵面前,說:「朕總算把世南學到家了,請你看看。」
魏徵看過後說:「仰觀聖作,唯戩字的戈法頗逼真。」也就是說,只有這個偏旁像虞世南。
唐太宗一驚,嘆道:「真是好眼力!」
這件趣事,讓我們領略了初唐的文化氛圍。唐太宗、虞世南、魏徵的心理都很健康。結果,唐太宗本人也因謙虛勤勉而書法大進。我曾評他為中國歷代帝王中的第一書法家。第二是誰?我在宋徽宗趙佶和唐太宗的「兒媳婦」武則天之間猶豫再三,最後選定趙佶,因為他畢竟創造了一種「瘦金體」,而武則天雖然也寫得一手好字但缺少創新。之所以猶豫,是因為我不喜歡「瘦金 體」。
既然說到了武則天,就可以再說說受到這位女皇帝欺侮的書法家褚遂良了。褚遂良被唐太宗看重,不僅字寫得好。在政治上,褚遂良也喜歡直諫不諱,唐太宗覺得他忠直可信,甚至在臨終時把太子也託付給他。誰都知道,在中國朝廷政治中,這種高度信任必然會帶來巨大禍害。褚遂良在皇后接續等朝政大事上堅持著自己的觀念,結果可想而知:逐出宮門,死於貶所,追奪官爵,兒子被害。
文化人就是文化人,書法家就是書法家,涉政過深,為大不幸。我想,褚遂良像很多文化人一樣,一直記憶著唐太宗和虞世南的良好關係,誤以為文化和權勢可以兩相幫襯。其實,權勢有自己的邏輯,與文化邏輯至多是偶然重合,基本路向並不相同。
幸好褚遂良還留下了很多優秀的書法作品,這是他的另一生命,逃離了權勢互戕而永不死亡的生命。現在到西安大雁塔,還能看到他寫的《雁塔聖教序》。那確實寫得好,與歐陽詢、虞世南的楷書一比,這裡居然又融入了一些隸書、行書的筆意,瘦瘦勁勁,又流利飄逸。在寫這份《雁塔聖教序》的第二年,他又寫了大楷《陰符經》。這份墨跡最讓我開顏的,是它的空間張力。所喜的是,這種張力並不威猛,而是通過自由的流動感取得,這在歷來大楷中,極為罕見。除了這兩個碑外,他寫於四十七歲時的那個《孟法師碑》,我也很喜歡。一個中年人的方峻剛勁,加上身處高位時的考究和精到,全都包含在裡邊了。
褚遂良的這幾個帖子,至今仍可以作為書法學者的奠基範本。
受唐太宗影響,唐初書法,主要是追摹王羲之。然而那些書法家自己筆下所寫,更多的倒是楷書,而不是行書。他們覺得行書是性靈之作,已有王羲之在上,自己怎敢揮灑。既然盛世已立,不如恭恭敬敬地為楷書建立規範。因此,臨摹王羲之最好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全以楷書自立。
虞世南是我同鄉,餘姚人。褚遂良是杭州人,也算大同鄉。但經過仔細對比,我覺得自己更喜歡的還是湖南人歐陽詢。三人中,歐陽詢與虞世南同輩,比虞大一歲。褚遂良比他們小了三四十歲,下一代的人了。
歐陽詢和虞世南在唐朝建立時,已經年過花甲,有資...
作者序
一
世界與我國近代美學,受德國黑格爾美學的影響很深。那就是總是先從抽象的概念、定義出發,力圖打造一個理論框架。麻煩的是,如果把這樣的框架挪移到中國美學上來,就很吃力了。翻閱過很多這樣的著作,大多是從中國古代各種書籍中挖掘出一些似乎與「美」有關的說法,加上很多當代解釋,再勉強拼貼成型。其實,真正的中國美學,完全不走黑格爾的路線,而是著力於對具體作品的選擇、品賞、比較,最後成果也不是體系嚴整的什麼「學」。
即使是德國美學,也不都是黑格爾的模式。比黑格爾早四十年,當時德國最優秀的美學家萊辛(G. E. Lessing)就通過對一座公元前一世紀的「極品雕塑」進行精細解析,建立了劃時代的美學判斷。由此完成的美學著作,他也特意以這座雕塑的名字為題,叫《拉奧孔》。
相比之下,中國美學在呈現方式上更接近萊辛,而不是黑格爾。我本人對黑格爾美學進行過長時間的研究和講授,《世界戲劇學》和《藝術創造學》等著作中都留下了這方面的深深印記;但是,在向當代世界闡述中國美學時,我卻不能不離開黑格爾。本書精選了中國文化中舉世獨有的幾項「極品」,來探尋它們身上非同尋常的美,故稱「極品美學」。
當然也不是完全走萊辛的路。萊辛雖然不同於黑格爾,卻還是秉持著德意志勃鬱的理論癖好。本書則不同,只讓各項「極品」充分展開,自成日月,避免受到理論硬塊的太多騷擾。
我的這種理論選擇,受到兩位已故友人的啟發。一位是漢寶德先生,他藉著很多「建築極品」所論述的建築美學和整個東方美學,讓人心服;另一位是唐德剛先生,他藉著梅蘭芳所論述的中國戲劇美學,讓人愉悅。他們兩位,都有足夠的西方學術背景,但是面對中國的美學課題,都不約而同地走了「解析極品」一途。是不是由解析走向抽象概括?他們並不在乎。
二
在當今社會中,「極品」的說法到處可見。由於多,甚至已帶有一些譏諷和貶義。但是,如果真正能以宏觀美學的目光來看,那麼,頂得這個稱號的標準就很嚴格了。有資格稱得上「文化極品」的,至少需要具有以下五個特徵:
一、獨有性。
二、頂級性。
三、具體性。
四、共知性。
五、長續性。
概括起來說,所謂「文化極品」,就是其他文化不可取代而又達到了最優秀等級,一直被公認共享的那些具體作品。
精采的學說,算不算?不算。因為那不具體,不成「品」。
國際的讚譽,算不算?不算。因為那未必獨有。
本土的特產,算不算?不算。因為那未必優秀。
高雅的祕藏,算不算?不算。因為那未必公認和共享。
……
經過這麼多的篩選,能夠全然通過的中國文化極品就很少了。在我眼前只剩下了三項:書法、崑曲、普洱茶。
當然還可能有別項,我一時沒想出來。
這三項,既不怪異,也不生僻,但是卻無法讓一個遠方的外國人全然把握。如果他能把握,那我就會上前摟住他,把他看成是文化上的「手足同胞」。
任何文化都會有大量外在的宣言、標牌,但在隱祕處,卻暗藏著幾個「命穴」,幾處「胎記」。
這三項,就是中國文化所暗藏的「命穴」和「胎記」。由於地理原因,它們也曾暈化、滲透到臨近地區,因而也可以把中國極品稱之為東方極品。
三
只要上了年紀就會明白,最有生命力的文化,一定是那些可以被感官確認的具體作品。甚至,也可以說是「產品」。
與這種具體作品相比,種種以「文化」的名義出現的抽象講解、艱深論述,其實只是一種附屬性、過渡性、追隨性的存在,並不重要。
對於文化的事,不管看上了哪一項,哪一品,都應該盡快地直接進入。千萬不要在概念和學理上苦苦地繞了幾年,累累地兜了幾年,高高地飄了幾年,還在外面。遺憾的是,這樣的研究者,我們經常看到。「高深」了很久,卻一直沒有真正進入。
就拿我所說的這三項來說吧:要寫字,就磨墨;要聽戲,就買票;要喝茶,就煮水。寫了,聽了,喝了,才能慢慢品味,細細比較,四處請教,終於,懂了。
「懂」,簡簡單單一個字,卻是萬難抵達。很多「名校博士」的毛病,往往就欠缺在這裡。在我看來,在文化上,懂與非懂,是天地之別,生死之界。
這一懂非同小可。自己的懂,很容易連接別人的懂。今人的懂,很容易連接古人的懂。當上下左右全都連成一氣,抬頭一看,文化真神笑了。
四
我把書法、崑曲、普洱茶選為「文化極品」的三元組合,估計會有讀者對第三項普洱茶投以疑惑。它,也能成為三元之一?
其實,我把普洱茶列入,是一個提醒性的學術行為,藉以申述一個重大趨勢:從當前到未來,文化的重心正從「文本文化」轉向「生態文化」。普洱茶,只是體現這種趨勢的一個代表。
從宏觀看,在這三元組合中,書法是純粹的「文本文化」,崑曲是「文本文化」兼「生態文化」,而普洱茶則是純粹的「生態文化」。前兩種主要代表過往,普洱茶主要代表未來。
我看重文化的感官確認,所以本書配了不少圖片。寫書法的那一篇,也曾收入另書,但在這裡可以直接面對一個個具體的書法作品,整體就活了。
對這三項極品的闡述,書法和崑曲兩篇在海內外演講時曾獲得很高的學術評價。但在社會各層面影響最大的,倒是普洱茶那一篇。它曾在一個雜誌上發表過,沒想到驚動了整個普洱茶行業。從生產者、營銷者,到喝茶者、研究者,都在讀。我在文中所排列的普洱茶級別序列,也引起了廣泛重視。據我所知,現今全國的茶莊、茶客在品鑑和流通那些頂級普洱茶時,大多會翻閱這篇不短的文章。由這篇文章印成的小冊子,已在陣陣茶香中發行了幾十萬本。可見,在今天,生態文化的地位確實已經提高。
這也給了我一種信心,因此,敢於在本書前面作兩個承諾:
第一,固守這三項極品的專業尊嚴,不發任何空泛的外行之 論 ;
第二,因為已經懂得,所以隨情直言,不作貌似艱澀的纏繞和掩飾。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在美學上,「極品」呈現的是「極端之美」。這種美已經精緻到了「鑽牛角尖」的地步,再往前走,就過分了。因此,「極端之美」有一種臨界態勢,就像懸崖頂處的奇松孤鶴。我把這種美在這本書裡集中呈現,也算是獨特的美學示範。
在《君子之道》一書中,我論述了中國儒家的中庸之道對於極端化的防範,但那主要是指人格結構和思維定勢。藝術文化,正是對這種結構定勢的突破和補充,因此並不排斥極端性。只不過,中國的傳統思想畢竟對藝術文化保持著潛在的掌控,這就使極端之美尤顯珍罕。
在世間大量論述中國文化和東方美學的著作中,本書以小涵大,三足撐鼎,作了一個大膽嘗試。感謝讀者參與這個嘗試,我期待著你們的指正。
癸巳年初春
一
世界與我國近代美學,受德國黑格爾美學的影響很深。那就是總是先從抽象的概念、定義出發,力圖打造一個理論框架。麻煩的是,如果把這樣的框架挪移到中國美學上來,就很吃力了。翻閱過很多這樣的著作,大多是從中國古代各種書籍中挖掘出一些似乎與「美」有關的說法,加上很多當代解釋,再勉強拼貼成型。其實,真正的中國美學,完全不走黑格爾的路線,而是著力於對具體作品的選擇、品賞、比較,最後成果也不是體系嚴整的什麼「學」。
即使是德國美學,也不都是黑格爾的模式。比黑格爾早四十年,當時德國最優秀的美學家萊辛(G. E. Less...
目錄
自序
書法史述
崑曲縱論 品鑒普洱茶
附錄:《秋雨合集》總覽
自序
書法史述
崑曲縱論 品鑒普洱茶
附錄:《秋雨合集》總覽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64頁開數:25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