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走向世界的課
讓 喜馬拉雅山 變 教室
讓 吉力馬札羅山 變 操場
讓 紐西蘭 變 自行車步道
讓 阿拉斯加海洋 變 游泳池
讓 尼泊爾、泰北、印度 變 圓夢工廠
生命價值 × 夢想實踐 × 僕人領導 × 團隊合作
永續生態 × 國際視野 × 服務學習 × 人文關懷
全國優良教師,TED講員,中視、壹電視、公視紀錄片、親子天下、聯合報、蘋果日報等各大媒體專題報導!
這堂課帶給你─領導力、團隊合作、冒險勇氣、問題解決能力、溝通能力、受挫力、自我突破與生命的反思。
如果一群沒有經驗的人,透過學習可以攀上喜馬拉雅山,還有什麼能阻止他們登上生命的高峰?還有什麼能限制他們的夢想?
老師的世界有多大,學生的夢想就會有多大!
一個曾歷經家暴、混過幫派,最後浪子回頭的教授,帶領學生攀登喜馬拉雅山、遠征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挑戰阿拉斯加划獨木舟,透過戶外體驗教育,把學生帶向世界,見證學習是寬廣的,是無限的!
陪伴學生加入四川大地震災區重建、為尼泊爾募款蓋教室,並透過服務體驗教育與冒險治療課程,幫助中輟生、被家暴性侵的孩子及社會各個弱勢階層,走出生命的陰影。引導學生進行各種服務計畫,包括為偏鄉孩子募書、推動無痕山林、帶癌症病人攀岩、關心全球暖化議題等等,學生的足跡踏遍台灣各鄉各鎮,及世界各個角落。
他是冒險教育家謝智謀,學生喜愛暱稱「小謀老師」,在本書中要與您分享精采的生命、教育故事,陪您走一趟「超越生命巔峰」的心靈之旅。
作者簡介:
冒險教育家 謝智謀博士
華人磐石領袖協會理事長
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
亦曾任教國立體育大學,兼任台灣大學及東吳大學
二0一0年獲頒教育部全國優良教育人員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休閒行為哲學博士;
主修體驗教育與冒險治療
●曾帶領學生進行:
二00五年,美國國王峽谷戶外冒險領導先鋒計畫
二00六年,阿拉斯加遠拓獨木舟學習計畫
二00七年,喜馬拉雅領導力與服務學習計畫
二00八年,吉力馬札羅與坦桑尼亞弭貧暨生態保育關懷計畫
二00九年,弱勢關懷暨紐西蘭單車圓夢計劃
二0一0年,玉珠峰CEO 領袖培育與志工服務學習專案
二0一一年,安納普納照亮生命計劃
至今,在尼泊爾、印度、泰北等地進行七~九年社區轉化計畫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如哲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校長
白崇亮 台灣奧美集團董事長
杜明翰 國際世界展望會亞洲市場負責人
周宏室 國立體育大學前校長、現任體育研究所教授
吳靜吉 國立政治大學名譽教授、創造力講座主持人
柯承恩 國立台灣大學榮譽教授、前管理學院院長
連加恩 路加國際組織駐南非辦公室代表
劉安婷 Teach for Taiwan 創辦人
選擇看見,成為典範
劉安婷 (Teach for Taiwan 創辦人)
「在Teach for Taiwan,我們有兩個核心信念:『用生命影響生命』以及『教育無他,惟愛與榜樣而已』。在小謀老師身上,我看見的便是這兩個信念的實踐與堅持。作為老師,其實選擇不看見學生的靈魂是條簡單太多的路,但是當小謀老師選擇看見,他就已經成為典範。向老師致敬!」
勇於嘗試,闖出人生潛力
柯承恩 (臺灣大學管理學院前院長、會計學系榮譽教授)
二00八年臺大成立「領導學程」,校方要我來擔起發展這個學程的任務,目的是希望能夠更有系統地發展學生的領導能力,將來為社會作更大的貢獻。為了達成任務,我與多位熱心的老師就不斷在思考如何設計適當的課程。其中一個重要的考慮,就是認知到領導能力的開發不是只有知識的傳授,而是要讓學生親身參與實際的活動,接受各種挑戰,來鍛鍊個人特質與團隊領導的能力。因此我們就規劃了「戶外學習與國際服務專案」,透過登山的挑戰與公益活動,讓學生挑戰自我,服務社會。我們打聽到當時在台灣體育大學任職的謝智謀老師,在這方面的經驗相當豐富,於是邀請謝老師來協助。從那時開始,我就與謝智謀老師結緣,規劃結合登山活動與開發領導能力的訓練課程,成為臺大領導學程的主要特色課程之一。
許多人說青年學子視野不夠寬廣,歷練不足,謝老師表達得更貼切,他說「金魚缸裡養不出鯨魚」。我們在家庭、在學校裡,如果有意無意的把學生當金魚看待,用一個玻璃缸保護他們,不敢讓他們到河裡、到大海裡去學習,那他們要如何才能成長,成為遨遊江海的一條大魚?我們在幫助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沒有讓他們去實際規劃、執行挑戰自我的活動,或是去測試、突破自己的極限,那要如何磨練出他們獨立因應環境挑戰的能力?身為家長,做為教師,其實我們都需要再深入的思考與檢討,是不是對於子女與學生,因為愛心的呵護,反而弱化了他們面對未來世界所需要的磨練。
謝智謀老師在《登峰》這本書與讀者分享的觀念與故事,再再提醒我們,年輕朋友充滿潛力,我們除了關心愛護他們,更需要鼓勵他們去嘗試,他們在嘗試過程中的挫折、體會、甚至受傷,都是成長過程中寶貴且必要的學習,也唯有如此,他們才能更有信心的邁向自己的人生。謝智謀老師以多年觀察與培養學生的經驗寫下了這本書,非常值得社會各界的參考與深思。
名人推薦:王如哲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校長
白崇亮 台灣奧美集團董事長
杜明翰 國際世界展望會亞洲市場負責人
周宏室 國立體育大學前校長、現任體育研究所教授
吳靜吉 國立政治大學名譽教授、創造力講座主持人
柯承恩 國立台灣大學榮譽教授、前管理學院院長
連加恩 路加國際組織駐南非辦公室代表
劉安婷 Teach for Taiwan 創辦人
選擇看見,成為典範
劉安婷 (Teach for Taiwan 創辦人)
「在Teach for Taiwan,我們有兩個核心信念:『用生命影響生命』以及『教育無他,惟愛與榜樣而已』。在小謀老師身上,我看見的便是這兩...
章節試閱
金魚缸裡養不出鯨魚
師大畢業到國中實習的那一年,我被派去帶領放牛班。可以想像在師大學的「愛的教育」那一套,在這裡一點也派不上用場。屢勸不聽的學生,我只好用拳頭收服,面對從街頭出身,「實戰」經驗豐富的我,沒有學生能打得過。在暴力威脅之下,他們變得聽話,即便我非常不願意用暴力對待學生,卻也找不到其他辦法。時常學生做完掃除工作跑來問我:「老師,我們可不可以抽根菸?」「別讓我看到就可以。」我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當時,覺得自己被困在一個地方,沒有出路,心情極度鬱悶,所以寫了一句話:「屬於大海的動物,需要大一點的空間。」來勉勵自己走出陰霾。沒想到,這句話,竟成為我後半生教學生涯的寫照。
老師的世界有多大,學生的夢想就會有多大
一直以來,我深信如果父母把孩子關在室內教育,他的世界就只有房間那麼大,就算再有錢,頂多也是幾百坪;一個老師的世界倘若只有教室或研究室那麼大,他教出來的學生也不過那樣大的視野。
有些時候,教室如同圍牆一樣,把我們上課內容與時間關起來,學生的創意被上了鎖,夢想的翅膀也被綁住,考試只是像機械化的勞動,把學生的精力消磨掉。圍牆外面,有許多有意義的學習,雖然考試不考,卻是人生樂趣所在。但牆外的東西往往讓我們感到陌生,因為我們被關在牆內長達十二年,甚至更久。常有學生在離開學校後,從此不想學習,因為學習帶給他們的,竟是如此痛苦的經驗。
我一直努力突破教室的圍牆,把學生帶到戶外,帶入生活,帶向世界。二0一一年的暑假,兩位男同學去攀登布羅德峰,海拔八0五一公尺;五位畢業生帶著十二個藥物濫用的孩子,進行二十一天荒野治療課程;四位畢業生,帶領台大為期十天的冒險領導課程;一位男同學,為急難家庭募款而環島義走;兩位女同學,前往新疆旅行並蒐集夢想與希望;一位女同學在美國流浪四個月;一位聽障男同學去獨攀南湖大山;一位老師帶著十多個學生騎車環島;一位老師帶著八個學生去尼泊爾爬山,並為當地募款蓋社區儲水槽、舉辦夏令營。
這些――都是我的學生,他們見證了學習是寬廣無限的,只要激發他們學習的樂趣,認同學習的意義,他們會願意花三倍的時間來投入學習。
金魚缸裡養不出鯨魚。如果把孩子放在金魚缸裡,層層保護,仔細照料他們,可以養出有禮貌、很漂亮的金魚,但這樣的孩子可能是脆弱的,不敢面對挑戰,甚至膚淺的以為,幾株水草,就是全世界。我們應該教出大器的孩子,讓他們在大海裡學習,陪他們對話與思辯,豐富的閱讀,鼓勵獨立思考,目睹他們生命卓越的蛻變。我想看見他們變成大鯨魚,充滿自信地在世界遨遊,只有如大海般,寬廣無限的空間,才裝得下孩子無限的可能。所以,不要怕孩子冒險,帶他們離開金魚缸,進入大海裡吧。
登頂不是課程目標
我剛回國任教時,在美國學的專業完全派不上用場,因為學校教的是一些運動社會學、行銷學與休閒經營等科目。後來有機會才在實務課程中,把以前所學的戶外及平面遊戲帶進課程裡。那時不僅沒有活動器材,連戶外的器材都要向南港國中童軍團借。就這樣開始,一群人慢慢跨到戶外。後來又開了一門課——單車跨北橫,接著加入溯溪、登山、划獨木舟、建造竹筏、建繩索場,也開始接營隊及活動,舉辦冒險治療課程和治療性營隊,帶領學生去幫助中輟生、受家暴性侵的孩子、殘疾人士,以及社會各個弱勢階層。
為了讓學生擁有國際視野,所以我開了海外登山領導課程,先後進行美國國王峽谷冒險計畫、阿拉斯加遠拓獨木舟學習計畫,後來在帶領學生喜馬拉雅登山計畫的同時,也開始嘗試將服務學習放在領導力課程內,讓學生為尼泊爾蓋教室募款、和壢新醫院合作義診。之後,與好朋友成立外展教育學校(OBT),在大家的協助下,成立亞洲體驗教育學會。二00七年,除了戶外體驗教育之外,我增加了服務體驗教育,引導學生們進行各種服務計畫,包括關心全球暖化議題、幫流浪狗結紮、陪讀計畫、募書與閱讀計畫、推動無痕山林等,學生的足跡踏遍台灣各鄉各鎮,以及尼泊爾、甘肅、四川、希臘各地。
團隊合作的學習模式
回首這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我一直在思索,要教出什麼樣的孩子。我沒有發展出一套固定的模式教學,只是用心貼近學生的生命,去聽他內心深處的故事,挖掘被輕忽的能力。根據學生的需要,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
我帶領一群沒有戶外經驗的學生,經過一學期的準備及訓練,攀登喜馬拉雅山。在過程中,他們一起開會討論,學習登山技巧、訓練體能、打電話募款(學習被拒絕)、主動尋找師資(學習尋求協助與資源)、打包(學會取捨)、與家人溝通、學會風險控管、解決團隊衝突、情境演練(在重要時刻如何做決策)等。登頂不是我的課程目標。重要的是,他們在「團隊合作」模式下學習,有別於傳統競爭學習模式。
過去傳統教育總是教我們要打敗別人,學習就像賽跑,第一名只有一位,只要往前衝,不需要等待,所有人都是敵人。在這種競爭模式下成長,容易養成自私的孩子,不懂團隊合作,也沒有耐心。同事如果跟不上他的速度,就會開始抱怨,認為別人拖慢團隊速度,妨礙他的事業往上爬。這樣的心態,只會讓他失去快樂,失去人對他的敬重。
而在團隊合作模式下學習,我們的目標不是比誰第一個登頂,而是全部隊員要一起登頂。在過程中,速度快的要等慢的,經驗豐富的要等沒經驗的。爬山的時候,他們親密的相處在一起,真誠地關心伙伴的身體狀況,彼此扶持。如果有隊員必須下撤,大家會抱在一起哭泣,捨不得分開。他們眼中不再只有自己,而是會發自內心去關懷人。
在這些冒險挑戰中,學生和我的生命不斷被更新與擴張,我們對生命有新的闡述和認識。雖然說不清楚學生到底學到了什麼,但我確信他們學到的,遠比我想像得更多。
這堂課喚起學生對生命的熱情、對能力的想像,如果一群沒有經驗的人,透過學習可以攀上喜馬拉雅山,還有什麼能阻止他們登上生命的高峰呢?還有什麼能限制他們的夢想呢?
瘋狂期末考
當我成為基督徒後,本來立志要當牧師,但是上帝並沒有開啟這條路,反而帶領我進入國立體育大學教書。也許祂認為我可以把老師的工作做得更好。
我一直希望能教出具有僕人氣息與領袖特質的學生。顯然,這不是用紙筆測驗就能測得出來。
我對研究生出的期末考題,是請他們分組做專題,接著說明評分標準:一、要對社會有幫助;二、要對團隊有挑戰性;三、要有永續性。
根據這三個規則評分,學期中不考試。
若學生無法達成這三項規則,這門課稱不上領導學。我認為在教室裡的學習,不能成為唯一,必須透過實踐、反思,發展自我認同與利他服務,才能使學習內化,彰顯學習的意義與價值。培訓領導力,不是以口頭的方式授課,要學生背誦教科書,最後寫一篇報告,就能夠學會。
你可以想像,這對在傳統紙筆測驗中長大的學生來說,是多大的挑戰。但如果問我,這些年教學最大的感想是什麼,我會回答:永遠都要相信你的學生做得到。老師深信學生做得到,用這樣的信念教學,學生會感受到你對他們的信心,更會激發他們的能力。事實上,他們做得遠比我想像得更好。
在課堂上,我會先分享自己做過什麼,或以前的學長姐做過什麼,有時會邀請一些成功的典範來分享。
有一次,我分享和學生帶領盲人去登山和攀岩。如果盲人可以爬山,還有誰不能爬山。我跟學生說,我曾在喜馬拉雅山上,看見當地七歲的孩子在那裡跑上跑下,根本不當作爬山。他們跟我們並沒有什麼不同,心臟沒有比較大顆,要相信上帝創造人類的潛能。你現在做不到,並不代表未來無法做到。
然後我雙眼直盯著他們,口氣堅決地說:「你們可以做得更好。」真的,學生們相信了。他們帶領國中生參與社區關懷探訪;有一組募了幾百本書給偏遠國小,並協助整理圖書室;有一組帶四位特殊兒童去爬雪山,帶著小朋友在山上撿垃圾;有人替學校募電腦,替弱勢兒童募集鞋子;有人帶領癌症病人攀岩,結果攀完岩,病人告訴他們還想要去潛水。
有一組學生在西門町放一座巨型監牢,一名學生在裡面讀書,鐵窗外貼著「爸媽!我不要坐牢」的大海報,象徵教育被綁架了十二年。透過街頭的即興表演,傳達「做中學」及「服務學習」的教育理念。
學生們運用各式各樣的方式,表達對社會議題的關心。每一屆學生的經驗會激發下一屆學生的創意,沒有一年的期末考是一樣的。他們付出生命,並影響生命,匯集成巨大的力量。
我聽著期末考報告,學生在過程中成長,從服務對象得到回饋,體認到學習的價值。看見學生生命的轉化,心裡十分感動,眼眶也忍不住泛淚。我的學生真的很棒。
比登頂更重要的事
登山是一件非常耗費體力的活動,尤其是高海拔登山。因為體力與缺氧的緣故,更容易經歷到平地無法經驗的累。到了體力耗盡的臨界點,開始就是一連串的自我對話與自我掙扎。選擇放棄常會是第一個跑出來的念頭,然而接著出來的是更多的自我激勵、自我支持的往前力量。這兩者會在交織過程中彼此衝突,腳步在停停走走之間繼續邁進。如果不小心跌了一跤,放棄的念頭就會像落石一樣,狠狠砸在你頭上,你會望著山頂,停在那裡忍著哭的衝動,想放棄。
在爬喜馬拉雅山那年,我有個學生當時已經快五十歲了,比我年紀還大上幾歲。在登山四千公尺之後,他走路的速度,以及身體各項指數都不是很理想。我一直關心著他的身體狀況,猜想他應該無法登頂。沒想到他最後穿上冰爪,一步一步走上去。他重複揮舞著冰斧、上升、移動,三個動作,一語不發專注讓腳跨出每一步。當他每跨一步,就覺得氣力用盡,好像沒有力氣再跨下一步。但是攻頂的強烈渴望支撐著他,終於踏上銀白色的小小平台。放眼望去,周遭都是七八千公尺的山嶺,連綿不絕,一望無際的雪白。登頂,風景真的很不一樣。
我激動地拍拍他,摟著他的肩膀,除了看著一樣的風景外,還看到一個中年男子的毅力,心裡充滿感動。
人生的第一次下撤
然而不是每一次登山,所有的人都能成功登頂。當峰頂近在眼前時,來到這裡的登山者通常也已筋疲力盡,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高原反應程度不盡相同。為了增加登頂的機率,我們通常會依據速度,將隊伍分成A、B兩隊;接著看團隊狀況,評估是不是需要將B隊再拆成B、C兩隊。B隊還有機會追上登頂,但若留在C隊,就代表與登頂無望了。
二00八年帶學生去吉力馬札羅山,那是我第一次加入速度較慢的分隊,不是身體狀況不好的緣故,而是為了陪伴太太怡婷。
自從我生病之後,原本不爬山的怡婷開始陪我爬山,因為她怕我在山上會發生意外。
當爬到五千五百公尺高時,B隊需要再拆成兩隊,我很想留在還有機會登頂的B隊。但怡婷的身體不是很理想,她跟我說:「智謀,可以留下來陪我嗎?」語氣盡是疲憊。
我望著相去咫尺的頂峰,再回頭看看氣喘吁吁的妻子,回想起這幾年她對我無怨無悔地照顧,心裡湧起極大的感動──決定這次換我陪著她。那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下撤,以往爬山的目的就是為了登頂,然而在那一刻,我察覺人生有比登頂更重要的事。
也因為那一次我沒有離棄她,所以後來幾年去爬喜馬拉雅山、安娜普納峰時,她都願意陪我同行。
登上愛的頂峰
人生的第二次下撤是在二0一0年,我率領團隊陪著六龜育幼院、那瑪夏鄉的孩子遠征六一七八公尺高的青海玉珠峰,為的是幫助他們從莫拉克風災的創傷中走出來,找回重生的力量。
我們從格爾木基地營出發,在四千公尺高的地方待兩晚,完成高度適應後,開車到五千一百公尺高的基地營搭帳棚。那天晚上,我被一陣慌亂聲音驚醒。有位女同學激烈地咳嗽,我先檢查她的嘴唇是否發紺(編注:血管脫氧,使皮膚呈青色徵狀),再聽她的咳嗽是否有鑼音,檢查其心跳、血氧、血壓數據。情況不是很樂觀,我知道再這樣咳下去,恐怕會把肋骨咳斷,只好咬牙立下決定,連同另外一位高原反應嚴重的男同學,一起緊急下撤。
那位男同學和我吵起來,他說:「老師,我可以撐下去,請你相信我。」然而,我已經觀察了他幾天,雖然他的鬥志堅強,可是頭痛、嘔吐等症狀並沒有改善,行動也越來越緩慢,看著他近乎絕望的臉龐,雖然不忍心,我還是堅決命令他下撤。
但是不久前,車子才剛送走一批下撤的學生,等到回來時已是凌晨一點多。我們再度進行下撤,只是司機體力早已透支,所以這回換我開車。一路上大霧濃濃,加上對青藏公路不熟悉,我只能勉強撐起精神開車。同車的女同學知道我的身體狀況也不好,就陪著我聊天、協助注意路況。
到達格爾木基地營已是凌晨五點多,我累壞了,看到床立刻倒下睡著,睡了兩個小時後,司機的體力也恢復一些,才又換他開車載我回到五千公尺的基地營,然而我知道自己體力已到極限,需要好好休息,無法登頂了。
經歷這幾年爬山的經驗,讓我開始對登頂有不一樣的詮釋。過去我是一個登頂狂熱者,爬山就是為了登頂,為了證明自我。然而在陪伴學生的過程中,我體會到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的意義,那位女同學說,當她看見我強打精神開車的模樣,彷彿看見一個剛毅的父親形象,給她很大的愛與安全感。從妻子和學生的回饋中,讓我察覺到沒有登頂也沒有關係,下撤也是生命中重要的體驗。不管最後身體有沒有登頂,我們的心靈因著愛,早已攀上頂峰。
當下最好的決定
每當說出「下撤」兩個字的時候,我的語氣總是堅決肯定,不留有商量的空間,但心裡其實充滿不捨。我知道如果心軟把患者留下,就是讓他們的生命置於更危險的狀況。
在高海拔的山上,要下撤隊員有很多不同的因素要考量。對一個總領隊來說,要評估可承受的風險程度,是很不容易卻重要的決定。學生們為計畫付出了幾個月的心力與勞力,眼看登峰近在咫尺,身體卻不聽使喚,那種不甘心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選擇下撤是不得已的決定,在當下卻是最好的決定。
人生似乎也是如此,當我們全力以赴面對生命的許多挑戰,屢屢無法突破和解決,甚至到了不得不放棄的地步,並不代表自己失敗了。一個人能夠瞭解自己的極限,正視自己的感受,不為成功的虛名強迫自己,不正也是一種自我的突破?
也許這次沒有登頂,不代表下一次不會成功。山永遠矗立在那裡,耐心等著你;山也是你最棒的生命導師,你在探索她的同時,其實也是在探索自己。
金魚缸裡養不出鯨魚
師大畢業到國中實習的那一年,我被派去帶領放牛班。可以想像在師大學的「愛的教育」那一套,在這裡一點也派不上用場。屢勸不聽的學生,我只好用拳頭收服,面對從街頭出身,「實戰」經驗豐富的我,沒有學生能打得過。在暴力威脅之下,他們變得聽話,即便我非常不願意用暴力對待學生,卻也找不到其他辦法。時常學生做完掃除工作跑來問我:「老師,我們可不可以抽根菸?」「別讓我看到就可以。」我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當時,覺得自己被困在一個地方,沒有出路,心情極度鬱悶,所以寫了一句話:「屬於大海...
作者序
前言:登峰,故事的開始
「每個生命皆有裂縫,如此光才能透進來。」
“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 Leonard Cohen
每每觀看自己,就看到生命有許多的裂縫。記得在四歲時,為了躲避父親的家暴毆打,我一個人躲在山上的茶園好幾天;奇妙的是,經過四十年後,我竟然在台灣大學與體育大學合開了一門「獨處與生命反思」,讓兩校修課的學生,在山上獨處四天三夜學習。
原來在我小時候,生命就預備在未來行出更奇妙的事。二0一0年,教育部頒給我大專優秀教師的獎勵,我開玩笑說:「我真的是最優秀的教師,因為我四歲就在準備高等教育的教材了」。
人生是一趟非常奇妙的旅程,走的時候前方看似未知,卻在一生中早已預備,差別只在於你願不願意去傾聽生命最深刻的聲音(Voice),並願意行在這個召命(Vocation)之中。
因為家暴經驗,我從小就跟山有很深的感情,回到山裡就像回到家,感到非常的親密和溫馨。我常獨自與山對話,也常面對著山,眼淚就流下來,彷彿進入山上,就進入一份生命最深的擁抱。。
也正因為這樣,帶學生、輔導個案進入山區進行領導力或冒險治療課程,反而成為自己的專業發展。那份對山的依戀與喜愛,早已在年少時刻溶入我生命的血液,有形無形地帶我走向這一份專業「戶外領導與冒險治療」。
這十多年來,我帶領過數百位學生及輔導個案(家暴、過動、憂鬱症、失功能家庭,保護管束青少年等),進行冒險輔導與治療課程,也訓練很多社工、輔導老師與心理師,參與這樣行動導向的治療模式。如此拼命投注在這專業領域,是因為我清楚知道,幫助這群孩子,就像幫助年幼時的自己。也因這樣的感受,激發出我更多的熱情,可以不計代價花上所有時間和精力,只要他們有好一點,進步一點,得到更多滋養與療癒,我就甘心樂意地付出。
從生命陷落到成為教育典範
能夠在大學教書,對我來說是一個恩典。一個曾經中輟、混過幫派也嘗試過自殺的人,現在卻在大學當教授,聽起來的確有點突兀。
但也因為自己曾經經歷過這樣生命的陷落,因此可以讓一群學生知道,特別是我現在任教的台灣師範大學的學生(未來的老師們)知道,不是所有孩子的生命都是如此安逸與平順,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很安靜地坐在教室裡聽課十小時,並且,許多在學校被認為是偏差的孩子,背後極可能都有一些受傷或不可告人的故事,而導致目前的生命樣貌;但即便如此,每一個孩子的生命仍然都是獨特而有價值的。
在台師大這兩年,我逐漸體會,當一個老師,可以成為這些學生的生命典範,並影響他們未來的教育工作三、四十年,更多影響著未來他們的學生。正如我的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已過世的翁景民老師,他的生命深深影響到我,也成為我教育上的重要典範。
這幾年,很幸運獲得教育部的補助,參訪了一些國家推動青少年領袖培育的願景與方法,眼界也因此被開展,不再以島嶼思維來思想台灣青年培育,而更以國際視野、僕人領導、國際公民角度,來實踐行動體驗的學習方式。
三年前,我成立華人磐石領袖協會,在尼泊爾、印度與泰北從事教育、經濟與公共衛生的社區轉化方案,推動國際青年志工服務,至今總共帶領了五、六百人,前往該地服務學習,透過參與服務和公共論壇的對話,讓孩子的服務觀、國際觀、領導力都充分被訓練與開啟。也成立了磐石青年領袖學院,讓孩子可以對世界有更多的認識,這是我在退休前想為青少年所做的一些事。
這本書的出版,謝謝格子外面出版社的堅持,在我極其忙碌的生活中,花了很多年終於才得以完成。希望透過本書,讓我們知道教育可以很不一樣,領導力培育可以很不一樣,思維可以很不一樣,更重要的是每個人生命可以很不一樣。
前言:登峰,故事的開始
「每個生命皆有裂縫,如此光才能透進來。」
“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 Leonard Cohen
每每觀看自己,就看到生命有許多的裂縫。記得在四歲時,為了躲避父親的家暴毆打,我一個人躲在山上的茶園好幾天;奇妙的是,經過四十年後,我竟然在台灣大學與體育大學合開了一門「獨處與生命反思」,讓兩校修課的學生,在山上獨處四天三夜學習。
原來在我小時候,生命就預備在未來行出更奇妙的事。二0一0年,教育部頒給我大專優秀教師的獎勵,我開玩笑說:「我真的是最優秀...
目錄
推薦序
前言:登峰故事的開始
Ch1夢想‧向世界冒險
1-1.金魚缸裡養不出鯨魚
1-2登頂不是課程目標
1-3瘋狂期末考
1-4一點也不休閒
1-5 跨出舒適區
Ch2學習‧登峰行前訓練
2-1 攀爬內心的高峰
2-2 來自四面八方的隊員
2-3 自主學習
2-4 再打下一通電話
2-5服務學習
2-6 和媒體打交道
2-7 冒險、風險與危險
2-8 把磚頭疊在腳下
2-9 說不出口的遺憾
2-10 寫遺書這件事
2-11 饒恕
Ch3冒險‧邁向顛峰之路
3-1打包
3-2 Leader of the day
3-3 The buddy system
3-4 雪巴人,另一種人類
3-5 凡走過,「避」留下痕跡
3-6 高山讀書會
3-7 軟弱
3-8 比登頂更重要的事
3-9 獨處
3-10 遠征後低潮症候群
Ch4下山‧全新的眼光
4-1 生命的三個轉彎
4-2 焦點對了,不需在意的事就模糊了。
4-3 脫掉專業的白袍
4-4 關心社區的需要.
4-5 別用成績定義優秀
後記:繼續冒險,永不落幕
附錄:學生們的故事
1 生命,可以不再一樣 / 顧明翰
2 從高關懷少年到夢想實踐家 / 吳佳穎
3 謝謝老師,陪我走夢想的路程 / 詹上逸
推薦序
前言:登峰故事的開始
Ch1夢想‧向世界冒險
1-1.金魚缸裡養不出鯨魚
1-2登頂不是課程目標
1-3瘋狂期末考
1-4一點也不休閒
1-5 跨出舒適區
Ch2學習‧登峰行前訓練
2-1 攀爬內心的高峰
2-2 來自四面八方的隊員
2-3 自主學習
2-4 再打下一通電話
2-5服務學習
2-6 和媒體打交道
2-7 冒險、風險與危險
2-8 把磚頭疊在腳下
2-9 說不出口的遺憾
2-10 寫遺書這件事
2-11 饒恕
Ch3冒險‧邁向顛峰之路
3-1打包
3-2 Leader of the day
3-3 The buddy system
3-4 雪巴人,另一種人類
3-5 凡走過,「避」留下痕跡
...
商品資料
出版社:格子外面出版日期:2015-03-31ISBN/ISSN:978986903436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08頁開數:17*22公分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