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彼得‧杜拉克
定價:NT$ 320
優惠價:79 折,NT$ 252
優惠截止日:至2025年03月31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2
AI 閱讀精靈歐叩比O'copy,開啟全新的閱讀體驗,讓閱讀更智慧!
想與書籍對話,探索每一頁的智慧嗎?
"Talk to the Books" 讓您輕鬆提問,快速找到書中的精華。不論是日常閱讀還是學習精進,AI 閱讀精靈歐叩比 O'copy 將成為您的最佳夥伴。
現在就開啟全新的閱讀體驗,讓知識隨時為您所用!
為什麼非營利組織不支薪的志工工作會吸引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參與?
為什麼愈來愈多人或企業願意將自己的使命與理想發展為社會企業?
無論是非營利組織或社會企業,在今天的社會已成為日益重要的力量。
「非營利組織」一詞最早由彼得‧杜拉克提出,本書為杜拉克有關非營利組織成功管理的經典作品(原書名為《彼得‧杜拉克:使命與領導》)。他認為,非營利組織因為沒有傳統的商業底線,他們的管理不是靠「利潤動機」的驅使,而是藉由「使命」的凝聚力和引導,透過管理的理念架構和技巧,制定具體可行的目標、計畫和策略,俾使造福人群的使命能順利達成。
然而無論有多神聖的使命感、多崇高的理想、多熱血的奉獻心,都必須具備「機會」、「能力」「認同與投入感」才能落實。因此,杜拉克在書中提出了五大課題,包括「領袖的角色」、「行銷和發展的有效策略」、「經營績效與評估」、「人力資源與人際關係」、「自我發展」,並收錄與美國九大非營利組織管理者的訪談,引導已投入非營利組織和社會企業的人或即將加入其中的人,具體落實使命與自我發展。
作者簡介:
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
1909年出生於維也納,2005年過世。著作多達四、五十本,發行遍及全球130多個國家, 涵蓋管理、經濟、政治及社會學等各方面,最受推崇的是他在管理學的原創概念。「目標管理」、「顧客導向」、「知識工作者」、「後資本主義社會」等等,都是杜拉克率先提出的創見。
本書奠定他大師級的不朽地位,之後的著作則建構了他在現代管理學上的根基,因而被稱為「現代管理學之父」。
英特爾總裁葛洛夫(Andrew Grove)說:「杜拉克是一盞指引我們的明燈,他的著作讓我們走出迷霧、找到方向。」
美國《商業週刊》稱讚他為:「當代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師。」
《華爾街日報》:「杜拉克是企業管理的導師。」
《經濟學人》:「大師中的大師。」
譯者簡介:
余佩珊
出生於台灣省台北市,曾定居香港,完成高中及大學教育。香港中文大學學士,密西根州立大學廣告碩士,辛辛那提大學行銷學博士。曾任香港星島日報記者及專欄作家。目前任教於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系,開設行銷管理、國際行銷管理推廣策略、行銷研究等課程。
名人推薦:
20週年紀念版特別推薦
朱平(生意人、悅日人、漣漪人)
李永豐(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
張明正(趨勢科技董事長,若水國際董事長)
楊儒門(248農學市集召集人)
好評推薦
胡忠信(歷史學者、政治評論者)
許士軍(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
詹文明(彼得‧杜拉克的入門弟子)
鄧佩瑜(群我倫理促進會祕書長)
(以上依姓名筆劃排序)
朱平(生意人、悅日人、漣漪人)
彼得‧杜拉克常問這個問題:「你希望別人怎麼記得你?」這個問題會引導你先改變自己、看到自己可以變成什麼樣的人。……相信未來會有一群三十歲左右的年輕優秀人才參與非營利組織,他們並不認為金錢是唯一能激發工作熱情的條件;他們將是少數能改變世界的一群人,知道自己可以改變成什麼樣的人。
胡忠信(政治評論者)
在企業管理的叢林裡,杜拉克就是雄獅,他的威儀與遠景,塑造了企業文化的走向;正如西方思想界的教父們,杜拉克是管理學界的首席教父,是第一流的趨勢大師,有著深厚的人文素養與宗教關懷,杜拉克才會提出「使命與領導」,強調「非營利組織」的管理方法,使「志工、社區、願景」三位一體合一,深化政府、企業以外「社會部門」(第三部門)的重要與趨向。
張明正(若水國際董事長)
《彼得.杜拉克非營利組織管理聖經》涵蓋的層面很完整而且全面,不單單是一本企管書,更是一部管理經典。……可以說,《彼得.杜拉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聖經》這本書著實讓我獲益良多,更讓我屢屢從挫折中警醒。
許士軍(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
杜拉克心目中的管理和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並非將管理視為一種營利機構的工具,而是視為一種社會機構中的核心功能。……他認為,只有從這種觀點,人們才能了解,為什麼「非營利組織」──而非如他早期所寄望的企業──會成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以及為什麼即使是企業,也要向「非營利組織」學習如何管理之根本道理所在。
楊儒門(248農學市集召集人)
一如《彼得.杜拉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聖經》書中所提到的:「你必須具備三樣條件:機會、能力、認同與投入感!」原來不是只有熱情就好,還要有能力。經過整理之後才發現,有理念和熱情是重要的,更關鍵的是有能力和實踐力!
詹文明(彼得‧杜拉克的入門弟子):
杜拉克點出「你對世人的貢獻是什麼?」正是本書的核心概念。……不論是針對非營利組織、政府部門,甚至是企業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也是各位主管必修的工具書。
鄧佩瑜(群我倫理促進會祕書長)
我覺得這本書內容扎實,編寫風格特殊,字裡行間處處蘊涵著非營利組織應秉持的價值觀和倫理觀,仍然具有高度的啟發性和參考性。
【新版推薦一】
上善若水、不與人爭,才是社會企業成功之母
張明正
同樣是蓋教堂,第一位石匠說:他是在做一件時薪兩百元的工作;第二位說:他是在蓋教堂;第三位則說:他是在榮耀上帝。從企業管理的角度看,如果能讓員工用「蓋教堂」的心情為公司賣命,老闆就要感謝上帝了。
宗教團體可以做到第三位石匠的層次,但如果它的vision(願景)跑掉了,社會大眾又不願監督,結果也是白費工夫。
《彼得.杜拉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聖經》這本書所要?述的,就是告訴企業經營者如何讓員工達到第三位石匠的層次。
杜拉克很晚才開始寫書,本書雖是他較早的著作,但它涵蓋的層面很完整而且全面,不單單是一本企管書,更是一部管理經典。杜拉克首先談及願景,把個人和別人的關係處理好,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來規畫組織策略,接著思考執行方法。書中還提到KPI(績效指標),詳加說明了相關的執行方案。此外也談到決策的方法,包括「做」或「不做」的選擇。
從企業主管的角度來看,先談願景(而不是管理細則),就不會陷入枝節問題中。而「願景」與「做或不做」這兩項提示,對我從事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的幫助可說影響甚大。
先來說說「願景」。願景讓我從另一個角度來衡量成功。過去做生意時,成功的標準很簡單,不外乎利潤、股東權益等,從事社會企業就不能為賺錢而賺錢了。但做社會企業也不能只憑著「一念之善」,否則經營過程就不夠透明,而且經營策略模糊不清。行善要能時時自我反省,如此才不會缺乏即時訊息回饋(一如營利企業有賺不賺錢的回饋),就像有一面鏡子來看到自己的缺點。
本書中談的願景就是提醒我們,做社會企業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心,而不是單憑一念。因為有了這層體悟,回想當年到越南種樹,雖是好事一件,但沒有考慮到自己欠缺造林專長,導致事倍功半。這件事也讓我了解到,土地、樹木、農人和商場、科技、企管碩士根本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彼此心裡追求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當時我完全不了解,原來營利企業和非營利組織的願景是不同的,而且我不知道經營社會企業不只是要向股東負責而已,更不知道應該順勢而為。一路以來自以為是之後的結果,就是跑出一大堆始料未及的後果,特別是當周邊的人都在稱讚你做得好的時候,那也正是你最危險的時候。
過去做生意是就事論事,加上我從事科技業,總以為世事皆可料,凡事可用理性解決,殊不知營利公司就是以利潤為本,講求競爭機制,而且內部有等級觀念。然而從事社會企業則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我覺得若水國際過去是屢戰屢敗,有如散彈打鳥以的只知道接受各方創業創新方案,但做起來很辛苦。在虧了上億資金、嘗試過三十多種商業模式(失敗三十多次)後,現在才了解到願景的差異性。我做社會企業追求的應該是「上善若水」。行善要像水一樣,沒有固定不變的形式,沒有偏好的品味;行善要像水一樣向下流,到人們需要的地方去,不與人爭。總而言之,就是利萬物而不爭。
接著談談本書的另一項提示「做或不做的決策選擇」。
若水國際現在推動的身障人士在家就業模式,說穿了就是「經過三十多次的『做』之後,而決定的『不做』。」但過去我只想到要「做」什麼,結果大大失敗。
如今若水國際的身障者在家就業方案,首先要求的是「有利於生」,不做會造成身障者心理壓力的工作。原先身障者是在家接聽客服電話,然而這種接單模式須直接面對客戶的抱怨,如此會造成身障者的心理壓力。所以儘管採用語音服務的接單較多,我們也決定捨棄不用,而改用LINE或微信等文字形式的客服。
其次,我們不做目前非營利組織已經做得很好的項目,而是專注在與軟硬體投資和雲端科技有關的新興事業,譬如2D建築模型轉換成3D資料處理的新型工作。
第三,為了要讓身障者的工作在市場上有可持續性,我們不會讓客戶知道他所面對的是身障者提供的服務。同時,為了讓身障者的服務能有市場競爭力,我們寧可雇用兩位身障者來完成一件正常人能做的工作,或是擬定更詳細的標準作業程序,或是提供身障者更長的培訓(對正常人來說,一件工作只需兩個月的培訓,對身障者而言則需要六個月)。總之,我們不希望客戶是因為同情而採用身障者的服務。
唯有這樣,我們才能讓身障者、志工、客戶三方能長久地合作下去。
可以說,《彼得.杜拉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聖經》這本書著實讓我獲益良多,更讓我屢屢從挫折中警醒。
「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對於世界的貢獻不只在管理學方面,他創造了「知識工作者」一詞,從他的理論體系完整來看,其實更像是一位哲學家,他的理論層次幾乎已經超越了企業管理的層次。
我曾會見過杜拉克夫人,也參觀過杜拉克在加州的書房,我覺得杜拉克已經把商業理論的研究提升到中國人所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充分反映出一位君子的覺醒,發揚正向德行,帶著使命感,這在注重物質文明的歐美社會中,實在非常難得。(本文由蕭遠松採訪整理)
(張明正,趨勢科技董事長,若水國際董事長)
新版推薦二
年輕人準備好了嗎?
朱平
彼得‧杜拉克時常會問這個問題:「您希望別人怎麼記得您?」這個問題會引導您先改變自己、看到自己可以變成什麼樣的人。同樣地,如果有人在您六十歲時問您:「您對這個世界的貢獻是什麼?」您的答案會是什麼呢?真的很謝謝遠流出版公司再一次出版這本經典著作《彼得‧杜拉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聖經》(原書名為《彼得‧杜拉克:使命與領導》),也讓我有機會重新閱讀一次。
台灣現在的顯學是「社會企業」,政府、民間一起努力將培育「社會企業」的大環境弄好,這絕對是一個對的方向。我也一直倡議這個對台灣年輕人有致命吸引力的社會創新及經營模式的創新運動。但最近我另外提出了非營利組織仍有其必須存在的價值,最怕的就是在社會企業的浪潮中,將非營利組織轉型成社會企業。
我們甚至應該重新倡議慈善捐贈。有許多事真的不能談效率、自給自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仍然需要慈善家,而不是鼓勵每個人都成為社會企業家。因此,如何經營管理一個充滿活力、持續創新的非營利組織或慈善事業,就是一個最艱難的挑戰;我個人認為,這比社會企業的經營更難上數倍。
讓人高興的是,已看到愈來愈多優秀的年輕人決定加入非營利組織及社會企業。除了用「使命」身教來領導外,不可否認地,在二○一五年的今天,由於社群媒體與無所不在的手機移動平台,讓非營利組織有了一個連彼得‧杜拉克都未曾預期的一個大翻轉,但是使命、策略、績效、人力、自我發展仍是非營利組織的王道;不變的是,決定非營利組織成敗的最終關鍵,仍在於能否吸引和留住人才。
徒有愛心、善心、行動力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多跨領域,而且能分析數據並用圖表解說,以及製作兩分鐘以內的病毒影片來感動人,用數據證明非營利組織對社會的影響度分析,用行為經濟學來影響大眾對非營利組織的支持。我們的大學有教學生如何將生命中所發生看似不相關的點點滴滴串聯起來嗎?我們的年輕人準備好了嗎?
營利事業與非營利事業之經營管理模式的區別正在縮小,因為愈來愈多人尋求更高的人生使命及生命價值,他們發現金錢、權力並不是成功的唯一定義。
我一直相信,未來會有一群三十歲左右的年輕優秀人才參與非營利組織,他們並不認為金錢是唯一能激發工作熱情的條件;他們將是少數能改變世界的一群人,知道自己可以改變成什麼樣的人,也已經準備好在他們六十歲時可以回答,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貢獻是什麼了。
PS.建議可延伸閱讀行動主義者及籌款家丹‧帕洛塔(Dan Pallotta) 在TED 的一場演說,網址為http://www.ted.com/talks/dan_pallotta_the_way_we_think_about_charity_is_dead_wrong。
(朱平,生意人、悅日人、漣漪人)
新版推薦三
做對的事,而且把對的事做好
楊儒門
一直以來都記得朋友所說的,社會企業和企業的不同在於賺錢之後不分配或少量的分配,但相同的是,做事的態度要跟企業一樣。之前一直在想,既然如此,那該如何陳述呢?
許多時候我們都只具備了理念和熱誠,卻忽略另外一個重點,就是能力和實踐力,我們只是在做,但沒有做好。過程是很重要的,對社會運動來說,手段的正確性比結果來得重要,但社會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成果上。市集剛開始時也面臨這個問題,自己覺得很努力,但是社會不見得支持,詢問朋友後才發現,理念的形成需要有社會相同的「認同感」,而不是一小群人自我開心和自我滿足。
看到《彼得‧杜拉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聖經》這書中寫到,「把注意力放在職責上,而不要放在你自己身上」的時候,不禁笑了出來,這就是長期以來自己一直無法想像的事情,常常是我在做事的時候,社會不見得會看到,卻只是「關心」所謂「白米炸彈客」這個人,忘了這個人所想要做的事情。所以,之後告訴大家,叫什麼都不是重點,「我只是個路旁經過的小楊。」我怎麼樣並不在乎,在乎的是所做的事情,社會是否認同與支持,關心的人是否得到應有的照顧和重視!
「長期和短程目標,大方向和細微末節間取得平衡。」市集剛創立的時候,就有人會問:那你要做什麼?一開始都會覺得好瞎,市集明天能不能繼續存在都是一個問題了,誰管得到下個月要幹嘛?久了之後才發現,往前走的時候如果沒有事先規畫與討論,尤其在社會企業的團體裡,很容易會發生紛爭,因為多數的夥伴是從事社會運動的,簡單來說就是不喜歡「政府與企業」,但是在推廣農業的過程裡,總是難免會和政府與企業合作,如果事先沒有一個良好的溝通,往往成為組織分裂的主因。而市集也發生過類似情形,在激烈的爭吵與不愉快中,為什麼要做市集?出發點是什麼?如果是為了讓農業變得更好的大前題下,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討論的。
「你對世人的貢獻是什麼?」這句話就常讓我想到,有許多學生很好玩,一直問我市集可以幫忙農友們做什麼?行銷、品牌、包裝、設計……這就讓我想到合樸農學市集的孟凱所講的:「關心的事很多,影響力有限!」我的想法是,市集地上的垃圾不撿,整天都想去海邊撿海漂垃圾,這是怎麼一回事?!
一如書中所提到的:「你必須具備三樣條件:機會、能力、認同與投入感!」原來不是只有熱情就好,還要有能力。經過整理之後才發現,有理念和熱情是重要的,更關鍵的是有能力和實踐力!去學校演講的時候,學生總會問我,那要怎麼做呢?我的回答就是:「做對的事,把對的事做好!」
(楊儒門,248農學市集召集人。)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5折208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1 |
6折 | 2 |
7折以上 | 0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4折 | 1 |
5折 | 14 |
6折 | 2 |
7折 | 3 |
7折以上 | 1 |
8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彼得‧杜拉克
優惠價: 79 折, NT$ 252 NT$ 320
優惠截止日:至2025年03月31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2
AI 閱讀精靈歐叩比O'copy,開啟全新的閱讀體驗,讓閱讀更智慧!
想與書籍對話,探索每一頁的智慧嗎?
"Talk to the Books" 讓您輕鬆提問,快速找到書中的精華。不論是日常閱讀還是學習精進,AI 閱讀精靈歐叩比 O'copy 將成為您的最佳夥伴。
現在就開啟全新的閱讀體驗,讓知識隨時為您所用!
為什麼非營利組織不支薪的志工工作會吸引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參與?
為什麼愈來愈多人或企業願意將自己的使命與理想發展為社會企業?
無論是非營利組織或社會企業,在今天的社會已成為日益重要的力量。
「非營利組織」一詞最早由彼得‧杜拉克提出,本書為杜拉克有關非營利組織成功管理的經典作品(原書名為《彼得‧杜拉克:使命與領導》)。他認為,非營利組織因為沒有傳統的商業底線,他們的管理不是靠「利潤動機」的驅使,而是藉由「使命」的凝聚力和引導,透過管理的理念架構和技巧,制定具體可行的目標、計畫和策略,俾使造福人群的使命能順利達成。
然而無論有多神聖的使命感、多崇高的理想、多熱血的奉獻心,都必須具備「機會」、「能力」「認同與投入感」才能落實。因此,杜拉克在書中提出了五大課題,包括「領袖的角色」、「行銷和發展的有效策略」、「經營績效與評估」、「人力資源與人際關係」、「自我發展」,並收錄與美國九大非營利組織管理者的訪談,引導已投入非營利組織和社會企業的人或即將加入其中的人,具體落實使命與自我發展。
作者簡介:
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
1909年出生於維也納,2005年過世。著作多達四、五十本,發行遍及全球130多個國家, 涵蓋管理、經濟、政治及社會學等各方面,最受推崇的是他在管理學的原創概念。「目標管理」、「顧客導向」、「知識工作者」、「後資本主義社會」等等,都是杜拉克率先提出的創見。
本書奠定他大師級的不朽地位,之後的著作則建構了他在現代管理學上的根基,因而被稱為「現代管理學之父」。
英特爾總裁葛洛夫(Andrew Grove)說:「杜拉克是一盞指引我們的明燈,他的著作讓我們走出迷霧、找到方向。」
美國《商業週刊》稱讚他為:「當代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師。」
《華爾街日報》:「杜拉克是企業管理的導師。」
《經濟學人》:「大師中的大師。」
譯者簡介:
余佩珊
出生於台灣省台北市,曾定居香港,完成高中及大學教育。香港中文大學學士,密西根州立大學廣告碩士,辛辛那提大學行銷學博士。曾任香港星島日報記者及專欄作家。目前任教於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系,開設行銷管理、國際行銷管理推廣策略、行銷研究等課程。
名人推薦:
20週年紀念版特別推薦
朱平(生意人、悅日人、漣漪人)
李永豐(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
張明正(趨勢科技董事長,若水國際董事長)
楊儒門(248農學市集召集人)
好評推薦
胡忠信(歷史學者、政治評論者)
許士軍(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
詹文明(彼得‧杜拉克的入門弟子)
鄧佩瑜(群我倫理促進會祕書長)
(以上依姓名筆劃排序)
朱平(生意人、悅日人、漣漪人)
彼得‧杜拉克常問這個問題:「你希望別人怎麼記得你?」這個問題會引導你先改變自己、看到自己可以變成什麼樣的人。……相信未來會有一群三十歲左右的年輕優秀人才參與非營利組織,他們並不認為金錢是唯一能激發工作熱情的條件;他們將是少數能改變世界的一群人,知道自己可以改變成什麼樣的人。
胡忠信(政治評論者)
在企業管理的叢林裡,杜拉克就是雄獅,他的威儀與遠景,塑造了企業文化的走向;正如西方思想界的教父們,杜拉克是管理學界的首席教父,是第一流的趨勢大師,有著深厚的人文素養與宗教關懷,杜拉克才會提出「使命與領導」,強調「非營利組織」的管理方法,使「志工、社區、願景」三位一體合一,深化政府、企業以外「社會部門」(第三部門)的重要與趨向。
張明正(若水國際董事長)
《彼得.杜拉克非營利組織管理聖經》涵蓋的層面很完整而且全面,不單單是一本企管書,更是一部管理經典。……可以說,《彼得.杜拉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聖經》這本書著實讓我獲益良多,更讓我屢屢從挫折中警醒。
許士軍(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
杜拉克心目中的管理和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並非將管理視為一種營利機構的工具,而是視為一種社會機構中的核心功能。……他認為,只有從這種觀點,人們才能了解,為什麼「非營利組織」──而非如他早期所寄望的企業──會成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以及為什麼即使是企業,也要向「非營利組織」學習如何管理之根本道理所在。
楊儒門(248農學市集召集人)
一如《彼得.杜拉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聖經》書中所提到的:「你必須具備三樣條件:機會、能力、認同與投入感!」原來不是只有熱情就好,還要有能力。經過整理之後才發現,有理念和熱情是重要的,更關鍵的是有能力和實踐力!
詹文明(彼得‧杜拉克的入門弟子):
杜拉克點出「你對世人的貢獻是什麼?」正是本書的核心概念。……不論是針對非營利組織、政府部門,甚至是企業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也是各位主管必修的工具書。
鄧佩瑜(群我倫理促進會祕書長)
我覺得這本書內容扎實,編寫風格特殊,字裡行間處處蘊涵著非營利組織應秉持的價值觀和倫理觀,仍然具有高度的啟發性和參考性。
【新版推薦一】
上善若水、不與人爭,才是社會企業成功之母
張明正
同樣是蓋教堂,第一位石匠說:他是在做一件時薪兩百元的工作;第二位說:他是在蓋教堂;第三位則說:他是在榮耀上帝。從企業管理的角度看,如果能讓員工用「蓋教堂」的心情為公司賣命,老闆就要感謝上帝了。
宗教團體可以做到第三位石匠的層次,但如果它的vision(願景)跑掉了,社會大眾又不願監督,結果也是白費工夫。
《彼得.杜拉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聖經》這本書所要?述的,就是告訴企業經營者如何讓員工達到第三位石匠的層次。
杜拉克很晚才開始寫書,本書雖是他較早的著作,但它涵蓋的層面很完整而且全面,不單單是一本企管書,更是一部管理經典。杜拉克首先談及願景,把個人和別人的關係處理好,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來規畫組織策略,接著思考執行方法。書中還提到KPI(績效指標),詳加說明了相關的執行方案。此外也談到決策的方法,包括「做」或「不做」的選擇。
從企業主管的角度來看,先談願景(而不是管理細則),就不會陷入枝節問題中。而「願景」與「做或不做」這兩項提示,對我從事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的幫助可說影響甚大。
先來說說「願景」。願景讓我從另一個角度來衡量成功。過去做生意時,成功的標準很簡單,不外乎利潤、股東權益等,從事社會企業就不能為賺錢而賺錢了。但做社會企業也不能只憑著「一念之善」,否則經營過程就不夠透明,而且經營策略模糊不清。行善要能時時自我反省,如此才不會缺乏即時訊息回饋(一如營利企業有賺不賺錢的回饋),就像有一面鏡子來看到自己的缺點。
本書中談的願景就是提醒我們,做社會企業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心,而不是單憑一念。因為有了這層體悟,回想當年到越南種樹,雖是好事一件,但沒有考慮到自己欠缺造林專長,導致事倍功半。這件事也讓我了解到,土地、樹木、農人和商場、科技、企管碩士根本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彼此心裡追求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當時我完全不了解,原來營利企業和非營利組織的願景是不同的,而且我不知道經營社會企業不只是要向股東負責而已,更不知道應該順勢而為。一路以來自以為是之後的結果,就是跑出一大堆始料未及的後果,特別是當周邊的人都在稱讚你做得好的時候,那也正是你最危險的時候。
過去做生意是就事論事,加上我從事科技業,總以為世事皆可料,凡事可用理性解決,殊不知營利公司就是以利潤為本,講求競爭機制,而且內部有等級觀念。然而從事社會企業則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我覺得若水國際過去是屢戰屢敗,有如散彈打鳥以的只知道接受各方創業創新方案,但做起來很辛苦。在虧了上億資金、嘗試過三十多種商業模式(失敗三十多次)後,現在才了解到願景的差異性。我做社會企業追求的應該是「上善若水」。行善要像水一樣,沒有固定不變的形式,沒有偏好的品味;行善要像水一樣向下流,到人們需要的地方去,不與人爭。總而言之,就是利萬物而不爭。
接著談談本書的另一項提示「做或不做的決策選擇」。
若水國際現在推動的身障人士在家就業模式,說穿了就是「經過三十多次的『做』之後,而決定的『不做』。」但過去我只想到要「做」什麼,結果大大失敗。
如今若水國際的身障者在家就業方案,首先要求的是「有利於生」,不做會造成身障者心理壓力的工作。原先身障者是在家接聽客服電話,然而這種接單模式須直接面對客戶的抱怨,如此會造成身障者的心理壓力。所以儘管採用語音服務的接單較多,我們也決定捨棄不用,而改用LINE或微信等文字形式的客服。
其次,我們不做目前非營利組織已經做得很好的項目,而是專注在與軟硬體投資和雲端科技有關的新興事業,譬如2D建築模型轉換成3D資料處理的新型工作。
第三,為了要讓身障者的工作在市場上有可持續性,我們不會讓客戶知道他所面對的是身障者提供的服務。同時,為了讓身障者的服務能有市場競爭力,我們寧可雇用兩位身障者來完成一件正常人能做的工作,或是擬定更詳細的標準作業程序,或是提供身障者更長的培訓(對正常人來說,一件工作只需兩個月的培訓,對身障者而言則需要六個月)。總之,我們不希望客戶是因為同情而採用身障者的服務。
唯有這樣,我們才能讓身障者、志工、客戶三方能長久地合作下去。
可以說,《彼得.杜拉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聖經》這本書著實讓我獲益良多,更讓我屢屢從挫折中警醒。
「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對於世界的貢獻不只在管理學方面,他創造了「知識工作者」一詞,從他的理論體系完整來看,其實更像是一位哲學家,他的理論層次幾乎已經超越了企業管理的層次。
我曾會見過杜拉克夫人,也參觀過杜拉克在加州的書房,我覺得杜拉克已經把商業理論的研究提升到中國人所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充分反映出一位君子的覺醒,發揚正向德行,帶著使命感,這在注重物質文明的歐美社會中,實在非常難得。(本文由蕭遠松採訪整理)
(張明正,趨勢科技董事長,若水國際董事長)
新版推薦二
年輕人準備好了嗎?
朱平
彼得‧杜拉克時常會問這個問題:「您希望別人怎麼記得您?」這個問題會引導您先改變自己、看到自己可以變成什麼樣的人。同樣地,如果有人在您六十歲時問您:「您對這個世界的貢獻是什麼?」您的答案會是什麼呢?真的很謝謝遠流出版公司再一次出版這本經典著作《彼得‧杜拉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聖經》(原書名為《彼得‧杜拉克:使命與領導》),也讓我有機會重新閱讀一次。
台灣現在的顯學是「社會企業」,政府、民間一起努力將培育「社會企業」的大環境弄好,這絕對是一個對的方向。我也一直倡議這個對台灣年輕人有致命吸引力的社會創新及經營模式的創新運動。但最近我另外提出了非營利組織仍有其必須存在的價值,最怕的就是在社會企業的浪潮中,將非營利組織轉型成社會企業。
我們甚至應該重新倡議慈善捐贈。有許多事真的不能談效率、自給自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仍然需要慈善家,而不是鼓勵每個人都成為社會企業家。因此,如何經營管理一個充滿活力、持續創新的非營利組織或慈善事業,就是一個最艱難的挑戰;我個人認為,這比社會企業的經營更難上數倍。
讓人高興的是,已看到愈來愈多優秀的年輕人決定加入非營利組織及社會企業。除了用「使命」身教來領導外,不可否認地,在二○一五年的今天,由於社群媒體與無所不在的手機移動平台,讓非營利組織有了一個連彼得‧杜拉克都未曾預期的一個大翻轉,但是使命、策略、績效、人力、自我發展仍是非營利組織的王道;不變的是,決定非營利組織成敗的最終關鍵,仍在於能否吸引和留住人才。
徒有愛心、善心、行動力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多跨領域,而且能分析數據並用圖表解說,以及製作兩分鐘以內的病毒影片來感動人,用數據證明非營利組織對社會的影響度分析,用行為經濟學來影響大眾對非營利組織的支持。我們的大學有教學生如何將生命中所發生看似不相關的點點滴滴串聯起來嗎?我們的年輕人準備好了嗎?
營利事業與非營利事業之經營管理模式的區別正在縮小,因為愈來愈多人尋求更高的人生使命及生命價值,他們發現金錢、權力並不是成功的唯一定義。
我一直相信,未來會有一群三十歲左右的年輕優秀人才參與非營利組織,他們並不認為金錢是唯一能激發工作熱情的條件;他們將是少數能改變世界的一群人,知道自己可以改變成什麼樣的人,也已經準備好在他們六十歲時可以回答,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貢獻是什麼了。
PS.建議可延伸閱讀行動主義者及籌款家丹‧帕洛塔(Dan Pallotta) 在TED 的一場演說,網址為http://www.ted.com/talks/dan_pallotta_the_way_we_think_about_charity_is_dead_wrong。
(朱平,生意人、悅日人、漣漪人)
新版推薦三
做對的事,而且把對的事做好
楊儒門
一直以來都記得朋友所說的,社會企業和企業的不同在於賺錢之後不分配或少量的分配,但相同的是,做事的態度要跟企業一樣。之前一直在想,既然如此,那該如何陳述呢?
許多時候我們都只具備了理念和熱誠,卻忽略另外一個重點,就是能力和實踐力,我們只是在做,但沒有做好。過程是很重要的,對社會運動來說,手段的正確性比結果來得重要,但社會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成果上。市集剛開始時也面臨這個問題,自己覺得很努力,但是社會不見得支持,詢問朋友後才發現,理念的形成需要有社會相同的「認同感」,而不是一小群人自我開心和自我滿足。
看到《彼得‧杜拉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聖經》這書中寫到,「把注意力放在職責上,而不要放在你自己身上」的時候,不禁笑了出來,這就是長期以來自己一直無法想像的事情,常常是我在做事的時候,社會不見得會看到,卻只是「關心」所謂「白米炸彈客」這個人,忘了這個人所想要做的事情。所以,之後告訴大家,叫什麼都不是重點,「我只是個路旁經過的小楊。」我怎麼樣並不在乎,在乎的是所做的事情,社會是否認同與支持,關心的人是否得到應有的照顧和重視!
「長期和短程目標,大方向和細微末節間取得平衡。」市集剛創立的時候,就有人會問:那你要做什麼?一開始都會覺得好瞎,市集明天能不能繼續存在都是一個問題了,誰管得到下個月要幹嘛?久了之後才發現,往前走的時候如果沒有事先規畫與討論,尤其在社會企業的團體裡,很容易會發生紛爭,因為多數的夥伴是從事社會運動的,簡單來說就是不喜歡「政府與企業」,但是在推廣農業的過程裡,總是難免會和政府與企業合作,如果事先沒有一個良好的溝通,往往成為組織分裂的主因。而市集也發生過類似情形,在激烈的爭吵與不愉快中,為什麼要做市集?出發點是什麼?如果是為了讓農業變得更好的大前題下,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討論的。
「你對世人的貢獻是什麼?」這句話就常讓我想到,有許多學生很好玩,一直問我市集可以幫忙農友們做什麼?行銷、品牌、包裝、設計……這就讓我想到合樸農學市集的孟凱所講的:「關心的事很多,影響力有限!」我的想法是,市集地上的垃圾不撿,整天都想去海邊撿海漂垃圾,這是怎麼一回事?!
一如書中所提到的:「你必須具備三樣條件:機會、能力、認同與投入感!」原來不是只有熱情就好,還要有能力。經過整理之後才發現,有理念和熱情是重要的,更關鍵的是有能力和實踐力!去學校演講的時候,學生總會問我,那要怎麼做呢?我的回答就是:「做對的事,把對的事做好!」
(楊儒門,248農學市集召集人。)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1 |
6折 | 2 |
7折以上 | 0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4折 | 1 |
5折 | 14 |
6折 | 2 |
7折 | 3 |
7折以上 | 1 |
8折以上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5折208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