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在手,神遊印度上下5000年文明發展歷程
盡覽地理、種族、宗教、神話、文化、文學、哲學、歷史、科學、藝術、建築……
全視野、詳實、完整呈現文明古國風采
★★★感謝讀者支持,重新推出全新修訂版★★★
★★★欲了解印度歷史的大朋友小朋友必備的參考書★★★
★★★投資新興市場者一定要知道★★★
★★★深度旅遊者一定要了解★★★
★★★文藝愛好者&文明探索者一定要閱讀★★★
印度文明悠遠綿長,博大而精深,在人類文化史上留下了許多偉大的創造,令人直想一窺究竟,但其歷史卻零碎散亂,難以爬梳,讓人有霧裡看花之感。本書作者憑其所學,從文化史的角度,在卷紩浩繁的文獻史料與研究成果當中,配合留存的史蹟,意欲破除印度歷史迷霧,為讀者梳理出古印度文明的軌跡。
作者從印度獨特的地理環境及複雜的民族人種入手,為讀者鋪陳出古印度文明誕生的基底輪廓;繼而娓娓述說各個文明創生及衰亡的過程──哈拉帕、雅利安、伊斯蘭等,並詳及各文明的重要成就、文化遺產與其影響,尤其在宗教、神話、文學、哲學、建築方面,特別深入探究,一卷在手,即可神遊印度上下5000年的文明發展歷程。
生如夏花之燦爛,死若秋葉之靜美!
千百年來,逶迤磅礡的喜馬拉雅山下,奔流不息的恆河岸邊,吸引了多少聖人,在這裡低吟神祇的話語,祈求神聖的天國。這裡是神的家園,是人間的天堂,讓我們一起去傾聽那來自永生天國的聲音。
古印度地處亞歐大陸亞洲部分的南端,大部分是一個半島,向印度洋延伸而出。
幾十萬年以前,就有早期人類在這片大陸上生活了。印度的人種類別非常多樣且複雜,世所罕見。種族和民族不同,膚色和體形也有巨大的差異。
數千年來,各種族和民族都在這塊土地的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深深印記,並且代代相傳,直到今天。
這一片神奇的土地,被印度洋的海風帶著豐足的雨水澆灌、滋潤著,孕育出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印度文明。歲月的風霜掩蓋了那些遙遠的記憶;時間的長河靜靜地流淌,帶走了人類古老文明的點點滴滴。
遙望過去,只有借助於那些遠古的心靈記錄,讓我們以無比崇敬的心情,去追尋、辨認這些人類文明傳承的足跡。
今天,古印度漫長的文明史顯得有點遙遠,但它燦爛的文明卻依然光采奪目,南亞次大陸乃至世界上的許多其他地區,依然受其光輝照耀,恆久不變。
章節試閱
人種博物館
民族尋蹤
印度半島這塊土地充滿了溫情,在她博大胸懷的庇護下,人們才能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悠久的歷史洪流中,外來民族屢屢入侵,使這片土地動盪不安,很少出現長期統一的國家來促進各民族間的大融合,因此,這裡的居民種族繁多、語言混雜。這種情況在世界上非常罕見,使印度半島被稱為「人種博物館」。來到印度半島,就好像置身於一座民族的森林。
「博物館」遇到的難題——誰是印度最早的土著居民
印度的人種類別非常多,這一點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見的。種族和民族不同,膚色和體形也有巨大的差異。幾千年來,各種族和民族的人們都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跡,並且代代相傳,直到今天。據人種學研究表明,印度半島上的主要種族有六個。其中古印度民族以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和蒙古人種為主。
那緊接著就有一個問題:在這些民族中,哪個是印度最早的土著居民呢?
據考證,印度半島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活了,在印度各地都發現了他們用碎石片做成的粗糙工具,其中東部沿海一帶最多。舊石器時代過後,新石器時代接踵而至。人們在新石器時代所使用的工具,大都打磨得比較光滑,而且用途廣泛。使用這些工具,他們能築墳墓,耕種土地,飼養動物,製造陶器,並能用竹子或木片取火;他們還會造船、織布……很難確定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人是否屬於同一種族。舊石器時代的遺物差不多都集中在德干高原,而在全印度境內都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遺物。
新石器時代人的後裔最早使用的金屬是黃金,不過只是用做裝飾。南印度的人類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工具和武器是鐵製的,而北印度最早使用銅製的,後來才用鐵代替。大約在西元前2000年就出現了銅器,而到西元前1000年前後鐵器才傳入北印度。
研究古印度文明的學者大都認為,達羅毗荼人就是這些原始居民的後裔。赫伯特.里斯萊是一位著名的學者,他在著作《印度人》中甚至說,達羅毗荼人也許就是印度居民的原型。他們的語言和現在的泰盧固、伽納耳、馬拉雅蘭和南印度的泰米爾等地流行的主要語言非常相似。達羅毗荼人是印度開化最早的種族之一,他們善於使用金屬,也會建築房屋和堡壘。在吠陀文獻中,有很多地方談到了由達西安人建築的城市和堡壘,一般認為書中的「達西安人」就是達羅毗荼人。在古代泰米爾文獻中,也有關於那時城市建築精美豪華、人們生活富裕的記載。達羅毗荼人還會攔河築堤用來進行農業灌溉,因此農業相當發達。此外,他們還做買賣,從事商業活動。
在遠古時期,達羅毗荼人生活在母系氏族社會,母神、蛇、大樹、祖先和各種鬼神是他們崇拜的對象,祭祀鬼神時,他們甚至用人做犧牲品。
當然,有些學者不同意這種說法。有人說尼沙達人才是印度最早的原始居民;也有人說印度最早的土著和原始的澳大利亞人屬同一血統,他們原本居住在亞洲,後來有一支移居到了澳大利亞。但這些不同意見的影響很小,相比之下,更多的人還是認為印度最早的原始居民就是達羅毗荼人。
土著「嫌疑」最大的民族——達羅毗荼人
南亞使用達羅毗荼系語言的民族統稱為達羅毗荼人。西班牙、摩洛哥和印度等地都分佈有這一人種。這一人種的特點是身材中等,有淺褐色的皮膚和捲髮,長臉型,薄嘴唇,說達羅毗荼系語言,使用象形文字。至今,達羅毗荼人仍然是印度共和國的主要人種,主要民族有泰盧固、泰米爾、馬拉雅蘭以及卡納塔等,占印度總人口的21.6%,主要分佈在印度南部。另外,很多其它民族的人口中,也混有達羅毗荼人血統,譬如印度斯坦族以雅利安人種為主,但其中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屬於雅利安人種與達羅毗荼人種的混血。
達羅毗荼人是印度原始的土著居民嗎?至今,人們對此還沒有達成共識。很多印度本土學者的答案是肯定的,他們認為達羅毗荼人是印度的土著居民,後來其中一些人遷移到西亞,這也解釋了為甚麼某些西亞人的古代風俗習慣和南印度人相似。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後,達羅毗荼人受到逼迫,只好從印度西部和北部遷移到印度南方,因此達羅毗荼人就成了南印度的原始居民。一些西方學者認為,從前在赤道以南有個大國,名為「萊茂里亞」,東到爪哇,西接非洲,是達羅毗荼人最早的居住區。後來,因為地殼運動,幾乎被水完全淹沒。這個觀點在泰米爾語的文獻中也有相關記載。《希爾薄提迦爾摩》是泰米爾語五大史詩之一,其中就提到了洪水淹沒南馬杜拉。《馬杜拉斯特爾.布拉朗》裡面也有南馬杜拉被洪水淹沒的記載。在《摩訶婆羅多》中提到了安得拉、潘迪亞國的邦迪耶、朱羅國的角爾和其羅國的傑爾國王。表示早在西元前,南方就出現了好幾個由達羅毗荼人建立的王國。
還有很多學者認為,今天的泰米爾納德、安得拉、卡納塔克和喀拉拉的居民就是達羅毗荼人的後人,他們的語言屬於達羅毗荼語系。古代,達羅毗荼地區指整個南印度,不過,後來安得拉、卡納塔和喀拉拉相繼獨立,達羅毗荼就逐漸演化成了「泰米爾」。據文獻記載,泰米爾納德的大部分地區已經成為海底,它的文化也因此遭到了破壞,達羅毗荼人的文化和文明情況則可以通過考證和已有的文物得到一些瞭解。從語言上看,俾路支的布拉灰語很接近泰米爾語。同樣,地中海沿岸的居民的體形、膚色也與達羅毗荼人一樣。這兩個民族的喪葬風俗也一樣,這一點可以從在泰米爾納德和巴格達挖掘發現的文物中得到證明。
至於學術界,也眾說紛紜。有的說達羅毗荼人原來生活在印度半島南方,現在已經被大海淹沒的陸地,後來逐漸向北遷移,最後在現今印度半島的南部定居;也有人說,達羅毗荼人屬於蒙古人種,他們來自於印度西北和東南;還有人說,達羅毗荼人可能來自西亞的古亞述和小亞細亞地區,是阿爾卑斯山人,屬於高加索人種的一個分支——地中海分支。大量人類學、語言學和民俗學的研究資料表明,達羅毗荼人與西亞地區淵源頗深;也有相當多的專家、學者,特別是歐美的專家、學者們認為,達羅毗荼人是在西元前3000年至前800年陸續遷徙來的。他們也許是順流而下,也許是取道陸路,穿過中亞、伊朗高原,越過次大陸西北山口,長途跋涉,然後來到印度河流域,在這裡創造了輝煌的哈拉帕文化。這文化突然毀滅後,他們就開始向南遷移,到達了印度半島的南端。
印度半島上的新主人——雅利安人
人們普遍認為,古印度文明在印度半島古代歷史上占據文化中樞地位,並對現代印度文化的影響深遠。但古印度文明的創造者並不是印度半島上的土著居民,而主要是一個外來的民族——雅利安人。
雖是外來民族,但雅利安人卻是由古印度人組成的。「雅利安」這個詞源於古波斯語「Ariya」,為「有信仰的人」之意。《梨俱吠陀》是印度古文獻,「雅利安」在裡面是「出身高貴的人」的意思。他們與歐洲的雅利安人是同一人種,為了區別二者,又把他們稱為印度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現在印度半島上許多民族的祖先。例如,印度共和國境內信奉印度教的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錫克族、喀什米爾族、馬拉地族、拉奇普特人、查特人等,還有巴基斯坦、孟加拉境內的大部分居民,他們或許是雅利安人的後裔,或是雅利安與其它人種的混血兒,至今,他們依然是印度半島民族和人口的主體。
雅利安人祖籍南俄草原。大約西元前2500年,世界上掀起了人種移動浪潮,這時雅利安人也受此影響開始遷移,他們分成東西兩支,一支向西,由中亞進入歐洲,成了今天歐洲人的祖先;另一支由中亞向東,翻過興都庫什山和喀喇崑崙山,在伊朗高原和印度定居下來,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
西元前1800年左右,雅利安人由興都庫什山脈的幾個山口進入印度。最初,他們在印度河上游的五河流域(或說七河流域)居住,當時仍然以游牧生活為主,只是兼營農業,還沒有出現城市文明。《梨俱吠陀》這部雅利安人的著名經典文獻的大部分讚歌,就是在這段時期內編纂的。大約在西元前1000年或者更早一些,該詩集最終編成。當然,那時他們還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的語言是一種早期形式的梵語,《梨俱吠陀》就是用這種語言,通過人們的口傳心授而流傳下來的。
雅利安人是游牧民族,而且好戰,進入印度後,經常和在此居住的達羅毗荼人發生激烈的衝突,後來雅利安人征服了達羅毗荼人。他們把大部分達羅毗荼人趕到南方,只留下一小部分作為奴隸。印度西北部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一帶於是就成了雅利安人的地盤。後來,他們逐漸向東擴展,一直到恆河上游地區。這裡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所以有愈來愈多的人遷到這裡,構成了印度半島上的雅利安人種。雅利安人本是白種人,相貌具有明顯的歐洲人的特點:身材魁梧,長頭型,多鬍鬚,細高的鼻樑,寬腦門和白皮膚等。現在也可以找到雅利安人的純種後裔,例如拉奇普特人、查特人等,他們主要分佈在旁遮普和拉賈斯坦等地。
雅利安人遷移到東方的恆河流域,並且擴展到南印度的部分地區後,他們的原始部落組織便慢慢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部落聯盟。各聯盟間戰爭不斷。與此同時,個別先進的雅利安部落開始向國家過渡。西元前六世紀,就已有二十多個小國在恆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部分地區相繼出現,印度半島逐漸步入「列國時代」。在雅利安人向東和向南前進過程中,原來居民不是被征服,就是被驅散。於是,雅利安人就成了古代印度半島的主人。當時,剛剛出現「瓦爾納」制度(即種姓制度),宗教也僅是剛剛萌芽,是多神崇拜。
直到今天,我們對雅利安人仍知甚少,大部分認知還得益於《吠陀》、《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吠陀》是他們祭祀儀式上的聖歌,《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後來的兩部敘事史詩,講述的是英雄功績和戰爭故事。這三部作品都是口傳的經典,直到它們的古典梵語形成文字,雅利安人才真正學會了讀寫,具備了農業、藝術、城市建設等文明社會,而這些或許是他們與半島上更發達的原住民族交流和通婚的結果。
繁榮文明的其它功臣——少數民族人種
印度半島的居民不僅僅有達羅毗荼人和雅利安人,還有許多其它的民族,這些民族分別屬於蒙古人種、尼格利陀人種、原始澳大利亞人種和其它的一些混血人種。在印度半島漫長的歷史演變中,他們和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一起推動了古印度文明的發展和繁榮。
蒙古人種
印度半島的北部和東北部與亞洲內陸接壤,因為地理和歷史上的種種原因,在西元前十世紀中葉左右,亞洲的蒙古人種進入印度半島。落後的文化使他們沒有在印度古代史中發揮多大作用。他們的體貌特徵是:或黃或褐的皮膚,扁平的臉,突出的顴骨,小鼻子,厚嘴唇,寬肩膀,稀稀拉拉的鬍鬚和體毛。蒙古人有兩種頭型,一種是長頭型,分佈在阿薩姆和邊疆地區;一種是寬頭型,分佈在傑德崗等地。那加族是現在印度共和國的主要民族之一,屬於蒙古人種。
尼格利陀人
矮小的身材,深褐色的皮膚,烏黑的頭髮,寬寬的鼻子,厚厚的嘴唇,窄肩膀,小短腿,長胳臂,稀疏的鬍鬚和體毛,這是尼格利陀人的體貌特徵。一些學者認為,印度半島上最早的居民是尼格利陀人。他們是今天的安達曼族、印度沿海地區的卡達爾族和巴拉因族,以及比哈爾邦山區的一些土著民族的祖先。
原始澳大利亞人
該民族之所以名為原始澳大利亞人,是因為他們的身材酷似澳大利亞土著居民。有的學者認為,這種人要比達羅毗荼人早一步進入印度半島,因此他們也被稱為「前達羅毗荼人」。原始澳大利亞人的體貌特徵是:長髮型,矮小的身材,捲而烏黑的頭髮,寬鼻厚唇,褐色皮膚。中印度土著部落的民族大部分都屬於這一人種,南印度也有他們的足跡,例如比爾人、杰糾人、孟達人、奧朗人、霍人、貢德人、孔德人等等。
同與不同各有特點——印度的民族
印度民族具有的人種特點當然不只是本民族所有,因為在印度,就算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區、不同的自然環境影響下,其特點也有異;反過來,也就是說不同的民族也可能會有相同的特點。
印度斯坦人
印度斯坦人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里亞納邦和拉賈斯坦邦等地均有分佈。多信奉印度教,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他們基本上都說印地語,只有極少數人說烏爾都語。
孟加拉人
印度孟加拉人分佈在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和奧里薩邦等,語言以孟加拉語為主,大多數人信奉印度教。種姓制度在孟加拉人當中也很流行,但是相比較於其它民族來說還是比較寬鬆和自由的。
阿薩姆人
阿薩姆人主要生活在印度的阿薩姆邦。他們的身體裡,至今還流著澳大利亞人、柬埔寨人、尼科巴島人、來自緬甸北部的阿霍姆人以及西藏人的血液。
古吉拉特人主要分佈在古吉拉特邦,馬哈拉施特拉邦等也有少量分佈。古吉拉特人由雅利安人、達羅毗荼人、塞種人等混血而成,主要說古吉拉特語,多數人信仰印度教,少數人信伊斯蘭教、耆那教等。
泰盧固人
泰盧固人又稱安得拉人,主要分佈在安得拉邦以及卡納塔克邦和泰米爾納德的部分地區。安得拉人大都信仰印度教,其次是伊斯蘭教和基督教。
以上所講的民族是印度現今的主要民族,當然印度還有一些其它少數民族,譬如說森林民族,也被印度人稱為原始民族或是表列部落等等。換言之,這樣的民族還處在比較落後的狀態,在不同程度上還保持著原始文明。
人種博物館
民族尋蹤
印度半島這塊土地充滿了溫情,在她博大胸懷的庇護下,人們才能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悠久的歷史洪流中,外來民族屢屢入侵,使這片土地動盪不安,很少出現長期統一的國家來促進各民族間的大融合,因此,這裡的居民種族繁多、語言混雜。這種情況在世界上非常罕見,使印度半島被稱為「人種博物館」。來到印度半島,就好像置身於一座民族的森林。
「博物館」遇到的難題——誰是印度最早的土著居民
印度的人種類別非常多,這一點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見的。種族和民族不同,膚色和體形也有巨大的差異。幾千年來,各...
作者序
前言
古老的亞洲充滿了神奇的色彩,人類的四大文明,其中有三個在亞洲。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印度河和恆河流域的古印度,以及黃河流域的古中國,它們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明。在這三大文明中,古巴比倫文明逐漸消沉中斷,而兩個在喜馬拉雅山脈兩邊並起的古文明——古印度和古代中國,則歷經滄桑,頑強地走到了今天。這兩個文明古國各具特色:古中國崇尚今生,堅持務實的人間生活;古印度追求來世,憧憬的是能在天國中得到靈魂的永生。
印度地處亞洲大陸的南端,它的大部分地區是一個半島,向印度洋凸出,所以也稱它為印度半島;又因為它瀕臨喜馬拉雅和興都庫什兩大山脈,這些崇山峻嶺將它和亞歐大陸分隔開來,所以它又被稱為南亞次大陸。
早在四十萬年以前,就有早期人類在這片大陸上生活了。大約在西元前2400年至前1700年,在它的北部誕生了印度河流域文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哈拉帕文化,這是迄今所知這片大陸上最早的人類文明。大約在西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開始入侵,並逐漸占有了絕對的統治權,由此古印度的雅利安文明時代開始了,這個時期在古印度歷史上通常也被稱為古代印度時期。西元前800年至前550年左右,雅利安人占領了今天的孟加拉地區。西元前321年,雅利安人建立了孔雀王國,這是古印度史上第一個大的統一帝國。西元前185年左右,孔雀王朝滅亡。320年,笈多王朝建立,笈多王朝時期被稱為古印度史上的黃金時代,該王朝是雅利安人建立的第二個大帝國。大約540年,笈多王朝滅亡,之後,雅利安文明逐漸衰落,次大陸北方開始進入古印度歷史上的中世紀時期。隨著伊斯蘭民族的入侵,1000年前後,次大陸南部也慢慢邁進中世紀時期,既而產生了很多伊斯蘭民族建立的政權,古印度開始了德里蘇丹王朝時期。1526年,伊斯蘭教的信徒蒙古人又一次建立了印度半島歷史上的大王朝。不過,在此後的歲月裡,古印度文明也逐漸消退,最後在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中宣告結束。
宗教是古印度文化的主體。在古印度人民的生活中,可以沒有國家,也可以沒有民族,就是不能沒有宗教。在古印度歷史上相繼產生和出現了印度教(廣義的)、佛教、耆那教、伊斯蘭教和錫克教。其中,廣義的印度教又有吠陀教、婆羅門教和狹義的印度教三種。吠陀教是古印度的原始宗教,最初的《吠陀本集》是其主要經典。
西元前六世紀左右,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在南亞次大陸上,這兩種宗教也曾一度興盛,但後來,隨著印度教的復興和伊斯蘭教的入侵,它們在次大陸上徹底失勢,不過,它們並沒有完全滅亡。佛教更是「牆裡開花牆外香」,深深扎根於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對這些地區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隨著伊斯蘭民族對南亞次大陸的入侵及近千年的政治統治,在南亞次大陸上,伊斯蘭教也得到了廣泛傳播,其地位與印度教不分高下。錫克教是新興宗教,產生的時間較晚,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南亞次大陸的歷史和文化的發展。
今天,對於我們來說,古印度漫長的文明史顯得有點遙遠,但它燦爛的文明卻依然光采奪目,南亞次大陸乃至世界上的許多其他地區依然受其光輝照耀,且恆久不變。
編者
前言
古老的亞洲充滿了神奇的色彩,人類的四大文明,其中有三個在亞洲。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印度河和恆河流域的古印度,以及黃河流域的古中國,它們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明。在這三大文明中,古巴比倫文明逐漸消沉中斷,而兩個在喜馬拉雅山脈兩邊並起的古文明——古印度和古代中國,則歷經滄桑,頑強地走到了今天。這兩個文明古國各具特色:古中國崇尚今生,堅持務實的人間生活;古印度追求來世,憧憬的是能在天國中得到靈魂的永生。
印度地處亞洲大陸的南端,它的大部分地區是一個半島,向印度洋凸出,所以也稱它為印度半島...
目錄
神奇的印度半島——地理鉤沉
■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印度洋的海風帶著豐足的雨水澆灌著、滋潤著它,使它孕育出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文明之一——印度文明。印度是這一古老文明的發祥地,它的範圍並不僅僅局限於今天的印度共和國。「印度」實際是一個歷史地理的概念,表示的是文化意義上的「大印度」,它包括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等在內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地區,總面積達四百一十五萬平方公里。現代人習慣稱這片大陸為「印度半島」。
‧印度洋上巨大的「倒三角」——印度半島
‧慈祥而神聖的母親河——印度河與恆河
‧古印度文明的搖籃——印度河—恆河平原
‧天上來的「聖河」——恆河的美麗傳說
人種博物館——民族尋蹤
■印度半島這塊土地充滿了溫情,在她博大胸懷的庇護下,人們才能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悠久的歷史演進中,外來民族屢屢入侵使這片土地動盪不安,很少出現長期統一的國家來促進各民族間的大融合,因此,這裡的居民種族繁多、語言混雜。這種情況在世界上非常罕見,使印度半島被稱為「人種博物館」。來到印度半島,就好像置身於一座民族的森林。
‧「博物館」遇到的難題——誰是印度最早的土著居民
‧土著「嫌疑」最大的民族——達羅毗荼人
‧印度半島上的新主人——雅利安人
‧繁榮文明的其他功臣——少數民族人種
‧同與不同各有特點——印度的民族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若秋葉之靜美——文明的足跡
■從西元前2500年左右一直到近代以前的漫長歲月裡,古印度人創立了輝煌的文明,相繼出現了幾個文明形態,且大放異彩:神祕的哈拉帕文化、光輝的雅利安文明和絢麗多采的伊斯蘭文明,它們都如一朵朵文明的奇葩,在南亞次大陸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怒放。
‧「無歷史之國」的苦惱——印度文明外來說
‧復活歷史的「死亡之丘」——摩亨佐-達羅
‧第一道曙光——哈拉帕文化
‧哈拉帕上空的迷霧——誰是奇跡的創造者
‧「高貴人」創造的歷史——史詩時代
‧奴隸制國家的湧現——吠陀時代
‧穆斯林的武力征服——古印度的中世紀
‧分多合少的歷史——向地理討個說法
‧延續千年的噩夢——種姓制度
文明的烙印——語言文字
■歲月的風霜掩蓋了那些遙遠的記憶。時間的長河靜靜地流淌,帶走了人類文明的一點一滴。遙望過去,今天我們要尋找歷史的痕跡,大概只有借助於那些遠古的心靈記錄——語言文字。讓我們以無比崇敬的心情去追尋、辨認這些人類文明傳承的足跡吧!
‧哈拉帕之謎的守護者——印章文字
‧主神大梵天創造的語言——梵語
‧「詳其文字,梵天所製」——梵語文字
‧佛光普照東南亞——梵語與佛教的傳播
‧經文與戲劇的用語——中古印度—雅利安語
‧南印度的通用語——達羅毗荼語
雅利安人的頌歌——神話與史詩
■回望遠古,人們遐思悠悠,任歲月的長河也無法阻擋。因為正是在那遙遠的過去,人類放飛了自己最初的夢想。在那兒,有人類的天真、爛漫和無盡的遐想,也有人類的懵懂與混沌。那兒充滿了人類的歌聲,在歌聲中,人們享受著與天地神靈同在的歡樂與憂傷。
‧古印度的「四庫全書」——《吠陀》
‧天、空、地三界的主人——《吠陀》諸神
‧印度的「荷馬史詩」——《摩訶婆羅多》
‧最初的詩——《羅摩衍那》
權利的角逐——王朝風雲
■古今多少興亡事,都如江河入海,淹沒在浩瀚的歷史汪洋之中。瞬息萬變的王朝更迭,隱含著多少令人膽寒的殺機。曾經萬民景仰、一呼百應的偉大君主,展現著多麼神聖的威嚴……雖然這一切早已不再,但它們卻依然發出響亮的音符,不信,請聽那來自大海的激越濤聲。
‧古印度的第一個帝國——摩揭陀國
‧印度半島的統一——孔雀王朝
‧文化交流的使者——貴霜王朝
‧古印度的黃金時代——笈多王朝
‧戒日王施展雄才的舞臺——戒日王朝
‧伊斯蘭教與印度教的碰撞——德里蘇丹王朝
‧穆斯林統一印度——莫臥兒王朝
永生的靈魂——宗教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逶迤磅礡的喜馬拉雅山,奔流不息的恆河水,它們用自己的靈氣滋養了一個靈魂不滅的國度。這裡是神的家園,人間的天堂。千百年來,喜馬拉雅山下,恆河岸邊,吸引了多少聖人,他們在這裡低吟神祇的話語,祈求神聖的天國。來吧,敞開胸懷,滿懷虔誠,讓我們一起去傾聽那來自永生天國的聲音。
‧古老的原始宗教——婆羅門教
‧改革後的「新婆羅門教」——印度教
‧「覺悟者」的宗教——佛教
‧實行嚴格苦行主義的宗教——耆那教
‧「尊上神為天父,視眾人為兄弟」——錫克教
‧影響深遠的外來宗教——伊斯蘭教
神靈的居所——宗教建築
■宗教建築是諸神在凡間的寓所,是凡人拜見神靈的聖殿,是人神交流的橋樑。在這裡,神明受人尊崇景仰、頂禮膜拜,而凡人也藉此從神明那裡獲得了靈性,暫時拋開了世俗的煩惱、悲傷和痛苦,萌發出對於來世的美好嚮往和幾千年來一直縈繞於心的永生之夢。
‧萬神飛舞之所——印度教建築
‧獻給佛祖的巨構——佛教建築
‧真主的宏偉殿堂——伊斯蘭教建築
‧磚石鑄就的輝煌——其他建築
深沉的繆斯之歌——古典文學與宗教文學
■恆河之水天上來,滋養著印度半島。在這片豐饒的土地上,無數生命用自己的心靈,歌頌著神與自然,也歌頌著自己。就讓我們漫步恆河岸邊,傾聽時而平緩、時而湍急的河水所激盪出的人神共奏的狂想曲。
‧印度的莎士比亞——迦梨陀娑
‧「孔雀女」的愛情故事——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
‧婆羅門與妓女的悲壯愛情——首陀羅迦的《小泥車》
‧古印度的寓言童話集——《五卷書》
‧宣揚佛法的方便法門——佛教文學
濕婆的狂歡——舞蹈與音樂
■有一個古老的傳說:一位大神用他永不停息的舞蹈控制著人間的時辰,調控著人間的生死……這是人類永恆的節奏,在無限綿延的時空中,人類立於大地之上,隨著時間的韻律翩翩起舞,隨著時間的節拍款款而歌。也許我們無緣耳聞目睹大神的輕歌曼舞,但隨著文字的律動,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其中狂歡的節奏!
‧宗教色彩極濃的肢體藝術——印度舞蹈
‧舞蹈之王——《戲劇吠陀》中的濕婆
‧獻給眾神的讚歌——印度音樂
古國的智慧——自然科學
■科學是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的重要標誌,記錄著文明的發展軌跡。在印度洋濕潤空氣的潤澤下,印度半島的山川水澤間都充滿了靈氣,這片土地,不知孕育了多少著名的科學家,產生了多少人類歷史上的重要研究成果,雖然這個國度更崇尚宗教,可是它卻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產生了重大貢獻。
‧源於占星術的科學——印度天文學
‧婆羅門祭禮的派生物——印度數學
‧長壽的知識——印度醫學
‧宗教王國的實用技術——工程與冶煉
神明的哲思——印度哲學、法學及其他
■在印度古國的北方,巍巍的喜馬拉雅山靜靜地屹立,沐浴著印度洋吹來的一陣陣海風,宛如洞察真理的智者在凝神靜思。在它腳下,人類正翹首仰望,用心靈感受智者的睿智,聆聽智者的勸誡,感悟神明的哲思……
‧「梵我一如」的哲思——古印度哲學
‧印度教瑜伽派的經典——缽顛闍利的《瑜伽經》
‧吠檀多不二論的開山祖師——喬荼波陀
‧印度教理論的奠基石——商羯羅的哲學
‧自己心中的真理世界——納那克的錫克教哲學
‧治國安邦之策——《政事論》
‧古代印度法的主要淵源——《摩奴法典》
與神同在的日子——社會習俗
■民間社會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場域,傳送著最原始的文明餘韻。印度半島這塊土地一直處在神靈庇護之下,民間文化在這塊土地上構築了一個諸神與人類同樂的舞臺。不管是熱鬧的民族傳統節日,還是古老莊重的婚喪習俗,偉大的神靈都以他們的博愛喚起人們的歡樂,驅散人類的悲痛,把天堂裡才有的無邊幸福撒向塵世。
‧充滿神性光芒的時刻——印度的傳統節日
‧灑江節
‧十勝節
‧排燈節
‧杜迦節
‧除十節
‧昆梅拉節
‧克里希納誕辰節
‧羅摩誕辰節
‧恆河女神下凡節
‧薩瓦斯瓦蒂節
‧為永生而捨棄肉體——死者的葬儀
‧「把新娘帶走」的儀式——生者的婚禮
神奇的印度半島——地理鉤沉
■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印度洋的海風帶著豐足的雨水澆灌著、滋潤著它,使它孕育出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文明之一——印度文明。印度是這一古老文明的發祥地,它的範圍並不僅僅局限於今天的印度共和國。「印度」實際是一個歷史地理的概念,表示的是文化意義上的「大印度」,它包括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等在內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地區,總面積達四百一十五萬平方公里。現代人習慣稱這片大陸為「印度半島」。
‧印度洋上巨大的「倒三角」——印度半島
‧慈祥而神聖的母親河——印度河與恆河
‧古印度文明的...
商品資料
出版社:華滋出版出版日期:2015-08-24ISBN/ISSN:978986576778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0頁開數:16.5 × 21.5公分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