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指南、心靈導師沒有告訴你的印度,
解開你對印度一定會有的40個疑問。
這個你以為落後的國家,正以飛快的速度崛起,
可望躍升成為二十年後世界的中心!
各地年輕人前仆後繼進去搶灘、卡位,
你/妳,還在遲疑什麼?
大學畢業典禮後一個星期,她隻身飛去印度,工作。
髒亂的日常環境、惡劣的衛生條件、雜沓的交通、難以溝通的印度人……
這些令人崩潰的現實,沒有擊倒她。
半年後,她獲得天上掉下來的工作──華文媒體集團駐印度特約記者,
三年來,她深入印度各階層,前一天貼身採訪總理穆迪,隔天進入最落後的貧民窟,
並從世界各地聚集於此的人們眼中,觀察這個古老大陸:
為何將會成為未來二十年世界經濟與政治的中心,僅次於中國?
為何是繼上一波中國熱後、帶動全球發展的火車頭?
又,為何我們對真實的印度了解得這麼少?
我們錯過了什麼?
撥開迷霧,走進印度,
來自南亞次大陸不可思議的親身體驗,
解開你對印度一定會有的40個疑問!
◎印度,不是你想的那樣?!
.印度少女嫁狗很「變態」?──自以為是的評斷,比迷信還要可怕。
.為什麼印度馬路沒有分隔線?──印度交通給我的啟示:為了生存,不接受標準答案,永遠有替代方案。
.呃,我的背包要拿起來是因為擋了老鼠的路?──從宗教信仰了解印度獨特的動物觀
◎Who?這些印度人教了我什麼?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薩蒂亞爾蒂──從人蛇集團手中救回八萬名童工童奴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印度幫傭追求幸福的悲慘故事
.可不可以每天下班後,都來和我說話?──鄰居太太Pinki勤學英文的故事
◎一個年輕人,關於自己、與世界的想像,來自印度,不容忽視的視角:
.一個女生隻身到印度打拚真是太憨膽了!?
小心而大膽,害怕而勇敢,這是在印度的生存之道,
其實任何地方都適用,只是我們在熟悉的環境過得太舒適,我們都忘了。
.我們這個世代被視為爛草莓,然而這個社會太多條條框框,
出去,尤其到所謂開發中國家,發現原來我這麼棒!
.到印度教中文,你去不去?
美國人可以到全世界各地教英文,為什麼你不能去印度教中文?
作者簡介:
印度尤
2012年大學畢業踏上新德里,原本只打算待上一年,卻發現印度這塊南亞次大陸如同它的觀光宣傳口號「Incredible India」一樣不可思議,目前仍持續在印度遊走,希望在這個不可思議國度的薰陶之下,培養更瘋狂、更有想像力、更幽默以及更多元的思考能力。目前是「關鍵評論網」與「英語島雜誌」的固定專欄作者,經營「印度神尤遊印度」臉書粉絲專頁,現職中文媒體印度特約記者。
我的酷態度:「機會是專屬於準備好的人;get yourself ready anytime.」
印度尤臉書專頁:請上網搜尋「印度神尤遊印度」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方天賜(國立清華大學助理教授、前台灣駐印度外交官)
田中光(現任台灣駐印度代表)
李濠仲(作家)
林瑋婕(鳳凰衛視主播)
翁文祺(中華郵政公司董事長、前台灣駐印度代表)
許文宜(台灣經濟研究院東京事務所計畫負責人/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助理教授)
陳宛萱(作家)
楊力州(紀錄片導演)
楊士範(關鍵評論網總編輯暨共同創辦人)
鍾子偉(關鍵評論網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
──神邏輯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列)
以往觀看某些印度美景的影片時,總覺得少了些什麼,思考許久,或許是這些作品的畫面雖美,卻沒有傳達印度的真實「氣味」。閱讀印度尤的作品,則有不同的體驗,感受到印度「呼吸」迎面而來。看似批判,帶點壓迫性,卻有著更多的關懷。誠心推薦讀者藉此書一同走進印度社會。
──方天賜(國立清華大學助理教授、前台灣駐印度外交官)
來自台灣寶島的資優熱情青澀文青,一頭闖進她毫無所知、奈波爾(V. S. Naipaul)筆下的幽黯國度(AN AREA OF DARKNESS),其思維模式、行事方法及文化差異之衝擊和反差之大,在她筆下反而鮮活起來且饒富趣味。與其說是三年生活工作的札記,更深一層的,應該是印度尤內心和這古老國家的對話和自我省思的心靈旅程。我想不僅是她來到印度,而是,印度已悄然進入她心底。
──田中光(現任台灣駐印度代表)
身為一個在台灣長大、歐洲求學、香港工作的台灣人,我建議年輕人從印度尤的文章中,找到一顆開闊的心,去擁抱整個世界,畢竟,地球這麼大,出去看看,我們的人生可能會變得更加豐富多采。
──林瑋婕(鳳凰衛視主播)
我曾建議年輕人「走一條人少走的路」(take the road less travelled by, and that will make all the difference.),在做生涯規畫時,學習特殊的技能,避開熱門的行業,常常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收穫。人少的地方好發揮,印度就是國人少去的地方。我個人非常佩服作者的勇氣,也謝謝她以生花妙筆寫下印度的所見所聞,拉近我們與印度的距離。
──翁文祺(中華郵政公司董事長、前台灣駐印度代表)
二十五歲的印度尤,讓我難得想起二十五歲那年,採訪足跡已踏遍十多個國家的自己,「在家刷馬桶、出外見總統」的日子。現在的印度尤,已經是個能應變瞬息、秒懂、跑出獨家新聞的記者了。聽到小女生說:「和我合作的人都是一些厲害的人……」果真有雄心壯志。記者站在第一線看世界,有時確實會和一般人不太一樣;可惜,我沒能將過去二十多年的新聞生涯記錄下來,這本書是一個年輕記者在陌生環境中寫下的見聞,用印度尤的話:「歡迎光臨!」
──許文宜(台灣經濟研究院東京事務所計畫負責人/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助理教授)
「離開家鄉到另一個國家去,很多時候靠的是一點勇氣、一點過份的樂觀,還有一點天時地利人和的宿命感,但要留下來,那就另一回事了。本書紀錄了一個年輕女性獨自到印度工作的心路歷程,更讓人驚艷的是她以特派員的身份,讓我們看見了旅客走馬看花看不見的印度,尤其是關於印度性侵事件的相關文章,呈現了與西方媒體俯視第三世界截然不同的視角,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陳宛萱(作家)
午夜,細讀年輕孩子印度尤的著作,出乎意料的流暢且深刻,時而讓人捧腹大笑,卻也馬上陷入深層的地域思索,多年持攝影機紀錄人事的我可以理解,這是長期蹲點,細細觀察才能呈現的生命況味。
──楊力州(紀錄片導演)
印度尤從關鍵評論網在籌備階段就幫我們開始寫稿,她文章的深度和觀點從一開始就不像是只有二十二歲剛畢業的年輕人,而隨著時間過去,經歷的增加,也可看出她看事情的角度、分析也更顯得犀利和深入,而這本書可說是她目前成長的一個「逗點」。就算你不打算去印度,也應該見識一下這個拒絕被貼標籤的年輕人三年多來的經驗和故事。
──楊士範(關鍵評論網總編輯暨共同創辦人)
名人推薦:【名人推薦】
方天賜(國立清華大學助理教授、前台灣駐印度外交官)
田中光(現任台灣駐印度代表)
李濠仲(作家)
林瑋婕(鳳凰衛視主播)
翁文祺(中華郵政公司董事長、前台灣駐印度代表)
許文宜(台灣經濟研究院東京事務所計畫負責人/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助理教授)
陳宛萱(作家)
楊力州(紀錄片導演)
楊士範(關鍵評論網總編輯暨共同創辦人)
鍾子偉(關鍵評論網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
──神邏輯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列)
以往觀看某些印度美景的影片時,總覺得少了些什麼,思考許久,或許是這些作...
章節試閱
(12)為什麼印度馬路沒有分隔線,就算有,也沒有人會遵守?
──印度交通給我的啟示:為了生存,不接受標準答案,永遠有替代方案
印度的馬路很多沒有分隔線,就算有也不會有人遵守,為什麼呢?在台灣,車道上光是摩托車就讓很多開車族頭痛,再加上行人和YouBike,已經交通大亂了,但是跟印度比起來,台灣的交通根本是井然有序、方便快捷、建設完善。我每天在新德里的路上,牛車、馬車、人力車、嘟嘟車、三輪貨車、卡車、轎車、公車巴士、行人,再加上各種牛、羊、猴子和馬,那才真的是熱鬧!
為什麼印度人都不照著線走呢?或許是因為各種交通工具大小不一,事實上一個車道可以同時有兩台嘟嘟車並行,或兩個車道,可以有一台貨車、一台汽車再加上一台嘟嘟車勉強前進。各式各樣的組合就變成印度馬路上的奇景,三線道可以變成五線道,五線道可以變成八線道,只要有縫,每一種車都急著把自己塞進去,一種「頭過身就過」的概念。
塞車擠成一團,再加上各種喇叭聲和吆喝聲,總讓人氣得半死。印度人有一個特性,那就是「該急的時候不急,不該急的時候很急」。就像是地鐵車廂的門一開,人們一直擠進去,要下車的人根本下不來,裡面推外面擠,車廂門口兩波浪潮對沖,進退不得。但那些經過一番激戰而搶到位子的人,卻總露出一抹滿足的微笑,彷彿在說:「一切值得!」
這也是我在印度觀察到的──生命自會找到一條出路。
黃色車頂、綠色車身的三輪嘟嘟車,是許多來到印度的觀光客最新奇的體驗之一,小小的身影在印度的大街小巷穿梭,總能用一種近乎要磨到、撞到、擦到的姿態瀟灑錯身。這就是印度人的特性,在這塊貧瘠而困難的土地上,用他們獨有的方式見縫鑽洞、找路走。
一位在印度工作的友人就曾經告訴我,在工作上,她經常被印度人挑戰,因為印度人總是不接受「標準答案」。填鴨式的教育在這裡是不適用的,即使這個答案是最佳解答, 他們也會提出各種可能性,激辯一番之後,如果你可以說服他們,他們也會欣然接受,如果你無法說服他們,那可就要有無限循環的腦力激盪了。
或許就是因為印度的氣候環境、語言文化還有民族宗教的多元性,造就了印度觀光局宣傳口號中「不可思議的印度(Incredible India)」。在這裡,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當然,有時候他們提出的辦法,聽起來真的很愚蠢,但他們還真能搞出什麼名堂,激盪出我們從來沒想過的新點子。
就像是坐嘟嘟車總是令人心驚膽戰,前面那一點點空間怎麼可能過得去,但司機總能左喬右調,有時候還會指揮前後車輛挪動一下,晃一晃,他的嘟嘟車龍頭還真的就這樣切了過去,哪裡不可能?
印地語裡有一個叫作「Jugaad」的詞,簡單解釋有點類似「替代方案」,也就是在缺少第一解決方案時的其他可能方法。他們總能弄出一些讓人覺得很荒謬或根本更麻煩的方法,但還真能達成目的。例如沒有隨身聽,就把筆電插在褲子後面,邊聽耳機邊煮飯,或把電腦的CD槽退出來當飲料架。又或是用很多更複雜的材料,拼裝出自己想要的各式功能,例如把貨車的車頭,放上一張塑膠椅變成駕駛座,後面接上人力車的坐椅,最後就變成一台奇形怪狀但是功能齊全的「車子」。
有一天,我因為手邊沒有iPhone專用針來取出SIM卡,朋友的司機就把車停在路邊,下車去折了一根他覺得很細的樹枝……。印度人有時候也會拿Jugaad 來嘲笑一番,因為實在太常有些令人目瞪口呆的神奇方法,可是這樣的Jugaad文化,也體現在「第一條路如果不通,就去找第二條、第三條路」的特性。如果這樣不行,那這樣咧?那樣咧?這樣加那樣咧?即使比較慢、比較久或比較蠢,還是能達到最終目的。
當然,「印度環境就是這樣」可以說是某種推託之詞,想要成為一個國際經濟強國,印度確實還有非常多需要改進、變得更好、更有效率的地方,但是同時也讓我反思,台灣是否就是少了那股「找到一條出路」的氣勢,在各種困難和狹隘的細縫之間,挖出那條能夠擠身而過的路呢?
鑽了過去或許就是另一片風景,而隨著印度快速崛起,在國際之間願意提供機會、投資和合作的國家也不斷地增加,印度馬路上的那條線可能還沒畫好,就有無數車輛看準縫隙準備往前衝,我們會是其中一輛嗎?
(30)你們願意去印度苦五年,換以後的好日子嗎?
──對於未來的美好想望,需要付出和承擔
我曾經做過一則關於中國企業在印度投資的新聞,負責帶我去工地的中國大男孩,聽到我平常都吃印度菜或素食,便熱情地邀我到他們宿舍吃飯,說是有中國廚子掌廚,可以讓我解解饞。
原本以為只是客套性的邀約,沒想到他真的打電話給我,還派車接我。因為星期天不用上班,星期六晚上都會有比較豐盛的晚餐,他邀請我一起同樂。
搭著車,我一邊想著他們住的地方會是什麼樣子,我想像那是一棟乾淨明亮的嶄新大廈,每個人都有一間現代化套房,我腦袋中建構的,是中國國營企業豪擲千金打造的「印度小上海」。
一下車,我突然覺得自己走進了三十年前的香港電影裡,好像會有包租婆衝出來大吼的那種「重慶大廈」。
那是一整排非常大棟的屋舍,五層樓,整間公司大概有三十至四十個人住在這裡,其中有外派的高階主管、職員,以及從中國一起過來的家眷;有印度的警衛和司機,還有中國來的廚子。這棟房子和我想像中的華麗大樓完全不同,簡單的幾張木桌加上塑膠椅,就成了餐廳;而運動交誼廳也就是一張乒乓球桌。至於宿舍房間,就是最簡單的衣櫥加上最基本的書桌,再放一張床與一套浴廁,就這樣。
我一直記得當天的飯菜,我們吃了川燙螃蟹、大腸水煮魚、剁鴨肉、炒馬鈴薯絲、炒空心菜及高麗菜湯。我和一大群穿著背心內衣和居家短褲的男人與大男孩們,邊看著中國的相親節目,邊捧著飯碗大口大口夾著菜吃。他們不斷地要我多吃一點,還把螃蟹擺到我面前,熱情又帶點靦腆。
這和我參加一些充滿大人物、不停握手寒暄的聚會不同。這裡給我的感覺是一個大家庭,無論總經理還是職員,下了班,換上家居服,就是這個家庭裡的一員。大家一起吃著大鍋飯,在異鄉彼此照顧相伴。在這裡,我一點也看不到中國人豪擲千金、財大氣粗的刻板印象,反倒是一種純樸而苦幹實幹的精神。
中國大男孩又約了我隔天一起去中國大使館,說是一年一度的開放日,去聽大使館的宣講還可以吃免費的自助餐,他們叫這「蹭飯」,就是跑去吃免錢飯的意思。也因為這個機會多認識了幾個從大陸被外派到印度來的大男孩。在車上,他們問我,台灣的年輕女生如果要選老公,年收入大概需要多少才算可以?
我想了想,說出了「年薪百萬」(新台幣)這個印象中在類似場合最常聽見的四個字。
「我們這車全都年薪百萬啦!」這幾個大男孩張著嘴,驚訝的「蛤」了一聲後,一臉不可置信地看著我說。
我那時二十三歲,這些中國男孩頂多比我年長三、五歲,他們的「年薪百萬」可不包括分紅、獎勵和股票在內。我看著他們,有人全身泥巴,剛從隧道裡出來,負責非常高端的機器操作,但每天要在隧道裡工作至少十二個小時,而且早晚輪班;有人是做財務的,因為資金往來與進出太過密集,甚至週六、日都要連夜加班;也有人是負責行政的,經常和印度政府與警察打交道,軟硬兼施的搞定簽證與日常問題。
但是最苦的,還是在印度生活。在大使館吃飯時,一個中國男孩問我,一個人在印度會不會孤單?他們一群人住在一個類似大宅院的房子裡,而我則自己住公寓,他認真問我是否覺得孤單?
我笑著說:「不會啊,還好啦!」這是我對外最基本也最簡單的回答。他揮了揮手說:「才怪!跟外人都說不會!」我們都笑了,沒有多作解釋地低頭繼續吃那免錢的自助餐。我想,這就是我們這群異鄉遊子不需多言的心境。
若是孤單這麼容易說出口,還算真的孤單嗎?
這些中國大男孩跟我說,他們要在印度苦個五年,五年之後他們就要回中國買房、娶妻生子,成家立業過好日子。他們知道,在印度除了可以賺錢存錢外,回中國之後還可以因為獨特的外派經驗,有更好的升遷機會。
和他們聊天很有趣,因為他們個個都想結婚生子,而且都覺得自己在五年後就可以買房,他們對於未來的想望似乎有明亮的指引與堅定的信仰。
一個中國大男孩跟我說,中國這麼大,要一次富起來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經濟起飛,其他的福利建設就隨著一次跟上。他們這一代就是要承擔和付出,可能苦一點,但是他們相信下一代會更好,其他男孩們也同聲附和。
關於下一個五年會更好,甚至是下一代會好這件事情,在普遍台灣人的心中是否存在?關於買房、立業、升遷及娶妻生子,台灣年輕人是否樂觀?
而我同時也在想,有多少人願意,像這群中國大男孩們,苦五年。
(12)為什麼印度馬路沒有分隔線,就算有,也沒有人會遵守?
──印度交通給我的啟示:為了生存,不接受標準答案,永遠有替代方案
印度的馬路很多沒有分隔線,就算有也不會有人遵守,為什麼呢?在台灣,車道上光是摩托車就讓很多開車族頭痛,再加上行人和YouBike,已經交通大亂了,但是跟印度比起來,台灣的交通根本是井然有序、方便快捷、建設完善。我每天在新德里的路上,牛車、馬車、人力車、嘟嘟車、三輪貨車、卡車、轎車、公車巴士、行人,再加上各種牛、羊、猴子和馬,那才真的是熱鬧!
為什麼印度人都不照著線走呢?或許是因為各種...
作者序
撥開迷霧,走進印度
一個女生自己去印度?而且還是個要在外面趴趴走的記者?再聽到我二十二歲大學一畢業就來新德里,很多人會驚訝地想知道我到底「發生什麼事」?一個女孩子在青春年華就這麼「想不開」,隻身來到印度打拚真是太憨膽了!都不怕嗎?
怕啊!我怎麼可能不怕!
來到印度之前,我在台灣所接收到的相關印度資訊,和大家並沒有什麼不同,即使閱讀英文的相關訊息,也通常是來自西方觀點的介紹,所以環境髒亂、住民貧窮、強暴案頻傳、偷搶拐騙還有各種光怪陸離的迷信傳統等等,也都是我對印度的單一想像。
「小心而大膽,害怕而勇敢」
在印度的生存之道,任何地方都適用,只是我們忘了
記得剛抵達新德里時,我在機場就一直疑神疑鬼地看有沒有人跟蹤我,換錢時也擔心有假鈔,在櫃台一張一張數完之後立刻分成三等份,分別藏在身上、背包還有行李箱;好不容易搭上計程車,我沿途眼神戒備,不斷地想著,如果司機等一下有什麼不軌意圖,我應該如何呼救還有拿什麼武器攻擊他,各種動作電影情節都在我的腦海中上演。
慢慢地,我在印度生活也已經三年了,逐漸熟悉這塊土地的運作模式,我經常半開玩笑地說自己已經是個印度人,雖然少了剛剛落地時那種如同驚弓之鳥、草木皆兵的神經質,但這裡並不是一個可以放鬆過生活的地方,過度自信而鬆懈只會把自己暴露在危險之中,這就是我在印度的生存之道:小心而大膽,害怕而勇敢。
在台灣,我們習慣了舒適的生活,無論是滿街的便利超商、營業直到深夜的夜市小吃,還是即使走在漆黑的路上都不會害怕的安全感。但是,一拿印度和台灣比較,恐懼感也會有放大的效果。因為,印度被形塑成一個超級落後的國度,恐怖就變得更恐怖,更恐怖就變得超恐怖。其實,相較於大家覺得夢幻浪漫、充滿文藝復興濃濃文化氣質的義大利和法國,我反倒覺得印度安全許多,偷搶拐騙和黑幫情況也沒有那裡嚴重。
就我在印度生活的觀察,我會說印度人有一種投機取巧的個性,但不敢明目張膽的做壞事,他們幾乎不會有那種拿刀拿槍的逼迫,也不太會有暴力相向的搶劫行為,我的形容就是,如果今天你的背包拉鍊沒有漏一點小縫,他們是不會去把它拉開的;但是,一旦看到有縫,卻不去拉開它,印度人就會覺得心癢而且還愧對祖宗先烈。
印度人不可思議民族性背後的原因是為了「活下去」
「投機取巧」在快速發展下成為「高彈性」與「高風險承擔性」的同義詞
為什麼印度人如此奸詐狡猾愛騙人、貪小便宜愛欺負人呢?或許某種程度來說,就只是為了活下去吧!我曾經想過,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土地貧瘠又有著極端氣候的國家,會有這麼強烈的宗教色彩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很多時候沒有信仰和心靈的寄託,甚至是某種程度的「認命」,實在很難在如此艱困的環境中生存;除此之外的另一種活下去的方式,或許就是閩南語中的「想孔想縫」,找辦法看見光、找到洞就努力鑽吧!勉強試試看,可能還來個柳暗花明。
在印度街頭或是商場,總會看到這麼一群「試試看」的人,「China? Japan? Korea? Which Country?」通常是我們這種黃皮膚的亞洲人,在印度市集最常收到的打招呼語,那些站著三七步顧著小攤的男人們,一看見有人走過去就會喊一聲,總是有幾個人會回頭,不回頭他們還會試別招,「藍色上衣的!」「綠褲子!」「紅色背包!」一般人的反應就是會反射性地回頭,而那些回頭對眼的片刻,就是他們生意上門的最好時機。此時他們會開始端出各色商品,接著試試看各種不同的成交方案,一千不成變八百,八百不成變四百,最後又在你即將甩頭走人時,感覺不大情願卻又笑臉盈盈地以兩百盧比成交。反正試試看無妨,這條路不成換別條路,永遠都還有空間可以談,你來我往、東砍西殺也不失是個樂趣。
也因為一切都是「試試看」,在印度「買賣不成情義在」這句話永遠成立,就像是嘟嘟車司機經常在街頭吵得臉紅脖子粗,甚至捲起袖子、掄起拳頭要打人,吵完架、事情解決了,他們又若無其事地談笑風聲,喝起奶茶。無論聲音大小、價錢高低、偷搶拐騙、還是真打起了動作片,對印度人來說就是「試試看」;「Give it a try」搞不好就真撈點額外的好處,沒撈到就算了,腳踏實地還是可以挣點錢。
「試試看」反應了印度資源不足的求生之道,即所謂的「Jugaad」文化,這個字的意思類似替代方案,在條件不俱足時達到目的的另一種方式。Jugaad通常帶有一點搞笑的色彩,因為那些拼拼湊湊的解決之道,都有點落漆或太有創意而讓人忍不住驚呼到底是哪來的點子!在網路上只要搜尋Jugaad就會出現各種讓人哭笑不得的例子,包括把電腦插在腰間當隨身聽、拿熨斗來當電磁爐、退出光碟機來當飲料架等等,但這就是印度人最真實的生活,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中,想辦法、試試看。
從Jugaad衍生出來的是「Sab Theek Ho Jayega.」「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即使一切的情況再怎麼糟糕、資源再怎麼不足,總是有辦法可以解決,最後一定會好的!我曾經說過,印度是全世界人與人之間可接受舒適距離最小的地方,畢竟十二億五千萬人口實在是想避也避不掉,大家也早就習慣跟大家庭還有一大群朋友相處。除此之外,我覺得印度人還是全世界最能「等」的民族,除了資源不足的原因,也和這塊土地上有太多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怪事鳥事糊塗事有關,有時候倒也不是他們故意要慢,就是沒辦法,疊床架屋的政府系統、基礎建設不足、人力物力金錢有限等等,最後實在是沒辦法,只能等。
也就因此衍生出了「Chalta Hai」文化,原意是「It works.」泛指「It’s Okay.」即使我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印度人還是一副不慍不火的淡定模樣,畢竟急也沒有用,沒關係啦!找個Jugaad解決百分之八十的問題,或者慢慢等,總有一天「Sab Theek Ho Jayega.(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放鬆喝杯奶茶吧!
或許,印度人這種「淡定哥」形象再加上他們很愛「試試看」以獲取高利潤,有時候很讓人惱火,但某種程度上,卻也是印度政府現在高喊經濟起飛時,相當自豪的創業家精神;印度人從古至今做生意可是全球有名,腦袋瓜轉得快又懂得鑽小洞找方法,無論是好方法壞方法他們都敢嘗試,有非常高的風險承擔特質,雖然某種程度是缺點,但從另一個方向來看,也是印度的潛力之一。
印度絕對是一個人類可以生存的世界
我什麼地方都敢去!
女生去印度到底安不安全?可以自己一個人去嗎?有什麼特別需要注意的事情嗎?我總是千篇一律、不由分說地大聲昭告:「歡迎來印度!」要讓大家先確認印度是一個「人類可以生存的世界」之後,各項疑難雜症才有解決的必要。至於女生該怎麼保護自己,說實話,真的不用跟我一樣剪個香菇頭,也不必一到晚上就把自己鎖起來,更不用一定得找個男生來保護自己。
在這裡生活了幾年,我的經驗是,只要找回我們在台灣某種程度喪失的警覺性,就可以在印度快樂過生活。如果大家回頭去看印度的強暴案件,有很多情況確實是受害人的疏忽。雖然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人應該被強暴,可是身為女生,一定要特別在意自己的周遭環境,包括不要喝醉、不要跟著陌生人走、不要在深夜走在暗巷裡、不要亂喝別人給的飲料、不要在路邊攔車或搭沒牌照的車、隨身帶著防狼噴霧或小武器、不要在車上睡著等等,我知道這聽起來很像媽媽在碎碎念一些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很簡單但容易忘,不過這些就是在印度的生存之道,有時候在台灣忘了沒有什麼(當然有時候也會有什麼),但在印度,這就是生活準則。
據說,有其他認識我的記者,形容我是一個「什麼地方都去」的人,無論是龍蛇雜處的舊市集、擠得水洩不通的傳統市場,還是充滿路邊攤的小夜市,我通通都去走走看看吃吃喝喝,那些大家覺得危險可怕,就算外派個三五年都不會去的地段我全都走過,還樂此不疲地一去再去。因為那對我來說,是最有趣也最能夠了解印度的生活樣態,這或許也和我剛到印度時的實習生身分有關,太窮了沒錢也只能去這些地方,即使後來換了工作,卻有點「由儉入奢難」,總還是喜歡挖掘這些小地方,很多人都說:「妳怎麼敢去啊?天不怕地不怕的!」。
你說我不怕?我怕死啦!
「不要以為自己很安全!」在印度的時候我無時無刻不這麼提醒自己。即使在熟悉的環境都會小心翼翼地注意周遭環境,只要有一丁點不對勁,我一定會趕快離開或準備應對之策;現在住的社區雖然已經有輪班警衛,但我每天晚上睡覺前,一定會再次檢查大門有沒有鎖上,即使只有一個人住,房門也會上鎖,我害怕因為任何一個疏失讓人有機可乘。在地鐵,我也會隨時注意錢包和手機,甚至只要有人太靠近,我都會立刻像弓起背的貓一樣保持警覺,因為可能就是那一丁點閃失,產生了不一定是我們能夠承擔得起的後果。我現在回到台灣搭捷運,還會因為一直看自己的後背包拉鍊和觀察旁人的舉動,反而看起來比其他人更可疑。
聽起來是不是很恐怖?!可是一旦謹慎注意各種小細節,知道怎麼保護自己,自然就可以在印度生活得愉快自在,這也是我前面所說的,小心與大膽、害怕與勇敢都是相輔相成的,人類只有自在地面對所有的兩極,才能夠找出那條中庸之道。
「極端創造彈性,最終回歸中心」
能夠自在地面對所有的兩極,就能體會印度的迷人之處
總有讀者問我,為什麼我可以一個人在印度生活這麼久,還一副過得非常開心的樣子?這個大家聽到就會發出「矮額」鄙夷聲的南亞次大陸,為何這麼讓我流連忘返?我總開玩笑地說:「因為我在訓練自己成為世界最強人種!」
我是真的相信只要能夠在印度生活,其他地方也不會太困難,不是因為這個地方的艱性,而是這個地方所訓練出來的「彈性」,這樣的彈性伴隨而來的就是「中性」。讀到這裡,你一定會覺得:「蛤?印度不是一個極端的國度嗎?怎麼會是中性?賣鬧!」或許也就是因為印度的各種極端,極端的貧富、極端的善惡、極端的喜怒、極端的氣溫、還有極端的價值觀等等,這些極端創造出空間極大的彈性,而最終又回歸到了中心點,這或許就是印度最迷人的地方吧!
說起「中性」,自然會連想到性別,我的體會尤其深刻。印度對女生的既定印象,通常是長髮、紗麗和珠寶首飾。在台灣就經常被誤認成男生的我,頂著一顆香菇頭,總是穿著T恤和褲子的中性打扮,多數時間會被認為是男生,特別是在晚上,大多數印度人不會懷疑我是男生,而是根本不會懷疑我是女生!在印度這幾年,我其實很享受性別上的交錯,甚至有時候故意混淆別人,多數時間當然是為了安全,其中也參雜了好玩與惡作劇。
記得有一次參加印度外交部的例行記者會,當時的發言人阿克巴爾丁(Syed Akbaruddin)以幽默及口條流利聞名,沒想到在我舉手發問時,他卻結結巴巴地喊著:「Sir…Ma’am…Sir…Ma’am…」完全可以感覺到他很想摔筆怒吼:「X的!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啦!(跺腳)」還有一次搭地鐵,有幾個男生見我坐在女性車廂沒有被驅趕,就大搖大擺地走進來坐在我對面,結果到了下一站,女警立刻進來把他們拎了出去,他們站起來之後,一直瞪大眼睛猛看著我,我完全可以看出他們眼裡那種「那『他』咧!他怎麼可以在這裡面!我是因為他才進來坐的耶!」的憤怒,當下只想仰天大笑。
不過,來到印度之後,反而有些台灣朋友覺得我變娘了,倒不是我以前有多Man,而是我在台灣並不太有機會展現比較柔和的一面。但是在印度,只要是皮膚比本地人白的外國女生,就可以激發印度男人們的賀爾蒙!當然不是那種充滿性幻想的可怕情境,而是單純對女生的友善。
就拿我的記者工作來說吧。有時候在政府機關採訪拍攝,遇到陸軍前來關切,只要我回頭給他一個微笑,一點也沒開玩笑!他除了會讓我短暫拍一些其實不能拍的地方之外,還會幫我管秩序,禁止其他人跨越我的鏡頭。我還曾經遇過有大概二、三十個軍人,圍在我的攝影師旁邊看我拍,眼神中不斷散發出一種不知從哪裡看到我的美的光芒,連我坐上車準備離開時,他們還貼近車窗玻璃跟我說再見。有時候,在印度實在是很容易誤會自己是超級巨星,會想穿上開高衩透視晚禮服,然後扭腰擺臀走紅毯。
除此之外,也因為印度的攝影師清一色是男人,所以我無論到什麼樣的場合,都會有人熱情幫忙,無論是架角架、卡位子、提供資訊或大小事,只要能幫忙的他們都不會拒絕。有印度男記者跟我要電話,還會有一些起鬨的人在旁邊亂叫「哎唷!哎唷!」除了非常幼稚之外,我也忍不住想,他們眼裡的我到底是什麼樣子?三圍三十二D、二十三、三十四的絕品辣妹嗎?哈哈哈!
在台灣,我因為打扮舉止常被誤認為是男生,在印度,我卻因為皮膚較本地人白皙而享盡女生的優勢,與其問是男是女,反倒更像是男女不斷的性別流動,在印度,我真正體會到什麼叫中性,以及中性帶來的彈性。
印度的環境確實對婦女安全比較不友善,但我真心希望大家不要因為自己是女生就不敢來,不要因為性別就侷限自己。男生並不一定比女生更適合來印度,掌握印度的生活準則,並學習讓自己變得彈性和中性,印度就會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國度,也會讓你變成一個美麗的人。
「眼見為憑是驗證真理唯一的途徑」
穿透媒體偏頗的角度,印度和你想的不一樣
在印度生活讓我學會彈性,但是要用中性的觀點看印度,有時候並沒有這麼簡單,畢竟這個地方很常把人逼到死角,每當覺得自己已經被印度訓練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時,總會有些事情瞬間撕裂你的理智線,讓人忍不住狂吼:「到底想怎麼樣啊!」簡單來說,在印度就是漫漫長路的不斷修練,在完整與破壞之間不斷來回,成長。
我曾聽過被外派到印度的人,把自己形容成是被公司「流放」,如果可以選擇,他們寧願選美國、泰國、新加坡或歐洲,因為印度實在太苦了!相形之下,像我這樣自願來「吃苦」的人實在很怪,或許真的是怪吧!我當初畢業之所以選擇來印度,除了它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之外,也是因為想要自己親眼見識一下這個神祕的國度,眼見為憑是驗證真理的唯一途徑,而印度絕對是禁得起檢驗的。印度並不是蓋上了一層神祕的薄紗,印度根本就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我曾經形容,印度就像是只有露點、劈腿、跌倒或眼歪嘴斜才會上版面的藝人,其他面向根本從來沒有被看見,因此形成很單一化的負面形象。
有一次,媽媽告訴我,廣播節目主持人談起印度的強暴案件有多恐怖、多可怕,呼籲所有聽眾不要去印度,我聽了氣得跳腳:「媽!那個節目主持人有來過印度嗎?我在這邊生活,我比她還了解印度!」批判一個國家非常容易,深入了解背後的文化、背景與成因卻很難。
目前主流社會所接收到的印度,通常是西方觀點或帶有我們主觀價值判斷的印度。我記得曾經採訪一位印度的城市規畫學者,她跟我說印度現在被歸類為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這個名詞是從歐美這些自詡為「已發展國家」的比較定義而來,然而什麼是發展?遵守西方的政治與經濟模式、文化、教育及思想,就是已發展嗎?
每一個國家其實都有自己的形成背景,而印度作為全世界最老的古文明之一,這是一個歷經幾千年所孕育出來的土地,它不是可以直接用概括方式解釋的國度,所有的現象和問題也不是單一原因所造成的,與其說:「印度就是這樣啦!」我會想說:「印度就是這樣嗎?」有時候多一點疑問,多一點懷疑,或許能夠讓我們在觀察與批判另一個國家時,再多想一點,再更深入一點,再靠近一點。
隨著經濟崛起與政治影響力的擴張,印度近年來在國際上受到了更多的關注。這個二○一五年經濟成長率就會超越中國的國家,在未來二十年將成為全球經濟的火車頭,也會是亞洲地區,在全球議題上,與中國和日本並肩,與美國、歐洲等大國對話的重要發聲者,這代表印度已經不再是那個只有窮、髒、亂、強暴,還有喝牛尿求保佑的國家,它正在改變、轉型和發展,變成國際鎂光燈的焦點。
我記得曾經說過,作為一個記者,我希望自己在印度所扮演的角色,不是說印度的故事,而是透過印度的觀點說印度的故事。這的確不容易,因為我也有自己已經形塑的價值觀與是非判斷標準,這和我的成長背景、環境、教育還有社會化過程息息相關,擺脫自己的主觀角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盡可能去問:「為什麼?」這些背後的原因才能讓人從印度的角度去理解它真正的樣貌,也是最迷人的地方。
來到印度已經三年,我還在摸索這塊廣袤的次大陸,這本書所說的印度,也只是我狹窄的眼界所看見的一小部分,但腳踏實地站在這塊土地上,我確實看見了印度多元的面向,或許這本書所看到的印度和你所看見的不同,但這些都是我在這裡親身感知的世界與觀察。
歡迎光臨,撥開迷霧,看見真正的印度!
撥開迷霧,走進印度
一個女生自己去印度?而且還是個要在外面趴趴走的記者?再聽到我二十二歲大學一畢業就來新德里,很多人會驚訝地想知道我到底「發生什麼事」?一個女孩子在青春年華就這麼「想不開」,隻身來到印度打拚真是太憨膽了!都不怕嗎?
怕啊!我怎麼可能不怕!
來到印度之前,我在台灣所接收到的相關印度資訊,和大家並沒有什麼不同,即使閱讀英文的相關訊息,也通常是來自西方觀點的介紹,所以環境髒亂、住民貧窮、強暴案頻傳、偷搶拐騙還有各種光怪陸離的迷信傳統等等,也都是我對印度的單一想像。
「小心而大膽,害怕而...
目錄
自序
撥開迷霧,走進印度
PART 1
Why──為什麼去印度?
(01) 一個女孩去印度,爸媽不會反對嗎?
──我們家的家教:自己做決定並負責
(02) 印度和德國比一比,為什麼選印度?
──我想先搞清楚自己
(03) 為什麼對發展中國家充滿憧憬?
──未知並不會讓我害怕,我恐懼的是動彈不得
(04) 你問我,為什麼出走?我問你,你喜歡現在的自己嗎?
──搞定那些隨遇,搞定自己
(05) 在印度,天上掉下來的工作會是什麼?
──不可思議的事情只會在印度發生
(06) 什麼是航空母艦?航空母艦下水,印度會有什麼反應?
──我當記者的第一則新聞
(07) 妳是記者嗎?!
──年齡不是問題,年紀小反而是保護罩
(08) 這是催淚瓦斯嗎?
──意外當上記者,讓我遇見更多意外,也讓我變得不無聊
(09) 晚餐要吃什麼?
──被羨慕著的人們,背後都有不被羨慕的故事
(10) 妳這種個性,怎麼可能沒有長歪?
──不管做什麼都被接受,一路都能自在做自己
PART 2
What──印度,什麼樣的地方?
(11) 印度少女嫁狗很「變態」?
──信仰是個人自由,自以為是的評斷,比迷信還要可怕。
(12) 為什麼印度馬路沒有分隔線,就算有,也沒有人會遵守?
──印度交通給我的啟示:為了生存,不接受標準答案,永遠有替代方案
(13) 我的背包要拿起來是因為擋了老鼠的路?
──源於宗教信仰的印度動物觀
(14) 當印度猖狂的性騷擾就發生在自己身上,誰能挺妳?
──看似微不足道的反抗,因為堅持而偉大
(15) 如果不答應跟他們一起做壞事,會發生什麼事?
──印度街頭男孩的生存之戰
(16) 為了我們的母親和姊妹,難道不能從改善廁所做起嗎?
──印度總理獨立日演說,談人民最關切的強暴與廁所
(17) 親愛的總理,你要將印度帶往何處?
──草根出身的公關高手莫迪總理,全世界都在等著他出手
(18) 幫傭不能用家裡的廁所?
──印度版《姊妹》在我面前上演
(19) 老咖啡廳才剛慶祝一百週年,為何就傳出歇業?
──因為這裡要「發展」了
(20) 全球瘋中文,有一群印度人只想跟台灣人學,誰?
──台灣獨一無二的優勢與軟實力
(21) 我從來不知道什麼是愛情,那一定很美好吧?
──在印度,有人選擇自由戀愛,有人更相信父母的安排
(22) 是否有榮幸邀請你來參加我們家的婚禮?
──印度婚禮的那些瘋狂事兒!
(23) 印度排燈節,你怎麼過?
──三個排燈節,深刻體會貧富差距與傳統習俗
(24) 印度農夫問我:「你開心嗎?」
──急速發展的國度,一不小心就會忘記思考的問題。
(25) 在恆河岸邊,誰能不淡然生死,穿透俗世?
──在瓦拉那西看到生命的實相
PART 3
Who──我在印度遇到的人
(26)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薩蒂亞爾蒂,他究竟是誰?
──三十多年來他日以繼夜,從人蛇集團手中救回八萬名童工童奴
(27) 你知道你要什麼、不要什麼嗎?
──製作人Sapna的故事
(28)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Manju追求幸福的悲慘故事
(29) 可不可以每天下班後,都來和我說話?
──鄰居太太Pinki勤學英文的故事
(30) 你們願意去印度苦五年,換以後的好日子嗎?
──對於未來的美好想望,需要付出和承擔
PART 4
How──在印度,這樣生活
(31) 印度窮日子過起來是什麼滋味?
──路邊攤蛋炒飯吃得津津有味,買到電蚊香是值得慶祝的大事
(32) 其實你根本不懂印度人?!
──從外表、衣飾認識形形色色的印度人
(33) 印度市集就是要教你詐?!
──買東西,你才懂為什麼印度人那麼會做生意
(34) 和印度小販學談判,走到哪兒都不會被騙的絕招是?
──看出這最斗膽、最深刻、最真實的生命動力,你就贏了
(35) 「你不找我十盧比,我就不下車了?!」
──小零錢,大學問,在印度一定要搞懂公平合理交易
(36) 等一下!如何不被印度神邏輯打敗?
──為了求存,沒有邏輯也是邏輯
(37) 你的印度時間是幾點?
──印度人聽不懂「時間」這兩個字
(38) 請問你們有賣印度神油嗎?
──知名度最高卻少有人見過的伴手禮
(39) 新德里月光市集無人不知,可曾聽聞緊臨的Sadar Bazaar?
──印度首都最大批發市集
(40) 大雨,大雨,你為什麼下不停?
──對印度人是浪漫風情畫,對你是一定要知道的求生術
自序
撥開迷霧,走進印度
PART 1
Why──為什麼去印度?
(01) 一個女孩去印度,爸媽不會反對嗎?
──我們家的家教:自己做決定並負責
(02) 印度和德國比一比,為什麼選印度?
──我想先搞清楚自己
(03) 為什麼對發展中國家充滿憧憬?
──未知並不會讓我害怕,我恐懼的是動彈不得
(04) 你問我,為什麼出走?我問你,你喜歡現在的自己嗎?
──搞定那些隨遇,搞定自己
(05) 在印度,天上掉下來的工作會是什麼?
──不可思議的事情只會在印度發生
(06) 什麼是航空母艦?航空母艦下水,印度會有...
商品資料
出版社:本事出版出版日期:2015-08-27ISBN/ISSN:978986611888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0頁開數:17*23 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