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我死去的摯友》原著小說。
*《馬奎斯的三場葬禮》、《靈魂的重量》金獎編劇吉勒莫.亞瑞格小說。
*隨書附贈刺青貼紙
《愛是一條狗》 《靈魂的重量》 《馬奎斯的三場葬禮》 《火線交錯》
金獎編劇 吉勒莫.亞瑞格 電影原著小說
一個自殺的精神病患 一段出軌的戀情 一場凶猛的復仇行動
一日傍晚響起的槍聲,葛列果終結了自己的性命。
長期飽受精神疾病折磨的葛列果,遭受最好的朋友與最愛的女人──馬努爾與塔妮雅的背叛。
亟欲回歸寧靜生活的馬努爾,不斷接獲飽含亡者意念的神祕訊息,加上塔妮雅行蹤飄忽,再再將馬努爾推向亡者佈下的死亡起點……
作者簡介:
吉勒莫.亞瑞格(Guillermo Arriaga)
知名小說家、編劇。一九五八年生於墨西哥城。全名為吉勒莫.亞瑞格.霍爾丹(Guillermo Arriaga Jordán),「亞瑞格」是父親的家族姓,「霍爾丹」是母系家族姓,吉勒莫以省略母系家族姓聞名於世。曾與墨西哥知名電影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合作,拍出不少備受肯定的電影作品,兩人合力編寫《愛是一條狗》,耗時兩年、寫出三十六個版本才定稿,該片榮獲二○○○年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週」單元的評審團大獎,亦入圍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二○○五年,又以《馬奎斯的三場葬禮》獲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
吉勒莫.亞瑞格編導作品:
《愛是一條狗》(Amores perros, 2000),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靈魂的重量》(21 Grams, 2003),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獲提名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馬奎斯的三場葬禮》(Three Burials of Melquiades Estrada, 2005),導演湯米.李.瓊斯(Tommy Lee Jones),獲2005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
《火線交錯》(Babel, 2006),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金球獎最佳劇本、提名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原創劇本。
《愛火燎原》(The Burning Plain, 2009),自編自導處女作,獲2008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提名。
《與眾神對話》(Words with Gods, 2014),與Emir Kusturica等八位名導合作,入選第71屆威尼斯影展非競賽單元。
吉勒莫.亞瑞格小說作品:
《斷頭台》(Escuadrón Guillotina, 1991)
《甜蜜的死亡氣息》(Un Dulce Olor a Muerte, 1994)
《我死去的摯友》(El Búfalo de la Noche, 1999)
《返回二○一》(Retorno 201, 2005)
譯者簡介:
劉家亨(Hugo Liu)
靜宜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研究所畢,七年級譯者,花蓮人。老是思考些無關緊要的問題。譯有《甜蜜的死亡氣息》。e-mail: liuhugo69@gmail.com
本作翻譯期間全程單身。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吉勒莫・亞瑞格令懸疑小說大喘一口氣;同時證實,當一位作家欲將早已被認定枯竭的文學主題發揚光大時,仍擁有諸多的可能性。──墨西哥《一加一報》荷西・路易士・特魯埃巴・拉拉 (José Luis Trueba Lara),墨西哥作家、記者、編輯、教授及研究者
吉勒莫・亞瑞格的文學作品耐人尋味──他能夠考察新的道路,能夠脫離既往的主題和人物,能夠撰寫真正偉大的作品。──墨西哥《改革報》阿瑪藍札・費拉利(Amarantxa Ferrari)
正如查理.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所言,愛人之死不至於讓人癲狂,然而,趕時間之際鞋帶卻斷了,生命中一連串始料未及的打擊,的確會令人進瘋人院。闔上《我死去的摯友》,不由驚呼連連,彷彿看了一冊精神分析的百科全書!─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拉丁美洲研究博、淡江大學西班牙文系、美洲研究所教授、淡江大學外語學院院長
陳小雀
名人推薦:吉勒莫・亞瑞格令懸疑小說大喘一口氣;同時證實,當一位作家欲將早已被認定枯竭的文學主題發揚光大時,仍擁有諸多的可能性。──墨西哥《一加一報》荷西・路易士・特魯埃巴・拉拉 (José Luis Trueba Lara),墨西哥作家、記者、編輯、教授及研究者
吉勒莫・亞瑞格的文學作品耐人尋味──他能夠考察新的道路,能夠脫離既往的主題和人物,能夠撰寫真正偉大的作品。──墨西哥《改革報》阿瑪藍札・費拉利(Amarantxa Ferrari)
正如查理.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所言,愛人之死不至於讓人癲狂,然而,趕時間之際鞋帶卻斷了,生命...
章節試閱
葛列果最後一次出院的三個星期過後,某個週六傍晚我決定拜訪他。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盤算了好幾個月,才終於下定決心去找他。我害怕這場重逢,彷彿將遭人埋伏暗算般。那個傍晚,我在馬路上徘徊了好幾圈,就是不敢去敲他家的門。終於敲了門時,我整個人緊張萬分,焦慮不安,而且,坦白說,還有些膽怯。
葛列果的媽媽替我開門。她親切地問候我,隨即邀請我進到屋內,絲毫不做耽擱,彷彿好久以前就等著我回來般。她叫了葛列果。葛列果在樓梯邊上現身,緩緩步下階梯,然後停下腳步,倚靠在扶手上。他端詳了我的臉龐幾秒鐘,帶著微笑,朝我迎面走來,給我一個擁抱。葛列果的激烈反應令我感到尷尬,不知該以什麼方式回應他的熱情。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已經原諒我了,或者更貼切一點來說,我們是不是已經原諒彼此了。
葛列果的媽媽寒暄了幾句便離開,好讓我倆獨處。和從前的習慣一樣,我們上樓到葛列果的臥房去,進到房內,葛列果將沒有鎖頭的房門帶上。他躺到床鋪上,看起來輕鬆、鎮定,毫無令我懷疑他其實是在演戲的跡象。看來,他終於恢復平靜了。
我在老位置坐下—葛列果擺在書桌前的導演椅—然後,以再明顯不過且愚蠢至極的方式開始我們的對話。
「你感覺怎麼樣?」我問他。
葛列果坐直身子,挑了挑眉。
「你覺得我看起來怎麼樣?」
「很好。」
葛列果聳了聳肩。
「你都這麼說了,那我很好。」
我們一聊就是好幾個小時,單純閒聊罷了。我們雙方都需要重新評估狀況。尤其是我,我不想再一次接近深淵的邊緣。很幸運地,不知道是出於尊重,或甚至純粹基於禮貌,葛列果並未問起塔妮雅的事情,雖然我很確信,每當我倆陷入沉默,心中都各自掛念著她。
入夜時分我向葛列果告辭。我們互相擁抱,久久不願分開,約好很快再次見面,一起吃個飯,還是看場電影。我踏出屋外。一陣冷冽的寒風襲來,挾帶著一股微弱的人車噪音。空氣中聞起來有燃燒垃圾的味道。一盞路燈微微閃爍,有一陣沒一陣地照亮人行道。我閉上雙眼。我無法離開葛列果,他的友誼對我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即便他威脅我、揚言要狠狠揍我一頓也一樣。不,我沒有辦法拋下葛列果。
四天後,電話響起。我接起電話,聽見一道無音的呼吸聲。我想八成是惡作劇,或是哪個沒腦的小女生想要跟我哥哥通電話,又不好意思直接明講。
我正打算掛上電話時,聽見瑪格莉塔虛弱的嗓音。
「喂……馬努爾?」她咕噥地說。
「嗯。」
「馬努爾……」她重複說了一次,接著一語不發。
「怎麼了?」
「我哥哥……」瑪格莉塔窸窸窣窣地說,然後又閉上嘴巴。我再次聽見她緊張急促的呼吸聲。
「瑪格莉塔,發生什麼事了?」
她什麼也沒多說,便將電話掛了。
瑪格莉塔盡力了,但她沒能成功將消息傳達給我。我在之後的幾通電話中,才證實這個消息:葛列果朝自己的腦袋瓜開了一槍。他被人發現奄奄一息地倒臥在一灘血泊之中,左手還緊握著左輪手槍。
用厚木板加上鐵條封死的窗戶、無鎖頭的門、耐心、關愛、鎮定劑、電休克療法,還有被關在精神療養院裡的這幾個月,以及痛苦。無盡的痛苦,全都幫不上什麼忙。
葛列果是在他母親膝上過世的。他的父親難掩激動情緒,開車載著平躺在後座的葛列果,往醫院的方向狂飆。他自殺用的槍,正是幾年前我們在一間超商店門口,從一名站崗的警察身上搶來的那一把。那是一把點三八口徑的左輪手槍,巴西出廠,槍身上頭全生了鏽。我們一直到決定抓條流浪狗來試槍以前,都還懷疑這手槍到底能不能夠正常射擊。我們才開第一槍,野狗就被轟得嘴鼻血肉橫飛,倒在地上一命嗚呼。從此之後,葛列果學會如何在不同的地點藏匿手槍,不論是住所,或時常造訪之處,總是能躲避查緝,直到他過世的這天為止。
葛列果將手槍、連同彈匣裡頭的六發達姆彈包進一個塑膠袋裡頭,然後埋入一個盛開著紅色天竺葵的花盆底下。在我們重建葛列果的自殺現場後,推測他一面假裝整理庭院花木—醫生建議他從事園藝,以加快復原的速度—一面自藏匿處取出左輪手槍。葛列果拿起手槍,將手槍藏到襯衫底下,急急忙忙地拋下手邊的工作。一把手耙子、一把鏟子,及一袋有機肥料都被他扔在原地。
葛列果心意已決,上樓到他的臥房,用書桌抵住房門,接著到浴室裡頭。他拉開左輪手槍的保險,看了鏡中的自己一眼,然後將槍口頂著左眉,扣下板機。
子彈以斜對角的方向穿過他的腦袋,所經之處將他的動脈、神經元、慾望、柔情、憎恨和骨頭都炸個粉碎。葛列果應聲倒地,摔落在磁磚地板上,頭顱上開了兩個洞。他才正要滿二十三歲。
葛列果的兄弟姊妹中年紀最小的胞弟華金張羅了葬禮的大小事項。檢察總署的要求和訊問,他也一併接招。葛列果的母親已筋疲力盡,連血跡斑斑的上衣都還沒換下來,就在客廳的沙發上睡著了。他的父親自我囚禁在兒子的房間內,尋找任何可以讓他釐清這起事件的蛛絲馬跡。瑪格莉塔起初專注於通知親朋好友葛列果的死訊,面對自己的軟弱無能,也舉白旗投降了。她逃到一個堂妹家,懶洋洋地窩在搖椅上,出神地盯著電視機,喝著健怡可口可樂。
我陪華金跑了一趟殯儀館。我們倆挑了個價格最便宜、樣式最簡約的棺木。他們家的經濟狀況負擔不起更好的了。葛列果的醫療和精神治療衍生出無數開銷,已經把這個家給榨乾了。
大體於清晨三點鐘送抵靈堂。很幸運地,葛列果的一位遠房伯父是位小有名氣的律師,搞定繁瑣的司法文件,大體才躲過解剖驗屍的命運,於太平間內停放的時間也大幅縮短。
一名殯儀館館員要求我們認屍。我自告奮勇。華金已經承受得夠多了,還要他去檢查哥哥的屍體,肯定會撐不住的。
館員領著我走過一段通往地下室的階梯。途中我停下腳步,後悔自己居然挺身而出。我該如何再次面對葛列果?尤其是該如何面對已經死去的他?我頭暈目眩,一手扶著頭部,呼吸困難。難道草草帶過他的特徵還不夠嗎?還不足以讓館方人員知道這具屍體就是葛列果本人嗎?館員拉著我的手臂,引導我和他繼續走下去。他為了鼓勵我,告訴我只需匆匆一瞥,完成該跑的程序即可。
我們進到一個四面無窗的房間,日光燈將房內照得通亮。葛列果,或是先前曾經是葛列果的東西,躺在一張金屬桌上,一襲白袍蓋到胸口的位置。死亡令他的面容蒼白、淡無表情,他冷冰冰、飽具挑釁意味的表情不復存在。左眉上一塊紗布遮掩住自殺留下的彈孔。一塊紫色的血腫使他的前額全變了色。他的頭髮沾抹著鮮血,看上去就像是用髮油將頭髮全往後梳般。未刮除的落腮鬍令他看起來疲憊、煩悶。我端詳了葛列果幾分鐘,覺得死去的他還比活著的他更不讓人心生畏懼,差異甚大。
「是他,沒錯吧?」館員見我陷入自己的世界,猶豫不決地問了我一聲。
我看向葛列果的屍體最後一眼。我該如何向他訣別?就單單這樣跟他說聲再見,然後就結束了?還是用力摟住他、在他身旁哭泣?我要如何向葛列果解釋,他的死令我心痛,同時也把我給惹惱了,還令我蒙羞?我該如何將這一切傳達給一具緘默的屍體、一具緘默得很智障的屍體?
「是的,他是葛列果・瓦爾德士。」我說,然後轉身離開。
葛列果最後一次出院的三個星期過後,某個週六傍晚我決定拜訪他。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盤算了好幾個月,才終於下定決心去找他。我害怕這場重逢,彷彿將遭人埋伏暗算般。那個傍晚,我在馬路上徘徊了好幾圈,就是不敢去敲他家的門。終於敲了門時,我整個人緊張萬分,焦慮不安,而且,坦白說,還有些膽怯。
葛列果的媽媽替我開門。她親切地問候我,隨即邀請我進到屋內,絲毫不做耽擱,彷彿好久以前就等著我回來般。她叫了葛列果。葛列果在樓梯邊上現身,緩緩步下階梯,然後停下腳步,倚靠在扶手上。他端詳了我的臉龐幾秒鐘,帶著微笑,朝...
推薦序
暗夜裡的美洲野牛:縈繞不去的心魔
繼《甜蜜的死亡氣息》(Un dulce olor a muerte, 1994)等之後,墨西哥作家吉勒莫.亞瑞格(Guillermo Arriaga)於二○○二年出版《我死去的摯友》(El búfalo de la noche, 2002),也同樣搬上大銀幕,再度挑戰讀者與觀眾的道德禁忌,將年輕世代的情感生活,赤裸裸地攤在陽光下。
吉勒莫.亞瑞格生長於墨西哥城,善於書寫城市邊緣人的故事,也精於描繪美墨邊界的紛擾。然而,在大學執教兩年後,意外發現正處於青春年華的大學生,看似有大好前程,卻因波濤洶湧的情緒找不到出口,而陷入孤寂、瘋狂與死亡的漩渦中。不忍見到年輕生命籠罩在陰霾中,吉勒莫.亞瑞格於是以變調的靈魂為藍本,鋪陳一段三角戀情,流洩出情慾、背叛、偏激、欺騙、愧疚、自戕等情節,凸顯年輕人的反社會行為,呼籲大眾重視迷失的年輕生命。
孤寂一直是拉美小說中常見的議題,例如:魯佛(Juan Rulfo)、薩巴托(Ernesto Sábato)、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等巨擘,無不藉文學創作,窺探人物內心的孤寂,反射出你我在現實社會裡,也難以掙脫孤寂的宿命。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在他的詩《最孤寂者》裡寫道:「為什麼你還不安息呢?陰鬱的心啊!怎樣的刺激令你不顧雙腳流血仍奔逃呢?」顯然,孤寂不只是情緒,也是與生俱來的神秘力量,令人產生獨特的認知與判斷,進而自我封鎖於寂寞的世界中。
在《我死去的摯友》裡,孤寂儼然一張大網,緊緊網住每個角色。馬努爾和葛列果是同窗好友,然而,馬努爾竟暗地愛上葛列果的女友塔妮雅,孤寂趁虛而入,蠹蝕了三顆年輕的心。愛情的挫敗、死亡的威脅和未來的難料,成為小說人物的孤寂主因。的確,馬努爾與塔妮雅的地下戀情、或馬努爾與其他女友耽溺於肉慾之中,均為愛情挫敗的例子。對馬努爾、或塔妮雅而言,葛列果的去世乃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死亡彷彿如影隨形,令兩人難以面對不安定的未來,不得不各自遁逃。
我忘不了塔妮雅,每晚每夜地思念著她。我赤裸身子入睡,冀望有一天她會穿門而入,到我身邊躺下。
孤寂終於導致了瘋狂!瘋狂成了《我死去的摯友》的故事主軸,不只聚焦於個人的精神狀態,同時也以宏觀角度看待社會問題。在世俗觀念的作祟下,人類普遍視瘋狂為罪惡,不免對之產生恐懼感,甚至排拒瘋子。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認為瘋狂是記憶的錯置,傅柯(Michel Foucault)相信瘋狂就是知識,弗雷澤(James Frazer)以為瘋子是受天譴的代罪羔羊,施奈德(Norbert Schneider)則將瘋子比喻為小丑。葛列果在《我死去的摯友》裡,有小丑的影子,是可憐的代罪羔羊,患有精神分裂症,多次進出精神病院,在心理失衡下不斷自殘。葛列果也是天才,他那錯置的記憶以及富有創造力的思維,使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出人意料之外。葛列果更是希臘神話裡的米達斯國王,有點石成金的本事,終究令自己無法生存而自戕。
波特萊爾(Charles-Pierre Baudelaire)在《惡之華》(Les Fleurs du Mal)中,已為瘋狂的年輕生命下了註腳:「如果強暴、毒藥、匕首、縱火,還不足以當成有趣的圖案來裝飾,我們那由悲慘命運所鋪成的平凡畫布,只好怪,唉!我們的靈魂不夠豪放。」波特萊爾的這一番話恰巧解釋了葛列果的瘋狂生命,有意藉自殘進行自我淬鍊的英雄旅程,甚至透過暴力行為克服那侵襲內心的孤獨感:
葛列果把自己的靜脈和肌腱割斷了,傷勢之嚴重,需要進行好幾場重建手術。他整整兩個月無法步行,尚在復原階段就被移轉至精神病院。葛列果在那兒被關進危險病患─他稱之為「真正的神經病」─的專屬大樓。
《我死去的摯友》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那頭美洲野牛(búfalo)刺青。葛列果堅持與馬努爾共用一個針頭,在兩人左手臂上各自刺了一頭美洲野牛,由於墨水摻雜了兩人的血液,刺青因而超越裝飾作用,昇華成兩人的盟約。葛列果彷彿透過野牛刺青,將精神分裂症傳染給馬努爾,共同譜寫瘋狂的憂鬱神話;更為甚者,葛列果儼如透過野牛刺青,目睹馬努爾的背叛,而展開近乎戲謔的報復行動。一如水牛在許多文明中的地位,美洲野牛是聖獸,象徵宇宙的力量,因而常被當成牲禮獻祭,祈求豐稔。此外,美洲野牛亦蘊藏負面意象,代表黑暗深淵。吉勒莫.亞瑞格即以「暗夜裡的美洲野牛」做為其西班牙文書名,傳遞死亡逼近的訊息:死亡宛若一頭伺機而動的巨大美洲野牛,一旦野牛迎面撲來,任誰都難逃死神的召喚!或者,更貼地說,野牛刺青乃馬努爾腦中縈繞不去的心魔
我再次感受到黑暗猛獸呼出的氣息。又再一次,近在咫尺,猶如鬼魅、暴跳如雷的氣息。
《我死去的摯友》交織著二元對立的人性衝突:忠誠與背叛、友誼與敵對、清醒與瘋狂、人性與野性、文明與野蠻。除了美洲野牛外,吉勒莫.亞瑞格也以美洲豹,勾勒另一個介於光明與黑暗之間的形象。在美洲古文明裡,美洲豹乃天地的主宰,象徵權力和勇氣,同時也因棲息雨林、出沒暗夜,而有「夜晚的太陽」之稱。只是,吉勒莫.亞瑞格掩飾了美洲豹的王者本性,以戲中戲的書寫方式,安排了動物園射殺美洲豹的橋段,終於將葛列果的瘋狂與暴力成功地轉嫁至馬努爾身上。
《我死去的摯友》以馬努爾為第一人稱述事者。這第一人稱的「我」,藉回憶、夢境、獨白,甚至親自參與故事的發展,慢慢抽絲剝繭,葛列果與塔妮雅的秘密於是在不知不覺中曝光。對照心理的苦悶和精神的折磨,吉勒莫.亞瑞格刻意著墨主人翁的肉體疼痛,似乎藉疼痛凸顯「存在」的概念。再者,文本中不時穿插狂野的性愛情節,也夾雜著粗俗的言語,不同的人物和時空因而交織交疊,浮現出複雜的時代背景。其實,對主人翁而言,那幾近變態的性愛,舒緩了精神壓力,填補了空虛心靈,強化了「存在」的概念。
正如查理.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所言,愛人之死不至於讓人癲狂,然而,趕時間之際鞋帶卻斷了,生命中一連串始料未及的打擊,的確會令人進瘋人院。闔上《我死去的摯友》,不由驚呼連連,彷彿看了一冊精神分析的百科全書!
陳小雀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拉丁美洲研究博士
淡江大學西班牙文系、美洲研究所教授
淡江大學外語學院院長
暗夜裡的美洲野牛:縈繞不去的心魔
繼《甜蜜的死亡氣息》(Un dulce olor a muerte, 1994)等之後,墨西哥作家吉勒莫.亞瑞格(Guillermo Arriaga)於二○○二年出版《我死去的摯友》(El búfalo de la noche, 2002),也同樣搬上大銀幕,再度挑戰讀者與觀眾的道德禁忌,將年輕世代的情感生活,赤裸裸地攤在陽光下。
吉勒莫.亞瑞格生長於墨西哥城,善於書寫城市邊緣人的故事,也精於描繪美墨邊界的紛擾。然而,在大學執教兩年後,意外發現正處於青春年華的大學生,看似有大好前程,卻因波濤洶湧的情緒找不到出口,而陷入孤寂、...
目錄
導讀 暗夜裡的美洲野牛:縈繞不去的心魔 陳小雀
我死去的摯友
CAST
導讀 暗夜裡的美洲野牛:縈繞不去的心魔 陳小雀
我死去的摯友
CAST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開數:14.8cmx21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