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知名農場動物福利組織──世界關懷農業組織(Compassion in World Farming, CIWF)執行長,為戳破「只有工業化的農業才能養活全球七十多億人口」的迷思,他走訪美國、歐洲、中國、台灣、秘魯、阿根廷各地,深入挖掘工業化農業對人類帶來的危害,並在英國國會舉辦新書發表會。他的努力曾數次改變了英國的農業政策,榮獲「觀察家道德倫理奬」(Observer Ethical Award)的年度行動人士獎(Campaigner of the Year),以及「BBC Radio 4食物與農業奬」(BBC Radio 4 Food and Farm Award)的最佳行動人士暨教育者獎項(Best Campaigner and Educator)。一生熱愛野生動物的他現與妻子和繼子定居在罕布夏郡鄉下。
伊莎貝爾.歐克夏(Isabel Oakeshott)
《星期日泰唔士報》的政治版主編,同時也是BBC電視及電臺、Sky新聞和其他新聞頻道的政治評論員。二○一二年,榮獲英國新聞獎(UK Press Awards)的年度最佳政治記者獎(Political Journalist of the Year)。
現下的一切美妙得恰到好處。我與新婚妻子海倫正在前甲板上沐浴著日光,白色的雙體船在日光下熠熠生輝。我們從模里西斯(Mauritius)出發,徜徉在藍綠色的大海上,享受著熱帶的清澈海水,誘人的白色沙灘,以及冰涼的飲料和雞尾酒,這種置身天堂般的蜜月旅行一直都是我的夢想。船長調整方向,駛向塞爾夫島(Ile aux Cerfs),這座小小的島嶼號稱擁有模里西斯最漂亮的海灘。船上一派歡樂景象,我們和別的新婚夫婦一起啜飲著啤酒和瓶裝水,分享結婚趣事,笑著說辨認出誰是剛結婚的新郎很容易,因為他們總會忍不住撥弄手上的婚戒,
模里西斯擁有二十幾個環境部(Ministry of Environment)選定的開發點,儼然成了水產養殖場的熱門地點。這樣一來會對海水造成怎樣的影響,居民們心知肚明,模里西斯的環保人士憂心忡忡地指出,集約化的魚類養殖所使用的魚飼料和有毒化學物質,會導致污染、衍生疾病,甚至可能引來鯊魚,危及全島的命脈:觀光產業。也有人關心珊瑚礁的健康,模里西斯大學的海洋環境科學系教授德拉爾.達比(Deolall Daby)博士,非常擔心會有不堪設想的後果:「我們必須非常的謹慎,沒有珊瑚礁就沒有海灘,珊瑚礁可以保護沿岸、維持整體的正常運作,重要性不可以等閒視之。」
馬里湖是蘇格蘭第四大的淡水湖,自古以來傳說具有特殊的力量。十八世紀晚期和十九世紀初期的人們相信,這座湖具有某種神奇的療效,可以治好精神錯亂,當時有精神疾病的患者萬不得已時就會被帶來湖邊。進行治病儀式時,先將患者綁在船上,然後划船前往湖中的馬里島(Isle of Maree),順時針繞島三圈,每繞完一圈,可憐的病患就會被丟入冰冷的湖水裡;接著船在島上停泊,在可追溯至匹克特時期(Pictish times)的古老教堂遺址、墓地和聖水井旁進行後續的儀式:讓病患飲下井水,並將布或絲帶釘在一棵古樹上當作捐獻。一七七二年,一名曾親眼目睹儀式的遊客描述,患者被迫跪在一座搖搖欲墜的祭壇前啜飲井水,他們將所有痊癒的希望寄託在這之上,長達數個禮拜每天重複進行這個過程。
數據會說話,根據業界的資料顯示,要養出一噸重的養殖鱒魚或鮭魚,需要三噸至五噸的小魚。野生魚的供應愈來愈少,即將耗盡;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就指出,超過一半的野生魚已經遭到人類「完全捕撈殆盡」,而其他三分之一的魚群則是受到過度開發。二○○八年,全球漁獲裡有二三%是遠洋小魚,專門用來製成魚粉或魚油,絕大部分拿來餵食養殖魚;換句話說,全球大約有五分之一的漁獲量完全浪費在飼養其他魚上面。
二○一○年在泰國舉辦的水產養殖全球論壇(Global Conference on Aquaculture)上,科學家強調遠洋魚類的魚源岌岌可危,並對養殖魚的「飼料品質危機」提出警告。他們還預測,到了二○五○年,給養殖魚吃雞隻屠宰場廢料和家禽排泄物的情形,將會愈來愈多。換句話說,餵魚吃雞屎可能會逐漸成為養殖漁業的習慣做法;很難想像西方的消費者要怎麼接受這種事,不過我猜,這取決於業者對他們透露了多少實情。
一九六七年,羅伯茲在自家小屋創立了我現在任職的慈善機構:世界關懷農業組織(Compassion in World Farming, CIWF)。初期只有他一名男子、他的妻子安娜,還有他們的三個小女兒,對抗著由政府政策推動、用納稅人的錢補貼、有農業顧問指導,以及化學物品、製藥與設備等公司慷慨支持的產業。但是再渺小的勝算,其所造成的任何影響仍是巨大的。
一九三○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亦稱經濟大恐慌),嚴重的經濟衰退情況持續到戰爭爆發,促使美國國會在一九三三年通過第一個農業法案(Farm Bill),這一系列的農業補貼支持政策,至今仍是聯邦政府影響糧食生產的主要途徑。該法案的推行旨在幫助因市場過於飽和、作物價格低落而苦苦掙扎的美國農民,相關措施包括政府承諾收購過剩穀物,而此舉造成了產量毫無節制地快速增加。
國際知名農場動物福利組織──世界關懷農業組織(Compassion in World Farming, CIWF)執行長,為戳破「只有工業化的農業才能養活全球七十多億人口」的迷思,他走訪美國、歐洲、中國、台灣、秘魯、阿根廷各地,深入挖掘工業化農業對人類帶來的危害,並在英國國會舉辦新書發表會。他的努力曾數次改變了英國的農業政策,榮獲「觀察家道德倫理奬」(Observer Ethical Award)的年度行動人士獎(Campaigner of the Year),以及「BBC Radio 4食物與農業奬」(BBC Radio 4 Food and Farm Award)的最佳行動人士暨教育者獎項(Best Campaigner and Educator)。一生熱愛野生動物的他現與妻子和繼子定居在罕布夏郡鄉下。
伊莎貝爾.歐克夏(Isabel Oakeshott)
《星期日泰唔士報》的政治版主編,同時也是BBC電視及電臺、Sky新聞和其他新聞頻道的政治評論員。二○一二年,榮獲英國新聞獎(UK Press Awards)的年度最佳政治記者獎(Political Journalist of the Year)。
現下的一切美妙得恰到好處。我與新婚妻子海倫正在前甲板上沐浴著日光,白色的雙體船在日光下熠熠生輝。我們從模里西斯(Mauritius)出發,徜徉在藍綠色的大海上,享受著熱帶的清澈海水,誘人的白色沙灘,以及冰涼的飲料和雞尾酒,這種置身天堂般的蜜月旅行一直都是我的夢想。船長調整方向,駛向塞爾夫島(Ile aux Cerfs),這座小小的島嶼號稱擁有模里西斯最漂亮的海灘。船上一派歡樂景象,我們和別的新婚夫婦一起啜飲著啤酒和瓶裝水,分享結婚趣事,笑著說辨認出誰是剛結婚的新郎很容易,因為他們總會忍不住撥弄手上的婚戒,
模里西斯擁有二十幾個環境部(Ministry of Environment)選定的開發點,儼然成了水產養殖場的熱門地點。這樣一來會對海水造成怎樣的影響,居民們心知肚明,模里西斯的環保人士憂心忡忡地指出,集約化的魚類養殖所使用的魚飼料和有毒化學物質,會導致污染、衍生疾病,甚至可能引來鯊魚,危及全島的命脈:觀光產業。也有人關心珊瑚礁的健康,模里西斯大學的海洋環境科學系教授德拉爾.達比(Deolall Daby)博士,非常擔心會有不堪設想的後果:「我們必須非常的謹慎,沒有珊瑚礁就沒有海灘,珊瑚礁可以保護沿岸、維持整體的正常運作,重要性不可以等閒視之。」
馬里湖是蘇格蘭第四大的淡水湖,自古以來傳說具有特殊的力量。十八世紀晚期和十九世紀初期的人們相信,這座湖具有某種神奇的療效,可以治好精神錯亂,當時有精神疾病的患者萬不得已時就會被帶來湖邊。進行治病儀式時,先將患者綁在船上,然後划船前往湖中的馬里島(Isle of Maree),順時針繞島三圈,每繞完一圈,可憐的病患就會被丟入冰冷的湖水裡;接著船在島上停泊,在可追溯至匹克特時期(Pictish times)的古老教堂遺址、墓地和聖水井旁進行後續的儀式:讓病患飲下井水,並將布或絲帶釘在一棵古樹上當作捐獻。一七七二年,一名曾親眼目睹儀式的遊客描述,患者被迫跪在一座搖搖欲墜的祭壇前啜飲井水,他們將所有痊癒的希望寄託在這之上,長達數個禮拜每天重複進行這個過程。
數據會說話,根據業界的資料顯示,要養出一噸重的養殖鱒魚或鮭魚,需要三噸至五噸的小魚。野生魚的供應愈來愈少,即將耗盡;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就指出,超過一半的野生魚已經遭到人類「完全捕撈殆盡」,而其他三分之一的魚群則是受到過度開發。二○○八年,全球漁獲裡有二三%是遠洋小魚,專門用來製成魚粉或魚油,絕大部分拿來餵食養殖魚;換句話說,全球大約有五分之一的漁獲量完全浪費在飼養其他魚上面。
二○一○年在泰國舉辦的水產養殖全球論壇(Global Conference on Aquaculture)上,科學家強調遠洋魚類的魚源岌岌可危,並對養殖魚的「飼料品質危機」提出警告。他們還預測,到了二○五○年,給養殖魚吃雞隻屠宰場廢料和家禽排泄物的情形,將會愈來愈多。換句話說,餵魚吃雞屎可能會逐漸成為養殖漁業的習慣做法;很難想像西方的消費者要怎麼接受這種事,不過我猜,這取決於業者對他們透露了多少實情。
一九六七年,羅伯茲在自家小屋創立了我現在任職的慈善機構:世界關懷農業組織(Compassion in World Farming, CIWF)。初期只有他一名男子、他的妻子安娜,還有他們的三個小女兒,對抗著由政府政策推動、用納稅人的錢補貼、有農業顧問指導,以及化學物品、製藥與設備等公司慷慨支持的產業。但是再渺小的勝算,其所造成的任何影響仍是巨大的。
一九三○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亦稱經濟大恐慌),嚴重的經濟衰退情況持續到戰爭爆發,促使美國國會在一九三三年通過第一個農業法案(Farm Bill),這一系列的農業補貼支持政策,至今仍是聯邦政府影響糧食生產的主要途徑。該法案的推行旨在幫助因市場過於飽和、作物價格低落而苦苦掙扎的美國農民,相關措施包括政府承諾收購過剩穀物,而此舉造成了產量毫無節制地快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