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艱澀難懂的文言文、沒有莫測高深的專有名詞,
全書循序漸進、深入淺出,用最日常的語彙,
引導你進入脈象與脈證學習,領略中醫大智慧。
西醫有聽診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高科技儀器診斷疾病,
中醫卻能藉由「望聞問切」裡的「切」,用三根手指頭把脈,縱觀病人的五臟六腑,氣血生理變化,即時診治,還能傳遞溫暖,兼顧病人的身心靈。
然把脈又不是算命,為什麼?
從五臟的脈象對應治療疾病
從中醫相關理論整理歸納,肝、心、脾、肺、腎五臟,有正常或異常脈,虛或實脈。五臟脈證各有其特徵,寸口把脈是辨證根本,也是了解五臟疾病的基礎。
中醫在癌症治療的角色以「扶正」為主
癌症治療有「攻」「守」兩大方向;「攻」就是「祛邪」,以攻伐的藥物消除癌細胞。「守」則是「扶正」,是中醫治療癌症的精髓,運用補益藥物,調節病患的營養狀況,降低癌症治療副作用,減緩痛苦,增強免疫機能,控制癌細胞增長,防止復發。
現任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院長的許中華,出身中醫家族,祖父許丕典是在1931年正式領有中醫師執照的台灣籍中醫師。《脈的禮讚》是許醫師根據自己中西醫學背景以及20多年的臨床診治經驗,在陽明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教授脈學的集結。
全書共分12堂課,不只談脈學的理論與實務,也論及把脈是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並且臨床舉例解釋脈與五臟,更有專章介紹「癌症脈證」。
作者簡介:
許中華
致力中西整合醫學、傳統與現代醫學的匯通,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期許,把病人的病看好,把學生教好,平民化的中醫,中醫走入社區、偏鄉,邁向國際。
現任
國立陽明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教授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院長
台灣寬心癌症關懷協會理事長
學經歷
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
中國醫藥學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碩士
中國醫藥大學學士(中西醫雙學位)
中、西醫師、內科專科醫師、中西整合專科醫師、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醫務長兼中醫內科主任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周碧瑟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陽明大學社區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中醫學問博大精深,聽到老中醫師講,最起碼要花上三年的時間,才能學會把脈,如今看完本書,方才了然。同時,也深深体會中醫師與西醫師的對話是不夠的,如果能是同一個人,既是西醫,又是中醫,方能將中西醫整合得既深入、又徹底、而且實用,本書即是明證。
黃怡超(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
許醫師專長以傳統中醫藥,配合科學中藥治療病人。求醫者在病情改善後,彼此口耳相傳,前來求醫者絡繹不絕。這本書是許醫師教授多年的體驗整理,從科學的角度,現代語言,詮釋脈學的理論。誠如書中所言,心是脈證的核心。許教授無私的將多年心法,編輯成書,貢獻給中醫藥界的前賢同道,及後進學人們。其宗旨是傳承經驗,弘揚中醫臨床實務理論,希望《脈的禮讚》問世,能夠達到在中醫藥界傳承與創新的世紀使命。
林文源(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
本書從正視中西醫並存的現實,循序漸進地嫁接了中西醫類比、邏輯化反思、圖示引導,到脈法與脈證解說,以融會的中介方式,引領讀者體驗脈法,一窺氣化經絡世界。仔細閱讀與學習,除了有助於領悟中醫精神,若能長期掌握自身脈象變化,自己便是最好的健康守護者,對於指引養生實踐方向將有提綱挈領的幫助。
名人推薦:周碧瑟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陽明大學社區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中醫學問博大精深,聽到老中醫師講,最起碼要花上三年的時間,才能學會把脈,如今看完本書,方才了然。同時,也深深体會中醫師與西醫師的對話是不夠的,如果能是同一個人,既是西醫,又是中醫,方能將中西醫整合得既深入、又徹底、而且實用,本書即是明證。
黃怡超(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
許醫師專長以傳統中醫藥,配合科學中藥治療病人。求醫者在病情改善後,彼此口耳相傳,前來求醫者絡繹不絕。這本書是許醫師教授多年的體驗整理,從科學...
章節試閱
中醫把脈與西醫診斷的異同
第一妙 手指把脈比冰冷的聽診器更溫暖
西醫用聽診器,中醫用三根手指,聽診器可以聽聲音,但是人體生病不一定會有聲音的改變,西醫以急診科、內科、胸腔內科、心臟內科跟小兒科最喜戴聽診器。因為它是個可以立即去執行的儀器,在某個程度上是在做與病人之間的連結。「聽一下」這個動作會讓病人覺得溫馨,但這樣的溫馨是透過一個機器。中醫把脈可以學習西醫聽診器的功能,做為醫者跟病人的連結。西醫訓練裡要求先用手搓溫聽診器,才可以放在病人身上,因為放下去是一個冰冷的東西,尤其是小孩子會怕,所以小兒科醫師的聽診器上都掛一個玩偶,就是因為聽診器太冰冷。在醫療時,建立連結(link)會讓人感覺很是不一樣。但聽診器有其侷限,比如傷口,你不能去聽這個傷口血流多少。但有些醫生,就算病人是傷口感染引起的發燒,他也還會去聽診,因為他在做與病人間的連結。我們以手指頭的肉身做把脈這個動作是超越聽診器的,只是很多現代的中醫師沒有在把脈的時候讓人感到那是一個連結。這是一個可直接接觸病人的連結,也能超越聽診器能夠看到的。很多人沒有體會這點,以至於把脈反而變成一種技術。融入新精神,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融入西醫的儀器。如果你會用聽診器,又會把脈,無形中提高病人對你的取信空間,診療效果會更好,路也會變得更寬廣。
第二妙 把脈是媲美高科技儀器的低成本檢查
常見的核磁共振(MRI)很吵、昂貴,限制多又讓病人不舒服。首先它需要有個獨立空間才能做,檢查前病人先換衣服,獨自被隔離在冷冽的空間裡,醫師用麥克風跟病人說話,過程中嗡嗡作響,感覺不太舒服。它或許是精密的影像學儀器,但醫療費用卻遠高於無需額外使用儀器的中醫把脈。在醫療費用日漸高漲的時代,把脈是醫療體系中難得的低成本診斷項目。具備現代內涵的把脈可以很仔細,辨識出一些臟相的變化,同樣能達到目的,不但使病人免於忍受檢查過程中的噪音、不適或畏懼感,也能節省荷包與醫療體系的支出。
第三妙 把脈當下立判,零時間落差
檢驗資料是需要花時間等待的。以抽血為例,少則數分鐘,多則數周。抽血檢查大家都有經驗,也是比較冰冷的過程。其實這個冰冷感不只是聽診器跟核磁共振。有的醫生都只看抽血報告,卻鮮少看病人,病人回診時,都會看到醫生一直盯著上次抽血的報告,鮮少有眼神互動,這已經抽離病人的感受了。抽血當下跟醫生看報告之間會有一個時間差,等於是用有時間差的資料來判別身體的好壞,這是實際狀況,不表示它不好,只是在說明把脈在時效上零落差的優點。我在教學與臨床上,經常強調把脈不能像在看數據、讀資料,必須看著病人,更不能抽離最重要的,「人」的因素。
第四妙 把脈與體檢異曲同工
許多人做過金額高昂的體檢,在經歷超音波、抽血跟大腸鏡等檢查與在許多次專科檢查後,需要過一些日子才能看到報告,有時也要等醫師匯集了報告後才能知道結果,同樣前後時點以及各科分科的時間差。接著,醫師還是在看數據不看人。
把脈可以聽到身體細微的變化又能做到跟病人身體互相的連結。如果能做到像體檢一樣,並且達到時間的同步性,這便是融入新的精神。不用花大錢,醫生也不只緊盯檢驗報告,還看到比抽血報告更多的資訊,不抽離關照病人的概念。我們談脈學新解,不是要否定或取代新儀器,而是要更豐富儀器的精神。因為儀器與把脈在某個程度是一樣的。我們不會去否定近代才有的這些工具。這些工具出來以後,因為具有一些不圓滿,所以我們需要把脈。把脈可以做到類似儀器一般的功能,這就是我們將把脈融入新精神的一個概念。
第五妙 把脈能綜觀五臟六腑
現代診脈以獨取寸口為主流,從寸口便能瞭解人體五臟六腑、氣血生理的變化。當病人求醫的主訴雖然只是咳嗽,醫者把脈可能同時發現病人的腎虛證,找出更深層的病根再加以治本。寸口是相當容易觸診的部位,除了其易於接近,還有部位一致性,鮮少有特異性、病氣可循等諸多優點(獨取寸口之理將陸續在本書各章節闡述)。把脈具有見微知著,觀察全身變化的特性。
第六妙 把脈照顧病人的身心靈
我講的把脈比較宏觀,它是指把脈這個單一動作,就是一套望、聞、問、切對照主訴的體系。在這裡,醫師不只注意病人身體上的問題,還要觀照他身、心、靈的狀況。一個人的身心靈同時治療,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全人治療」。現在西醫的分科過細,例如病人去看腸胃科,醫生如果覺得病人心靈上有問題、睡不著、有恐懼症,便轉診給精神科;如果精神科覺得可能月經有問題,也許就幫忙掛婦產科去做超音波,結果病人就在各科轉來轉去。其實科別是人類在區分,如果你把脈精準,知道問題的根本,對病人是很大的幫忙。這就是把脈的精神,但它並非瞬間能成就的功夫。如果沒有這個精神,把脈當成技藝,比如只會看肝病的脈,路可能不會走得寬廣。前面提到的聽診器、核磁共振、抽血檢驗等是融入新精神,而把脈朝向身、心、靈全人治療,是再進一步對自我的期許。
第七妙 把脈減少病人的折磨
當西醫說:「下禮拜來看報告」,中醫可以做得更好。如果把脈精準,立即知道病因、病機,時間的因素便能克服,病人便能免受一周的折磨。西醫有許多檢查從約時間開始,還需要數道準備程序才能執行,最後才是等待下次看報告,可能要另外約時間,這對病人來說早已是超過一周的身心折磨。把脈功力好的中醫當下綜觀五臟六腑,對生理病理心中了然,即時判斷並診治,不必像西醫一樣請病人等待,又能兼顧病人的身心靈狀況,時間上無縫接軌,相當友善病人。
第八妙 把脈不是算命
社會對中醫師把脈的看法是什麼?門診經常會有許多病人二話不說,坐下來就手伸出來,要醫師把脈,也不說他哪裡不適。我不會配合這種期待,因為這脫離了四診合參的辨證論治。醫師還是要先跟病人問診,否則就不是在做辨證論治,而是在算命。
中醫開宗明義講辨證,是從主訴慢慢來,望、聞、問、切循序漸進,把脈放在最後面,目的在確認。但社會對把脈醫師的期待不一定正確,這些期待可能是來自錯覺,也可能是錯誤。有時候醫師看到有這個脈,進而問他有沒有這個證。本來可能只是在試探病人,但是病人卻錯覺醫師很厲害,社會上有這種風氣。
身為醫生,自己不能有錯覺,或陶醉在自己很厲害,不然學習就會打折。醫師要學習自我反省,不去否定或批判現有的東西,但是也不能太自滿或自傲,這樣會阻礙進步。在社會風氣的引導下,把脈很可能被神格化,很多人也會把自己的把脈神格化,那麼進步就會停頓,甚至會退步,而且常常會做出過於自信的判斷,最後吃到苦頭。台灣中醫界就有大師級人物犯這個錯。如果真的猜對或講對也不要自滿,要謙卑地把功勞歸給別人或別的因素。如果功勞全歸給自己,那很容易被這樣的社會風氣牽著走。我認為把脈有很多神奇之處,但這樣的神奇容易造成誤解。誤解一方面可能來自病人的錯誤認知,一方面也可能是醫者的自我陶醉。自我陶醉心一起,就會有偏差(bias)出來,用偏差值來解釋它的療效、解釋看到的結果,心就沒有澄清,診斷出現偏誤的機率很大。
第九妙 每一次把脈都是交流互動
把脈在初期是確認與診斷,這是我們的基本功,所以在初期有點像抽血檢驗跟核磁共振。但是把脈精進的時候,就是醫者跟病人的交流跟互動,某個程度就像磁場中引導醫者跟宇宙氣場的電流,也像針灸針下去穴道的感覺一般。這個階段有一些想像的空間,實際上是層次上的差別。簡言之,每一次的把脈都是一種交流,它可以是很淺層的交流,也可以是醫師跟病人之間的互動,我們在「第八章:脈的呼吸感傳」會繼續深談。不管怎麼說,這種互動絕對超越冷冰冰的數據跟昂貴的儀器。
第十妙 把脈的玄妙想像空間
把脈通常是一個互動、互信的交流,醫者在詮釋上可以有玄妙的想像空間。當病人焦慮地來找醫師看病,醫者可以講出有彈性,不必完全精確的答案,例如中醫師可以說,「把脈看一下,關脈滿有力,正氣還夠,暫時不會有事。」西醫則是硬梆梆的,同樣的情況也許就會說「依據統計,五年存活率是百分之一。」病人信任醫師,他認為醫師是根據把脈下的判斷。即使病人進步只有一分,但經醫師權宜後可以講到讓病人感覺有十分。西醫沒有把脈的彈性空間,但中醫師為了一個更大的目標,也讓病人安心,這個想像空間是被允許的。它超越技藝,甚至是為了追求更高的真實,必須站在更高的位置來看現實。
當然,想像空間也可能被濫用。如果醫師想推銷一瓶三萬塊的補腎丸,那麼把脈的想像空間就會被引導至腎虛。雖謂「玄妙想像空間」,但起作用的是醫者的心。把脈的結果立刻呈現出來,醫者如何解讀隨著心念而定。所以把脈者心裡要有一把尺,看是希望鼓勵病人或是挫挫他的銳氣。透過把脈,根據脈象適當的提供一些矯正訊息,用語不同會讓病人產生不一樣的變化,這就叫做玄妙。
小結 心是脈證的核心
醫者的解讀,中間的決定都在「心」,以心存在正中,脈再含括心於中心,再者範圍最大的是症,如下圖所示,可見「心」的重要性。
心不單指病人的心,也包括醫者的心。用心的醫者看病時才不會淪為記憶式的、技術式的機械行為。醫者秉持專業訓練,以謙卑的態度和不偏倚的心念,解讀脈象便不會輕易被社會風俗或病人期待而影響,再者是不容易被外在或其他干擾的證所困。唯有澄澈的心念,再加上不斷反思臨證的恭敬心,才能明白病人的證,獲取正確的脈動訊息。心對於醫者與病人都扮演了關鍵角色,進一步說明請見「第六章:如何學習中華脈法」。
中醫把脈與西醫診斷的異同
第一妙 手指把脈比冰冷的聽診器更溫暖
西醫用聽診器,中醫用三根手指,聽診器可以聽聲音,但是人體生病不一定會有聲音的改變,西醫以急診科、內科、胸腔內科、心臟內科跟小兒科最喜戴聽診器。因為它是個可以立即去執行的儀器,在某個程度上是在做與病人之間的連結。「聽一下」這個動作會讓病人覺得溫馨,但這樣的溫馨是透過一個機器。中醫把脈可以學習西醫聽診器的功能,做為醫者跟病人的連結。西醫訓練裡要求先用手搓溫聽診器,才可以放在病人身上,因為放下去是一個冰冷的東西,尤其是小孩子會怕,所以小兒科...
推薦序
【推薦序1】妙明真心 隨緣起用/周碧瑟(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本書作者許中華醫師,出身中醫世家,接受中西醫雙學位的醫師訓練,以及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碩士,在研讀公共衛生研究所的博士學位中,主要是以流行病學為主的研究方法學之訓練,作者在本書談「脈的禮讚」,已經將之科學化,將博士班的訓練融入其中。
三十年前,我從美國返台,被崔玖教授找去,試圖作中西醫結合的研究,當時是以穴診儀的資料,透過中醫師與西醫師的對話,試圖作中西醫的整合。在對話中,讓我體會到中醫的學問之博大精深,聽到老中醫師講,最起碼要花上三年的時間,才能學會把脈,如今看完本書,方才了然。同時,也深深体會中醫師與西醫師的對話是不夠的,如果能是同一個人,既是西醫,又是中醫,方能將中西醫整合得既深入、又徹底、而且實用,本書即是明證。
書中再三強調把脈的目的,是要把病治好,若無聚焦,則只是收集了一大堆垃圾資訊。這與「研究」的題旨相符,一個好的研究,是回答一個具體明確的問題,繼而提出解決之道。作者點出:中醫的核心價值是辨證論治,把脈是中醫辨證的核心,而「心」是脈證的核心。這體現了佛法講的「一切唯心造」的甚深法義。
本書結尾,提到醫者看診前或把脈前先調息或調心,讓心靜下來。強調醫者的「心念」,看診過程應具備恭敬心、專注心、平等心、同理心與慈悲心──這已是佛法的修行了!佛法修行,就是修現前面這念心,不起妄念,不起分別,但如《楞嚴經》所講的「妙明真心,隨緣起用」。
【推薦序2】傳承與創新的現代脈學¬/黃怡超(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
中醫藥是一門深具文化底蘊,淵遠承傳,流派繁眾的高深學問。本身需要許多基礎理論。中醫藥經典多數義理深邃,沒有古文基礎,難窺其奧。例如唐 《王冰論內經》言:「其文簡,其理奧,其趣深」。這話其實也適用於現時今日的中醫學習者。
中藥司一向非常重視傳統醫藥的傳承與創新。傳承是基礎,創新是建樹。可是,少了傳承,很難創新。
許中華醫師是國立陽明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的教授,是目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院長。他更是我多年的好友與同事。許醫師專長以傳統中醫藥,配合科學中藥治療病人。求醫者在病情改善後,彼此口耳相傳,前來求醫者絡繹不絕。
許中華教授,治學態度向來認真積極。他將臨床多年的經驗,用來教學。教醫院的年輕實習醫師,也教導國立陽明大學的在學子們。在許教授身上,我看到了傳承與創新,兼容並蓄。許中華教授嚴謹的治學態度,曾獲多項殊榮。101學年度,教授在國立陽明大學開了一門「中醫證型與臨床研究專論」,課程內容以他多年積累的學養講述:「脈學與中醫證型臨床研究」。因為課程充實有意義,深獲全校師生讚譽,國立陽明大學校長實至名歸的在2013年9月25日頒發教學優良獎給許教授。
這本書是許醫師教授多年的體驗整理。溯自2011年,教授邊教邊整理,教學相長,試著從科學的角度,現代語言,詮釋脈學的理論。誠如書中所言,心是脈證的核心。許教授無私的將多年心法,編輯成書,貢獻給中醫藥界的前賢同道,及後進學人們。其宗旨是傳承經驗,弘揚中醫臨床實務理論,希望本書的問世,能夠達到在中醫藥界傳承與創新的世紀使命。
【推薦序3】拓展中醫的知識空間/林文源(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
《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篇》
黃帝問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余願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後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曆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互,冬陽夏陰,以人應之奈何,願聞其方?
岐伯對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
帝曰:願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您能否體會這種天人合一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思維?本書將以嶄新視野,帶領習於生物醫學(西醫)與實證科學的您,重返這個失落世界。
中醫是淵遠流長且流派眾多的博大知識體系,也是東亞的重要醫療傳統。儘管歷經百年來西醫與科學的挑戰,發展迭有起伏,近十餘年來又因反思西醫侷限與回歸自然的潮流,一時中醫推廣書籍絡繹不絕,彷彿又見中醫百花齊放的高潮。許院長此時出版本書恭逢其盛,但其貢獻卻不僅如此。
我從一般讀者與研究者的角度閱讀,深感本書是結合中醫實務、學術與推廣的重要貢獻。
首先是實務面,許院長發揚中醫扶正取徑,支援西醫攻邪之不足,嘉惠癌症病患無數而有盛名。這種臨床成效仰賴精準的辨證,脈法是其中之一。不同於一般中醫推廣書籍往往神祕化脈診,也不同於醫家一般將心得藏諸門牆,非入室弟子或子孫無緣親近,許院長不吝公開脈法心得、學習方法,甚至癌症脈證。本書無疑再次展現許院長以中醫思維發展小資抗癌法,持續發揚的醫者大愛。
其次是學術面,一方面,許院長同時任教於國立陽明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他以中西醫臨床背景為基礎,加上公衛博士訓練,嘗試結合科學方法與中醫臨床療效之長,為中醫尋找新定位。本書亦以生理、科學觀點剖析脈象原理與變化,為中醫提供與時俱進的參照點。另一方面,就精進中醫學術的意涵來說,本書是許院長在院內為年輕醫師講授脈學與傳統醫學研究所教學的講義累積。本書以脈證互參原則與經典脈法為基礎,以及相當重要地,融入圖示範例,循序漸進、深入淺出地引導脈象與脈證學習。對於經常限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脈證知識與技能來說,擴大溝通與學習管道,必然有助於發揚光大。
最後是推廣面,包括前述的學術與臨床實務面,從「科技與社會研究」的角度分析,我認為本書具有拓展當代中醫「知識空間(knowledge spaces)」的重要意涵。知識空間牽涉到具體實作、知識架構與後設觀點。本書在這三方面,較眾多推廣書籍更為合理且深入。
從具體實作來說,除去針灸與推拿類,環顧坊間書籍對中醫的「脈證方藥」四大領域引介,多數集中在方與藥,少數為醫理辨證,而脈證相當稀少。食療養生形式的方藥介紹盛行,或許是因為食補文化加上西醫的「神奇子彈」用藥思維,使大眾誤以為使用同樣食物、藥物便可治療同樣疾病,而造成的趨勢。但不顧體質辨證的根本原則,卻容易誤解、誤用中醫藥,將中醫推向偏方化。少數介紹醫理辨證的書籍,多數流於片段引介、翻譯《內經》、《傷寒論》等古籍內容,卻失去中醫整體靈活精神,部份儘管輔有醫者豐富醫案的獨到體悟與神奇辨證,但因缺乏脈證結合的引導,對無緣一窺全貌的讀者,則只是另一種神祕化的中醫逸聞。就此,本書不但補充此一缺憾,更提供具體引導與學習規劃,這也為親近各種脈訣(學)與心法古籍開拓另一種途徑,對拓展親近中醫的實作有相當貢獻。
從知識架構來說,以西醫為主要認識基礎的當代讀者,對臟腑生剋、脈證對應的中醫世界必然相當陌生。本書正視這種現實處境,拓展幾種理解空間:將中醫類比於,但不囿於西醫(第一章的診斷類比)、將科學實證與邏輯反思融入中醫(第二、三章的科學檢視)、將西醫生理架構應用於中醫(第五章的現代脈學)、正視現代治療造成的「現代證」(第三、十、十一章談西醫藥物、儀器與治療影響)、連結西醫基礎進入中醫實作(第六到十章脈法學習引導),到最後更深入中醫獨特知識架構(第四、第六到十二章脈證與法則)。有心者可經由本書,以當代西醫與科學為橋樑,轉換認識架構,重返本文開頭的三部九候世界。
從後設觀點來說,多數讀者無須深入學習脈法與知識細節,但同樣能受益於本書。現代教育、科學與文化的影響,使大眾習於實證科學與西醫的個體式、線性因果的原子化宇宙觀與身體觀,卻無從理解中醫整體式、天人合一世界的氣化宇宙觀與身體觀。這種世界觀的斷裂,或許是當代大眾要親近中醫的最大門檻,也是誤解、誤用中醫藥的關鍵之一。若無法連結,再多介紹與閱讀,都可能片段、僵化地扼殺中醫。
在這個層次,或許是本書為社會大眾拓展中醫知識空間的最大貢獻。本書從正視中西醫並存的現實,循序漸進地嫁接了中西醫類比、邏輯化反思、圖示引導,到脈法與脈證解說,以融會的中介方式,引領讀者體驗脈法,一窺氣化經絡世界。仔細閱讀與學習,除了有助於領悟中醫精神,若能長期掌握自身脈象變化,自己便是最好的健康守護者,對於指引養生實踐方向將有提綱挈領的幫助。
基於上述心得,我認為本書對於對大眾讀者、中醫實務者,以及包含人文社會領域在內的中醫研究者都有相當啟發與幫助。或許唯有許院長這樣穿梭兩種世界,長年以中醫方法整合西醫治療的實作、研究與教學者,才能提供這樣的獨到知識結晶。謹此鄭重推薦給您。
【推薦序1】妙明真心 隨緣起用/周碧瑟(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本書作者許中華醫師,出身中醫世家,接受中西醫雙學位的醫師訓練,以及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碩士,在研讀公共衛生研究所的博士學位中,主要是以流行病學為主的研究方法學之訓練,作者在本書談「脈的禮讚」,已經將之科學化,將博士班的訓練融入其中。
三十年前,我從美國返台,被崔玖教授找去,試圖作中西醫結合的研究,當時是以穴診儀的資料,透過中醫師與西醫師的對話,試圖作中西醫的整合。在對話中,讓我體會到中醫的學問之博大精深,聽到老中醫師講,最起碼要花上...
作者序
脈的禮讚—老天送給中醫的禮物
我的中醫之路
我從二十多年前開始行醫,一開始是西醫,後來轉到中醫。
生長在中醫家庭,在醫學院就讀時,我選擇了中西醫雙修。畢業時,同時考取了中醫、西醫的醫師執照。一開始我選擇了西醫,接受完整西醫內科的訓練並取得內科專科醫生證照。幾年後,因緣際會,我又回到了中醫的道路上,鑽研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愈學愈歡喜,樂此不疲。
※祖父的傳承
祖父許丕典醫師,日據時代從台灣到上海中醫專科學校(即上海中醫藥大學前身)讀書。民國二十年時,祖父拿到上海衛生局所頒發的中醫師執照,成為台灣第一位有照的中醫師。小時候看祖父把脈看診,祖父留下很多寶貴的臨床經驗。
有一次,我去參加一個婚禮。當大家知道我是「許丕典醫生」的孫子時,大家紛紛致意。過了沒多久,新郎的家長也聞訊跑來敬酒,並說:「要是沒有你祖父,就沒有今天的新郎」。原來當年他結婚多年,太太始終沒有懷孕,前往祖父處求藥不久後,祖父候脈時,跟新郎的母親說,恭喜了「有孕脈」,幾個月後終於產下一子,就是當天喜筵的主角。當時祖父已去世多年,但大家談起他當年看病時,把脈的精準,讚嘆不已,對病人的關懷故事,栩栩如生,彷彿才是不久前的事。
※從西醫走入中醫
我在中國醫藥大學就讀時,雖是中醫系,但兼修中西醫,並以結合中西醫學為未來的方向。畢業後,取得中醫和西醫的行醫執照,但我期許自己將來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為了打好西醫基礎,我選擇了西醫的內科醫生。西元1998年時,我已在新北市新莊的署立台北醫院內科工作四年多。當時的署北醫院沒有中醫,記得在一次慶祝陳醫師升為主任的筵席上,受邀出席的黃院長發現,同席幾位醫護同仁都有過自己生病,西醫都看不好,後來卻被我應用家傳和學來的中醫知識治好的經驗。席間大家向黃院長建議在醫院設中醫科,黃院長表示同意。原本以為只是說說罷了。想不到第二天,黃院長請祕書拿了一張紙條給我:「請許中華醫師規劃在本院設立中醫的可行性。」當時我是總住院醫師,工作十分忙碌,但既然任務交代下來,還是得認真執行。
因為我早就取得中醫師執照了,以前也常幫人家看病、開藥方,所以執業沒什麼問題。從此,我在署北醫院開設中醫門診,診治病人。署北醫院的中醫科在1999年7月1日正式開辦,剛開始是「一人科」,只有我一個中醫師。但過了四、五個月,我就已經成為全醫院門診量最高的醫生。可能是我跟病人緣份特別好,只要我開診,總是門庭若市,從以前到現在,一直都沒改變。
這個階段,說實在的,對於把脈好像還是在門外徘徊、觀望。
奇妙的因緣
※中醫藥抗煞(SARS)的體驗
2003年時,全世界受到SARS的侵襲,全台也陷入恐慌,人人自危如驚弓之鳥。 在三月中旬疫情流行初期,我們推出「宣扶益氣湯」,藥方中包括板藍根、金銀花等,在醫院大廳免費提供給所有病患及員工們飲用。當時SARS已經在新莊市場一帶蔓延開了,行政院衛生署指定署北醫院為SARS專責醫院,收容了七、八十名有確認或懷疑得到SARS的病人。為對抗SARS,醫院將醫療人力分為四組,輪流照顧已經在新莊市場一帶蔓延開了的SARS病患。我是中醫部門的負責人,除了要在第一線與病患接觸,為病人把脈、看舌診外,還要與中醫科的同仁煎煮除根湯,免費提供給SARS的病人和大眾。同時,我們免費三帖藥的藥材給照顧SARS病人的醫護人員,要他們回去自己喝。結果其中一位護士後來還是染上了SARS。在她轉去台大醫院前,我們還特別煎了一帖藥讓她吃。後來她寫信告訴我,當初我給她的藥,她沒有煮來吃。
「除根湯」的療效很好,服用的病人與沒有服用的病人,效果差很多。當時送進署北醫院的病人,包括確認及懷疑得到SARS的人,但結合中西醫防煞,以中藥來防治的署北醫院無人因SARS而送命,也沒有傳染或擴散,是SARS病情控制最好的醫院之一。後來我們並以中醫防治SARS的經驗撰寫論文,並在國際醫學期刊上發表了三篇。這次的經驗,讓我體會到中醫的強大,像SARS這樣嚴重的世紀疾病,西醫拿不出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我卻可以從古書中找到治療「瘟疫」的記載,和SARS如出一轍,而我用治「瘟疫」的方子來治SARS病患,居然十分對症。老祖宗傳下來的藥方如此給力,令我對以中醫濟世的信心更足。種種神奇的功效,不但讓我對中醫藥更有信心,並且對中醫傳統及中西醫結合的領域,更充滿了好奇心。我也有幸為SARS患者把脈,體驗到「脈象跟症狀一起變化」。
※觀音畫像
診間掛了一幅,被人丟棄的觀音畫像,畫像原本長了許多黴斑,不忍丟棄,將祂「供掛」在診間。
2005年開始轉涼的晚秋時分,有一天,一位病患因長年痼疾,來門診看診,我問她,「您住的很遠,為何來這裡看診?」她很嚴肅的跟我說,「昨天夜裡夢見觀世音菩薩,她說會幫忙我,要我去看中醫,我覺得這裡中醫不錯,我就來了」,她說話時表情很自然,我很認真解釋病情,並開了處方給她,並跟她說,「希望您的病趕快好起來」,由於是最後一個病人,有較多時間,順便跟她說「那裡有一幅觀世音畫像,也許您可以跟她打個招呼。」
她跟畫像敬禮後,我跟她再次把脈,脈有很大的變化,我有點納悶,才一分鐘,為何變化如此大?一星期後,病患返診,說她的長年痼疾好了一半,很高興的跟畫像敬禮,並跟我說謝謝。
* *
那年冬天,一位幾乎失了神的婦人,因為丈夫有外遇,鬱鬱不悶來就診,她很認真的說,「想要了結生命,不想活了……」從她的眼神,我知道她是認真的,不敢讓她走,我帶著她走到「畫像前」,跟她說「或黑或黃斑塊消退的故事」,要她坐在「畫像」前的椅子,幫她針刺治療,端坐在診間觀世音像下病患,心情似乎開始平靜,我跟她說「閉起雙眼,休息一下,有話跟觀世音說,祂會幫助您」,她閉起眼睛,淚水不禁流下來,她的頭靠著觀世音畫像的下緣,遠遠望去,莊嚴的觀世音畫像,好像正俯看這位「失了魂魄」 的病患, 似乎「 天人交會」的影像就在眼前……。一個月後,病患面帶微笑來看診,說一切都過去了,她重新站起來,在畫像前敬禮,也跟我說聲感謝。
還是一樣,前後把脈,脈象一直改變,我看了許多書,不知道原因? 開始深思,脈的變化,是否會比症狀改善來得早,那麼哪些原因會影響脈的改變呢?
從那時候起,看診時總會轉個頭看那幅畫像,就感覺「自己」只是畫像的一根小指頭,也許可以幫病人一點點忙,「行醫愈多年,愈覺得自己的渺小」,「有太多的病苦,不是我們可以完全應付」,「自己」也好像找到了依靠,畢竟我們也不是萬能的。
之後的兩年,只要遇到棘手或難處理的病患,總會要他們坐或躺在最靠近畫像前的椅子、床,跟他們做治療,或請他們與「觀世音畫像」心靈對話,大多數病患都得到很不錯的療效,好多人也從徘迴的十字路,重新找到路口。甚至當自己遇到困厄時候,也會到畫像前端坐。
治癌之路
醫療雖然是日益進步,但是在癌症治療上仍有許多瓶頸。
從中醫觀點對於癌症的治療本來就有「攻」、「守」兩大方向;「攻」就是「祛邪」,以攻伐的藥方消除惡性腫瘤、癌細胞。而「守」則是以「扶正」的觀念,運用補益藥物,增強病患的抗病能力,調整人體內部平衡,用以控制腫瘤的發展。
在多年的臨床後,我逐漸體會到,在現代的醫學環境中,結合中西醫學,讓擁有外科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等精良設備,炮火犀利,並且可以精準定位主要敵人(惡性腫瘤)的西醫主「攻」,會比大部份的中醫手段來得有效率。
而在「守」的方面,「扶正」觀點是中醫治療癌症的精髓,患者經由中醫的輔助性治療,可調節營養狀況,降低癌症治療副作用,減緩癌症帶來的痛苦,讓癌友確實獲得更好的照顧,增強病人身體的免疫機能,以阻止癌細胞增長,防止癌症復發。
結合中西醫來治療癌症並不衝突,西醫主「攻」,中醫以「守」、「扶正」的治療手段來配合,我自己就是用這方式來治療癌症病人,病人不用放棄原來的治療,他也可以在某些治療過程中再轉過來中醫這裡。我發覺,這是中醫在治療癌症病人時最可以著墨,也最能夠幫助病人的地方。
如何掌握,患者的正氣、抵抗力、體力,尤其是在接受開刀、放化療後,這幾年累積的經驗告訴我,為患者把脈,是我對患者狀況掌握、了解最好的方式。
無論是接受開刀、放化療後,脈象會有許多的變化,我查一些古典書籍,可是卻無法找到答案?脈的學習,是否應該增加現代醫學的新知?
※以「扶正」治癌的研究
我在2007年開始進入國立陽明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任教時,這時已經看了三年多的癌症病人,並且對於中醫藥在癌症治療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略有心得,於是在2009年進行相關研究。當時的研究題目就是「扶正中醫療法對癌症之療效評估」,在研究中,發覺到「氣虛」是最常見的症狀;而且在化療、開刀前後,罹癌「氣虛」病人其營養狀況、生活品質、疲憊感、放化療副作用等各方面都比較差。我們以中醫「扶正」的概念,針對「虛證」進行調理,尤其是「氣虛」得到明顯的改善。氣虛是中醫的用語,就是「不舒服」。我們的論述是,氣虛的人,生活品質比較差;氣虛是因,生活品質差是果。有氣虛的人,生活痛苦指數也比較高,活得比較不快樂。
氣虛改善了,脈象也改變了。事實上,脈就是證型很重要的一部份。
脈的禮讚
我接受完整中西醫訓練,事實上我應算是很科學化的腦袋,在2006年取得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一直從事中醫藥科學化研究,也主持、發表了許多研究及論文,臨床對於把脈的體驗,也累積了愈來愈多。
2008年服務於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也同時任教於陽明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這兩個單位,也是台灣中醫藥最好的教學機構,對於許多臨床經驗與脈象的結合,常常會跟同仁、同學、同道分享。
※許老師脈學講義
2011年開始,試著將許多體驗整理,跟有興趣的同仁、同學、同道分享,每個月就每個主題講給大家聽,常常為了講一個小時,自己要花上五到六個小時準備與整理,自己也試著從年輕學子觀點,來看學習可能遇到的問題或瓶頸,也試著從科學的角度、現代化的語言,來詮釋脈學的理論。
如此一邊學、一邊講,總共在醫院裡,跟興趣的同仁、同學、同道分享了三輪,每次都將講義整理、再整理,2014年在傳醫所開了脈學與證型的課,古人說「教學相長」,自己真的深深體驗,教學其實就是自我成長的開始。因為在脈學的教學錄影帶,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也榮獲那年學校頒發的優良教師獎。
※中醫的核心價值:辨證論治
辨證很重要,中醫、西醫都沒有差別,中醫跟西醫講述要符合科學論述是相通的道理,更是要辨證完全才有辦法論治。沒有經過辨證過的論治,都是經不起考驗的。就像是去拜拜求藥籤,完全是靈性神學的思維,沒有經過辨證,這個「辨」就沒有做的很好,甚至幾乎沒有在看證,完全是一個機率問題。中醫在四診的過程都是在輔助辨證,「辨證論治」是中醫的核心價值,甚至可以說是醫療、治療學上的核心價值,不管是中醫或西醫,符合科學精神的治療學價值就是辨證論治。
※把脈是中醫辨證的核心
望用眼睛;聞用耳朵;問用嘴巴,切診卻不只用手的觸覺,它是腦部所有訊息整合後的判斷。辨證,西醫在辨證上要依靠很多的科學的產物,但是中醫是倚靠醫者的感官。例如:病人說她發燒,摸起來身體熱熱的,但是如何確定是哪一種熱象?一般是靠把脈,而把脈又是這些所有感官裡的確認(confirm)、診斷(diagnosis),把脈就像資料收集這件事,如同西醫收集了很多病情資料像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等資料。所以中醫核心價值就是在辨證論治,而辨證論治的核心是在於脈學。理論上所有「證」或「症」有它對應的脈。臨床上的捨脈從證,是因為醫者沒有抓到核心,一旦接觸核心;排除上述的干擾因素,結果應該會是捨證從脈,「脈」才是本源的根據,才能做清楚的辨證,在論治上面就比較不會偏差。如果只是將把脈當作我手要放哪裡?代表什麼病?到後來沒有一個很周延的思路,就會變成只看檢驗、檢查、影像來做判斷的醫師,這樣的論治是會有偏頗的。
※心是脈證的核心
醫者的解讀,中間的決定都在「心」,以心存在正中,脈在含括心於中心,再者範圍最大的是證,可見「心」的重要性。心也包括病人的心跟醫者的心,才不會變成是記憶式的、技術式的。醫者的心念是秉持專業的訓練、謙卑的態度與不偏倚的心性,如此一來,解讀脈便不輕易被社會的風俗或病人的期待影響,更者是不易被外在或其他干擾的證所困,唯有澄澈的心念,甚至於不斷的反思臨證的恭敬心,才能看見病人的證與正確脈動的訊息。
※老天送給中醫的禮物
寸口把脈,「寸口」就是橈動脈,它源自主動脈弓,再到鎖骨下動脈,流動比較不像其他動脈彎曲幅度很大,在主動脈弓一個大轉變是為了彙集整合來自心臟的訊息,沒有經過太多的轉折及阻橈,所以訊息比較直接源於心臟;但若是測足背動脈或腎動脈等,心臟的訊息就因有經過血管的轉折,而測得的訊息就不會那麼直接。身體的訊息經由血流回到心臟,心臟再把訊息打到橈動脈,所以我們由寸口的寸關尺部位得知身體的訊息。
※寸口把脈有以下這些特色:
(1)容易接近:不須脫衣服也不需要特定姿勢,隨時可以伸出手來。
(2)大小應指:三指剛剛好可以靠上寸關尺,寸關尺對應指頭大小剛好。
(3)表層簡單:寸口沒有很厚的軟組織,故應指候脈感覺不會難。
(4)骨槽相容:寸關尺大約對應在舟狀骨結節、橈骨莖突及其後橈骨上。
(5)底層單純:寸口剛好躺在橈骨上底層無太多軟組織。像委中穴處的膝膕動脈很深,不好把脈。
(6)寸口尺下:一般很少有寸上。除非病人有特別的病氣或生命徵象(如懷孕),或是生理特殊結構才會有寸上。爬行的動物例如貓狗就沒有寸口脈。
(7)關節無阻:手腕關節隨意移動或姿勢都不大影響動脈變化。
(8)異常立現:假如在寸口的血管分布異常,如斜飛脈或反關脈或其他分布異
常的橈動脈,立即可以發現甚至目視即可發現。
(9)縮影人身:如第五章的「人形對應圖」及第五章「左右卅六病位圖。最重要的概念。
(10)病氣可循:病人有病氣可以從寸口探詢。
※ ※ ※
要完成一本書,真的很不容易,感謝這些年來許多人的協助,才有機會由課堂上的筆記、講義,再彙集成書,這裡要特別感謝,構思初期好友劉永毅與G女士之啟迪,郭子榕與詹益宗醫師細心安排,郭子榕、 李琪、詹益宗、林立涵、洪立偉、謝秉翰、曾薇蓁、沈蘊之、洪舒玨、蘇柏璇、瞿瑞瑩、楊佩鈺、張廷瑋、顏秋濱、高羿宸、賴博政等年輕醫師,從第一章到第十二章忠實錄音,並製作逐字稿,也要感謝許麗娟、沈蘊之醫師,不厭其煩校正,詹益宗醫師依我原意製作了「左右卅六病位圖」,這是件辛苦的事,另外邱榮鵬醫師的錄影,王儷餘同學與黃鈺娟助理在文字編排與行政協助,也要一併感謝。最後曾育慧博士,以她專業的文字敏覺,還有康健企劃團隊的協助,讓本書可以呈現更平實、平易近人的風貌。
最後也要感謝,我的家人、栽培我的師長、可愛的病人。
脈的禮讚—老天送給中醫的禮物
我的中醫之路
我從二十多年前開始行醫,一開始是西醫,後來轉到中醫。
生長在中醫家庭,在醫學院就讀時,我選擇了中西醫雙修。畢業時,同時考取了中醫、西醫的醫師執照。一開始我選擇了西醫,接受完整西醫內科的訓練並取得內科專科醫生證照。幾年後,因緣際會,我又回到了中醫的道路上,鑽研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愈學愈歡喜,樂此不疲。
※祖父的傳承
祖父許丕典醫師,日據時代從台灣到上海中醫專科學校(即上海中醫藥大學前身)讀書。民國二十年時,祖父拿到上海衛生局所頒發的中醫師執照,成為台灣...
目錄
推薦序
妙明真心 隨緣起用/周碧瑟
傳承與創新的現代脈學/黃怡超
拓展中醫的知識空間/林文源
作者序
脈的禮讚──老天送給中醫的禮物
凡例與導讀
把脈是祖宗留下的寶貴禮物
第一章 脈學新語
中醫的核心價值:辨證論治
把脈是中醫辨證的核心
把脈融入新元素
【把脈十妙說】
第二章 把脈難入門
抽象的感覺
論述不一致
把脈不易標準化
難與臨床結合
【入門十妙法】
第三章 如何正確地掌握脈動?
脈動的形成
干擾因素的產生
病灶病氣的基本概念
把脈的干擾因素
【干擾十要素】
第四章 傳統脈法
遍診法
寸口、人迎、趺陽三部診法
獨取寸口
脈法學習的基本概念
【獨取寸口十依法】
第五章 寸口把脈新解
訊息的生成與傳導
心臟的四大功能
從心臟到寸口
「寸關尺」的人形對應圖
寸口把脈與病位的關係
寸口把脈新解:左右卅六病位圖
【寸口把脈的十大特色】
第六章 如何學習「中華脈法」
把脈的目的:為了把病醫好
學習把脈的基本概念
把脈的技巧
臨床學習
爬山式的學習
【把脈十妙法】
第七章 脈象的自然法則
脈動如日月星辰
脈人的基本概念
女性的脈動變化
男性的脈動變化
脈人的核心概念
【脈人掌握十妙法】
第八章 脈的呼吸感傳
脈的感傳原則
外在的環境
脈的呼吸──病人的角度
脈的呼吸──治療者的角度
【呼吸應脈十妙法】
第九章 脈的分類
脈類的學習方法
簡單的分類
‧至數的多寡
‧節律的異常
‧脈位類
‧脈管大小類
‧脈力類
‧脈體類
‧管壁類
‧脈管的流動性
特殊脈
【脈類歸類十法則】
第十章 五臟脈證
五臟本臟與五竅
肝臟‧脈證與候脈
心臟‧脈證與候脈
脾臟‧脈證與候脈
肺臟‧脈證與候脈
腎臟‧脈證與候脈
【五臟脈證十妙論】
第十一章 癌症脈證
未診斷或未治療前的癌症脈證
如何面對已知罹癌的病人?
接受化學治療的病人脈證
化療病人的治療
接受放射治療的病人脈證
接受標靶治療的病人脈證
出現淋巴水腫的病人脈證
局部發炎的脈證
肺積水的脈證
腹部水腫的脈證
開刀的脈證
西醫療程後的癌症脈證
本臟的調理
臟腑之間的重要概念
平實之人
【萬病歸宗十妙法】
第十二章 把脈的禮儀
把脈的準備
醫者的準備
診間的準備
醫療團隊的準備
把脈的禮儀
醫者的心念
【把脈的禮儀十步驟】
參考文獻
推薦序
妙明真心 隨緣起用/周碧瑟
傳承與創新的現代脈學/黃怡超
拓展中醫的知識空間/林文源
作者序
脈的禮讚──老天送給中醫的禮物
凡例與導讀
把脈是祖宗留下的寶貴禮物
第一章 脈學新語
中醫的核心價值:辨證論治
把脈是中醫辨證的核心
把脈融入新元素
【把脈十妙說】
第二章 把脈難入門
抽象的感覺
論述不一致
把脈不易標準化
難與臨床結合
【入門十妙法】
第三章 如何正確地掌握脈動?
脈動的形成
干擾因素的產生
病灶病氣的基本概念
把脈的干擾因素
【干擾十要素】
第四章 傳統...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軟精裝頁數:304頁開數:18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