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週年經典復刻版─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創造力」啟蒙鉅作,
每個人都能因此改變的「結構動力」法則!
《第五項修練》作者彼得‧聖吉 特別推薦
本書以波士頓的道路規劃為引,闡述萬物皆有往「最小阻力之路」運動的傾向:牛會挑選最容易行走的地方行進(波士頓的今日道路其實正是因牛徑而行成基本雛型)、河水會持續沿著河道向下流動,而每個持續運動的能量其實皆源自一個重要的因素──「結構」。
本書作者弗利慈因發展「結構動力學」而知名,他在就讀音樂系期間,因對創作歷程的奧妙感到驚訝,開始鑽研形上學及自然法則,並從中發現了大自然的結構與人類發展的相關性,也對行為與環境間的關聯有了新的洞見跟了解。作者指出,每個人的人生都具有一個「潛藏結構」,主導著我們的生活模式及態度。為什麼我們企圖改變人生最後卻失敗的原因在於,最重要的「結構」沒有改變所致。因此透過探索人生的「潛在結構」,就能發現「創造」的關鍵,掌握能促使改變的「最小阻力之路」。
作者指出,我們從小被父母教導要保護自己、遠離麻煩,因此當環境主宰你的人生時,人們傾向於兩個選擇:要不是「順從」環境,就是「反抗」環境。「順從者」會順從環境的趨力調整模式,藉此避免風險、獲得獎勵;「抵抗者」會反抗環境並與周遭的人事物唱反調。但實際上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是「無力」的,因「結構性衝突」並無法解決,而這會讓我們在「順從」與「抵抗」中不斷搖擺。為了改變這種結構,我們必須創造出另一個具影響力的「結構」,而且這個結構必須取代結構性衝突的主導地位,「最小阻力之路」也才能因此改變,讓能量輕易地往這一條新的道路流動。
而創造歷程中,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選擇」。傳統教育中老師常教導學生選擇是有限的、父母親教導孩子只能選擇安全的路徑,因此人們常無法認清自己想要的東西,並「迴避」作選擇的權力。而在面對抉擇時,作者也提出了八種迴避選擇的情況,例如:喬治想要當醫生,然而因為家裡經濟狀況不好,他妥協成為了一位藥師(有限的選擇);海莉葉深信她的人際關係源自於她的父女關係不佳,所以從書籍及心理治療尋求解決之道(間接的選擇);傑瑞與老婆的歧見惡化,最後吵得不可開交,他深信離開是最好的解決方式(用消除法來進行選擇)……等。
最終,當你透過正確的選擇進入一種帶來「結果」,而非讓你來回擺盪的「結構」,你所增加的不只是讓成就進一步提升的可能性,也提高了進一步成功的機率。透過「創造」出一個可掌握的環境,我們可以跳脫現有人生困境,成功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用創造力改變人生的關鍵:
創造的步驟──從成果的發想到採取行動,累積動能。
創造週期的三階段:「萌芽期」、「同化期」與「完成期」,還有在歷經這些階段時要怎樣才能將它們發揮最大效用。
生命中的基本、首要與次要選擇有何不同,還有這三種選擇對於我們的創造力有何影響。
《最小阻力之路》首版於1984年問世,甫一出版便廣受各界好評,暢銷國際。在此修訂版中,作者回顧了幾年來的教學心得及讀者反饋,對本書內文進行大幅的改版、改寫,使之有了全新的視野及洞見。本書出版三十餘年,除了影響並啟蒙無數人的「創造」之路外,也提供了領導者與決策者們一套嶄新的「結構動力學」洞察觀點。
作者簡介:
羅勃.弗利慈(Robert Fritz)
「創造技能」(technologies for creating)課程的創辦人,因發展結構動力學(structural dynamics)而知名,經典暢銷書《第五項修練》作者彼得.聖吉曾參與其課程並深受啟發。現今全世界已有數以萬計的學員參與此課程,其中也包含許多《財星》雜誌五百大企業人士,這些學員把「創造歷程」應用於生活中並成功創造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弗利慈是一位極富才華的音樂家與作曲家,獲獎無數。從一九六〇年代於波士頓音樂學院(Boston Conservatory of Music)就讀時就開始研究結構學,並從中發現了「結構」與「行為」間的關係。他除了創作電影配樂、歌劇、交響樂與室內樂外,也擔任電影編劇與導演等工作。
他是創意科技公司(Technologies for Creating Inc.)與弗利慈顧問集團(Fritz Consulting Group)的創辦人,以及抉擇點公司(Choicepoint Inc.)的共同創辦人。著有《從零到無限──引爆生命行動力》(Creating)、《企業潮流──無可避免的組織結構律則》(Corporate Tides: The Inescapable Laws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弗利慈目前與妻子蘿薩琳定居於佛蒙特州。
譯者簡介:
陳榮彬
1973年生,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目前為台灣大學台文所與輔仁大學外語學院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專業為英、法、美、台等國現代主義都市小說。譯作總計近三十本,包括小說大師費茲傑羅第一本作品《塵世樂園》(南方家園),曾以《繪畫與眼淚》(左岸)和《血之祕史》(大塊)兩度獲得《中國時報》開卷版所頒發之翻譯類十大好書,另有單篇譯作數十篇刊登於《BBC知識》、《孤獨星球》與《探索頻道雜誌》等期刊。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雋永推薦】
「羅勃.弗利慈的書罕見地融合了藝術訓練、嚴謹知識與豐富的經驗,其主題是關於為了創造有意義人生而強化能力的方式。在我幫助領導者與經理人有效處理複雜性與改變問題的過程中,這本書提供的原則與方法已經變成了我的基石。」
──彼得.聖吉博士(Dr. Peter Senge),麻省理工學院系統思考與組織學習計劃(Program for Systems Thinking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負責人
「這是一本經過充分檢驗的創造寶典。它的內容意味深長,但卻簡單易懂;它的實效驚人,但讀起來卻充滿趣味。」
──威利斯.哈蒙(Willis Harmon),《全球思想趨勢變遷》(Global Mind Change)一書作者,前思維科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Noetic Sciences)院長
「這是一本關於勇氣與創造力的書。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更為了解如何利用勇氣來擺脫過往積習,踏上未來的創新之路。羅勃.弗利慈的書教我們怎麼辦到。」
──賴瑞.威爾遜(Larry Wilson),前佩可思河學習中心(Pecos River Learning Centers, Inc.)董事長兼執行長
「這本書在創造力這個領域的地位,就好像彼得.杜拉克的書在管理學領域裡的地位。羅勃.弗利慈為我們釐清了創造活動的歷程,並且證明了每個人都能學會如何創造。」
──馬修.尤希特(W Mathew Juechter),學習樹國際公司(Learning Tree International Inc.)董事
名人推薦:【雋永推薦】
「羅勃.弗利慈的書罕見地融合了藝術訓練、嚴謹知識與豐富的經驗,其主題是關於為了創造有意義人生而強化能力的方式。在我幫助領導者與經理人有效處理複雜性與改變問題的過程中,這本書提供的原則與方法已經變成了我的基石。」
──彼得.聖吉博士(Dr. Peter Senge),麻省理工學院系統思考與組織學習計劃(Program for Systems Thinking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負責人
「這是一本經過充分檢驗的創造寶典。它的內容意味深長,但卻簡單易懂;它的實效驚人,但讀起來卻充滿趣味。」
──威利斯.哈蒙(W...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最小阻力之路(摘錄)
一旦你創造出一個新的結構,你的生命就會興起一股全面性的動力,就像河水的水力一樣,幫你達成你真正想要的成就。直接通往那些成就的道路,就是最小阻力之路……。
路是怎樣形成的
波士頓是我的故鄉,去過的朋友常問我:「當年他們是怎樣規劃道路的?」波士頓看來似乎沒有都市規劃可言。城裡的道路都是用既有牛徑拓建而成的。
但是,這些牛徑又是怎麼來的呢?
在地面上移動的牛隻總是挑最容易的路走。當牛看見前方有一座山丘,牠不會對自己說:「啊哈!一座山丘!我一定要硬闖過去。」而是會一步步慢慢走,挑最容易行走的地方,也許還會避開岩石,走最不陡的路段。換言之,山路的結構會決定牠的行為。
每當牛隻通過同樣的區域,路就會變得比上一隻牛經過時更容易走,因為一條牛徑已經慢慢成形了。
因此,山路的結構造成了牛隻在移動時的固定行為模式。結果,波士頓的城市樣貌居然是十七世紀的牛隻走出來的。
順勢而行
一旦某個結構形成了,能量就會沿著這個結構的最小阻力之路往下傳遞。換言之,能量會沿著最容易的路線前進。
此一道理不只適用於牛隻,也適用於整個自然界。河水悠悠,流動時何嘗遭遇什麼阻力?當風吹過曼哈頓的水泥叢林時,也會經過最小阻力的路徑。還有各種電流,不管是在燈泡這種簡單設備,或者是在最複雜的電腦裡,走的也是最沒有阻力的路徑。
如果你看過慢動作攝影術拍出來的人行道影片,就會發現行人在忙碌街道上走動時的模式──他們會避免擋住彼此的路。有時候,行人最省力的路徑是一直往前走,有時候是靠左或靠右,有時候是走快一點,有時候則是放慢速度,或者稍待片刻。
無論如今你走到了怎樣的人生境界裡,當初一定是沿著最小阻力之路走出來的。
生命的三大洞見
這本書建立在三大洞見的基礎上。首先是:你的生命就像一條河。你所走的人生道路,都是最小阻力的。重點是我們都一樣──不管是人類,或者自然界的所有事物。
也許你想改變某些生活領域裡的流動方向,例如飲食習慣、工作習慣、與人交往的模式、對待自己的方式,還有你對於生活的態度。雖然你可以在短時間內成功改變習慣,但你會發現自己最後還是回到了原來的行為模式或態度。這是因為你的人生已經被決定了,而挑選最小阻力之路是你必須遵循的自然法則。
另一個洞見也十分重要:最小阻力之路是由你生活中的潛藏結構決定的。就像波士頓周遭的地形決定了牛隻的最小阻力之路,河床決定了河流的路徑,你的生活結構也決定了你的最小阻力之路。不管你是否有意識到,這種結構都是存在的。不管是否有河水經過,河流的結構都是一樣。
也許你幾乎沒有注意到自己的生活裡有結構存在,也不知道它們深具影響力,理所當然地決定了你的生活方式。
許多人每天以一樣的方式過活,卻又常常感到無力與挫折。他們企圖做出重大改變,改變自己的情感生活、職涯、家庭關係、健康或是生活品質,到頭來卻在不久後發現,他們又回到了老地方。他們又開始遵循那些根深蒂固的舊有模式。
也許他們會發現自己的生活中有些表面上的改變,但不知為何,似乎沒有實際上的改變。他們知道人生不只是他們所體驗的那樣,但卻不知道如何創造那種人生。
如果河床始終沒有改變,河水就會持續沿著它的路線流動,因為那是最自然的行進路線。如果你生活中的潛藏結構不變,你很有可能只能遵循人生的既有方向前進。
第三個洞見如下:人生的根本潛藏結構是可以被你改變的。就像工程師可以藉由改變河道地形來改變河流的路線,讓河水按他們的意願流動,因此只要改變你的基本生活結構,你也可以創造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此外,一旦你創造出一個新的結構,你的生命就會興起一股全面性的動力,就像河水的水力一樣,幫你達成你真正想要的成就。直接通往那些成就的道路,就是最小阻力之路。
事實上,如果生活的潛在結構能有適當改變,最小阻力之路唯一能夠帶著你抵達的地方,就只有你真正想要達成的目標。
這三個洞見所衍生出的指導性原則是:你可以學會如何找出決定人生的潛藏結構並改變它們,如此一來你就能創造出自己真的想要創造的東西。
(本章未完)
第三章 創造與問題無關(摘錄)
「解決問題」與「創造」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解決問題是採取行動,排除某種狀況──也就是排除問題。創造則是採取行動,讓某種事物出現──也就是你創造出來的東西。我們大多是在一個解決問題的傳統中被扶養長大的,鮮少有機會接觸到創造歷程。
基於此一理由,許多人都把兩者給搞混了。某些專家大談所謂「問題的創造性解決方案」,其實一點都無助於我們的理解。他們把創造歷程與解決問題混為一談,但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問題解決者提出精巧的計畫來定義問題,衍生出各種解決方案,將其中最佳者予以實現。如果這個歷程是成功的,他們也許就能解決問題。接下來的狀態就是問題不見了。但他們還是沒有得到自己想要創造的成果。
在我們的社會中,問題意識已經變成一種生活方式了。聽聽看選舉時候選人怎麼說?滿口問題──赤字問題、國際競爭問題、酸雨問題、貧窮問題、經濟問題、國防問題、國防預算問題、健保問題、遊民問題、失業問題、犯罪問題、吸毒問題、貪污問題、共產主義問題、教育失當問題、恐怖主義問題、政府失能問題、環境危機問題、福利問題、愛滋病問題、核戰問題、核廢料問題、核能問題、非法移民問題、汙染問題、交通問題、監獄問題、老人照護問題、賦稅問題、航空安全問題、高速公路安全問題、不公平交易問題、消費詐騙問題、工業問題⋯⋯問題一籮筐。
總統候選人投入初選後,就會開始談論地方問題。在愛荷華州,他們大談農場問題。到了密西根州之後,好像突然忘了農場。轉而發表關於汽車產業失業率問題的看法。等到他們抵達南方時,又換成了太陽帶(Sun Belt)的經濟問題。到了東北地區,我們聽到的則是能源問題。前往加州之後,主打的又變成環境、毒品與愛滋病等問題。
他們似乎都假設,能夠把問題講得最清楚的,就是人民應該投票的對象。如果候選人真能把問題說清楚,就意味著他們真能看清問題起因嗎?如果他們用激動的語氣談起了人民受苦受難的悲劇,就意味著他們真能為那些人略盡棉薄之力嗎?就算他們真能幫助,人民獲得的又是什麼?問題的舒緩。他們能夠預測出即將出現的其他問題嗎?他們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嗎?過去他們曾經表現出效能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為什麼我們還是有一堆問題?為什麼我們聽到候選人談論了那麼多問題,卻很少聽見他們想要打造出什麼樣的社會?
歷史上最偉大的領袖與政治家都不是問題解決者。他們是開創者,他們是創造者。即便在遭逢衝突的時代,例如戰爭或者經濟大蕭條,他們都為了打造出自己理想的社會而採取行動。邱吉爾與小羅斯福就是兩個形象鮮明的開創者政治家。他們不只試著解選民之苦,甚至還有時間按照他們的願景,把自己的時代打造成通往未來的基礎。
解決「問題」並無法帶來成就
有些人因為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創造什麼,常常認為問題與人生相關,問題裡有很多重要內容。但是,經過仔細檢視後,我們會發現問題常常是不重要的。解決問題雖然是一種生活方式,但卻無法帶來太多成就。
對這個主題進行多年的研究後,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提出了以下的敏銳觀察結果:
人生中所有最嚴重而且最重要的問題,基本上都是無解的。…問題無法被解決,只會被更大的問題掩蓋掉。進一步仔細斟酌後,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更大的問題」將會把注意力提升到另一個層次。病人的興趣提高,關注範圍變大,而且視野變寬,無解的問題也就失去了急迫性。並非問題本身獲得了合理的解決,而是因為一種更新更強烈的生活焦點出現,問題只是相形失色了。
為了解決問題而付出的心力,幾乎可以說完全無用。解決問題並無持續性的價值,因為它等於還是為了發生的狀況尋找「適當的」順應之道──就此而論,這裡出現的狀況就是問題本身。
從務實的觀點看來,大部分採取問題解決這個策略的人到最後都放棄了。我有個朋友跟我說,他的公司為了解決問題而投入了大筆經費。
我問他:「結果你的公司使用了多少個問題解決式的技巧?」
「一個也沒有,」他回答。「我們花了許多時間想出未曾使用的構想。一開始,大家因為作法有所改變而感到興奮。但接下來卻沒有實效。如果那些技巧終究是有用的,我們就會使用。但實際上我們只是想出一堆有趣但是無用,而且沒有人真正關心的東西。如我預料的,結果是不切實際,而且有時候顯得有點愚蠢。」
「創造」與「解決問題」的清楚分別
在藝術的傳統裡,大家都知道創造不同於解決問題。這個區別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大多數人對於創造出自己想要的生活都有濃厚的興趣。解決問題並無法讓他們獲得自己想要的,而且卻常常讓他們不想要的東西永遠留存下來。
若想徹底了解兩者之間的不同,我們可以把衣索比亞飢荒危機的解決之道拿來跟第三世界的另一個開發計畫相提並論。這個計畫是非洲食物與和平基金會(African Food and Peace Foundation)在烏干達持續進行的工作。
基金會的幾位發起人邀請我加入計畫,充滿熱忱的他們都認為,「創造歷程」這個理念能夠為世界發展奠立堅固基礎。這個計畫並不依靠外國人員與資源的介入來緩解問題並進行開發,而是以訓練為基礎:訓練烏干達鄉間的村民們如何創造出他們想要的生活。
過去烏干達曾有許多人民遭受壓迫,其歷史是由部族與宗教偏見、飢荒、內戰、水媒傳染病 、經濟衰敗、剝削與天然疾病交織而成的。如果想要初次實施這一類計畫,在開發過程中讓人民學習創造歷程,烏干達是個好地方嗎?還有哪個地方比它更具代表性,更能呈現出在第三世界肆虐的普遍問題?
一九八〇年代初期,韓恩.維爾特坎普與妻子西爾瓦娜(Han and Silvana Veltkamp)找上我參與該計畫時,我非常認同他們的理念。這是第一次有人不用解決問題的角度去看待開發工作,他們懷抱的是一種帶有願景的新動機。維爾特坎普都是負責開發計畫的聯合國員工,先前已經在類似的救濟與開發計畫中虛擲了數以百萬美元計的經費,但卻無法大幅改善各國廣大人民的生活。在開發工作中累積了大量經驗後,他們的願景是進行一項主要由當地人民自己推行的計畫,強調透過訓練達成自給自足,並且證明真正的開發方式可以在非工業國發揮影響力。
DMA 公司設計了一種特別計畫,以創造歷程為計畫的元素之一,其內容融合了生產食糧、發展農業、促進健康、提供乾淨飲用水與教育等工作。計畫的優勢之一是讓烏干達的領袖們可以到聯合國去受訓,成為「創意科技」課程的講師。接著,這些青年男女回國後便遷居進行計畫的各個村莊。短短幾年間,造成了許多原本被村民視為不可能的改變。
儘管烏干達的政治局勢仍有起伏震盪,部族戰爭持續進行著,民生凋敝,還有其他急切問題浮現,進行計畫的那些村莊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樣貌。即便在情勢不利時,村民還是越來越能創造出他們想要的生活。
在進行計畫的六個村莊裡,原本衰敗的經濟繁榮了。這是個地方性的現象,完全不受該國經濟影響。之所以有這種改變,是因為村民已有能力創造出自己想要的村莊。
計畫進行過程中曾發生過許多動人的故事。數以千計村民的生計改善了。與過去那些救濟與開發機構投入的龐大經費相較,此一計畫的支出只是九牛一毛。
烏干達鄉村發展與訓練計畫(Rural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Program)的執行長恩瓦里穆.穆舍舍二世(Mwalimu Musheshe Jr.)後來以下面這段文字描述該計畫:
一九八一年,烏干達的情況看來是險峻的。經濟因為阿敏將軍(Idi Amin)的不當統治而被搞垮,基礎建設遭到摧毀,更糟的是,烏干達人民因而道德淪喪。政局與民情陷入混亂,數以百萬計的烏干達人民都過著苦日子。人民只能獲得最低限度的社會服務,而且在一九七九年的「解放戰爭」後,曾親眼目睹滿地瘡痍的人都說,國家需要龐大外援與救濟才能恢復元氣。
人民已經失去了希望,引領企盼國際社會介入。這在當時是大新聞。非洲食物與和平基金會和烏干達鄉村發展與訓練計畫(正式名稱是「烏干達計畫」)就此問世。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烏干達西部某座村莊召開了第一次村民討論會,顯然大家都急於談論自己的種種問題,表達村莊的許多需求。最常聽到的一些話是:「我們這個沒有,那個也沒有!」、「疾病、害蟲與熱病快要害死我們了!」村民要求計畫的人員幫忙消滅人畜疾病,驅逐那些欺騙他們的無恥生意人,獵殺專吃農作物的野生動物。他們說,因為沒有藥吃,醫院又遠,巴士或計程車車資又太高,許多孩子都因為得了麻疹、痢疾、結核病與其他傳染病而垂死。有些人抱怨政權有多專制,其他人則是說他們的農產品售價太低。所有人都說得出自己有多麼無助,希望求取眾多問題的解決之道。
在鄉間推行烏干達計畫的假設之一,就是烏干達人民與其他地方村莊。
計畫團隊為村民舉辨一場場訓練討論會。意義非凡而且很獨特的做法之一,就是讓村民自由參加,並且任由每個人充分表達己見。幾次討論會過後,村民都認清了現狀(這被他們稱為「卡洪蓋村(Kahunge)的現狀」)。然後,他們開始反省,構思自己要的生活方式與住家、家庭和村莊的樣貌(這被他們稱為「夢想或願景」)。
接著他們分組合作,努力創造出大家想要的一切。把主要的焦點擺在大家想要的東西上面,而非他們不想要的。
所有人聚焦在他們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還有達成目標所需的行動步驟上。例如:大家想要有乾淨的用水,就聚在一起,找出水源,加以保護,在一個過去八年內只建立了兩個水源地的區域裡一口氣新增十二個乾淨的水源。這是村民的成就,造福了數千人。
整個村子都跳出了解決問題的既有侷限,開始創造他們想要的願景,例如有足夠的食物、孩童身體健康、環境乾淨等等,此時當地的領導人物也跟著挺身而出。
尼亞卡哈瑪村(Nyakahama)的年輕人在村裡蓋了一間學校,開了一條路;瑞文庫巴村(Rwenkuba)的婦女不讓鬚眉,清理了一片濃密的灌木叢,挖了一個可以養魚的魚池,一方面大家可以吃得比較好,也增加了家庭收入。
比格迪村(Bigldi)有個叫做阿莫斯.圖瑞亞希凱尤(Amos Turyahikayo)的村民根據自己的觀察來比較我們的計畫和先前由外力強制推動的計畫,他說:「如今我們都看得非常清楚了,因為這是自己進行的開發計畫,我們都樂在其中,喜歡手頭的工作。」
卡洪蓋村的費斯.廷達曼尼爾(Faith Tindamanyile)說:「我們學到了關於農業、健康與營養的新知。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學會了應該生活在一起,排除彼此異見。」
當地的官員保羅.尼亞凱魯(Paul Nyakairu)說:「這個計畫讓我們認識了自己。我們有責任認真看待自己。」
這些例子足以印證,當人們看清自己,並且掌握自己的命運時,往往能夠在開發工作上有一番作為。反觀過去以解決問題的方式介入,則是會讓人們跟以往一樣無助,造成依賴心態,人們聚在一起對抗共同敵人只能說是一種「權宜之計」。此時,動能是由情緒衍生出來的。人們常常是因為受到脅迫才參加計畫,與人一起加入,或者屈從於命令。一旦計畫的活動結束後,就會坐等下一個危機爆發。在這段時間裡,一切都沒有改變。
此一計畫的成就是證明了人們可以齊心合作,共同生活與創造,不是聽命於誰,而是為了實現未來願景貢獻一份心力。當人們完成一間房舍、一條道路、一口水井或者一座新菜園時,他們會興奮地接著進行下一個計畫。今昔的對照是極其戲劇性的。
不管問題是什麼,大致而言,任誰都無法徹底解決它。如果不知道該怎樣創造出自己想要的東西,你總是會面臨接踵而至的新問題。只有創造,你才不會遇到問題。
(本章未完)
第一章 最小阻力之路(摘錄)
一旦你創造出一個新的結構,你的生命就會興起一股全面性的動力,就像河水的水力一樣,幫你達成你真正想要的成就。直接通往那些成就的道路,就是最小阻力之路……。
路是怎樣形成的
波士頓是我的故鄉,去過的朋友常問我:「當年他們是怎樣規劃道路的?」波士頓看來似乎沒有都市規劃可言。城裡的道路都是用既有牛徑拓建而成的。
但是,這些牛徑又是怎麼來的呢?
在地面上移動的牛隻總是挑最容易的路走。當牛看見前方有一座山丘,牠不會對自己說:「啊哈!一座山丘!我一定要硬闖過去。」而是會...
作者序
新版序:
當我開始為這本書進行「小小的」修訂時,看起來還挺簡單的。我計畫加入一些新題材,並且將百分之二十的內容予以更新。但是每當我面對舊版的每一章時,我發現自己想要重寫的東西都遠比原本預計的還多。最後,舊版有百分之七十都被我修訂了。
因為這是一本以「創造歷程」為主題的書,我想要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我並沒有那種急於改書的迫切感。對於舊版,我感到相當滿意。舊版的讀者甚多、賣得很好,也幫了許多人。但是,當我開始進行修訂時,我才發現自己已經有辦法說出一些四年前無法說的東西。書中含藏著一種洞見。相較之下,我發現自己的新洞見與舊版有所差異,而我想要寫出一本能夠把那個洞見表達出來的書。在創造的歷程裡,這是常見的事。事實上,若把這本書讀遍,你會發現這種差異可說是創造事物時最有用的驅動力之一。
當我一開始考慮要修訂舊版時,我並未感到很投入。在我坐下來開始修訂之前,修訂這本書就好像是把我的人生倒帶,回到一個截然不同的階段。然而,從我著手修訂的那天起,突然間我意識到,能夠重新闡述我的概念,把它們更新,是多麼不可思議的機遇啊!這又體現了創造歷程的另一個原則。在創造的歷程中,不管我們花再多時間思考,也不會知道結果為何。總是有一些不可能預測得到的喜悅與挫折。這讓創造令人感到更為興奮。
創造歷程是鮮活的。它是一種即興演出。它是一種形式與風格,令人興奮,也是一件苦差事。就我所知,它也是人生中充滿最多力量,最為個人的一件事。
過去十五年來,在為人們提供所謂「創意科技」課程(TECHNOLOGIES FOR CREATING®)的過程中,我才有辦法寫出本書的很多內容。那些課程分為基礎與進階兩類,安排課程的是我所成立的公司之一,DMA公司。
這些創造歷程的原則重要且激勵人心,能幫人學會如何創造出自己一生想要的東西。世界各國都有提供「創意科技」課程的地方。學員來自各行各業,教育程度也各自不同。許多世界上最大的公司幫員工上「創意科技」課程,但即使是在客廳裡,也能為一般人提供那種課程。不管是在教育機構,或者是在禁衛森嚴的牢獄中,也都能上「創意科技」課程。第三世界國家人民可以上到一般的「創意科技」課程,就連鄉間的非洲人,也有經過特別設計的「創意科技」課程可以上。
基於這個經驗,我可以提出自己的觀察結果:大部分的人都能學會如何創造事物。
「創造」與「創造力」這兩個詞彙經過我們的一再使用,早已變成陳腔濫調。身為一個專業的創作人員(我是作曲家與藝術家),我不是很認同人們把那兩個詞彙誤用於不具創造性的活動。本書中所謂的「創造」與「創造力」來自藝術與科學的傳統,而非源自於心理學、人類潛能運動(human potential movement)、新世紀思維、管理訓練或者形上學——它們也都使用「創造」與「創造力」這兩個詞彙,只是涵義不同,定義也通常模糊不清。
學員們透過「創意科技」課程學會創作,就跟畫家學會繪畫,建築師學會設計大樓,作曲家學會作曲還有導演學會拍片沒兩樣。學員們所學會的,都是專業創作人員在一般生活中與職場上遵奉的創作原則。
「創意科技」課程讓人們透過實際創作來學會如何創作。課程焦點不只是在於幫學員達成他們想要的成果,也聚焦在他們的人生。大多數人不認為人生也是一種創造歷程,但是當學員把藝術創作的原則應用於他們的人生,人生也就開始改變了。
創造事物是一種會隨著時間而變好的技巧。跟其他任何技巧一樣,你也要花幾週、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才能熟悉它。基於此一理由,不管是這本書或其他任何書籍,最多也只能幫你開始而已。但是,只要能夠帶來真實而持續的改變,就是個好的開始。請你用這本書的原則來進行實踐。把書中的概念用於你自己的人生。開始把你人生的其他領域當作創作歷程來面對。
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別處看不到的原則,但許多讀者都跟我反應,即便未曾看過或聽過那些原則,他們的直覺都能立刻認同。那些原則只是常識嗎?答案是肯定,也是否定的。那些原則都是你能輕易地在自己的生活中觀察到的。你看得出我所描繪的許多結構與模式其實就潛藏在你的生活中。就此而言,你早已熟知它們。但這本書所描繪的另一個世界,則是涉及了那些結構的性質。過去我們大多沒有碰過結構這個主題,還有它對我們的人生能有什麼影響。許多人都認為這些洞見令他們大開眼界。當你開始探索結構的領域時,你就會發現生活中某些一再重現的模式具有特別的意義。你會開始了解那些模式是怎樣形成的,還有你為何會無法擺脫自己討厭的模式,並且學會如何塑造出一些新結構,進而帶來你想要的後果。
自從本書的初版問世後,我持續接到來自世界各地令人鼓舞的信件,許多人說他們開始可以像創作人員那樣過生活。在得知許多人的生命因為這本書而改變,為此我滿懷感激。
新版序:
當我開始為這本書進行「小小的」修訂時,看起來還挺簡單的。我計畫加入一些新題材,並且將百分之二十的內容予以更新。但是每當我面對舊版的每一章時,我發現自己想要重寫的東西都遠比原本預計的還多。最後,舊版有百分之七十都被我修訂了。
因為這是一本以「創造歷程」為主題的書,我想要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我並沒有那種急於改書的迫切感。對於舊版,我感到相當滿意。舊版的讀者甚多、賣得很好,也幫了許多人。但是,當我開始進行修訂時,我才發現自己已經有辦法說出一些四年前無法說的東西。書中含藏著一種洞見。相較之下...
目錄
新版序
前言 人生的改變由「結構」決定
這本書讓你能夠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去面對人類成長的問題。過去在各種關於人類潛能的研討會中,心理治療師、心理學家和與會人士都有許多無法達成的目標,但這種新的技術卻能幫你達成……。
第一部 創造的要素
第一章 最小阻力之路
一旦你創造出一個新的結構,你的生命就會興起一股全面性的動力,就像河水的水力一樣,幫你達成你真正想要的成就。直接通往那些成就的道路,就是最小阻力之路……。
第二章 反抗─順應取向
順應或反抗不只是一種面對人生的態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活的取向。這就是我所謂的反抗─順應取向。在這種取向中,你會根據自己目前或者未來的處境來決定要採取什麼行動……。
第三章 創造與問題無關
當人們把「問題」與「創意」相提並論時,通常是指設法用某種不尋常的方式來擺脫難題。在此,所謂「創意之道」是指一種風格,而非實質內容。它所指的也不是過去數個世紀以來藝術家與科學家們的創作方式……。
第四章 何謂創造
藝術家對創造歷程的了解最深入,創造出來的成就也最高,因此向他們學習創造歷程是怎麼一回事可說是明智之舉。這種技巧與你在學校、在家中、在職場上所學到的都不一樣,然而它卻是你一輩子所學到的最重要技巧……。
第五章 創造的取向
在創造取向中,你能自問的最有力問題就是:「我想要什麼?」無論何時何地,不管你身處的環境為何,你總是可以自問此一問題。當你自問,「我想要什麼?」問的其實是成果。也許你應該用一個更精確的方式來問問題……。
第六章 紓解張力之道
張力─舒緩系統主宰著我們要採取哪一種行動,而在這種結構裡,具有主宰的會從某個系統變成另一個系統。我們也許可以稱之主宰系統的轉移,就是這種主宰系統的轉移才會造成來回擺盪的行為……。
第七章 彌補性策略
為了面對每天所遭遇的人、事、物,你必須「全神貫注」與「打起精神」,但這實在令你筋疲力竭。終究,因為你採取了彌補性的策略,你會與自己想要的成果漸行漸遠……。
第八章 結構性張力
創造者不但能容忍落差,甚至喜歡與歡迎落差,因為落差中包含著能讓你用於創造的力量。我把創造歷程中最重要的結構稱為結構性張力,它就是由「你想創造的」與「你現在所擁有的」之間的落差構成……。
第九章 將概念化成願景
願景像一雙眼睛,可以看出哪裡還沒有到位,可以超脫現狀,看見還有所欠缺的地方。像這樣能夠超脫現在與過去,從未知的境地構思出尚未存在的東西,這是人類的天賦異稟……。
第十章 勇於面對現狀
認清現實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有人是因為生活所迫,被迫去接受現實,也有人用主動的方式去接受。當你試著去認清現實,了解何謂現實,你才能夠創造出對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事物……。
第二部 創造的歷程
第十一章 創造的週期
創造歷程的三個階段都會讓你產生不同的能量,每一種能量都能幫你繼續往下一個階段邁進。萌芽期的能量幫你往同化期邁進,同化期的能量促使你得以往完成其邁進,至於完成期的能量則是可以幫你走向另一個新的萌芽期……。
第十二章 萌芽期與選擇
做選擇是創造歷程中的關鍵部分。你不只必須選擇自己要創造什麼,一路上你也必須要做出一個個策略性的選擇,與你的行動、實驗、價值、優先順序、等級以及是否要繼續努力等有關的選擇……。
第十三章 首要、次要與基本的選擇
如果你處於創造取向之中,一旦你清楚了自己的首要選擇,無論在達成成就之前你需要做多少次要選擇,一路上你都會很清楚自己的首要選擇為何,做次要選擇時也會比較容易……。
第十四章 同化期
每當你把學到的東西同化時,你的同化經驗都會變得更為深入。甚至你也把未來的學習經驗都予以同化了。因此專業演員在背台詞時才會越來越快。音樂家在演奏一些困難的樂段時,也會越來越熟練……。
第十五章 創造的動能
在創造取向中,當你能夠持續把自己一路上採取的步驟予以同化,潛在的結構就會自行重整,因此最小阻力之路就會直接邁向你想創造的東西。而且,不斷增強的動能也能幫你更有效地在路上行進……。
第十六章 以策略輔助創造
當你發現環境不如你意的時候,其實你正處於創造歷程中極為有力的關鍵時刻。無論你喜歡或不喜歡你現有的環境,它都是一種必要的反饋,你能夠藉它了解創造活動的現況為何……。
第十七章 完成期
當你認可自己創造的東西,一股完成期的特有能量就會因此爆發出來。這股能量的功能之一是驅使你邁向下一個創造循環的萌芽期。每當你完成了一次創造活動,你都會讓一股生命力聚積在一起……。
第三部 登峰造極
第十八章 當下及未來的趨勢
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路上,文明的本質已經發生劇變,對地球上的每個人都有所影響。未來,每到世紀交替之際,總是會有新的可能性出現,新的做法廣為世人接受,新的生活哲學流行起來,還有新的領導特質足以促進新世界的誕生……。
第十九章 超越的力量
生命本源與本我這兩種力量之間會互相吸引,而且兩者之間的這種關係本身就是結構性的,它衍生出的最小阻力之路會終究會讓兩種力量結合在一起……。
新版序
前言 人生的改變由「結構」決定
這本書讓你能夠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去面對人類成長的問題。過去在各種關於人類潛能的研討會中,心理治療師、心理學家和與會人士都有許多無法達成的目標,但這種新的技術卻能幫你達成……。
第一部 創造的要素
第一章 最小阻力之路
一旦你創造出一個新的結構,你的生命就會興起一股全面性的動力,就像河水的水力一樣,幫你達成你真正想要的成就。直接通往那些成就的道路,就是最小阻力之路……。
第二章 反抗─順應取向
順應或反抗不只是一種面對人生的態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活的取...
商品資料
出版社:大寫出版出版日期:2015-11-19ISBN/ISSN:978986569534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0頁開數:16.5*20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