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台灣的公民運動在國際上發聲;他使得台灣的民主呼聲讓全世界都聽見。
早在太陽花運動占領立法院,點燃台灣現代史上最大的政治危機以前,加拿大籍資深記者寇謐將就一直在記錄這個年輕的民主社會裡的公民運動如何崛起的過程,並且對於山雨欲來的難題提出警告和建言。
在《黑色島嶼》這部期待已久的調查性報導文集裡,作者引領我們深入公民運動再起的核心,證明太陽花運動絕對不是偶發事件。本書以第一現場的觀察、對於公民運動領袖的獨特訪談,讓你走到運動的最前線——警察的盾牌、親中的黑道分子、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冷血的政府官員以及奮起反擊的理想主義者——並且解釋為什麼公民社會的興起將會改變台灣以及海峽兩岸幾年內的政治面貌。
對作者來說,台灣是個年輕的民主政體,相關制度與共識仍待鞏固,所面臨的危機卻異常艱鉅,這是台灣作為政治觀察個案的特殊性。日趨強大的公民社會,以及超脫藍綠之外的第三勢力開始投入政治,不但有助於民主深化,也是面對強國兼併威脅下、台灣前途的最好後盾。
作者簡介:
寇謐將(J. Michael Cole)
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法國研究中心當代中國(CEFC)台北分部副研究員,小英教育基金會想想論壇(www.thinking-taiwan.com)英文版主編。他先前是加拿大安全情報局(CSIS;Canadian Security Intelligence,)分析師,從二○一○年到二○一三年期間,在台北擔任英文《台北時報》(Taipei Times)副組長。
寇謐將是《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的固定專欄作家,經常投稿《詹氏國防周刊》(Jane’s Defence Weekly),《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洛伊研究所部落格(Lowy Interpreter)。他的文章經常出現在《華爾街日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和《渥太華公民報》及另外多家媒體。他的著作有:Officially Unofficial: Confessions of a journalist in Taiwan(官方的非官方:一位新聞記者在台灣的自白,2014); Democracy in Peril: Taiwan’s struggle for survival from Chen Shui-bian to Ma Ying-jeou(民主危機:從陳水扁到馬英九時期的台灣生存奮鬥,2009)以及Smokescreen: Canadian security intelligence after September 11(煙幕:九一一之後的加拿大安全情報,2008)。他目前住在台北。
作者部落格: The Far-Eastern Sweet Potato
推特:@jmichaelcole1。
譯者簡介:
李明
高雄人,大學英文系畢業,資深媒體人和文字工作者,曾任報社英文編譯多年。
陳雅馨
台大社會所畢,清大社會系博士班。譯有《愛情的正常性混亂》(立緒)、《未來的性》(麥田)、《路西法效應》(合譯)、《REPLAY重播》、《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危險療程:心理學大師榮格、佛洛伊德,與她的故事》(合譯)(商周)、《為什麼上街頭?
附: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合譯)(商周)等書。
劉燕玉
英國米德賽克斯大學西洋文化史博士候選人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陳文成教授基金會傑出新聞獎得主。
名人推薦:
何明修(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邱毓斌(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范雲(社會民主黨召集人、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苗博雅(社會民主黨全國委員)、姚文智(民進黨立委)、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兼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陳奕齊(基進側翼政團總召)、梁文鞱(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楊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劉錦添(台灣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許毓仁(TED x Taipei 創辦人 & 策展人)、黃國昌(時代力量黨主席)、鄭麗君(民進黨立委)、蔡培慧(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台灣農村陣線祕書長)、蕭美琴(民進黨立委)、蕭新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瞿海源(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Clayton Dube(南加大中國研究中心專案主任)、Dafydd Fell(倫敦大學政治系教授)、Stéphane Corcuff(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齊心讚譽
在這段世界對台灣視線的漫長空白中,他以他熱烈、即時、細膩的英文報導寫作為台灣發聲與辯護……為被掩蓋、遺忘、和抹煞的台灣打開了一道隙縫,將這一代台灣青年的吶喊與希望,這一波台灣人民試圖突破資本與帝國包圍,連結普世價值的民主奮鬥,刻印在那片空白的邊緣,讓他們有了面貌、發出聲音,讓他們終於驕傲地現身於這個世界。這本書,像是一冊當代福爾摩沙的圍城紀事(a chronicle of the besieged Formosa)。——吳叡人(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很高興看到寇謐將的《黑色島嶼:一個外籍資深記者對台灣公民運動的調查性報導》發行中文版,對此我已經期待好一陣子了!寇謐將是現代台灣政治和社會最重要的評論家之一;特別是他的分析同時兼顧了學術性以及一般讀者的需求。我在倫敦的學生對他的書和評論也多所讚譽。我從本書的英文版本中學到很多。特別是那些不太知名的台灣公民運動,例如,對於促進同性戀權益的詳細報導。我很高興本書將會有更多新的讀者。——Dafydd Fell(倫敦大學政治系教授)
作為記者,寇謐將的觀察極其敏銳;他的消息來源不但多元,往往也獨一無二。在馬總統的第二任任期內,台灣的公民運動變得更積極,而執政黨原本希望公民社會能更和緩。我們可以說,台灣的公民社會已經因公民運動而改變,遠遠超過政黨和政府自身的改變。寇謐將將行動者的情緒、意見以及觀點傳達給讀者,而這些不見得會被媒體報導。這是一份罕見而珍貴的見證,包含許多不同層面的見解。這也是最好的新聞報導,以連貫而深入的書寫,揭示了那些利益者未說出口的真相。《黑色島嶼:一個外籍資深記者對台灣公民運動的調查性報導》是一份記錄重要歷史時刻的綜合性文件,而這是當代行動者及觀察家很難做到的,因為身處於前線而沒有時間書寫;將來的歷史學家可能也沒有辦法寫下這樣一本書,因為他們原來不在現場,無法聽見行動者已過去的聲音。
本書中,寇謐將分享了許多台灣人賴以立基的價值:誠信、平等、公正、自由及對社會進步的追求。這是一份對於這些集體力量的美好證言,完全足以向卡謬的《反抗者》致敬。——高格孚(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得獎紀錄:陳文成教授基金會傑出新聞獎得主。
名人推薦:何明修(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邱毓斌(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范雲(社會民主黨召集人、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苗博雅(社會民主黨全國委員)、姚文智(民進黨立委)、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兼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陳奕齊(基進側翼政團總召)、梁文鞱(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楊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劉錦添(台灣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許毓仁(TED x Taipei 創辦人 & 策展人)、黃國昌(時代力量黨主席)、鄭麗君(民進黨立委)、蔡培慧(世...
推薦序
【推薦序】福爾摩沙圍城紀事
◎吳叡人(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We shall meet in the place where there is no darkness.”——George Orwell
在芝加哥經院裡困頓多年,輾轉流浪到美麗的早稻田,最後終於回到了故鄉台灣的時候,並沒有想到世界的目光已悄悄遠離這個過去英文媒體總愛形容為「有著繁榮經濟與活力民主的島國」,轉移到隔鄰那個正在兇猛地甦醒的帝國之上了。我們的外國主流媒體界朋友們似乎覺得,這個穩定的民主小國如今已經喪失了戒嚴時期那種迷人的「第三世界式」悲劇特質——獨裁、反抗、鎮壓,以及輩出的英雄烈士,還有九零年代民主化時期那種 「大衛對抗歌利亞,光明戰勝黑暗」的好萊塢史詩格局。台灣是民主化了,但也變得無聊了。他們於是把自己的東方主義之眼,轉向那個鼓動著一顆黑暗之心的,巨大的叢林。
然而正好就在世界的目光逐漸背向台灣之際,台灣島開始進入一段波濤洶湧的,完全不可測的新歷史航道之中。從兩千年初期以來,在中國「以商圍政」攻勢、新自由主義資本全球化的滲透,以及政治領導與制度性失敗等多重因素匯聚下,台灣民主體制逐步倒退,所得分配日益惡化,九〇年代一度短暫形成的社會團結也開始腐蝕,整個國家面臨崩解、從屬化,乃至被併吞的危機。然而也就是在此時,一場可以稱之為「第二波民主運動」的鬥爭悄悄出現,一齣充滿寓意,引人深思的道德劇(morality play)在台灣揭開了序幕。這次的主角不再是過去那些擅長在街頭煽動人心的反對派政治菁英,而是整個公民社會——個由關懷各種進步議題的NGO、學者、學生、個別公民行動者與公共媒體所構成,透過宣傳與直接行動,從社會整體公共利益的角度抗衡國家與市場的網絡。從二〇〇五年前後到此刻的十年間,台灣人見證了這個極度活躍的公民社會的快速崛起、成長與擴張;在民進黨近乎瓦解癱瘓,完全喪失制衡能力的數年之間,台灣公民社會網絡扮演了實質的反對黨角色,有效地制衡了掌握絕對權力的馬英九政權,並且在最終創造了巨大的政治能量,重創這個政權,使坐困愁城的民進黨得以復甦、重整,乃至重返執政。
這是一段全新的歷史,湧現出許多新生事物與人物,裡面有很多很多感人的故事,但其中最令人動容的,或許是一整個新世代學生運動與公民運動行動者的出現與成熟。他們以青春的理想主義與熱情緊緊擁抱這個正在崩裂的島,撫慰與療癒她的傷痕,讓她重新變得完整,美麗,而且尊嚴。我何其有幸在這個歷史時點返鄉,從一開始就直接參與、見證了這段歷史,認識了這群新世代的知識分子與行動者,並且在此後幾年間和他們在許許多多大小戰役中並肩作戰,目睹他們從青澀到成熟,從脆弱到茁壯,見證他們如何用自己的身體與智慧創造了一股讓島嶼重生的暖流,巨大的黑潮。然而在這段激動的歷史過程中,我們的外國主流媒體界朋友大多是缺席的——他們要等到這兩年忽然覺察到了島內一個新的「勢」已經形成,注意到東亞地緣政治的鐘擺又擺回了美麗島,才又好奇地轉過身來,帶著一點懷疑,一點犬儒,很多上國的傲慢 (condescension),以及幾乎完全不知其所以然的無知。 《黑色島嶼:一個外籍資深記者對台灣公民運動的調查性報導》的作者寇謐將(Jean-Michel Cole),是其中極少數的例外,他在這段國際媒體的空窗期,生活在台灣,站在台灣政治與社會的第一線,深入觀察,有時甚至還親身參與了這整段活生生的在地歷史,而且是謙遜地,同情地,甚至是熱情地。在這段世界對台灣視線的漫長空白中,他以他熱烈、即時、細膩的英文報導寫作為台灣發聲與辯護,並且有力地教育和駁斥了一群無知卻掌握傳播權力的上國犬儒,硬是為被掩蓋、遺忘、和抹煞的台灣打開了一道隙縫,將這一代台灣青年的吶喊與希望,這一波台灣人民試圖突破資本與帝國包圍,連結普世價值的民主奮鬥,刻印在那片空白的邊緣,讓他們有了面貌、發出聲音,讓他們終於驕傲地現身於這個世界。這本書,像是一冊當代福爾摩沙的圍城紀事 (a chronicle of the besieged Formosa)。
事實上,我們如果把這本書放在某種台灣文化史─外籍人士對於台灣的報導式書寫─的脈絡中觀察,它的意義會更加凸顯:達飛聲 (James W. Davidson) 著名的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1903)見證了台灣民主國的苦鬥與驚鴻——瞥的台灣民族國家想像,而一百一十二年後寇謐將的《《黑色島嶼:一個外籍資深記者對台灣公民運動的調查性報導》》,則近身記錄了一個以社會為主體的台灣公民民族主義的降生。
公民民族主義 (civic nationalism) 是《黑色島嶼》的關鍵字,也是寇謐將對台灣近年來公民運動的定性。在比較政治學上,公民民族主義通常指涉一種在共同的領土上,基於共享的公民德行、價值與制度,共同的歷史記憶,以及公民主觀的共同意志而產生的民族主義。它也可以視為一種以前述要素來界定民族成員身分的原則。公民民族主義與強調推定的共同血緣(經常是虛構的)與客觀文化特徵(如語言)的族群民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成為鮮明的對比。在世界近現代史上,各地區因其不同的歷史條件常導致不同的民族國家形成路徑與民族身分界定原則:德國、義大利、中國與日本的民族主義具有強烈的族群文化與血緣色彩,而法國與美國、加拿大等國則強調公民德行、制度與共同意志才是構成民族 (nation) 的要素。出身魁北克法語區,同時深受法國政治文化與加拿大聯邦主義薰陶影響的寇謐將使用civic nationalism一詞來描述台灣的公民運動,必須從這個脈絡來加以理解,其語意與當代政治哲學中公民共和主義(civic republicanism)所說的愛國主義(patriotism)頗有重合之處。 在英文或法文中使用civic nationalism不會成為問題,也不會被誤解,然而台灣公共論述深受當代中國漢語用法的影響,經常把「民族主義」一詞窄化成族群或血緣民族主義,以致常常忽略了在公民德行與政治意志基礎上形成的nation與nationalism類型,從而引發了許多誤解與衝突。
寇謐將把當代台灣公民運動定位為一種公民民族主義是具有洞見的,不過我們或許可以為這個命題做幾點補充說明。首先,當代台灣公民社會的公民民族主義並不是台灣政治史上最早出現的公民民族主義,而只是最近的一種型態。一九二〇年代出現的第一波台灣民族主義雖然帶有漢族中心色彩,但基本上是建立在共同領土與共同政治命運的基礎之上,到了霧社事件後終於在論述中納入了原住民,因此已經可以看到某種多族群的「公民」特性。戰後初期廖文毅的台獨運動一度提出血緣民族主義的主張,但是很快就被六〇年代的王育德和史明強調領土、歷史乃至階級的民族論取代。一九六四年,醉心於法國史家Ernest Renan公民民族主義思想的彭明敏教授提出〈台灣自救宣言〉,則是台灣政治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完整的公民民族主義論述。一九七〇年雷震在〈救亡圖存獻議〉中提出建立「中華台灣民主國」的主張,則是外省人首度提出的公民民族主義論。在前述這些論述基礎上,一九七〇年代中後期興起的黨外民主運動與其後的民進黨所提出的台灣民主自決論,已經是成熟的公民或自由民族主義 (liberal nationalism)。九○年代李登輝的兩國論試圖融合 「中華民國」與台灣領土,在性質上也是公民式民族主義。因此我們大體可以說,早在當代公民社會的公民民族主義出現之前,某種以台灣為領土範圍的公民民族主義早已成為台灣政治場域中的主流共識。
其次,當代台灣公民社會所表現出來的公民民族主義與政治場域的公民民族主義雖然有所重疊─兩者都支持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但仍然有一個關鍵的差異:前者以「社會」為核心,具有高度社會自主性,後者則以「國家」為中心。對於公民社會而言,愛國心或者對政治共同體的認同必須受到他們所信仰的進步價值的檢驗與制約,否則將失去正當性。
第三,寇謐將指出台灣公民運動的公民民族主義不是突然出現,而必須放在脈絡之中才能正確理解。這個說法雖然方向正確,但卻不完全:我們不僅要回溯兩年來學運份子如何在歷次運動中獲得鍛鍊與成熟的歷程,更要追索整個台灣公民社會從一九七、八〇年代隨著民主運動而出現的三、四十年來,如何經歷成長、擴張、被政黨收編,最終脫離政治場域而產生自主性的複雜歷程。換言之,當代台灣公民社會的整個網絡、組織、論述與路線的形貌,是過去三十餘年台灣民主化的成果,它象徵了數百年來被強大的外來國家傳統壓制的民間社會終於形成了一定的自主性。理解了這個社會自主的脈絡,我們才能正確理解當代公民社會的台灣認同之進步意義:民主,就是自決,而自決則表現在社會對國家的馴服與控制。
時序已經進入二〇一五年年底,而台灣這座黑色島嶼的歷史即將進入另一個轉折:第三次政黨輪替將要出現,本土派將第二度建立政權,然而中國擴張之勢不衰,美國正在重返亞洲,日本積極再軍備,整個東北亞地緣政治結構勢將為一個進步的台灣本土政權設下重重限制,使它左右為難,動輒得咎。台灣國家必須在國際政治的險惡現實中追求生存發展,然而台灣社會也不可能放棄公平正義的願景,那麼國家與社會該如何重新磨合、彼此鑲嵌,在安全與正義之間找到一個最適的平衡─或者到底存不存在一個最適的平衡?──將成為我們不可迴避的共同課題。未來的道路只會更險峻,我們也只能不斷前行,但我們期待寇謐將繼續為我們熱情地、介入地書寫他的黑色島嶼紀事,書寫我們的徬徨、失敗與持續不輟的奮戰,書寫我們對自由、尊嚴與正義的想望。
二〇一五十一月二十五日,草山
【推薦序】福爾摩沙圍城紀事◎吳叡人(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We shall meet in the place where there is no darkness.”——George Orwell
在芝加哥經院裡困頓多年,輾轉流浪到美麗的早稻田,最後終於回到了故鄉台灣的時候,並沒有想到世界的目光已悄悄遠離這個過去英文媒體總愛形容為「有著繁榮經濟與活力民主的島國」,轉移到隔鄰那個正在兇猛地甦醒的帝國之上了。我們的外國主流媒體界朋友們似乎覺得,這個穩定的民主小國如今已經喪失了戒嚴時期那種迷人的「第三世界式」悲劇特質——獨裁、反抗、...
作者序
中文版序
就在《黑色島嶼:一個外籍資深記者對台灣公民運動的觀察與紀錄》英文版於二○一五年三月付梓之際,一場新的風暴正在台灣的政治圈中醞釀。這次,催化劑是高中教科書課綱微調,很多年輕人無疑因為本書所記述的許多事件所造成的結果,而變得更有政治警覺也更有自我意識;他們認為這次課綱微調太以中國為中心,並且企圖漂白戒嚴時期的台灣歷史。
跟兩岸服務貿易協議(CSSTA)爭議和都市更新問題很類似的是,教科書課綱危機也是很早之前就開始醞釀了,抗議軌道也依循著相似的曲線:一開始只有少數人站出來,但不被注意;接著,不滿的情緒慢慢累積,逐漸形成採取直接抗議行動的風暴。這些年輕的學生抗議者同樣也去占領了一處政府辦公場所,並獲得國際間的注意。可以預料的是,就如先前在處理服貿協議和強迫拆遷問題時一樣;政府在一開始也展現出民主負責的態度,假裝傾聽民眾的不滿,但到頭來,政府並無意改變政策,也不管這些政策有多麼不受歡迎。因此,雖然教科書課綱危機是完全可以被避免的,但政府對此卻漠不關心,不但濫用警察權威,像教育部長吳思華這樣的官員,更表現了高高在上的傲慢態度,種種表現再度迫使公民社會直接採取抗議行動,要求政府作出修正。年輕的學生領袖林冠華在七月三十日自殺身亡,更凸顯出這些年輕抗議者對於此事有多麼重視。
跟二○一二年以來的幾波抗議行動一樣,這些事件也讓全國開始討論一些更為基本的問題:像是台灣民主的品質及整體教育制度等等。除此之外,它也讓大家注意到台灣一個重要的代溝:老一輩人與總人口數中愈來愈重要的一群人--也就是在台灣已成為民主國家時出生的那個世代--彼此之間的對立。這種戲劇性的發展也揭發了一些原本可能不會被公開的驚人真相。例如,像王曉波這樣的人居然名列課綱微調小組,這使他支持統一的意識形態,得以公然對抗台灣所有的民意,尤其是台灣民眾已經愈來愈有台灣認同感,並且渴望將來能夠獨立。
政府對學生運動的反應也完全可以預料: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洪秀柱意圖打擊這些抗議學生的名聲,不但指責他們是「非理性的」,並且荒謬地把他們比擬成中東的恐怖團體,像是伊斯蘭國(ISIS;Islamic State),並且暗示這些年輕學生是被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所誤導了,或者更糟:他們被蔡英文控制了 。還有,就如同在太陽花占領立法院及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抗議來訪的中國官員期間一樣,和黑道有關、支持統一的團體和政府站在一起,自發性地發起反抗議行動,替這場危機添加了威脅性的因素,及引發暴力衝突的可能。事實上,張安樂動員他的追隨者來對抗這些高中學生,正好完美地呈現出世代與意識形態分裂的真實狀況,而這樣的分裂,就是台灣最近公民運動的核心,包括在本書中所探討的很多公民運動案例都是如此。
經過幾個月的抗議,以及台灣抗議人士表現出來沉著冷靜的態度,圍繞在課綱爭議四周的一連串事件,終於證實了本書諸多結論中的一個:這種直接行動的現象,並不如馬政府要我們相信的那樣,只是個暫時現象,不會產生長遠影響;其實,它是種新的規範,是永久性和必要的。換言之,這樣的公民運動,不再只是針對某個特定問題,它已經成為這個國家免疫系統的一部分。不管何時,只要政府機關和政黨──也就是整個「制度」──被發現失靈,公民社會就會採取新的行動,如果有需要,還會毫不猶豫地擴大行動。太陽花世代並沒有放棄公民運動。相反的,它只是退到背景裡,等待需要重新行動的時機出現。有趣的是,過去兩年內引起全國人民注意,並且成為本書討論主題的那些熟悉的人物,大都沒有出現在教科書課綱的抗議活動中,若有,最多也只扮演了支援性的幕後角色。最重要的是,這證明了公民運動的精神已經擴散開來,甚至連更年輕的人們也很願意扮演起領袖角色,出現在晚間的電視政論節目中,或是和官員及鎮暴警察對抗,如果有必要,甚至也不怕與幫派分子對抗。
本書描述的這些公民運動現象,在重新定義台灣認同上,扮演了關鍵角色,而從道德領域來看,這些現象又回過頭來受已經明顯成形的「公民民族主義」觀念所影響。其所產生的效應已經向外擴散,從吸引國際注意到迫使政府和政黨官員──包括幾位因為和洪秀柱的意識形態及對台灣前途的看法產生很深歧見,而和黨分裂的國民黨黨員──改造他們自己。在年輕學生占領教育部外面廣場期間,這些政府和政黨官員當中,有幾位公開表示支持這些年輕學生。他們之中的幾位,在一年前還激昂地發言支持政府並痛罵太陽花,但現在卻發表完全不同的言論,轉而支持公民運動人士。從很多方面來看,國民黨目前的危機,再加上洪秀柱的選情低迷,正好顯示出國民黨在過去兩年當中完全沒有學到任何教訓,並且一直和大眾的期待脫節。
這些抗議學生最後放棄領教育部廣場,主要是有個無法控制的自然因素出現:颱風。然而,就如同一年前的太陽花運動,他們的撤退是策略性的,並且明確表示,他們會繼續監督政府,而政府最後也被迫在這個問題上作出一些小小的讓步。在太陽花運動一年後,一個全新的社運世代──很不尋常的是,這一次都是十幾歲的年輕人──從全國各地冒了出來。他們都還未成年,但卻已經接受過烈火的洗禮,因為他們全都勇敢地站出來反抗那些成年人。他們已經面對過警察的盾牌,有些人還被體型比他們大了一倍的警察拖走和逮捕,他們也經歷過輿論的考驗。他們不僅從這些艱難的經驗中活了過來,還因此變得更堅強,更了解他們具有讓改變發生的能力。
在一個已然生病的民主體制之中,人民在前後兩次選舉之間制衡政府,這是促使政府發揮效率和行政公平正義的關鍵。二○一六年有可能出現政權轉移,民進黨可能同時拿下行政和立法兩權,這讓很多人覺得充滿希望,希望新的政府更能為民眾所信賴,在政策處理上也能更透明。儘管如此,還是有很多人抱持著質疑的態度,一旦民進黨政府表現得和它的前任一樣糟糕時,他們就會毫不遲疑地採取相似的行動,來制衡這個未來的民進黨政府。這是台灣未來任何一個政府都不該掉以輕心的警告。
本書為什麼要出版中文版?過去三年當中,我用英文替外國讀者採訪台灣的公民運動,我相信,我的努力有助於呈現出對台灣政治發展更為微細的觀點,並且幫助那些對台灣也許了解不多的人,更能了解其複雜性。《黑色島國:台灣公民運動雙年紀》把我對台灣公民運動這個題目所寫的所有文章收錄在同一本書中,在訴說故事之餘,我希望,本書也能讓讀者明白,為什麼情勢會演變到成千上萬的人們覺得有必要去包圍和占領立法院。在海外,這個故事的起源,只有很少數人──包括台灣「專家」在內──才略知一二。本書也要指出,雖然官方說台灣平安無事,而且台灣民眾對馬英九政府的所作所為都極其滿意,但事實上這是個大謊言。是草根運動造成政府停擺。我也覺得,我有必要讓大家明白,這不僅是「民粹主義」,更是在多年來政府冷漠無情和不負責任之後,人民必須採取的一項必要修正。我想要幫助海外人士了解這些發展。二○一六年的總統和立委選舉即將來到,加上政權可能再度移轉回民進黨手中,因此,替《黑色島國:台灣公民運動雙年紀》出中文版是很重要的,因為對於那些已經改變台灣政治面目的很多公民運動,其由來、組成、策略和目標,在之前都有過誤解。在很多情況下,對於這些問題和團體的誤解,來自於媒體的偏見、政治化、或只是單純的漠視,因為公民運動現在還沒有成為全國性以及國際性的頭條新聞。既然不管是誰入主總統府,公民運動現在都已成為台灣政治的一部分, 那麼,關鍵就在於我們必須去了解,這些公民運動是怎麼來的,以及它會把我們帶往何方。重要的是,台灣社會──包括政治人物和政府官員在內──應該進行一場真誠的辯論,辯論為什麼社會大眾會在馬總統的第二任任期內去碰觸政治,以及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直接採取具體抗議行動是合法的。我希望,透過追溯太陽花現象的源起,可以讓這些參與者免掉那些被貼上政治標籤,同時揭穿學運人士只是被民進黨利用的工具的錯誤觀點,因為國民黨和一些外國觀察家經常會這麼說;他們甚至還說,這些學運人士都是些無所事事、被誤導的年輕人。我撰寫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指出:公民(學生)運動在合法狀況下進行時,是有助於民主深化的,而這也是健全的自由民主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那些經常批評抗議行動的人會說,不滿情緒應該自我克制,留到下次選舉時用選票支持另一位候選人。本書顯示出,在前後兩次選舉之間所發生的事情也同等重要。我相信,本書包含的很多啟示,應該有助於闡釋未來政府的決策過程。如果政府和社會想要團結起來,為這個國家的利益來奮鬥,那麼,這些主角們一定要先了解,過去到底發生過什麼錯誤,以及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錯誤。《黑色島國:台灣公民運動雙年紀》大部分都是在說明什麼地方出了差錯。最後,本書中文版的出版,應該會有助於將台灣的故事傳達給亞洲各地的其他華文社會,尤其是香港,新加坡,也許甚至還包括中國,讓這些地方的人們可以從台灣經驗中學到重要啟示。就算做不到,最近在台灣發生的種種,應該也可以成為公民權益和自由正遭到當局侵犯的其他社會希望的來源。
讓台灣讀者看到本書之所以重要的另一個原因是:在書中報導過的幾位公民運動和學運人士中,有幾位已經選擇加入體制之內。他們有的加入了現有的政黨,如民進黨,其他則創立了自己的政黨,也就是所謂的「第三勢力」。本書中所描述的這些問題,正是促使這些從公民運動人士轉為政治人物的人們,從一開始就選擇讓自己投入的原因。這顯示出,為什麼那些在「體制」內工作的人們所表現出來的冷漠無情,會把學生、學者、公民運動人士和一般的男男女女逼到採取行動反抗當局。現在,他們也進入體制之內,不是加入地方選舉,成為候選人,就是當選立法委員或出任官員,他們的責任就是要記住,當初在「體制之外」是什麼狀況,並要努力不去重蹈他們前任所犯下的錯誤。他們決定踏入政壇,是恢復政壇活力的必要過程,因為在那些老練政治人物當中,有很多人都是一九七○年代和一九八○年代的學運和社運人士,但現在已經僵化,有時候甚至忘記了他們當年踏入政壇的初衷。這樣的循環更替是必要的,而我們現在體驗的這一波循環更替,不會是最後一波。不是每個人都要在體制內活動,健全的民主總是需要一些「體制外」的人們在體制邊緣活動。當體制和體制外的人互動時,就會創造出一種回饋循環,因而使得這個社會更有彈性,也更有能力去適應新的情勢。這也是為什麼公民社會經常都是獨裁政權所要對付的首要目標,因為獨裁政權最怕的莫過於改變。本書介紹了體制外的那些人士,他們不但指認出台灣政治結構上出了什麼錯,並且也對糾正這些錯誤作出貢獻。現在,這些愛國者當中的很多人──我堅決相信,他們的行動主要是受到愛國情緒的驅使,也就是對這個社會的責任感──本身也成為這個體制的一部分。想要溝通兩個陣營,將會是很大的挑戰,尤其政治經常是門妥協的藝術,而非反對妥協者可以肩併肩生存下去的競技場。這個國家的未來,無疑將決定在這些人是否有能力帶領這個體制──被獨裁時代的殘餘分子繼續綁架的體制──而更接近人民。
台北,台灣
二○一五年十月十四日
中文版序
就在《黑色島嶼:一個外籍資深記者對台灣公民運動的觀察與紀錄》英文版於二○一五年三月付梓之際,一場新的風暴正在台灣的政治圈中醞釀。這次,催化劑是高中教科書課綱微調,很多年輕人無疑因為本書所記述的許多事件所造成的結果,而變得更有政治警覺也更有自我意識;他們認為這次課綱微調太以中國為中心,並且企圖漂白戒嚴時期的台灣歷史。
跟兩岸服務貿易協議(CSSTA)爭議和都市更新問題很類似的是,教科書課綱危機也是很早之前就開始醞釀了,抗議軌道也依循著相似的曲線:一開始只有少數人站出來,但不被注意;接著,不滿的...
目錄
【推薦序】福爾摩沙圍城紀事 ◎吳叡人
中文版序
致謝
PART1 漫漫長路三一八
重新奮起的時刻已經來到;想要這樣做,需要的是行動—實際參與,以及在面對不公義時所激發的憤怒。沒錯,這樣的動員會造成不安,有時還會產生暴力衝突,但是,這顯然正是現在所需要的,需要這樣的行為來把多數台灣人從舒服且麻木的狀態搖醒——否則,一切都會太遲。
PART2 民法九七二條與基督教福音派興起──是的,在台灣
當幾千位民眾聚集在現場時,我禁不住想像:如果我是站在那裡的那些勇敢的同性戀者之一,我會有什麼感覺;他們拿著自己的標語,站在距離那些抗議者只有幾公尺遠的地方。我或許會震驚至極地明白,有這麼多的人帶著滿腔的恨意站了出來,就是為了要否定我的存在,就是為了我生而俱來的性向而怨恨我。難怪他們之中有許多人都流下了眼淚。
PART3 改變的關鍵時刻:太陽花進擊
有些人將三月十八日所發生的事形容為「台灣民主最黑暗的一天」。政府的宣傳機器當然希望我們相信事實就是如此,看樣子他們也的確成功地說服了台灣與海外的許多人。但對於那些曾經真正努力了解台灣最近的政治發展的人來說,這一天免不了會來臨,而且這對台灣民主來說,是美好的一天。
【推薦序】福爾摩沙圍城紀事 ◎吳叡人
中文版序
致謝
PART1 漫漫長路三一八
重新奮起的時刻已經來到;想要這樣做,需要的是行動—實際參與,以及在面對不公義時所激發的憤怒。沒錯,這樣的動員會造成不安,有時還會產生暴力衝突,但是,這顯然正是現在所需要的,需要這樣的行為來把多數台灣人從舒服且麻木的狀態搖醒——否則,一切都會太遲。
PART2 民法九七二條與基督教福音派興起──是的,在台灣
當幾千位民眾聚集在現場時,我禁不住想像:如果我是站在那裡的那些勇敢的同性戀者之一,我會有什麼感覺;他們拿著自己的標語,...
商品資料
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15-12-05ISBN/ISSN:978986272933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54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