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了解經濟不均為何愈來愈嚴重,你就必須了解經濟學的女性觀點:亞當‧斯密如何能享用晚餐,而這一點又有何經濟意義。
一七七六年,政治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寫下了一段話,形塑現代人對於經濟學的理解:「我們有指望吃上一頓晚餐,並不是因為肉販、釀酒師或麵包師傅大發慈悲,而是因為他們關心自己的利益。」
當亞當‧斯密享用晚餐時,他認為有這頓飯並不是因為肉販和麵包師傅喜愛他而款待他,而是因為他們透過交易可以滿足自己的利益。把晚餐擺上亞當‧斯密飯桌的,是自利動機。
但,真是如此嗎?真正替他煎牛排的人是誰呢?
古典經濟學裡的經濟人的模型,是個理性的、自私自利的人;但是他也是個沒有個性、情緒的人,更重要的是,他似乎只有一個性別。
我們通常不認為無報酬的工作和經濟有什麼關係。家務事也被排除在經濟學分析之外。它被隱形了,被認為是用之不盡的自然資源,因此沒有價值。但是如果有一天,全世界的女人都放下她們的雞毛撢子呢?如果我們必須為所有原本免費的家事和育嬰付錢呢?加拿大主計處其實有想過了:那些無償工作佔了30.6~41.4 %的GDP。這個數字可不小。那麼為什麼大家習慣性忽略它呢?
凱特林‧馬歇爾(Katrine Marçal)的《誰替亞當斯密做晚飯》就這個問題開始,她告訴我們經濟人的誕生的故事,那是整個世界都繞個它打轉的神話。經濟人是理性的,他是個自主的個體,根據利益最大化的計算獨立地做選擇。更重要的是,他是個男人。「經濟人的所有面向都和我們在歷史裡看到的男人的每個特質重疊。」馬歇爾說,「這些特質是我們認為比較優越的,而勝過我們所謂的女性特點。」那麼什麼是女性特質呢?那當然就是和經濟人相反的所有性質。他是理性的;她就是不理性的。他是獨立的;她就是依賴的。他是自私的;她就是自我犧牲的。
但是更重要的是,就連男人也不符合經濟人的神話。行為經濟學已經不斷證明,沒有人是真的以「理性」做決定的。我們的決定受我們當下的感覺影響,獨處或群聚,肚子餓不餓。所有變數都可能使我們做出違反我們最大利益的決定。而我們每天都在做這些「不理性」的決定。
凱特林‧馬歇爾追溯經濟人的神話,從亞當‧斯密的餐桌開始,到芝加哥學派的傳承,到它在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中扮演的災難性角色,並預言一個更有包容性的經濟學。
「沒有女性主義,我們就沒辦法挑戰經濟人,」馬歇爾說:「如果不挑戰經濟人,我們就沒辦法對世界有什麼重大的改變。」
亞當‧斯密終身未婚,這位經濟學之父大半的人生都和母親住在一起。她負責打理家裡,一生都在照料兒子;關於「我們如何吃到晚餐」這個問題,亞當‧斯密的母親正是他忽略的答案其中一部分。
在亞當‧斯密寫作的時代,肉販、麵包師傅和釀酒師有辦法去工作,前提是他們的妻子、母親或姊妹要花掉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一天又一天的寶貴時間去照料孩子、整理家務、準備三餐、清洗衣物、擦乾眼淚、和鄰居爭吵。不管你如何看待市場,市場永遠以「另一套經濟體」為基礎,這「另一套經濟體」卻很少有人討論。
關於經濟學的基本問題,亞當‧斯密只成功回答了一半。他能享用晚餐,不只是因為各行各業的人能透過交易滿足自己的利益。同樣重要的是,亞當‧斯密能吃到晚餐,是因為他的母親想方設法確保每天晚上都會把食物端上桌。
時至今日,我們該點出經濟體的立基基礎並不只是那隻「看不見的手」,還有一顆「看不見的心」。
作者簡介:
凱特林‧馬歇爾 Katrine Marçal
《瑞典晚報》(Aftonbladet)總主筆,主稿瑞典及國際政治、經濟和女性主義,現居倫敦。本書入選「奧古斯特獎」(August Prize)決選名單,也得到拉格克蘭茨獎(Lagercrantzen Award)。
譯者簡介:
吳書榆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學士、英國倫敦大學UCL(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經濟學碩士。曾任職於公家機關、軟體業擔任研究、企畫與行銷相關工作,目前為自由文字工作者。
譯有《讓顧客主動推薦你》、《獵殺巨人》、《上下管理,讓你更成功!》、《CQ文化智商》、《華頓商學院教你活用數字做決策》、《父母老了,我也老了》等書(以上皆由經濟新潮社出版)。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拉格克蘭茨獎(Lagercrantzen Award)
「奧古斯特獎」(August Price)決選名單
名人推薦:
這是透過完全不同(女性主義)的觀點對照出來的經濟學……既充滿挑戰又具啟發性。——英國政治經濟學家威爾‧胡頓(Will Hutton)
一部關於經濟學、金錢、女人,兼具智慧、趣味與可讀性的作品。——布克獎得主、加拿大女權主義者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媒體推薦:
思慮周詳,挑戰關於工作、生產力、價值的傳統假設。讀來有趣、機智幽默。——The Baffler雜誌
得獎紀錄:拉格克蘭茨獎(Lagercrantzen Award)
「奧古斯特獎」(August Price)決選名單
名人推薦:這是透過完全不同(女性主義)的觀點對照出來的經濟學……既充滿挑戰又具啟發性。——英國政治經濟學家威爾‧胡頓(Will Hutton)
一部關於經濟學、金錢、女人,兼具智慧、趣味與可讀性的作品。——布克獎得主、加拿大女權主義者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媒體推薦:思慮周詳,挑戰關於工作、生產力、價值的傳統假設。讀來有趣、機智幽默。——The Baffler雜誌
章節試閱
你的晚餐從何而來?這是一個基本的經濟學問題,看來簡單,但實際上極其複雜。
以每天的消費來說,多數人都只能自行產出其中一小部分,剩下的都要靠購買,比方說麵包店架上的麵包,以及打開電燈時經過電路流進來的電。你吃的那兩條麵包和你用的那一度電,要靠全世界千百人群策群力才生產得出來。
農夫種出來的小麥,變成賣給麵包工廠的麵粉。包裝工廠賣包裝袋給麵包工廠裝麵包。麵包工廠把成品賣給超市,超市再把麵包賣到消費者手上。這一切能順利運作,麵包才會在某個星期二的早上平安上架。此外,還有很多人賣農具給農民、把雜貨運到超市、維修保養車輛、打掃超市的環境以及拆卸整理貨物。
這整套流程必須大致上準時,大致上按照正確的先後順序,而且要有足夠的作業時間,麵包店的貨架上才不會空空蕩蕩。麵包是這樣,書籍、芭比娃娃、炸彈、氣球以及一切我們能想到可供買賣的商品也都是這樣。現代經濟體錯綜複雜。
也因此,經濟學家會去思考:是哪些因素維繫經濟體的完整?
自利是經濟的驅力
經濟學被描述成一門「人要少使用愛」的科學,理由如下:愛很稀少。要愛鄰居很難,更別說是鄰居的鄰居了。我們必須節用愛,別在不必要之時用光了。如果我們把愛用到社會裡,個人生活中的愛便所剩無幾。愛很難覓,更難以維持。正因此,經濟學家判定我們要用其他事物作為社會的組織核心。
何不改用「自利」呢?這東西看來多到用不完。
一七七六年,政治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寫下了一段話,形塑了現代人對於經濟學的理解:
「我們有指望吃上一頓晚餐,並不是因為肉販、釀酒師或麵包師傅大發慈悲,而是因為他們關心自己的利益。」
亞當‧斯密要說的是,肉販之所以努力工作,是為了滿足客戶後能賺飽荷包,而不是因為他心腸好。麵包師傅做麵包、釀酒師釀酒,並不是因為他們想讓人感到幸福,而是為了賺取利潤。麵包和啤酒做得好,大家就會去買,這才是麵包師傅和釀酒師生產產品的理由,而非他們在意人們是不是吃到好吃的麵包、喝到美味的啤酒,這些並不是驅動的力量。驅力是自利。
如果是自利,你就可以放心了。自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但愛不一樣,愛很稀有。愛還沒有多到足以帶動整個社會,我們應該把愛放在罐頭裡封起來,供自己好好享用。不然的話,全部都會壞掉。
「什麼東西有一百公尺長、移動的速度像蝸牛一樣慢,而且只靠著包心菜過生活?」
答案是:蘇聯時代麵包店前排隊的隊伍。
我們不希望出現過去蘇聯人經歷過的情況。
亞當‧斯密給了我們一個說法,解釋為何自由市場最能創造有效率的經濟體。他對於自由和自主權的想法既先進又激進,完全不管責任與規範。他論述道,當市場可以自由運作時,整個經濟體就會像發條裝置一樣,順著無限量供應的自利轉動起來。每一個人都是為了滿足自己而工作,每一個人都能因此得到他們需要的產品服務。架子上有麵包,電路裡有電流,你也有晚餐吃。
每一個人的自利,確保整個經濟體緊緊相繫在一起;每一個人都不用去思考整體。這真是太神奇了。這也成了我們這個時代最為人所知的論述之一。
在早期的經濟學中,很明顯的,是自私讓整個世界得以轉動。
「經濟學的第一條原理,是每一方都僅受自利動機驅動。」一八〇〇年代末期時,經濟學家這麼寫道。現代經濟體的基礎是「自利的無情」,而我們每一個人居然都服膺這個道理,還真是讓人驚訝。
經濟學的重點不在於金錢。打從一開始,經濟學要講的就是我們如何看待人。基本上,經濟學是一部歷史,訴說人們如何行事作為,以便在特定情境下賺得利潤。或者說,在每一種情境下均能賺得利潤,而且不管會造成什麼後果。
自利至今仍是標準經濟學理論的出發點。當一般人口語上講到「像個經濟學家般思考」時,指的是人們去做某些事是因為這麼做有利於己。這可能不是最美麗的人文風景,卻最精準。我們還常常聽人說:如果你想把某件事做好,就要務實。道德代表的是我們期望中世界的運作方式,經濟學家告訴我們的是實際上世界運作的方式。至少他們是這樣說的。
除此之外,我們什麼都不需要知道。人都是這樣過日子的。況且,社會能夠緊密地整合在一起,全都要歸功於此。就像有一隻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在操縱著。這種說法還真是非常矛盾。
就像我們都知道的,上帝總是用矛盾來和人類對話。
「看不見的手」是經濟學用語中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一句。發明這個詞的是亞當‧斯密,但真正廣為使用的是之後的經濟學家。看不見的手無所不摸,導引一切,伸入一切,決定一切,但你看不到也摸不到。這隻手不是從天上或外太空伸進來,對著萬事萬物指指點點,推推拉拉;看不見的手現身在每一個人的行動與選擇裡面、行動與選擇之間。驅動系統的就是這隻手,而且是從內而外。這個概念更成為後世經濟學家的思想中心,遠超過亞當‧斯密本人重視的程度。這位政治經濟學之父在《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只提過這個詞一次,但如今「看不見的手」常被視為經濟學以及經濟學建構出的單一世界的根基。
自利之於社會,有如重力之於自然
亞當‧斯密寫出「看不見的手」一詞之前的一個世紀,英國學者牛頓(Isaac Newton)出版了《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
牛頓是一位天文學家、數學家、自然科學家與煉金術士,他解釋了讓月球守住運行軌道的力量。他計算行星的運行、重力以及為什麼蘋果會掉在地上——導引這一切的力量,同樣也是那股讓天體各就各位的重力。
牛頓給我們的是現代科學,以及用全新的觀點來看「存在」。
當時,數學被當成神的語言。透過數學,神讓人們得以讀懂「自然之書」。神給我們數學,讓我們了解祂的創造。牛頓的發現讓全世界為之著迷。
其中對這一套最為心馳神迷的,或許要算是亞當‧斯密以及剛剛萌芽的政治經濟體。
之前只有上帝才了解的太陽系運作法則,忽然可以用科學方法加以判讀。世界觀改變了。人本來認為干預這個世界的是上帝,祂自有主張,祂會懲罰毀滅世間,祂移山倒海,祂每天獨力讓全世界千百萬朵花兒開了又謝,謝了又開。新的世界觀裡沒有上帝,天地宇宙是祂創造後上緊發條的作品,現在自行運作得很好。
世界變成一部機械,一套棒透了的自動裝置,一場大型的展演,每一個部分都會咻咻咻地動起來,就像機器裡的零件一樣。當時有愈來愈多的知識份子相信,我們可以把牛頓解釋行星運動的理論套在每一件事上。牛頓揭開了自然的法則——而且,在這當中,蘊藏著上帝對這個世界的真正規畫。
亞當‧斯密認為,用同樣的方法應該也能揭開社會的法則,以及其中蘊藏著的上帝對人類的真正規畫。
如果自然裡有機制,社會裡應該也有機制。
如果天體運行時會遵循某些法則,那麼,人類運作時也應該會遵循某些法則。
而且這些法則應該能用科學的方法來表示。
如果我們能解析法則,就可以改造社會,以順應法則。我們將能夠與上帝真正的規畫和諧共存,順水推舟,不要逆流前進,更能夠洞悉一切。人類社會可以成為一套無摩擦的裝置,精準地根據對人類最好的方式運作。
這是亞當‧斯密與經濟學接下的任務,可不是一件小工程。人類社會如何才能達成如自然世界般的和諧?
想當然耳,人類社會裡也應該有一股像太陽系的重力這般的力量——那便是自利。
「我可以演算天體的運動,但無法計算人類的瘋狂。」牛頓如是說。但沒人在乎。亞當‧斯密看來已經揭曉了上帝對這個世界真正的計畫:模仿自然的自主律,建構出一套社會體系,作為對照牛頓物理學世界的完美鏡象。
如果你想要了解什麼,那就把它拆開來。簡單來說,牛頓就是用這種方法,把整體拆解成比較小的片段。如果還是無法弄懂,那就繼續再拆,把事物分解得更小。依此類推。最後,你會把整體拆為最小可能片段。這就是組成一切的最基本單位,就像樂高(Lego)積木一樣。這是基本的粒子,是原子,是最小要素。之後,你就能研究這個最小單位。如果弄懂了,那你就什麼都懂了。
整體會發生改變,並非由於粒子本身在改變。粒子一向獨立於由它們所構成的整體。每一次的變動,都是自發性出現的新模式。導引變動的是自然法則。這個世界就像發條裝置一樣照理行事。
經濟學家試著複製這樣的巧妙。如果你想了解經濟體,那就把它拆開來。某個星期二肉舖裡要有肉可賣,背後需要的是一道道經協調過的複雜流程,那我們就把這每一道流程拆開來。如果還是無法弄懂,那就再拆開來。拆解成更小的片段。隨著範疇愈來愈小,經濟學家找到了他們相信是整體可拆解成的最小片段。他們將這個要素稱為「個體」(individual)。
經濟學家的想法是,若你理解個體,你就能理解一切。就像當時的物理學全力研究不可分割的原子一樣,經濟學也全力研究自主的個體。社會就只是這些個體的加總。當經濟體有所改變,並不是因為個體改變了——個體的特性不受其他因素影響。但個體會做選擇。每一次的改變,都是個體自主安排的新模式。這些是個體面對他人時所做的新抉擇。這些個體彼此看不見對方,卻會互動。就好像撞球一樣。個體的意識由個體本人掌控,個體的意識永遠不改變。
其他無須多言。
物理學有卓越進展,經濟學呢?
亞當‧斯密最大的成就,是他從一開始就成功地將這一門初生的經濟學導向物理的世界觀:合乎邏輯、理性且可預測。這段期間的物理學看來便是這樣。那個時候,人們還不像如今認為時間與空間會融合成不可分割的時空;那個時候,人們還不像如今認為宇宙在空間上可以分割成無數個世界,就像我們可以把時間不斷細分一樣。但經濟學家從來不太關心現代物理學的發展,他們仍在牛頓的天空下看星星。
「我真正感興趣的是,上帝在創造世界時是否有任何選擇。」現代物理學之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二十世紀初時如此自問。是否有其他未知的選擇可以替代牛頓的物理法則?有沒有其他的運作方式?和他同一個時代的經濟學家們則少有人從這方面思考。他們自信得很。英國的經濟學家萊昂內爾‧羅賓斯(Lionel Robbins)一九四五年時寫道,經濟學「是一套一般化的理論,只有無知或剛愎自用的人才會質疑其驚人的精準與重要性」。關鍵重點是沒有任何替代選項。市場就在人性之中。經濟學家研究的是市場,因此他們研究人。
在歷史上,曾有過國王聘用皇室顧問專門解讀死亡動物腸道中出現的花紋。他們研究紋路的顏色和形態,然後告知統治者天上諸神對於某個政治決策做何感想。在史前時代,義大利的伊特魯里亞人(Etruscan)將羊肝的外層再分成十六塊,以辨吉凶。但在那之後的世界已經不同了。如今,這些顧問的位置已經被經濟學家取代。不管準不準確,他們仍嘗試著說明市場將如何回應政治人物考量中的某個決策。
多數人都想生活在「市場經濟」裡,卻非「市場社會」裡。從小到大,一直有人教我們必須把這兩件事看成一體。卡斯楚(Fidel Castro)說,被跨國資本主義剝削已經很糟了,但更糟糕的是連跨國資本主義都不來剝削。他或許說對了。英國前首相佘契爾(Margaret Thatcher)就說了:「沒有其他選項。」看來,資本主義很成功(至少在二〇〇八年金融風暴之前是如此),全世界所有偉大的宗教都不得不甘拜下風:資本主義讓所有人類都臣服在同一個架構之下:全球市場。
這個市場決定鐵和銀的成本是多少,人們的需求是什麼,褓姆、機師和執行長又各該賺多少錢;決定我們要付多少錢買一條口紅、一部剪草機,動手術切除子宮又要花多少錢。這個市場主宰了納稅義務人要為倒閉的投資銀行掏出多少錢來(一年七千萬美元),也訂出在北歐福利國握著一位八十七歲女性焦慮的手、陪著她呼吸最後的七百次有多少價值(一小時九十六瑞典克朗,相當於十二美元)。
當亞當‧斯密享用晚餐時,他認為之所以有這頓飯,並不是因為肉販和麵包師傅喜愛他而款待他,而是因為他們透過交易可以滿足自己的利益。把晚餐擺上亞當‧斯密飯桌的,是自利動機。
但,真的是嗎?真正替他煎牛排的人是誰呢?
亞當‧斯密終身未婚,這位經濟學之父大半的人生都和母親住在一起。她負責照料家裡,另有一位表親處理亞當‧私密的財務。當亞當‧斯密受命擔任愛丁堡的海關專員時,母親也隨他一同前往。她的一生都在照料兒子。關於「我們如何吃到晚餐」這個問題,亞當‧斯密的母親正是他忽略的答案其中一部分。
在亞當‧斯密寫作的時代,肉販、麵包師傅和釀酒師有辦法去工作,前提是他們的妻子、母親或姊妹要花掉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一天又一天的寶貴時間去照料孩子、整理家務、準備三餐、清洗衣物、擦乾眼淚、和鄰居爭吵。不管你如何看待市場,市場永遠以「另一套經濟體」為基礎,這「另一套經濟體」卻很少有人討論。
一個每天早上都要走十五公里的路去替家人收集木材的十一歲小女孩,是她的國家經濟發展能力當中極重要的一環。但沒有人認可她的工作,經濟統計數據裡是看不見這個女孩的。計算衡量一國經濟活動總額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時,不會算到她。不會有人認為她所做的一切對經濟體來說很重要,或者對經濟成長很重要。生兒育女、整理花園、幫手足備餐、替家裡的牛擠奶、為親戚縫製衣裳,或者照顧亞當‧斯密,讓他有時間可以寫作《國富論》,這一切工作在標準經濟學模型裡都不算是「有生產力的活動」。
在「看不見的手」伸手不可及之處,是「看不見的性別」。
法國作家兼女性主義者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說,女性是「第二性」。優先的是男性,被算上一份的是男性。男性定義這個世界,女性則是「他者」,是和男性相反的一切,然而男性又得仰賴女性,才能成為他現在的模樣。
成為一個被算上一份的人。
有「第二性」,同樣的,也有「第二經濟」。傳統上由男性做的工作是有份量的,定義了經濟世界觀。女性所做的工作則是「其他」。這全是男性不做的工作,但男性又得仰賴有人去做這些事,他們才能去做他們現在做的事。
他們做的是能被算上一份的事。
關於經濟學的基本問題,亞當‧斯密只成功回答了一半。他能享用晚餐,不只是因為各行各業的人能透過交易滿足自己的利益。同樣重要的是,亞當‧斯密能吃到晚餐,是因為他的母親想方設法確保每天晚上都會把食物端上桌。
時至今日,我們該點出經濟體的立基基礎並不只是那隻「看不見的手」,還有一顆「看不見的心」。這或許過度美化了社會自古以來指派給女性的工作。我們不知道亞當‧斯密的母親為何要照顧兒子。
我們只知道她就是這麼做了。
你的晚餐從何而來?這是一個基本的經濟學問題,看來簡單,但實際上極其複雜。
以每天的消費來說,多數人都只能自行產出其中一小部分,剩下的都要靠購買,比方說麵包店架上的麵包,以及打開電燈時經過電路流進來的電。你吃的那兩條麵包和你用的那一度電,要靠全世界千百人群策群力才生產得出來。
農夫種出來的小麥,變成賣給麵包工廠的麵粉。包裝工廠賣包裝袋給麵包工廠裝麵包。麵包工廠把成品賣給超市,超市再把麵包賣到消費者手上。這一切能順利運作,麵包才會在某個星期二的早上平安上架。此外,還有很多人賣農具給農民、把雜貨運到超...
推薦序
〈專文推薦〉期待一個更圓融的經濟發展
謝文真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暨經濟學系教授
經濟學是什麼?翻開坊間教科書,經常是這麼起頭的:「經濟學乃是研究人類基於理性自利之心態,思考如何將有限、稀缺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一門社會科學。」這可以說是自十八世紀以來,人們對於經濟行為的基本認識。簡言之,經濟學的實踐,就是在「資源有限,欲望無窮」的狀況下,人類社會如何進行資源配置的選擇。
純粹的資本主義式經濟學,強調「看不見的手」──市場機制對於資源的分配作用,所具有的絕對主導能力。而在數理科學走進經濟學的世界後,人類的行為往往被抽象化並套入經濟理論模型中,簡化成為個體選擇效用或利潤的極大化等自利行為;然人類行為複雜性,使經濟世界、金融市場不時出現超乎經濟學所能解釋的現象。況且,個人在資本市場所追逐的自利行為,並不一定會吻合國家發展途徑的需要,例如廠商的海外逐利行為亦有可能造成國內產業的空洞化。
就如同電影《大賣空(The Big Short)》中,退休金融家Ben Rickert對著購得「信用違約交換選擇權」而沾沾自喜的年輕投機客所說的:「如果我們押對了(次級房貸危機的發生),那人們就要失去他們的房子、工作和退休金存款了。…… (美國金融界)用數字來簡化人們,就像這樣:當失業率每上升一個百分點時,意味著又將有四萬人會失去生命,你知道嗎?」 並希望他們在獲取因金融危機而產生的鉅額暴利時,也能夠同時銘記這個事實。
是的,從狹義的觀點來看,有人得必有人失。但當我們開始將視野拉得更高、更遠時,經濟學家開始看見更深沉的問題:人們真的是完全站在所謂「自利」的角度,讓市場機制決定一切嗎?與此同時,當一方之得代表著另一方之失時,我們真的從自由競爭中獲利了嗎?試想,社會中有許多人願意不求物質回報地承擔社會責任,或進行公益活動,並從中獲得自身的滿足與快樂,這難道不是一種非典型的「自利」嗎?
我們始終清楚地認知,經濟學的理論模型從來無法完善地解釋經濟發展,人們只能致力於讓理論或模型較能更適切地詮釋所觀察到的現象;我們亦不斷發現更多可以納入、甚或應當考量的各種變數。故而,經濟學家們總是在不斷改進、嘗試提出較為周全的經濟學理論或模型。他們就這樣翻越一座又一座的理論山峰;然而眼前面對的,卻是更多尚待攻略的連綿山巒。這是所有經濟學家必須克服的挑戰,也是你我都要共同努力追求的目標。
作為一本引領普羅大眾進入經濟學世界的讀物,本書作者凱特林‧馬歇爾(Katrine Marçal) 以其身為《瑞典晚報》(Aftonbladet) 總主筆,她那詼諧幽默的筆鋒、生動活潑的語言,以及深入淺出的行文,用一種系統性而又充滿張力的鋪陳方式,從較少有人觸及的角度切入,引領讀者一窺經濟學的另一種風貌。她不但在十六個章節內,帶著讀者走過了經濟人的前半生,同時也將經濟人後半生的想像圖,展開在我們的眼前。
我們都知道,世上總有些公共議題是大家所共同關心的,然誠如作者所言:「惟方式與出發點皆不相同」,每個人的思維與見解均有許多不同之處,也因此經濟學(乃至其他各類科學)的發展,才能不斷匯聚不同觀點,並延伸向不同領域,而得到較為合理周延的整合,進而造福人類。
隨著歲月更迭、世代交替、經濟發展、科技進步,舊有的經濟理論已不足以解釋現今我們面臨的許多經濟現象、問題,更遑論危機了。經濟學家也不斷地嘗試從不同面向,思考既有的經濟理論以及社會經濟的意義與價值,思考如何才能更正確地詮釋經濟發展的藍圖,進而為永續經濟指明該走的途徑。
畢竟,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始終仍在於追求人類最大的福祉。而作為一名經濟學者,筆者希望闔上本書後,讀者將能擁有更多元、更開放及更圓融的心胸,去探索經濟學的不同風貌、去關懷經濟發展的途徑與目標。
因為,這不是一本蓋棺論定「經濟人」的書,這是一本關於「人生,總是有無限可能」的書!
〈專文推薦〉期待一個更圓融的經濟發展
謝文真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暨經濟學系教授
經濟學是什麼?翻開坊間教科書,經常是這麼起頭的:「經濟學乃是研究人類基於理性自利之心態,思考如何將有限、稀缺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一門社會科學。」這可以說是自十八世紀以來,人們對於經濟行為的基本認識。簡言之,經濟學的實踐,就是在「資源有限,欲望無窮」的狀況下,人類社會如何進行資源配置的選擇。
純粹的資本主義式經濟學,強調「看不見的手」──市場機制對於資源的分配作用,所具有的絕對主導能力。而在數理科學走進經濟...
目錄
免責聲明
序
第一章——在本章中,我們要爬進經濟學的世界裡,並思考一個問題: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母親是誰?
第二章——在本章中,我們要認識「經濟人」,還會發現這個人極具誘惑力。
第三章——在本章中,我們會發現這個經濟人顯然並非女性。
第四章——在本章中,我們會看到人和經濟人之間的協定並不如預期。
第五章——在本章中,我們要加入女性,並好好攪和一下。
第六章——在本章中,賭城和華爾街合而為一。
第七章——在本章中,我們會看到全球經濟體墮入地獄。
第八章——在本章中,我們會看到男人也不像經濟人。
第九章——在本章中,我們會看到經濟性的動機並不像我們認定的那麼單純。
第十章——在本章中,我們會看到人並不會因為想要更多錢而變得自私。
第十一章——在本章中,我們會看到負數的意義仍是零。
第十二章——在本章中,我們會看到每一個人都成了企業家。
第十三章——在本章中,我們會看到子宮並非太空艙。
第十四章——在本章中,我們挖掘到經濟人預料之外的深淵與恐懼
第十五章——在本章中,我們會看到這時代最偉大的故事裡只有一種性別。
第十六章——在本章中,我們會看到每個社會都因要契合自身的胡說八道而受罪,然後我們就要畫下句點。
後記
免責聲明
序
第一章——在本章中,我們要爬進經濟學的世界裡,並思考一個問題: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母親是誰?
第二章——在本章中,我們要認識「經濟人」,還會發現這個人極具誘惑力。
第三章——在本章中,我們會發現這個經濟人顯然並非女性。
第四章——在本章中,我們會看到人和經濟人之間的協定並不如預期。
第五章——在本章中,我們要加入女性,並好好攪和一下。
第六章——在本章中,賭城和華爾街合而為一。
第七章——在本章中,我們會看到全球經濟體墮入地獄。
第八章——在本章中,我們會看到男人也不像經濟人。...
商品資料
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16-02-18ISBN/ISSN:978986272979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