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學者──章太炎
與康有為、梁啟超、袁世凱、孫中山、黎元洪有過交情
早期反對滿清政府,後來發起成立「中華民國聯合會」
晚期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
一生特立獨行,堅持自己的革命理念,並不被時代的風向潮流所左右。
透過章念馳執筆撰述祖父章太炎的生平──《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
論述了「學問家的章太炎」和「革命家的章太炎」
提供讀者一個全面了解章太炎的最新視野。
章太炎作為革命家,絕不僅僅是一個反清的鬥士,而是近代中國追求民主共和法制的先驅;
章太炎作為學問家,並不僅僅是一個國學大師,而是致力於中國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一個敢於創新的先驅。
章太炎作為一個傑出的愛國主義者,他的操守,至今站在道德的高地沒有過時,落伍的也許是現代人的思想與學養。
章念馳在本書中敘述與章太炎相關的事蹟和親族,以及與他有重大關係的歷史人物。作為一家之言,企圖喚起人們對章太炎的記憶,也喚醒人們對這一段苦難歷史的記憶。
延伸閱讀:
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
魯迅與我七十年
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
作者簡介:
章念馳
1942年生,浙江餘杭人,1962年畢業於上海靜安師範,先後執教於靜安區小學、中學、少年宮。「文革」結束後,入上海社科院任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亞太研究所研究員,上海市台研所副所長,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兼任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促進會秘書長,全國台研會常務理事、上海台研會秘書長、副會長,上海社科院台研中心副主任,全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全國統戰理論研究會理事,上海統戰理論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台辦諮詢專家,上海市僑辦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中央統戰部諮詢專家,國務院外宣辦對台諮詢專家,國務院僑辦僑務理論研究上海基地顧問,「海協會」台研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海洋研究中心顧問,上海海外交流協會名譽顧問,《中國評論》學術顧問。曾任上海市政協委員、政協常委、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主、市政府參事。專著有《滬上春秋》、《我的祖父章太炎》、《兩岸關係與中國前途》、《兩岸關係與中國崛起》、《面壁集》、《論統一》等,編著有《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章太炎醫論集》、《章太炎演講集》等。
章節試閱
第一部分 學問家的章太炎
一、醫學與章太炎
祖父不是出生於地主與宦官之家,而是生於浙江餘杭倉前的一個業醫世家,他曾說:「吾家三世皆知醫。」祖父的祖父名章鑒,舉人,「以妻病誤於醫,遍購古今醫學書,研究三十年」,「自周、秦及唐、宋、明、清諸方書,皆諳誦上口」,初僅為親族治病,很有效,遂為鄉人治病,「以家富不受人餉糈,時時為貧者治瘠,處方不過五六味,諸難病率旬日起」。後因家遭太平天國戰火而破落,乾脆行醫為活,但他為人治病「醫資足一日用」,餘錢「輒分潤鄰族」,醫德醫術皆受鄉人尊敬,先祖父從小以自己祖父為榮。
祖父的父親章濬繼承父業,據縣誌記載「長於醫,為人治病輒效」,家藏醫書三千多冊。祖父的長兄章籛也繼承了家學,又隨從錢塘仲昂庭先生學醫,醫術更加精進,「有瘺人子求治疾者,必應之,所全活甚眾」,是章氏三世中醫術最高的一位。
祖父二十三歲離家去杭州隨漢學大師俞曲園先生深造,在著名學府詁經精舍苦學七年。俞曲園先生不但擅長治經,也好治醫,他家人也遭庸醫誤治,故考據經典之餘也泛涉醫典,兼研醫理,著有多部醫論,這對我祖父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祖父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醫學對他的影響是無所不在的。而且他一度也隨他兄長去仲昂庭醫生家學醫,他完全有可能繼承家學,成為一名醫生。但他畢竟接受的是中國最傳統文化的影響,正如《漢書》所言:「上醫醫國,下醫醫人」,這是做人的兩個最高境界,即出將入仕,治理國家,是人之首選,或退而求其次,治病救人,做個醫生。范文正公將此訓概括成「不為良相,即為良醫」。這種傳統的觀念對祖父來講,是至為深刻的,他在救人還是救國兩者之中,必須要有所選擇。
祖父青少年時代正處於鴉片戰爭後和甲午戰爭前,這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又是一個無法洗盡恥辱的年代,這決定了祖父必先去救國的人生道路。一八九七年,他三十歲的這一年,他離開了杭州詁經精舍的書齋,投身了社會革命的洪流。他以筆作武器投入了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法運動、抗日戰爭,幾乎參與了這個時代所有的政治運動,他的革命鬥爭又是通過學術來表達的,他對舊文化作了系統的批判,為時代提供了新文化與新思想,他在治學、講學、參加社會活動之餘,始終沒有忘記對醫學的關注與研究,家庭的薰陶使他對醫學的愛好是深入骨髓的,而他對傳統文化的系統研究,內中有不少地方與醫史醫典醫籍醫學是休戚相關的,他無一不加以梳理與研究,有著一般醫生都不能達到的水準。
祖父對醫學的研究與愛好,不僅僅停留在一種耳濡目染,他也是從基礎著手,廣泛收集古今醫方。如今保存在上海中醫學院醫史館由他親手抄錄的醫方有:古代醫案醫方三百三十種,精神醫治法抄方三十八種,治鼠瘻方法抄方十一種及其他抄方五種。所抄之方,皆以蠅頭小楷整齊寫明出自何處,可治何種疾病,幾乎涉及所有醫典,有的甚至非常罕見,可見用功之深,研究之透,是一般醫家不能望項的。這是留給了我們後人一筆非常重要的財富,醫界有識之士已意識到這一點了。
上海中醫學院醫史館收藏的祖父珍貴的文稿,是從我們家中流失的。當時抗戰爆發,我家被迫逃難,雇用了一個叫「大老李」的民工,專門負責挑祖父遺稿,一路顛沛流離數月,大老李的工作是始終負責保管祖父文稿。這時祖父有一個弟子叫潘景鄭的,他生於蘇州四大望族之一,國寶「大迂鼎」就是被他家收藏,後也是他們家族捐獻國家的。潘景鄭先生酷愛學術又酷愛我祖父,於是他收買了大老李,讓他將祖父文稿偷偷賣給他,他嗜好於此。但是,解放後他又將這些文稿分別捐贈給了他工作的上海圖書館及上海中醫大學等,但他還是留下了一些他最珍愛的稿件,如一冊《膏蘭室札記》。這札記一共四冊,是祖父在詁經精舍七年讀書中做下的大量閱讀札記,但第四冊經大老李偷賣給潘先生了。「文革」結束後,國務院古籍整理小組決定先出十個歷史人物的全集,其中就包括祖父全集。於是祖母囑我去上海見潘景鄭,向他借《膏蘭室札記》第四冊,供出版全集使用。潘先生聽了我話後,大談祖父對他如何厚愛,他受祖父教誨如何之深刻,是他一輩子無以回報的,他絕口否認收藏了這冊札記,說著說著兩行濁淚從他布滿皺紋的臉頰上淌了下來……。我回家稟告祖母說:「我們似乎冤枉了他」,祖母聽了歎氣說:「你年輕不知世故也」。後祖父全集終於出版了,當然《膏蘭室札記》少了一冊。但潘先生去世不久,他的家人竟拿出了《膏蘭室札記》第四冊,當然不是捐給國家,更不是歸還我家,而是公開參加拍賣,僅僅以六、七萬元賣掉了。但我還是很感激潘景鄭先生,他畢竟將大多數「遺稿」捐給了國家,讓我們今天有幸讀到這些珍貴的遺稿。
祖父治醫並不單純從傳統醫學著手,他還十分注意從當時西方的文化中去汲取營養,他努力學習當時他能學到的一切西方科學知識,有天體演化學說、生物進化學說、細胞學說、粒子與元素學說等近代自然科學的一系列最新成果,還包括有解剖學、生物學、生理學等西方醫學的新成就,並作了大量的札記。尤其他三次流亡日本期間,如飢如渴地閱讀了他能讀到的一切西方先進的科學成果,並將有些先進學說翻譯到中國來。如他最早翻譯了《斯賓塞文集》,把斯賓塞學介紹到中國,又將日本岸本武太著作翻譯到中國,取名《社會學》,這是中國最早介紹社會學的著作,「社會學」一名也是由他命名的。祖父正是從世界範圍來看各種文化問題,使他的學術在不少方面能走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樊籬,能對一些古老的命題做出全新的翻譯。他是當時社會能接受生物進化論,並用以詮釋中國古籍中生物變異問題的極少數的傑出者。他這樣的中國近代第一代先進的中國人,並不是都是泥古不化的木訥的呆板的迂腐的古董,都是一群頭梳小辮,身穿大褂,不知世界為何物的怪獸。反而今天的人太不了解過去了,說到我們這些先輩,都以為他們是「吸鴉片、梳小辮、纏小腳」的一群傻瓜,殊不知他們比我們先輩更傻。
祖父第一篇關於醫學的論作發表於一九一○年的《學林》雜誌,叫〈醫術平議〉,泛論了平脈篇、平六氣篇、平方藥篇,已經初步形成他的醫學的基本看法。但是十年後,他在編印《章氏叢書》時,跟他女婿龔未生說:前有「醫藥著述」數篇,「亦未甚精」,「筆端必有五行六氣字樣,徒令人厭笑耳」,不可收錄《叢書》。他雖於四十歲前後初步形成了他的醫學觀,從一九一一年他與錢玄同論醫書信中,可窺他當時醫學觀已相當成系統,但他仍不斷探索,不以為是。而真正形成較成熟的醫學觀大概在一九二五年前後,到一九三五年前後,則更成熟與精進了。
祖父在工作之餘,還十分重視古醫書收集,僅在一九一四年前後,就收集宋明精本二三十部。當時他給湯國梨夫人信中說:「平生之好,又在醫學……家中頗有醫書二三十部,皆宋明精本,數年搜求,遠及日本,而後得之,望為我保持也。」到他晚年,共收集宋、元、明醫書精本,已達七十多種,這讓他得以群覽醫學之秘。試問,無論當時或今天,有幾個醫家有如此豐富收藏?可是經抗日、解放與文革,他這些收藏已蕩然無存了,歷史就是這樣分分合合,聚聚散散。
自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七年,祖父研究醫學的黃金時期,這時「護法運動」失敗,「五四運動」興起,「北伐戰爭」剛始,國家處於南北軍閥對峙階段,祖父已不是這個時代革命領頭人和代言人,讓他有了較充裕精力從事他酷愛的醫學了。他完成了醫學論文六十多篇,他選擇了其中三十八篇,結集出版了他第一部醫學著作叫《時病新論》,後改名為《猝病新論》。一九五八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又加重版,改名為《章太炎醫論》。祖父醫論涉及醫理的商討,醫術的研究,病症的論述,醫籍的考證,凡相脈論氣,溫寒暑濕.皆有講說,參酌科學的眼光,兼融中西之說,融會貫通,有許多獨到之見,將傳統醫學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一九二七年後,蔣介石「北伐」成功,定都南京,由「國共合作」到公開反共,大肆屠殺工農,消滅異己,在上海二次公開「通緝反動學閥」。祖父二次都在「通緝」首位,不得不藏匿起來,被迫與時代隔絕。是時代讓革命的先鋒被迫退出歷史舞臺,讓他一心救國的願望徹底破滅,從而從「不為良相」轉而追求「則為良醫」,去退守醫人的最後一塊陣地,去從事他自幼所喜的醫人的醫療陣地,去與醫學為伍了。
從一九二七到一九三六年,即祖父人生的最後十年,則完全與醫學渾然一體了,他的許多醫學重要論說都出自這個階段。一九二七年中國醫學院在上海創立,由中醫界優秀的年輕輩王一仁、秦伯未、許半龍、嚴蒼山、章次公等創辦,他們公推祖父為首任院長,祖父雖身處逆境,但仍然毅然就任。不久,中醫界先進人物徐衡之、陸淵雷、劉泗橋、章次公、章巨膺等又發起成立上海國醫學院,公推祖父任院長,祖父又允任了,並親撰「發凡起例」,聲明要「一洗陰陽五行之說,欲以科學解釋中醫」。這是當時中國「第一所正式採取現代醫學作為基礎的中醫學校」。一九三四年祖父由上海遷居蘇州定居,被蘇州國醫學院聘請擔任名譽院長兼研究院院長,祖父也欣然接受,並為該校師生定期作演講和講學,深受師生愛戴。他捍衛了祖國古老的醫學,並力圖賦予新的生命,竭精殫力培養中醫人才,對祖國醫學教育功不可沒,正如章次公先生說:「民族革命之導師餘杭先生,亦即國醫革新之導師!」
祖父喜歡醫學,不僅喜研醫理,也鑽研醫術,他雖不是醫生,沒有懸壺,但他會治病,愛為人開方療疾。史書記載過他為鄒容與孫中山都開過處方,他為其他親戚朋友也治過病,他開藥方從不超過八味,一般都在四、五種藥而已,常很有效。
人皆知祖父是革命家、文學家,但他也是一個國醫大家,這一點知者寥寥矣,連研究章太炎的專家,在談到他的醫學時,都語焉不詳,這是十分可惜的。要認識一個真正的章太炎,就不能不知道他跟醫學的關係,以及在他醫學方面的成就。章太炎的學問是涉及多方面,但他最愛的是醫學,這是他的家庭與出身決定,不了解這一點,就無法真正了解一個真實完整的章太炎。祖父生前有人問他,你的學術涉及許多方面,你自己認為哪一個部分你最精通?他不加思索地說:「我醫學第一,小學第二。」人們以為他是自謙之詞,其實這是他真心話,醫學是他第一的愛好。
祖父的醫學著作,散落在各種有關的報刊雜誌中,這些報刊雜誌又散落在各地院校圖書館中,我沿著他的生平,按圖索驥,按他經歷的年、月、日到處去搜尋,走訪了諸多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紀念館等,遍閱各報刊、雜誌、書籍,歷經六個寒暑,搜集到一百三十多篇他的醫論,分別一一作了注釋,其中有三十多篇是家藏的未刊稿,終於在一九八八年編就了《章太炎醫論集》,又作了一篇三萬多字的介紹祖父醫學經歷的《前言》。但是我畢竟是外行,標點工作我請了上海中醫文獻館承擔,由潘文奎先生領頭校點,終於在一九九四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收錄為《章太炎全集》第八集。
《章太炎醫論集》出版後,引起社會很大反響,有人說「功德無量」,有人說「錯誤百出」。一次,一位中央衛生部中醫局負責人見我說:「這是一筆巨大財富啊,我們今天遠遠沒有達到太炎先生水準!」去年我買到了學苑出版社出的《章太炎先生論傷寒》,這是由伍悅、林霖兩位先生根據我編的《章太炎醫論集》將其中我祖父論張仲景《傷寒論》的論述,重新編排,專門編輯成一部祖父論傷寒的專著,認為祖父醫學成就中以研究《傷寒論》為最,「文獻之廣闊,考證之精詳,方法之純熟,資料之豐贍,語語精采,字字璣珠啟悟無窮,開示多多,至今鮮有出其右者」。這部書專門請了當代中國最著名中醫文獻學家錢超塵教授寫了五萬多字的〈章太炎先生論傷寒釋要〉,附於書後。我讀了這部書,尤其細細拜讀了錢教授論文,慚愧得無地自容,原來祖父醫學成就如此之高啊,他們才是真正讀懂祖父醫論的大家啊,我這個醫學門外漢,充其量只是一個史學工作者,當年竟敢編祖父的醫論集,實在是不知天高地厚,如今想想實在後怕呀!
一般人論章太炎學術,都會忽略他的醫學經歷與成就,但我卻將他與醫學列為第一章節,我這樣的與眾不同,就是我撰寫「我所知道的祖父」的特點,可寫出一個我所知道的真實的祖父。的確,祖父對學術中最鍾愛的就是醫學,不知此,就太不了解章太炎了。
第一部分 學問家的章太炎
一、醫學與章太炎
祖父不是出生於地主與宦官之家,而是生於浙江餘杭倉前的一個業醫世家,他曾說:「吾家三世皆知醫。」祖父的祖父名章鑒,舉人,「以妻病誤於醫,遍購古今醫學書,研究三十年」,「自周、秦及唐、宋、明、清諸方書,皆諳誦上口」,初僅為親族治病,很有效,遂為鄉人治病,「以家富不受人餉糈,時時為貧者治瘠,處方不過五六味,諸難病率旬日起」。後因家遭太平天國戰火而破落,乾脆行醫為活,但他為人治病「醫資足一日用」,餘錢「輒分潤鄰族」,醫德醫術皆受鄉人尊敬,先祖父從小以自己祖父為...
作者序
〈老已至矣〉與《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
一、
電話鈴聲逐漸冷清了,夜間驚夢的電話聲幾乎不再響起,電話變得寧靜了;信箱消瘦了許多,塞滿報刊信件的信箱不再撐得滿滿,不用再為信箱的太小而煩心;通訊本上的姓名正一個個被塗去,永遠再也不用與他們聯繫,他們已經逝去;茂密的頭髮變得稀疏了,白髮開始爬滿了兩鬢……,這一切都在提醒你,你已經老了。
老對人來說,是一個陌生而可畏的名字,它對人來說既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我不知道我什麼時候已經變老,跟以往一樣我還在閱讀、思考、寫作、開會、奔跑……,幾乎沒有覺得我已經七十好幾,也許是電話、信箱、通訊錄、白髮都在告訴我「老已至矣」。
老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只是你有沒有做好老的安排,準備怎麼去面對不斷地蒼老。人應該繳出三張考卷,我已繳出青少年時代和中壯年時代──這兩張考卷,如今要我繳出第三張答卷──怎麼老去,給人生畫上一個最圓滿的句號!
對於老去,人們是多麼不願提起,無論老師與家長都很少願提起這個話題,它是這麼神秘與揪心。而梁武帝早就說過:「先民誰不死,知命復何憂!」這是我們必須直面的問題,是我們必須接受的一段生命。少時讀海涅詩歌集,海涅最恨蒼老,因為老人最愛嚕囌。所以我也像他一樣,力戒嚕囌,希望不老,但依然沒法改變一天天的變老。
雖然人人都不願意老,但有人說「老有老的驕傲」,讀了讓人神情氣爽,讓人多了一份淡定與逍遙。老了可以脫下面罩,卸下沉重的外套,沒有了學歷的壓力、謀生的辛勞、功名的枷鎖,可以去享受每天都是節日、假日、雙休日的味道,老了更有人生的智慧、內涵和情調,像夏日的晚霞,重新點燃整個世界和人生,擁有更加燦爛的味道!
老是我們必須接受的一段時光,俗言「春播冬藏」,這是一個收穫的季節,是回顧和欣賞過去歲月的美好時光,它不應該與疾病、孤獨與死亡畫上等號,它更不應與消極與無所作為畫上等號,它應該是另外一段燃燒的生命,只要永遠心存高遠,人老心不能老,關鍵是你能不能老有所為,依然有著追求、有著激情、有著情愛、有著夢幻,這樣才能老有所樂,讓生命大放異光。
因此我們要學會精緻地生活,優雅地生活,從容地生活,讓自己有尊嚴的老去。屆時,穿好你的衣裳,梳好你的髮辮,揮揮手與生命道別,與親人們相約在天堂!我們暫短的人生,好比一條條奔騰的河,如今將匯入大江大海,歸入天地,而我們的精神將與山河同在!
二、
年初,我讀了〈老有老的驕傲〉,有感地寫了〈老已至矣〉一文,是的,我已七十四歲了,我第一次嚴肅地想到了老,想到了死──人不可避免的歸宿。幫我打印文章的小金,拿了打印好的文章,走進我的辦公室,她幾乎紅了眼眶對我說:「所長,你為什麼寫這種文章?」是的,這是人們迴避的不祥話題。也許因為我一直在忙碌,作為一個兩岸關係的資深專家,猶同一個老兵,我是無愧的,始終沒有下崗,依然在洞察著兩岸的一切變化,筆耕不止,這也許就是「識途老馬」與「老馬識途」。這一切也許讓我忘記了年齡,忘記了老已至矣!
我忽然第一次嚴肅地想到老,想到了怎麼老有所為,也想到了死的問題。我不知上蒼還會給我留下多少歲月,這些歲月我應該怎麼度過?我知道,無論如何有充沛精力的歲月是不會太多了。在我揮揮水袖,瀟灑地走下舞臺前,我還可以做點什麼?應無休止地繼續寫兩岸關係的政策性文章?還是應該做些更應該做的事情?為此我失眠了。
白天,我看到報上講如今的大學生已讀不懂《紅樓夢》了,娛樂成風的今天,「戲說歷史」甚至「惡搞歷史」成風,今天的青年一代已不知什麼是我們的「苦難史」、「奮鬥史」、「輝煌史」、「恥辱史」……,所以青年甚至出現了「國家認同」與「身分認同」危機。我們的歷史,本來充滿謊言,向來是「勝利者造歷史」,這幾乎成了鐵律。因此搶救一部真實的近代史成了當今最重要的事情,如「全民抗戰史」,在抗戰七十年後今天才成了真實史。我幸運地遇到了今天這樣的好時光。我絕不可能搶救整個近代史,但我至少應該搶救我的家族史,尤其我有一個屬於公眾人物的「有學問的革命家」的祖父。關於一個真實的太炎先生,及與他相關的我的祖母、父親、母親等歷史人物,這個歷史的一頁,我是不是應該將它寫出來?今後寫兩岸關係的人也許會很多很多,而寫我的祖父章太炎的人絕不可能太多。這大概是我餘下生命中最應該做的事。
三十六年前,「文革」結束後,我選擇的第一個職業,是在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從事我祖父的研究,先後有十多年之久,完成了《章太炎醫論集》和《章太炎演講集》兩部編著,也完成了《我的祖父章太炎》專著,但總的來講,只是寫了祖父某些片段而已,沒有全面論述過他。因為我從不喜歡以他後裔自居,倒不是因為這個「成分」讓我吃了這麼多苦頭,而是認為不能生活在前人餘蔭之下而沾沾自喜,這是最沒有出息的,祖父的功過應讓世人評說,一個人應該有自己的業績,何況大樹之下很難長出更大的大樹。所以可以說我從沒有好好系統地論述過我的祖父,對他的功過也從來沒有去加以評述,甚至認為世上最最不需要紀念的就是章太炎,因為他的價值是不需要吹捧的。
現在我已不這麼認為了。章太炎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已經被邊緣化了,他作為一個時代的代言人已經被人遺忘了,他的業績與成就已得不到傳承了,人們不願花更多的精力去研究一個艱深的歷史人物,人們更喜歡看「動漫」而不是看歷史經典了,何況章太炎的文章連魯迅都說「讀不懂,點不斷」,一般人更不知也不懂章太炎了。電視裡或小說中的章太炎只是一個衣著邋遢的瘋子而已,一個不懂貨幣不識歸途愛吃臭冬瓜的一個過時的迂腐的落伍的怪人。我們的歷史與文化水準已下降到這樣程度,我還應該沉默嗎?在我有生之年,寫一個真實的祖父,與去寫一個兩岸關係,孰輕孰重呢?我決定寫《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
關於研究章太炎的嚴肅專著並不是沒有,如姜文華的《章炳麟評傳》、湯志鈞的《章太炎傳》、汪榮祖的《章太炎研究》、金宏達的《章太炎傳》、王玉華的《多元視野與傳統的合理化──章太炎思想的闡釋》、張春香的《章太炎主體性道德哲學研究》等,都過於專業,也都很艱澀,有志於讀這些著作人已不多了。因此我寫《我的祖父》決定以平實的語言,來講述一個「學問家的章太炎」與「革命家的章太炎」,甚至不加注釋,盡可能將一部複雜的革命史與學術史以最簡潔語言來清楚表達,讓我們的後代,讓年輕人看得懂。這種表述方式大概是受到三十年前我編訂曹聚仁先生的《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所受影響有關。但是我撰寫的《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又不是回憶錄,我不喜歡撰回憶錄,這種自詡的不科學的回憶錄將造成很大混亂,我仍然是以歷史的春秋筆法來還原歷史,做到「斷感情,汰華詞」,力圖留下一段信史。
寫到我祖父,我不能不寫到我的祖母,我的父親,我的母親,章氏家族譜系,這都與祖父有關,都有助於今後對祖父的研究。同時我想把祖父的遺囑,身後墓葬,以及與他兩個最重要的人物關係──孫中山和魯迅的關係,一併寫入,這幾篇文章,我先前就已寫過,為了讓《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趕在我健康狀況還可以的情況下早些問世,這幾篇文章我就不另寫了。如果天假我年,我會再寫一本《我所知道的章太炎》,專論他與他的弟子及他與他的友人關係文章,諸如《師友考》一類文集,這還需要一番努力,畢竟近二十年我都在從事兩岸關係的研究,要重新拾起歷史研究,不是一件輕易的事,但我是很想去完成的。
祖母生前告訴我,人總有先死後死,後死的人應為先死的人做些他來不及做完的事,這就叫「後死之責」。我始終記住了這句話,並請篆刻大家高式熊先生幫刻了一枚閒章:「後死之責」,給我每一部新著都蓋上此章,加以自勉。讓我們薪火相傳,共同來完成先人未完之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盡我們每個人的綿薄之力。
我能順利完成《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而且能在臺灣著名的「聯經出版公司」出繁體字版,我首先要感謝臺灣聯經出版公司創辦人劉國瑞先生。在春天的一個聚會上,我偶然說起我正在撰寫《我的祖父》,他憑著出版家的職業敏感與素養,立刻向我正式邀稿,這種誠懇的邀稿讓我幾乎無法拒絕,也鞭策了我早日完稿。拙作首先能在我長期研究的臺灣出版,我深感榮幸,臺灣在文化繼承與發揚這方面確實比我做得好,拙作能首先得到臺灣同胞指教,尤感榮焉。當然我也希望今天能在大陸有簡體字版,讓更多人了解我的祖父。
最後我要感謝我單位的金雅娟女士,多年來我的文章幾乎都是她為我打印,又蒙章佩敏女士校對。另外我要感謝我內人,五十年來我們相濡以沫,沒有她的支持,就不可能有我今日的一切。我再次深表謝忱。請允許我將這本著作作為我與內人結婚五十周年的禮品,送給我的內人。當然這本書也是獻給我母親的禮物。這兩位女性對我來講是最重要的。
〈老已至矣〉與《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
一、
電話鈴聲逐漸冷清了,夜間驚夢的電話聲幾乎不再響起,電話變得寧靜了;信箱消瘦了許多,塞滿報刊信件的信箱不再撐得滿滿,不用再為信箱的太小而煩心;通訊本上的姓名正一個個被塗去,永遠再也不用與他們聯繫,他們已經逝去;茂密的頭髮變得稀疏了,白髮開始爬滿了兩鬢……,這一切都在提醒你,你已經老了。
老對人來說,是一個陌生而可畏的名字,它對人來說既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我不知道我什麼時候已經變老,跟以往一樣我還在閱讀、思考、寫作、開會、奔跑……,幾乎沒有覺得我已經七...
目錄
自序
我的祖父
第一部分 學問家的章太炎
一、醫學與章太炎
二、小學與章太炎
三、經學與章太炎
四、佛學與章太炎
五、哲學、文學、史學與書法
第二部分 革命家的章太炎
一、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
二、民國初建到護法運動
三、從五四運動到北伐戰爭
四、抗日戰爭到太炎去世
我的祖母
我的父親
我的母親
章氏家族譜系
章太炎遺囑
章太炎營葬始末
章太炎與張大壯
章太炎紀念館、故居和全集
章太炎與孫中山
章太炎與魯迅(上)
章太炎與魯迅(下)
自序
我的祖父
第一部分 學問家的章太炎
一、醫學與章太炎
二、小學與章太炎
三、經學與章太炎
四、佛學與章太炎
五、哲學、文學、史學與書法
第二部分 革命家的章太炎
一、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
二、民國初建到護法運動
三、從五四運動到北伐戰爭
四、抗日戰爭到太炎去世
我的祖母
我的父親
我的母親
章氏家族譜系
章太炎遺囑
章太炎營葬始末
章太炎與張大壯
章太炎紀念館、故居和全集
章太炎與孫中山
章太炎與魯迅(上)
章太炎與魯迅(下)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36頁開數:25 開,高 21 × 寬 14.8 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