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解的顯然》對學習費登奎斯身心方法的專業追求者是無價的珍寶,對一般讀者則是深具啟發的好書。「你在人生的任何時間都可以重新開始,只要你相信你的身體系統並不是固定不變、無法自主的;
若是無法改變,也只是你相信如此罷了。」
――摩謝•費登奎斯摩謝•費登奎斯因為自身膝蓋受傷的機緣,潛心研究自己的動作與身心關係,開創出身心學(Somatics)三大學派之一的「費登奎斯方法」,不但幫助自己恢復功能,也幫助許多身心痛苦的人,並推廣到世界各地,促進許多人的潛能得以更有效的發揮。
《費解的顯然》介紹了費登奎斯的理論與實務,其方法結合物理學、心理學、生理學、解剖學、神經科學、兒童發展、學習理論等與身心有關的專業知識與經驗。費登奎斯以輕鬆、有趣、簡明又不失深刻的方式向讀者說話,從自身經歷的故事出發,將其所發展的身心工作做了觀念上清晰的整理,是最適合初學者的入門指引。
費登奎斯在個案身上製造出許多「奇蹟」的效果,但他說這不是奇蹟,只是跳脫傳統醫學的思維架構,不從「治療或矯正」的觀點看人,而是協助人藉著「學習」,開發出自己原本就擁有的潛力,重新獲得選擇的自由。
《費解的顯然》對學習費登奎斯身心方法的專業追求者是無價的珍寶,對一般讀者則是深具啟發的好書。費登奎斯的思考與知識衝擊我們平常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挑戰缺少選擇自由的生活慣性,幫助我們看到新的可能,讓自己的特質、潛能得以自然發揮,邁向愈益健康的身心境界。
「這本書倡導的哲理歷經時代的變遷仍閃閃發亮。無論讀者是否經驗過費登奎斯如此溫柔待人對己的工作方法,這本書都值得一讀。」
――呂旭亞
「這本簡明又深刻的書為費登奎斯博士的思想與方法提供基本的認識,他曾用這個方法幫助全世界成千上萬的人。」
――保羅•如賓
作者簡介:
摩謝•費登奎斯(Moshé Feldenkrais, 1904-1984)
1904年出生於今烏克蘭共和國所在地,為猶太人。青少年時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動亂中度過,在歷經顛沛流離後,最終於巴黎取得物理學博士學位,他是物理學家、研究核能與反潛水艇科技的科學家,同時是柔道黑帶的老師,也是法國柔道協會的創始者。因為受傷的機緣,開始細膩研究自己的動作與身心關係,以獨創的方式深入探索,結合神經科學、兒童發展、解剖學、物理學、心理學等專業知識與經驗,開創了身心學(Somatics)三大學派之一的「費登奎斯方法」,推廣到世界各地。
費登奎斯一生中幫助或教導過的人們,來自全世界各地,不分性別、種族、宗教、職業,也不分年齡,其中有因生產而脖子受傷的五週大嬰兒,有因電擊而癱瘓三十年的九十七歲加拿大人。小提琴大師曼紐因(Yehudi Menuhin)也受過他的幫助。費登奎斯教學與概念哲學極其廣泛,能應用在許多不同的領域,現今在北美洲、南美洲、歐洲、以色列、澳洲、日本以及台灣都有國際認證(Guild Certified)的師資培訓課程。(以上內容參考自陳怡如老師的「台灣費登奎斯®教育中心」網站)
費登奎斯的教學和著作開啟了神經科學與身心整合的新視野,其觀念隱然符合最近一、二十年才逐漸被肯定的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觀念。著名的作品除本書外,尚有:《身體與成熟的行為》(Body and Mature Behavior)、《強而有力的自我》(The Potent Self)、《動中覺察》(Awareness Through Movement,即將由心靈工坊出版)及《身體覺察做為療癒的方法:諾拉的實例》(Body Awareness as Healing Therapy: The Case of Nora)。
譯者簡介:
易之新
神經內科醫師、費登奎斯老師、身心靈書籍譯者,譯有《超個人心理治療》、《榮格心理治療》、《疾病的希望》、《關係花園》、《心理學家的面相術》、《當下覺醒》(心靈工坊)與《存在心理治療》(張老師文化)等三十餘本書籍。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呂旭亞 諮商心理師、榮格心理分析師
瑪莉亞•葛莫利(Maria Gomori) 薩提爾模式家族治療大師
保羅•如賓(Paul Rubin) 國際費登奎斯資深教師培訓師
茱莉•凱森•如賓(Julie Casson Rubin) 國際費登奎斯資深教師培訓師
陳怡如 國際費登奎斯協會認證教師
誠摯推薦
名人推薦:呂旭亞 諮商心理師、榮格心理分析師
瑪莉亞•葛莫利(Maria Gomori) 薩提爾模式家族治療大師
保羅•如賓(Paul Rubin) 國際費登奎斯資深教師培訓師
茱莉•凱森•如賓(Julie Casson Rubin) 國際費登奎斯資深教師培訓師
陳怡如 國際費登奎斯協會認證教師
誠摯推薦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簡介(部分摘文)
多年來,我全心幫助向我尋求協助的人,與他們一起工作。有些人抱怨身體的疼痛,有些人是心靈的苦痛,甚至也有人談到情緒的困擾。我不知道如何向跟隨我的人解釋我其實不是治療師,雖然有些人透過我的碰觸得到改善,但我的手對人的碰觸並沒有治療或療癒的價值,我認為他們身上發生的經驗是「學習」,但很少有人同意這一點。我做的事與當前所以為的教學是不同的,我的重點在於學習的歷程,而不是教學的技巧。
我的學生在每一堂課之後會有心曠神怡的新鮮感:他們覺得變高、變輕,呼吸更自由。他們常常會揉揉眼睛,好像從一覺好眠醒來,得到更新的感覺。他們多半會說自己變得放鬆了,疼痛減輕了,甚至常常完全消除。此外,臉上的皺紋幾乎都會消失,眼睛變得又大又亮,聲音低沉而渾厚,好像又變年輕了。
僅僅是碰觸另一個人的身體,不論是多麼巧妙的碰觸,如何能產生心情和態度上的這種變化?我的學生嘗試說服我相信我的碰觸具有療癒作用。若是如此,我在以色列、美國和其他國家都教導學生做我所做的事,那麼他們現在全都有了「療癒之手」。他們不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學生,不論他們的教育背景是什麼,只要願意學,就可以當我的學生。開始時,我為了向學生解釋我和個案之間發生什麼事(為了不讓你困惑,我勉強用「個案」這個字眼。他們其實比較像是一對一教學的學生),會告訴他們如下的故事。
請想像有一位不曾跳過舞的男子,基於他自己才知道的原因來參加舞會,他總是說自己不會跳舞而拒絕所有邀請,不過,有位女子相當喜歡他,努力說服他走入舞池,她舞動時多少也帶著他舞動,舞步並不複雜,經過一些尷尬的時刻後,他的耳朵感覺到音樂和舞步有某種關聯,他開始意識到她的動作是有節奏的。然而,音樂停止時,他仍鬆了一口氣,終於可以回到座位喘一口氣。舞會結束時,他發現自己已能跟隨她的動作,腳步也比較輕鬆,甚至能避免不小心踩到她的腳。他想了一下,覺得自己也許表現得並不很差,不過他仍認為自己不會跳舞。
參加第二次舞會時,他的進步足以動搖自己不會跳舞的信念。再下一次舞會,他看到一位女子像他一樣獨自坐著,便邀請她跳舞,但仍聲明自己跳得不好。自此以後,他跳舞時就忘了要在起舞前先致歉。
請想一想那位會跳舞的女子,以及她如何教學生或個案跳舞,卻沒有教導音樂的節奏、舞步和所有其他東西。她的友善態度和她的經驗讓他在非正式教學的情形下學習。這種碰觸不需要具有療癒的效果,就可以讓某種知識從一個人傳遞到另一個人。不過,這位男子必須先學過如何使用自己的雙腳、雙手和身體的其餘部分,然後友善的接觸才能幫助他運用自己已有的能力,如此輕易地學習跳舞。儘管他不知道自己的潛在能力,仍然可以學習。
我說我幫助人或與人一起工作時,意思是我與他們「共舞」。我引發一種狀態,讓他們在其中學習,卻不需要由我來教他們,就像那位女子教別人跳舞一樣。我們稍後會更詳細地看見,一般說來,我們會做許多事,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如何去做。我們會說話,卻不知道自己如何說話;我們會吞嚥,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做到的。請試著向火星人解釋我們如何吞嚥,你就會了解我說的「知道」是什麼意思。
有些非常常見的日常行為,比如坐下或起身,似乎比較容易知道,可是,從坐姿起身時,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身體的哪一個部位在發動這個動作呢?是骨盆、雙腿或頭呢?我們會先收縮腹部的肌肉或背部的伸肌呢?我們想做就可以做出這個動作,卻不知道自己如何做到的。你認為我們真的不需要知道嗎?假設有人因為某個原因無法起身(可能的原因不是只有表面可見的理由),而請求你的協助,你可以向他顯示你能起身,但他也只能知道這麼多,你可以做到,卻無法解釋如何做到。假設你需要解釋,好讓我們能確定可以在不知道如何做某件事時,仍能做得像我們潛在的能力所能做的程度,你要怎麼去解釋呢?
我們做的各種單純的動作,大部分當然都良好到符合我們的需求,即使如此,每一個人仍會覺得某些動作還沒有好到我們想要的程度。我們通常會安排自己的生活,儘量去做我們滿意的部分,避開自己覺得不擅長的動作。我們會認定自己不擅長的活動是天生就不適合我們的,或是無趣的,而我們通常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我早年的生活沒有畫畫的經驗,因為那個年代的學校沒有繪畫課,學生必須為積極、對社會有用的生活做準備。我的書《身體與成熟的行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版時,我並不知道這本書會把我的未來改變到新的方向。一天早上,一位倫敦的醫師打電話給我,說他讀了我的書,並問我是否曾受教於韓瑞赫.雅科比(Heinrich Jacoby),因為他在我的書中看到這位偉大的老師教導的東西。他不敢相信我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於是提議安排我和韓瑞赫.雅科比見面,他認為對雙方都有好處。韓瑞赫.雅科比當時住在蘇黎士,不但年紀比我大很多,資歷也比我深厚。當我得知我以為是自己發現的東西,竟然就是他多年來對一群包括科學家、醫師、藝術家之流的傑出弟子,所教導的內容時,我當然想見他。
我當時是做研究的物理學家,幾個月後,我用年休離開實驗室,在雅科比為我安排的日期去見他。我很樂意告訴你,我和他共處的三週發生的事,以及我們的所有對話和互相的教學,這表示我們常常在太陽升起之後才就寢。但如果我寫下我從他學到,以及他認為從我學到的所有重要的事,這本書就會太厚了。不過,我要告訴你,他指導我畫畫時,我首次感受到的強烈無比的經驗,因為與我現在要談的這種學習有關。
我是知名的運動員,體格健壯。雅科比是瘦小虛弱的人,到七歲才開始學走路,他有點駝背,但動作優雅。即使如此,我對他的第一印象是這個人不是我的對手。我雖然相信拜訪他是正確的,但我的意識背後有這種感覺。
他花了幾分鐘向我解釋,他會錄下我的聲音、拍下我的身影,接著就給我一張圖畫紙、碳筆,還有一片軟麵包當橡皮擦,然後要我盡我所能畫出鋼琴上的檯燈。我告訴他,我除了以前為工程學位而必須製圖之外,不曾畫過任何東西。那是我在索邦大學修習物理之前的事,後來才得以進入約里奧–居里的實驗室,並取得博士學位。他回答他知道這些事,但我仍應該嘗試一下,因為他不只是要看我畫圖,而是有別的想法。於是我畫了一個垂直的圓柱體,頂端是截短的圓椎形,底座是橢圓形,代表燈座。我認為我最多就只能畫出這樣的檯燈。他看著這張圖,說這是關於檯燈的想法,並不是檯燈,我才明白我畫的是檯燈的抽象觀念。然而我仍反駁說他期待我做的是畫家才會做的事,而我從一開始就說過自己不是畫家。
他堅持我應該再嘗試一次,只畫我看到的,而不是畫我認為我看到的。我實在不知道如何畫出自己看到的東西,我認為(也許你也這麼認為)他要我當畫家,但我不是畫家。他問:「你看到什麼?」我說:「檯燈。」「你在檯燈上有看見你剛才畫的那些外形嗎?」我不得不承認我的畫中找不到真實檯燈裡的任何一根線條,只有它的比例或多或少是按照我眼前的檯燈而畫的。「你有看見線條嗎?」我不得不再次承認畫中的線條沒有一根是真實所見的。「當你觀看這盞燈時,如果沒有看見線條,那麼你看見什麼?整體說來,你的雙眼看見什麼?眼睛會看見光與影,那為什麼不畫你看見的較亮與較暗的斑塊?你手上有碳筆,如果畫得太濃,可以用麵包擦掉多餘的碳粉,得到不同明暗的斑塊,就會更像你看見的樣子。」
我拿起另一張紙,開始在沒有光的地方塗上暗色的斑塊,然後開始明白紙上沒有用碳筆畫過的地方是最亮的部位,檯燈不是圓柱體,頂端的燈罩不是截短的圓椎形,底部也不是橢圓形。當我看著碳粉和手中的麵包擦掉的地方形成的組合,湧出許多特別的感受。這不是我的圖畫,而是我以為只有畫家才能畫的圖畫。我以前甚至不曾嘗試用那種方式思考,因為我覺得好像在欺騙別人,假裝我是自己所不是的人。
我相信你開始了解我身上發生的驚人轉變。我不是畫家,但什麼人才是畫家呢?當我去做畫家做的事,得到只有畫家才能做到的結果,我被改變了嗎?我失去自我了嗎?我當時並沒有真的去思考這些,但我在雅科比的詢問下發生的改變,讓我產生不安全感。他並沒有向我示範如何去做。還記得跳舞的人和他女友的故事嗎?你能看見這兩種完全不同情境下的學習,有任何共通之處嗎?我能。
我離開雅科比,回到臥房,看見桌上有一瓶半滿的水罐,感覺到一種內在的挑戰,不,是內在的確信,催促我在紙上畫出水罐。我也孩子氣地想到可以向雅科比展示我其實不像表面上那麼無能。我完全沒有畫任何線條,而是用輕巧的筆觸勾勒,其餘部分則是一團團明亮與陰暗的斑塊。完成後,可以看到水面,水中閃動的光與玻璃上的光是完全不同的,雖然兩者都是透明的。我覺得完成了大師之作,並相信自己至少長高了六吋。
結果顯示當畫家的能耐是沒有極限的。我必須花很大的力氣,才能忍住不告訴你,我與雅科比共舞的那幾個星期,如何成為真正的畫家,而他不曾教我或向我示範如何繪畫。他挖苦我說,為什麼不在畫圖時跟隨自己的教導呢!
第一章 簡介(部分摘文)
多年來,我全心幫助向我尋求協助的人,與他們一起工作。有些人抱怨身體的疼痛,有些人是心靈的苦痛,甚至也有人談到情緒的困擾。我不知道如何向跟隨我的人解釋我其實不是治療師,雖然有些人透過我的碰觸得到改善,但我的手對人的碰觸並沒有治療或療癒的價值,我認為他們身上發生的經驗是「學習」,但很少有人同意這一點。我做的事與當前所以為的教學是不同的,我的重點在於學習的歷程,而不是教學的技巧。
我的學生在每一堂課之後會有心曠神怡的新鮮感:他們覺得變高、變輕,呼吸更自由。他們常常會揉揉眼睛,...
推薦序
【推薦序】
溫柔慈愛的認識自己
呂旭亞(諮商心理師、榮格心理分析師)
本書是身體心理學裡一個重要的派別「費登奎斯方法」的創始人摩謝.費登奎斯(Moshé Feldenkrais)在過世前三年所寫的一本小書,雖是一本入門書,卻也是費登奎斯對自己所發展的身心工作做了概念上清晰的整裡。這書出版於1981年,距今已有三十五年,這其間的生物醫學對人類大腦與神經系統的研究突飛猛進,已遠遠超過費登奎斯的年代,可是這經典之作仍深具價值,特別是他所發展的工作中的哲學內涵。
費登奎斯不將自己視為治療師,他認為自己是老師,教導人一種新的學習方法,藉著徒手工作和個人練習,建立新的大腦與神經的連結,以此開啓身體的智慧。我們俗稱的「潛能開發」,在他的理論脈絡裡有了身體神經學上的基礎。我們的大腦與神經系統,在成長過程與環境互動的經驗中,發展出許多固定的身體習慣,這些大腦與神經系統的既定連結如果被破壞了,就會影響身體功能。費登奎斯的目標,是要開發那些還沒有被使用的大腦與神經系統,建立新的聯結,進而恢復受損的身體功能。
費登奎斯認為他所發展的工作方法,並不侷限於復原身體功能,他更大的企圖是藉著這個工作,讓人發展出一個全新的自我意象,這也是我認為這本書最精彩的部分。我們熟知的學習經驗是向外尋找成功者為典範,努力往此目標靠近。而費登奎斯提出了一個另類的學習概念,這個概念的核心精神是引導人找到自己最舒適的方式,做自己最喜歡的事。他說:「我不為人治療,也不提供療法,甚至不是教導人。我向他們說故事,因為我相信學習是身為人類最重要的事。學習應該是愉快、奇妙的經驗。」讓人以愉悅的身體經驗為學習的基礎。以身體成為探索的場域和導師,注意力從外轉為內的覺察。這樣一種極度尊重個人歷程的身體工作,以極其緩慢而溫柔的方式,發展自我的覺察,並以這樣的覺知做為指引,發展自我。藉著身體的覺知而展開對自身全新的看待,是他在身體心理學中極大的貢獻。
東方文化裡有許多極其精湛深奧的身心修行方法,更有許多訓練身體的技法,可是他們全都是人本心理學家舒茲(William Schutz)所謂的「上師導向」的學習,不只是有上師提出的近乎真理式的標準,更有極端權威的教導,在東方身心靈的傳統裡,極力頌揚師父的高妙,理想化、神奇化上師,讓徒弟可以放下自我的個人尊嚴,進入全面臣服的學習狀態。這樣上對下的上師式學習遍佈東方靈修的傳統裡,而東方的身體工作也無一例外與這樣的靈性傳統結合,使得東方傳統的身體工作,老師所提供的身體、動作範本,即是理想的身體、動作,必要以流汗苦撐,堅苦卓絕,方可成就。
費登奎斯的「動中覺察」的哲學翻轉了學習的主體。他說:「做你喜歡的事,就是正確的。我在這裡不是要告訴你該做什麼事,只是向你表示,你應該知道自己在做甚麼。」對他而言最舒適、最喜歡的事就是對的、正確的事。這與我們習以為常、相信專家、相信上師,以外在的標準為歸依的學習方式迥異。我從小就深愛戶外,喜歡身體的活動,但卻痛恨體育課。在課堂上,我是一個反應慢、手腳不靈活的孩子,跑步殿後,玩躲避球最先被打到,投籃永遠不中。有些人只要老師示範一次,立刻上手,而我是屬於那一群,永遠無法控制肌肉,準確複印標準動作的笨學生,學習的挫折使得身體的笨拙感深刻地烙印在對自己的影像中。費登奎斯的身體學習理論對我這樣的學生真是福音,他說:「你在人生的任何時間都可以重新開始,只要你相信你的身體系統並不是固定不變,無法自主的,若是無法改變,也只是你相信如此罷了。」
他認為學習必須是愉快的,也必須是輕鬆的,要以自己的速度學習。學習應以「緩慢的方式學習」,慢到可以觀察、發現自己的學習速度,不要因為自己的雄心壯志,渴望成功的焦慮或與他人競爭的好勝而改變自己學習的節奏。他甚至認為我們不用避免錯誤,因為「如果一開始就排除看似錯誤的可能性,很可能也讓學習變得索然無味。」不要逃避犯錯,而是把錯誤當成不同的選項,讓人可以擁有不同的選擇,這是費登奎斯由「動中覺察」衍生的人生哲學:一個有選擇的自由。
這本書倡導的哲理歷經時代的變遷仍閃閃發亮。無論讀者是否經驗過費登奎斯如此溫柔待人對己的工作方法,這本書都值得一讀。
【譯序】
歡迎走進費登奎斯身心實驗室
易之新
費登奎斯方法(Feldenkrais method)是身心學(Somatics)的重要學派。創始人摩謝.費登奎斯(Moshé Feldenkrais, 1904-1984)因為自身膝蓋受傷的痛苦無法得到當時醫療的有效協助,而潛心研究自己的動作過程,發展出獨創的方法,不但幫助自己恢復功能,也幫助許多身心痛苦的人,並促進很多人的潛能得以更有效地發揮。
摩謝一生出版了五本關於費登奎斯方法的書籍,第一本是《身體與成熟的行為》(Body and Mature Behavior),於1949年出版,他當時講述的對象是科學界的人士,所以引證許多科學研究,內容非常硬,很不易讀,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本書。從中可以看見他在那個年代對身心的科學觀點就已隱然符合最近一、二十年才逐漸被重視的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觀念。他也在那段期間開始嘗試把他認為重要的身心觀念轉成實際可用的身心探索方法,也就是日後的費登奎斯方法。
同一時期,他也寫了另一本書:《強而有力的自我》(The Potent Self,中文舊版書名是《從身態改變心態》),講述的對象是一般大眾,談的是此方法非常核心的觀念:人的「自發性」與「強迫性」,深入探索人性背後的情緒機轉。由於他覺得內容過於挑戰當時社會的觀念,無助於推廣他的方法,所以沒有出版,直到晚年,他的方法已受到廣泛的接受,才在朋友的催促下重新整理、出版,希望有助於大家對他的方法有更深入的認識。
他的工作方法分為兩種取向,一種是以口語進行的團體課程:「動中覺察」,意為透過動作來覺察;另一種是一對一透過觸碰、互動的個別教學:「功能整合」。摩謝在1970年代,開始到世界各地教學,陸續出了兩本與實務有關的書。1972年的《動中覺察》(Awareness Through Movement)以介紹他的團體取向為主,內容有很具體的十二堂基礎課程。此書近二十年前的中譯版將書名誤譯為《從動中覺醒》,近期將由心靈工坊重新翻譯、出版。
1977年出版的《身體覺察做為療癒的方法:諾拉的實例》(Body Awareness as Healing Therapy: The Case of Nora)則以實際的案例,向大家說明他如何為一個有其當前症狀與生活背景的獨特之人,構思、進行可以幫助她改善功能的個人工作,也就是所謂的「功能整合」。
《費解的顯然》是他在1981年七十七歲時,由於接受專業師資訓練的人數大幅成長,為眾弟子出版的最後一本書。全書結構與《身體與成熟的行為》非常相似,可說是該書的「現代口語版」。我認為是最適合初學者的第一本入門書籍。
他於八十歲過世的同一年,弟子出版了一本他的五日工作坊實錄《移動的大師》(The Master moves),中譯版書名譯為《大師之舞》;二十多年後,他的弟子集結他的短文與訪談,又出版了第七本專書《身體的智慧》(Embodied Wisdom)。
《費解的顯然》這本書從內容的結構來看,介紹了費登奎斯方法的理論與實務,第一章用他親身經歷的故事做一番簡明的介紹後,從第二章到第七章談到許多重要的觀念,比如有機體存在的條件,大型系統的運作,有機學習中結構與功能的關係,從動態平衡的角度來看姿勢,焦慮的身體模式,大腦的學習,乃至於什麼是所謂的「真實」。這些觀念是費登奎斯在發展其方法的過程中,研究物理學、心理學、生理學、解剖學、神經科學、兒童發展、學習理論等等與身心有關的專業時,思考、探究、整合而得的觀念。此書就像《身體與成熟的行為》一樣,談到許多科學研究,但改以較輕鬆、有趣的方式來介紹。
第八、九兩章則介紹他如何把這些觀念化為實際的應用:「動中覺察」與「功能整合」。這兩章的實務介紹,對學習費登奎斯方法的專業追求者可說是無價的珍寶。但對一般大眾而言,卻不盡然。第八章的「動中覺察」實際示範了一堂課程,但這堂課並不是基礎的課程,譯者推測可能是他在《動中覺察》一書已介紹了許多較基礎的課程,所以在本書提出較困難的課程,並強調其特殊的效果與經驗。請讀者務必秉持「在過程中漸進探索」而非「急於達到結果」的態度,以輕柔緩慢、不躁進下一步驟的方式練習,細細品味每一步驟中的身心變化與可能性,否則身體是有可能受傷的。
第九章的「功能整合」說明他如何把抽象的理論轉成實際的工作方法,並介紹一些一對一工作時的實際操作手法,很有助於讀者了解其應用的理路。但對於沒有正式接受費登奎斯方法訓練的人而言,勉強模仿這些方法的操作,或將之應用於他人身上,都很可能成為挫折感的來源,或是對此方法產生誤解。所以我要鄭重建議對「功能整合」有興趣的朋友,最好能找合格或受訓中的費登奎斯老師,親自體驗一番,甚至能有進一步的討論。
第十章則是本書的總結,闡述身心的探索中,看似顯然的東西為何如此費解,而費解的東西又如何成為顯然。第十一章則概略介紹這個方法發展的前景。
若是從書寫的形式來看,這本書則像一位具有原創性與整合能力的大師與你談話的感覺。他毫不藏私地向你透露他的思考理路,也讓你看見他擁有的龐大知識背景,而這些思考與知識帶出的結論往往會衝擊到我們平常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
他有時會採取非常抽象或理論性的角度來探討,幫助我們從各種可能的角度來觀看,然後又像變魔術似的,向我們顯示出這些觀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意含。他有時也會在充分的證據中推論出具有說服力的觀點,然後又從另一個角度反駁這個觀點。有時更會做出一些證據不見得充分的推論,等著你與他辯駁一番。
他的態度並不是要提出一些讓人遵行的定論或不得改變的真理,而是邀請人一起觀察身心現象,一起思考與實驗,一起體驗如何讓人的潛能不再只是抽象的美好觀念,而是可以實現、成形、發展的親身經驗。他強調的是思考、學習、探索、體驗、實證的過程,所以有人說他的方式像蘇格拉底式的對話,重點不在於得到某種固定的結論或確切的真理,而是「認識自己」(know thyself)。所以費登奎斯曾說:「如果你對我說的話照單全收,那麼,你並沒有學到我教的東西。」
他相信每一個人的獨特性都可以透過這種對過程的探索而得到美好的發展,他也在工作中實踐這個信念。所以第八章的「動中覺察」課程中,他告訴大家:「一旦你熟悉了動作、力道、形式和方向的複雜變化後,就開始形成你自己的筆跡,絕不會和其他任何人的筆跡一模一樣。」即使是看似統一引導的團體課程,他也強調每個人的獨特性,並非要大家做出一模一樣的動作。
我自己在教學時,很喜歡「實驗」的比喻,以自己的身心做為實驗場所,以細膩的觀察與覺察做為實驗方法,以開放、好奇、不急於用既有觀念解釋的態度進行實驗,進而認識更多的自己,讓自己的特質、潛能得到自然的發揮,邁向愈益健康的身心境界。
摩謝原本的專業背景是物理學家,他也確實是在自己身上進行各種身心實驗,而發展出他的方法。他的觀念雖然超越當時的時代,但他並不因此而感到寂寞,因為他發展出具體的方法,讓這些觀念化為可以經驗的事實,讓人能親自體會或看見。
希望本書的譯成中文,有助於有興趣的讀者得到較具體的參考,但也請大家務必體認這種探索方法需要親身經驗。文字的說明就像地圖,只能略窺實際經驗之一二,無法盡述奧妙的身心歷程。
為了翻譯本書,讓我有機會對原本覺得感動不已的書,能一遍又一遍地細讀,慢慢體會一層又一層的深意。這次能如期譯完此書,要感謝許多人的協助,特別是在臺灣熱心教學、盡力推廣費登斯方法的陳怡如老師,以及四十年前直接受教於摩謝.費登奎斯的美國資深培訓老師Paul Rubin先生,還有與我一起在舊金山接受專業師資訓練的英文老師Mary L. Romine女士,他們都熱心地花許多時間陪我了解費登奎斯的談話風格,並澄清許多觀念。即使如此,我仍不敢說本書譯文已臻完美,讀者若有所指正,或需要討論,都請不吝與我聯絡。(我的電子郵件:johnsimonyih@gmail.com)
【推薦序】
溫柔慈愛的認識自己
呂旭亞(諮商心理師、榮格心理分析師)
本書是身體心理學裡一個重要的派別「費登奎斯方法」的創始人摩謝.費登奎斯(Moshé Feldenkrais)在過世前三年所寫的一本小書,雖是一本入門書,卻也是費登奎斯對自己所發展的身心工作做了概念上清晰的整裡。這書出版於1981年,距今已有三十五年,這其間的生物醫學對人類大腦與神經系統的研究突飛猛進,已遠遠超過費登奎斯的年代,可是這經典之作仍深具價值,特別是他所發展的工作中的哲學內涵。
費登奎斯不將自己視為治療師,他認為自己是老師,教導人一種新的學...
目錄
推薦序 溫柔慈愛的認識自己∕呂旭亞
譯序 歡迎走進費登奎斯身心實驗室
簡序
致謝辭
前言
第一章 簡介
第二章 有機體
第三章 論學習
第四章 姿勢的生物面
第五章 焦慮的身體模式
第六章 奇妙的大腦
第七章 主觀真實與客觀真實
第八章 動中覺察
第九章 功能整合
第十章 費解的顯然
第十一章 總而言之
中文參考書目與資料
推薦序 溫柔慈愛的認識自己∕呂旭亞
譯序 歡迎走進費登奎斯身心實驗室
簡序
致謝辭
前言
第一章 簡介
第二章 有機體
第三章 論學習
第四章 姿勢的生物面
第五章 焦慮的身體模式
第六章 奇妙的大腦
第七章 主觀真實與客觀真實
第八章 動中覺察
第九章 功能整合
第十章 費解的顯然
第十一章 總而言之
中文參考書目與資料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00頁開數:14.8*21 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