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過去牽絆,就不會有未來!
改變300萬人的斷捨離大師最新力作
更簡約、更沉澱、也更成熟的人生美學拋下過去的執念,拿回人生主導權!
不懂得放手,只會徒增包袱與負累,讓人生越來越沉重。
因為,雜亂無章的不只是環境,而是你的人生
篩選物品,思考與心境跟著不同;整頓空間,工作與生活都變得更順利;
檢視自己與物品之間的關係,進而規劃未來的願景。
促進價值觀的新陳代謝,磨練自己的美學意識,心想事成的美好人生不再是夢想。
不管是環境、心境、人際關係,從無形到有形,實踐斷捨離哲學,變化馬上看得見!
↓實踐斷捨離,人生從此不一樣↓
★斷捨離帶給我最大的好處,就是不再受到周遭意見左右。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而我又太在意他人的意見,總想:「別人怎麼看我」、「該怎麼面對他人看法」,完全沒有主見。過去遇到任何事情,丈夫總是說:「照我說的去做」,從來不曾問我怎麼想,也不和我討論。在實踐斷捨離前,我只能聽從家人的指示,「不能擁有自己的主張」。而現在,我可以開創屬於自己的人生,覺得生活變得更踏實。──五十多歲,家庭主婦
★在整理物品的同時,我也整理自己的情緒,確實了解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是什麼,隨時想著:「希望只留下喜歡的東西」。依自己的喜好來替換日常用品,而且更加重視擁有的物品,每天過著快樂的生活。──四十多歲女性,打工族
★與物品對話,等於對自己的內心提出質問,就好像是心理輔導一樣。藉由自問自答,發現內心真正的想法,進而改變自己。──四十多歲,主婦
★尋找東西的時間變少,生活再也不會被時間追著跑。不知為何,變得很容易和想見的人不期而遇,在擁擠的停車場,往往能很快找到停車位,層出不窮的巧合,讓我覺得自己超幸運。──四十多歲女性,打工族
作者簡介:
山下英子
東京都出身,現居石川縣,早稻田大學文學系畢業。
學生時代開始接觸瑜珈,習得瑜珈的行法哲學「斷行、捨行、離行」,經過潛心研究,開發出「斷捨離整理術」,這是一種任何人都能實際體現,探尋自我的方法。
斷捨離,是一種促進心靈新陳代謝,改變思考邏輯的心法。經由著作創造出「斷捨離」一詞,如今已成為廣為人知的詞彙,不分年齡、性別、職業,各界人士紛紛給予絕對性的支持與肯定。
處女作《斷捨離》不僅在日本大受歡迎,中國及台灣的譯本也登上暢銷排行榜。斷捨離系列三部曲另外兩部著作《俯瞰力》與《自在力》,以及由她經手監修的相關書籍,累計銷售量超過三百萬本,讓她得以躋身百萬熱銷作家之列。
本書是第一部以成年男女為目標讀者群的作品。
譯者簡介:
李建銓
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業,曾任職日商企業,現就讀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系在職專班,朝專業譯者之路邁進。譯有《看懂世界資源真相,你就找到世界的財富地圖》、《等雲到:與黑澤明導演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合譯)》、《一離開學校就應該要知道的生存辭典》、《工作90%都需要閒聊》、《為什麼年薪高的人,數字概念都很強?》、《強風吹拂(合譯)》、《藏在銀行VVIP室的富豪祕密》、《當個壞人吧!》、《3分鐘熱度工作術》等。
章節試閱
〈整理=「確認關係」〉
新陳代謝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因此,儲存物品這個「堆積」行為,總會讓我們感到不對勁,進而引發「想整理」、「必須整理」的想法。
反過來說,「想整理」和「必須整理」的想法,其實出自人類的本能。這樣的想法足以證明,我們都知道「整理後的狀態,能帶來心理上的舒適」。
然而,我們平常不時將「整理」這句話掛在嘴邊,但整理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呢?將東西收納起來,就是整理嗎?將雜亂不堪的物品,擺放得井然有序,就是整理嗎?「整理」一詞,蘊含的意義是「確認關係」,換句話說,也就是「讓物品處於最適當的狀態」。
任何事情一旦有了開始,必定會迎接結束。新的東西,總有一天會變舊,原本是走在流行尖端的物品,隨著時間流逝也會過時。我們的年紀也會增長,直到有一天離開這個世上。
我認為,「整理」的大前提,是必須接受所有物品終有一天必將迎向結束的這個事實,看清哪些物品已經面臨終點,訂且採取正確的處置。
一旦有了開始,就要確實終止,讓所有事物處於結束的狀態。這就是「確認關係」的意義。例如,一支筆用完了之後,就要放回筆筒內,這是「整理」。把一支不會再用到的筆丟掉,也是「整理」。然而,如果為了一支沒在使用的筆,或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到的筆,特地準備一個擺放空間,這種看似未雨綢繆的行為,絕對稱不上是「整理」。
「一件還能使用的物品,即使現在沒有用到,仍舊具有價值,代表這件物品與我們的關係尚未結束。」
有些人可能會這麼想,但是,目前沒有用到、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的東西,就沒有必要留下。也就是說,「使用東西的人,和這件物品的關係已經結束」。
如果一直想著「日後會用到」,而保留不需要的東西,家就變得不是居住空間,而是「倉庫」或「垃圾場」。為了「日後會用到」這個理由,一直把沒必要的東西收起來,結果就必須不斷擴張生活空間。
會儲存起來的東西,就代表是沒有在發揮作用的東西。在家裡堆滿這些沒有作用的東西,以我們的身體做為比喻,就是「便秘」的狀態。我們只要吃東西,就一定會排泄。如果排泄不順暢,將導致身體狀況變差。這個道理也能套用在物品。
一直不願排泄,堆積過多物品,將使我們的生活停滯不前。一直收著但沒有擺在應有的位置,這些多餘的廢物,也會讓我們感到心情鬱悶。完全沒有新陳代謝,只是一味儲存物品,對生活與心情都會帶來不良影響,這是極為自然的道理。即使家裡的物品沒有散亂在各處,也不算是真正整理完成的狀態。光只是收拾乾淨,絕對不能說是整理。
斷捨離所說的「整理」,其實是一段過程,正視一件物品,並思考自身與物品間的關係。一旦發現雙方的關係已經終結,自然就必須放棄,將物品置於結束的狀態。
〈「精挑細選」就是用心款待自己〉
選擇每天都會用到的東西時,重點就是弄壞也不會心疼。因為是日常用品,必須讓我們用起來沒有壓力。因為上述理由,不少人平常都用一些免費拿到的馬克杯,或是百元商店買來的堅固餐具。
不過,現在所說的人,並不像上一節提到那名職業婦女,她是因為無心選購餐具,才會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這些集點贈品或百元商店買來的餐具。我想許多人的餐具櫥櫃裡,應該都會存放一些高級餐具,諸如:德國麥森(Meissen)的名瓷、九谷燒的高級彩瓷,或是巴卡拉(Baccarat)的水晶杯。
這些高級餐具平常都小心翼翼收在櫃子裡,只有當客人來家裡做客,或是舉辦慶祝派對等,特別的日子才會拿出來使用。然而,餐具必需實際使用,才能發揮應有的價值,一直收在櫥櫃裡的餐具,其實處境頗叫人同情。而且,把高級餐具收藏起來,自己只能使用便宜貨,對「自我形象」的認知也會在無意識之間降低。
「在平常的日子裡使用高級餐具,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當我們心裡萌生這樣的想法,等於每天不斷對自己說:「我不配使用高級餐具」、「我只配使用免費贈送的廉價餐具」。
不斷讓自己去忍受不講究的物品,最後,自我形象的認知就會變成「對自己不必太講究」;一直讓自己使用廉價品,結果,自我形象的認知就會變成「我只配使用廉價品」。
如同用心款待來家裡做客的朋友一般,我們也應該給自己相同的待遇,對家人也應該付出同等的關懷與體貼。就算不是特別的日子,平常也應該善待家人。
我們都知道,透過物品,可以傳達用心款待的心意。上述的道理不僅限於餐具,更可以套用到所有事物,例如:衣服和日常用品,當然也包括空間在內。
接受真心的款待,我想任何人都會感到開心。因為高規格的招待,代表自己受重視的程度。透過物品與空間,把自己當成貴賓來款待,犒賞自己平日的辛勞。這麼做是信賴自己,恢復自信心的過程。
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思維,覺得因為是在家裡,自己和家人就「不需要賓至如歸的款待」。但是,這種想法其實大錯特錯,正因為在自己家裡,更應該享受高規格的款待。
我們一定都聽說過「善待自己」的重要性,然而,讓自己用一些差強人意的東西,打從一開始就與善待自己背道而馳。唯有在日常生活中,嚴格挑選自己滿意的的物品,才是善待自己的具體實踐。
「自己要用的東西,應該講究一點」,這才是成年男女對斷捨離應有的認知。
〈重要的軸心是「自己」,時間的軸心是「現在」〉
所有物品,只有在我們以自己為主體,經常使用的情況下,才能帶來充實的生活,也才能讓我們感到幸福。那麼,在挑選留在身邊的物品時,應該如何訂定基準?
【挑選物品時的兩大基準】
(1)重要的軸心是「自己」
(2)時間的軸心是「現在」
接下來,就讓我針對這兩項基準,詳加說明。
(1)重要的軸心是「自己」
一間房子,應該是為了住在裡面的人而存在,但曾幾何時,人卻變得不再重要,物品反而成為主角。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不知不覺陷入上述的處境。
一旦以物品為軸心,完全聚焦在物品上,就無法放棄任何東西。家裡的廢物也就持續增加,居住環境當中,逐漸變成以物為主的空間。
大部分的物品,保存的時間都比我們的壽命還長。因此,以「自己」做為基準,挑選留在身邊的物品,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必須弄清楚每一件物品,是否能在我們的生活中,充分發揮功能。
選擇物品的時候,不應該在乎那件物品是什麼,也不必在乎物品的狀態,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使用該物品,留下那件物品,會不會讓我們心情愉快。
總而言之,經過深思熟慮後,才能洞悉物品在生活中是否發揮應有的功用,而不是處於毫無用處的狀態。
舉例來說,有一件東西對我們明明沒有價值,只因為是「別人送的禮物」而不願捨棄。或是自己並不怎麼喜歡,只因為是「高價的名牌貨」,就覺得太可惜而不願丟棄。
這樣的情況,就是聚焦在「物品」,忽略「自己」的結果。
就算是「還可以用的東西」,只要「自己沒在使用」,就沒有留下來的意義。即使是「昂貴的東西」,只要「自己不喜歡」,就是沒有價值的廢物。
不管是誰送的東西,無論是多麼高價的物品,只要身邊圍繞著沒必要的廢物,或是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就等於生活在物品的支配中。不喜歡的東西,在不知不覺當中,會轉化成一股「噪音」的來源,對我們內心造成壓力。
再怎麼有價值的商品,如果對我們而言沒有價值的話,就是毫無關係的物品,也是「不需要的東西」。在斷捨離的概念裡,「與自己沒有關係的東西」就形同垃圾和廢物。
生活的主角不是物品,歸根究柢,還是應該以自己為中心。
(2)時間的軸心是「現在」
人類在丟棄還能使用的東西時,心裡會產生罪惡感。為了逃避罪惡感及後悔的心情,我們就會利用「不能浪費」這句話,讓人難以反駁,再配合「總有一天」、「最近」這種推拖之詞,組合出來的說法正如:
「就算現在沒有使用,『總有一天』也會用得到。」
「現在雖然沒有需要,或許『最近』就會需要。」
這兩句話,其實只是因為不願放手、不願捨棄,用來逃避決定的藉口。
但是,幾乎在所有的情況下,現在沒有使用的東西,就不可能變得「總有一天」用得到。現在不需要的物品,「最近」也不可能會需要。
為了「總有一天」和「最近」,把東西儲存起來,就算「總有一天」和「最近」真的來臨,我們也沒把握記得把東西收到哪裡。應該說,我們一定會忘記東西放在什麼地方。「總有一天」真的想使用,到那時再想辦法就好。「最近」真的有需要,屆時一定會有替代方案。
以「現在的自己」做為基準,重新思考、構築物品與自己的關係。如此一來,不需要深思也能知道,原本以為「總有一天」和「最近」會用到的東西,其實就是「完全沒有預定要使用的東西」,或許可以說根本是「已經沒有用的廢物」。
〈整理=「確認關係」〉
新陳代謝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因此,儲存物品這個「堆積」行為,總會讓我們感到不對勁,進而引發「想整理」、「必須整理」的想法。
反過來說,「想整理」和「必須整理」的想法,其實出自人類的本能。這樣的想法足以證明,我們都知道「整理後的狀態,能帶來心理上的舒適」。
然而,我們平常不時將「整理」這句話掛在嘴邊,但整理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呢?將東西收納起來,就是整理嗎?將雜亂不堪的物品,擺放得井然有序,就是整理嗎?「整理」一詞,蘊含的意義是「確認關係」,換句話說,也就是「讓物品處於最適當...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東西」能夠反映一切
斷捨離,讓人生產生震撼性的變化!
什麼是「斷捨離」?
人們對東西的「感情」
為什麼斷捨離能讓人生變得更順利?
斷捨離,讓我們透過東西,「找尋自我」
「不會整理的女人」vs「不動手整理的男人」
整理東西變得比以前困難的原因
整理的意思就是「確認關係」
男人緊抓不放的東西
女人拼命儲存的東西
儲存大量物品的三種心理狀態
第二章 「空間」訴說現在的自己
看見「家」,了解「心」
雜亂的居家環境是對自己和家人的虐待?
髒亂的廚房訴說著什麼
「精挑細選」就是用心款待自己
良好的「居住環境」是活力來源
「收納空間」愈多,愈容易堆放東西?
「皮包」裡留不住錢的原因
男人的空間,塑造能幹的男人
女人的空間,造就美麗的女人
第三章 斷捨離就是「減法」解決法
從「加法」轉換為「減法」
活在「以東西為主角」的想法中
「覺得浪費」才是浪費
「東西」造成的損失
沒有什麼東西是「無法捨棄」的!
重要的軸心是「自己」,時間的軸心是「現在」
絕對不能說「總有一天」和「最近」
利用「要、適、快」原則篩選物品
由東西描繪出來的「自我形象」
替換身邊的東西,等於替換「自我形象」
留戀「過去」,迷惘「未來」
透過物品,認清「現在」
「收著不用」等於「隨便亂丟」
「確認關係」不可或缺的條件是什麼?
超市選購面紙,磨練感受力
透過東西提高自己的價值
自己思考,親身感受
從所在之處,眼前的東西開始動手
斷捨離沒有終點!
第四章 整理過後,一切就緒
整理東西,琢磨「美學」和「審美觀」
是什麼讓你的家與人生陷入「窮途末路」?
〈經驗談〉實踐斷捨離,改變人際關係
〈經驗談〉實踐斷捨離,成功減肥
〈經驗談〉實踐斷捨離,喜歡上自己
〈經驗談〉實踐斷捨離,讓工作更順利
〈經驗談〉實踐斷捨離,財源廣進
〈經驗談〉實踐斷捨離,與他人邂逅
〈經驗談〉實踐斷捨離,改變每一天
後記
前言
第一章 「東西」能夠反映一切
斷捨離,讓人生產生震撼性的變化!
什麼是「斷捨離」?
人們對東西的「感情」
為什麼斷捨離能讓人生變得更順利?
斷捨離,讓我們透過東西,「找尋自我」
「不會整理的女人」vs「不動手整理的男人」
整理東西變得比以前困難的原因
整理的意思就是「確認關係」
男人緊抓不放的東西
女人拼命儲存的東西
儲存大量物品的三種心理狀態
第二章 「空間」訴說現在的自己
看見「家」,了解「心」
雜亂的居家環境是對自己和家人的虐待?
髒亂的廚房訴說著什麼
「精挑細選」就是用心款待自己
良...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9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