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900
優惠價:88 折,NT$ 792
本商品已絕版
深陷親人過世的悲傷是患了憂鬱症嗎?
害羞 vs. 社交恐懼症、貪吃 vs.狂食症,該如何區隔?
調皮好動坐不住的孩子,何時開始成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精神疾病是生物學、心理學,還是社會關係的問題?
精神醫學作為一門專科起始於19世紀的精神病院,只是當時的精神病院仍以收容、照護為主;19世紀末陸續開始出現高壓淋浴、藥物注射、睡眠療法等物理治療方式,不過仍與今日概念中的精神醫學相去甚遠。1930、1940年代,精神醫學界一度盛行「三合一」的治療方式:胰島素昏迷、電擊、額葉切除術。精神科醫師們開始直接對大腦下手,自此精神疾病的治療方式一路突飛猛進。二戰結束後,挾著戰時的醫學發展,1954年治療思覺失調症的藥物——「托拉靈」上市,精神藥物學時代正式展開。1988年「百憂解」出現,精神疾病治療再次大大地往前跨了一步。
不過,人們在精神方面的問題並未就此解決。
從1987到2007年,二十年間美國境內精神疾病患者增加了兩倍,18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罹患精神疾病的人數是之前的三十五倍!《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一版出版於1952年,至今已經到了第五版,收錄的精神疾病數量也從60種增加到近300種。我們發現了更多的精神疾病嗎?擴大診斷的結果,是否讓健康的「正常人」成了病患?
【救救正常人】
今日,有數百萬人整天擔心自己生病,也被診斷出精神疾病,還接受許多不必要的治療。我們把日常生活問題貼上精神疾病的標籤,普通人被汙名化,醫療資源也因此被大量浪費。我們忽略人類與生俱來自我療癒的能力,把這個工作交給大藥廠,讓它們賺進白花花的鈔票。
每個人有各樣的生活經驗,有各種情緒起伏:壓力、失望、傷痛、挫折。這些都是作為「人」會陷入的低潮狀態,不應被當作精神疾病。
作者法蘭西斯醫師除了是精神醫學病學家,也是《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編修工作小組的主持人。在本書中,他從語言學、哲學、統計學爬梳「正常」與「不正常」的定義與界線,帶領讀者回溯心理治療的歷史,回顧巫術、希臘時期、中世紀歐洲對精神疾病的處理方式,接著談到十八世紀歐洲精神之發展,最後帶入當代DSM之成形,論述其貢獻、影響與缺失。
【精神病大流行】
如果發明藥物是為了治癒疾病,為何精神科用藥發展的同時,卻使罹病的患者越來越多?會不會當代這種以藥物為主的醫療模式,反而引發了精神病大流行?
過去二十年來,精神醫學在一般人的觀念中有了相當大的轉變;我們不再「諱『疾』忌醫」,也開始接受藥物作為治療方式及其功效。1999年的精神醫學報告指稱,科學文獻的確證明了精神科用藥至少在「短期內」是「有效」的,有人說這些藥物就像「用來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但長期而言,這些藥物真的「治療」了患者嗎?
本書從四個案例訪談起,接著講述精神疾病治療的歷史脈絡,以及藥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第三部分則是利用案例及研究資料,逐步探討近五十年來思覺失調症、焦慮症、憂鬱症、雙相情緒障礙症以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美國境內的盛行狀況,並針對每一種疾病的治療結果研究做了基本回顧。所以,是否我們自以為建立了一場精神醫療的革命,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第四部分的三個章節就是在討論這個問題。最後一部「解決之道」試圖從目前幾種發展中的解決方案,找出精神疾病另一種思考面向,以及其他可能的解方。
作者簡介:
羅伯特‧惠特克 Robert Whitaker
羅伯特‧惠特克為醫療科學報導作家,1992年曾於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奈特科學新聞研究員」(Knight Science Journalism fellow),其針對精神病患者及製藥工業的報導獲得多項醫學科學寫作獎項,如喬治‧波克獎(George Polk Award)。惠特克為《波士頓環球報》撰寫一系列關於精神病患被濫用藥物的報導曾獲1998年普立茲獎提名。
其他著作尚有《瘋狂美國》(Mad in America)、《地圖繪製者的妻子》(The Mapmaker's Wife)、《在上帝的膝上》(On the Laps of Gods),最新作品為2015年出版、與寇斯葛洛夫合著的《被影響的精神病學》(Psychiatry Under The Influence: Institutional Corruption, Social Injury, and Prescriptions for Reform)。
艾倫‧法蘭西斯 Allen Frances
艾倫‧法蘭西斯醫師為前杜克大學精神醫學病學家,同時也是《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編修工作小組的主持人。
譯者簡介:
王湘瑋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畢業,曾任職於出版社。
廖偉翔
成功大學醫學系畢業、政治系輔系。「公醫時代」創始成員,「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成員之一。合著有《島國關賤字》(左岸)。目前為北市聯醫仁愛院區不分科住院醫師。
黃思瑜
台大外文系畢業,英國巴斯大學口筆譯研究所碩士。曾任國際非營利組織總部祕書、自由譯者,現為美商公司專職口譯。譯有《下一個100年》、《我們曾是公民:只來了一半的末日》等書。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7折 | 1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7折 | 2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優惠價: 88 折, NT$ 792 NT$ 900
本商品已絕版
深陷親人過世的悲傷是患了憂鬱症嗎?
害羞 vs. 社交恐懼症、貪吃 vs.狂食症,該如何區隔?
調皮好動坐不住的孩子,何時開始成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精神疾病是生物學、心理學,還是社會關係的問題?
精神醫學作為一門專科起始於19世紀的精神病院,只是當時的精神病院仍以收容、照護為主;19世紀末陸續開始出現高壓淋浴、藥物注射、睡眠療法等物理治療方式,不過仍與今日概念中的精神醫學相去甚遠。1930、1940年代,精神醫學界一度盛行「三合一」的治療方式:胰島素昏迷、電擊、額葉切除術。精神科醫師們開始直接對大腦下手,自此精神疾病的治療方式一路突飛猛進。二戰結束後,挾著戰時的醫學發展,1954年治療思覺失調症的藥物——「托拉靈」上市,精神藥物學時代正式展開。1988年「百憂解」出現,精神疾病治療再次大大地往前跨了一步。
不過,人們在精神方面的問題並未就此解決。
從1987到2007年,二十年間美國境內精神疾病患者增加了兩倍,18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罹患精神疾病的人數是之前的三十五倍!《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一版出版於1952年,至今已經到了第五版,收錄的精神疾病數量也從60種增加到近300種。我們發現了更多的精神疾病嗎?擴大診斷的結果,是否讓健康的「正常人」成了病患?
【救救正常人】
今日,有數百萬人整天擔心自己生病,也被診斷出精神疾病,還接受許多不必要的治療。我們把日常生活問題貼上精神疾病的標籤,普通人被汙名化,醫療資源也因此被大量浪費。我們忽略人類與生俱來自我療癒的能力,把這個工作交給大藥廠,讓它們賺進白花花的鈔票。
每個人有各樣的生活經驗,有各種情緒起伏:壓力、失望、傷痛、挫折。這些都是作為「人」會陷入的低潮狀態,不應被當作精神疾病。
作者法蘭西斯醫師除了是精神醫學病學家,也是《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編修工作小組的主持人。在本書中,他從語言學、哲學、統計學爬梳「正常」與「不正常」的定義與界線,帶領讀者回溯心理治療的歷史,回顧巫術、希臘時期、中世紀歐洲對精神疾病的處理方式,接著談到十八世紀歐洲精神之發展,最後帶入當代DSM之成形,論述其貢獻、影響與缺失。
【精神病大流行】
如果發明藥物是為了治癒疾病,為何精神科用藥發展的同時,卻使罹病的患者越來越多?會不會當代這種以藥物為主的醫療模式,反而引發了精神病大流行?
過去二十年來,精神醫學在一般人的觀念中有了相當大的轉變;我們不再「諱『疾』忌醫」,也開始接受藥物作為治療方式及其功效。1999年的精神醫學報告指稱,科學文獻的確證明了精神科用藥至少在「短期內」是「有效」的,有人說這些藥物就像「用來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但長期而言,這些藥物真的「治療」了患者嗎?
本書從四個案例訪談起,接著講述精神疾病治療的歷史脈絡,以及藥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第三部分則是利用案例及研究資料,逐步探討近五十年來思覺失調症、焦慮症、憂鬱症、雙相情緒障礙症以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美國境內的盛行狀況,並針對每一種疾病的治療結果研究做了基本回顧。所以,是否我們自以為建立了一場精神醫療的革命,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第四部分的三個章節就是在討論這個問題。最後一部「解決之道」試圖從目前幾種發展中的解決方案,找出精神疾病另一種思考面向,以及其他可能的解方。
作者簡介:
羅伯特‧惠特克 Robert Whitaker
羅伯特‧惠特克為醫療科學報導作家,1992年曾於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奈特科學新聞研究員」(Knight Science Journalism fellow),其針對精神病患者及製藥工業的報導獲得多項醫學科學寫作獎項,如喬治‧波克獎(George Polk Award)。惠特克為《波士頓環球報》撰寫一系列關於精神病患被濫用藥物的報導曾獲1998年普立茲獎提名。
其他著作尚有《瘋狂美國》(Mad in America)、《地圖繪製者的妻子》(The Mapmaker's Wife)、《在上帝的膝上》(On the Laps of Gods),最新作品為2015年出版、與寇斯葛洛夫合著的《被影響的精神病學》(Psychiatry Under The Influence: Institutional Corruption, Social Injury, and Prescriptions for Reform)。
艾倫‧法蘭西斯 Allen Frances
艾倫‧法蘭西斯醫師為前杜克大學精神醫學病學家,同時也是《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編修工作小組的主持人。
譯者簡介:
王湘瑋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畢業,曾任職於出版社。
廖偉翔
成功大學醫學系畢業、政治系輔系。「公醫時代」創始成員,「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成員之一。合著有《島國關賤字》(左岸)。目前為北市聯醫仁愛院區不分科住院醫師。
黃思瑜
台大外文系畢業,英國巴斯大學口筆譯研究所碩士。曾任國際非營利組織總部祕書、自由譯者,現為美商公司專職口譯。譯有《下一個100年》、《我們曾是公民:只來了一半的末日》等書。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7折 | 1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7折 | 2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