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美麗的故事,教導我們學習如何看待世界,
並對擁有的一切感到知足。那裡什麼都有!
——法國聯合電台本書以寓言體娓娓道來信奉「開發主義」的形成與後果。創作者畢洛多用簡潔的語彙,藉主角商先生之口呼籲人類在遠方綠地與生物消逝之前思索「不多也不少」的哲理。
——Thinking系列總導讀、兒童文學作家 幸佳慧
建設就代表進步?
當地球的資源有限,人們可能要學習改變!
一開始的時候,什麼都沒有,空空的。
沒錯,這裡或那裡是有幾棵樹。
但是,那算不了什麼……
直到那一天,「商先生」出現了。
商先生決定得有一條蜿蜒的路。
商先生在這裡蓋了一棟房子,在那裡蓋了兩棟房子。
商先生又增建了一小棟建築、一些商店和一座加油站。
商先生蓋了一些大樓。
他建了一座超級市場、一家銀行、一家郵局、一家有餐廳的旅館,還有一座全新的工廠。
這樣就好了嗎?
本書特色
★本書啟發讀者思考「不多也不少」的生活哲理
★幸佳慧(兒童文學作家及繪本推手)、李偉文 (親子作家) 專文導讀
作者簡介:
朱利安‧畢洛多 (julien billaudeau)
朱利安.畢洛多畢業於艾司田高等藝術暨繪圖學院,曾為南方少年兒童出版社(Actes Sud Junior)、世界之路出版社(Rue du monde)、悅讀出版社(La Joie de lire)及班哲曼傳媒(Benjamins Media)等公司繪製多本繪本。
本書是他首次身兼繪者及作者的作品,書中充滿了他豐富的情感及詩意的筆觸,畫中有話。
譯者簡介:
陳怡潔
輔大法文系畢業。在零售業及高科技業工作了十年後,終於如願回到法國當學生,並取得阿爾圖瓦大學跨文化協商碩士學位。目前隱居鄉間,以教授美語及翻譯為業。期許自己成為一個傾聽學生心聲的老師,協助孩子們發現各自的獨特性,認同並珍惜自己生長的土地。常常被孩子們的叛逆挑戰脆弱的神經,但總會被他們的微笑融化。譯作有:《頑皮小狼》、《小狼不怕》、《奶奶只是想睡覺》及《聽不見的聲音》等。
章節試閱
✽
一開始的時候,什麼都沒有。
空空的。
沒錯,這邊或那邊是有幾棵樹。
但是,有和沒有差不多。
這裡,有小鳥們在樹枝上休息,
還有一隻狐狸和幾隻兔子……
這算不了什麼。
那裡,有一座池塘、一條河,
一隻蒼鷺偶爾會來休息。
再也沒有別的了。
但對商先生來說,這樣不算多。
他覺得這裡什麼也沒有。
商先生決定得有一條蜿蜒的路才行。
他在這裡蓋了一棟房子,那裡蓋了兩棟房子。
不過,這樣還是沒什麼。
為了挪出空地,商先生砍了幾棵樹,架了一座很大的起重機 。
他蓋了一座水塔,引進電力、設了路燈,甚至還裝了一個信箱。
這一次,真的有些什麼了!
商先生又增建了一小棟建築、一些商店和一座加油站。
這下得砍掉其他的樹,抽乾池塘的水,還得把河流轉個彎。
這下,蒼鷺搬家了。
但是,事情還沒完!
商先生蓋了一些大樓。
他建了一座超級市場、一家銀行、一家郵局、一家有餐廳的旅館,還有一座全新的工廠。
為了完成他的計劃,他又架起了一條高壓電線。
這樣就好了嗎?
✽
一開始的時候,什麼都沒有。
空空的。
沒錯,這邊或那邊是有幾棵樹。
但是,有和沒有差不多。
這裡,有小鳥們在樹枝上休息,
還有一隻狐狸和幾隻兔子……
這算不了什麼。
那裡,有一座池塘、一條河,
一隻蒼鷺偶爾會來休息。
再也沒有別的了。
但對商先生來說,這樣不算多。
他覺得這裡什麼也沒有。
商先生決定得有一條蜿蜒的路才行。
他在這裡蓋了一棟房子,那裡蓋了兩棟房子。
不過,這樣還是沒什麼。
為了挪出空地,商先生砍了幾棵樹,架了一座很大的起重機 。
他蓋了一座水塔,引進電力、設了路燈,甚至還裝了一個...
推薦序
少與多,簡單與豐富
作家 李偉文
哲學家尼采曾寫過一段話:「快樂,只需要一點點就可以滿足!最細微的東西、最溫柔的事物、最輕盈的玩意、一隻蜥蜴發出的沙沙聲、一次呼吸、一個眨眼、眼波流轉……這些微不足道的東西,創造了難以比擬的快樂。」
的確,我們住的房子究竟要多大?我們需要多少的東西才足夠?日本都市空間跟臺灣一樣擁擠,但是他們住家再狹窄,也會留出一方小小的庭園,一個與自然生命接觸的場域,而臺灣人卻往往把陽臺推出去,成為室內空間,甚至想辦法不斷往外加蓋。
詩人布雷克曾提醒我們:「還要更多!還要更多!這是受苦靈魂的呼喊!」是啊!所謂窮人不是那些擁有很少的人,而是那些欲望很多的人。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創造了許多東西,而且人類的力量也無遠弗屆,地球上任何可以開發利用的物質都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一環。所以我們正活在一個物質太過豐盛的時代裡,甚至為了擔心經濟蕭條,各國政府無不以鼓勵消費來確保經濟發展。
當每一個人都陷入了拚命工作,拚命消費的循環時,其實也逐漸喪失了對生活的感受能力,形成了物質愈豐盛,但是精神和心靈卻愈空虛的現象。換句話說,我們愈富足卻愈不滿足。
我總是覺得,當一個人不斷購物、不斷想擁有更多時,用掉的其實並不是金錢,而是時間,然而時間就是生命,我們用生命換來的那些物品,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嗎?
這些年隨著節能減碳的風潮,簡單生活也似乎形成另一種時尚,因此「少就是多」、「簡單就是豐富」也出現在許多人的口中。「少」與「多」是相反的意義,「簡單」與「豐富」也是相反的概念,為什麼會「等於」呢?
這是因為人的時間是有限的,人的精神注意力是有限的,當一個人的心裡充塞太多東西的時候,其實什麼也就感受不到了,反而是在簡單的狀態,我們的心才能活在一個更大的空間中。就像吃得很飽的人,對食物不會有一點興趣一樣,一個沒有感受力的心靈,是無法擁有真實的快樂的。
當我們擁有的東西少,就會好好去使用它,注視它,跟它產生感情;在感受上,少反而多,這是「少就是多」的道理吧!
因此,簡單的生活反而是充滿感受的生活,心靈反而會更覺得豐富,這也是「簡單就是豐富」的真諦。
聖嚴法師說:「我們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卻太多了!」
泰戈爾說:「一個人擁有什麼,他的限制也在那裡。當我們追求並擁有許多想要的東西時,或許我們是富裕的;但若能夠不需要它們,那就是力量。」
總會想起小時候,那個物資很少、人情卻很多的時代,當時的生活雖然清苦,然而快樂、滿足總是比憂慮、煩惱多,而且大家都過得很安心。
是否能夠偶爾熄掉燈光、關掉聲音,停掉機器、推掉邀宴?「少」,有的時候是「更多」。根據研究與統計,人們滿意度最高的活動,往往是去除聲色刺激、花費最少的活動,好比看夕陽、散步、沉思、與好友盡興聊天、溯溪,或是在公園裡做運動。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其實都是免費的。
只有從聲色徵逐中慢下來,我們才能再看到天空、雲朵、花樹、蝴蝶和路人,再看到真正的生活。
讓我們在生活中開始有意識的過簡單的生活吧,因為少就是多,簡單就是豐富。
思思想想才有活水良田
兒童文學作家、繪本推手 幸佳慧
種子落地會長出一片綠,那麼拿字播種究竟要耕出一畝什麼田來?
當我讀Thinking系列這四書時,我不禁喜出望外,回首忖度我們臺灣童書出版一路走來從保守到開放,在不斷洗鍊下,讀者接觸童書,已不再只是被取悅或傳輸的被動姿態,當前的出版社已能大方打出「讀繪本也要思考」的招牌了。
這代表市場準備好引進更多元議題與觀點的作品進來,這件事的成熟表示具有一定支持的讀者群存在。靠著這份支持,我們固著的迴圈才能打破開散,當社會用具份量的作品與能思辨的態度對待閱讀時,我們才能預見開闊的本土創作者與閱讀文化。
用字耕田,用意當不在飽腹,而重在思辨――人類獨有的智性能力――依此跨出小我思維,人與人的情感、社群與社群的相處、人類與土地的關聯、世代與世代的連續才能同時獲得充實。這系列正是打開如此視角,帶我們思索生命的包容與期許、思索生命的放手與再連結,也思索生命在萬物自然與群體裡的角色定位。
美國的《我盼望……》是以大人口吻獻給孩子的祝福小語集錦,看似香甜不需費神,但每頁的詩性小語,配上和文字語意若即若離的圖畫,便成為大小讀者延伸對話的豐饒情境。像是「我盼望你是『我們』比『我』還多」配上一幅四人拔河的圖,當讀者思索文圖關聯時,才會體悟大人期望孩子能多融入群體、把他人考量在內,而非當個凡事只以我出發、只在乎自己的人。
又如「我盼望你的意志比陡坡還多」,搭了小男孩費力拉著一棵樹苗往小山上爬的圖畫,讀者因此有機會思考小男孩為何要戰勝陡坡?那個意志的目的為何?是否值得他使用這麼多意志?
大人對孩子的呵護有百百種,因為我了解你看到雪花的驚喜興奮,所以「我希望能給你比舌頭嚐到的還多的雪花」,這是象徵式的愛;因為我知道你愛泡泡,所以洗澡時我愛你被泡泡淹沒,這是給得起的愛;我知道水深會讓人害怕,但我還是希望你不要一下就放棄,有時也許踮個腳尖就能克服恐懼,還能享受自己的努力並展顏分享別人,這是一起承擔而不溺寵的愛。這本書勾勒出大人對孩子的生命期許,不只可品味,更需一起討論思索。
荷蘭的《愛,無所不在》談的則是生命路程的失措與再出發。每個生命無所避免都會遇到這樣的課題:「當生活的太陽隕落時,我們能否留住生命的明亮?」許多人認為「死亡」對兒童來說是禁忌,是無法言說的主題。這或許是出於成人捨不得孩子接受事實的善意,但呵護的同時恐怕也逃避,並矮化了兒童認知與心智的能力。
兒童在年幼時就已學習處理與家人短暫分離的焦慮,他們學著把線性時空被其他人事物切開,學著認清生命各有路徑,無法全都聚合在他們身上,也無法全數服從他的意念。因此,孩子對於「暫離」或「永別」這些抽象的感知能力是可以提升、思索的。只要經過適當引導,受創心靈不但可逐漸填補實體告別的抽空,也能放大既有情感的能量。
故事裡的小蘭在探索過程中,逐漸將實體佔有的愛轉化為抽象情感的共享,明白過去那份愛並沒有消逝,而留在每個逝者曾走過的足跡裡,也在小蘭如何詮釋母親的定義裡。插畫家布魯茵隨著故事節奏在最後幾頁解放了原本晦暗糾結的色塊與筆觸,讓畫面輕盈明亮起來。文圖相輔,不但細微的擴充「擁有」的定義,也療癒了願意思索「沉重」的人。
法國的 《什麼都有,什麼都沒有》以寓言體娓娓道來信奉「開發主義」的形成與後果。人類,身為高度使用跟製造工具的高智商物種,沒有在保障弱勢與均衡資源上扮演能者多勞的角色,反而將眼前的資源視為己有、盡情取用與建設。
大地上從本來幾棵樹,長出更多的樹後又帶來湖、河跟多元物種的生命,如此茂密的生態,在主角商先生的眼裡卻是貧脊不足的。於是商先生不斷添加,就像建蓋樂高積木一樣,沒多久繁榮勝景就取代一切,但這座看似雄偉的都市卻有它脆弱的缺口,一個瞬間化為廢墟。創作者畢洛多用簡潔的語彙,藉商先生之口,呼籲人類在遠方綠地與生物消逝之前,能思索「不多也不少」的哲理。
葡萄牙的《誰都不准越界》兩位創作者用幽默的隱喻――一位握有大權的將軍決定讓自己獨占書頁,因而限制其他人參與故事的自由――詮釋了集權形成與解構的過程,趣味橫生又寓意深遠。
故事一開始,服從命令的衛兵因為防守邊界,引來人民對他的質疑,這些對話反映了人類社會在建構規則時會發生的拉扯。將軍口中那些「好幼稚」的人其實各有自己的名字與生命軌跡,他們的發聲:「為什麼不能越線?會有天大危險、有人入侵、有人示威遊行嗎?」「那樣太瘋狂了!」「為什麼要遵守?」「立刻逮捕他!」「想都別想!」「這不是你一個人的故事!」事實上展現了公民思辨與行動的力量。
以至於,最後防守的衛兵逐漸鬆解讓步,與人民站同一邊,退卻了恣意擴權的將軍,並保住大眾該享有的自由。這個令人發笑的劇情,談自由的限縮與爭取,也申論了人權概念:即使是小動物、工商士農、尚未出生的小孩,甚至挖洞越獄的牢犯,都應有基本人權的保障。而要防止集權的滋生與擴張,每個力量都算數,都很重要。
讀完這些書,回頭再想「拿字播種究竟要耕出一畝什麼田景來?」
我想,這時答案已蕩漾於心了:有思辨的閱讀,推窗是得以遠望的,就像一塊旱地有了活水,才有永續的良田一樣。
少與多,簡單與豐富
作家 李偉文
哲學家尼采曾寫過一段話:「快樂,只需要一點點就可以滿足!最細微的東西、最溫柔的事物、最輕盈的玩意、一隻蜥蜴發出的沙沙聲、一次呼吸、一個眨眼、眼波流轉……這些微不足道的東西,創造了難以比擬的快樂。」
的確,我們住的房子究竟要多大?我們需要多少的東西才足夠?日本都市空間跟臺灣一樣擁擠,但是他們住家再狹窄,也會留出一方小小的庭園,一個與自然生命接觸的場域,而臺灣人卻往往把陽臺推出去,成為室內空間,甚至想辦法不斷往外加蓋。
詩人布雷克曾提醒我們:「還要更多!還要更多!這是...
商品資料
出版社:字畝文化出版日期:2016-11-03ISBN/ISSN:978986936932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精裝頁數:40頁開數:18.5*25公分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