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把心理醫師當成幸福專家
但是他們是否真的比我們更幸福呢?
克里斯多夫・安德烈 ── 享譽世界的法國精神科醫師與心理治療師
邀請20多位心理治療領域的優秀專家共同講述他們的職業和人生故事
真誠、感性、幽默,風格多樣的敘述
啟發讀者找到自己的內心和諧之路
在《我的人生在哪裡?:和22位法國心理醫師談心》這本書裡,心理醫師第一次娓娓道出自己的經歷與內心世界。他們真實的故事、遭遇的煩惱、心中的疑問與付出的努力,發人深省、也令人深受感動。他們透過自己的人生境遇,卻訴說著你我的故事。
他們回顧往昔,思索自己的價值觀與動機;他們的工作能夠窺探人類起心動念的奧秘,所以他們的故事能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幫助我們勇於改變、快樂生活。
他們透過分享與自我達到至深合一的方式來激勵我們,讓每位讀者也能找到自己內在的和諧。
編者克里斯多夫‧安德烈是心理醫師與心理治療師,著作中以《記得要快樂》(d'Et n'oublie pas dêtre heureux)最為人所熟知。這一次,他邀請二十多位醫師、心理醫師及心理師現身說法,而且每一位都是各自領域中最出色的專業人士。
延伸閱讀:
胡展誥,《遇見,生命最真實的力量》
彭明輝,《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史丹利‧布拉克,《進入你的感官世界》
作者簡介:
克里斯多夫・安德烈(Christophe André)
享譽世界的精神病醫師與心理治療師,同時也是法國著名心理健康類暢銷書的作者。著作已經翻譯成20多種語言,其中以《記得要快樂》(d'Et n'oublie pas dêtre heureux)最為人所熟知。簡體版有《冥想》、《我與生俱來的七情》、《自尊的力量》等。
譯者簡介:
范兆延
巴黎第三大學高等翻譯學院碩士,現居台北,為兼職譯者,譯有《精巧細緻》、《一個人的不朽遠行:聖雅各朝聖之路》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精神科醫師 王浩威
很多人往往覺得心理醫師特別有人生智慧,其實是有個小秘密。心理醫師有一個特殊的權利,就是可以光明正大地從來訪者身上『偷』他們的人生,然後應用在自己身上。在這本書𥚃,讀者看到的不只是22個智慧,而是數千或上萬人的人生經驗。
媒體推薦:
越來越多的心理醫師談論起個人生活以及他們的病人,由克里斯多夫・安德烈編著的《我的人生在哪裡?:和22位法國心理醫師談心》印證了這個趨勢,在這本書裡,20多位心理醫師暢談他們的職業,他們的疑問,他們的困難……我們經常把心理醫師當成幸福專家,但是他們是否真的比我們更幸福呢?
──法國《心理月刊》雜誌長篇書評導讀語
名人推薦:精神科醫師 王浩威
很多人往往覺得心理醫師特別有人生智慧,其實是有個小秘密。心理醫師有一個特殊的權利,就是可以光明正大地從來訪者身上『偷』他們的人生,然後應用在自己身上。在這本書𥚃,讀者看到的不只是22個智慧,而是數千或上萬人的人生經驗。媒體推薦:越來越多的心理醫師談論起個人生活以及他們的病人,由克里斯多夫・安德烈編著的《我的人生在哪裡?:和22位法國心理醫師談心》印證了這個趨勢,在這本書裡,20多位心理醫師暢談他們的職業,他們的疑問,他們的困難……我們經常把心理醫師當成幸福專家,但是他們是否...
章節試閱
1. 克里斯多夫‧安德烈(Christophe André)
「我生來就遺傳了焦慮與憂鬱的強勢基因,但卻始終找不到抑制它們的使用說明。父母與親友處理各自生活的問題及煩惱就已經焦頭爛額,自然也無暇費心扮演幸福與健全的典範,再說這也從來不是他們關心的事情,而且也超出他們的能力範圍。」
一列叫做「人生」的街車
坦白說,我覺得自己當個園丁、小學老師、僧侶或水手,可能會比較幸福,但我卻成了心理醫師。今天,對我和身邊的人來說,這似乎是很順理成章的一件事,就像是命中註定一樣。不過,就算從不後悔,甚至還因此覺得很開心,我有時仍會對自己走到今天這一步感到困惑。
職業就像是我們的名字,年深日久被叫習慣之後,我們似乎就無法擁有其他的名字。但事實上,人大可以擁有許許多多不同的名字、從事各式各樣的職業、生在其他的家庭並經歷不同的命運。
因此,反思自己為何與如何成為今天的模樣,可以說是令人焦慮、不安的嘗試,但也可以因為每天心境的不同,而成為一件有趣的事。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人生歷程中曾選擇或經歷的事件軌跡,引領我們在其中找到一條有跡可循的脈絡,無論對錯……。
偶然與必然
第一個問題是:心理醫師這份工作究竟哪裡吸引了我?
我的家族裡沒有人是醫師,更不用說是心理師或心理醫師。我們屬於醫療服務消費者的一群,好比說我的曾祖父,他就是在精神病院度過餘生,不過我們絕口不提這件往事,尤其是在孩子面前。
因此,我今天之所以從事這一行,多少有些出於偶然。一直要等到高中三年級,我才首次接觸到心理學著作,當時是在哲學課堂上,老師根據課綱要求,要大家去研究心理分析。那真是莫大的啟發!我讀遍所有可以取得的佛洛伊德著作,並對他的理論很感興趣。當時我認為這就是我的方向,這就是我想從事的職業;這種靈魂考古學令我深深著迷。於是我決定追隨佛洛伊德的腳步,成為心理醫師,並為此進入醫學院就讀。當時身邊的親友多少有些不解,因為我是個理組的好學生,過去的夢想就和同時代的男生一樣,成為一位工程師,建造火箭、火車,從事核能或電機的研究。但是醫師這一行令父母放心,他們也就不再過問,只是對精神科有些困惑(他們應該以為我不是認真的)。我們這一行經常流傳一句話:「我讀醫學院是因為要讓父母開心;我選擇精神科是因為我們無法總是讓父母感到開心……」。
所以一切都是出於偶然,但也是出於某種必然。我生長的家庭經歷過許多傷痛,它們發生在我周遭,我自然無法置身事外。我生來就遺傳了焦慮與憂鬱的強勢基因,但卻始終找不到抑制它們的使用說明。父母與親友處理各自生活的問題及煩惱就已經焦頭爛額,自然也無暇費心扮演幸福與健全的典範,再說這也從來不是他們關心的事情,而且也超出他們的能力範圍。不過,對於自己擅長的事物,他們倒是教了我許多:熱衷工作與責任感,尊重別人與重視承諾,熱愛閱讀與求知。我很感激他們,因為沒有這些教養的支持,我絕對無法順利完成學業並從事後來的醫師工作。
一般人總會刻板地認為心理醫師跟自己的病人一樣心理有問題,所以我是為了自我療癒才成為心理醫師。我對這些陳腔濫調並不在意,我很清楚自己的病人不是瘋子,我治療的也從來不是瘋子,而只是一群迷失在傷痛中的普通人。我和自己的病人一樣也有心理的煩惱,或是有過類似的經歷,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既然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裡、有時甚至是終其一生,幾乎每個人都是病人、都是有傷痛的普通人,那這又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呢?
這裡必須說明,我是在長大並成為心理醫師之後,才清楚知道存在於家族中的精神問題(焦慮、憂鬱、酗酒及其他毛病)。不過,儘管小時候我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但肯定已經對它們有所領會。或許在無意之間,我曾試圖讓自己有能力去安慰、療癒這些煎熬的大人們,同時保護自己不要陷入他們的苦惱之中,畢竟我從前也是個不安、憂鬱的男孩,很早就經歷焦慮危機並質疑自己的存在。從前,我總喜歡有分寸地讓自己沉浸在些狀態裡,雖然當時我並不曉得如何去言明、去宣洩這些情緒。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心理醫師這份工作會吸引我。
天賦與弱點
接下來要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我始終堅持走在這條道路上?
我很有可能搞錯了志向,畢竟有時我們會被某個行業吸引,但卻因為日常現實的一面而感到失望,後來才體認到自己並不適合這一行。儘管我也有過相同的情況(我對心理分析感到失望,並在工作中遭遇困難),但最終我還是堅持下去。或許是因為我對這方面還算有些天分,而且自己也有些脆弱的地方需要呵護……。
提到天賦,從前我是個內向、孤僻的小男孩,總是喜歡保持沉默,靜靜觀察其他人。這已經說明我並不適合成為業務或是從政,需要傾聽的職業更適合我,而且我也是富有同理心的善感之人,很適合從事與醫療相關的工作。我覺得自己生來就是如此,先天就已經安排妥當,無需費心努力,自然也不必特別對此褒獎。
至於弱點,它們始終與我形影不離,但我終於懂得理解它們,弄清楚它們運作的機制。在治療病人的同時,我也學會治療自己的弱點。當然,當初我很快就決定專攻情緒障礙(焦慮與憂鬱),也是因為這就是我自己的問題。因此,成為心理醫師不僅讓我獲得幫助,甚至可能因此拯救了我。
謝天謝地,我並沒有成為工程師!今天,我終於了解作為一位心理治療師,對我(及親友)而言是多麼大的福氣,因為我隨時隨地都可以治療自己!或許我也可能成為一位優異的工程師,但是卻無法克服心靈的荒蕪,那可是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戰勝羞怯、克服消極的念頭與悲觀的天性、安撫自身的情緒、學習拒絕他人並保護自己,同時學習付出更多、做一個慷慨的人。我的內向並沒有讓我變得自私,而是變得拘謹;我只有在別人開口要求的時候才會付出,分享我的看法、伸出我的援手……。
因此,治療病人也有助於治療我自己,他們的錯誤與彷徨讓我看清自己相同的毛病,他們的努力也激勵我力求長進。今天,我非常感激自己的病人,因為我們一起進行的治療讓我獲益匪淺。感謝他們,我才能克服自己的壓抑(比方說和他們並肩在地鐵裡歌唱)及優柔寡斷的毛病,在人生的各方面都取得了進步。傾聽他們,就等於是傾聽自我;勉勵他們努力,就等於是勉勵自己去努力。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在這條道路上堅持下去。
對的人
接下來,還有另一個問題:為什麼我會成為現在這位心理醫師?
為什麼我沒有成為精神分析師?畢竟跟我同世代的心理醫師幾乎都是往這個方向發展。
首先,因為我完全做不到!我自己也曾多次嘗試躺在沙發上,但感受到的卻是無聊至極,整個人只能翻來覆去。再者,我在醫院看到的精神分析師似乎都過度沉默,對病人的態度冷淡,而造成許多病人的困擾。我很清楚如果走上這條路,自己將永遠無法成為一位樂業的心理醫師。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我總在對的時刻遇見對的人。在心理醫師的生涯中,我也有過彷徨迷失的時候,覺得自己始終不得要領。由於覺得自己不適合精神分析,於是我轉而投入催眠、家庭療法、生物精神醫學及化學醫學(chimiatrie)等領域。這些都是正規的研究方向,但身在其中,我卻覺得自己並不快樂、毫無收穫。我原地踏步、躊躇不前,期待並找尋著業界中的醫師典範。而我總算等到一群對的人,並受到他們的啟發。這一路上我認識了許多人,但在本書中我只提到其中最重要的八個人。
首先,是我已故的人道精神醫學老師路西安‧米耶(Lucien Millet)。他是我心中第一位仁醫的典範,第一位教導我可以直呼病人名字、同時保持適當距離的老師。他還告訴我如何在病症的範疇外,對病人表示關心,並在給予他們建議與說明、慈愛與溫暖的同時,達到治療的目的。這一切毫無違背之處,而且剛好相反,因為當病人覺得獲得尊重與關愛的時候,他們也更願意把醫師的話聽進去。這個原則不止適用於醫療領域,在所有的人類活動上也同樣適用。
接著,是我的兩位心理醫師同事,帕特里克‧雷傑宏(Patrick Légeron)與弗朗索瓦‧勒洛爾(François Lelord)。他們兩位比我資深一點,在我剛離開土魯斯抵達巴黎的時候負責照顧我,並憑藉他們長處(特別是教學經驗及幽默感)啟發了我。他們對我很信任,邀我參與他們的研究,同時鼓勵我出版著作。當時我會將症狀的發作機制、一些練習的建議等,寫成短文交給病人,是他們兩位鼓勵我更進一步,邀請我加入他們出版書籍的行列。我們是一群幸運的作者,作品立刻就得到許多讀者的歡迎,後來也才有持續出版的機會。我們先是一起合著,後來才各自出書(因為每個人的專業方向並不相同)。我還在寫書的過程中,重拾了從前的文學志向。其實,我當初因為在校成績優異,所以被安排到理組學習,因為無論過去或現在,成績優異的學生似乎總要往數理靠攏,這是毫無道理的陋習但卻難以改變。但在文組科目的表現上,如哲學、法語、拉丁語及希臘語,我的成績其實更出色,而且我也頗能樂在其中,同時我也非常喜歡閱讀。因此,能在多年後嘗試寫書,我立刻就有種如魚得水的喜悅,彷彿多年後終於找到人生方向。到頭來,我原來是個「被埋沒的文學咖」,直到年近四十出版第一本著作,我才明白這一點。為文的喜悅在定期回覆讀者謝函的過程中更加強烈;協助讀者帶給我的快樂,就如同協助一位病人。我並沒有因此而驕傲,只是如同一位盡責的匠人,將自己的專業貢獻給大家。我也沒有感到自負,而是帶著回饋社會的滿足感;當初國家願意給一位家境清寒的高中生機會,我才能幾乎免學費地完成醫學院的學業。這也是為什麼我選擇在公立醫院執業,為什麼我的著作在發行口袋書版本時,訂價只有一個三明治的價格。
之後,我結識了兩位哲學圈的朋友:安德烈‧孔特-斯龐維爾(André Comte-Sponville)與亞歷山大‧裘里安(Alexandre Jollien)。兩個人在不知情、也非刻意的情況下,協助我成為今天的心理醫師。他們引領我認識不同於概念建立的另一種哲學,著重反思,並為協助人類過更好的人生付出努力。他們透過各自的方式,教導我去擁護價值,在面對現成的思想時,保持謙虛、懷疑並提出質疑,同時專注釐清思想中的模糊之處。一開始我是在書本中知道他們兩位,後來才認識他們,親眼看見他們如何生活、思索及努力,後來我們成為朋友。他們是追尋真實、中道與言行一致的人類模範。
另外一個可貴的緣分,是認識一位佛教僧侶馬提厄‧席卡(Matthieu Ricard)。他鼓勵我嘗試靜坐,教導我無私奉獻的偉大理念。我喜歡觀察他,而他也透過自己生活的方式,教導我留心日常的所有細節。馬提厄是我認識的人當中,最不執著於自我的人物,他真正擺脫了必須取悅他人或獲得看重的執著,這些他絲毫不感興趣。但他從不對人冷漠,他所追求的是恰到好處、熱絡與彼此尊重的關係。我也從來沒遇過像他這麼有原則的人。無論是私底下或是他過生活的方式,馬提厄總能恰如其分地落實自己在書中、在演講中所倡導的理念,這令人感到佩服與鼓舞,但也多少讓人感到敬畏。在我眼中,他像是個才華洋溢的兄長,是我想要進一步追隨的榜樣。
1. 克里斯多夫‧安德烈(Christophe André)
「我生來就遺傳了焦慮與憂鬱的強勢基因,但卻始終找不到抑制它們的使用說明。父母與親友處理各自生活的問題及煩惱就已經焦頭爛額,自然也無暇費心扮演幸福與健全的典範,再說這也從來不是他們關心的事情,而且也超出他們的能力範圍。」
一列叫做「人生」的街車
坦白說,我覺得自己當個園丁、小學老師、僧侶或水手,可能會比較幸福,但我卻成了心理醫師。今天,對我和身邊的人來說,這似乎是很順理成章的一件事,就像是命中註定一樣。不過,就算從不後悔,甚至還因此覺得很開心,我有時仍會對...
作者序
成為心理醫師很少是出於偶然的選擇,這代表了決定背後往往有一些特殊的動機,原因通常很內心、很私人,也因此值得令人玩味。但這更代表了必須付出持續不懈的努力,才能夠符合這門動人行業的高標準。人們向我們傾訴內心的痛苦,期待獲得我們的理解、協助、寬慰,有時甚至是治療,我們有責任不辜負、不背棄他們。
這些維持專業表現所付出的努力,勢必會改變我們的性格,而且經常造成深遠的影響。
在努力成為一位優秀心理醫師的過程中,我們也在努力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更穩重、更睿智、更善於傾聽、更寬宏大量,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已經達到這些境界!而是希望盡力達到這樣的境界。
這種自我建構、力求進步的努力,我們認為也是所有人到頭來都必須在人生中落實的目標。
因此,我們決定透過這本書,回溯各自入行的歷程,說明自己的動機及付出的努力。我們會滔滔不絕地描述自己,但是其中沒有任何自戀或自我感覺良好的成分,各位也會在字裡行間發現這些自我剖析的內容並非總是正面的描述,而且這樣的練習對我們多數人而言,是少有的、棘手的,甚至是困難的嘗試。
但是,我們還是願意去嘗試,因為大家都相信這對讀者們有幫助,能夠協助他們找到努力的方向,或是避免犯下相同的錯誤!
那麼現在就由各位自行評斷吧……。
成為心理醫師很少是出於偶然的選擇,這代表了決定背後往往有一些特殊的動機,原因通常很內心、很私人,也因此值得令人玩味。但這更代表了必須付出持續不懈的努力,才能夠符合這門動人行業的高標準。人們向我們傾訴內心的痛苦,期待獲得我們的理解、協助、寬慰,有時甚至是治療,我們有責任不辜負、不背棄他們。
這些維持專業表現所付出的努力,勢必會改變我們的性格,而且經常造成深遠的影響。
在努力成為一位優秀心理醫師的過程中,我們也在努力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更穩重、更睿智、更善於傾聽、更寬宏大量,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已經達到這...
目錄
前言/克里斯多夫‧安德烈
1. 一列叫做「人生」的街車/克里斯多夫‧安德烈
2. 共享回憶的花束/尼可拉‧杜榭拿
3. 關係的成癮者/貝納‧傑貝維茲
4. 我當了兩次心理醫師/法特瑪‧布維德拉梅桑納夫
5. 蘇菲的抉擇/蘇菲‧薛瓦爾
6. 想像一位快樂的薛西弗斯/克勞德‧裴涅
7. 「長大後,我要當心理醫師!」/卡洛琳‧杜黑
8. Yes we can!但並非樣樣都行/史蒂芬妮‧哈于梭
9. 「可是你天生就是心理醫師的料啊!」(Born to be psy)/克里斯提昂‧蓋
10. 人會成為心理醫師絕非偶然!/布魯諾‧科艾茲
11. 拾綴散亂的碎片/雅思敏‧里耶納
12瘋子、亡童與童話故事/安娜‧羅涵
13. 聖母與牧羊人/喬艾爾‧彭
14. 與自己、他人及世界和諧共處/克萊兒‧米濟
15. 探索並熱愛世界/尚路易‧蒙內斯泰斯
16. 一位「圈內反抗者」的故事/迪迪耶‧普勒
17. 我行動,故我在……/史蒂芬‧胡瓦
18. 精神醫學:一個說不完的故事/阿蘭‧索特侯
19. 在生活中找尋意義/瑪麗克莉絲汀‧西蒙
20. 挑戰困難、勇於改變/奧利維‧史賓勒
21. 應對人生中的突發狀況/賈克‧馮希萊
22. 心理醫師的腦袋在想什麼?/費德里克‧方杰
作者群
註釋
前言/克里斯多夫‧安德烈
1. 一列叫做「人生」的街車/克里斯多夫‧安德烈
2. 共享回憶的花束/尼可拉‧杜榭拿
3. 關係的成癮者/貝納‧傑貝維茲
4. 我當了兩次心理醫師/法特瑪‧布維德拉梅桑納夫
5. 蘇菲的抉擇/蘇菲‧薛瓦爾
6. 想像一位快樂的薛西弗斯/克勞德‧裴涅
7. 「長大後,我要當心理醫師!」/卡洛琳‧杜黑
8. Yes we can!但並非樣樣都行/史蒂芬妮‧哈于梭
9. 「可是你天生就是心理醫師的料啊!」(Born to be psy)/克里斯提昂‧蓋
10. 人會成為心理醫師絕非偶然!/布魯諾‧科艾茲
11. 拾綴散亂的碎片/雅思敏‧里耶納
...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68頁開數:18 開,寬 15.5 × 高 22 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