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懂政治?
因為如果大家都不參與政治,政治就會癱瘓!
可以只要民主,不要政治嗎?
所謂的政治,是集體決策的機制,所有受決策影響的人都有權參與集體決策過程,才能稱為民主。
人民只是政治的業餘人士,完全的政治門外漢會對政治造成很大的威脅。
因此,只要你有投票權,你就不能不懂政治!
只有政治運作正常,民主政治才能永續發展!
本書特色
政治讓我很失望——疏離政治就會變得有希望嗎?
為什麼民意代表總是那麼爛——因為你從未認真面對政治!
媒體老是唱衰政治人物——他們如果好好做,怎麼會被唱衰?
政治人物總是在說謊——當你對政治更了解,他們就不敢再說謊了!
作者簡介:
傑瑞.史東克(Gerry Stoker)
現為英國南安普敦大學政治學教授,編著政治類書籍逾二十本。
本書作者點出「政治運作正常,民主政治才能永續發展」的道理,診斷政治的弊病。民主政治的問題並不在於政治人物比前輩更貪污腐敗,也不在於人民對民主政治偏見加深。社會歷經劇烈變遷,個人主義與消費主義抬頭,公共事務講究專業,重要議題日益複雜且牽動全球,人民不再尊敬政治人物,媒體掀起犬儒主義,政府治理與政治領導更加困難。作者認為人民必須認清政治不可能討好所有人,政治就像所有的中央集體決策機制一樣,必須在互相衝突的利益之間尋求妥協,過程當中難免溝通失誤,民主政治的各種亂象也就隨之而來。
譯者簡介:
●龐元媛
現職:專業譯者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班畢業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聯合筆譯專業考試及格
●李佩怡
學歷:美國亞克朗大學公共管理系碩士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榮獲英國政治研究協會2006年最佳圖書★
名人推薦: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 陳思賢教授
得獎紀錄:★榮獲英國政治研究協會2006年最佳圖書★名人推薦:台灣大學政治學系 陳思賢教授
章節試閱
第一篇 大眾民主政治:勝利與失望
第一章 民主的勝利?
「一九九七年夏季,我接受日本某大報訪問,請我說出一件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大事。這個問題可不簡單,必須仔細思考,因為過去一百年來發生不少大事…不過這個問題也難不倒我,我認為民主政治崛起是二十世紀的頭號大事,並不是說其他事情就不重要,我只是認為在遙遠的將來,大家回頭看看二十世紀,一定會認為很難不把民主政治崛起,成為全世界最成功最受歡迎的政治制度,視為是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阿馬帝亞.森(一九九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阿馬帝亞.森認為民主政治是二十世紀人類社會的最大成就,當然二十世紀值得稱頌的大事還有很多,包括世界各國經濟福利提升,以及人類的太空之旅,不過筆者認為二十世紀人類最大成就仍然是建立民主制度。二十世紀末,全球掀起民主化浪潮,如今政治活動多半出現在公民民主國家,這些國家的公民得以透過民主程序與民主機構表達意見、行使權力以及參與決策。本章介紹民主政治如何成為廣受歡迎的制度,進而影響人類社會的集體決策。另外探討民主政治的本質,筆者認為民主制度應該受到保護,並舉例說明這不僅是西方國家思想,也符合普世價值。本章接著探討民主政治普及的過程,在結尾提出多民族國家的「黑暗面」,民主政治的觀點遭到扭曲,淪為「種族淨化」的藉口。儘管如此,本章還是要總結:民主萬歲。
民主政治的本質
大眾民主政治保障所有達到法定年齡公民的投票權,是二十世紀初幾十年才出現的新治理制度,不過民主政治的概念至少在兩千多年前希臘城邦時代就已經出現,最近幾十年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治理制度。
我們把民主政治定義為符合以下三項條件的政治制度:
●普選權,亦即所有達到法定年齡的公民都有選舉權
●透過定期、自由的競爭性選舉選出的政府
●人民享有各項政治權利,如言論自由、結社自由
即使以這麼寬鬆的標準來看,一九〇〇年還是沒有一個國家有資格稱為「民主國家」,因為當時沒有一國舉辦普選。到了一九五〇年,全球三分之一左右的國家大致符合這三項條件。在二十世紀的最後二十五年,全球掀起民主化巨浪,民主國家數量增至全球三分之二左右。民主政治如今已經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治理制度,享有絕佳地位。
實行民主政治是許多領袖以及全體人民奮鬥的結果,一九九〇年代南非總統曼德拉的故事相信許多人印象深刻,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在艱困環境中為民主奮鬥的故事。一九八〇年代,波蘭以及其他東歐國家歷經長期努力,終於實現民主政治。在這之前,二十世紀初延續了上個世紀的女性投票權運動,結果芬蘭拔得頭籌,於一九〇六年首度給予女性普選權。
二十世紀最後二十五年的民主化浪潮是諸多因素作用的結果,其中最明顯的是英國、法國與其他西方強權殖民時代結束。第二個因素是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等西歐國家獨裁政權垮台。第三個因素是前蘇聯(FSU)瓦解,以及前蘇聯在中歐與東歐(CEE)的衛星國解放。第四個因素是民主政治在拉丁美洲與亞洲重新崛起。
經濟發展改變了社會階級、族群以及女性的地位,也等於改變了社會結構。經濟發展是民主化的原動力,南韓、台灣、巴西與墨西哥的經驗就是明證。在某些例子,獨裁政權拿不出經濟成績,必須承受「民主政治比較會拼經濟」的挑戰。重點在於民主轉型要能順利成功,執政菁英與新崛起的政治勢力之間必須妥協。歐洲、拉丁美洲以及非洲某些國家的經驗就是例子。
關於民主化的辯論或多或少有些改變。傳統觀點偏向討論國家架構與國家領導人能否提供適合民主政治發展的環境與條件,通常假設民主政治是一種獨特的治理制度,需要良性的環境才能發展成熟。近來討論的重點已經變成全球因素與國際因素。自冷戰結束以來,國際間開始倡導民主政治的大業。美國與歐盟(EU)也一致推崇民主政治是正確的道路,值得其他國家採納,雖然美國與歐盟也不是一直都提倡民主政治。最後,有國際上巨大的壓力主張人權與民主政治是基本權利,推廣民主政治已經是國際社會重量級國家明白宣示的目標。
民主政治是普世價值
究竟何謂「民主政治」?我們應該一開始就明確界定民主政治,先前提到民主政治是過濾社會決策的一套程序與機構。民主政治是一套治理制度,也就是社會進行集體決策的制度,需要自由、公正與競爭的選舉,透過普選選出政府領導人,選舉結果也應該受到全民尊重。民主政治也應尊重人民的各項自由與基本權利,要能貫徹正義,尊重法治,人民要能自由交換意見,新聞與意見的流通應該不受審查。民主政治即使要做到這些多數人眼中的基本要求,都需要整個社會付出許多。
有人認為民主政治絕不只是前面形容的一些社會決策。本書採用的民主政治觀點強烈偏向所謂的「現實主義陣營」,重點放在決策的作業制度,而非遙不可及的夢想。這個模型提倡平等主義,強調人民有平等參與的機會,受到的保障也平等,而非堅稱廣義的經濟平等或社會平等才是民主政治的基礎。筆者認為民主政治最終還是需要人民深入參與,不是只有投票選出政治領導人而已,重點在於人民參與政治的能力,以及人民影響政策辯論與結果的能力。民主政治與民主治理不同,民主政治的基礎在於受決策影響的人民都有權表達意見。至於人民的權限應該有多大,以及人民對民主治理制度應該有哪些期待,都是本書一再討論的主題,在第九章會特別詳述。
目前要強調的是關於民主政治還有其他論述,其中不少比筆者更強調直接參與的重要,並且強烈主張必須先建立平等環境,民主政治才能蓬勃發展。的確,在各國民主化的進程當中,人民對於民主政治能帶來哪些好處以及民主政治的意義難免看法不一。這些不同的意見也是靈感與紛爭的來源,如果民主政治最後沒有成功,這些不同的意見就會變成失望,比方說在某些新興民主國家,民主化進程與其他變遷(如市場經濟)同時發生,像南非就是一邊進行民主化,一邊建立後種族隔離社會。如果民主政治無法支援經濟發展或更平等的社會,就會失去正當性以及人民的支持。這些議題在本書都會討論,本書稍後要討論的還包括在大多數民主國家,更多人民參與政治、重振政治的機率。
有人認為民主政治完全是西方的概念。有些西方政治人物的確宣稱民主政治是西方的產物,不過這種說法有待商榷。有些受到西方強國掌握的機構(如世界銀行)從一九八〇年代開始就大力稱讚西式民主是一種良性治理制度,不過不能因為這樣就認定民主政治只不過是西方出口貨。
民主政治應該是一種普世價值,如同諾貝爾獎得主阿馬帝亞.森所言:
「不管在哪個時代、哪個社會環境,都有一些席捲社會的思想,躍升成為普遍的規則,就好像是電腦程式的「隱含值」一樣,除非有人否定,否則大家都不會質疑。雖然並非全世界都實行民主政治,也不是全世界都接受民主政治,但全球人民普遍認為民主政治已經成為一種普世權利。」
民主政治並不是因為大家都認同才成為普世價值,的確,任何一種普遍得到認可的價值都很容易變成「媽媽經與做菜經」之類的空泛觀念,沒有人會反對。可是民主政治比媽媽經、做菜經複雜得多。民主政治是歷經千辛萬苦才得以實現,也贏得世人的尊敬。民主政治之所以成為普世價值,是因為「世界各國的人民都能體會民主政治的價值」。
不過還是有評論者主張世界上有一些地方因為文化因素或實際上根本無法實行民主政治。哈佛大學教授山繆.杭廷頓主張世界現在來到前所未有的階段,面臨文明之間的基本衝突,西方對抗其他地區。西方的勢力與優勢是對立的來源,不過根本原因還是價值衝突。諸如自由主義、民主政治、法治等「西方」價值在伊斯蘭文化、儒家文化等非西方文化很難引起共鳴。根據這位哈佛大學教授所言,現實情況就是「現代民主政府是西方的產物,會出現在非西方社會通常是西方殖民主義以及西方勢力強加於上的結果。」用沒那麼學術的口吻來說就是「阿拉伯人與非洲人就是不喜歡民主政治。」
杭廷頓認為西方運用勢力達到目的引起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憎恨,這話也許沒錯,西方過於倉促的將商業帝國主義以及政治帝國主義套用在思想與商品上,埋下對立的禍根。他認為民主政治是西方的禁臠,這點不見得對。民主政治在西方國家之外的地方之所以存在,是因為西方的殖民或干預,根本就是不了解歷史。光是印度人與南非人就可以澄清他們國家的民主政治絕對不是西方的功勞。杭汀頓在一九九三年發表文章探討文明之間的衝突,後來的情況就如同先前提到,民主政治在伊斯蘭地區、儒家地區以及非洲與拉丁美洲大為盛行,絕對不是西方才有民主政治。
筆者反對「文明之間的衝突」的理論有一個基本原因,這種想法假設不同文化或者不同文明的思想與行為都是同質。但是就像阿馬帝亞.森所言,「世界上多數文化都有多元特質」,所以主張西方思想顯示「西方一千多年來對民主政治的堅持,又以各種非西方傳統(每一種都是一個整體)對抗西方思想是大錯特錯。」伊斯蘭傳統以及其他傳統其實也允許民主政治,西方思想也不見得都認同民主政治。與民主政治分庭抗禮的獨裁主義也是西方思想的核心,也曾經在西方歷史出現。
民主政治能吸引這麼多人,主要原因有三。如同阿馬帝亞.森所言,民主政治具備內在性、功能性與建設性的特質,所以能夠吸引人。民主政治的內在價值相信願意與他人共同決策是人性的一部分,這個內在價值也得到政治哲學家大加讚揚。參與社區政治活動能讓我們的人生更為全面,也獲得表達意見的機會。
有些人會認同內在特質的理論,有些人則不認同。這種想法看待政治似乎太過浪漫,甚至有點模糊,筆者需要看到更為實際的觀點才能認同。除非能達到某些目的,否則一般人能一直支持一個程序(如民主政治)多久?要推銷民主政治,最好告訴人民「民主政治能帶給你心之所欲」。由此就能看出民主政治的功能性有多重要。不過宣傳政治的市場性要特別小心,民主政治不能保證你的生活幸福快樂,卻能降低災難降臨在你頭上的機會。一項研究顯示「民主機構與身體健康之間可能有很大的關係,民主國家的人民平均壽命也較長。阿馬帝亞.森能贏得諾貝爾獎,部分原因在於他證明了嚴重飢荒不會發生在民主國家,近來的飢荒發生在伊索比亞與索馬利亞兩個獨裁國家,另外歷史上的幾次大飢荒,如一九三〇年代蘇聯的大飢荒,以及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一年中國的大飢荒都是發生在獨裁政權。證據擺在眼前,一清二楚,阿瑪蒂亞.森的解釋也一針見血:
「如果真的有心預防飢荒,一定可以做到。民主國家的政府要面臨選舉的壓力,還要面對在野黨與獨立報紙媒體的批評,想偷懶不做也沒辦法。」
諸事順利的時候,人民可能不會想起民主政治的功能價值。一旦出了問題(早晚一定會出問題),人民就會需要民主政治,因為政府的行事決策只要有考慮人民的福祉,就能在民主政治中得到好處。民主政治也提供了一個機制,確保政府只能得到某些好處。
最後,民主政治的確能為棘手的問題與挑戰找尋出路,這就是民主政治的建設性價值。我們面臨的難題大部分能用開放對話解決,透過開放對話,人民可以分享想法、學習以及思考問題,公開討論議題能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有些審議民主學家認為政治必須完全透明,但是政治有時是透過打迷糊仗完成。政治用不同的方式解讀同一件事情,讓意見相左的人民得以攜手向前,可說是功德無量。我們不願意承認,但是民主政治必須仰賴「詭辯之詞」與檯面下交易,人民往往無法立即得到滿足,還要用一些模糊的手段讓所有方面都能宣稱自己是贏家,就算落敗也能保住尊嚴。
由此可見民主政治的確堪稱普世價值,民主政治不是西方特有的治理方式,而是全球人民最認同的決策制度。民主政治以不同的方式發揮功能,在許多混亂與妥協中達到目的。民主政治有不少侷限,發揮的作用也有限,卻是最近幾十年全球多數國家的共同選擇,下一節將詳細討論這一點。
第一篇 大眾民主政治:勝利與失望
第一章 民主的勝利?
「一九九七年夏季,我接受日本某大報訪問,請我說出一件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大事。這個問題可不簡單,必須仔細思考,因為過去一百年來發生不少大事…不過這個問題也難不倒我,我認為民主政治崛起是二十世紀的頭號大事,並不是說其他事情就不重要,我只是認為在遙遠的將來,大家回頭看看二十世紀,一定會認為很難不把民主政治崛起,成為全世界最成功最受歡迎的政治制度,視為是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阿馬帝亞.森(一九九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阿馬帝亞.森認為民主政治...
推薦序
人人無所逃於政治,人人積極護持民主
陳思賢 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人的世界有某一類事情是最為矛盾弔詭的,所謂「矛盾」、「弔詭」之意是:你早知道它非常重要,但你卻一點都不喜歡它;而你越不喜歡它、迴避它,你受的損失就更大,因而逼得你不得不再去面對接觸它。例如:維持清淡健康的飲食並保持適度運動、花些心思敦親睦鄰、提筆禮貌地回覆某些人寫來的信件,甚至是索然無味、出現些裂縫的婚姻關係等都是。以上這些例子,使你我都頭痛,有人碰到的項目多,有人少。但是,有一件事,卻幾乎是每個人都無所逃,提到它時都對它心灰意冷、搖頭嘆息,但往往又對其成敗暗地心繫之,因為深知其嚴重性及對自身的影響;這件令我們所有人心頭感覺矛盾的事就是政治,現代的民主政治。西方有一句常用諺語,最能表達此種人世間之無奈:「實在無法忍受,但卻少不了它。」(you can’t live with it, you can’t live without it.)我們因此了解,政治之於人的生活,是太「基本」(essential)了,任何事情都以此為本。
近代民主政治進入世界各國人民的生活已有數百年到數十年不等的時間,其中有多少人為此而流血犧牲,有多少悲壯歷史事件因它而起。但是,今天多數人卻都對它不滿──但是他們並非憧憬另外的一套制度,例如期待聖王又降世,而是希望它能更好。也就是說,大家普遍認同民主政治,同時卻認為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所以現在全世界人類不啻正面對一個史無前例的情況:我們的(群體)生活上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但是我們──每個國家、每個民族──嘗試了各種方法卻難以改善它。看看歷史,人類各民族很少有共同承認的價值;現在終於有了,但是卻無法使它落實,大家都在嗟嘆還差一步,迄今不管經過多少方面、多少人的努力,大家也尚都束手無策。這真是奇妙的現象!高度文明、科技發達、屢造奇蹟的人類對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基本」問題竟然無法改善。
在我看來,本書只有兩個目的,就是針對當代民主政治的普遍表現不佳這件事,一是說明何以如此,二是嘗試提出對策。何以如此?作者認為民眾普遍討厭政治人物,「調查顯示政治人物是全世界最不受信任的行業」;另一方面,有一些政治菁英或是權力掮客,把民主政治的普遍參與精神破壞無遺,讓人民愈來愈遠離決策,因而「對公民團體倒盡胃口,乾脆退出」。總而言之,這些都是人的問題,民主制度本身的價值沒有問題,但是因為在此制度中人的因素──尤其是那些穿梭在政治舞台中掌握資源與具影響力的人─未能副合制度的美意,最後造成了「人民喜歡民主政治的構想,卻不見得欣賞民主政治的實務」。歸結言之,作者羅列出民主政治未盡理想的四個原因或是病徵,它們全肇因於人的因素:公民不喜參與政治、公民團體趨於專業化讓一般人無法親近、對政治人物普遍不信任的犬儒心態,以及民主很容易就會受到民粹主義心態蔓延而變質的特質。本書極重要的貢獻,在於作者對這些主要的病徵有精彩而深入的分析,這才使得稍後他可能提出有效的解藥。
其中特別需要解釋與注意的,乃是「公民團體專業化」及「民粹主義蔓延」這兩個問題,因為「不信任政治人物」與「不喜參與政治」的含意已經很明確。作者指出,做為民主基本運作單位與政治推動力的公民團體,已經不像是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或社區街坊利益的反映,「現在的公民團體普遍缺乏積極參與的大量會員,而是由專業人士主導。全新的公民運動專家應運而生,這些人密集參與政治,代表他人發起政治運動……公民團體走偏鋒,又強調菁英領導,難怪越來越多美國人對公民團體倒胃口,乾脆退出。」這樣一來,當然大家對於各類公民團體益形疏離。此外,民粹風又是民主很容易產生的流弊。作者認為民粹主義真正的力量在於動員以前不參與政治的人開始參與政治,所以:「民粹主義是建立在『我們』對抗『他們』這種簡單邏輯的脆弱思想,因此政治立場與政治理念相當多元。只要搞清楚『我們』是誰,『他們』又是誰,就可以玩起民粹主義的遊戲……民粹主義者發現把對手打成『外人』最能號召人民支持。」這種分析相當精闢,盱衡今世各國許多政治紛爭與衝突,就肇因於「我們」與「他們」的劃分,然後挑起衝突,使得協商、溝通成為不可能,更別說團結了。作者對於民主政治「向下沈淪」的原因分析的相當好,令人讀之心有戚戚焉。
當然,挽救民主政治的「解藥」是大家必然期待於本書的。首先,作者肯定一般公民適度參與政治是有裨於民主的,他稱之為「業餘人士式的參與」。但此處,他有兩個堅持,這與他人不同,也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第一是他不贊成硬性提倡由學養未必足夠、時間未必充足的一般公民「過度」參與政治,第二是他反對一昧推廣由一般公民來行使有高度素養才能勝任的「審議式民主」;在這兩種情況中,他都認為「適當」即可,強求反而壞事!其次,他呼籲重振代議機構,拉近選民與民意代表之間的關係與提高互動頻率。關於此方面,他勇敢地提出了數點改革方案,非常實際,也很全面,值得讀者思考甚至批評對話。最後,作者要推動「新公民運動」,這可說是壓軸的方案。如前所說,民主政治中,人的因素決定成敗,而人數最多的群體不是政客,不是學者專家,而是一般公民。故一般公民的「改造」,其實是整個「民主政治表現不理想」問題的關鍵。他在本章中提出的例如共同治理、電子民主、志願活動、公民教育等都是針對當下的現代形態社會所下的「拯救民主」藥方,並不是天馬行空唱高調,也不是象牙塔之見,非常切中時弊。
民主,是我們現代人的最高價值,但也經常是最大的痛。這本書適合每一個有資格走向投票箱的人閱讀,因為在蓋下這一票的動作之外,之前與之後其實都包含很多的認知與作為,才能真正護持民主。作者一再申言:「我們需要政治才能維繫自由與福祉。民主政治是世界的主流,唯有讓民主政治發揮功用,我們才能防止更糟糕的政治制度取而代之」。民主政治曾經在二十世紀時遭到重大挫敗,那就是它的起源地歐洲出現了法西斯,而且肆行侵略想要消滅不同意它的國家。因此在二戰之後,西方國家紛紛反省民主政治的問題在哪裡,也造就了政治科學的勃興。如今已超過六十年,許多看法、解釋也已沈澱、成形,變成學者間共識。本書可看成是幾十年來這些各種檢討立場的總記錄與集大成,也可算是最新的「共識」。各界檢討民主政治的努力還會持續不斷,聲音也還會維持多元性格,但是關於現代民主弊病的「病理教科書」已經可以編寫,讓大家了解目前研究成果與主要說法。本書企圖告訴我們政治有多重要,民主有多重要,但如果竟然我們讀完還沒被說服,那麼可能不是本書寫得不夠好,而是人類民主的前景堪慮了。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一如世界各國,台灣的民主也有許多令人惋惜的「痛」。與世界先進國家相較,台灣施行民主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各種「老」、「少」民主政體會有的弊病卻不遑多讓。台灣的政治人物、權力掮客與選民三者各有其問題,而加總在一起益形惡化。如前所述,人類相處的問題很多,但是民主是大家一致公認用以解決問題的制度;台灣的問題很多,而民主法治也是迄今各方唯一的共識。所以,我們都希望台灣的民主能改善,運作地更好,這應該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因為理論上來說,就長期看,如果民主制度運行不佳,社會一直處於爭議與不信任中,是沒有人可以從中獲利的,因為個人或群體無法作規劃與預期(短期起起伏伏的政治投機與攫獲利益是例外)。因此,就護持民主與改善公民素養來看,台灣需要什麼書?就是一本告訴我們民主的問題並非是沈疴難解、令人束手無策的書。認識病痛,對症下藥,是唯一可行的補救之道。但是,知易行難也是民主不振的原因之一。看完書之後,我們就必須捲起袖子來作。「政治為何重要?」因為我們無所逃於它。
2009年春月
人人無所逃於政治,人人積極護持民主
陳思賢 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人的世界有某一類事情是最為矛盾弔詭的,所謂「矛盾」、「弔詭」之意是:你早知道它非常重要,但你卻一點都不喜歡它;而你越不喜歡它、迴避它,你受的損失就更大,因而逼得你不得不再去面對接觸它。例如:維持清淡健康的飲食並保持適度運動、花些心思敦親睦鄰、提筆禮貌地回覆某些人寫來的信件,甚至是索然無味、出現些裂縫的婚姻關係等都是。以上這些例子,使你我都頭痛,有人碰到的項目多,有人少。但是,有一件事,卻幾乎是每個人都無所逃,提到它時都對它心...
作者序
序言
之所以寫作此書,是因為我遇到太多厭惡政治的人。這些人發現我是政治學教授的時候,常常盯著我看,認為我是瘋了才會把時間浪費在政治上,不然就是告訴我政治讓他們看不慣的地方。這本書其實就是我的回答,我在書中解釋為什麼很多人那麼討厭政治,希望他們能了解其實政治沒有那麼糟糕,我們需要政治才能維繫自由與福祉。民主政治是世界的主流,唯有讓民主政治發揮功用,我們才能防止更糟糕的政治制度取而代之。我在書中的章節,特別是最後的部分,也建議一些必要的改革,並說明理由。
寫作本書最初的靈感來自凱蒂.多涅利(Katy Donnelly)與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兩位參與政治相當踴躍的人士,他們盛讚伯納.克里克(Bernard Crick)的著作《為政治辯護》(In Defence of Politics)是一本了解現代政治的指南,一本難得一見的好書─本書的寫作目的與《為政治辯護》差不多。我一直很喜歡克里克的著作,不過我是後來重讀《為政治辯護》的時候才知道為何多涅利與威廉斯會欣賞這本書。《為政治辯護》是在冷戰時期寫作,當時全世界不到三分之一的國家實施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主要反對勢力來自蘇聯與中國的獨裁主義以及各種獨裁政權(軍事或非軍事獨裁)。相較之下,民主政治在現今的世界已經成為主流政治思想,全球大約三分之二的國家都採行民主政治。儘管民主政治已經得到勝利,人民對政治的尊敬以及參與政治的意願卻有所下降,這也是一個困難。這本書就要探討問題的成因以及該如何解決。
這本書討論的範圍涵蓋世界多國,也觸及我以前沒有討論過的研究主題,難免會經常引用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我在書中把複雜的文獻資料整理成連貫的現代政治論述,許多資料難免會有所簡化甚至曲解,在此致歉。不過我認為學者應該走出自己熟悉的領域,探索陌生的領域,可以有所貢獻。我很享受寫作的過程,也希望您能享受寫作的成果。如果沒有經濟與社會研究委員會(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 ESRC)提供四年教授獎助(自二○○四年一月開始,編號:RES-051-27-0067),這本書不可能完成。在此感謝經濟與社會研究委員會的支持,給我時間與機會寫作本書。
許多學術界的同仁協助我思考並改善書中的觀點,我曾經在二○○五年六月在坎培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發表書裡面提到的一些觀點,獲益匪淺。這本書有些同仁全部看完,有些同仁看過一部分。這幾位同仁分別是維蘇達.秋垂(Vasudha Chhotray)、大衛.法洛(David Farrell)、法蘭西斯科蓋因斯(Francesca Gains)、薇薇安朗德斯(Vivien Lowndes)、彼得.約翰(Peter John)、米克.莫蘭(Mick Moran)、東尼.派恩(Tony Payne)、葛拉罕.史密斯(Graham Smith)以及大衛.威爾森(David Wilson)。另外大衛.古德哈特(David Goodhart)、艾蜜莉.羅賓森(Emily Robinson)以及米蘭妲.路易斯(Miranda Lewis)等人也提供寶貴意見。出版社指定的三位匿名審查者也提供了不少不錯的建議。我還強迫我的幾位鄰居閱讀此書,他們的姓名我最好不要透露,他們的反應還算不錯,說了些「嗯,還值得看」之類的好話,雖然我不知道他們到底看了多少,總不能逼問鄰居,是吧?
感謝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政治與經濟治理學院大力協助。感謝兩位博士班學生泰莎布納南(Tessa Brannan)以及凱薩琳.杜羅斯(Catherine Durose)幫忙整理書稿。兩位行政人員戴博拉.伍德曼(Deborah Woodman)以及安琪.路易斯(Angie Lewis)不僅協助整理書稿,也一再鼓勵我,在此一併致謝。好幾次我把書稿格式弄得亂七八糟,多虧安琪出手相救,真的很感謝她。
我的出版商史帝夫.甘迺迪(Steven Kennedy)真的很棒,帶給我各種挑戰與支援,還請我吃了兩頓美味的晚餐。他那「政治學出版巨人」的名號真的不是浪得虛名。另外還要感謝基斯.普維(Keith Povey)還有他帶領的傑出的編輯小組。
最後不能不提我的家人,通常我寫到這裡都是感謝他們忍受我寫作時的怪脾氣,不過我寫這本書的時候心情挺愉快的,因為學到不少東西很開心,所以我想他們應該不太需要忍受我的脾氣,雖然他們也許不同意。這次我的家人參與了這本書的製作過程。我的大兒子羅伯特(Robert)快要拿到政治學學位了,他對這本書提出不少意見。我的女兒貝珍妮(Bethany)是一位科學家,心疼老爸這麼辛苦,幫我做了不少初期研究,這本書第一篇的調查分析也是她的功勞。我的兒子班(Ben)與女兒黛博拉(Deborah)整天在家被我疲勞轟炸,強迫收聽這本書的內容,無處可逃。黛博拉到現在還在說這本書大概是我寫的書中唯一她看完序言還看得下去的一本。總而言之,我以摯熱的愛把這本書獻給他們。
傑瑞.史東克謹識
序言
之所以寫作此書,是因為我遇到太多厭惡政治的人。這些人發現我是政治學教授的時候,常常盯著我看,認為我是瘋了才會把時間浪費在政治上,不然就是告訴我政治讓他們看不慣的地方。這本書其實就是我的回答,我在書中解釋為什麼很多人那麼討厭政治,希望他們能了解其實政治沒有那麼糟糕,我們需要政治才能維繫自由與福祉。民主政治是世界的主流,唯有讓民主政治發揮功用,我們才能防止更糟糕的政治制度取而代之。我在書中的章節,特別是最後的部分,也建議一些必要的改革,並說明理由。
寫作本書最初的靈感來自凱蒂.多涅利(Katy ...
目錄
第一部分:大眾民主政治:勝利與失望
第一章 民主的勝利?
第二章 全球各地對政治的不滿情緒
第三章 人民對政治失望的原因
第四章 大眾民主國家的政治:注定失望?
第二部分:政治實務的病徵
第五章 公民越來越不參與政治?
第六章 公民行動專業化?
第七章 犬儒主義的危機
第八章 民粹主義的危機
第三部分:尋找答案
第九章 給業餘人士玩的政治
第十章 重振政治機構
第十一章 創造新的公民運動
第一部分:大眾民主政治:勝利與失望
第一章 民主的勝利?
第二章 全球各地對政治的不滿情緒
第三章 人民對政治失望的原因
第四章 大眾民主國家的政治:注定失望?
第二部分:政治實務的病徵
第五章 公民越來越不參與政治?
第六章 公民行動專業化?
第七章 犬儒主義的危機
第八章 民粹主義的危機
第三部分:尋找答案
第九章 給業餘人士玩的政治
第十章 重振政治機構
第十一章 創造新的公民運動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4頁開數:25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