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無定法,詩無逹詁。文章怎麼寫,思想如何表逹,沒有固定的方程式,但要寫出好文章,終究需要掌握一定的門道,練就一手好文筆。
本書旨在幫助詩文初學者增進中文表逹能力,全書共分兩大部分「中文寫作」、「名篇導讀」,通過大量經典詩文的解析及深入淺出的原理闡述,傳授煉字、煉句、煉意,精確表情達意,提高傳意效果的竅門。
「中文寫作」重點講述遣詞用字,增進文采,提升敍述、議論、描寫、抒情等表逹技巧的方法,以及立意、選材、布局的原理,幫助初學者寫出文從字順、生動流暢、情采兼具、準確傳意的文句,以及言之有物、脈絡分明、結構嚴謹的詩文。
「名篇導讀」通過細讀解析若干現代文學名篇,如胡適《我的母親》、夏丏尊《生活的藝術》、魯彥《父親的玳瑁》、豐子愷《漸》、老舍《濟南的冬天》、梁實秋《雅舍》、張秀亞《杏黃月》、余光中《沙田山居》等,幫助讀者提升鑑賞及寫作能力。另外附錄《功夫不欺人——跟老舍學寫作》,分享創作之道。
作者簡介:
蔡益懷 (筆名許南山、南山)
文學博士,作家、文學評論家,著作有︰小說集《前塵風月》、《情網》、《隨風而逝》、《裸舞》、《東行電車》,文學論文集《港人敘事》、《想像香港的方法》、《拂去心鏡的塵埃》、《本土內外》,文藝學專著《小說,開門》等。
章節試閱
我最近在教一個寫作班,看到的作文大都是一些我們平時在報章雜誌都看得到的文章,文從字順,有的文筆還挺好,但就總是讓人覺得缺少「靈魂」,是走馬觀花、千人一面的「遊記」、「流水帳」,看不到情感和理趣。我會批評這些文章的作者,指出他們只會用肉眼看世界,而不是用「心眼」審視萬物。他們的問題出在哪裏呢?一個共同點是,將文章變成了一面機械映照世界的鏡子,作者的心靈沒有參與到寫作中去,他們的「遊記」像旅遊觀光指南的資料,介紹一下自然風光,講述一兩則傳說或掌故,唯獨沒有自己的感懷。這時候,我就會告訴他們,你要描摹的對象,不是外在的那個世界,而是倒影在心靈之鏡中的那些風光,那在你的心湖裏裏隨着情感的漣漪流動的風景,才是你要描摹的對象。同學們的表情各異,悟性好的若有所思,慧根淺一點的則似懂非懂。這確實是一個不易理解的問題,但這是一個區分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許多人寫了一輩子的文章,就是因為沒有參透這層道理,始終停留在文學的門檻外。
從「心」出發,用心觀照萬物,這是中國人寫詩作文的根本之道。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寫作的心物關係和心理機制。
在很多人看來,寫作就像用一面鏡子倒影世間萬物一樣,因為我們從文學作品中看到的現實跟真實的社會人生一樣。這個說法對不對呢?對,但也不對。說對,那是因為寫作確實像在用一面鏡子倒影人世間的人事物,人們看到的文學作品都是現實的摹寫,要麼像攝影一樣忠實於現實,要麼像哈哈鏡一樣做出扭曲的反映。對於很多人來說,寫作與現實的關係就是這樣一種「反映」的關係,故此許多人以為寫作就是直接描摹外在現實。對於一般的讀者來說,看到這種「倒影」固然是對的,但對於一個藝術創作者來說,只看到這一層那就是外行了。藝術家並不是直接描繪他眼中所看到的景象與風物,而是描摹倒影在「心鏡」中的那一層倒影。這是不是有些費解,或者你還會問︰這有甚麼不同嗎?有,投影在心鏡上的物象,著上了人的精神氤氳,帶上了人的情感色彩,有了人的生命體溫和氣息,那才是藝術描摹的真正對象。藝術創作只能從「心」出發,而且只有心源才是藝術創作的真正源頭,所有有意義的文學創作都是從這個心泉裏流出來的文字之流。弄清楚了這個道理,也就明白了創作的門道。
我們衡量一首詩或一篇文章的好壞,就是看它有沒有內蘊,有沒有審美情趣,用一個大家慣用的概念,那就是意境。那麼,甚麼樣的詩文才有意境?意境又是如何形成的?
意境,說到底就是心與物、主體與客體完美結合的體現。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就是有意境的表現,心與物、主體與客觀融為一體,完美結合。花、鳥為客觀之物,是無所謂感情的,但經過詩人主觀情感的投射,變成了有情之物,感懷時勢傷離別,景語變成了情語。在中國文學史上,像這種有寄託、有意境的詩句,比比皆是,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呈現讀者眼前的是「春蠶」、「蠟炬」這些客觀事物,深蘊的是詩人忠貞不渝的愛戀之情。好的詩文就是主體之情思與客觀之物象的高度結合。
在我看來,文學創作不外乎情理、事物。所謂「情理」是指詩文的主旨、靈魂,而「事物」則是構成詩文的材料、物象。
文學創作是為了抒發情志,如古人言「詩言志、詩緣情」。我們寫詩作文只有一個根本的緣由︰發現。這個發現是甚麼呢?人生感悟、生命智慧。正是因為有所感有所思,有自己的人生發現,要與人分享,於是古往今來就有了無數美妙的詩文,所謂「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文章所表達的情志、思想,就是人們常說的主旨。寫作任何詩文都離不開立意,一則以「情」,一則以「理」。如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這首詞表達對亡妻的思念之情,聲聲淚句句血,哀婉深摯、感人肺腑。這就是「情」的表現。而有些文學作品則以「理」取勝,如蘇軾的《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這首詩和前面那首不同,表達的是一種哲理,借用琴與手指的關係,說明二物相資為用的道理。天下的文章立意,要麼表達恩愛相思之情,要麼表達生死存亡之慨;要麼寄寓悲歡離合之感,要麼表達人生浮沉之思;要麼抒發孤憤不平之結,要麼舒展雄心萬丈之志,凡此種種,大抵不離「情」與「理」兩個維度。
「情」與「理」都是屬於主觀的東西,存乎於人的心靈世界,看不見摸不着,但是經過文學作品的藝術表達,就成了讀者能夠意會、感受到的經驗。那麼,作家是如何實現這種情感與思想之傳遞的呢?無他,只能通過客觀事物,即以「事」、「物」寄託情思。
抒發感情、表現哲理,離不開「事」與「物」。大千世界、宇宙萬物,包羅萬象,事無巨細,都是寫作的題材。從人間世象來說,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戀愛婚姻、奔波勞碌、交際酬酢、工商營運、集會遊行等等,無不是「事」的範疇,從日常生活小事到國家大事,都可以入詩入文;從自然風物來說,桌椅器具、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風霜雨雪、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等,無不是「物」的世界,從日常家居用品到宇宙空間物質,都可以成為詩的意象,文章的題材。世界有多大,創作的題材就有多廣,所以,我們可以從文學作品中看到林林總總的事物,多采多姿的人生,千奇百怪的世象。生活為寫作提供了豐富的原礦,我們可以通過文字紀錄下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可以留住現實社會生活的種種記憶,可以書寫城市風貌貌的變化,也可以演說風俗掌故。寫作可以是個人生活的紀錄,也可以是自然風物的刻寫,更可以是社會歷史經驗的敘述。
寫作,是以生命影響生命的藝術。詩文的奇妙就在於化景物為情思,將看不見的思想感情化為看得見的意境,化虛為實。那麼,心與物、「情理」與「事物」是怎樣實現這種結合的呢?
這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興寄」。寫詩作文,不外比興,託物言志、寓情於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表情達達意,可以是直抒胸臆,但更多的時候卻要假助一定的事物來加以表現,如「觸物感懷」、「借物興情」、「託物寄情」等等,且看《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通過外在景物的襯托,借景言情,將戍邊戰士的家園之思表現得淋漓透徹。再如古詩「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直接表達出及時行樂的曠達思想,起筆一連數句奇思妙想,酣暢淋漓地宣洩出強烈的人生感喟,緊接着借助具體的例子和典故來說明行樂當及時的道理。再來看看亡國之君李後主的那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一江滾滾東流水來比喻愁緒滿懷,讓人看到了景也看到了情,真是「狀難寫之境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這正是營造意境的方法,大凡得道的詩文大家莫不是此中高手,古今皆然。在此,我想通過馮驥才的美文《珍珠鳥》,來說說創作的心物之道。這是一篇短而美的佳作,文中描敘了珍珠鳥的神態,以及人鳥和諧共處的情境,表現了關愛、信任與信賴的主旨。這裏,讓我們來看一段文字︰
「我不動聲色地寫,默默享受着這小傢伙親近的情意。這樣,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塗了蠟似的、角質的小紅嘴,『嗒嗒』啄着我顫動的筆尖。我用手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這樣淘氣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喚聲中,飛回籠子,扭動滾圓的身子,擠開那些綠葉鑽進去。
有一天,我伏案寫作時,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筆不覺停了,生怕驚跑它。待一會兒,扭頭看,這小傢伙竟趴在我的肩頭睡着了,銀灰色的眼瞼蓋住眸子,小紅腳剛好給胸脯上長長的絨毛蓋住。我輕輕擡一擡肩,它沒醒,睡得好熟!還呷呷嘴,難道在做夢?」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到那小鳥的可愛情態,也可看出人對鳥的關愛,以及鳥對人的信任,人鳥之間的互信正是「信賴」的最好註腳。這篇短文正是採用了借物抒情的表現手法,作者將關愛、互信的主觀情思匯入到養鳥這件小事的描敘之中,並以小見大,揚示出一個更大的主題。文章並沒有直接說教,而是透過對小鳥神態的生動描述 ,於字裏裏行間表現人鳥之間和諧相處的美妙,筆底深蘊著呵護關愛之心,「信賴」的神韻流注全篇。像這樣的文字就有了不同一般的品質。倘是等而下之的文筆,同一個題目寫出來的可能是一篇近乎科普文章的說明文,只會像寫百科術語般介紹鳥的習性、描述其狀貌貌,唯獨沒有甚麼獨特的發現。
馮驥才的《珍珠鳥》再一次證明,寫作,始終是一種胸襟的自然流露,有一等的胸襟才會有一流的文章。
概而言之,要寫出動人心弦的文字,須與自然萬物保持一種相通相映的關係,與自然對話,與蒼生對話,而最要緊的是與自己對話,叩問自己的靈魂。我們的心靈就是一部電臺,既接收外界的信息,又發放自我的聲音,而詩文就是傳播這種聲音的電波。
書寫也是一種生命的修行,只有用「心」去傾聽自然的天籟之音,傾聽生命的訴說,並將它內化為自己的心聲,才可能發射出觸動讀者心弦的聲音。
我最近在教一個寫作班,看到的作文大都是一些我們平時在報章雜誌都看得到的文章,文從字順,有的文筆還挺好,但就總是讓人覺得缺少「靈魂」,是走馬觀花、千人一面的「遊記」、「流水帳」,看不到情感和理趣。我會批評這些文章的作者,指出他們只會用肉眼看世界,而不是用「心眼」審視萬物。他們的問題出在哪裏呢?一個共同點是,將文章變成了一面機械映照世界的鏡子,作者的心靈沒有參與到寫作中去,他們的「遊記」像旅遊觀光指南的資料,介紹一下自然風光,講述一兩則傳說或掌故,唯獨沒有自己的感懷。這時候,我就會告訴他們,你要描摹的...
作者序
有心的人,有心的書
1
每年教修辭學,我都愛問學生一個問題:中文寫作與英文寫作最大的差別是甚麼?同學搜索枯腸,期望「想」出一語中的、意簡言賅的答案。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中文寫作用中文寫,英文寫作用英文寫。語言不同,用詞選句的方法也自不相同。學習寫作的人,如果根本不知道中文到底「好」在哪裏,即使經歷最深刻,感受最真摯,也根本不可能寫得出優美而動人的文章來。本書把「美妙的中文」放在首篇第一部分,接下來是修辭、表達,最後才是選材與布局謀篇,內容排序與一般教寫作的書不太一樣,相信深意匪淺。作者蔡益懷博士曾任報社編輯,編校過不少記者的文章,又寫了很多文學作品和文學評論,近作《小說‧開門》更大談寫小說的方法。蔡博士多年來流連於寫、論、改之間,縱橫於斟、酌、斷之際,這個排序,表達了寫作的基本態度,像在語重心長地勸告有志於學習寫作的人:要寫作,先打好根基,好好認識中文吧。
談寫作的書,有的寫得過於主觀,有的則是太客觀。過於主觀的書,作者只談自己的寫作經驗,從經驗指引出寫作的方法。問題是:如果缺乏如作者的豐富經歷,則其他人難以仿效。太客觀的書,把寫作看作演算公式,教人一個步驟接一個步驟完成相關寫作程序。這些書有點像公開試應試秘笈,如果學了箇中秘技,寫出來的文章肯定千篇一律。本書卻是作者多年來在寫作路上作最深切的體會,既是個人的經驗談,又運用了修辭學與寫作學的架構,有系統地分析寫作時每個環節須考慮的情況,而描述的重點不在介紹客觀的形式,也不純然是主觀的分享,而是引導讀者如何用心去體會前人的佳作。這種融和了主觀與客觀的做法,正是本書另一優點。讀畢全書,則庶幾掌握了寫作的相關觀念,至於能否寫得一手好文章,則要看每個讀者能否「學而時習之」了。
本書雖然分為「寫作篇」與「導讀篇」兩個部分,每篇之中又分為若干「章節」,但全書是有機整體,各章節之間有着作者的神思與內在的聯繫。讀者如果只單看其中一兩個主題,便會如瞎子摸象,掌握不了寫作的真諦。這種內在的神思可以從兩方面看到,第一是全書內容的排序(這在前面一段已經提及),第二則是從全書大量引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例子看出。作者分析作品的文字沒有過多的理論,往往只以三言兩語點出作品特色;透過旁徵博引,務求從多個角度讓讀者感受作品所呈現的寫作方法。本書這個特色,或許正符合宋代理學大儒朱熹「格物致知」的想法:「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免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學習寫作,何嘗不是這樣?只要多讀優美的文學作品,到能夠豁然貫通的時候,則所有作品裏裏外外的優點缺點都能夠明白,而自己的寫作修為,也會因而到達新的境界。蔡博士在書中所引用的例子,正是過去這些年來他在學習寫作的路上所讀過的作品。這些作品當日如何「培養」蔡博士這位寫作先進的心,今天也一定能夠「造就」各位讀者後學的筆。
2
我常在想,一個人,要認識另外一個人有多深,才能為對方寫序?而對方,到底要認識這個人有多深,才敢請他寫序。孟子說:「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而此刻的我則認為:「讀其書,寫其序,不深知其人可乎?」我跟蔡博士相交日子並不長,但他給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對工作有心,對人有心,而對他人生最重要的事業 寫作 最是有心。
這本書,是有心寫作的人有心寫給有心學習寫作的人看的。
邱健恩
二〇一六年八月二十二日
有心的人,有心的書
1
每年教修辭學,我都愛問學生一個問題:中文寫作與英文寫作最大的差別是甚麼?同學搜索枯腸,期望「想」出一語中的、意簡言賅的答案。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中文寫作用中文寫,英文寫作用英文寫。語言不同,用詞選句的方法也自不相同。學習寫作的人,如果根本不知道中文到底「好」在哪裏,即使經歷最深刻,感受最真摯,也根本不可能寫得出優美而動人的文章來。本書把「美妙的中文」放在首篇第一部分,接下來是修辭、表達,最後才是選材與布局謀篇,內容排序與一般教寫作的書不太一樣,相信深意匪淺。作者蔡益懷博...
目錄
序言︰寫作,從「心」出發
寫作篇
美妙的中文
1. 中文的鑽石珠鍊
2. 好文筆貴在自然
3. 語不驚人死不休
4. 賦詩作文重在煉意
5. 語言的繁簡雅俗
6. 從字源到字義
7. 遣詞造句若干問題
8. 語體類型與文體類別
增進文辭之美
1. 比喻﹙蓮,花之君子者﹚
2. 比擬﹙月光戀愛着海洋﹚
3. 借代﹙巾幗不讓鬚眉﹚
4. 誇張﹙白髮三千丈﹚
5. 映襯﹙登天難,求人更難﹚
6. 通感﹙紅杏枝頭春意鬧﹚
7. 對偶﹙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8. 排比﹙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9. 反復﹙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10. 層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1. 設問﹙問君能有幾多愁?﹚
12. 雙關﹙道是無晴卻有晴﹚
13. 修辭的運用與演變
提升表逹技巧
1. 敍述﹙順敍、倒敍、插敍、補敍、平敍﹚
2. 描寫﹙細描與白描、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
3. 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議論抒情﹚
4. 議論﹙論點、論據、論證﹚
5. 說明﹙定義說明、描述說明、分類說明、舉例說明、比喻說明、比較說明、引用說明、數字說明、圖表說明﹚
寫作基本法
1. 立意﹙意在筆先、立意貴新﹚
2. 選材﹙材料的積累、選材的要求、材料的使用﹚
3. 結構﹙層次與段落、過渡與照應、開頭與結尾﹚
導讀篇
1. 慈母嚴師 為人表率——胡適《我的母親》
2. 於平淡中品出真滋味——夏丏尊「生活的藝術」
3. 人貓不了情——魯彥《父親的玳瑁》
4. 見微知著 顯人生真諦——豐子愷《漸》
5. 融情於景 山水有靈——老舍《濟南的冬天》
6. 現代「陋室銘」 盡顯才情趣——梁實秋《雅舍》
7. 幽微意緒 朦朧之美——張秀亞《杏黃月》
8. 瑰麗手筆 悠悠邊愁——余光中《沙田山居》
附錄
功夫不欺人——跟老舍學寫作
序言︰寫作,從「心」出發
寫作篇
美妙的中文
1. 中文的鑽石珠鍊
2. 好文筆貴在自然
3. 語不驚人死不休
4. 賦詩作文重在煉意
5. 語言的繁簡雅俗
6. 從字源到字義
7. 遣詞造句若干問題
8. 語體類型與文體類別
增進文辭之美
1. 比喻﹙蓮,花之君子者﹚
2. 比擬﹙月光戀愛着海洋﹚
3. 借代﹙巾幗不讓鬚眉﹚
4. 誇張﹙白髮三千丈﹚
5. 映襯﹙登天難,求人更難﹚
6. 通感﹙紅杏枝頭春意鬧﹚
7. 對偶﹙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8. 排比﹙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9. 反復﹙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72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