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若以人類成長的歷程來看,
七十歲已步入老年,尋求生命的統合與圓滿。
然而,二二八事件至今之於台灣社會,是否已能安享天年,讓逝者安息?
我們在歷史的路上,持續探問並追尋……
2017共生音樂節的主題為「欲行ê路」,台灣能走到今天著實不易,是我們的前輩流了好多好多汗水與鮮血所換來的。透過「路」的意象,我們希望爬梳從過去到現在,台灣人所走過的艱辛與坎坷,來重新思索與定位我們現在的行動和目標。希望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會發現至今我們仍舊在追求的許多理念,其實都是和過去共享著相同價值。
眾所皆知,在轉型正義的道路上,時間從來不是我們的朋友,在尋求以任何方式拼湊過去的樣貌時,我們很快發現我們正和時間賽跑且情況告急。今年,共生音樂節在承先(二二八七十週年)啟後(共生第五屆)的位置上依舊誠惶誠恐,在失去更多以前,我們努力把握。雖然現在還不是天亮之時,但我們相信一個世代又一個世代人的接棒努力,終將使歷史的迷霧徹底散去,有一天,正義的光線將照射進台灣每一個曾經陰暗的角落。道阻且長,這條路我們卻勢必走上。
作者簡介:
2017二二八共生音樂節論述組
「共生音樂節」是由一群關心台灣歷史的年輕人舉辦,至今全台規模最大的二二八紀念活動。從2013年開始,我們每年在自由廣場/凱道舉辦音樂晚會,另一方面也進入校園舉辦多場講座,如今已邁入第五屆。
論述組做為共生音樂節的工作團隊之一,主要負責撰寫手冊、策展和舉辦講座等業務,透過文字的生產與陳述,希望將二二八與轉型正義的議題帶入台灣民眾的生活之中,引起更多的關注與討論。
章節試閱
〈二二八與詩作──跨越語言的人們,被語言所跨越的人生〉/徐祥弼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在接收台灣後的隔年4月,隨即成立了「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大力推行「國語運動」,更於同年9月14日強制台灣人禁止說日語,因而被當時的知識分子大力抨擊:「此舉無異等於封死本省人之耳目⋯⋯連恣意施行鎮壓政策的日本當局,甚至也等到中日戰爭爆發後的第二年,才禁止使用中國語」。就1942年日本當局的統計,那時台灣島內的日語普及率高達60%,更遑論經過幾年皇民化洗禮,「光復」後的台灣社會。
語言政策的影響是全面的,雖然對於學校外的常民生活影響有限,但至於知識分子與創作者則是全然不同的景象。因為他們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公眾的發聲,語言的傳遞對象不只是私下交談,更是要發布、傳達給廣大的社會大眾。此一政策的疾厲施行對他們而言是毀滅性的,特別是在原本的語言(日語)使用已經極為純熟的情況下。林亨泰就曾說:「要放棄一個熟悉的語言再來學習新的語言,這是非常痛苦的」、「語言是創作的根本,失去語言幾乎就等於被剝奪了表達的能力」──在此基礎上,他進而提出了「跨越語言的一代」這個詞,並形容那是「一場既抗拒又融合的過程」。就像杜潘芳格在〈聲音〉一詩所描述的:「從那時起,/語言失去出口。/現在,只能等待新的聲音,/一天又一天,/嚴肅地忍耐地等待。」他們恍如被禁聲。
在此同時,不學習「國語」還可能被質疑對國家不忠或對中國國民黨不滿,有如吳新榮的悲哀景況:「我們不得不遵守『沉默為金』『雄辯為銀』的西諺,除出於萬不得已外,蠻不說話……因此卻有人說我們驕傲,又有人真的誤解為我們不合作,於是現在不得不跟孩子學習國語。」林亨泰形容台灣人的難堪處境是「在日本人最黑暗的時候當了日本人,在中國人最絕望的時候當了中國人」。
在這個時代環境,以及1949年台大與師大發生的四六事件後長官公署對於作家的箝制與搜捕之下,造成了一批作家從此停筆,吳瀛濤也因此寫下〈在一個時期〉一詩:「啊,在那一個時期,我卻曾死過了一次」;然而,還是有其他一群人,在再日後重新再出發,書寫不懈。但這種語言的再學習,終究會使得他們的創作必須經過相當地轉譯後,才得以成為作品呈現在我們眼前。這種無法如過去使用母語時的順暢情景,成為了這代作家群共享的難堪,鍾肇政曾提到他的創作是「先把想法用日文寫下來,再一句一句翻譯成中文;再逐漸從文字的翻譯,到在腦子裡就可以翻譯」,陳千武也說他是在「學習了華語之後,才在河洛語和日語的根基上,疊上華語的外衣」。在這個基礎上,因而有學者翻轉了原先的概念,轉而認為這代作家群本身不只是「跨越語言的一代」,更是「被語言所跨越的一代」,將語言之中的個人角色由主動轉為被動,更加深刻的形容且強調這代作家群面對的困境,在大時代政權遞轉下的無奈,以及無力。
阮美慧將這「跨越語言的一代」作家群,以1920年代為界,劃分出了兩個世代。前期是1920年代前出生的作家,因受了嚴格的日語教育,因而深受語言的限制,如龍瑛宗、吳瀛濤、吳新榮、呂赫若等人;後期則是在日治晚期受的教育,語言使用上相對具有彈性,而文學成就也多在戰後,這「戰後第一代作家」有陳千武、葉石濤、鍾肇政、林亨泰、詹冰、錦連等人。在他們身上可以清楚地看見時代的演變,政治對於文學,甚至是對於個人的介入,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文學觀,使得他們更加重視鄉土與現實,後來《笠》詩刊的創設與成員也是與此息息相關。
在這些戰後第一代作家的帶領下,台灣文學逐漸成形。他們在中國的基礎上扎根台灣,再融合了西方所流行的文學風格,以及年少時的日本經驗,匯聚成為一套嶄新的台灣文學風貌,在困頓上重生,進而更使「台灣」得以從這之中獨立出來,成為一個大寫的主體。
〈二二八與詩作──跨越語言的人們,被語言所跨越的人生〉/徐祥弼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在接收台灣後的隔年4月,隨即成立了「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大力推行「國語運動」,更於同年9月14日強制台灣人禁止說日語,因而被當時的知識分子大力抨擊:「此舉無異等於封死本省人之耳目⋯⋯連恣意施行鎮壓政策的日本當局,甚至也等到中日戰爭爆發後的第二年,才禁止使用中國語」。就1942年日本當局的統計,那時台灣島內的日語普及率高達60%,更遑論經過幾年皇民化洗禮,「光復」後的台灣社會。
語言政策的影響是全面的,雖然對於學校外的常民生活...
作者序
〈天猶未光,欲走ê路閣長〉/王順仁
今年是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
七十年前二二八的血洗,使得過去許多台灣人的生命遭到侵害,此外,它也間接剝奪了一整個世代倖存者的靈魂,讓許多受難者家屬自此過著不願過問政治的生活,而台灣更是喪失在戰後建立一個新國家的契機直至今日。然而,拉開歷史的縱頁,台灣悲哀的連續殖民史,卻從來沒有一刻曾將台灣人徹底打倒。我們始終可以看見,即使面臨不同強權的威脅與恫嚇,台灣會有一群勇敢之人願意站出來,而他們在苦難壓迫下的爭取、奮鬥,甚至捨身取義,反而讓我們更清晰地看見人性的可貴之處。
今年共生音樂節的標語是「欲行ê路」。台灣能走到今天,是我們的前輩流了好多好多的汗水與鮮血的成果,而時至今日,其實我們仍舊走在同一條道路上,一樣和過去共享著許多價值和理想,同時也對未來有相同的追求與渴望。可以說從過去到現在,召喚我們起身反抗和追求的,一直以來都是對這座島嶼的愛。而今年標語的概念,也成為我們編排這本刊物內容時的主要考量。這本刊物的出版,就是我們在思考如何讓二二八成為這塊土地上所有住民的共同記憶,如何使所有為台灣捐獻出生命的前輩的犧牲有價值,如何使其靈魂之所繫不僅在實體的紀念碑或書本上,更存在於抽象生命與我們無限延長的集體記憶之中的書寫與實踐。
〈專題:帝國凝視下的1920年代〉旨在建構1920年代台灣的社會樣貌,包括追溯「台灣人」概念與意識的形成,以及討論這個時期思想齊放的情況;〈特別報導:1947血染二二八〉從兩個方面出發,首先是原住民、青年和女性三種不同角色在二二八當中的參與,再來是以往較少被討論到的,從藝術作品來形構二二八的樣貌;〈封面故事:尋訪檔案之路〉中,一篇是我們以國史館藏的大溪檔案來剖析二二八期間中央派兵的過程與始末;另一篇則是協助一位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向檔案管理局申請親人檔案的紀實。我們期盼透過實際檔案的呈現與分析,讓讀者能更有穿越時空的實感,跟著共生音樂節一同感受與思索發生在這座島上的歷史。
〈專題:1980年代平反行動〉中,我們討論鄭南榕及其時代。當時他們的行動,讓二二八被迫噤聲的苦難記憶得以重新被看見,也啟發了後來平反與紀念二二八行動的展開。最後,〈專題:走向未來〉則是在回顧了上述台灣所走過的路後,我們希望展望未來,呈現幾個關於「轉型正義」議題的討論。這個篇章裡,我們檢視了台灣進行轉型正義的現況,也希望讀者一起響應,能共同參與在轉型正義的行動之中。
對上一個世代的人來說,二二八還來不及記得,就已經遺忘;而如今我們對台灣現狀的關懷,卻引領我們向過去這段最悲慘的歷史提問。現在還不是天亮之時,但我們相信一個世代又一個世代人的接棒努力,終將使歷史的迷霧徹底散去,有一天,正義的光線將照射進台灣每一個曾經陰暗的角落。道阻且長,這條路我們卻勢必走上。
「直到愛和公理在這塊土地實現。」
〈天猶未光,欲走ê路閣長〉/王順仁
今年是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
七十年前二二八的血洗,使得過去許多台灣人的生命遭到侵害,此外,它也間接剝奪了一整個世代倖存者的靈魂,讓許多受難者家屬自此過著不願過問政治的生活,而台灣更是喪失在戰後建立一個新國家的契機直至今日。然而,拉開歷史的縱頁,台灣悲哀的連續殖民史,卻從來沒有一刻曾將台灣人徹底打倒。我們始終可以看見,即使面臨不同強權的威脅與恫嚇,台灣會有一群勇敢之人願意站出來,而他們在苦難壓迫下的爭取、奮鬥,甚至捨身取義,反而讓我們更清晰地看見人性的可貴之處。
...
目錄
編輯序
一、專題:帝國凝視下的1920年代
張敏如/「台灣人」概念的形成
張明/思想的齊放
范耕維1920年代的台灣法學教育發展與影響
徐祥弼/《民俗台灣》廣告
二、特別報導:1947血染二二八
之一
陳威廷/二二八事件:差異文化的衝突
謝重斌、周經倫、鍾巧庭/目光之外:二二八中的模糊臉譜
──青年與二二八
──原住民與二二八
──女性與二二八
張明/本願與重生西本願寺——台北的西本願寺與東本願寺
張明/內牛滿面的好味道:魷魚粥
之二
徐祥弼/二二八與詩作──跨越語言的人們,被語言所跨越的人生
趙容/二二八與版畫──生命中不可承受之恐怖檢查
莊勝傑/二二八與歌曲──樂來樂ㄞˋ你,淺談二二八與歌曲
三、封面故事:尋訪檔案之路
李思儀/介紹與解讀大溪檔案中的二二八事件期間中央派兵電文
李思儀、朱乃瑩、蔡喻安、王順仁「走揣我細漢ê記憶」──共生論述組協助陳明男先生申請祖父的政治受難檔案
四、專題:1980年代平反行動
鍾巧庭/台灣成為一個自由國度的契機
王順仁/衝破禁忌:鄭南榕與二二八平反運動
張敏如/起造一個新國家的終極意志
周經倫/讀者回函:Nylon 小問答
五、專題:未來
潘晴/轉型正義服用說明書
潘晴、朱乃瑩/「我有話要說!」──轉型正義街訪調查
范耕維/台灣轉型正義進度小報告──加害、被害與紀念
莊勝傑/轉型正義之旅──尋找你的好夥伴
陳威廷/二二八國家館觀展經驗隨筆
莊勝傑/青年不斷追尋──記憶、肯認與共生
編輯序
一、專題:帝國凝視下的1920年代
張敏如/「台灣人」概念的形成
張明/思想的齊放
范耕維1920年代的台灣法學教育發展與影響
徐祥弼/《民俗台灣》廣告
二、特別報導:1947血染二二八
之一
陳威廷/二二八事件:差異文化的衝突
謝重斌、周經倫、鍾巧庭/目光之外:二二八中的模糊臉譜
──青年與二二八
──原住民與二二八
──女性與二二八
張明/本願與重生西本願寺——台北的西本願寺與東本願寺
張明/內牛滿面的好味道:魷魚粥
之二
徐祥弼/二二八與詩作──跨越語言的人們,被語言所跨越的人生...
商品資料
出版社:前衛出版社出版日期:2017-02-20ISBN/ISSN:978957801815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16頁開數:19×26公分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