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飲食調整、運動養成、情緒與壓力管理、遠離環境毒素開始
同時打開抗癌基因、關閉致癌基因
癌後人生,超越存活,更要快活美國亞馬遜4.5顆星評價
解答癌後調養的各種難題
手術、化療、放療和免疫療法救人無數,但這些治療的重點是破壞癌細胞,而非增強健康細胞。當療程結束後,在抗癌的旅程上,想要活得更好,必須積極作為的事情還很多。
根據最新的表觀遺傳學觀點,細胞異變只有5%是受到基因影響,其餘的95%則與環境因素有關,包括飲食、運動、毒素、感染、放射線的輻射等。因此,許多會引起癌症復發的因素是可以被控制的。只要調整生活習慣,就能減少身體發炎機會,進而調節基因表現,主導自己的健康。
本書的三位作者——心臟外科醫師勒莫、整合腫瘤科醫師麥基、腫瘤科醫師暨血液專家梅塔——告訴你如何規劃出適合自己的癌後調養計畫。從運動養成、飲食營養與壓力管理這三個面向的生活習慣做起,就可以在啟動抗癌基因的同時,也關閉了會誘發癌症的基因,安然地度過治療後的調養過程,有自信地過渡到健康的生活型態。
作者簡介:
杰拉德.勒莫(Gerald M. Lemole, MD)
心臟外科醫師暨全人醫療師,著有《正視臉部疼痛》(Facing Facial Pain)以及《療癒飲食》(The Healing Diet)
帕拉夫.梅塔(Pallav K. Mehta, MD)
腫瘤科醫師暨血液專家,美國安德森治癌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整合腫瘤科主任
德懷特.麥基(Dwight L. McKee, MD)
整合腫瘤科醫師暨血液學專家
譯者簡介:
陳依辰
專職中英文雙向筆譯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麗民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營養室主任
石世明 臨床心理師
俞志誠 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外科教授
「經過癌症標準治療後,大多數癌友都不知道如何面對接下來的營養、身心調理。《癌後調養聖經》書裡提到的飲食指南、營養素處方、運動規劃建議、壓力原釋放、重拾平衡生活的訣竅,都有獨特的見解。這是一本不光是癌友,連癌友家屬、甚至是喜歡追求健康知識的朋友都適合的平安書。」劉博仁醫師(台中市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營養醫學門診主任、台北菁英診所功能營養醫學營運長)
「《癌後調養聖經》面面俱到地協助癌友,從運動、飲食、情緒的管理,為自己鋪設一條康莊大道,與癌共舞未來的人生。」曹昭懿(台大物理治療系主任)
「半數人一生中會罹癌,然而也沒有一種癌症的死亡率是百分百。不管狀況有多麼危險或存活機率多麼渺茫,都還是有人克服病魔。這本書提供了有條理、經實驗證明的建議,很值得我們參考。」梅默特・奧茲醫師(Dr. Mehmet C. OZ,心臟科醫師、美國知名電視節目《奧茲醫師秀》主持人)
「我罹癌前期並沒有這樣好用的工具書,只能靠自己收集大量資料並消化,加上親友的幫忙,最後才拼湊出自己的『抗癌作戰方式』。《癌後調養聖經》書中內容和我抗癌多年來所遵循的方式不謀而合,誠心推薦給所有癌友及家屬,不管現在治療到什麼階段,本書一定能幫助你在抗癌路上走得更加順暢。」星希亞(477萬人氣抗癌部落客)
名人推薦:王麗民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營養室主任
石世明 臨床心理師
俞志誠 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外科教授
「經過癌症標準治療後,大多數癌友都不知道如何面對接下來的營養、身心調理。《癌後調養聖經》書裡提到的飲食指南、營養素處方、運動規劃建議、壓力原釋放、重拾平衡生活的訣竅,都有獨特的見解。這是一本不光是癌友,連癌友家屬、甚至是喜歡追求健康知識的朋友都適合的平安書。」劉博仁醫師(台中市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營養醫學門診主任、台北菁英診所功能營養醫學營運長)
「《癌後調養聖經》面面俱到地協助癌友,從運動、飲食...
章節試閱
第3章 你一定要知道的癌後調養
鮑勃46歲時輕微心臟病發作。離開醫院時,拿到一本預防手冊,內容是飲食、運動、減壓和其他治療法。醫師說那是他的心臟復健錦囊,還安排他一週後到醫院的心臟復健中心報到。當他現身復健門診時,認識了新的營養師、個人教練和諮商師。
復健為期12週,期間每週都要跟營養師、個人教練、諮商師分別碰面一次,每週還要在復健中心的健身房運動3次。運動課程包括心電圖監控和血壓監測,護理師會一直在場。營養師提供給他有益心臟健康的飲食資訊,還有如何選購和烹調這些食材的方式。諮商師幫助他規劃了壓力管理計畫,如團體治療、一對一諮詢、生物性反饋、按摩、針灸、冥想活動,如瑜伽、靜坐冥想和氣功等。這一切都發生在某個美國大城的大型教學醫院。
差不多同時期,薩曼莎離開了美國某大城的教學醫院。她也是46歲,過去動過手術切除結腸腫瘤,還好只是第一期。她的預後狀況很好。在3個月的檢查前,她去了腫瘤門診,問了醫師她可以做什麼來預防癌症復發。醫師要她戒菸,給了她醫院癌友關懷組織的電話。薩曼莎問是否需要調整飲食,但醫生跟她保證說她已恢復健康,可以回到「過去的生活」。雖然薩曼莎非常高興療程成功,渴望回到正軌,但她發現其實並不容易。她很擔憂回診,對於掃描檢查結果也很害怕。不能採取什麼行動以預防癌症復發,讓她覺得不快,也因此越來越焦慮和沮喪,最後吃起抗焦慮藥物。
健康恐慌後的第二年,鮑勃的生活習慣調整了很多,定期去健身房,戒吃紅肉。他也努力讓壓力從生活中消失,對於自己的高壓工作做了一個困難的決定。而薩曼莎聽從醫師建議,戒掉抽了26年的菸。但沒有人指導她運動、飲食和解決焦慮問題,她變胖了,其他潛在的健康問題(如高血壓)開始惡化。開刀部位有了併發症,使她很難去運動。她也參加了幾個月的病友關懷團體,但隨著病友一個個復發或因病過世,她只有更加焦慮。
心臟復健中心的專業人員給了鮑勃動力、協助和嚴正以待的態度,薩曼莎卻覺得癌後人生大部分要靠自己,雖然她可以去找整合腫瘤科醫師、輔導員、營養師或個人教練,但這一切她真的不太了解。再加上她是工作與家庭兩頭燒。薩曼莎的預後樂觀嗎?腫瘤科醫師要她不要為調整生活習慣煩心,那她在煩惱什麼?
多數癌症病患都像薩曼莎一樣,期待著有人告訴他們結論或協助他們維持身心健康。如果腫瘤科醫師能提供基本療程後計畫,增進病人的整體健康,幫助病人降低復發機會,那會是很棒的,哪怕運動、體重和癌症不相關,光是心理上的幫助就很值得!
如果沒有這些規劃,病患在療程結束後只能漫無目的摸索,擔心癌症復發,但找不到身心或情緒上的協助,就好像達摩克利斯之劍掛在頭上。研究顯示,擔心和壓力其實會提高癌症復發的風險。
癌後調養形式化
我們認為,如果要有效實踐我們的癌後調養觀念,可以比照心臟病倖存者普遍使用的一套方法:鮑勃用的心臟復健法。內容包括有人在旁監控的運動、飲食諮詢和壓力管理輔導。
已經有一些具有遠見的癌症研究中心建立了「癌症調養」計畫。我們認為,這必須成為全國性的優先項目,醫院、癌症中心、門診部、甚至健身俱樂部都要有這些計畫。這些癌症復健中心理想狀況下都有保險給付,如美國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和醫療補助(Medicaid),醫師可以在療程結束後幫忙病患轉介。癌症復發常是動輒幾百萬美元的醫療花費,更別說病人本身和其家人承擔的痛苦。新研究發現,運動和放鬆訓練能有效提升癌症倖存機會,顯然,就社會和醫療觀點來看,運動和放鬆訓練的成本效益很高。此外,其他與生活方式相關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也會一併得到改善。
癌症調養復健以心臟復健計畫為參考依據、再擴大項目,內容涵蓋有專業人員在場協助的運動、放鬆訓練、按摩、針灸、營養和烹飪課、支持團體,甚至是營養補充品的輔導。基本概念是法蘭克(Moshe Frenkel)博士所設計的:0-5-10-30-150規則。法蘭克博士是整合腫瘤醫療顧問團隊(Integrative Oncology Consultants)主持人,曾在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服務。0-5-10-30-150規則的意思是:0菸害、每日5蔬果、每天沉靜放鬆或靜坐冥想10分鐘、BMI值控制在30以下,每週運動150分鐘。
但有多少癌症病患確實遵循這個規則呢?2008年發表的研究指出,約只有4.5%的乳癌病患、5.1%的攝護腺癌病患、4.6%的大腸直腸癌病患有遵守這個規則。也就是說,沒有遵守這個規則的比例將近95%,顯然我們還需要加把勁。
未來十年,我們希望醫界也能接受癌症調養復健,希望腫瘤科醫師能清楚的指示病患下一步要做什麼,我們期待醫院能指定復健中心,保險公司給付至少12週調養費用。
本書提供的癌後調養方法適合腫瘤科醫師、家庭醫師和病患。如果醫師不想對病患提出什麼生活習慣上的建議,或許至少可以把這本書推薦給病患。
我們希望病患調整生活習慣,關於飲食、態度、運動量、環境污染的接觸。有了一個可信、可執行的癌後調養計畫,病患會更健康,免疫系統會更好,身心和情緒健康及整體生活品質得以改善,癌症復發機率可以降至最低。
病患規劃生活的時候,應該要提供他們選擇機會。本書提供的選擇都有科學依據,且可用來增進健康。本書也針對不同種類型的癌症,提供適合的方案。如果你喜歡這些計畫的內容,就會把它們融入你的生活中,要能樂在其中,才能持續下去。關於飲食的部分,你會學到哪些食物可能致癌、哪些食物有防癌抗癌效果。看起來難以想像的概念,我們也會提出解釋:任何你所想、所感、所煩惱的事都會影響身體的核心基因表現,使身體走向健康或病痛。我們還會探討管理壓力、運動及如何對抗環境毒物的衝擊。
理想狀態下,我們希望腫瘤科醫師能在療程完成時告訴病患:「我建議你做癌症調養,你的保險有給付。會有健身房和教練、採買和烹飪課、漸進式肌肉放鬆療程、按摩療程和穴道按摩。」12週的調養療程會協助病患養成好習慣,並增加他們持續執行這些改變的機會。
心臟復健是癌症調養復健可以參考的好例子。心臟病和癌症都是非自然死亡的預警。醫生普遍認為心臟病與生活習慣有關,主流醫學就是透過運動、改變飲食、管理壓力來降低風險。癌症往往被視為是毫無預警的突發事件(1950、1960年代也是這樣看待心臟病),但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罹癌和癌症復發的許多因素是可以控制的。可惜,這個觀念還沒有被醫學界和一般人廣為接受,希望這本書能拋磚引玉,開始改變一般的思維。
癌症調養計畫的建構方式會與心臟復健類似。理想狀態下,要評估個別病人的狀況,針對個別需求加以設計。舉例來說,如果病人無法不擔心流淚,可能要加強諮商;如果病患是體重過重4、50公斤,就必須調整飲食。乳癌病患需要的營養可能與結腸癌患者不同,做過乳房切除術和淋巴切除術的人,需要特別強調上肢肌力訓練和伸展,而結腸癌並不需要。開過大型腹部手術的病人,可能需要加強訓練因手術受損的肌肉。
病人的調養復健進度也會傳給腫瘤科醫師,讓醫師能同步掌握,也有助於與病患有效溝通。
開始你自己的癌症調養
你已完成癌症療程,腫瘤科醫師會告訴你「癌已清除乾淨」,或許還會給你這本書。這本書有完整的內容,幫助你降低復發機率、掌握你的人生。
我們建議,調養第一步是買一本有分成四個部份的筆記本(買4本小筆記本也可以),標上「營養」和「運動」,記錄日常的運動和飲食。要詳實地記錄,這些日誌能幫助你評估你的起點和努力方向。去家醫或腫瘤門診時也要記得帶著日誌,除了可以讓醫師了解你的進展,也可以透過日誌自我提醒要問醫師什麼問題。
當你跟著這本書慢慢進步,展開自己的調養復健之路時,日誌會是你個人化的珍貴寶庫。
第3章 你一定要知道的癌後調養
鮑勃46歲時輕微心臟病發作。離開醫院時,拿到一本預防手冊,內容是飲食、運動、減壓和其他治療法。醫師說那是他的心臟復健錦囊,還安排他一週後到醫院的心臟復健中心報到。當他現身復健門診時,認識了新的營養師、個人教練和諮商師。
復健為期12週,期間每週都要跟營養師、個人教練、諮商師分別碰面一次,每週還要在復健中心的健身房運動3次。運動課程包括心電圖監控和血壓監測,護理師會一直在場。營養師提供給他有益心臟健康的飲食資訊,還有如何選購和烹調這些食材的方式。諮商師幫助他規劃了壓力管理...
推薦序
【推薦序】癌後調養身心,調養出新人生 / 劉博仁醫師(台中市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營養醫學門診主任、台北菁英診所功能營養醫學營運長)
如果您問我目前最讓人聞之色變的健康話題是什麼?無庸置疑,就是癌症相關議題。依照目前統計數字來看,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在生命週期當中會罹患癌症。許多人被診斷出癌症時,大多數第一反應就是「為什麼是我?」當被診斷出癌症時,醫師會提供手術、化療、放療、標靶等治療之外,但是癌友們一定要找出癌後調養之法才能真正換回健康。
許多癌友會碰到的問題,本書中幾乎都有提出情理兼顧的看法。例如得了癌症之後,回醫院檢查應有何準備?許多營養補充品,哪些才是您真正需要的?哪些生活中的毒素應該盡量避免?基因是不能改變的,但是您知道嗎?透過表觀基因的調整可以降低癌症的復發。癌後復健,包括的是飲食指南、營養素處方、運動規劃建議、壓力源釋放、重拾平衡生活的訣竅,在本書中都有提出獨特的見解。更可貴的是,作者針對不同的癌症,介紹了相關腫瘤的臨床分析、治療標準模式、檢查要點、實證醫學的營養補充建議等,這與我之前著作《營養醫學抗癌奇蹟》一書中傳達給癌友的精髓不謀而合,可見癌後調理已經是東西方醫學面臨的共識。
我不得不承認,一般醫界的朋友經常過於本位主義,接受訓練的模式偏向冰冷的醫學實證教育,而忽略了普羅大眾除了「標準治療」模式之外,更需要醫療專業人員能給予癌後的營養、身心調理建議。這本書可貴之處在於作者是三位美國橫跨外科以及腫瘤科的醫師,他們在治療許多癌症患者之後,還能將真正癌後調理知識傳播給大眾,實屬可貴。
當康健雜誌出版邀請我為《癌後調養聖經》一書寫推薦序時,我當天正看了十幾位癌症患者,他們經過癌症標準治療後,不知道如何面對接下來的營養、身心調理,我想,這是一本不光是癌友,連癌友家屬、甚至是喜歡追求健康知識的朋友都適合的平安書,我相當推薦本書給大家閱讀。
【推薦序】健康的癌後人生 / 曹昭懿(台大物理治療系主任)
感謝醫療科技的進步,現代人聞癌不一定需要色變,但是好好規劃癌後人生卻是必要的。《癌後調養聖經》就是希望協助癌友為自己鋪設一條康莊大道,與癌共舞未來的人生。
這本書非常面面俱到,告知癌友們除了醫學上積極的治療,其實身心靈的照顧很重要。因此,著眼於提醒大家運動、飲食、情緒的管理;而身為物理治療師,我要更加強調運動的好處。
有許多文獻證明,在罹癌後的治療期間,運動可以增進體能以應付接受治療的體力需求,促進治療的完成率與治療效果,同時可以減少因治療帶來的生活功能障礙,改善情緒與生活品質。對於癌症療癒者,運動則扮演健康促進、增強體能、降低復發率、延長健康存活年限的重要角色。即使到了生命末期,體能活動依然可以幫助癌友輕鬆地進行日常生活,也可增進生活品質。
對於療程進行至不同階段的癌友,目前雖然沒有完全達到共識的運動建議,但有一些基本原則可以遵從:在評估了整體狀況,確定沒有不宜運動的禁忌後,原則上是可依據個人的體力與需要,以安全為首要考量,量身訂製適合的運動處方,並隨時根據生理狀況的改變調整運動內容與強度,以達到最佳功能與生活品質為目標。當然,當病人有特定部位的機能障礙時,則應加入相關的物理治療計畫,以助其功能恢復。
謝謝這本書的出版,相信可以幫助大家以更正面的心態、更正確的方法,找到屬於自己的癌後生活方式。
【推薦序】打開這本書,給自己一個癌後調養的健康藍圖 / 梅默特・奧茲醫師(Dr. Mehmet C. OZ,心臟科醫師、美國知名電視節目《奧茲醫師秀》主持人)
幾年前,我應要求為一名60歲病患動心臟瓣膜滲漏的手術。姑且稱這名病患為麥可。他那厚達2、30公分的病歷,表示他有複雜病史。我越看病歷,了解到一件憾事:麥可得了無法治癒的轉移性胃癌。當下我想,麥可要不是不清楚自己的確診有多嚴重,要不就是不願意面對現實。臨終病患動心臟手術是沒有意義的,我覺得有必要跟他來一段不中聽的對話,並拒絕為他動刀。
當我小心翼翼地提出這個話題時,麥可表情很妙,好像被逗樂了。他說:「沒錯,我是末期胃癌,」又說:「還好,我現在好多了。」我想這怎麼可能,尤其他得的是侵略性很強的癌症,而且已經擴散到這麼嚴重。於是,我溫和地提出質疑,引用病例原始數據,指出那些多到不能再多的負面報告。正當我認為該說的都已說明白時,麥可平靜地說那些數據都是真的,但所有的意見註解已無關緊要,因為那都是5年多以前的事了。我怔住了,再看了看病例。麥可所言不假!
但究竟他是如何戰勝轉移性胃癌呢?麥可就跟許多遇到這種困境的病患一樣,經歷了手術、放療、化療的折磨。他不好意思地說,他可以完全康復並不是單靠傳統方法。他認同傳統方式的必要性,但他同時也採用了另類療法,到世界各處尋找有經驗的治療專家,幫助他恢復健康。他問了許多專家,每位都讓他的全面復原計畫更加完善。沒有一個食物被忽略,所有營養補充品都經過仔細檢視。麥可甚至上了壓力管理技巧的訓練課程,嘗試新的運動並建立朋友圈。過了5年,他安然地坐在我的面前。按理說,5年前他就可能因癌症離世,但他非常健康,開心臟手術也不成問題。
沒有一個癌症有百分百的死亡率。不管狀況有多麼危險或存活機率多麼渺茫,都還是有人克服病魔。像麥可這樣逆轉勝的人更是少見。許多癌症病患在經過治療後還是要面對不必要的痛苦,有些人承擔很高的健康風險,甚至可能面對治療無效的結果,因為他們錯失了癌後療養修復的機會。半數人一生中會罹癌,這本書提供了有條理、經實驗證明的建議,很值得我們參考。
勒莫醫師、梅塔醫師、麥基醫師,這三位世界級專家擁有豐富的經驗,協助病患度過癌症,對抗必要的傳統療法(如化療、放療、手術)造成的作用,讓病患恢復原來的活力。這本書帶領讀者展開一段深入淺出的旅程,了解癌症的治療程序,明白輔助療法如何有助於加速復原。書中介紹了哪些食物有療效、哪些食物有害,並提供好吃又方便料理的食譜,幫助你將營養的食物帶進生活。作者會解釋營養補充策略,拆解細節,讓你有信心與醫師討論出最有利的作法。這本書有最先進的見解,讓讀者了解癌後調養有利於抗癌結果。
書中也介紹了很創新的觀念,如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表觀遺傳學是經過證實的機制,透過這個機制,基因可以適應環境壓力和支援。既然我們同意人體藍圖可以被改變,怎麼能不善用機會,將這套密碼導向對健康有利的方向呢?所有能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目的的方法,都在這本《癌後調養聖經》裡。現在,只要你採取本書建議的方法,改變生活習慣,就可以啟動體內上百個抗癌基因、並關閉促癌基因。
降低全身的發炎反應一直是治療的目標。本書作者認為,降低發炎也有助於提高人體免疫監視(immune surveillance)。你在《癌後調養聖經》書中看到的方法,有助於減少發炎,進而促進整體健康、並提高身體的免疫監視。此外,這本書也會教你看懂食品標籤、如何遠離有害化學物質。
這一切會帶來什麼效果呢?身體接收到的壓力會減少。書中有些建議看起來很枝微末節,如建立社交關係、培養同理心和善念等,但事實上這些建議擁有強大的力量。三位作者的博學與智慧是很清楚的,這本書將會為你和你所關心的人帶來幫助。
想當年,我的病患麥可必須努力不懈、盡心鑽研才找到這些救了他一命的訊息和養生方法。因為,那時並沒有這本書。《癌後調養聖經》提供所有可用資訊,讓癌後生活更加健康、充滿活力。癌後樂活,從打開這本書開始。
【推薦序】癌後通往健康之路的導航指南 / 星希亞(477萬人氣抗癌部落客)
《癌後調養聖經》幾乎是我所看過的抗癌書籍中,內容最完整的一本,三位醫師作者由生理(表觀遺傳學、飲食、運動、遠離毒物)和心理的角度切入,深入淺出地說明抗癌理論和執行做法,讓癌症病患得以依循。
癌友必須發自內心反省,一定有什麼原因導致自己罹癌,除了外在因素如環境污染、電磁波等,自己的飲食健不健康、作息有沒有規律,是否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或是負面情緒過多等,都可能造成我們生病。不管是外在或是內在的因素,就是要改變,遠離可能的罹癌因子,才有機會找回健康。倘若癌症治療結束後又回復原來的生活模式,這意味著致癌因子並沒有減少,復發的可能性便相對提高。
我的摯友Angela跟我幾乎同時間確診罹癌,她被診斷為乳癌一期,切除1/4右乳後,又做了預防性化療及放療。她努力完成醫師建議的所有治療,然而儘管我不斷地耳提面命,她依然常吃甜食和乳製品、繼續忙碌的工作;兩年後,Angela癌症復發,病情也進展至第二期,她再度接受手術和化放療。這次她學到了教訓,大幅調整生活方式,我相信她一定能找回健康。
我常與癌友分享的抗癌五招為:積極治療、正面心態、健康飲食、定期運動以及規律作息。腫瘤消除只是積極治療的開始,癌友本身一定要改變,改變心態、飲食、運動、作息等,才有可能改變結果,奪回身體的主導權。「天助自助者」,我們得自己先努力,才能指望他人、或是上天來幫助我們;沒有經過努力,癌症是不可能痊癒的。
我罹癌前期並沒有這樣好用的工具書,只能靠自己收集大量資料並消化,加上親友的幫忙,最後才拼湊出自己的「抗癌作戰方式」。這本書中內容和我抗癌多年來所遵循的方式不謀而合,例如「糖是甜蜜的毒藥」、「運動是最佳抗癌藥」、「正面樂觀的態度是抗癌的第一步」 等。作者甚至針對常見癌症提出健康指引,包括飲食、生活作息、營養品等多面向的建議,真的非常實用。
沒有任何癌症的存活率是0,即使是最嚴重的第四期也有治癒的案例,所以一定要堅持下去。誠心推薦《癌後調養聖經》給所有癌友及家屬,不管現在治療到什麼階段,本書一定能幫助你在抗癌路上走得更加順暢。
【推薦序】癌後調養身心,調養出新人生 / 劉博仁醫師(台中市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營養醫學門診主任、台北菁英診所功能營養醫學營運長)
如果您問我目前最讓人聞之色變的健康話題是什麼?無庸置疑,就是癌症相關議題。依照目前統計數字來看,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在生命週期當中會罹患癌症。許多人被診斷出癌症時,大多數第一反應就是「為什麼是我?」當被診斷出癌症時,醫師會提供手術、化療、放療、標靶等治療之外,但是癌友們一定要找出癌後調養之法才能真正換回健康。
許多癌友會碰到的問題,本書中幾乎都有提出情理兼顧的看法。例如得了癌...
作者序
癌後調養,從飲食、運動與壓力管理做起
肯在71歲時從樹上摔下來受了傷,被送到急診,照了X光。醫生發現他一根胸骨斷裂,左肺有腫塊外加淋巴結腫大。進一步化驗後,確認肺腫塊是小細胞肺癌。全身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腫瘤沒有轉移。於是,肯被轉介做化療與放射治療,經過6週同步治療後,他被告知腫瘤已完全消失。
療程結束時,醫師告訴他6個月後要回來做掃描和驗血。他問醫師:「我應該做些什麼,才能降低復發機會?」
醫生說:「想做什麼就去做!」
肯的經驗並非特殊案例。當癌症病患完成療程時,醫師的標準道別語就是「幾個月後再來吧!」如果你問醫生需不需要特別做什麼,通常會聽到籠統的答案,如「照原來的方式過生活就好!」
肯跟多數病患一樣,對醫生的答覆並不滿意。除了罹癌外,他健康無恙,人生還有一堆目標。他很清楚,與他期數相當的小細胞肺癌病患,只有兩成能在確診後撐過五年。他希望增加自己存活的機會,至少準備個看起來像是在控制病情的計畫,而不是傻傻等待下次回診。
心臟病患的境遇大不相同。醫生會在療程結束後,幫你預約復健門診。依不同的治療需求,第一次心臟復健門診就可能被指定體能訓練師、營養師,甚至有諮商師。復健療程為期12週,可能每週會跟這些專業人員碰面數次,練習面對壓力、學習如何買菜和料理有益心臟健康的餐食、培養固定運動的習慣。
20年來,心臟病已被認為是一種多少和生活習性有關的疾病,心臟復健也成了療程的一部分。心臟復健的三大支柱—充足營養、運動、壓力管理—有助於降低發病機會,幫助病人恢復健康。更棒的是,心臟復健也能有助於降低糖尿病、高血壓和許多其他病徵發生的機會。高比例的病患在復健12週後,都能養成新的習慣,大改原來的不健康生活型態。
反觀癌症,一般認為罹癌的發生如晴天霹靂無跡可循。醫師除了要病人戒菸外,幾乎不太要求病人檢視生活習慣與癌症有關係。但我們現在知道,復發是可以有效預防的,那些方法有根有據。例如,肥胖和少動多坐的生活型態確實與某些癌症有關聯,所以,為何不在療程結束後建議病患多活動?為何不提出方法,幫助病患在療程結束後過得更健康?
我們三位醫師—杰拉德.勒莫(Gerald Lemole)、德懷特.麥基(Dwight McKee)、帕拉夫.梅塔(Pallav Mehta)—有不同背景和經歷,我們的看法跟肯一樣,癌症療護不應隨著最後一次腫瘤門診而停止。手術、化療、放療和免疫療法救人無數,但這些療程的重點是破壞癌細胞,而非增強健康細胞。當這些療程結束後,要善後的事情還是很多。
大量資料顯示,運動習慣、營養、壓力管理能提高癌症存活率並降低復發機會。顯然,健康的生活習慣能加強免疫系統,促進整體健康。
高達九成五接受治療的癌症病患並未使用或充分運用這些有效的養生方法,主要是因為「不知道」。很少癌症病患了解生活習慣與癌症的相關性,加上腫瘤科醫師的訓練不曾教育他們關於癌後照護的建議。有些病患跟肯一樣,自己找資料,自己查生活型態和癌症的關聯,從各種資料來源和專業人員的建議(包括就近找的到整合腫瘤科醫師),拼出自己的癌後保養計畫。我們希望癌後照護的資訊能普及,嘉惠所有癌症病患,而非少數人獨享。
關於我們
梅塔醫師是執業中的腫瘤科醫師和血液學專家,以及整合腫瘤科主任;麥基醫師也是整合腫瘤科醫師與血液專家,有40年豐富的臨床經驗;勒莫醫師是全球知名的胸腔心臟外科醫師和全人醫療師,也跟肯很熟(肯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71歲病患)。肯遇到的狀況讓勒莫醫師掛心,決定為癌後照護做點什麼。
我們在病患身上看到整合營養、運動習慣、壓力管理這三個因素會為病患帶來正面功效。從一些病例發現,調整生活習慣會影響癌症復發率,現在有數據能支持這個論點。遲早有一天,醫界和保險公司會了解,改變生活習慣就能救命。
可惜,高達九成五的癌症病患並沒有擁抱這些方法,我們所建議的生活型態的調整,沒有負面效果。就算這些數據不精準,從我們實際執業的經驗和個人觀察發現,這些改變確實能讓病人整體來說更加健康、快樂。除了吃營養補充品外(必須諮詢過家庭醫師、自然療法或營養師),本書所提出的輕運動、飲食調整、壓力管理不會與任何疾病或療程衝突,只會證明有益整體健康。
大衛.賽文–薛瑞柏(David Servan-Schreiber)在《自然就會抗癌:罹癌醫師的科學觀點》(Anti-cancer)書中提到一個案例,主角是一位癌症第4期、預後狀況不好的年輕人。他吸毒嗜酒,家人朋友避而遠之。臨終前6個月,他接受了賽文–薛瑞柏醫師的觀點,從生理、心理方面調整生活習慣,雖然這些改變最終未能挽回他的生命,他在死前感謝賽文–薛瑞柏醫師救了他。他帶著滿足離開,知道自己人生最後6個月過得很有目標。
對於處在緩解期(remission)的病患,我們能有更多的積極作為,生活可以更有目標、活得更長久。如果能持續,還會有附帶好處:死於其他退化性疾病的機會降低。
我們最終的目標,是看到醫界和保險業者在建議癌後調養時,能考慮生活習慣的因素,而不是丟出一句「半年後見」。我們希望腫瘤科醫師在病患完成癌症治療的時候,能給病患一張調養復健的初診預約單。
這本書會是你的癌後調養手冊,幫你解答癌後照護的重要難題。你將會知道如何有自信地過渡到健康的生活型態。保持正面態度、吃對食物、有效地運動,就能提高存活機會和主宰自己的健康。這些知識能幫助你在罹癌後有機會維持強健。雖然本書針對的是完成癌症治療的病友,但我們明白,有些病患確診時已經是第4期、有些人則在治療過程中惡化到第4期。對這些人來說,療程到哪裡才算結束並沒有確切時間表,也可能永久停留在某個療程。傳統腫瘤醫學領域的先進,並不顯見,看到有些帶著癌症的病人多活了好幾年,而且常常是過著正常的生活,定期要掛腫瘤門診,接受化療或拿藥,一些新的口服標靶藥物,這些有助於控制他們的病情。這些生活習慣的管理有許多也適用於這些病人,但是最重要的是,在執行某一個特殊計畫之前,一定要跟醫師討論過,尤其是如果裡面有營養補充品或是任何營養方面的調整的時候。讓我們開始吧!
癌後調養,從飲食、運動與壓力管理做起
肯在71歲時從樹上摔下來受了傷,被送到急診,照了X光。醫生發現他一根胸骨斷裂,左肺有腫塊外加淋巴結腫大。進一步化驗後,確認肺腫塊是小細胞肺癌。全身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腫瘤沒有轉移。於是,肯被轉介做化療與放射治療,經過6週同步治療後,他被告知腫瘤已完全消失。
療程結束時,醫師告訴他6個月後要回來做掃描和驗血。他問醫師:「我應該做些什麼,才能降低復發機會?」
醫生說:「想做什麼就去做!」
肯的經驗並非特殊案例。當癌症病患完成療程時,醫師的標準道別語就是「幾個月後再來吧!」...
目錄
推薦序
打開這本書,給自己一個癌後調養的健康藍圖
梅默特・奧茲醫師(Dr. Mehmet C. OZ,心臟科醫師、美國知名電視節目《奧茲醫師秀》主持人)
癌後調養身心,調養出新人生
劉博仁醫師(台中市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營養醫學門診主任、台北菁英診所功能營養醫學營運長)
健康的癌後人生
曹昭懿(台大物理治療系主任)
癌後通往健康之路的導航指南
星希亞(477萬人氣抗癌部落客)
序
癌後調養,從飲食、運動與壓力管理做起
PART 1 活得更好、更快樂的癌後生活
第1章 療程結束後,你將面對的真實人生
第2章 六週後見,與醫師有約該做的準備
第3章 你一定要知道的癌後調養
PART 2 影響癌後生理健康的關鍵
第4章 表觀遺傳學:調整生活習慣,改變基因表現
第5章 健康飲食開啟抗癌基因、關閉致癌基因
第6章 運動降低發炎,有效抵禦癌細胞
第7章 遠離環境毒素,遠離癌
第8章 11種常見癌症的健康指引
PART 3 情緒好健康,癌症不來找
第9 章 壓力助長癌細胞
第10章 癌後調養一定要做的壓力管理技巧
第11章 找到你的抗癌啦啦隊
第12章 找到自己的生命平衡點
結論
癌後調養食譜
推薦序
打開這本書,給自己一個癌後調養的健康藍圖
梅默特・奧茲醫師(Dr. Mehmet C. OZ,心臟科醫師、美國知名電視節目《奧茲醫師秀》主持人)
癌後調養身心,調養出新人生
劉博仁醫師(台中市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營養醫學門診主任、台北菁英診所功能營養醫學營運長)
健康的癌後人生
曹昭懿(台大物理治療系主任)
癌後通往健康之路的導航指南
星希亞(477萬人氣抗癌部落客)
序
癌後調養,從飲食、運動與壓力管理做起
PART 1 活得更好、更快樂的癌後生活
第1章 療程結束後,你將面對的真實人生
第2章 六週後見,與...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08頁開數:18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